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技报电子版:老淮安人的母亲河(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24:59

()老淮安人的母亲河--里运河河道治理纪事 [复制链接]

1498487926 1498487926 当前离线
威望
117
在线时间
4 小时
金钱
121
贡献
117
SD币
0 元
最后登录
2011-10-29
注册时间
2011-7-14
帖子
22
精华
0
积分
494
阅读权限
10
UID
30999
狗仔卡

村民

村民, 积分 4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6 积分
在线时间
4 小时
SD币
0 元
最后登录
2011-10-29
注册时间
2011-7-14
积分
494
帖子
22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0:11: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楚 州 人 的 母 亲 河

         

            --里运河河道治理纪事

                     水利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200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短短五十多年,谱写了防治水患、兴修水利的壮丽篇章,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创造了历朝历代都不可比拟的辉煌业绩,积累了许可证宝贵的治水经验,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供水、降渍工程体系,形成能泄、能引、能蓄、能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水利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楚州水利史话》)

    1月,苏北全境解放。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 5月,江苏全境建立人民政府。下旬省人民政府拨粮800万斤,修筑运河七百余里堤防,由宿北、宿迁、泗沭、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等8县组织2万民工上堤。修筑苏北运河堤防,进行堵口、开坝、复堤。

当年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电告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行政公署,指出:我们党“对在革命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苏北人民所遭受的水灾苦难,负有拯救的严重责任”。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

各省设水利局,各专区、县设水利科(局)。淮安县人民政府建设科,水科业务由该科分管。建设科下设里运河管理务所。

11月10日苏北区党委作出“关于治沂兴垦的决定”。今冬明春以导沂为主,进行海边治水兴垦,修补江堤和运河堤等工程。

11月13日,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行政公署和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司令部联合发出《苏北大治水运动总动员令》,要求把治水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号召全体党政军民“动员起来,以紧张的战斗姿态,组织一切力量,投进这一巨大的运动中去”。当年冬动员沿各乡民工2万多人次参加修理工程,10月份开工,翌年2月底基本完成。整修后的里运河东堤顶宽达到8公尺,有的近10公尺。

5月苏北解放,苏北行政公署即组建苏北运河工程局,下设运河南段、北段工程处和若干事务所,分别负责里运河和中运河的修复工程。苏北行署拨粮800万斤,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宿北、宿迁、泗沭、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等地数万民工,培修运河堤防150公里,保证当年安全度汛。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至1957年)。里运河西堤多次加做土埝,维修石埝、防风埽等防浪工程。对东堤进行加高培厚、加筑戗台、对病涵闸进行整修。运河的防洪能力显著增强。

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时淮安属盐城专区。为贯彻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春修工程的指示,苏北行署召开水利会议,提出春修工程以导沂兴垦为中心,结合进行江堤、海堤、运河堤等重点培修。

淮河流域普降大雨,运堤险象环生。春,重点修里运河卑薄坝段。主要护坡西堤加固,省投资粮食11050.04万斤。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1950年春修工程指示,明确仍以防洪、排水和灌溉为首要任务,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淮河等都要保证1949年同样洪水不溃决。

7月21日苏北行署召开运河防汛会议,决定“确保运堤和洪泽湖大堤、巩固沂堤”,要求“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为全面战胜洪水而斗争”。

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为治淮方针。决定:“下游,应即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加强运河堤防及建筑三河活动坝等工程”。“一九五一年先完成第一期工程,一九五二年汛期放水,在入海水道开成放水以前,仍暂以入江水道为泄水尾闾,洪泽湖入江最高泄量暂以8500秒立方米为度”。

11月12日治淮委员会(简称“淮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确定当年把重点放在入江水道疏浚,培修洪泽湖堤、运河堤,修建运河12个涵洞等6项工程。

1951年1月10日苏北运河工程局并入淮河下游工程局。3月下旬起,里运河堤加固工程开工。东堤修筑北阁楼至普济堂间条石工程,做乌沙洞水泥砂浆块石护坡和东堤头砖工;西堤做柳源头、小舟庄水泥砂浆块石护坡,二堡做埽工,汛前竣工。并在汛前加固海慧寺以南河堤12公里,并抢筑1米高子堰。

1952年 在里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相交处南侧淮安县南郊头、二涵洞之间兴建淮安老船闸。由江苏省治淮工程指挥部负责设计施工,总投资128万元。于1952年9月1日开工。

1953年6月20日运河淮安节制闸、船闸竣工(淮安老船闸于1981年报废停止使用)。

1954年5月下旬,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降雨,致使淮河干支河道水位上涨,超过了一般年份的汛前水位。从7月1日起连续降雨30天。其特征为: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暴雨中心前畈降水量达1259.6毫米。洪泽湖以上总降雨量:500毫米以上88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6%;700毫米以上的37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3.5%。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及苏北灌溉总渠都超标准行洪,已建工程标准明显偏低。淮安渠北(含盐河、黄码)受灾面积44.2万亩,汛后即加固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堤和三河堤防。为了适应淮河防洪抢险需要,省成立洪泽湖大堤防汛指挥部、运河防汛指挥部、灌溉总渠防洪工程办事处。

9月,淮安县由盐城地区划归淮阴地区。

1955年3月,里运河大堤加固、 明代建造兴文闸(化肥厂南侧)原为石洞,因不严实,修理时等用条石改建。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是南北航运和江水北调的大动脉,同年,水利部开始整治里运河。 6月,经水利部批准的里运河乌沙洞于建成供水。

1956年,江苏省治淮编报了《里运河(西干渠)整治工程设计》。为灌溉航运相结合,并作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屏障。由于开挖灌溉总渠,增辟入海出路,里运河不再行洪。淮安节制闸至四里铺拓西堤,四里铺至高邮镇国寺新建东堤,镇国寺至邵伯拓西堤。新建头闸、周山洞和高邮水电站。设计文件于1956年8月经水利部批准,转报国家建设委员会。同年11月29日,国家建设委员会下达5602、1265号批准书。

1957年5月江苏省按照水系组建运河等8个中心水文站,管理所在地区水文站网。省水利厅编报《淮水北调、分淮入沂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书》,并报水利部批准。

1958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提出分期治理京杭运河的任务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建设,保证重点,依靠群众的建设方针。决定按照二级航道标准,对苏北段运河进行全面整治。4月,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因里运河土方量较大,淮阴至淮安段选线原有两个方案,一是利用老河拓宽,另一是开挖新河。该段老河道处在市区,河道狭窄多弯,并有北门桥、水门桥、清江闸等跨河闸桥,两岸驳岸需拆除重建,沿岸工厂、民房需要拆迁的达25500多间,水下方数量大,市区出土困难,施工与水陆交通皆有矛盾,淮阴港发展也受到限制。加上淮阴向下还有板闸、河下、淮安等城镇,拆迁任务大。新开河道上自淮阴船闸闸下起,经中山码头喇叭口直线向东至费跳,再由费跳折向东南接苏北灌溉总渠。新线距离城市有适当距离,路线直,航道短,有利于航运,有利于城市港口扩建,拆迁少,施工方便,市区排水自新老运河之间的清安河由淮安城南穿运洞排水入渠北排水渠。老河仍保留与新河相通,施工期间,新开河与杨庙地下涵洞均可在陆地施工,利用老运河维持通航,且水下方少。经过方案对比论证后决定采用新线,走淮阴南郊及淮安县黄码、盐河公社东直插与灌溉总渠交汇。里运河淮阴船闸至淮安灌溉总渠段,全长18.94公里。

淮安闸下至邵伯段,确定选用移建西堤方案,采用选沿西堤开足粗通标准,新老河之间保留中埂,今后用挖泥机船清除或停航排水人工开挖,使河底宽达到70米以上。并避免了大量的城市拆迁,施工方便,出土容易。4月,江苏省京杭运河指挥部成立。水利部门又配合交通部门整治京杭运河苏北段。当年新建西堤时,老西堤(中埂)未挖除,从南运西闸至淮安闸长52公里,形成中埂,为满足送水和航运需要,计划切除中埂,达到河底宽70米。《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工程设计》里运河淮安闸上设计水位11.2米,闸下为9.5米,因财力有限停工,到80年代续建完成。

    楚州境内里运河从宝应至清浦区全长32.47公里,新运河段开挖后,人们习惯把淮安船闸北至淮阴扬庄段称里运河或古运河,新开运河及淮安船闸以南河段称大运河。

在淮阴地区境京杭运河航道上,还兴建泗阳船闸和节制闸,淮阴、淮安船闸,杨庙穿运地下涵洞、白马湖穿运地下涵等工程。

淮安乌沙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淮阴地区开发较早的利用里运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之一。由于规划设计合理,管理较好,效益显著,因而,195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灌区,获国务院奖状。

10月开工建设里运河板闸渠首,设计流量是38.7立方米每秒。   

1959年经水利部批准建设的板闸洞于6月建成投入使用。

8月,淮阴专区京杭运河工程指挥部成立。 9月,京杭大运河整治工程开工。一期工程:运南闸以南保留老河槽,西侧另开新河,削去老西堤上部,保留中埂,由南通专区负责施工;运南闸以北保留老河槽,向西北至杨庄另开新河--大运河。

在整治京杭运河第一期工程中,为避开清江和淮安城区,新开挖了淮安县城西大运河,西接淮阴杨庄段运河,向南至杨庙与里运河、灌溉总渠汇合。10月京杭运河淮阴段的河道及堤防拓宽、疏浚、加固工程全面开工。由淮阴专区动员洪泽、泗洪、泗阳、淮阴、淮安、涟水、盱眙、灌云、灌南等9县99934人参加施工。1960年6月竣工。共做7735246个工日,共完成土方1115万立方米,河底宽60米,河底高程4.5米。

同时,兴建杨庙穿运涵洞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6孔,每孔宽3.5米,高3.8米。设计流量130立方米每秒。白马湖穿运涵洞也相继开工。

10月开工建设淮安一线船闸,船闸位于淮安老船闸右侧的淮安第三抽水站西侧。由大运河工程指挥部负责设计施工,一线船闸尺度为230×20×5米,设计年通过量2100万吨,总投资431万元。

1960年2月淮安一线船闸建成,11月江苏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水利厅派员组成检验组,同时邀请交通部水工局工作组与江苏省淮阴专区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有关人员参加验收,验收后交付使用。

7月,运河的杨庙穿运洞建成(淮河入海水道开挖时废除,排水入淮安枢纽地涵,遇淮河大水,入海水道行洪,由新建的杨庙抽水站抽排入运河)。

12月中共江苏省委批准水利厅、交通厅党组《关于船闸管理问题的报告》,京杭运河沿线船闸及内河部分船闸由交通部门管理。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上海会议期间,同意兴办苏北引江工程,抽提江水北上。

1962年 9月5日至7日,全省由南向北遭到14号台风袭击,同时出现大暴雨,不少地区发生内涝,河堤决口133处,淹没圩子1066条,9月—11月降水是常年的2.6倍,里下河地区平均降雨量304毫米,65万亩农田受淹,里运河安全度汛。

1963年3月江都抽水站第一站建成,可抽提江水或抽排里下河涝水64立方米每秒。7月第二站开工建设,1964年8月建成,1976年7月开工建设第三站,1969年10月建成。1975年11月开工建设第四站,1977年3月建成。至此,四个站装机33台套,总容量4980千瓦,设计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加上备机为473立方米每秒)。随着淮安一、二、三抽水站相继建成后,过去苏北及淮安的百万亩水稻灌溉完全依赖洪泽湖来水,增加了一条稳定的里运河供水来源,为干旱年份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后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奠定了基础工作。

仁和、黄集、岔河划归洪泽县。

1964年秋,成立淮安县里运河工程总队部。成立工程事务所,成立淮安县堤防管理所,在行政上由县建设科领导。

1965年将运南闸下引河调向通里下河,开工建设淮安节制闸(1983年建成淮安运西电站节制闸后,批准废除)。

1966年 6月干旱,7月6日,洪泽湖水位降至10.8米,淮安5—8月仅降雨323.6毫米,雨水稀少,江淮并枯。淮安建临时翻水站,装机14700千瓦(20000马力),抽水120立方米每秒。

1967年5月,省军管会生产委员会、省水电总局先后召集淮阴、扬州地区和淮安县、宝应县协商并达成决议,明确里下河穿运洞放水流量。26日,江苏省军管会发送“淮安、宝应白马湖穿运洞有关水利问题会议纪要”,“对穿运洞放水作出规定。

1968年里运河工程总队部撤销。

1971年2月治淮规划小组向国务院提出了淮河流域规划,要求进一步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入江、入海能力由13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9000—22000立方米每秒,遇1954年型洪水,可保证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东堤的安全。

1972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淮安第一抽水站,安装8台套64ZLB—50型立式轴流泵,配套YDL—215/31—14型800千瓦立式同步电动机,水泵叶轮直径1.6米,单机出水流量8立方米每秒,共装机6400千瓦,总抽水流量64立方米每秒。上游灌溉水位为11.2米,排涝水位11.2米,下游引江水位6.92米,排涝水位4.63米。站身总长44米,宽23米,于1974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

1973年春,苏北灌溉总渠、里运河等主要防洪大堤相继出现裂缝。省水利厅、治淮指挥部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并分别提出的处理意见。

拆除河下里运河上木桥,建双曲孔结构的拱桥,跨50米,长70米,宽6米,限载汽车10吨,当年竣工。

1974年1月5日,水电部复函给省计划委员会,对1973年春以来淮河入江水道、灌溉总渠、里运河等防洪大堤相继出现裂缝情况作出处理意见。

根据水电部提出的《南水北调近期规划设计任务书》,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报告提出,在三四年内,争取先送水1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

1975年1月8日,淮安第二抽水站开工。该站安装两台直径4.5米全调节轴流泵,配5000千瓦电动机,单机排水60立方米每秒,总装机容量为10000千瓦,抽水120立方米每秒。国家投资1062.22万元。为与淮安第一、二抽水站相应配套的工程有北运西闸、镇湖闸、新河北闸、运西水电站和沙庄引江河等。

1976年夏,平桥灌区平桥洞开工兴建,引里运河水灌溉,当年竣工。

1977年1月,淮安运东船闸开工, 船闸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南、楚州运东大桥西侧,该闸用以沟通灌溉总渠运东闸上下游的航运,由盐城地区设计施工。该闸设计上游最高水位11.2米,最高通航水位10.8米,最低通航水位8.5米,下游最高通航水位9.35米,最低通航水位5.0米。上闸首净宽10.4米,闸底门槛高程5.5米,门顶高程11.9米,闸顶高程12.2米。下闸首净宽10.4米,闸底门槛高程2.0米,门顶高程11.9米,闸顶高程12.2米。闸室净宽12.0米,长140米,,闸室墙顶高程12.0米。通行设计单船为500吨位。年底竣工,建成通航,为盐城市水利局管理运用。

    11月30日,运西水电站及沙庄引河工程开工。沙庄引河是淮安站接通里运河的引水河,按引水180立方米每秒设计,长2100米,在与站下引河接通处建沙庄引江闸。运西水电站装机10台套,可利用淮河余水发电2000千瓦。并设三孔节制闸,可向里运河泄放淮河余水300立方米每秒。

1978年3月开工建设沙庄引江闸。

对明代在运河堤上建造的矾心闸改建为混凝土籍式涵洞,为城内生产、生活提供用水来源。   

1979年2月19日淮安第二抽水站正式运行。

2月开工建设二堡船闸,位于淮安船闸以南4公里里运河东岸,下接头溪河,是沟通里下河地区与京杭大运河间航运的单级船闸。该闸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上游最高通航水位8.5米,最低通航水位5.5米,下游最低通航水位1.0米。闸首净宽8.0米,上门首门槛高程3.5米,门顶高程10米,闸顶高程10.3米。下闸首门槛高程-1.0米,门顶高程9.3米,净宽12米,长106米,由淮安县水利局设计,淮阴地区水利工程队承建,1984年4月竣工。通行设计单船为60吨位。

3月,运东水电站开工建设,1981年缓建,1986年省计经委批准复工。1988年11月竣工,装2000千瓦发电机10台套。

1980年头闸第三水电站建成投产。

1981年因京杭运河淮安至邵伯段的里运河原运河西堤未挖除部分,成为运河中埂,既影响航运,也妨碍送水。9月由交通部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同意按送水灌溉和二级航道标准对运河进行续建。

1982年3月国家计委批准江苏境内京坑运河徐扬段按二级航道标准续建,基本上仍按1958年规划,只作了局部补充。新增的项目有淮安至界首段里运河中埂切除,新建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淮阴、淮安、邵伯、施桥等大型复线船闸8座。新建淮阴、淮安、宝应等运河公路桥。

8月,交通部委托江苏省建委、计委对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里运河中埂切除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批,工程标准:浚深河底,加固左右两堤工程开工。航道51.89公里,底宽70米,水深4米,河底高程2米,弯曲半径不小于800米,西青坎不小于10米,东青坎高程8.5米处不小于5米;出土帮宽东堤,堤顶宽不小于20米,河坡在高程6.5米以下为1:5。核定投资540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04万元。8月18日,省长办公会议对里运河中埂切除施工方法作了讨论,同意短期断航,组织民工突击开挖。决定组织民工突击开挖。并动员部署淮阴、扬州、盐城三个地区26个县的24万民工短期突击施工。从1982年11月15日全线开工,共完成土方1112万立方米。其中淮安闸至宝应县境内运西闸完成土方486万立方米,淮阴专署成立京杭运河续建指挥部,指挥部驻淮安平桥镇。动员淮安、灌云、灌南、涟水、沭阳、宿迁、淮阴、泗洪、泗阳、洪泽、盱眙、金湖等12个县107656个民工参加施工,淮安县动员民工3400人负责打拆坝,土方计22.67万立方米。工程10月底断航,施工期仅39天,12月23日竣工。

里运河经两期的大规模整治,此后,里运河堤防经常决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11月22日淮安复线船闸正式开工,船闸位于淮安一线船闸左侧,在京杭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上游接苏北灌溉总渠,下游为里运河。鉴于此段为运河通航的严重“卡脖子”航段,故兴建工程为京杭运河续建工程中提办工程。工程由淮阴市政府包干建设,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第三工程处承担主体工程施工,船闸全部工程共计完成土方168万立方米,由淮安县民工团承担土方工程。国家投资2161万元。单体船通行吨位2000吨。设计年通过量2100万吨。

1983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抓紧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

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9月,运西的黄码、盐河2乡划归清浦区。

1984年5月8日,淮阴市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成立。淮安县相应成立了机构。

11月15日,京杭运河淮泗段航道开工,动员泗阳、泗洪、涟水、淮安、金湖、洪泽8县区10万人,淮安县副县长陈芸带民工3万余人参加施工。按二级航道标准施工,至12月27日完成,共完成土方556.8万立方米,护坡砌石15.1万立方米,投资2752万元。

1985年3月23日,国家计委副主任徐青在南京听取江苏省有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和实施意见,通过运河调水北上。5月24日,国家计委、水电部、淮运河委员会的专家组来江苏,进行江水东引北输线路全线勘察,听取沿线市县意见,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计划任务书作准备。

1987年1月9日,淮安复线船闸联合调试,竣工交接。4月27日,淮安复线船闸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决定实施两淮段新运河水下疏浚工程。工程上起淮阴船闸下,下至淮安船闸上,全长22760米。该段运河开凿于1959年。当年按二级航道标准设计,并按粗通要求新开的运河底宽为60米,水深4米,后因国家经济困难而未达到设计标准。这次疏浚决定采取挖泥机船施工,工程按三级航道标准设计,底宽50米,河底高程3.5米,边坡1:3,曲率半径大于800米。挖槽中心线基本上与现航道中心线一致,起止断面为22760米,实际施工长度17920米。于1987年12月中旬全面开工,至1988年5月28日全面竣工。共完成水下方33.33万立方米。   

1988年2月2日淮安撤县建市,淮安县更名为淮安市。

7月11日至13日,省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在淮安召开关于徐淮扬段工程技术总结座谈会。12月21日—25日京杭运河续建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1989年4月14日省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指挥陈克天在淮安检查运河续建工程情况。

1990年6月7日,江苏省洪泽湖、里下河、废黄河地区防汛工作会议在淮安召开。

1991年5月下旬,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和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淮北地区首先入梅,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此后冷锋南压,梅雨锋稳定在江淮之间。淮安从6月29日至7月14日半个月内发生暴雨4次,大暴雨2次,特大暴雨一次,总雨量在615.22毫米。由于两次梅雨锋都稳定在江淮附近,降雨集中,特别是进入第二段梅雨,淮河流域多连续暴雨,雨量大,强度高。淮安汛期总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淮安境内的白马湖、射阳湖、废黄河、里运河(城区和板闸段)等多处堤防发生险情。

199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市平均降雨量仅68毫米,是常年同期降雨量的1/4,比大旱年的1978年少1/2,淮河上中游也普遍少雨,水稻栽插前洪泽湖水位已降至11.9米。6月9日至7月14日,淮河断流35天。7月11日汛期入洪泽湖总水量只有32.92亿立方米,为同期多年平均的1/7。洪泽湖蒋坝水位最低降至10.06米。汛期入湖总水量仅8.41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的1/6。江都、淮安等翻水站为保证航运和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用水,从6月1日起淮安抽水站从运河翻水122天,计16.68亿立方米。淮安等地农田灌溉用水虽然严重不足,人畜饮水多处出现困难,由于运河工程作用的发挥,旱情有所缓解,没有出现大面积农作物绝收的局面。

1995年1月开工兴建淮安第三抽水站,站址位于里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的南侧,引江闸西。安装直径3.19米贯流可逆式水泵2台套,抽水结合发电,设计抽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总装机容量3400千瓦。该工程于1996年6月竣工,投入抗旱翻运行。

    1996年 4月23日至24日由国家计委、水利部、农业部、建设部、财政部和长江、淮河、黄河等流域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审查委员会东线考察团考察了运河、淮安枢纽等水利工程。

1998年春对里运河西堤人民桥以北2500米加固堤高,瘦弱地段培厚。

1999年从1月1日至9月30日,淮河吴家渡站断流时间长达107天,淮河干流来水量只有38.3亿立方米,分别比大旱的1992年和1994年少40.6%和29.7%。由于上游无水源补充,1至9月淮安站从运河共翻水221天,翻水总量30.88亿立方米。为解决运河航运和苏北农业灌溉发挥了重大作用,淮安虽大旱无大灾。

2000年9月又兴建淮安三线船闸。为缓解运河上船闸的“瓶颈”作用,江苏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京杭运河淮安三线船闸工程新建,三线船闸为Ⅱ级船闸, 船闸地处淮安市楚州区三堡乡,位于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口的下游,建设规模为23m×260m×5m,设计通过最大一顶+2×2000吨级船队,设计单船通行为3000吨位。。三线船闸概算总投资工程投资15678.72万元。工程业主为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江苏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总公司进行施工监理,于9月16日开工,2003年7月交工,船闸确保了京杭运河的畅通,也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淮安船闸通行达到2.08亿吨,为目前国内内河各船闸通行量之首)。

10月20日淮安枢纽工程开工,工程位于楚州区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北侧的淮河入海水道上,2001年3月26日运河截流成功;2002年5月31日通过通航阶段验收,航槽开始充水,恢复通航;2002年12月28日,立交地涵水下工程通水验收;2003年10月21日淮安枢纽工程竣工,工程概算35268万元。立交地涵上部的两座桥头堡观景台为七层,高三十三米,十分壮观。

2001年2月,因行政名称调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淮安市改名为淮安市楚州区。

冬春实施乌沙干渠渠首除险加固工程、渠南灌区改造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争取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

2002年6月徐杨乡、南马厂乡京沪高速公路以西划归淮安经济开发区。

2003年3月5日河下御码头接驾亭施工,9月10日竣工。

拆除里运河砂石货场码头32座和人民桥至河下桥迎水面房屋及企业6188平方米。投资2100万元,建设里运河风光带,主要实施项目有:防洪、护岸、绿化、景点布置及水土保持等。

2004年初,京杭运河两淮段“三改二”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3.2亿元。经过整治,航道的局部航宽已达210米,河面宽阔、安全畅通,自交工以来,再未发生船舶堵档,2000吨级大型船舶可顺利通过。如今,这段全长24.5公里的航道,已成为整个京杭运河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北煤南运"的任务,而且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月底渠南灌区改造三期工程开工,共投入资金1375万元,改造平桥洞、一号调节池中孔、大渠首启闭设备、续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工程。   

2005年10月28日省政府在楚州区三堡乡鸭洲村举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典礼仪式。楚州段工程投资4.2亿元。主要项目有:征地拆迁安置、淮安第四抽水站建设、新河、北运西河、白马湖穿湖段疏浚开挖。拆建镇湖闸及段沿线桥梁、涵闸,新建六座小型泵站

  2006年2月开工建设,淮安第四抽水站。该站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项目之一,位于楚州区大运河与灌溉总渠交汇处,设计流量为100立方米/秒,主要项目包括泵站工程站下清污机修、新河东闸,变电所改造及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577亿元。与已建的淮安一、二、三站共同组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第二个梯级,梯级规模总设计流量为300立方米/秒。由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工程由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2007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成,2008年春投入运行。

  里运河已完成了梯级控制,在淮安城南和淮阴杨庄分别建有控制枢纽工程,淮安楚州境内有4座南水北调翻水站,担负江水北调翻水,一、二站还担负白马湖地区的排水任务。

5月25日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六省市。在楚州区友谊桥北侧里运河东堤立碑。

渠南灌区四期改造工程获国家批准立项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75万元,主要有运河渠南头闸大渠首等改造工程。

2007年,人民桥被大船碰撞严重受损,区政府常务会决定投资1200万元拆建,结构为灌注桩三跨,长度60米,宽30米。

11月20日省政府在运河文化广场举行南水北调里运河截污导流工程开工典礼仪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参加开工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楚州段主要工程有:里运河全段清淤、河道堤防打水泥桩防洪、建设防洪墙和里运河风光带、新建29个流量每秒立方米里运河穿运洞和水土保持及移民拆迁安置等。

2008年1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淮安水利枢纽《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淮安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治淮的骨干枢纽工程,是淮水东去、南下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之一。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水闸、船闸、涵洞、大型电力抽水站、水电站等二十多座水工建筑,规模之大、密度之高,堪称世界第一,犹如一座水利工程博物馆,构成了楚州水利风景区特独的水利奇观。规划提出了打造“江苏一流、全国著名”的水利旅游风景区的发展目标,构建“一心、两区、两廊”的全新旅游战略格局,策划了“十大旅游亮点”,即:水利奇工——神奇的水利,水运之舟——流淌的旋律,立交地涵——壮美的华章,多水交汇——和谐的交织,索桥飞渡——心灵的飞越,安澜水利展示馆——千年淮河,淮水之心VIP会所——水映华庭,音画水情园——文水交响,中华水圣——淮水安澜,水福园——生命之源等。

5月26日开始组织完成国家南水北调截污导流清洁水源工程,对城区境内8.7公里长的里运河沿线346户的房屋拆迁任务。

5月8日淮安榷关一期复建工程开工。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设计,12月9日复建工程正式告竣工对外开放。复建的淮安榷关工程占地22.4亩,在里运河两岸建有关楼、牌楼、牌坊、码头等仿古建筑。

2009年6月28日开工建设河下大桥,区政府在河下大桥举行改建工程开工仪式,改建的河下大桥位于原河下大桥西侧,横跨里运河,南接城西北路,北接新路大街至翔宇大道,且在一条轴线上。该桥(含清安河桥)全长520米,宽34米,其中:河下大桥长101.08米,桥跨为5×20米,清河桥长16.74米、桥跨1×16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Ⅰ级,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

水利部批复,淮安里运河风景区已被列入全国第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里运河从淮阴区至楚州区,全长30公里。其中国家、省、市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下百处,如乾隆御码头、清江闸、文庙、慈云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等。

5月开始拆迁里运河沿线迎水面造船厂等11个企业,保证线污水、垃圾不再排入里运河。

2010年5月河下大桥竣工通车。

5月26日开始实施完成里运河风光带建设任务。工程涉及拆迁224户及相关企业、铺设河下古镇至淮安水利枢纽里运河东堤道路、沿线绿化、景点布置、显水透湖等工程建设。

里运河的开凿,从隋开始,中心城市转移到淮运交会(末口)的山阳县,随着黄、淮、运交会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清江浦河道的开凿,明清以来,末口交通枢纽地位逐渐消失。但是,千年里运河长流不息,这块沃土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楚州儿女,人们回忆着历史上的里运河两岸行船风帆,兵家重地、商贸重埠,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是全国的名商巨贾的盛况,记忆着千古以来“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美丽都市的憧憬。我们相信楚州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过去靠里运河水滋润而辉煌,今天靠勤劳奋发也能够谱写出明天更加灿烂的篇章。(完)

参考资料:中国文史出版社《楚州水利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