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有什么会所:[原创]思想正维理念:哲用-哲学研究-THINK.思维讨论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2:38


1、哲道、哲维、哲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前说过了“哲”,现在来重点说一说“哲用”。

在正维理念中,哲有三分:哲道、哲维、哲用。所谓“哲道”,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对于“道”的合然的认识;那么,“道”是如何被认识的,这种认识是如何被表述出来的,这个就要通过一定的维式,即“哲维”。最后,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当你认识了“道”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你如何把你所认识的这个“道”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去,这种运用就是“哲用”。

哲道、哲维、哲用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哲。

在哲道、哲维、哲用三者中,哲维处于中心地位:人们不但在一定的哲维中观照世界,观照的结果即是“道”;而且,人们也同样在这个哲维中观照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个人如何进行实践,这即是“哲用”。

思想正维理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凸显了哲维的中心地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1:42:35 21世纪中文导报:热点,新知,时尚!           博沙   
 
 
  
  等级:版主
  文章:5326
  积分:46483
  注册:2008-5-2
              2


2、哲用的普遍性

 

 

上面说过,所谓“哲用”就是指把你所认识的这个“道”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去;那么,这里提个问题:这种运用的根据是什么?

 

 

回答是:“道”是普遍的,你用来解“道”的那个“式”也是普遍的。正因为如此,你的解“道”的那个“式”方可运用到不同的对象;因此,生活中的现象尽可以千差万别,但是,万变不离其中,用一句传统的话来说,就是“一体万殊”,所以,“哲人,讲思维者,谈的更多的是人面对事物有那些想法,并使有一物引起的想法,提炼成能对万物同思的方式,从而实践对自然的再认知。”这就是哲用的普遍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1:42:51            博沙   
 
 
  
  等级:版主
  文章:5326
  积分:46483
  注册:2008-5-2
              3


3、哲用的个人性与独特性

 

 

哲用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也具有个人性与独特性。

 

 

首先,假如两个人所采用的哲维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这两种不同的哲维指导之下,他们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个人实践是大不一样的。

 

 

其次,即使两个人所采用的哲维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们有着具体的、独特的特质(理解、把握理论的能力、灵活变通的掌控能力、举一反三以及联系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等),这也会导致他们个人实践的不一样。

 

 

这里可以提个有意思的问题,即“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有意思的。因为,当你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时,你无论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讲的多么清楚,无论教给他按照理论如何去做,但是,这个人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处于你的掌控之外的、是不可教的。生活中的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有的人很擅长用理论去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就是不行,对于他,你再教也没有用。实际上,不同的实践者对于同一个理论,他是如何去使用它的,对它的领悟程度怎样,对它有没有曲解,实践的效率如何、结果怎样,这只能是个人的事,这些都处于理论之外。哲学到此,实际上也就无言了:哲学把该说的都说了,剩下的就靠受者自己去悟了。亚里士多德把“按照哲学理论去行事的能力”称为“实践智慧”,并认为“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不一样,前者是不可教的。与此类似的是,康德把“认识某一特殊事物是否从属于某一普遍规律的能力”称为“规定的判断力”,并直接认为这种“规定的判断力”是天赋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1:43:07 中国思维博客:50套精美博客模板.您的精神家园.            博沙   
 
 
  
  等级:版主
  文章:5326
  积分:46483
  注册:2008-5-2
              4


4、哲学之用

 

 

这里,我也不想再说什么“哲学是无用之用”之类的老生常谈了,只想举几个例子。1、培根和笛卡尔的哲学直接催生了人类进入科学时代。2、启蒙主义哲学引发了法国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强调哲学的“改造世界”的特质,而且,它自己也确实改造了世界。这些是最明显的哲学之用,至于哲学对人们的潜移默化之功,以至于都融入一个民族的血液了(如中国的儒道、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等),这些就不用多说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1:43:22 21世纪中文导报:热点,新知,时尚!            博沙   
 
 
  
  等级:版主
  文章:5326
  积分:46483
  注册:2008-5-2
              5


5、哲用与民族

 

 

关于这个问题,黑格尔说过一句漂亮话:“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的话,就好像一座空荡荡的庙堂里没有神像一样”。事实上,你打开哲学史看看,能够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哲学,也就是: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你按照国家分分类,一共就是7个国家:古希腊、古罗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当然,我不是说,其他国家就没有哲学了;其他国家的哲学只是偶尔露峥嵘,没法形成集团优势。这样说来,世界上有影响的哲学一共就是来自于9个民族,而这9个民族都在历史上辉煌过;这时,你就可能理解恩格斯的那句话了:“一个民族不能一刻没有理论思维。”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1:43:37            博沙   
 
 
  
  等级:版主
  文章:5326
  积分:46483
  注册:2008-5-2
              6


以上说的是一般的哲用,是对于哲学之用现象的一个考察,是一种泛泛而谈式的概述,类似于“元哲学”,适用于所有哲学【当然,这个考察也是以思想正维理念为基础的】;下面讲的就不是属于“元哲学”范畴了,而是讲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正维哲学——的有关哲用的论述。

 

 

 

 

6、思想正维哲学有关哲用的要义

 

 

在“人、物、性、行、求、评”的框架下,“生命久远”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追“求”;也可以说,人们的生命之“求”是要得到一个“远与久”的“评”;人们在“生命久远”这个求向下采取应该采取的“行”动。

 

 

这里有几个问题。

 

 

问题1、“生命久远”为什么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追“求”?答曰:生命是对于任何一个生物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对于人类也不例外;人,和其他一切存在物一样,在存在世界的自然法则下,都致力于保持自我的生存空间,因此,促进人“生命延续久远”的生存,是人类的一个自然之求。实际上,“生命久远”是人类共同的自然追“求”,这是不需要证明的东西;此处,倒可以拿生命久远之求去衡量一些所谓的“宗教”:如果这种“宗教”是鼓励人们去自杀的,那么,不用多问,这种“宗教”肯定是邪教。

 

 

问题2、“生命久远”中的“生命”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命还是指精神意义上的生命?答曰:二者的意思都有。这也是不需要证明的东西。首先,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这即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生命久远;其次,人人都希望自己去世之后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名声,希望后人会经常提起他,这即是精神意义上的生命久远。在正维理念中,物分为实物、虚物、虑物、空物四种,随着与不同的物相处,人们即使在死后,也会留下一个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对于这个生命,同样也要去求久远。

 

 

问题3、如何获得生命久远?

 

 

答曰:按照自然法则去行事。人们都是在和事物相处的,与世界上的其它物按自然规则共同存在着的。当人在思考“如何和事物相处”时,他或者选择以自我要求为最终的要求目标,或者选择以社会要求为人的最大目标,或者选择按自然规则的要求行事。思想正维理念认为,这三个平面一个都不能少,不过,在这三个平面中,最基本的是人们应该按照自然法则去行事。

 

 

问题4、如何按照自然法则去行事?

 

 

答曰:首先,你要认识自然法则。不认识自然法则,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了。在认识“自然”(包括了解“自身”、了解“自然的事物与自然规则”)的情况下,人按自身“生命久远”的求向,选择符合自然规则的行动与物相处。你对自然认识得越精,那么,你就越会容易地和事物相处。用传统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你越认识必然,你就越加自由。所以,思想正维先生说:“将所有人们面对事物的认识,知道,懂得,更多的使自我掌握,.......这寻得更简便的思维方式,便是人们判比这生命可得久远的考量。”

 

 

总的来说,按照自然法则去行事,可分为如下步骤:

 

 

A、人们首先通过感官(眼、耳、口、手、鼻等)确立出物的特性体系;

 

 

B、人们对外在的世界,按特性将“物”识别出来;

 

 

C、人们将识别出的“物”,与人的生命久远之“求”进行比对,找出其对应关系。也就是,人从生命久远之“求”出发,将人的“求”不断地向“精细”方向切分,在适可的程度,将所需要的“物”找到以满足人的“求”。

 

 

D、人们按生命久远之“求”的精确特性方向,选择合适的行动方式对物进行实施。

 

 

E、人们再按“生命久远标准”对行动结果加以考察,得出评价。这些评价,将进一步促使人对事件的思绪向“生命久远”的方向走。

 

 

在这5个步骤中,人们的求是自然之求,知是对自然的认知,行是符合自然规则的行;只有能做到识物、知性、会行、明求、比评,方能实现生命久远。

 

 

当人们面对事物相处,按“生命久远的思想正维”来思想时,则一个个事件就被解读为“人之生命久远”趋向的事件,被表述为“人之思想正维方向”上的思想结果。

 

 

从动态来看,人们对事件的生命久远之正维思想,在总体上呈现为三个思想准则的流向:

 

 

一是人对“事物”的掌握,呈现往“精”的方向不断深入的趋势走向,这是“是”站位;

 

 

二是人对“事件”的相处,呈现往寻找更好相处方法满足更多人的趋势走向,这是“事”站位;

 

 

三是人对“事件”的内心主见,呈现向正远走的趋势走向,这是“心”站位;

 

 

不管是哪个站位,人们对事物的相处,都朝着人的生命久远方向而趋。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1:44:20 中国思维博客:50套精美博客模板.您的精神家园.            博沙   
 
 
  
  等级:版主
  文章:5326
  积分:46483
  注册:2008-5-2
              7


7、几个需要指出的地方

 

 

A、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信奉各种各样的哲学,这样,人们就有各种不同的价值求向,从而会采取不同的行动。这些行动当然是可能会产生冲突的,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回答是:生命久远之求是人们最基本的自然之求,所以,一个人在行动时,就不能侵犯别人的生命久远之求;如果侵犯了,轻则是不道德的,重则是犯罪的,该接受制裁。

 

 

B、上面给出的生命久远之求,以及在这种之求下的人们的行动,都是然态概念;所以,当一个人改变了自己原有之求,从而趋向生命久远之求时,就可以自觉地按照上面所述,选择符合自然规则的行动与物相处。

 

 

C、以生命久远为求向,按自然规则的指导去行动,这是思想正维的核心理念。但是,有时,现实是人们所无法改变的,这时又怎么办呢?这时,我也不去引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老话了,姑且引用一段钱钟书先生的话,相信大家也就能明其三味了。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Mallarmé),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Novalis)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煦(Rodenbach)的诗集《禁锢的生活》(LesViesEncloses)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puration)”。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B.H.Brockes)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EinebewunderungswrdigeErfindung)”。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引自《论快乐》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0-7-28 2:12:18 中国思维博客:50套精美博客模板.您的精神家园.          本主题贴数 7   分页: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