伊藤博文与严复:元朝藁城董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09:51
        【名称】:藁城董氏。
      “藁城董氏”这一名称,并不是藁城社会赠予的,也不是藁城的董姓人家自封的。而是早在元朝的时候,就是朝野上下共称的,以及海外公认的。是一个“历史”称谓。所以,学士虞集向朝廷上表,即为《讲毕奏特加槀城董氏封赠表》,元明善撰写董家事迹,就称《槀城董氏家传》。日本学者藤岛建树著作题目《元朝治下汉人一族之进展--藁城董氏》,台湾学者袁冀《元史研究论集》第九章则是《元代藁城董氏评述》。
       【祖籍】:九门古城。
        九门古城在今藁城西北,古属中山国。战国时“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修筑城池,以“胡服骑射”著称的赵武灵王予以命名。因九门有九个家族(九室),故称“九门”。元初入仕中国的色目人,随其兄官浙江、遂定居浙江鄞县、曾任浙东东湖书院山长,后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葛逻禄乃贤的“元代记录并考订古遗迹、古碑刻的”著作《河朔访古记》记载:“城中世家,唯董氏一族”。
       【祖宗】:忠烈公董俊。
        上三祖徽、哲、昕。藁城董氏宗谱把董俊尊为第一代,至“文”字辈、“士”字辈、“守”字辈四代人,一朝出了22位将军(其中9人佩金虎符),43位大夫。爵位有13“国公”、3侯爵、1伯爵。多为武略开国功臣,文韬治国能臣。时评“功不绝于信史,名不染于罪籍。”
      【祖茔】:南董董家坟。
       也称“董廉王坟”。占地981亩,九神道,有董俊八九七十二“疑冢”。河北省政府命名为“南董元代董氏墓群”,并颁发“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碑。南董地名是由春秋时期两个著名史官南史、董狐组成,历史意义名显。        董氏家谱有关情况:          吾地董氏,史书记载起於金末元初(约1180年)。《元史》单独立传的有董俊(《元史.列传第三十五)、董文炳(《元史.列传第四十三)等。董氏坟茔亦自董俊始,在元朝的“四世八公”及其代代后人,均葬于此。董氏祖茔在南董镇东面,占地九百余亩,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大章宗谱乡会还辑印了《董氏祖事》,汇集了《始传纪略》、《制诰祭文》、墓表碑铭、封赠谥赞及神道碑等。
  南董、北大章、南大章等村镇各祠堂,均有保存完整的始自元朝的《董氏家谱》,此家谱立董俊为祖,之后以《董氏赞词》排序,即:
  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
  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
  台阁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至今900余年,最快的已至“相”字辈。以上资料的公布,许多地方的董氏族人,来此拜祖归宗。
  董氏元朝“四世八公”为:
  董俊:知中山府事,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加赠“推忠翊运孝节功臣”谥“忠烈”,封赵国忠烈公。
  董文炳,俊长子,17岁任藁城令,侍卫亲军指挥使,山东东路指挥使,河南路统军副使,山东路统军副使,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赠“宣忠左运开济”功臣,谥“忠献”,封赵国公。
  董文用,俊三子,16岁中进士,兵部郎中,参议都元帅府事。历任山东、辽东、西夏等地按察使、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赠“宣猷佐礼”功臣,谥“忠穆”,封赵国公。
  董文忠,俊八子,符宝局侍郎,典瑞局监郎,正议大夫,佥枢密院事。加赠“体仁保德佐运”功臣,谥“正献”,封赵国公。
  董士元,文炳长子,武节将军,佩金虎符,佥枢密院事,中书左丞。赠“镇国上将军”,加赠“推诚效节”功臣,谥“忠愍”,追封赵郡公。
  董士选,文炳次子,侍卫亲军前卫指挥使,佥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左丞,,江南行御史台中丞,江浙行省右丞,汴梁行省平章政事,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赠“忠诚体国道济”功臣,谥“忠宣”公。
  董士珍,文忠长子,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南行御史台中丞,河南江北行省左丞,大司马等。赠“纯诚肃政”功臣。谥“清献”,封赵国公。
  董守乍,士元长子,浙江布政司参政,赠“宣城忠正端亮”功臣,谥“肃诚”,封“冀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