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亚大酒店桑拿中心:作文:“接受与给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1:28

作文:“接受与给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教堂晚餐时,资历最老的牧师起身给其他人加水。他步履艰难地从一张餐桌走到另外一张餐桌,但是没有一位牧师接受他的好意。

“我们不值得这位圣人作出牺牲。”他们是这样想的。

当老牧师来到小约翰拉比的餐桌时,小约翰拉比请老牧师往他的杯子里加水,加满为止。

其他僧侣都惶惶不安地看着这幕情景。晚餐结束后,他们都训斥约翰。

“你怎么会认为你值得让一位圣人为你服务呢?难道你没有看见他提起水罐有多么艰难吗?难道你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在颤抖吗?”

“我怎么可以阻止善性的体现呢?”约翰回答,“你们自以为是那么完美,其实是缺乏去接受的谦逊,而且还剥夺了别人从给予中得到的乐趣。”

    请以“给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抄袭。

 

1.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们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从给予的反面角度来看,也许在接受的一瞬间会有一丝窃喜或一种获得的喜悦,但这并不长久。给予别人幸福,是会让别人快乐,自己想起也会快乐的事情。美国作家丹·克拉克的一篇文章《哥哥的心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快乐,同时也为孩子们纯真朴实的心灵和海阔天空的心愿所震撼。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故事。

卡尔在新年到来的时候,哥哥送给了他一辆漂亮的轿车作为新年礼物。新年的前一天,他发现有一个小孩非常兴奋地绕着他的新车转来转去,仿佛那辆漂亮的轿车是他的似的。

就在卡尔看着小孩羡慕的眼神时,小孩抬起头来问:“先生,这个漂亮的汽车是你的吗?”卡尔回答:“是啊,是我哥哥送给我的新年礼物。”

小孩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芒,说道:“你是说,你不用花一分钱就得到了这部漂亮的汽车?!”卡尔肯定地点了点头。小孩兴奋地说道:“哇!我也希望——”

卡尔听到小孩的话后,以为小孩也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在将来他也就可以得到一部漂亮的汽车了,这时小孩又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一位这样的哥哥。”

卡尔听后即惊讶又激动,他看着小孩问道:“想坐我的车去兜风吗?”小孩惊喜地答应了。逛了几圈后,小孩转身对卡尔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去?”卡尔微笑着说:“可以。”卡尔心想,小孩想让家人和邻居知道,他坐着多么漂亮的车回家了啊。

到了他家门口附近,小孩又问:“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停在门口那两个台阶跟前?” 卡尔说:“可以。”车停好后,小孩就跳下车快速跑进了房间。

一会儿,他又出来了。出乎卡尔预料的是,小孩扶着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而跛脚的弟弟出来了。他让弟弟坐在台阶上,摸着那辆漂亮的汽车对弟弟说道:“瞧!很漂亮,是不是?就像我在楼上给你讲的。是他哥哥送给他的,不要一分钱。将来我长大了,也送你一部同样漂亮的车,这样你就会看到我一直给你讲的购物中心里那些漂亮的节日礼物了。”

卡尔听得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下来把那位小弟弟抱到车的前坐上,他的哥哥高兴得手舞足蹈,也随着爬到车上,于是三个人就开始了愉快的假期之旅。

也就是那次节日,卡尔终于明白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

保禄宗徒说:“你们自己知道:这双手供应了我,和同我一起的人的需要。在各方面我都给你们立了榜样,就是必须这样劳动,扶助病弱者;要记住主耶稣的话,他说过:施予比领受更为有福。”(宗20:34-35)

保禄宗徒从基督信仰的高度向我们诠释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愉快”的道理。但是这个听起来很明白的道理,却是一个不容易真正理解的道理,一个不容易践行的道理。在此,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过往生活,是否在很多时候习惯于把自己置于不幸之中,只是羡慕那些自己认为幸福的人,而几乎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他人。

卢梭说:“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同情别人,最好的礼物就是爱。送一份爱给别人,比接受一份爱更快乐。”

从《哥哥的心愿》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小孩所想所做,也感受到这份快乐,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未必能够这样体验到这份快乐。如果再以保禄为榜样,恐怕距离就更远了。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不能重复,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每个生命也都是独特的。生命不仅属于你自己,也属于你的邻人,更属于主耶稣基督。如果我们愿意效法保禄宗徒的榜样,那就从向这位小孩学习开始吧!

 

2.接受,也是一种给予

那天我上完语文课走出教室,感觉后面拖了一条尾巴,猛地回头,发现童高被一帮男生簇拥着跟在后面。见我回头,童高立刻高举起什么东西:“老师,中秋节快乐!”

  等他们走近了我才注意到,童高托着的是一个月饼,苏式的,饼皮脱落在手心里,不时有人踮起脚飞快地伸出手指捏一丁点儿碎屑,连同手指一起放进嘴里。

  “老师,给您吃。”童高把月饼递过来。

  “老师,这个月饼童高舔过。”一旁的曹一时咬着手指说,“您不能吃。”

  我很想笑。

  “他胡说!”童高涨红了脸。

  我腾出一只手摸摸童高的脑袋:“谢谢,你还是自己吃吧。”

  童高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放心,这个月饼绝对卫生,我保证没有舔过!”

  我不喜欢吃月饼,更羞于吃学生的月饼。于是我再次推辞:“你们大家分着吃,老师吃过了。”

  男生们高兴得跳起来,一哄而上抢月饼。童高翘起嘴巴闷闷不乐,把月饼藏到口袋里,说谁也不准吃。

  下午放学的时候,童高的同桌跑过来告诉我,童高在座位上自己跟自己生气,不肯出来排队。

  自己跟自己生气?我怀着好奇心走进教室,来到童高身边。他把书包撂在地板上,坐在椅子上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你怎么啦?”我拍拍他的肩膀,“发生什么事了吗?”

  童高抬起脸:“老师,今天是中秋节。”

  “是啊,那你还不赶快排队回家和家人一起过节?妈妈在校门外等你呢。”我笑呵呵地把他从座位上拉起来,帮他把书包背上。

  童高一边走出教室一边回头看我,好像舍不得和我分开。

  我目送他走过长廊,看见他对我做了一个拍口袋的动作。

  第二天上午,在童高的作业本上,我看见这样一句话:“老师,你不相信我吗?那个月饼我真的没舔过,真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惦记着我没吃他的月饼。他不愿意回家,还朝我拍口袋,都是因为这个。

  感动之余,我把童高找来,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没有舔过月饼。”

  “那你为什么不吃?”他望着我,眼神干净透明。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的月饼不干净。”我俯身说,“我只是不好意思吃。你想啊,老师吃学生的东西,怎么好意思?”

  童高浅浅地笑了,从口袋里掏出月饼,捧到我眼前:“老师,现在没别人,你吃吧。”

  我愕然。还是那块月饼,只不过因为又掉了一层饼皮而越发单薄了。他居然藏了一天。

  在他期待的目光里,我双手接过月饼,并且把它放在嘴边,轻轻咬下一口,“嗯,真甜!”

  童高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对可爱的酒窝。

  那一刻,从他率真的笑容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内心因受到信任和尊重所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我接受了他的月饼。原来,接受也是一种给予。

 

3.接受与给予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也有两种人。

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世上就有这种人。

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手”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大夫韦加宁教授,他在手外科方面的学问自然是第一流的。他高尚的人格,完美的医德,同样也是第一流的。他第一流的人品,主要的表现就是给予。晚年,他不幸患上癌症,发现时已是晚期,这对他意味着什么,他自然很清楚。短时间的痛苦后,他很快恢复平静。

当他接受了这场恶梦的折磨时,他也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努力完成他的《手外科手术图谱》,给予自己深受的事业,给予自己的学生。这期间,他依然不忘自己的病人,想更多地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即使病情越来越重,他还是常将自己的笑容给予家人,给予同事,尽量减少自己的病痛给他人带来的不安。在接受与给予中,他感到从容,平静,安详,以快乐与满足的心情走完自己有尊严的一生。

接受一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那般畅快淋漓,付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般坦坦荡荡。它们实现的是快乐是幸福。

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每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世上也有这种人。

小孩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他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妈妈都一直悉心照顾着他。妈妈为他穿衣做饭,为他嘘寒问暖,为他操心劳力……却不曾有一句怨言。直到有一天,妈妈劳疾成病,卧病在床,她害怕自己命不久矣,孩子会得不到照顾,她想把自己多年辛苦劳动,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交给孩子,可是孩子看见母亲重病不起,而且以为家徒四壁已无可图,他就连看都懒得看他母亲。他不曾为她穿衣做饭,不曾为她嘘寒问暖,不曾为她操心劳力……有的只是一句句怨言。母亲为流下了最后一滴泪……

一个人如果只懂得接受,不懂得给予,他永远也感受不到那份真挚的情义,那份窝心的感动,更体会不到爱的真谛。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失望的荒地上付出你宽大的胸怀,在希望的沃土上会得到你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携一缕接受的阳光,系一丝付出的绸带,整理行装,踏上实现自我的道路。

 

4.给予与接受

在各种形式的生命过程中,在一切关系的链条当中,给予和接受,是两种最常见的基本行为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要得到幸福美满的生命过程,并能带给所有的生命这样的幸福美满,就应该学会如何给予,以及,如何接受。

良好的给予,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它不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有力感而做的。

不能为了展示权力、体现优越、塑造自我慷慨无私、豪爽侠义之类的高大自我形象而去做。它不能是炫耀型的,不能像孔雀开屏一样,带着某种扩张自己,压缩别人的欲望。也就是说,它不能是为了抬高自我,贬低别人而去做的。

第二,它应该是为了让别人建立起有力感而做的。

它应该是为了让别人感觉到富饶、感觉到充实,感觉到尊严而做的。更准确地说,它必须是为了让别人也产生我也能给予,我也愿给予,我也乐于给予的愿望而做的。如果在给予的过程中,接受的一方因此而建立起了那种我也能给予的力量感,那么,这就是好的给予,如果在给予的过程中,接受的一方,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力量,相反,感到受到给予者力感的压制,产生自己的光芒圈子被迫缩小的感觉,产生某种卑弱感,乃至羞辱感,那么,就不是圆满的给予。

第三,所以,不论给予的是什么,其实质,都应该是给予对方给予的能力

最好的给予,它就是能给让一切接受者也都能够给予的,那种给予。或者说,只有这样的给予,才是真正的给予。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接受,真正的接受呢?

它也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不能嫉妒给予者的力感,不能嫉妒给予者的优越。

第二,不能只摄取钱物,必须真心诚意地接纳摄受对方的利他善意。

第三,最好的接受,都不是为了获得而进行的。

不能是为了拿来别人的东西满足自己而进行的。应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利他善意实现的机会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它在本质上,是用接受的形式,把施行给予的幸福,带给人们的那种给予。

真正的接受,乃是让一切给予者,都充满幸福地自愿乐于不断继续给予的那种接受。

在寺庙里,鎏金的佛像端坐无为,但它并非一无所为的。每时每刻,它都在和参拜者发生着给予与接受的关系。它都在示现着,什么才是圆满的给予,什么才是圆满的接受。它摄受着一切众生乐于付出的善良,并且回报给一切众生乐于付出的幸福。这就是无言而教。

所以,虽然塑像是泥木所做的,但,恭敬礼拜它,也乃是理所应当的。它确有广行佛陀的教化。它坐在那里,面向一切生命,展现着一切生命本有的那种:————

无限广阔的,接纳的力量,以及,无限富饶的,给予的力量。

 

5.接受和给予

原作:海林·罗斯柴尔德    编译:尹玉生

你是否婉拒过朋友诸如一块看电影、吃晚餐的邀请?我就谢绝过。许多年前,我女朋友和我来到一家高雅的餐厅用餐,在我浏览菜单的时候,我女朋友对我说:“今天,让我来招待你。”我微笑着回答道:“不行!怎么能让你招待我呢?”她同样微笑着,坚定地反问道:“难道你要剥夺我给予的权利吗?”我顿时哑然。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真是一句充满智慧的反问。”我暗暗对自己说道。

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拒绝过他人善意的给予。我所说的善意的给予是指不期望回报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给予。就像我女朋友招待我吃饭一样,她只是在享受给予的快乐,我完全能体会这种善意的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有不少人不愿意接受这种给予,他们认为无功不受禄。其实这并非正确的做法。你的拒绝或许会在无意间伤害了一颗关爱你的心,至少你在无意间剥夺了他们给予的权利。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很优雅地接受这种给予,并在适当的时机以你的给予作为回报,尽管,他们在给予的时候,并没有期望得到你的回报。

你享受过给予的快乐吗?或许你正在抵制给予所带来的快乐的诱惑。你担心你无条件的给予会遭到谢绝,其实,这没关系的,如果你真的遭遇了谢绝,你只需微笑着问道:“难道你要剥夺我给予的权利吗?”

恰当地平衡好接受和给予的关系,是丰富和滋补你的情感世界的最好途径。你给予某人,又从另外一个人那里接受,你允许自己接受他人的付出,以便保持你自己持续不断的给予,在接受和给予的过程中,你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健康。而你与你的朋友、同事、亲人、孩子、伴侣的关系也在逐渐地得到加深和提高。

怎样给予和接受呢?这里是我的一些做法。

我会接受这样的给予:

1. 妻子和孩子给我按摩;

2. 为我的某一个特定日子筹划和准备,给我一个意外惊喜;

3. 给我打电话或在自动应答机上留言,告诉我一些我感兴趣的事情;

4. 与我一起做某一件事情;

5. 和我一道度周末;

6. 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什么;

7. 陪我一道散步;

8. 和我一起唱歌或跳舞;

9. 挑选一张好影碟,并与我一起欣赏;

10. 教我做一道特别的饭菜;

我会无条件地这样给予:

1. 给某人发一张贺卡或者写一封信;

2. 告诉某人我是怎样地欣赏他;

3. 没有特别理由地送某人一个小礼物;

4. 请某人吃一顿晚餐或者一场演出;

5. 给慈善机构捐一些钱物;

6. 抽时间陪陪某人;

7. 邀请某一个孤独的人参加我的聚会;

8.给好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一个朋友打个电话;

9. 在某人的自动应答机上留下一段友善的话语;

10. 倾听一个伤心的人的倾诉,真诚地安慰他(她);

现在,你对给予和接受有了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认识,那就把这些记在你的日程表中,同时不断丰富属于你自己的给予和接受的内容,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不久,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令人惊喜的变化。

6.给予,让我们更快乐

高二文(5)  王  茜

鸟儿给予大地一首首动人的歌谣,整个世界顿时生机盎然;小草无私地给予城市绿色,“钢筋森林”顿时萌生清新的绿意;我们给予深陷烦恼的人们一个微笑,都会给彼此带来一整个春天。给予,让我们更快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对别人进行善意的、不怀任何企图的给予时,当别人谦逊地接受,并回报一声真诚的“谢谢”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时,你感受到了吗?一盏温暖的烛火在彼此心中点亮。给予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双方心灵相通的过程,它不需要被施予者施以多大的感激,也不需要知道别人对他的行为评价如何。只要自己的给予能使别人受益,就足够了。

所以,就有了交警在酷暑严寒中指挥交通,维持秩序;就有了环卫工人早出晚归,维护城市的美化清洁;就有了无数默默地给予的人们……他们的付出,是为了有朝一日登上讲台,接受众人的欢呼吗?是为了接受鲜花和掌声,戴上荣誉的勋章吗?不是,都不是。只是为了保障行人安全的交通环境,只是为了人们被清新的空气围绕,能够有序地出行、生活,这就够了。他们说:“这样,我会很欣慰,很快乐。”是啊,谁都不能剥夺他们从给予中获得的乐趣。

给予,让我们更快乐;给予,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爱心大使”丛飞是我崇敬的一个人。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演出所得毫无保留地资助贫困儿童上学,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样一个乐于奉献、充满爱心的歌手,上帝却过早地把他带走了。然而,“丛飞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他从未离开。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里,他如夏花一般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最好的爸爸。接受资助与爱心的孩子们是幸福的,给予爱的丛飞是快乐而满足的。不论是接受者还是给予者,都是快乐的。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接受者,但给予会让我们更快乐。当我们面对别人善意给予时,别犹豫,接受吧,因为彼此都会感受到温暖;当我们面对这个可爱的世界,别有顾忌,请怀着爱去付出吧,到那时,你所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