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生畏畏的意思: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49:28

 

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