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手机公司地址: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 001 记忆力自主训练全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14:58

记忆力自主训练全案

一、什么是记忆力

1.记忆力的基本理论

记忆是什么

记忆是智慧之母”--古希腊大悲剧诗人阿斯基洛斯的这句名言一直流传至今。记忆是一种人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它究竟是什么呢?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亦可视作是经验的保持,有时在保持中还经历了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认知(再认)或回忆这三个依序发展同时又密不可分的环节,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其中识记和保持属于的方面,再认或认知属于的方面。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征与联系,是大脑皮层形成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是暂时联系的痕迹在脑中保留,表现为巩固已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暂时联系的再活跃。

从生物学角度讲,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机能,其本质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即脑生理活动的过程,因此也可以把记忆看成人脑接纳、贮存、提取事物讯息的心理和生理协同合作的综合过程。

记忆记忆力

记忆与记忆力虽密不可分,但不能直接划等号。

记忆是一种智力活动,表现为一种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呈现。而记忆力是人们在记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即人们记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的经过的能力,实际上包括了对各种信息材料的识别、分析、加工、抽象、比较、概括、储存、再现等各种综合能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记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然,在其他如观察、想像、思维、创造等各种智力活动中,记忆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时启动的主要人体感官划分:

1)视觉记忆(2)听觉记忆(3)嗅觉记忆

4)味觉记忆(5)触觉记忆(6)平衡觉记忆

7)视听觉结合记忆(8)视听触觉结合记忆

9)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记忆

按记忆的材料在脑中保持的时间划分:

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钟,瞬现即逝、须臾即忘,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大脑对此类信(讯)息不作加工和重复,形成的痕迹是表浅而活动的,一秒钟以后就消失,遗忘后不能恢复。

2)短时记忆

也叫操作记忆,保持时间大于一秒但不超过一二分钟,常和一定的操作动作相联系,操作结束,准确的记忆内容也就消失。边记边忘的短时记忆是一种正常现象,能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

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大于一二分钟,通常能保持较长时间,有的可终生不忘。大脑对此类信(讯)息进行了储存前的主动、积极加工,形成的痕迹大都是结构的、深刻的、牢固的,保持时间较长,遗忘后大都能回想起来。

同一内容经过反复记忆,可以延长记忆时间,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记忆痕迹在受试老鼠的脑中至少要持续90秒钟,短时记忆才会转变而巩固为长时记忆。对人类则只需四五秒钟。

按记忆材料的大脑半球划分:

1)左半球记忆:负责记忆逻辑信息、语言信息

2)右半球记忆:负责记忆形象信息、艺术信息

此外,人们还从心理特征方面将记忆划分为情绪(感)记忆和非情绪(感)记忆;按照生理特征将记忆划分为运动(动作)记忆和非运动(动作)记忆等。

3.记忆的特点

易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对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的记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形式或形象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一些原有经验在新经验的不断充实中逐渐丰富、完善和更新。

不可见性

记忆是不可见与非直观的。只要人们不肯将记在脑中的内容转录,以说、写或其他方式复制出来,别人就无法得到它。

不完全可靠性

记忆的易变性导致了回忆时的不完全可靠性。回忆起来的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形象等,不能确保是首次识记时的原型,随着时间的顺延,其中的一些可能更完备;可能出现残缺;可能走形或变样;亦可能整体或局部扩大或缩小。

瞬捷性

据研究,在50毫秒至半秒钟的时间里,人脑可以记住4个不同的数据。正常人的大脑可在一眨眼之间记住感兴趣的知识、经验、事件等。

人们所记住的内容,取用时也具有瞬捷性。人们还能于短瞬间去比照记住的信息,如此事与彼事、过去和现在等。

无穷性

每个正常人的记忆潜力都无穷大。达尼尔·达宁形象地描述说:我们的记忆力活像套娃(一种农妇装束的玩偶,一般以木质制作,最外边的一个个头最大):卸下一个,里头还有一个。

4.优秀记忆力的表现

敏捷

与速度相关,也就是记得快。记忆敏捷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掌握更多的知识。

持久

与牢固度相关,也就是记得牢。记忆持久、长期不忘,能提高记忆的效益。

正确与准确性相关,就是记得准。记忆如果不准确,其他的记忆品质就无从谈起。

5.影响记忆力的因素

压力影响记忆

严重的情绪危机和压力会对记忆力造成影响。

压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压力,情绪可以是正面的愉快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恐惧或愤怒。一个人有良好的自制能力,情绪就会被压抑。另一种是生理压力,主要源于身体某方面的功能超负荷,如浮肿、暴饮暴食、过度工作等。

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轻微的压力比没有压力更能帮助人们发挥潜能。

睡眠与记忆力

拥有充足的睡眠、保持清醒和睡眠的自然周期才是最可靠的能长久促进记忆力发展的好办法。

睡眠可以解除大脑疲劳,同时制造大脑需要的含氧化合物,为觉醒后的思维和记忆做好充分的准备。适度睡眠为记忆和创造提供了物质准备,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对促进记忆巩固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熬夜和过度睡眠都会损害记忆力。

不良嗜好影响记忆力

适量的酒精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疲劳,使身体活性化。但酒精对记忆却有百害而无一利,酒精对脑细胞的麻痹作用很可能导致暂时性记忆丧失。

研究表明,吸烟会加速记忆力丧失。如果人到中年还有吸烟习惯,记忆力受损更加明显。最新研究显示,烟瘾大的人,即一周抽上15根香烟以上的烟客,长久记忆与日常记忆都比常人差。

健康营养提高记忆力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适当食用包含天然神经化学的物质可以增强智力,也许还能防止大脑老化。这些有助记忆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脂肪含量高的鱼类、糖、维生素B等。

营养保健专家也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对大脑十分有益,如:坚果、全麦面包、豆腐、南瓜、蛋黄、葡萄、柚、深海鱼以及肝脏和肉类等。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和学生不妨经常食用。

二、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性

1记忆是智慧之母

记忆是智慧之母,不了解记忆机理的远古人类把记忆看成智慧的母亲,认为记忆可以生发出无数美妙而高贵的事物。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致力于记忆的研究,留下了启发后人的感悟,如中国张载的不记则思不起等。现代,有更多对记忆重要性的感悟被作为名言广为流传: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谢切诺夫(俄)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培根(英)

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基于过去所产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存在,就连我们一生中实际上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并且使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存在。

--C·л·鲁宾斯坦

千百年来,人类依靠记忆积累经验,凭借记忆得到的能力征服大自然,到达理想的彼岸。没有记忆力,人就如同行尸走肉--过去和现在所接受并贮存于脑中的一切信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都将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智力和技能亦将荡然无存。

2.杰出人物记忆超群

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物都是头脑清晰、记忆超群的人: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遇碑文,吟诵一遍,即可不忘;

拿破仑,于15年后在制定法典的会议上能随口引证19岁时在禁闭室内看的罗马法典;

前苏联的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只要扫视一眼,就能说出人们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的杂乱无章的大小不等的、有的甚至相互交切的近百个圆圈的准确数目。他被带到陌生城市里去应试,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在街上走一次,就能对那里的交通线路、十字路口的情况以及各家大型商店、剧院、酒楼的名称与地址了如指掌。他只要2小时的记忆时间,就可以快捷地背诵一本有一千多家用户的电话薄中每家每户的称谓、号码等;

·芬奇,在十几岁时到一寺院里游玩,目光被一幅壁画吸引住了。回到家中,他毫不费力地把看到的壁画默画了下来,物象比例和细节点缀宛如原作,连色彩明暗差别都再现得十分逼真;

被称作音乐神童的莫扎特,有一次在西斯汀教堂里,只听了一遍就把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是相当复杂的变调音乐,包括4个声部的重唱和5个声部的合唱)默记在心了;

唐朝的王维,有一次在洛阳城里看到一幅《按乐图》画的是一个乐队在演奏。他仔细观察了一阵子,然后微笑着对旁人说:这幅画描绘的,恰好是《霓裳羽衣曲》演奏到第三叠第一拍。大家听了以后既诧异又不相信,都说:你怎么知道?这是骗我们的吧?于是王维请来了一队乐工,叫乐工们演奏《霓裳羽衣曲》。当乐工们演奏到第三叠第一拍时,乐工们的手指、嘴唇在乐器上的位置以及动作和姿势,刚好跟画上描绘的一模一样。大家都信服了。

19世纪法国的大小说家左拉,对各式的花朵及食品,都能一嗅而正确地分辨出它们的香味来;

毛泽东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和许多篇韩愈的散文;

周恩来,与人只要见过一面,许多年后,还能认出并叫出名字;

……

3.提高记忆力促人进步

记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亦是人借以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过程。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常常和他的记忆力分不开。一个人的记忆力不好,他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局限,不认人、不识物、不懂事。一个记忆力差的人,知识贫乏、头脑空空,能指望他去搞创造吗?要创造,首先需要知识,需要把记忆的知识融会贯通,否则,不可能产生灵感,产生发明创造。

有了好的记忆力,人们才能很好地保存过去的反映,使当前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人能积累和扩大、完善或修正原有的经验,使其对行动更具指导价值;有了好的记忆,先后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统一的过程。

好的记忆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青少年需要依靠记忆来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没有对学过的知识的积累,就很难学懂新的知识。青少年所学的知识是系统的、逐步渐进的,如果没有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理解新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人的大脑是一个很难装满的知识仓库,大多数人的记忆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只要认真培养和训练,充分发掘自己的记忆潜力,记忆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三、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1.提高记忆力的一般规律

发现规律是驾驭规律的前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运动,记忆同生命一样,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其变化难以捉摸,但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每个人的记忆素质都与众不同

有限的人群调查结果表明,记忆能人极其罕见--不超过千分之几,记忆平常者占绝大多数,记忆低劣者同样罕见--不超过千分之几。

每个人的记忆素质中有强项也有弱项。

有的人的强项是视觉记忆,如唐朝的吴道子应唐明皇之召考察四川嘉陵江的景致,回京复旨时,唐明皇要看他的画稿,他说:我没有勾画稿子,都记在心里了。随后,他仅用一天时间就把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风景活现在画稿上了。

有的人的强项是听觉记忆,如唐太宗有一次让宫女罗黑黑隔帷偷听一位西域琵琶名手演奏名曲,随即让她复弹,她竟能演奏得几乎分毫不差,使得那琵琶名手大为震惊。

有的人移动身体会记忆得更好些,动觉记忆就是他的强项……

最佳记忆时间因人而异

人的一生中,记忆的最佳年龄通常在青年时代。如果以1829岁的记忆力为100,那么,1017岁为953039岁为924069岁为837089岁则显降至55

一年中,春秋两季是记忆的最佳季节。春秋的凉爽气候比盛夏的酷热更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春天是人类思维记忆最理想的季节。

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因人而异,主要有:

百灵鸟型:白天,脑细胞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记忆效率在某一时间段特别高。如艾青的最佳写作时间是上午89点钟。

猫头鹰型:习惯于夜战,一到夜间,脑细胞就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记忆效率在某一时间段特别高。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有挑灯写作彻夜不眠的习惯,以致通夜亮着的灯光竟然成了塞纳河上的航标。

亦此亦彼型:在起床后和(或)临睡前的一段时间记忆,效率最高,思维也最敏捷。美国小说家司格特说过,觉醒和起床之间的半小时才是非常有助于他发挥创造性的黄金时刻。

混合型:兼有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的最佳记忆时间段。经过一夜睡眠,大脑疲劳的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事物的反应、联想都很敏捷,思维能力转强;夜间安静,注意力易于集中,思维迅捷。

先,认知容易回忆

一个孤立的记忆活动是按照识记--保持--认知或回忆的程序进行的。是认知或回忆的先决条件。没有对知识与经验的识记,认知或回忆就不会发生。

虽然认知和回忆都是在首次识记知识(或经验或物品等)于脑中保持一段时间后结构痕迹的重新活跃,却存在着认知容易回忆难的规律--凡能回忆起来的都能准确无误地认知,而能认知的却不一定能准确无误地全部回忆起来。经验也表明,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信息远不如认知的多。

识记后保持的时间有短有长

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被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并转录为信(讯)息输入大脑后,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

记忆的信息按规律遗忘

1)遗忘先快后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采用机械记忆法,熟记13个由两个辅音与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音节,用节省法计算出不同时间间隔的遗忘率),首次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他将其转录为遗忘曲线,于1885年公布于世。

2)中间比两头容易遗忘

学者们将在记忆过程中,有些后识记的信息对先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后摄抑制或向前干扰;有些先识记的信息对后识记信息的重复认知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称作前摄抑制或顺向抑制或向后干扰。

心理学家对产生这一规律的机理做了如下解释:

A→B→C→D→E→F

A←B←C←D←E←F

其中AF只受单项抑制,所以记住的最多,中间部分都受双向抑制,所以遗忘的比两端多。后识记的材料越繁难,先识记的材料遗忘得越快。

3)其他规律

印象浅的比印象深刻的容易遗忘,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无兴趣的比有兴趣的容易遗忘,不理解的比理解的容易遗忘,陌生的比熟悉的容易遗忘,不急需的比急需的容易遗忘,单器官接收的比多器官接收的容易遗忘,没有联想的比加入联想的容易遗忘,无长远记忆动机的比有长远记忆动机的容易遗忘……

记忆的讯息靠感觉器官输入脑中

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输入大脑,如文字、图像信息主要通过视觉,音乐、语言、声响信息通过听觉,空气中的气味主要通过嗅觉,食物的酸甜苦辣等主要通过味觉,物品的光滑程度和冷热软硬等信息主要通过触觉。有的信息,也可被两个或几个感觉器官所接收,双重或多重输入大脑。

大脑对不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有不同的吸收率。通常情况下,大脑对视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达83%;对听觉输入信息的吸收率次之,为11%;再次是嗅觉,可达3.5%;对触觉和味觉输入信息的吸收率最低,依序为1.5%和1%。

记忆有潜力可挖

人的记忆力要比自己想像的好得多。多数人的单向发展,并非天生无能,而是大脑的一半球没有像另一半球那样有机会得到锻炼而发展,只启动了大脑的一个半球去学记。几千年来教育的主流是读、写、算,这使得难以计数的受教育者的大脑右半球的锻炼显见不足,即近乎大脑记忆潜能的一半大都未被开发利用。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当长久的时间里,人脑一生贮存的信息总量远不及大脑容量。大脑犹如一望无垠的照相底片,等待着信息之光闪现;如同浩瀚的汪洋,接纳川流不息的记忆之,而永无满之患。

2.提高记忆力的具体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方法,提高记忆力亦如是。

1)择优定向--发挥己长记忆法

爱因斯坦在中学期间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脑左半球超常发达,所以进入当时还是粗放式教学的大学学习时,为了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果断地去掉了对特长发挥无助的很多课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学记能发挥己长的那些课程。结果于窄化了的领域中获得了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学领域内拼搏奋进,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被世人赞誉的科学巨匠。

相传,浪里白条张顺在陆上与黑旋风李逵交手被打倒在地之后,就很懂得利用自己水中之长弥补陆上之短,把李逵引下水而胜之。

试想,如果张顺不发挥己长,老是在陆上同李逵打,不管打到何时,仍然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如果让擅长记忆数学的陈景润去学记烹调或缝纫衣服,让擅长逻辑记忆的爱因斯坦去记忆非逻辑信息至终生,让善于听觉记忆的罗黑黑和罗马盲诗人荷马去记忆视觉信息……总之,将有特长的人送上迷途--舍弃己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不知道择优定向发挥己长的人,不管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也只能算是记忆路上的盲人:

一位患有自闭症并被人视作轻度弱智的青年,对日子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如果拿日历考他,他会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原来,这个青年六七岁时,这种独特的才能就已经被他的亲人所发现。

这位善于记日子的青年并非弱智,而是一位具有记忆天才的人。遗憾的是,他自六七岁起就错用了这种超常的记忆才能,去记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日子。假设他的亲人在发现他的记忆才能后,高精尖部门对他定向培养,让他在自闭的环境中去记忆必须记住的中外高精尖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并找出其间的联系,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成为科技界不可多得的精英了。

认识自己是择优定向的先决条件。认识自己的记忆特长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记忆力的先机。不然的话,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择的很可能是非优甚或为

脑力无所侧重的情况下取得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检验特长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某科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各科,就可定向于某科,并在此领域里作长足的发展,如深造、择业、搞创作发明、灵巧快地化解热点等。

在恒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忆难度相同、数量相等的两组材料,而后进行记忆效果的感悟,如果发现运用视觉去接收这一材料的记忆效果凸显的话,那么,视觉记忆就是你的己长。相对地说,你的也就在这里。

在认识自己的记忆素质之后,就要让自己的记忆特长在学记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人的寿命在岁月无情的增长中一点点减少,而人生的价值却在择优定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积累。

2)唤起兴趣记忆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爱好者,他说: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的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识记了人类历史并抽引出了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演变规律,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物种起源》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这样说: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哈佛大学的校长CharlesW.Eliot具有记忆名字的兴趣仅仅是因为一次曾在大众面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经历。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发起了记住同事名字和学生名字的志趣,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能记住教职员及每年在校学习的学生名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

志趣比有趣和乐趣更能转化为记忆的动力。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上海有一位话务员,将记忆电话号码与宁肯自己苦十分,也要让用户方便一分的信念挂靠在一起,为了满足用户准和快的需要,对背记电话号码产生了志趣。这位话务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乐于用12个小时千方百计将三千多个传呼中的电话号码循环背诵一遍,然后适时地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重复背记,终于达到了对答如流的境界。

巧妙联想与想像能让记忆对象有趣起来。如果预先知晓有关鸡尾酒的故事,那么,牢记单词“Cocktail--鸡尾酒将不费吹灰之力:

相传在很久以前,美国纽约州一酒店老板的独生女儿爱上一位在船上作业的年轻小伙子。一天,为了让心爱的小伙子能在拜见反对这门亲事的父亲时心态稳定下来并赢得父亲的欢心,姑娘特地为他调制了一杯含有酒精成分的混合饮料。正在此时,酒店老板喜爱的斗鸡--Cock突然飞舞起来,尾上散落的羽毛正好扎进盛混合饮料的酒杯里,姑娘急中生智地顺势用鸡尾搅起来,并脱口而出:鸡尾酒。父亲见此情景,很高兴地举杯与小伙子畅饮起来。

形象有趣的故事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兴趣,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效果。

很多书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美国医学界出版了一些有立体感插页的解剖学书籍,插页玲珑浮凸,破纸而出,非常显眼,读者印象极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彩色画册--《七十二变》,虽然只有14页,每页只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变的一个人物形象,乍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一旦翻动,有新动作、新姿势、新服饰的人物像层出不穷,屡变不重,竟然可以变出图案多达2744个!读者当然百看不厌。松下电器公司曾研制出一种连接在普通电视机上的电子附加器,它能使电视上的荧光屏上映出画面,还可以用来画图,并且把画好的一幅幅图画储存起来,需要时可以随时放映,成为一种奇特的电子画册。

只要是能引起记忆兴趣的,都能记牢并保持长久,婴幼少儿也不例外。中国艺术大师俞振飞在3岁丧母后,不管是怎样哭闹,只要父亲一哼着昆曲,就安静下来,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有一天,父亲发现他能很熟练地唱着这首昆曲,很是惊讶,不知道是谁教的。实际上,这位教唱的老师就是他自己!恰应了张载之言: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

3)集中注意力记忆法

希腊文学家艾斯·强森说:真正的记忆术就是注意术。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脑最敏捷、最准确、最清晰地记忆被注意的知识与经验。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听说某著名的心算家能准确快速地心算出不管是专家还是观众出的任何复杂刁钻的算题后,为了难倒他,这位心理学家兴致勃勃地前往心算家的住处,出了下面的一道算题,将他难倒了:

有一辆满载旅客的列车,出站时车上共有312名乘客,后来列车到达一处车站,下去18人,上来5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81人,上来4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23人,上来50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67人,上来35人,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下去12人,上来9人,接着列车又到一站,下去54人,上来66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17人,上来2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78人,上来85人,列车再到达一站,下去94人,上来56人,接着列车到达了终点站。

当这位资深的心理学家快速准确清晰地讲完上题后,心算家便马上准确无误地把列车到达终点时在车上的人数告诉了观众。心理学专家却说道:我不是问你达到终点的乘客是多少,我想问你列车在这期间一共停靠了几站?这位全国著名的心算家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出题的心理学家利用心算家习惯的心算定势--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故意用表面上并不比往常复杂的数字将心算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在运算过程中丧失了对火车途经车站的计数--注意力旁落就记不住,记忆专家也一样。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记住想记的事情。

使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因人而异。高尔基说:

树林在我的心里引起了一种精神上安宁恬适的感觉,我的一切悲伤都消失在这种感觉里,不愉快的事统统忘掉了。同时提高了我的感受性:我的听觉和视觉变得敏锐多了,我的记忆力强得多了,我的头脑里贮存的印象也更加多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不一,通常情况下,保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在12岁以前不超过30分钟(如对识记材料发生浓厚兴趣,时间还可大大延长)。

干扰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使人分心的杂念;嗜酒、嗜烟、开夜车等劣习;饮食调控失度;不速之客来访;易使注意力游离的药物等。

干扰注意力集中的环境主要是:超过25分贝的噪音;太强或太弱的光线;太冷或太热的室温;易使注意力游离的杂物;绝对无声的环境。

排除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干扰因素,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和抗干扰的自我训练。如毛泽东小时候常常用闹中取静的方法在城门口读书。李政道经常去茶馆读书--茶客们在谈天说地,他却能静下心来读书。

自我奖励也是变干扰因素为刺激因素,使注意力由分散趋于集中的重要手段:

当需要记忆,脑子里却浮现出看电影、洗澡、喝茶等杂念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杂念作为到达某一记忆目标之后的奖品,这样一来,足以妨碍记忆的杂念,反而成为刺激记忆的最佳诱导剂。如记一段课文,可以喝热茶并休息15分钟;要是记忆两段课文,就可以洗个澡;要是完成了对三段课文的回忆,就可以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像这样,把自己的杂念由小到大逐次排列起来,并把最先的杂念放到最后去对付,表面上看像是一种哄骗小孩子的把戏,实际却有促进记忆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目的明确,有顽强的毅力和镇定的情绪,采取相适的训练举措就会使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内容上去。

4)一心多用--注意力分配记忆法

很多人都拥有一心二用的能力。

有些人对某些业务重复至熟后可以一心二用,例如有的女性织毛衣至娴熟时,可以一边毫无差错地织毛衣,一边抬起头与其他人谈天说地或东瞅西望地注意感兴趣的事。有的打字员,可以熟练到一边不停地准确无误地打着字,一边与有业务关系的人谈论,甚或听外语广播。有人研究后指出,这些人完成动作的控制全由大脑皮层移交给皮下中枢,完成动作就无需有意注意而转为自动化了,大脑皮层就可以腾出手来参与一种主要的记忆活动,使两种活动能同时顺利进行。

当两种同时并进的活动都需要注意时,其中必定有一种活动是主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如老师讲课时,学生既要注意听讲,又要注意笔。学生在能够熟练地写字后听讲,通常是把大部分注意力分配到比较生疏的听讲活动上去,而把小部分注意力分配到熟练的写笔记活动上去。这样的做法能顾此兼彼,提高学记课堂知识的效率。

要学会记忆,首先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将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生疏难重内容上。

记忆力的分配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可以一心(实际上是脑)多用,有的人可以一心两用,有的人只能一心一用,有的人还难以使注意力集中,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多求全。

5)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

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主要是依据生物钟的不同节律安排不同的记忆内容--让时间佳度与记忆内容对等,即:在最佳记忆时间里记忆最难记忆的;在中等佳度的时间里记忆中等难度的;在非佳时间里记忆非难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常有类型上的差异,所以在相同时间里记忆难度不相同的知识与经验才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

假如一个人一个月中的最佳记忆日是上旬中的某几天,而另一个人则是下旬中的某几天,那么,前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所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上旬的某几天中,而后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同一难度的课程安排在下旬的某几天中。

假如A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百灵鸟型,B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猫头鹰型,C的日生物钟节律是亦此亦彼型,那么,在安排每一个复习日中的记忆内容时就应有所侧重了--A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白天的最佳记忆时段;B是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晚间的最佳记忆时段;C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临睡前或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

假如不让时间佳度与学记难度相对应,如在最佳时间里去记忆非繁难的或涉足学习以外的事情,无疑是在浪费生命!而在非佳时间里记忆繁难的知识与经验,往往事倍功半。

合理运筹时间,还要学会积极地休息,使不同职责的脑神经细胞交替着工作,比如文理交替。

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因而提前产生疲劳。由于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容易产生混淆。

善于学习的学生,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在记忆的非佳时间里,不妨尝试带着问题去闲谈,闲时得”--在闲谈中学记无字理,能额外地记住原本在最佳时间里应该记住的问题。

6)分散(头尾)记忆法

计划用1小时来背诵一篇文章,对这1小时的安排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集中法,就是在1小时之内,不断地反复地背,直到记住为止;

二是采用分散法,就是把背诵的时间分在几次进行,如每天背20分钟,在三天背完,总的背书时间还是1个小时。

检查记忆的效果,发现分散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法。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相对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即前摄抑制。例如,刚踢完足球,就立刻做功课,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就是因为前面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结束了,但这个神经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使后面的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前面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越大。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活动,即后摄抑制。

实践证明,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不少人一早起来,学习效果最好,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基本不受前面的干扰。也有的学生睡觉前记忆外语单词和背课文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分散学习法实际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每次学习时间较短,大脑细胞也不容易疲劳。

在采用分散学习法学习时,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的时间太长容易遗忘,间隔的时间过短,又容易受到干扰。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开始各次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以后则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难,则可以有较多的间隔次数,学习材料如果比较容易,内容又比较少,则间隔次数可以减少。

相比之下,集中学习法由于首尾少、干扰多,连续集中学习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脑细胞感觉疲劳,神经联系产生差错,记忆效果相对会打折扣。

7)少爱多弃--筛选记忆法

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都习惯于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其他零散的非关键的部分自然迎刃而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语句:

……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郑板桥

对记忆也得进行组织,即记忆之前应该考虑:哪些信息必须记住,哪些信息应当贮存在什么地方,哪些信息必须抛弃,哪些信息必须遗忘,哪些信息必须回忆。 --略泽尔(东德)

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把用创造性思维筛选提炼出的真知灼见记入脑中,有意识地忘掉次要的信息,腾出脑来记忆确实有用的信息。一个人如果想将所有学过的东西都记在脑中,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企图--将记忆力虚耗在不必记忆的事物之上,无异于慢性自杀。记忆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依需择精而记--“少爱多弃

依需择精而记,既有对少而精信息的记忆,又有对更多信息的遗忘。为了完满地做到这一点,就需在记忆之前加大对收到信息的思维力度,进行预先筛选提炼。

也如同众多贫铁矿石只有通过破碎筛分,选别成为铁精矿粉才具有使用价值,铁精矿粉只有经过熔炼而获生铁后使用价值才提高,生铁经过再冶炼而去掉具热脆性的硫、冷脆性的磷等杂质才成为使用价值倍增的钢一样,只有从众多杂乱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出少而精的信息才具有记忆价值,也只有对少而精的信息进行再提炼才能获得价值大增或倍增的精中之精的信息--如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成熟的生产方式(方法)创造发明与专利技术等等。

一个会记忆的人,在记忆之前,会本着少爱多弃原则对所接收(识记)到的全部信息依需进行选择,逐个取舍,将少而精、简而全、确实有用的信息请进最适于它住宿的房间里面去。

8)分类(系统)记忆法

分类或归类就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某些外部特征,把杂乱无序的事物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类别的过程。通过分类或归类,使分散的信息趋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组成系统,杂乱的信息构成条理,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这便于记忆。

在人的识记活动中,对材料的分类、分组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人的经验是分类保持的。唤起过去的经验(回忆)也要借助于经验的类别的范畴……人在记忆时能够对经验分类分组,是由于社会实践中有储存物质的分类分堆的经验。没有社会实践中的分类分堆,人在识记材料时对材料分类分组是不可想像的。心理学教授曹日昌通过实验结果证实,对所需信息进行预先归类而后记忆的效果明显好于不预先归类就记忆的。

读书分类,不唯有益,且兼省心目。现代脑神经记忆学理论认为:只有系统化(有条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暂时神经联系,识记内容也显得好记一些;而孤单单的识记材料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则是个别的、独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记忆,即便是记住了,也难以保持。

分类记忆便于快捷提取信息。人的大脑如同一座图书馆,需用信息如同书籍。经过归类编目的书籍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在需用时能有条不紊地快捷取出。而未经归类编目的书籍则杂乱地堆放在一起,需用时,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来。

实例1

需记的原型信息:

家用电器、火车、鸭、自行车、电脑、烧烤、微波炉、孟姜女、电视、马、飞机、冰箱、马车、家禽、交通工具、万里长城、嫦娥、家畜、奔月、焚书坑儒、洗衣机、汽车、鸡、跳山涧、鹅、秦始皇、猪、蹬鹰、牛、哭、电风扇、老虎、吹风机、兔子、羊。

先打乱原型信息的原有序次,按照习惯重组为如下五块:

家用电器:电脑、烧烤、微波炉、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吹风机。交通工具: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家畜:牛、马、猪、羊。家禽:鸡、鸭、鹅。其它:老虎跳山涧,兔子蹬鹰,孟姜女哭万里长城,秦始皇焚书坑儒,嫦娥奔月。

然后按序将五块综合在一起记忆。如此一来,原本无序的复杂信息记忆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实例2

原序:舞只有旁两跑飞蝴在蝶马的骏着花踏香奔蹄

按规律重组:踏着香花的骏马在奔跑,蹄旁有两只蝴蝶飞舞。

按规律重组之后,这些原本没有联系的单字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记忆起来轻松得很。

如果从幼儿时期开始,启蒙者就想方设法使之养成先对需记信息加工使之系统化,然后再记忆的习惯,那么,幼儿长大成人后将会十分自觉地越来越熟练地这样进行,对提高记忆效率大有裨益。

9)规律集成记忆法

哈佛大学的米勒发现一个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记住大约7种分散的点滴信息的事实之后认为,记忆的诀窍在于:

把你要记住的7样东西组成一个大的总类别,然后再把具体的信息加到类别中去。以后记住7个类别的名称,通过联想你就能记住你先前归属于这7个类别的点滴信息。

对于有规律可寻的记忆内容,可采取按规律分块而后集成(综合)的记忆法去记忆它--记忆数量是随着每块内容的增多而增长的。例如,有的外语单词初看上去似乎没有规律可寻,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参观电视VisitTelevision

学习一门语言文学的最短最佳的途径,是掌握它的词根,词根及其包含的意义是英语的基础。如果把Visit分成两块(Visit)和将television分成三块(television)来记,而不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死记硬背,就很容易记忆。不妨采用类似的方法记忆英语单词。

当所需记忆的原型信息间有某种明显相关的规律时,运用规律集成记忆法可事半功倍。其要点是善于分析与综合,通过表面现象找出简化后的内部关系。如:

原型信息149162536496481

需记的原型信息总计为14个数字,明显超过一次识记的最大数量7±2。死记硬背比较难记。分析发现这组数字是自然数2292的依序排列,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49162536496481

2232425262728292

原型信息2

123123123123

123321123321

先探究出第一组数字是“4123依序排列的规律和第二组数字是两个123321依序排列的规律,然后再按照此规律记忆。

原型信息3

电话号码24361

一位朋友与爱因斯坦通电话时说:我的电话号码很不好记,是24361爱因斯坦马上回答:这有什么难记的!两打加19的平方就是了。大家算一下,两打是2419的平方是361。如此一来,原本没有联系的几个数字产生了联系,有助于简化我们的记忆。

原型信息4

清军于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

一想起44等于16,就联想起清军入关占领北京的时间了。

……

注意:此法仅适用于在瞬间能发现需记信息间显而易见的简化记忆的关系情况下。否则,还将因此而延迟记忆,增加了大脑的额外负担,造成脑力的虚耗,得不偿失。

10)图表记忆法

经验表明,分散杂乱的原型文字或数据信息是不受记忆系统欢迎的。因为它们既枯燥乏味又杂乱无章,毫无生气。阿伦·佩维奥博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有关记忆的双重密码理论:

假使你仅仅通过词语来记忆这一事实和想法的话,那么你只用了你一半脑力。当同一事实或想法你不仅通过词语(贮存在左半球大脑)来记住,同时也通过图像或草图(贮存于右半球大脑)来记住,那样就在你的记忆中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体。当你需要回忆这个事实和想法时,就可以从这一联合体提取。

经验表明,如果通过筛选提炼、归纳整理,将有规律可寻的分散杂乱的原型文字或数据转录成图表提供给记忆的话,那么,记忆系统就易于接受,还不会把它忘掉。

帮助记忆的笔记有很多种。我们把亦文亦图的帮助记忆的笔记称作记忆思路图,英国的布赞叫它思维连线图,德国学者称为记忆图,《学习的革命》的作者称其为脑图,日本学者叫它智能集成板块。

记忆思路图的优点众多,最为凸显的就是集辐射(发散)思维和集中(聚敛)思维于一体,使人节时省目地在一页(最多是两页)中就把握住了内容的整体和各分体事物以及其间的有机联系,十分便于记忆,还能将印象深烙于脑中,不易遗忘。

记忆思路图中的各分体事物好比电脑的各集成板块,它们紧密合理地协同衔接便产生了如同电脑那样的整体可视的功能。如果将其牢记在如同智慧宝库的脑中,就会井然有序地一块接着一块堆放在通路畅达的各个房间里,便于贮存。一旦需用信息时,就可快捷地提取,既方便识记与保持,又利于回忆或认知。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将原型文数信息转录成图表的示范实例。它融一览表、系统表、比较对照表、统计表于一体,括组成宇宙万物的已知元素于一表,真不愧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好表,使人一观诸要

列宁、马克思都很注重列表记忆。

列表记忆在我国源远流长,如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十表》。

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鸟瞰接收到的信息,把相关的信息分类归纳整理成表,进行比较对照(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进而把握住信息的各自特点及其间的关系--共性,可以使令人眼花缭乱、极易混淆、目不暇接的繁复信息如英语时态、俄语数格、化学元素等等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特征化、条例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提取。

{11}提炼共性记忆法

实例1

在初中化学课中,讲得最多的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类反应比较复杂,既有电子得失,又

有化合价升降,还要区分什么元素被氧化、什么元素被还原,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但是,只要记住抽引出来的共性失电子升了价(被氧化),被氧化是还原剂这句话,就能很容易记住在此类反应中什么元素被氧化,什么元素被还原;什么元素是氧化剂,什么元素是还原剂了。

实例2

现代汉语中,分析句子的成分使许多人感到头疼,因为句子构成较复杂,有主谓宾定状补语。但是,如果记住抽引出来的共性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定语定在主宾前,谓语前状后面补,记住新识记的句子的构成成分就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实例3

英语中合成或派生出的新词较多,如果能记住组构新词的共性,对合成或派生出的新词就易于记住了:

合成法:

将两个词依序重组为一个新词

mather--land--matherland

母亲国土祖国

派生法:

在动词后面加词缀er,表示从事该动词的人

work--workerread--readerdrive--driver

工作工人读读者驾驶驾驶员

实例4

记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共性

三角函数有54个诱导公式,记住概括出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句口诀,就可以推导出全部的诱导公式了。

……

 在校学习的学生,如果能预先把书本中的共性提炼出来而后记忆,是最好不过的了。但从目前的状况看,绝大多数学生还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能在课后复习时,把共性从书本中抽引出来而后记忆的话,也会有利于学记效果的提高。

12)提纲记忆法

对记忆而言,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简化才有所强化。我国古人韩愈曾得益于此法,

总结道:记事者必提其要。善于记忆的人,记忆的全是提炼出的字词句段去而意留的简化信息,少而精;不善于记忆的人,才将全部学过的东西都记忆下来,过不了多久就遗忘殆尽。

在新闻采访中,精明的记者往往只记下从对方话语中提炼出的用得着的信息;而无能力的记者才将对方谈话内容用笔全部记录下来。

马克思特别重视做原型信息的提要,将其视为一种通晓他所读过的材料的工作过程。他甚至还为他自己的藏书做提要:从我所读过的图书中做出提要,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例如我读列辛的《老孔僧》、索尔格的《伊尔文》、温克尔曼的《艺术史》、鲁登的《德国史》等等都是这样做的。

在概括主题和写提要时,用的话语越少、越通俗易懂、越深入浅出、越形象生动则越好。细了容易乱,少则得,多则惑,难懂不易记忆,呆板提不起兴趣。

编写提纲便于记忆的优点有三个:一是具有直观性,一目了然;二是具有概括性,浓缩出全部信息中的精华;三是条例化,显露了主干信息的层次及关系。目录可以把分散的片断信息系统地整理出来,便于记忆,提取的时候也较为系统快捷。

做提纲目录时,首先要科学分析接收到的全部信息,按先后顺序来理解各个部分,通过综合来掌握信息的整体与脉络。然后比较、抽象与概括,提炼出各个部分的大意,找出要点、难点、类别、主要环节,最后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以提纲目录的形式表述出来。

从重要的原型信息中筛选出易于记诵的关键字词,是精于学记的人常采用的方法。只要记住了关键字词,大都能回忆起它所代表的原型信息。

如从原型信息中筛选概括出的五讲四美,其原型信息是:

讲文明心灵美

讲礼貌语言美

讲卫生行为美

讲秩序环境美

讲道德

相传,苏东坡在学记《汉书》的时候使用了筛选关键字的技法:开始时,学一段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学记时,读一段抄两字为题;第三遍学记时,读一段仅抄一字为题。学记三遍后,只要别人任提第三遍抄的任何一个字,苏东坡即能背出相应的这段文字。

这些技法如果选用得当,可抓住骨干,带动枝叶,轻松明快地绘出知识之树来。

经验表明,成就大业者往往不是记忆了很多信息的人,而是从小就记忆了适合于自己的有用信息的人,这就像吃饭一样,能够全面适量的摄取必须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

13)左右脑协同记忆法

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闻名世界。他的脑子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只装逻辑性极强的系统化了的数字和公式(储存于发达的左脑中),事实上,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有闲空就在右脑的指挥下拉起了小提琴。

善于让大脑两半球协同的爱因斯坦,用左脑于1905年创立了轰动世界并否定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狭义相对论。思不能止的长达十一年的具有迷恋性的思考,又使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一天进行积极的休息时,从习惯于巧妙联想并富创造性想像的右脑迸发出了关于形成广义相对论的灵感:

据爱因斯坦回忆灵感突现时的情形说,他在一个夏日,躺在山边正发白日梦(即胡思乱想--在潜意识域中,依据脑贮的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进行着尚未知晓的闪电般地尝试组合或前所未有地搭配),突然,想像自己在乘着一束阳光到宇宙深处旅行,并从宇宙的另一边返回太阳系。

此时的他突然警醒到,要让这梦想成真,宇宙必须是弯曲的,空间、时间以及光线亦都应是弯曲的。于是他返回桌旁,在逻辑性极强的左半球大脑的指挥下,将右半球大脑赐予的灵感整理出来--这,就是实用价值更高、应用范围更广、逻辑性更强的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产生于大脑两半球的相互协同中,两半球都发育最终铸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辉煌。

与爱因斯坦相对应,对绘画非常投入的名扬世界的大画家毕加索,是一位使绘画数学化和几何化的艺术家。他不仅是用发达的右脑去装入绘画的艺术讯息,还常在构思绘画草稿时让左半球大脑帮忙--转录出数学化和几何化的讯息,供右半球大脑在构思和使思维具体化的创作中使用,以增添作品的立体感和规则化。

凡人和天才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注意开发弱势半球大脑的潜能--让两个半球在处理事务时都发挥作用,而前者则大都仅利用优势半球大脑--弱势半球大脑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都闲着。

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欢快流畅、趣味横生的歌谣、谚语、顺口溜、口诀、韵语、寓意歌谣等,能让大脑两半球在学记中合作,学记效率有显而易见的提高。如:

用缩略法编写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二暑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对于幼儿来说,用联想想像法编写的数字歌对他们记忆简单数字很有帮助:

1像短棍细长条;2像天鹅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帆船随风摇;

5像秤钩来秤菜;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眼镜戴耳上;

9像气球能升起;0像鸡蛋做蛋糕。

中医中的针刺四穴歌也充分利用了概括的方法: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针刺足三里治疗腹部疾病,针刺委中穴治疗腰背部疾病,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针刺列缺穴治疗头颈部疾病,针刺合古穴治疗面部疾病。

用联想想像概括法编写的··口诀:

堵巳(si)不堵己(自己的己),半堵才念已(已经的已)

繁复的材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韵语的形式贮存在记忆里的。牛翰杰在学习《二十四史》时,为记忆各史书作者名字,编写了四句韵语:

司马班范陈房沈

司马迁班固范晔陈春房玄龄沈约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

一肖二姚魏李鄈

肖子显姚思濂魏收李百药令狐德鄈

《南齐书》《梁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陈书》

征寿刘煦欧阳宋

魏征李延寿刘煦欧阳修宋祁

《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

《北史》

薛修脱濂廷玉臣

薛居正欧阳修脱口等宋濂张廷玉为凑韵脚并沿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辽、金三史《元史》《明史》用封建时代口气

将难记的信息编入故事,记忆效果会更好。有情节、趣味盎然、形象生动的自编故事容易被大脑记住--难记信息与所余内容建立起了牢固的有机联系,记住了故事的内容,也就记住了难记的需记信息。

有人为了轻松愉快地记住7个无聊乏味又互不相干的外语单词:风、尘埃、瞎子、三弦曲、猫、老鼠、木桶店,将其编成一个风吹木桶店就赚钱的故事:起风的日子满地尘埃飞扬,尘埃飞入行人的眼睛,眼睛内有尘埃的人会变成瞎子,依靠弹三弦曲过生活的瞎子必然增多。制三弦需要猫皮,所以杀猫,猫就逐渐减少,老鼠增多,老鼠会咬木桶,木桶店的售货因此增加。

在中国,人们至今还在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记忆三十六计。比如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可以深入浅出地表述运筹学能出奇制胜、转败为胜的精髓,记住了这个故事,运筹学的奥妙也就在记忆者头脑中扎下了根。

14)多通道协同记忆法

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宋代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视》中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的抄书,往往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的内容的记忆。这两位先贤的做法,也许是建立在对协同记忆法良好效果有深刻体验基础上的吧!

协同记忆法应用于学习实践,主要应体现在把听、说、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多通道协同记忆,是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记忆繁难重要信息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由知识或经验或事件或物品或人与动物的言行等转录而成)对大脑产生的刺激强度有很大差异,因而也就产生了相差甚殊的记忆效果:

对视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达83%;

对听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次之,为11%;

对嗅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更次,为3.5%;

对味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最低,仅为1%。

尽管记忆专家们强调要善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记忆,但非盲人却总是更常运用眼睛来吸纳大多数外界信息,也无怪乎很多人把眼睛比喻为心灵之窗了。

通过视觉转输信息入脑,其主要优势之一就是让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合作,产生了“1+1>2”的增值记忆效应;其次是凸显层次并有认知深度,还可以通过强化图像细节去增强记忆,亦可赋予图像的相适色彩去提高视觉的转入效果。

据有人实验,交替使用视觉和听觉去接收同一信息,能够使记忆效果凸显:视听结合能记住65%;单用视觉仅能记住25%;单用听觉记住的只有15%。

有人将学生均分三组,只告诉甲组学生10张画上的内容,不让学生看画;只让乙组学生看这10张画,不讲解画上的内容;既给丙组学生讲解画上的内容,又让他们看这10张画。随后测验,甲组记住60%,乙组记住70%,丙组记住86%。

如果将需记信息寓于影视节目中,同时启动视觉和听觉的能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生动有趣,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记的积极性。

为了使记忆时加深大脑对繁难重要而且陌生信息的印象,让其由瞬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贮存在脑中,可以让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战:看听写相结合,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采取触摸、嗅、尝等各种方式。在大规模的复习中也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

平日里可以在休闲时抽挤出一小段时间去进行两种或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记忆的练习,如在无杂音干扰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听写,仔细地倾耳细听、默写,再反复对照;全神贯注地听一首曲子,至熟后清唱,再听,再唱,直至听唱合一。在限定时间内记忆声音信息的能力就在这种训练中不知不觉得到提高。据说莫扎特自幼勤于进行这种训练,在他14岁的时候,一次听完意大利作曲家阿莱格里·格雷戈里的一首弥撒曲,回到家中,将曲子几乎完整地默写了出来。进行眼手口脑协同记忆的训练,有些重要的繁难信息,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后,用笔写下来,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诵。过后,再抽闲暇时间不断背诵或回忆或默写;对能吃的佳品,可精察、细咀嚼、慢品味、反复嚼,而后进行综合与概括思维等。

15)借助联想想像帮助记忆

让联想想像帮助记忆,是抵抗遗忘的最佳选择。让联想想像帮助记忆的实质,就是通过巧妙联想和丰富想像让新记忆的信息与脑贮的原有信息以结构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就像鱼被钓在钩上一起沉入脑海中一样。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轻提鱼钩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奇妙幻想

有人为了记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热却可以这一物理法则,通过创造性想像和奇幻联想,将其变成如下的故事:

母女在真空中亲嘴,听不到声音,却可以传播嘴唇摩擦的热。

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科学)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艺术)思维,但有人在记忆中常将二者的功能记混。对于看过或听说过电影《佐罗》的人来说,只要将逻辑思维与此电影中的主人公佐罗联想在一起去记忆就行了--一想起佐罗这个英雄(有人称佐罗这个人名为记忆的定位词),就连带回忆起了逻辑思维和管辖它的左半球大脑了,亦可推出形象思维是由右半球大脑管辖了。一来二去,很快就把两半球大脑的主要功能记忆牢固了。

因果联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的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被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借用来解释下述现象:对已经出名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与的荣誉(社会肯定)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学人物(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他说:马太效应使许多新秀蒙受损失,他们的贡献往往被抹杀;马太效应有时也使虽然成名但学术见解尚未成熟的科学家在文章发表后威信扫地。

在识记过程中,您如果能将须记的马太效应与身边的实事联想在一起,日后一看到身边发生的上述现象,就会马上联想起马太效应,于是马太效应就铭记于您的大脑中。

对比联想

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联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古律诗中常用的方法是对仗,其中就有很多上句与下句对比的,想起前一句就能很自然地联想到后一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

若想记住治疗蜂毒有特效的苔藓液,只须与华佗发明苔藓液的趣闻联想在一起就很容易了:华佗将观察黄蜂和蜘蛛的搏斗中,受黄蜂刺伤的蜘蛛爬上苔藓打个滚便恢复常态的现象牢记于心,并通过对比联想,触类旁通地发明了治疗蜂毒的特效药--苔藓液。

相似联想

为了记住人的大脑装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并且由这些神经细胞交织成十分复杂的神经细胞网络这组信息,有人将神经细胞与微型计算机联想在一起,把神经细胞网络与微型计算机网络联想在一起,编织出一组形象化信息:

人的大脑好比装有一千亿架微型计算机,并且由这些微型计算机交织成十分复杂的微型计算机网络。

有人在学习地理时,将意大利半岛与形状相似的长筒靴联想到一起去记忆:一看到穿长筒靴的人,就想起了意大利半岛,没专门花时间就记牢了这个知识点。

接近联想

需记忆的信息是决策者的三种类型:A型不求大利,怕担风险。对利益的反应比较迟钝,但对损失的反应比较敏感;B型谋求大利,敢冒风险。对损失的反应比较迟钝,而对利益的反应比较敏感;C--亦此(A)亦彼(B)型,完全按照损利值和期望值的高低来选择行动方案。如果记忆者能将身边与之接近的真人真事联想在一起,一见到身边的这三种类型的人,就联想起需记的上述信息,这组信息就易于记牢了。

引导学生建立独体字间意义的接近联想,也有理想的记忆效果。如目与垂并联为,小和土串联为,上小下大为,家中起火为,用双手把东西分开为”……

由此及彼联想

由听声音联想到人物的形象,例如由听死者生前的录音联想并想像死者活着时的容貌、举止、人格、个性、特长;由听电台播放的相声联想到说相声演员的音容笑貌;由看《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联想到电视连续剧中的演员形象;由触摸或观看名人在历史博物馆中的遗物联想到名人生前的行为举止;由品尝已故老人留下的名茶联想到已故老人的慈祥……联想得越多,想像得越清晰,记忆得也就越牢。

象形谐音联想

月牙弯弯笑嘻嘻(C

C象形与C谐音

无论是象形还是谐音,只不过是为记忆提个醒,书写与发音还是要按照标准进行。

学会联想与想像的重要举措,是在愉悦欢畅的情境中去活跃思维,让思维的能量辐射到无所不包的领域、行业、学科、部门及事物,让在脑中扎下深根的联想与想像的技巧、方法充分地发挥作用。

16)重视首次识记记忆法

在印度,一只大象看到它的主人掐死妻子,然后把她埋在住宅附近的花园里。当主人重新结婚时,大象把新娘带到埋尸体的地方,并用鼻子挖出了尸体。这表明,奇特的事在大象首次识记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年后仍然存留于大象的脑中:

常人易于记住新鲜古怪的事物,《阿德·海莱缪》中说:人们对于每天看到的琐碎的常见的事物,一般是记不住的。若是看到或听到奇异的、不可思议的、低级丑恶的、荒诞的、巨大的等异乎寻常而又古怪离奇的事物,反倒能记忆很长时间。可见,身边的见闻常常被忽视。但是,儿童时期发生的事情却能够记忆得很牢固。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变化的。可是正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就很容易被遗忘,而奇异的事物就永远留在记忆中,这难道不是有些不合乎道理吗?

羊皮纸书《Aao·Hellenium》记载:人不会记得一般的平凡事情,但是看到或听到奇怪的、不可思议的、夸大的事,对于这种奇特呆笨的内容,可以记得非常的长久。

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比如说,罪犯被处死的情景、被车撞到而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的人,进行商业炒作的位于商业大厦门前的大人头的表演、小汽车中的新款车型、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的场面、站在领奖台上领奖的瞬间、新婚之夜……这样的记忆常常可以经久不忘。

现代心理学家们认为,凡是首次识记获得强烈印象的事物,如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事物、能激惹起人的情绪的事物,与大脑贮存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的事物,就都容易被长时记忆起来。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记忆的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认知或回忆。首次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认知和回忆的条件。搞不好首次识记,会给认知和回忆带来极大的困难,甚或全然不能认知和回忆。漫不经心的首次识记,如同古代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什么也没有留下,被识记的信息像匆匆的过客,在大脑中稍纵即逝,认知与回忆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首次识记时,应采取几乎所有的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去增加需记信息输入脑中的印象,比如说通过巧妙联想和创造性想像,使需记信息鲜活奇特起来。

首次识记就应该是名师给予的、国际或国内或地区一流的、经过预先科学整理与浓缩的系统的重点突出又有结构联系的、富含情趣的、生鲜活跃的知识、经验、感悟、心得,而不应该是紊乱失序的、枯燥乏味的、死板教条的知识,如果首次识记的是错误的、模棱两可的、没有重点和结构联系的知识,学习者不但会失掉学习的兴趣,还会因重复错误的信息而养成难改的劣习,即便是日后学着对的,也难将先前的错误根除。

{17}博知记忆法

记忆效果常随着背景知识的丰富而提高,尤其在记忆那些鲜为人知的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时。熟知光谱色彩正常顺序的人在自学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段文字后,能轻而易举地依序回忆起来。但是,一位对光谱色彩一无所知的人,却难于在自学后很严格地依序回忆起来,因为这七个词对他来说,都很陌生,都是形容词,而且互不依附,完全并列、等值,都可能以相同的机率出现在回忆中的任何一个部位。

快速记忆总是以相适的知识背景为依托。宽深宏大的信息基础,可使建筑其上的系统记忆工程高大无比。在通常情况下,知识基础博大精深的大脑较贫知的大脑易于接受新输入的待记信息(新输入的待记信息与原贮于脑中的信息有更多建立联系的机会),大都能将其快捷、有条理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抛锚作用:

当人遇到新信息时,人脑就把原有的与之相联系的经验当锚抛下,以这抛下的锚为根据来记忆新的信息,那么新的信息就很容易与其挂靠并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实际上,许多信息都是人们(无论是博知者还是贫知者)在无意识中利用抛锚作用记下的。

如果新识记的信息超越原贮于脑中的信息或与原贮于脑中的所有信息毫无联系,那么新识记的信息就难于组织到原有信息的结构网络中,结果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吸收,因此记忆起来就远远不如与原贮于脑中的信息挂靠在一起的新识记信息牢固和持久。

人们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及装置如飞船、人造卫星、潜水艇、深潜器、潜水衣、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复印机来博知。

此外,增加在电视或电影中学记有用信息的份额,也是博知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麦克卢汉形象地指出:无线电60年教授的知识,只等于电视6年的教授内容。

18)笔记记忆法

笔记有明显的帮助记忆的作用,在我国,从古到今的很多名人,无一不在笔记的帮助下进行卓有成效的记忆活动: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有随时笔真知灼见、帮助脑的习惯,铸就了很多名诗佳句。

清代的李慈铭,一生写了大量的笔记,长达几百万字。

鲁迅曾经借助手抄《地球浅说》的方法来帮助大脑记忆自然科学知识。

竺可桢曾经在38年里每天都抄录每日气象预报。

吴晗抄录了二十来万张小卡片来帮助记忆《明史》。

……

在国外,也有很多名人进行了类似的活动帮助记忆:

列宁通过作摘录和眉批笔记,来帮助大脑去记忆读过的书籍中的精粹。

托尔斯泰曾经在51年里每天都写日记,以此来帮助大脑记忆。他还说: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要把它记下来。

果戈理在请客席间,为了帮助大脑记忆,将上齐美味佳肴的菜单全部抄了下来。

凡尔纳用手写的几百本笔记来帮助大脑记忆。

歌德的门生爱克曼通过笔老师讲话,来帮助大脑去记忆歌德通过语言显露出的真知灼见。

杰克·伦敦用将各种场合下得到的真知灼见和趣闻轶事记在小纸条上的办法帮助记忆。

……

美国海军人事管理研究处曾进行过旨在让笔记加思维使记忆力增强的心理学实验,并且获得了成功:

让百名受试学生同时在相同环境中收听同一录音后均分三组,让第一组按照所听的内容逐字写成笔记,让第二组先把所听的内容分列为大纲后再写成笔记,让第三组只听不记笔记。然后进行统一测验,结果笔记加思维的第二组学生记住的内容最多,高达58%,而其他两组的学生仅仅能记住所听内容的37%。

人脑具有多指向、不规则、随机性吸贮信息的机能,乐于接受记忆思路图之类的图文并茂、式样新鲜且暗蕴规律的信息。

最能帮助回忆的笔记莫过于记忆思路图了,它能在人的记忆中构筑起增强各信息间联系和顺畅回忆整体信息的强有力的联合体,是打开回忆群体(整体)信息的一把金钥匙。如果经常构思--写画--回忆它,不但能帮助大脑减轻记忆的负担,还有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技能,提高重新组合脑储信息的能力,为灵巧快地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助力。

除了记忆思路图能减轻记忆负荷之外,摘要笔记、内容提要或提示、阅思记提示、提纲、目录、索引、序言、结语等增添思维份额和概括力度的笔记,也有减轻记忆负荷的作用。

增加记忆牢固程度的笔记,应当首推默写和默画,其他笔记也有帮助记忆的作用。因为所有的笔记,都应该被看作是记的延伸。

19)阅读记忆法

无论是何种阅读:出声阅读(朗读、小声念、内发音)、背诵、默读;视读、听读、摸读;忆读、非忆读;速读、慢读等,都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是,它们对记忆的帮助是各有不同的:

出声阅读以读出声的形式将输入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时,听觉器官还会在瞬间将带有感情色彩的所读信息反馈给大脑,于是就加深了它在大脑中的印象,帮了记的大忙。

视读--无音目视主要是通过视觉将知识与经验转录为信息输送给大脑,如果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视读中的重要内容由瞬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听读主要是通过听觉将知识与经验转录为信息输送给大脑的,如果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听读中的重要内容由瞬时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摸(触)读通过手等触觉器官将感知到的信息输送给大脑,如果集中注意力,也可使摸(触)读中的重要内容由瞬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

经验表明,变着法子的阅读总比不变法子的阅读对记忆的帮助要大。综合采取各种阅读方法,能帮助大脑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简明地记下最多的有用信息。

20)科学重复记忆法

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刘勰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有重复记忆的良好习惯。马克思每隔几年都要把读过的书中作了记号的地方和自己的笔记重读一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外界的知识与经验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转录为信息(讯号)输入大脑,进行首次识记后,如果不再重复(复习),留存在大脑中的大多数信息的印痕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

被识记信息遗忘后不能恢复的起始时间叫做临界值或遗忘点,识记不同的信息有不尽相同的遗忘点,而抢在遗忘点之前重复就能长久地让信息留存在脑中。科学的重复,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去抵抗遗忘--在遗忘点之前的相适时间里,用对的程序、步骤、策略、方法、手段、器具进行重复。重复技巧的应用因人而异:

从新的角度使识记过的信息重现

用不同器官感觉同一信息--记述有酸味的食品、添加剂与药品的名字:醋酸、山楂、灯笼果、酸浆、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维生素C”,通过视觉信息输入脑中被首次识记后,记忆者不时回忆这段文字,又以入口品尝实物来增强对酸味的体验,还用鼻嗅其碎裂后发出的气味。这样不但容易记住这段文字,还能区分各种物质独有的酸味。

将数字转录为新的形式记忆--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记忆电话号码的方法是把电话号码谱成曲子来唱。

变换顺序--将中间最重要的信息拿到最后去重复,或者是拿到最前面去重复。

让需要记忆的信息重复出现在不同词语中--变个角度复习外语单词/小学生牢记语文生字的复习法。

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预习和复习--在预习时,第一次通读课文,第二次发问:精读的对象在哪里,第三次精读,第四次加大思维力度筛选提炼,第五次用关键词笔;在复习时,第一次全面回忆,第二次将回忆的重点放在上次遗忘的部分,第三次对笔记进行字去意留的删修。

使外语的词根重现于不同的单词之中--词根及其包含的意义是整个记忆的基础。学习一门语言文学的最佳最短的途径,是掌握它的词根,亦即那些其他单词借以形成的原生词。

分散重复与集中重复相结合

分散重复与集中重复相结合是最佳选择。有些信息需分散重复,有些信息如诗歌之类的则需集中重复。

无论是从近期还是远期的记忆效果来看,适当的分散记忆有助于巩固记忆效果。出差在旅馆认识了一个同房间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了一个来月才分手,但是十年后在街头偶然相遇,还是会忘记了此人的姓名,似曾相识,却不敢相认。反之,在认识之后,若每半年见一次面,十年中仅见了20次面,但在第十一年此人来访时,还是一眼就能认出他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散重复优于集中重复的事例。

相关的实验证明,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的五种事物依序是:一般材料、练钢琴、历史和经济知识、长篇非诗材料、一般课文。

适度超量重复重要内容

超量重复,就是识记某一材料达到最低限度熟记时,继续重复回忆或复读(重复认知)。在战争中军队所用的口令或密码以及其他重要的只能脑记的信息,使用者为了牢记它们,常常采用超量重复的办法。

超量重复的最佳次数因人而异,因信息的繁简陌熟而异。超量200%虽然能够使保持量增加,但所耗时间却比超量150%多了许多。通常情况下,超量150%就是最佳选择。

背诵

背诵能使记忆持久,使被背诵的对象由瞬时和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延长信息在大脑中的留存时间。背诵一要见缝插针,机动灵活,每次不必多,一二分钟即可;二要注入热情和志趣,不能变成有口无心的机械运动。

机械重复

当一些待记信息与大脑中的原有经验没有任何联系并且也想不出使它们发生联系的办法时,唯一能记住它们的有效方法就是重复的机械记忆。据报道,1991年在伦敦举行第一次世界记忆大赛上夺魁的34岁的英国人用机械记忆和图像记忆的方法,只用了229秒便记住了一副扑克牌的顺序。而他自认为这种能力是锻炼出来的。

(21)改错记忆法

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所造成的记忆是印象深刻的,有的甚至终生难忘。错误本身不值得记忆,但是由于产生了错误,反而对正确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在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的考试中都有改错题,就是企图运用改错来加强学生对正确知识的记忆。

改错有三种情形:一是改正自己的记忆错误或行为;二是改正他人不自觉的根深蒂固的记忆错误或行为;三是改正他人故意设置的记忆错误或行为。

一名大学生在一次演讲时把鲁迅逝世误读成了折世,引起哄堂大笑,并由此而获得了带有贬意的折世的绰号。此事过后,他痛下决心提高语文水平,很快就有了超越性的发展,同学们又为他去掉了折世的绰号。由此看来,通过改错记准了正确的知识信息,就等于向错误索回了补偿。

人的记忆有先入为主的定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虽然久居异地,却难以忘怀少时的乡音。换句话说,错误的信息一旦持久的保持在大脑中,就会因稳定的存在而对新识记的正确信息产生抑制,使其很难在大脑中扎下根来并取代错误的信息。所以,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巴特利才说:测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最佳标准,可能是检验摈弃谬误的速度。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在精粹、要害的地方卖关子,如故意把写成、把写成、把写成等来让学生去改错。而这些错误,通过正确信息的再现与注意力的集中来得到改正,反而会因为印象深刻而使学生牢牢记住。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语文时,故意读错课文的二三处,让学生批评指出并改正过来。第二天让学生试着回忆这篇课文,结果证明,学生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几处读错后改正过来的部分。实践证明,教学时改错、考试或游戏时出改错题、工作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比赛后善于找差距,对于认知和回忆正确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大有裨益。

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有改错有奖的各种题目,吸引了很多观众,如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中,就经常会请嘉宾来判断问题的真假,寓教于乐,参与的嘉宾也大都兴致盎然。

(22)意志影响记忆法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压力去调动记忆者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潜在的记忆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给自己规定完成某一项记忆任务的时限,是自我施加压力的一种好方法,有了时限的压力,记忆者的精神才能得到振奋,才会得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据报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兵空降德国前突击训练说德语的效果特别好,其原因就在于有压力,因为不会说德语的人空降后一下子就会被德国人识破,很可能会被俘,所以他们临战前训练时都很用心,结果所有的人都学会了。

许多在大的酒楼餐厅内应试的待聘生们,不用写单,就可记住每位客人所叫的饭菜,而当客人离去后又能很快地忘掉所记的内容,全力以赴去招待新入座的客人。

这表明,让他们记忆的是意志,让他们刷洗掉记住的内容也是意志。换句话说,只要你产生了记忆他们的意志,就会把它们记住;只有你产生了必须遗忘它们的意志,才会很快地让它们从大脑中尽失。

大凡有成就的人,在记信息之前,都有要记住的决心,形成了必须记住它们的强烈意图,注意力格外的集中,并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的有效方法去愉快而积极地记住它们,并且不时地使用它们。日本的南博教授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是这样做的。

好的记忆效果,大都出现于增强自信心并具有欢畅愉悦的情绪之后。经常默念天才与我的区别仅是他懂得怎样更多地使用大脑的记忆潜能我也能更多地使用大脑的记忆潜能之类的话语,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记忆力。这是改善自我心理形象、克服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有许多人认为,头脑有好坏,记忆力的好坏也是天生的。其实记不住并不表示人的记忆力就不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很强的记忆力,但他对不想记住的事情却漠不关心,当他举行完婚礼后,同妻子一道来到新居,开门时才发现忘了带钥匙,只得让新娘在门外久等,等他取钥匙回来开门。

记忆时最关键的是抱着能够记住的自信和决心,如果没有自信和决心,脑细胞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记忆力便会迟钝,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没有自信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无法记忆更缺乏自信。记忆力这部机器越是开动得多就越有力量,只要你信赖它,它就有能耐。当然,光有自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充分的努力。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3)事件发散记忆法

经常记忆时空跨度大的复杂事件,是思想由简单向复杂推进的过程。威廉·詹姆斯说:两个智力相等的人,谁越是能思考过去的经历,并能把它们有系统地联系起来,谁就有更好的记忆力。自觉主动记忆时空跨度大的复杂事件,并且养成习惯,不但会使大脑增加对此类事件的储存,而且会容易记住新的复杂事件。

牛痘接种免疫法的问世就是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典型事例:

天花,相传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由于16世纪上半叶发明的种痘术的普及而渐渐减少,易于感染并死于此病的仅仅是那些不愿意接受种痘的人。

预防天花的免疫法从人痘接种到牛痘接种,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还跨越了国界。

早在1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将天花疱浆--人痘痂研成细末,吹入儿童鼻孔,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习俗。

中国的这一做法,被从中受益的外国人于17世纪传入亚欧的许多国家。

人痘接种传入英国是18世纪的事。据说,当时是英国驻土耳其的公使蒙提格在让儿子首次接种并获得成功后,回到英国,大力宣传,广为传播。

英国医生詹纳(EdwardJenner)知道这件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扩大眼界的追踪观察。他在追踪观察中发现:从牲畜身上染过牛痘的人对天花有免疫性。--这种现象,许多细心的医生也同样经历过,但都漫不经心地置之脑后了。为了检验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詹纳让自己的儿子接受实验--将猪痘接种到儿子身上,后来的事实表明儿子对天花有免疫力。詹纳在实验获得成功后,又将注意力集中到牛的身上--将牛痘接种到人身上,并于1796年(当时他已经47岁)为许多人接种牛痘。事实证明,接种牛痘的人对天花有终身免疫力。

但是,当詹纳提出用接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时,却遭到了守旧者的激烈攻击和辱骂。后来,在詹纳持续近30年的努力倡导下,在不容置疑的事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采用接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一方法首先在英国推广开来,随后又反传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从此受益。

这个典型的例子表明,通过记忆时空跨度大的复杂事件,既能帮助人们丰富原有知识体系,又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获得更多启迪,对于人们客观认识世界和从整体上把握重大事件有很大的帮助。在记忆中思考具有双重作用:一是通过将新的信息与记忆中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帮助记忆;二是通过运用理性的方法整理所掌握的信息来培养创造力,如分析、综合、比较同异、抽象、概括出前所未有的新信息,或组织成全新的体系。

24观察--模仿--习作记忆法

语文修养的不足令当今无数学子挠头,不少人在作文方面更是捉襟见肘。提高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运用观察--模仿--习作的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刚刚开始接触作文的时候,要自己独立完成一篇习作还是比较困难的。此时不要急于求成,应该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培养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同时,注意研读和揣摩习作例文,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些小作文。最初模仿的成分会多一些,假以时日,才能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感受和模仿融为一体,只有在不断的模仿和习作中,逐渐摆脱简单模仿的影子,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创作的高级阶段。

据说评话(书)艺人王绍堂播讲武松打虎评话(书)一举成功就得益于此法:相传猫是虎的师傅(两者同属猫科),于是他就养起猫来,一有空就观察并记忆它的动作习性,还不时地模仿动作,久而久之,形神兼备,融会贯通于播讲的评话(书)武松打虎中,一举成功。

25)结合经验记忆法

为了抵抗遗忘,可将单独的需记信息与经验结合着记忆,将抽象的、难懂的、陌生的知识与非抽象的、具直观性和易理解的经验结合着去记忆,让无可争辩的事实陪伴着全新的概念久居于大脑的客房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幼儿在识记字时用手触摸装有热水的杯子,产生的识记效果要比单纯记忆单字好得多。在记忆新概念的过程中,将新概念与经验结合着记忆,将会产生记忆效率凸显的效果。

26)学用结合记忆法

学了就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择优弃劣、去伪存真、改正谬误,是让所学的知识扎根于脑中并且得到升华和形成技能(养成习惯)的最重要的举措:

18世纪法国的卢梭之所以通过自学就能成长为著名的文学思想家,学用结合记忆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了音乐,就从事乐谱创作;学了数学,就去丈量土地;学了药物学,就给华伦夫人采药、制药;学了意大利史,就替别人当翻译,进行口译练习;白天学天文学,晚间就用望远镜观察星象……

可以说,具备记忆能力是有目的地从事指向性集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先决条件。正确识记和准确无误地回忆是劳动的重要素质。

脑力劳动需要记忆,体力劳动需要记忆,体脑结合的劳动更需要记忆。记忆能够帮助人们更熟练地掌握劳动技巧,进行熟能生巧、功能加速的训练与劳作,生产出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记忆得益于劳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或者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都能使属于心理活动范畴的记忆在思维具体化的不断实践中重复进行而得以巩固。

27)速度相适记忆法

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记忆速度,即习惯了的记忆速度。相适的速度可使记忆效果提高,并且能够更多地记住需记信息。有人做过如下的心理学实验:

将受试者分为三组,每组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成绩大致相同,让他们用不同时间读完同一篇材料,然后测试复述成绩,结果如下:

复述意义连贯内容的得分

第一组用2min时间读完6.3

第二组用6min时间读完9.5

第三组用10min时间读完5.2

上述结果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是读速居中的第二组。第一组记忆速度过快,思维时间不足,对需记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类似于生活中常说的贪多嚼不烂型,近4/10地需记信息在大脑中犹如匆匆过客,一闪而过;第三组记忆速度过慢,思维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档,神经系统容易出现惰性或者是注意力散向而不由自主地开小差;只有第二组的记忆速度既不慢也不快,有恰到好处的思维时间,对需记信息也理解得比较深透,仅仅有5%的需记信息成为大脑中的过客,其余的信息都转入长时记忆中。

所以,每位在学者都应该在记忆实践中体验摸索,找出适合于自己的记忆速度,并结合生理年龄作适当调整。

从生理学角度讲,步入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须注意适当放慢记忆速度。因为脑细胞越来越少,非脑部件的衰老渐渐显现,精力不像年轻时那样充沛,生活压力与使人分心的因素也在增加。

28)辅助动作记忆法

某种适合于自己的辅助性动作,有利于记忆活动的进行。

东德的略泽尔感悟到:记忆中的走动可以激励接收过程,使之更加活跃,从而产生既增强接收能力又提高记忆效率的双重效应。他还在《记忆力训练》一书中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喜欢在记忆中走动的例子:

马克思的女婿写道:可以说,他在自己书房里踱步就是在工作;只是为了把在踱步中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他才在桌前稍微坐一坐。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恰似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少年时,每当要记住拉丁文的词尾变化或希腊文法时,总是在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圆桌和墙壁之间来回踱步,并不时地叩打着圆桌或墙壁。他认为,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加上身体轻快的节奏,能在记忆时沉浸在快感中。

演讲艺术高超的西赛罗在演讲时不看讲稿,演讲前也是靠踱步来促进记忆的。

平稳的踱步,可以使记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紧要的时候更加从容不迫。世界上不少名人如贝多芬、托尔斯泰、黑格尔、蒙哥马利元帅等等,在从事创作或制定战略时,也都养成了在书房里踱步的习惯,以此来促进记忆思维活动从容不迫地进行。

29)争论记忆法

古人也叫切磋。争论是一种有机会通过别人来修改完善或否定自己所记信息的方式。其过程就是利用回忆起来的信息组构而成的论据说明论点的论证过程。

在争论过程中,争论者进行积极地思维,重要的论据和论点可能被重复多次,便在不自觉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如果自己提出的论据站不住脚,被对方用可信服的论据所驳倒,争论后还会因放弃自己的论点与论据而使大脑得以净化,并首次将对方正确的论点与充分的论据及顺畅达理的论证过程记入脑中,使原有的经验得以更新。

争论能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热烈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散向注意力的集中和强烈神经联系的建立,还能惹起对争论问题的兴趣,也锻炼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争论问题的记忆在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合作中得到了强化,特别有助于事后回忆。

经验表明,对容易混淆、自己拿不准的问题,通过争论来记忆是卓有成效的;明辨是非,是争论的另一收获。三个人同时观看一个实验--“石头拴在绳子上,抓住绳子的另一头用力挥舞转圈,绳断,石头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讨论是什么力量使石头沿切线方向飞出,甲说是离心力,乙说是惯性,丙说是惯性离心力。

最终,乙用下述论据来论证使甲丙信服并放弃了各自的论点: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打圈时,向心力作用在石头上,离心力作用在手上,因此石头飞出肯定不是离心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石头如受到惯性离心力,将产生加速度,而事实上石头并没有产生加速度,因此丙说的也是错误的;作圆周运动的石头受向心力的作用,绳子断时,石头则不受向心力的束缚(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石头将沿切线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正是物体的惯性’”

显然,争论使事实更加清楚、明了了。人们因争论而认知并记住了正确知识。

争论是一种特殊的回忆与出声语言相结合的重复记忆的方法。有时能使尚未扎根的记忆和欠缺自信的记忆变成确实的记忆,还可使脑贮的以往经验在争论中发展完善。

30)交友记忆法

顾炎武反对独学无友久处一方。他认为这不利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记忆活动的进行,久而久之会成为井底之蛙

增强记忆的灵感会在与朋友交谈的过程中无意迸发,非常难得。交往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来说,是一种珍贵的可利用资源。

带着问题去交往,在交往中增进记忆,不但能拓宽眼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还多记忆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并且由于其中的一部分需记内容在与朋友交谈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而大大减轻了非交往时间里大脑对需记信息的记忆负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的学友或其他朋友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也有胜过你的地方。进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会使你多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英国作家萧伯纳形象地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社会交往,比从书本上获得信息具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捷等特点。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几十、几百乃至成千上万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记得几十、几百乃至成千上万种思想。

若想全面地提高记忆效率,需要多选择几种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去记忆,选择的记忆方法越多,运用得越合理、越科学,记忆效率越快。如果选择了两种以上的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去记忆的话,就得像弹钢琴的名手那样,十指并动但有轻有重,让被选用的方法相互协同,互补增值,使记忆的效果全面凸显。如果能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来,并且在使用中顾此不失彼,记忆潜能定会得到长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