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政府新区:中华名句释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6:23
 

 

 【中华名句之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语出自《老子》。全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中华名句之二:当仁不让于师】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说,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要以仁为己任,只要是正义的事,就应该勇于承担,那怕是在老师面前也要坚持仁德,不能同他谦让。

 孔子的这一思想,一直沿续下来。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简化成“当仁不让”,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中华名句之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室亲近者多被诛戮。

 “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典故的大意是说: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政权,称文宣皇帝。他当政后,大肆镇压原来的元姓贵族。原属元氏势力的元景安便想请求改姓高。

 元景安的堂兄坚决反对,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将此话报告了高洋。元景皓坚持“不逐他姓”而被杀,元景安改为高姓而得到重用。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得到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操,用以比喻宁愿为了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中华名句之四:言必信行必果】

 语出《论语·子路》篇,意思是一个“士”要语言信实,说到做到,行为坚决果断。这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的问题时说的一句话。

 孔子把“士”分为三等,他说一等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能报效国家的“士”;

 二等是“家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恭敬尊长)能“齐家”的“士”;

 第三等就是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士”。但是孔子批评这种“士”“然小人哉”。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他们不分是非而只是坚决贯彻自己的言行。这一类“士”大概就是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的那些“重然诺,轻生死”的任侠之士。

 这种不辨是非的“言必信,行必果”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把这句话解释为“说话算话,行为果断”来作为传统的行为准则。

 【中华名句之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出《论语·为政》篇。大意是说:“做为一个人,而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呀。”紧接这句话的后面,孔子还用“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軏是古时牛马车车辕前驾牲口的横木两端的销子,没有它就无法套牲口,更不能行走。)来进一步说明人而无信,寸步难行的道理。

 孔子认为人讲信誉,是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所以,孔子把“信”作为教育弟子的四个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之一。)他认为,一个人在内在修养上,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对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见《论语·述而》)

 如果治理国家,则要“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把“讲信誉”作为治理国家的三要素之一。

 【中华名句之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出《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然而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中华名句之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回答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是“仁”的定义是什么,却有许多解释。

 不过,《论语·里仁篇》孔子对曾参的一段话,倒似乎透露了“仁”的真谛。“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由此可知,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分开来讲则只是忠恕二字。

 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面来讲“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至于“忠”,就是《论语·雍也篇》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的积极面,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中华名句之八:大智若愚】

 亦作“大智如愚”,语出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句话的本意是从《老子》中引伸出来的。

 《老子》的原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老子》的意思是:最完满的东西好象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象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善辨的好像是中讷一样。

 “大智若愚”说明,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而是含藏不露。它告诫人们,真正智慧而有成就的人,不是那些靠耍小聪明来表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