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棉花糖的做法:东子教育专家资料集(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4:22
东子再次正告尹建莉

2011年7月17日,尹建莉新浪博文全文转发了一个自称“心理专家”的读者的博客文章——《<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到底有没有欺骗公众——写在东子状告尹建莉名誉侵权之后》

这个人写完博文后,分别给尹建莉和东子留言告知,期望关注,尹见对其有利就全文转发,进一步扩大对东子的侵权伤害。

针对该博文东子作如下回答(黑色字体为东子回复):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仔细地研究了二位老师来往的博文,虽然我对法律也是相对生疏的,但是我试图从常理出发,从事实出发,对这件事情做力争客观的分析。

一、《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是否在欺骗公众?

首先声明,我这里指的是《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而不是东子老师。呵呵,好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封面设计、版式和书名来看确实涉嫌抄袭,而且法院已经判定出版方漓江出版社侵权成立。这其实就是在欺骗公众,从当当网读者的评论来看,宁夏花开说:“猛一看以为是尹老师出第二本书了,一阵高兴,可再一看,不是这回事.哼,生气!”看来已经很好地达到了欺骗公众的效果。法院判定的是封面和版式设计侵权,何时判定的书名侵权?同名书都不存在侵权之说,书名相近竟然侵权了?你开篇就歪曲事实,这就是你的从事实出发、客观分析吗?封面侵权就等于内容欺骗了公众吗?第一,侵权和欺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况且封面侵权与作者东子无关。当当网400多条评论,350多条好评你不顾,非要拿出一条恶评来说事,这就是你所标榜的客观吗?

再看其修改后的新封面的宣传用语:

数月蝉联当当网

西单图书大厦销售冠军

让我们来看看是否涉嫌欺骗公众!解读:如果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两句话的意思应当是:数月蝉联当当网销售冠军,数月蝉联西单图书大厦销售冠军。我虽然不知道你受过怎样的教育,但是既然标榜自己是心理专家,对民族语言总该懂的吧?你是有意而为愚弄读者吗?这是印在封面上的两句话,说的都是此书的销售情况,分别是说在网上书店和地面书店的状况,“数月蝉联当当网”是说连续几个月登上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西单图书大厦销售冠军”是说在该书店曾位居榜首,这都是有据可查的。何以被你故意歪曲成“数月蝉联当当网销售冠军,数月蝉联西单图书大厦销售冠军”?

在当当网、图书大厦网站查询了,没有找到很完整的历史数据,但是可以从东子老师的博文找到数据,我们可以把他说的当成事实。

第一,网上确实可以查到,这本书确实在当当网的排行榜上,从这点来看尹老师叙述有误。什么叫有误,误是指错误,错误有主观上的错误有客观上的错误,尹建莉明知我的书一直在排行榜上(包括今日、本周、本月、本年,2010年在五六千部家庭教育著作中我的这部书排名第七),却说从未上榜,故意撒谎,欺骗误导读者,这仅仅是“叙述有误”吗?!

第二,东子说的是当当网最好的销售记录是家教类图书第二名,所以数月蝉联当当网销售冠军可以判断为虚假宣传,换句话说:这种宣传用语是在欺骗公众。第三,东子说:本书自上市以来一直位居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家教类畅销榜,2010年3月以951册/月销售而位居榜首。数据如此精确,但是并没有说何时数月蝉联冠军。所以根据常理推测:数月蝉联西单图书大厦销售冠军是个虚假的描述,涉嫌虚假宣传,也就是说:这种宣传用语是在欺骗公众。第二、第三已经无需再作解释了,这是博主故意混淆视听。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蝉联当当网排行榜是个什么概念:当当网家教类月度畅销书榜收录了排名前五百位的书籍,而且家教书只是一个小门类,我估计只要一个月卖上几本就可能登榜了。所以,这本书的宣传如果解读为“数月位居排行榜”的话其实是没有任何号召力的,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而一个智力正常而且诚实的人怎么可能把最无关紧要的放在宣传的第一条呢?写此文的博主仅凭估计和猜想就敢大放厥词。东子告诉你当当网销售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一般在5000-6000部(今日的记录是6149部),我的书在当当网每月的销量从未掉下1000册,最好的时候3000多册,我的这一数据即可以查证,也可向业内人士咨询,你也可问问尹建莉,你还说什么小门类、一个月卖几本这样的外行话,外行不可怕,可怕的是冒充内行,愚弄他人。你公然讥讽东子智力和抨击为人,这就是你这个旁观者的客观之言?!

二、东子老师的说和做是否一致,请大家评论 你开篇就说针对书不是对东子个人,可这第二章的“东子老师的说和做是否一致,请大家评论”说的是书还是人啊?呵呵。

在这里我引用一下《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一书中的东子的谆谆教导:爸爸是孩子的第一偶像,要做好这个偶像首要的条件是富有正义感......始终坚持自己的是非观与道义感,这才是为父之道。偶像和榜样是靠行为做出来的,而不是靠言语说出来的。

父亲要做到不撒谎、守信用......作为父亲,你有没有反思一下自身,自己是否只是把诚信的要求放在了女儿身上,对自己却没有做任何要求?

东子老师说得非常正确,但是我想请问东子老师:你应该已经知道漓江出版社被判侵权了,虽然判定你没有责任,但是作为这本侵权书的作者,作为侵权的实际受益人之一,作为一个倡导富有正义感、道义感、坚持是非观、守信用的爸爸,你是否谴责过侵权行为,是否向尹老师道歉过,是否认为自己也有不察之过呢?还是只是“自己脱了干系”就万事大吉了?是否吸取教训,在新的版本中小心从事,至少避免出现这种给人以“虚假宣传”印象的用语呢?

作为父亲如何,我的女儿最有发言权,一如你自己。

我有没有责任我自己最清楚,这不全在法院的判决,昧着良心做事我还不会。我为人堂堂正正,我的文字干干净净,某种程度我也是受害者,我又何来的向他人道歉之说?

三、尹老师的批评是不是全部针对东子老师的 看到这个小标题,我感觉你真的很可怜,怎么又在打自己的嘴巴,不是说针对书不是对个人,怎么三个篇章两个是针对东子个人的?

我们细读一下尹老师的博文,探究一下这些所谓侮辱人格的词语是否针对东子老师的。关键词:1、欺骗公众 “除了封皮,里面的版式设计也完全一样。这样一部达不到出版水平的书,采用这样一种欺骗公众的手段,居然成了畅销书。”解读:尹老师是在说这本书(封面设计、版式、和书名在欺骗公众,没有说东子老师欺骗公众啊!给你讲个你容易明白的小故事吧:一个人诬陷另一个人卖了假货,被诬陷者质问对方,对方吞吞吐吐地说“我是说你的货欺骗了大家,没有说你欺骗了大家呀?”围观者哑然失笑。

 2、投机取巧 “希望出版社及作者自重,踏实下来,真正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价值,且没有硬伤的家教书;不要再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达到销售的目的。” 尹老师这次的确提起作者东子老师了。但是据常理判断,这一次漓江出版社在刚输了官司之后,不会在使用这个无比巧妙的宣传用语时又一次没有征求作者的意见吧?所以这个投机取巧的宣传用语与作者不会一点关系都没有吧?至少有失察之过吧?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名人、有影响力的人、给孩子做榜样的爸爸,对自己的操行、名声应该慎之又慎吧。这个宣传语的问题已经作答,不再赘述。

3、 忽悠 “伪概念之下必然没有真东西,胡萝卜放进锦盒也变不成人参。一部水平低劣的书稿,即使套用了别人的书名和封面、设计,靠骗人和忽悠成了“畅销书”,也不可能给读者带来有价值的东西。”从整段原文来看,这是说“套用了别人的书名和封面、设计”是忽悠,而这已经判定为出版社的责任,东子老师没有责任。但是为什么东子老师对这个与他无关的事很敏感,这不由得让我这个心理专家想起来潜意识,也许潜意识会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尹建莉说我的书达不到出版水平,靠忽悠畅销,对于这样的诬蔑我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是什么敏感吗?可千万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胡编滥造

我说过,我这一生最多只能写三本教育著作,绝不会为了多卖书而去胡乱整些文字来蒙读者,教育写作是不能胡编滥造的。”读读这段话,我们知道是尹老师告诫自己不能胡编滥造的,如果东子老师喜欢对号入座,那也没办法。呵呵,你想充当尹建莉的马前卒或辩护人,也没什么不可,但也不可急功近利啊。无论是尹自勉还是贬斥东子,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会明白。

 

东子欢迎一切有正义感的人关注、评论东子与尹建莉之争,但是一定要客观、公正、理性,尊重事实,一切带有主观色彩的不实之词都是对二位的伤害,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不希望我的读者去伤害尹建莉,可尹建莉却把明显是一个违背事实,凭主观臆断,就来对东子进行人身攻击的博文转发,明显是对东子发起二次进攻。这真不该是你尹建莉所为,如果你一味的这样走下去,是很难收场的,聪明的尹建莉老师,东子奉劝你好好想想。

最后,东子正告尹建莉——我尊重你为家庭教育所作出的努力,也不否认你的教育成果和教育思想,但是不可以武断地攻击他人,转发此文可视为你的进一步攻击,希望你能警醒!同时,我要提醒你,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查了撰写此博文的人的相关信息,此人与我们同道,是个刚出道的人,他是想利用“东尹之争”进行炒作,从他分别给我们的留言中可见一斑。

在此,东子也警告这个只凭主观臆想就发此言论,恶意中伤东子的人,如果你不悬崖勒马,将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至于东子的作品是非欺骗了公众,尹建莉是否有意对东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尹建莉本人最清楚,而且法律也会作出公正的裁定。黑的就是黑的,而白的也永远是白的,黑白不是人为就可以随意颠倒的,是非曲直也自有公论!

 

有梦想的孩子走得远

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喜欢为孩子设计理想。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为了孩子的理想一步步规化美好的蓝图,甚至都想好了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为此,父母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有一步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对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全盘否定,甚至打骂孩子。

作为父母,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理想和选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时,必须首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理想,进而理解孩子的理想、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设计产生偏差或与现实严重脱节,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商量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不是简单地说句好,也不是马上提出要求,并要孩子为实现理想去奋斗。支持是讲究方法的,是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错误的,拔苗助长也是错误的。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动辄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父母们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即使孩子的理想很不入流甚至很荒唐,也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批驳,而要耐心的问清缘由,能支持的给予鼓励,不支持的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我对女儿依依幼时的理想就是这样做的。

那是女儿在告别幼儿园的生活时,她所在的幼儿园学前班,要为他们举行毕业典礼。典礼上有一项活动,就是每个小朋友都到台上来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事先老师将这作为作业布置下来,让大家回家准备一下,要求写到纸上,到时候上台照着读。头天晚上放学回到家,女儿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写自己的理想。写好后,女儿拿给我们看,我们看到她在纸上写着,她的理想是当一个非常勇敢的警察,尽管很多字都是用拼音替代的,但写的工工整整,看起来非常郑重。

可是第二天的毕业典礼,孩子竟说:“大家好,我叫范姜国一,我的理想是……是卖金项链!”当时,妻子一脸惊讶:“这也算理想呀?比起前面7个小朋友说的老师、警察、医生、科学家……这是多么低俗而没有出息的理想呀!太没面子了”。妻子的脸上在隐隐发烧,旁边的家长也都忍不住笑起来,并且纷纷鼓掌。

我得知此消息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有了如下的对话:

“依依,为什么不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警察,为什么要临时改变自己的理想呢?”

“我前面已经有小朋友说将来当警察了吗?我不想和别人说的一样,否则老师会说我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跟别人学,很没出息。”

“那为什么非要说卖金项链呢?”

“我听有人说当警察了,我就想改 成当老师。可又有人说当老师,我只好改成当医生,结果这也被人说了。没办法,正想着呢,刚好看到老师脖子上戴着一条金项链,我就说卖金项链了。”

“卖金项链有什么好呀,听着这么没有追求!”她妈妈插话说。

“卖金项链有什么不好呀?还可以挣钱给爸爸妈妈花。”

一番对话,让我明白了一切,而且让我心头涌上几许欣慰。没想到这一句“卖金项链”,女儿还颇费了番脑筋,而且这一句“卖金项链”,让我看到女儿身上显现出的可贵之处。

首先,这说明女儿有着难得的求异思维,不想跟在别人的后面,说别人说过的话。学前班36名小朋友,说当警察、当教师、当医生、当科学家的都不下5个人,而说“卖金项链”的惟女儿一人,独一无二!不从众、有个性,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本素质。其次,说明女儿头脑灵活不僵化,虽然事先准备了发言稿,但能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调整内容,不死搬教条。这对于一个5岁半的孩子来说,更是值得肯定。再其次,说明女儿想象力丰富,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卖金项链”联系到一起,这让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望尘莫及。还有一点,说明女儿心里装着爸爸妈妈,即使“卖金项链”也是为了“给爸爸妈妈挣钱”。

如此一想,我还能为她说了在常人看来,低俗而没出息的理想而责备她吗?不但不该责备,而且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莫大的启示:在孩子做了从成人的角度看来是不妥的事情的时候,或者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在孩子做了有违常规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千万不要“火”字当头,先问个为什么,或许就会发现也许错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不是孩子有违常规,而是自己的头脑里的框框太多了……

我很庆幸,当女儿的理想是卖金项链的时候,我没有当即斥责她,否则也许女儿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应变能力,甚至为父母想尽的孝心,就此会永远从女儿的身上消失……

后来,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她的理想不断变换,也越来越显得现实与成熟。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她飞起来的想象而高兴。所以,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理想时,该鼓励鼓励,该肯定肯定,有时不要当真,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但不要强加给孩子你的“理想”,要让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有梦想的孩子会走得远。

女儿该怎样成长成才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女儿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开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我开始思索,怎样让孩子认识“学习”这个词?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还是源于当前的教育现状。

现今,在大多家长看来,“学习”就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了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考大学;“学习”就是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考试的时候考得一个优秀的成绩……

而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孩子“有出息”、“要成龙”,怎样才能“有出息”、“成龙”呢?自然要在上学的时候刻苦读书,有一个好成绩;自然要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争取一个好前途,做出让人仰慕的业绩……

总之,孩子就是要在学校好好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上学读书才能成才,成为社会精英。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父母对学校、对孩子在学校接受的12年正规教育抱着极高的期望值。于是乎,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进行着教鞭指挥下的学习,而且目标单一:考大学;内容单一:考试范围内的课本知识;方式单一: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如此的教育,“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只是口号,是表演给那些比比划划大谈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学者看的。其实质和我们一直在批判的“应试教育”无二,甚至更加强调分数。

如此寒窗苦读12载,以牺牲快乐童年为代价,在走出校门后除了拥有一纸毕业证书,还收获了什么呢?太多太多的天之骄子口袋里揣着毕业证书为工作无着发愁,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乏因为缺乏创造力、抗挫折能力、自信乐观的心态……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至于回家“啃老”。太多太多的信息在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越来越成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那么,又该让孩子怎样成长、如何学习呢?

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孩子幼儿成长阶段主要任务是玩,开心地玩、尽情地玩,以此启迪孩子的心智,让孩子健康快乐。上学后就要玩中学、学中玩。我所说的“玩中学”不是一边玩一边学,而是玩的时候不要想学习的事情,要玩得尽兴,而学的时候也不要再想着玩,要学得用心;“学中玩”是指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为此,我还专门对依依的成长做了一个规划,我称其为“‘快乐成长’三部曲”:玩过小学、乐过中学、走过大学。

为什么要如此界定这三个阶段呢?这是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各阶段知识储备、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先说“玩过小学”。

为什么小学阶段要强调一个“玩”字呢?

第一,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和权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渴望玩,渴望从玩中得到快乐。吃饭穿衣是他们的需求,玩同样也是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不该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要让他们有玩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为了考试成绩,一味逼迫孩子学习,而让孩子远离玩耍,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心境。没有快乐而言,孩子怎会有学习的兴趣?又怎会有生活的乐趣?

第二,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玩不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学习的一部分。我认为,玩中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不要认为孩子上学了,就该与“玩耍”绝缘了,就该整日埋头书本中。依依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是边玩边学,或者以玩的方式学习,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习没有耽误,反而快乐、轻松地度过了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强调一个“玩”字,并不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放任,任凭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更要注意因势利导,使孩子在开心之余更获得知识和能力。

再说“乐过中学”。

刚说过了“玩过小学”,现在又讲“乐过中学”,可能有的家长要问:“玩”和“乐”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就字面意而言,“玩”多指玩耍,“乐”一般理解为快乐。孩子通过玩耍可以得到快乐满足,但是快乐并不只是通过玩耍获得,通过劳动或是学习都可以收获快乐。所以,我这里所说的“乐”自然是快乐的“乐”,而这个快乐不是单一从玩耍而得,更多的是因学习而来,也就是学习之乐。

我们都知道通过玩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学习给人带来的快乐,此“乐”应是更高一级的“乐”。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收获成功之乐。

多年来,我一直在痛斥“苦学”,倡导我的“快乐教育”理念。我在这里提出“乐过中学”,就是要我的女儿有别于那些接受常规应试教育“锻造”的孩子,不是每天陷在题海中苦学、死学,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学习,快乐学习,从而轻松获得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

为什么将中学阶段定位为一个“乐”字呢?这还是跟据孩子的成长,以及中学读书阶段的学习特点做出的规划。

中学的学科比小学增多了很多,知识量大,覆盖面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对能力的考核也比小学明显得多。这就要求孩子要拿出比小学时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以切实掌握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孩子成长至10岁后,“玩”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全部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从玩耍逐渐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从书本中探究世界,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等学习的快乐,求知的快乐。

针对这两方面的特点,我为依依确定了“乐过中学”的成长规划。当然,要孩子以学习为乐的“乐过中学”,并不等于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我对依依说,即便上了中学,虽然和小学比玩耍的时间少了,但你依然是中国中学生玩耍时间最长的一个。对此我有实足的把握,因为依依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所以在中学学习任务骤然加重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压力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我的“快乐教育”依然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这一切在孩子出版的《玩过小学》和《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中得以验证。

而“走过大学”,是我对女儿未来的大学生活的一个基本定位。大学是锻造一个人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不仅仅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要学会与各种人相处,从而处理好同寝室乃至周围人的关系;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到沉静从容度过每一天;要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参加各种团体活动;还要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从而有计划地走过大学生活……

而在这个“走”的过程中,孩子也该是快乐的。她首先是从心里热爱大学生活,用热情去编织每一天,拥抱每一天;其次她带着积极上进的心态做每一件事,走每一步路。

当孩子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完这学习三部曲,我相信,她也会开心地走过今后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快乐的成才。 我该做个怎样的爸爸

对家庭教育的思索,其实远在还没有做爸爸以前就开始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海南青年报》开设“东子热线”,为青少年答疑解惑,结果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受到家长的关注。孩子们向我倾诉对父母的不满,内心的孤独和委屈;家长向我感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等诸多事情。

时间久了,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孩子们的不快乐,家长们的不轻松,也越来越多的思考为什么家庭教育中会存在这么多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问题发现的也越来越多,所写文章中也就越来越多地涉猎到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等我的女儿依依(范姜国一)出生,我也成了家长,做了爸爸,从而更真实地感受着做家长的情感波动,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也就越发不能停止了……

没有当父亲以前,我的思索应该说是宽泛的,大到整个教育小到一个案例一个家庭的教子故事。而当依依出生后,我思索的焦点自然不自觉地追随着依依成长的脚步。

女儿在家乡降生的时候,我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当接到家里报喜的电话,我彻夜难眠。怀着做父亲的欣喜,和对未见面女儿的爱,我趴在床上给女儿写她生命中的第一封信。我对她说,爸爸会尽最大的努力给你快乐,让你幸福、健康地成长!

其实自确定妻子怀孕后,我就一直在心里说这句话。那段日子,我的思绪不时回到自己的童年。想到儿时物质上的清苦,还有不时遭受的打骂,我想,做了爸爸的我,首先不会让女儿遭受这两种苦。

然而,给她创造一个优于自己童年的物质生活,让她与棍棒教育绝缘,就能真正给她快乐吗?

从事多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无论是接听心理咨询热线,还是拆阅读者来信,亦或是做演讲报告,总能听到孩子们沉重的倾诉和幽怨的叹息。一个中学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他讨厌上学,学校就像一座监狱,甚至他连犯人都不如。如果让他在学校和监狱两者中选择,他宁愿选择监狱;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学生给我打电话: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我厌烦透了。今天的作业太多了,怎么写也写不完,去学校肯定要遭老师惩罚,回家也会被家长骂,所以不如逃跑……

这样的叹息从天真的孩子嘴里发出来,让人听了心碎。为什么本该快乐的童年却被这样的叹息笼罩着呢?根源只有一个:沉重的学业压力。

中国孩子是世界上学业负担最重的孩子。

相信每一个家里有学生的父母都有同感:现在的孩子太累了,现在的学生太不好当了。如果问:现在的孩子童年如何度过的?相信问多少个孩子,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题海中,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里,在高压下,在分数中……

先看看我们的学校。

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多年,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喊着“为孩子减负”,可是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依旧一日重于一日。因为考试制度没有变,分数依旧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败的尺子。孩子12年的中小学教育,衡量其成功的惟一标准就是看能否考出高分,能否考上一类重点大学;成绩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对教师的考核和升学率、学生平均分挂勾,哪个老师教育的学生考了高分,考上了重点,哪个老师就是教学能手就是先进模范。

所以为考试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如果说教育工作者不爱孩子,是对我们尊敬的老师的大不敬,可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自己的教学美誉度而逼迫孩子学习,而非真正“以人为本”,从孩子成才的角度出发去教育孩子。

于是,应试教育越来越成为残酷摧毁人的灵性的教育体制。孩子进了学校,就成了学习机器,与生俱来的灵性被强迫压制了,天才的创造力也被野蛮剥夺了。

再看看我们的家长。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大部分家长做了学校的“帮凶”。他们和老师一样,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天问孩子最多的问题是:“今天在学校都学什么了?”“什么时候考试啊?”“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

这让我想起,2011年年初,我随中国教育考察团到以色列的访问,犹太家长对孩子的问话:“今天你提问了吗?问了几个问题?”他们和我们的满堂灌教育不同的是,鼓励孩子积极发言,更多的向老师和家长提出质疑。一个不会质疑的孩子只能是死学的呆子,一个听不到质疑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质疑让孩子进步,质疑使民族发展。

中国的教育,为孩子灌输死知识,孩子被动的学习,而犹太人的教育是启发孩子,让孩子主动的活学。差异决定了最终的差别!

一些家长说,没办法啊,现在说是素质教育,可是全国所有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录取新生都是按分数从高往低择优录取,家长不重视分数能重视什么?而且现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现在不刻苦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吃饭都成问题啊。所以高考压力越来越大,就连中考都成了布满刀光剑影的战场。现在小学升初中,甚至是上幼儿园,也要激烈的争夺一番……

就这样,从学校到家里,从老师到家长,孩子终日面对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负荷的书包、无休无止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课后班……

逼子成龙,成了众多家长的教育模式。

可是如此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孩子们唱着:“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开始厌学、逃学。有的孩子不堪重负采取了极端行动,关于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在遗书中说:“我走了,再也不用学习和当差生了;我死了,可以给你们节省10万元钱……”一声声啼血的呐喊不由得让人哽咽……

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快乐被无情地剥夺,仿佛一朵稚嫩的花,还没有来得及展示绚烂多彩的花蕊,就在一声声催促中凋谢了,黯淡了,结束了花期……

为什么我的童年充满了被打的痛,没有家长细腻的关爱,没有好玩的玩具,没有神往的动画片、小人书,没有可口的零食,可是每每回忆起童年,心里充盈着的还是快乐?

每当和儿时的伙伴聚会,谈起小时候,大家总是眉飞色舞,快乐的事情无法说得完。可是现在的孩子,整日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大部分时间窝在钢筋水泥的“火柴盒”里,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学习。等他们这一代长大了,聚到一起的时候,谈起童年,会说些什么呢?在一片灰色的记忆中,能找到值得一谈的亮点吗?

想到这些,我心里不免一寒。由此,我发誓给女儿快乐,让女儿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才!我要给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要做一个让女儿快乐成长的好爸爸。做人要厚道-正告尹建莉! 

近日,中国当红作家尹建莉在新浪、搜狐、腾讯博客以《跟风书<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让许多父亲错失学习的机会》为题发表近7000字的长篇博文,来抨击、诋毁、侮辱、诽谤东子。

尹建莉为何突然向东子发起攻击,还是让大家先了解一下尹建莉及其与东子的渊源……

从相关资料得知:尹建莉,拥有文学学士和教育学硕士的教育背景,做过教师,还是一个女孩的母亲,因两年前写出了一部家教畅销书,而一夜成名的当今中国一线作家。

那么,同为作家,又都是写家庭教育作品的同行,何以挥刀相戈呢?

这要从几年前说起……

2007、2008年间,吉林人民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分别推出我的父亲教育专著《中国式父教》和《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均不同程度受到读者的喜欢,尤其《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多次加印才得以满足读者需求,四川省妇联和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将其作为全省家庭教育的指定用书,先后两次团购1万册。

继两部“父教”专著受到读者的青睐后,2009年初我撰写一部深化父亲教育理念,并融入我的教子体会的著作,最初定名《做个好爸爸》。本书主要表明我的两个教育观点,一是纵观孩子一生的成长,家庭教育要远比学校教育重要;二是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同等重要。第一个观点源于当下一味推崇学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一些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而放弃自己的教育职责;第二个观点则是针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只重“母亲教育”,轻视“父亲教育”,以及“父教”缺失的现状而来。

当年5月份,在快要脱稿时,我与作家出版社的编辑郑建华取得了联系,郑对这个选题很有兴趣,认为这部“好爸爸”可以作为“好妈妈”的续篇。他坦言在朋友处知道我的一些情况,随后我给他发去了书稿目录和样章,半个月后,他回复称,我的写作风格不太适合作家出版社和此前他编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的成名作,以下简称“好妈妈”),为此建议我按“好妈妈”的风格改写,当时我就委婉的谢绝了,我说既然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我就另作处理了,郑觉得很遗憾。

因为我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文风格,我已为文20多载,有20多部作品问世,让我改变固有的风格确有难度,况且我和“好妈妈”的作者教育背景、性别和性格有别,女性固有的细腻不是我所能表现的,所以我拒绝了。

恰在此时,已经出版过我8部教育著作的漓江出版社总编辑李朝晖来电话,问我现在在忙什么,我告诉他在写这部书,他当即拍板,一个月后我将书稿给了他。又过了一个月他告诉我书名改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以下简称“好爸爸”),问他改为这个名是否妥当,他告诉我第一书名无任何不妥,第二这和本书的教育观点相一致,用此名更为贴切,于是有了这个此后是非不断的书名。

一般情况,图书出版之前,出版社都会将封面发给作者看看,提提意见,我此前出版的每一部书都是这样,可这部书却不然。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几年来我和漓江社的关系很好,我对他们很信任;其二出版社也是为了抢时间上市,以至于没有争得我的同意就将此书推上市场,上市后我发现这部书的封面确实与“好妈妈”相差无几,因为在著作权方面我了解较少,所以也没认为有什么不妥,不过感觉有些别扭。

可就在“好爸爸”上市三个月后(2009年岁尾),东子在网上突然发现,作家出版社以《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涉嫌侵权,将漓江出版社和东子告上法庭的新闻报道。随后,东子收到来自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的开庭传票,通知东子开庭时间。2010年1月13日,东子迎风披雪来到京城出庭应诉,陈述了自己与本案的关系,认为不该对其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认为我的书稿内容有问题,所以自己也是本案的受害者。庭审结束后,东子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次日,北京的主要媒体均报道了此事(请见照片)。




   

两个月后,东子收到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寄来的《民事判决书》,该判决书称:“东子(本名范景宇)并未参与《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一书的设计工作,其作为图书作者在个人网站上对该书进行推介并无不妥,故其不承担责任。”(请见照片)

 


   

至此,作家出版社以《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东子撰写,漓江出版社出版)涉嫌侵权该社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诉漓江出版社和东子(本名范景宇)终尘埃落定。

此后“好妈妈”的作者尹建莉和责编郑建华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恶意中伤“好爸爸”及作者东子。就连东子到中央电视台做访谈节目,尹建莉都极力挑拨阻止。

2010年4月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节目编导夏雪,来电邀请我作一期关于我的另一部著作《玩到五岁,学啥都不晚》的访谈节目,后来她从网上得知我还有其他著作,就提出多做一期,我说可以让她自己选,后来她选定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把两期节目的文案发给我看后无异议。4月19日我赴京,在演播室要录节目之前,夏雪突然告诉我“好爸爸”这期节目取消了,只录“玩到5岁”,我问其因由,她委婉地告诉我,她们刚录了尹建莉的“好妈妈”,尹听说东子也来录节目,就告诉节目组的相关人员,言称“好爸爸”已经被告并败诉下架了,于是他们取消了“好爸爸”这期节目。

此间,尹还在其博客以《“跟风书”是不自信且厚脸皮的不道德操作行为》抨击东子及漓江出版社。当时,我就和律师商议过,想诉她让她明白该如何做人,可一是手里的稿子没有写完,二是社会活动有很多,再加之我向来与人为善,最后也就忍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时隔一年,尹建莉再次兴风作浪,所以,东子别无选择,只有:接招!!!

 

该说正题了。

就尹建莉的不实之词,东子作如下澄清,为了便于大家阅读,东子就按尹文(黑色字为尹原文,有删减)的顺序来 ——

一个朋友老家的小学,在六一儿童节前送每位家长两本书,一本是我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另一本是作者为“东子”的《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学校的良苦用意我理解,但这个消息还是又让我恶心了一番。“好爸爸”这本书已把我恶心了近两年了,为了那许许多多家庭的许许多多孩子,为了那些想要学习的父亲们,我还是花一点点时间说一下这件事吧。

东子一问尹建莉:“好爸爸”究竟怎么“恶心”了你?你以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没有任何判断能力吗?同时我告诉你:想当道德楷模不在你说什么而在你怎么做。

 

一、“好爸爸”这本书是怎样出炉的

我的书的责任编辑、作家出版社郑建华,接到一个叫东子的作者的投稿。但他的稿子郑建华看后,觉得不理想,达不到作家社的出版水平,就退稿了。结果这本书没用多长时间就在漓江出版社出了。这样一部达不到出版水平的书,采用这样一种欺骗公众的手段,居然成了畅销书。这本书从上市来,很多书店和网站都把这两本书摆到一起销售,有的网站进行捆绑销售,结果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畅销,直接带动了这本书的销售。很多不明就里的读者误以为是姊妹篇,往往就一并买了。特别是许多父亲,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买“好妈妈”,直接就买一本“好爸爸”。出版社和作者在高兴地点钞票,而想做个好爸爸的读者得到的是什么呢?

东子二问尹建莉:你说说读者得到了什么?一家出版社有一家出版社的出版要求,你凭什么说达不到出版水平呢?你再讲讲“好爸爸”如何欺骗公众了?姊妹篇就必须是一人所写或一家社所出吗?

我先问问你,书店和网站把这两本书摆到一起销售或进行捆绑销售碍了你什么事?你不要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是你的“好妈妈”带动了“好爸爸”,某种程度是“好爸爸”带动了“好妈妈”,相互促进,至少会有一部分是因为“好爸爸”才买你的“好妈妈”。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将这两部书放在一起呢?而不同作者不同出版社同时出版的《好爸爸胜过好老师》有4、5部之多,为什么偏要把我的书摆在这里呢?又为什么只有我这部书畅销呢?

我告诉你,我的书刚一出版就有《广州日报》、《兰州晚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等国内20多家平面媒体和当当、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推出连载,上百家媒体报道,这些和你的书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书是我多年教育研究体会和教子经验而得。你更为无耻的是,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许多父亲他们根本就不买‘好妈妈’,直接就买一本‘好爸爸’。”人要是无耻到这种程度,我也就真的无言了,你是不是认为天下都是你尹建莉的?!

无论是在地面书店还是在网络书店,即便是摆在一起或捆绑销售,人们也不会闭上眼睛就买。在书店可以拿起书简单翻看目录、内容简介和作者简历以及部分章节,在网上也是如此,所有的人都能阅读到以上内容,大多数经过认真阅读后才购买的。难道只有你尹建莉一人聪明,全中国几十万购买“好爸爸”的读者都是弱智吗?!

二,“好爸爸”是一个伪概念,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就在于它故意把家庭教育分割开来,让公众误以为家庭生活中有一种“妈妈教育”,还另有一种“爸爸教育”。当感觉自己不能够超越,无法在文本内容和质量上胜出时,就制造假概念,故意钻空子,使家长们误以为两种教育是不同的,所以当妈妈的应该读“好妈妈”,做父亲的应该读“好爸爸”。伪概念之下必然没有真东西,胡萝卜放进锦盒也变不成人参。一部水平低劣的书稿,即使套用了别人的书名和封面设计,靠骗人忽悠成了“畅销书”,也不可能给读者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东子三问尹建莉:作为从教多年的教育专家,你连“父教”和“母教”都分不清,实在让人感到汗颜,以女性为主的教育研究,我们称之为“母教”,以男性为主的教育研究,被称之为“父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为了抨击我,你连这些基本常识都否认,可见你的险恶用心。由于男女性别特质及生理因素等诸多原因,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精神营养。

所以,我要问问你这个所谓的教育专家,我们俩的书从内容到写法完全不同,你凭什么说我的文稿内容和质量不如你?我又制造了什么样的假概念?我钻了什么空子?我又如何制造了割裂?你是否看过我的这部书,凭什么说我的书稿就低劣?我骗了哪一个人又忽悠了谁?再问你,假设“好爸爸”是一个伪概念,那么“好妈妈”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你,是不是太过于自以为是了啊?

三,“好爸爸”这本书让许多父亲错失学习的机会

一本不到出版水平的书,爸爸们怎么会喜欢看呢!它浪费的不是家长们的二十元钱,而是许多父亲的学习机会。一个父亲失去学习的机会,背后损失的就是孩子的教育。我信箱中收到不少妈妈们的来信,为了教育孩子,家里同时买了“好妈妈”和“好爸爸”,她自己把我的书看完了觉得受益匪浅,可丈夫却不愿意看“好爸爸”,有的是即使看了也没什么改变,当妈的眼见丈夫还是乱管孩子,在家教中扮演破坏者角色。对于一个孩子,如果给他提供的是既不好吃营养匮乏,甚至还含有有害物质的饭菜,他怎么可能健康呢。我并不是说东子的这部作品写的内容是错的,我感觉除了强调爸爸教育的重要性,故意把母亲及母亲教育贬了一顿这部分做得太过,其余的基本观点大致还行。

东子四问尹建莉:关于是否达到出版水平绝不是你尹建莉说了算,当然也非东子所能左右,那要看出版社和读者是否买账。你怎么知道爸爸们不喜欢我的这部书呢?在你眼里你的书是圣经人人受益,我的书是害虫个个受损;你的书营养丰富,我的书既不好吃又营养匮乏,请问你把你当谁了?你又把东子当谁了?

我再次特别强调,母亲教育的著作我也写了几部,我虽然谈到母亲教育的误区与不足,但是从未写过贬损母亲及母亲教育的文字,这可能是你这个“好妈妈”理解有误。看到这一小节最后的几个字,我笑了,可既然你认为“还行”,干嘛还把东子及好爸爸贬得一文不值啊?是良心发现还是其他什么呢?

点击这里一下连接(  http://bb.iyaya.com/xueerxixi/riji-3395928.html

http://www.csctl.com/jiaod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81

http://www.dqlake.gov.cn/art/2010/9/25/art_2881_18100.html

http://www.love-freedom.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69

http://blog.ci123.com/zhaojiwei2008/entry/1025978

http://www.ysyf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34

http://www.heeoo.com/fanwen/duhougan-2055.html

你好好看看一些读过“好爸爸”的爸爸们的真正想法吧,不要再武断地想当然了。

四,我的书既是写给妈妈的,也是写给爸爸的

我觉得我的这本书并不是只写给妈妈的,它对爸爸同样适用。最终确定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名,一是考虑妈妈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角色;二是考虑现在家庭中对儿童能形成影响者众多,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保姆等,他们共同构成儿童世界“家长”的功能,而一个书名总不需要把所有的角色都写上去,所以最后就用“妈妈”这个词指代家长和家庭教育。只是当时没想到会有人钻空子跟风炮制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之类的书。

东子五问尹建莉:我不否认,“好妈妈”适合爸爸看,正如“好爸爸”也适合妈妈看一样,但这是有侧重的,可你连这一点都不懂,还说用“妈妈”这个词指代家长和家庭教育,这就是你这个被捧上天的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吗?“妈妈”“家长”和“家庭教育”是三个不同的名词,家长不仅仅指妈妈,而家庭教育也不只是家长或妈妈,如你所言,那么你的书叫《好家长胜过好老师》不是更贴切吗?

五,罗列一下《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作者东子的出书情况

从网上可以看到,作者非常高产,尤其是《好爸爸》“畅销”之后,从2009年9月到2011年3月,一年半的时间出了12本书!作者此前一直默默无闻,“好爸爸”出台后,成为“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教育写作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既不可能太多,也不可能太快。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杜威,他们每个人留下的教育学著作都不过两三本。我说过,我这一生最多只能写三本教育著作,绝不会为了多卖书而去胡乱整些文字来蒙读者,教育写作是不能胡编滥造的。

东子六问尹建莉:2009年9月到2011年3月东子先后出版《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快乐:孩子一生的幸福之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好爸爸,好孩子》、《做个80后好家长》、《家有中等生》、《好爸妈胜过好老师》9部书,而非尹所说的12部,前五部是“好爸爸”尚未出版前撰写,其中“能力”与“快乐”均为合著;后5部为“好爸爸”出版后一年半后所写,其中一部是合著。

我是专业作家,写作是我的职业,以每天写4000字为例,一年写180天,文字总量是72万字,我的书文字量都不是很大,一般在15万字左右,这样算一年写个3、4部书又怎样?著名童话作家杨红缨和郑渊洁近20年出版作品均在100部左右,魏书生、李镇西、卢勤、孙云晓等教育名家近20年出版的作品也都在30部左右,你能否定她们就不是优秀的作家和教育家了吗?

三年写一部未必就是精品,而一年写3部也未必不能成为精品!

不要每次都把卢梭、杜威搬出来,继而标榜自己也是大家,这样会让人耻笑的。东子是一个用良心写作的人,每一部作品在下笔之前都扪心自问:读者花十几二十几元买回你的书,他究竟能得到什么?我不敢说字字珠玑,但是我敢保证:我的教子方法和教育理念,家长会不同程度的受用!而你却说我为了多卖书而去胡乱整些文字来蒙读者,你又欲意何为?

你言称我在“好爸爸”出版前一直“默默无闻”,因为“好爸爸”才成为“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如果说你是孤陋寡闻显得我有些不自谦,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在出版“好爸爸”出版前的东子是什么样子(相关信息可通过网络查到):1992年在《海南青年报》做记者和专栏主持人期间开通“东子心理热线”,热线的1/3内容是关于家长教子困惑和孩子成长烦恼的,到2009年9月东子为国内23个省份的80多个城市作心理学、教育学专场演讲(讲座)800多场,出版教育学、心理学著作24部,国内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对东子做过数百次采访报道。

说到这里,我倒想问问你,“好妈妈”出版前,您做过几场讲座?出过几部书?又有多少媒体采访报道过你?为撰写此文,我查了大量信息,结果无,我很失落,因为按此来说,您才可谓由“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啊。

我再告诉你,东子成为“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并不是或不全是因为“好爸爸”这部书,当时的资料显示(http://club.baobao.sohu.com/r-mather-920414-0-0-0.html)——代表作:《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入选理由:唤起了中国父亲的自觉意识。也就是说我的入选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上一部父教畅销书《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在当时直至现在,我是中国出版父亲教育著作最多的人,也是此类著作发行量最大的作者,换句话说是父亲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人。况且,即使我的成名和获誉是因为我的这部书又有啥不妥呢?我的辛勤劳作,我的努力付出,赢得收获怎么就不行呢?

六,《好爸爸》官司败诉,书继续热卖

2010年,作家出版社对漓江出版社和作者东子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结果是:漓江出版社败诉,不得再套用“好妈妈”一书的封面设计,赔款2万元,作者免予罚款。这样,漓江出版社只是对封面稍作修改,继续党而皇之地卖这本书。且新封面加了三句宣传语,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数月蝉联当当网、西单图书大厦销售冠军——假的,这本书从未上过这两个排行榜,更不用说是“数月蝉联”;中央电视台等全国逾百家媒体持续关注——是关注了,大部分是对官司的报道;各地读者好评如潮——是不是好评如潮,大家自己去看一下吧。

东子七问尹建莉:关于官司,开篇我已经说过了,并介绍了法院的判决,我的文字干净,是无责的,请问你又哪来的作者免予罚款?

看到你所说的这三句宣传语,尹建莉我真的很鄙夷你,人怎么可以无耻到这种程度:瞪眼说瞎话!你说“好爸爸”从未上过这两个排行榜,其实你心知肚明,因为自从这部书出版以来,一直与你的“好妈妈”并列在榜上,这一点你不会不知,即便是在你们的多方打压下,它依然在榜,当当网最好的销售记录是家教类图书第二名,位居前十名有一年之久,即便现在有所回落也在前20名;本书自上市以来一直位居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家教类畅销榜,2010年3月以951册/月销售而位居榜首。

关于“中央电视台等全国逾百家媒体持续关注”,其中95%是因为邀请我作访谈和关于父亲教育的采访报道,其中涉及官司的报道也有几篇,可到你这里怎么就成了大部分呢?

为了推翻出版社关于“好评如潮”的宣传语你把当当网的读者评论提供给了读者,因为你看到前几篇评论都是负面的,就认为对你有力,可你错了,正是你提供的这个读者评论验证了这部书确实是“好评如潮”。按你提供的地址(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reviewlist.php?pid=20674616)东子也认真的看了评论,确实是褒贬不一,但是细看我才发现,贬损的大多数是没有购买此书的(只有购买图书的才可以参与评星),而褒奖此书为其叫好的几乎都是购买者,从评星比例即可看出:五星至一星的分别有130、108、80、26、17人,一星至五星我们可以分别理解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按此理解,除去中间的,很差的有17人(这17人中大多数是受了“好妈妈”的影响),而认为很好的有130人,130相对17还不算好评如潮吗?!

七、媒体对跟风书《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相关报道(摘选,节选)

中华读书报2010年1月11日《作家社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状告两同业》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排行榜上独领风骚的同时,没能逃脱恶意跟风盗版的遭遇。近日,原作出版方作家出版社拿起了法律武器,将漓江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告上法庭。

中国教育报2011年01月13日《原创教育图书的艰难成长》记者曾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浏览新书,发现时下跟风性的作品比比皆是。在家教类图书展架上,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排摆放的就有《好爸爸胜过好妈妈》等数种封面设计极其相似的“山寨版”图书。这种跟风炒作之风让那些优秀作品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走近读者。

东子八问尹建莉:我知道为了打压我及我的这部书,你会同出版社想尽一切办法,最有效的是开足舆论机器,可是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他们还是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的,一些媒体不便里表被你们利用的报道,助长了你们的气焰。

言外之意你的“好妈妈”是原创,我的“好爸爸”是山寨版,说这番话时你脸红不?这部“好爸爸”是我的原创心血之作,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的教子之悟,难道你真的不知道吗?

八、结束语:

我尊敬每一个对家庭教育理念进行传播和推广的人,所以也尊敬东子对家庭教育所做的工作,相信他的工作也会使一些家长受益。但不能容忍他的“好爸爸”一直依附在我的作品上去销售;更不能容忍这种故意割裂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的行为,这种割裂是在制造思维迷雾,它会让许多父亲失去学习的机会。希望出版社及作者自重,踏实下来,认认真真把文本做好了,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家教书,不要再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达到销售的目的。为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想一想家长们。

东子九问尹建莉:你再次说出良心未泯的话,让东子心生恻隐。从这段结束语上看,你通篇的中心思想有两个:《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畅销使你心理不平衡,你认为只有你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才可以畅销,当然也是因为经销商把两本书放在一起销售你不舒服,在你看来你的书是教子圣经,而东子的书是贻害孩子和家长的毒草;其二认为东子故意割裂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从而制造思维迷雾。

这两点都是认识上的问题,本来是很好沟通的,没必要兴师动众的去侮辱、诽谤他人。人各有别,认识有差异在所难免,你是因为最初书名和你的书名相近及设计雷同,而心声厌恶,作为同道中人,这我能理解,但你不该因此就否定一切,就认为此书是垃圾,作者只是为了牟利而没有道德。如果你不是这么浮躁,而是耐心的看看这部书,也许你会和大多数读者一样:从中看出一个深谙教子之道的好父亲和一个执著于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人。可惜,你没有做到,所以随意与善人交恶,自小母亲就告诉我要与人为善,宽厚为本。

关于“好爸爸”与“好妈妈”相互依存销售,前文我已谈过,这是经销商的商业行为,与我无关;而后者前文我也交待过,这只是你不入其里的误解。

 

东子正告尹建莉——

你煞费苦心洋洋洒洒近7000言分八大篇章的文字,着实让东子佩服,为了打压同行真是做足了功课,那么,你这样费尽心机又为了啥呢?

作为从事10多年心理咨询的人,东子认为,是心态问题。一个人如果因为一件事而改变了他的生活及人生,肯定会有些无所适从,就像一个摸彩票中了大奖一样,他瞬间就会变得不能自己,所以一夜走红(暴富)的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人到了这个年纪真是不该这样狂躁,要学会把心放宽,要平和、淡定、宽容。我们年龄相仿,还只是中年,还有些路要走,所以要想稳健,就必须拥有好的心态。

虽然你的书销的不错,可你不要飘飘然,一部书的畅销有很多的偶然因素,比如社会因素,以及读者不成熟的从众心理等等,这个你也该懂。当然,任何偶然都有其必然的成分,这也说明你的书写得确实还不错。你的这部书大体我也看了,70%的教育观点与我一致,少有不同也很正常,没必要扬一个抑一个。正如一位两部书都看过的读者评论那样:论文笔和故事性,“好妈妈”胜一筹;论条理和理论性,“好爸爸”则显优。各有所长,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基本道理,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教育专家的你怎会不懂?

我们是同行,我们本可以成为朋友,携手共同为中国教育鼓与呼,为营造和谐美好的教育空间作出努力,为家长教子引领一条光明大道,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方晴朗的天空,可现在我们成了相互斗气的公鸡,东子感到有损颜面,让我的读者见笑,但是此刻如果我不站出来澄清一些事实,只听你的一面之词,又对读者不公平,为了我的读者不受损害,也为了我不再受伤害,东子留下以上杂言,是为

最后,对于你的恶意中伤、诋毁、侮辱和诽谤,东子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

 家长要努力寻找孩子的长处

孩子来信——

叔叔,我是个笨小孩,今年上小学六年级,最大的愿望是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

“你怎么这么笨?”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每听到,我心里便一阵抽搐。难道我很想这样吗?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惜,笨就是笨,是我改变不了的。

第16名,这是我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下来时,我心情非常好,因为比上次前进了3名,这是我上小学以来最好的成绩了。可是回到家里,妈妈却拉着脸说:“你有什么好高兴的,才进步几名?卷子上照样全是叉。”一句话,我的世界变得乌云密布。看见我脸色变了,妈妈继续说:“你们数学老师不是说,你学习特别认真吗?怎么才考73分?这就是你认真的结果?”我撅着嘴一声不吭。

其实,我的成绩在上升,只是速度慢了点儿。这是我惯用的方法,用来安慰自己,可是这一次,我还是忍不住哭了起来。“知道丢人就要更加努力,难道没听说过‘笨鸟先飞’嘛,还不快点学习去?”说完转身进了卧室,不再理我。我多想说出来,掉眼泪的原因,不是觉得自己丢人,而是委屈。哪个孩子会和我一样,学习进步了还要遭到家长的指责。我已经很努力了呀,难道妈妈,就不能给我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或是一点点鼓励吗?

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总喜欢盯着我的缺点,仿佛我不是她亲生的孩子。一句简单的赞赏,真的就那么难?哪怕只是鼓励我,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奢求了。我甚至想,不鼓励我也行,只要不总是盯着我的不足就好了,可这个愿望也很难实现。

在妈妈的眼里,我是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孩子,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她看不见我的闪光点,只抓着我的缺点不放。我不想要这样的妈妈,我希望能够有一个能安慰我,鼓励我的好妈妈……

东子回复——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其实都有明显的缺点,可他们仍然是伟人、名人啊。伟人、名人不是没有缺点,只是最大限度地发展了自己的优点。但是家长们对自己的子女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总是怀着急切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于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只要孩子达不到大人的要求,他们就横加指责,而对孩子的长处总是熟视无睹。

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适度的表扬与激励,而不是无止无休的谩骂与批评。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吧,73分是孩子辛辛苦苦取得的,第16名是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获得的。这是一个既有上进心又认真学习的好孩子,这样优秀的好孩子都得不到表扬,那我们的表扬又要留给谁呢?

我认为,这个孩子的最可取之处还不仅于此,而在于在成绩一直不理想,家长一直不认可的情况下,孩子不松懈不气馁的精神。她用成绩慢慢上升,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这该是多么难得呀。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由于学习不理想,再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往往自暴自弃,不仅学业荒废了,而且还养成还多不良的行为品质。可这个孩子不仅没有放弃,而且自我宽慰执著地坚持,具有这种心理品质,要比考更多的分数更好的名次更有意义,这样的孩子的人生才会走得更远更稳健。

孩子,无论你的父母怎样对待你,东子叔叔在这里都要向你竖起大拇指:“孩子,你不是一个笨小孩,而是一个聪明、懂事理的好孩子。虽然叔叔没有见过你,但是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出你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你是好样的!叔叔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是要努力寻找孩子的长处,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当然会有他的不足之处,如果我们经常骂孩子“笨蛋”,否定他的能力,孩子可能变得比你想象的还要笨。我们要尽可能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赞美孩子,相信他们,并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问题,用激励引导他们战胜困难。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做家长的应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只要他去干就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当赞赏,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有,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因为孩子正是在历经错误与失败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所以,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要给予肯定和支持,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过失。千万不要总盯着孩子做得不好或不足的地方,去挑毛病。家长若对孩子否定多、指责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撒谎 

最近,一些家长来信、留言困惑于对孩子撒谎无计可施,在此与大家交流一些孩子撒谎的问题。

人人都撒过谎,但却没有哪个人愿意撒谎,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

其实,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撒谎的时候,并不是说撒谎的行为,就说明孩子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撒谎就对他失望,否定他的全部。孩子撒谎本身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这件事,充分了解孩子撒谎的心理,采取有力的措施,孩子都能够正确认识并改掉撒谎的毛病的。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我认为孩子撒谎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安全需求: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本能需求之外的第二层需求,因为安全需求,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当然包括撒谎。医生要给一个3岁的儿童打针时,孩子会用手捂住屁股说:“我没有屁股。”“你没有屁股那就打手吧。”孩子又会把手背到身后说:“我也没有手。”这时如果医生给她一些好吃或好玩的东西,他一定会用双手去接。其实孩子知道自己既有屁股也有手,但他怕疼,为了避免打针的疼痛,所以就撒谎说自己没有屁股和手。这个谎撒的虽然不高明,但却证明了人总是趋乐避苦的。

②自尊需求:中小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发展阶段,所以这时的自尊心也很强。主要表现在与成人寻求平等、逆反心理强等。由于很多家长未能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往往通过撒谎来让家长或老师满足她的自尊心理需求。

③虚荣心理:这是孩子在撒谎中最主要的心理满足,比如他考了80分,为了不丢面子而对别人说考了90分;再比如父母给她买了一件100元的衣服,为了显示家中富有,他可能说这件衣服150元或180元。有个住校的初中女生,因学习成绩差,有一次,考完了试,她找了家打字社,把班上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打印上(当然要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一大截),然后拿回去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看。

④模仿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危害最大,而且这种撒谎由于隐蔽性大,所以不容易被揭穿或暴露。他们的模仿对象有大众传媒、同学、老师还有父母,而父母有时是主要的模仿对象。比如孩子的妈妈身体很好,可为了出去办自己的事,就谎称自己有病,有时甚至开假诊断书请假。孩子耳闻目睹之后自会如法炮制,甚至技高一筹。

⑤满足需求: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需求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满足,而通过撒谎而获得满足,为此而撒谎。

  那么针对孩子这些撒谎的心理,家长又该怎么做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撒谎有时家长要做些自我反省,看一看是不是由于自己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好,给孩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或做出了不好的榜样。无论是与否,家长都应处处以身作则,自已不撒谎才能教育孩子不撒谎,身教重于言教。

  其次,要平等的与孩子交流。家长一味居高临下的俯视孩子,自然加剧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为了逃避责打,唯一的办法是撒谎。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孩子逐渐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  再次,家长一定要注意温情教育。对于撒谎的孩子必须严肃指出是错误的,并进行必要的批评,但这种批评绝不是简单的打骂,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温情教育。

  最后,家长要坚持正面教育。在纠正孩子的撒谎行为时,要注重奖励(主要是精神奖励)孩子的诚实行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诚实之处并及时加以表扬,奖励他的诚实行为,让孩子体会诚实更受欢迎,撒谎则遭人厌恶。

事实上,孩子的说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从本质上看说谎并非都是坏行为。可是,说谎也确实往往给人们带来不良后果……家长对孩子善意的说谎不但不能批评,相反还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只有不合理的说谎,家长才应该对其进行教育疏导,以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

由于孩子说谎心理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这不仅需要根据孩子的说谎心理情况,而且也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一些爱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耐心和恒心。

总之,对于撒谎的孩子,只要家长理性看待,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巧妙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坏习惯就会得以纠正。

 让孩子享受属于他的爱 

孩子来信——

东子爸爸您好,我是国一(范姜国一,东子女儿)姐姐的粉丝,您是他的爸爸,所以也请允许我叫您一声东子爸爸。

在我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到城里做小买卖,那时日子很苦,但是我每天都很快乐。后来通过爸爸妈妈的辛勤努力,日子越过越好,在我7岁那年,我家在城里买了房子,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并且还成了一名小学生。就在那年年末的时候,一心想要个儿子的爸爸妈妈,给我生了个弟弟,随着弟弟慢慢长大,我这个姐姐受越来越多的苦。

因为他小,不懂事,常常弄出乱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弟弟一发生什么事情,妈妈总是责骂我:弟弟把水打翻了,妈妈骂我不小心;弟弟自己不小心磕到了头,妈妈骂我没有照顾好他;弟弟哭了,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先骂我……

现在的我也只不过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啊,我的很多同学现在上学放学还是家长接送呢。可我呢?不但要自己走回家,还要替妈妈照顾弟弟。每天晚上放学回家的时候,妈妈就只知道和我说那些照顾弟弟的注意事项,从来都不过问我在学校过的怎么样,成绩如何。

有一次我语文单元测试考了一百分,我把卷子拿回家想给妈妈看,可是,我一转身的功夫,卷子就被弟弟扯着玩了。我生气地冲弟弟喊了两句,妈妈竟然开始骂我,说一张破纸,扯了就扯了,那还不是你自己没有保管好……一直骂到弟弟不再哭,然后还给他拿雪糕吃。

我知道,我比弟弟大七岁,我是应该照顾他,让着他,可是就算这样我也才只有11岁呀,我也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照顾,哪怕是精神上给点抚慰也好啊。有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为什么同样都是他们的孩子,待遇差别就这么大?难道我是多余吗?

东子爸爸,您说说,是不是我太不可爱了,所以我爸爸妈妈才不喜欢我的。可是我真的很努力的去做了。我常常梦见妈妈像小时候一样过来亲我,可是梦醒了以后是无尽的失落。我多希望妈妈可以常常关心我,就像大鸭子照顾鸭宝宝那样多幸福啊!可是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奢求……

东子回复——

这是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她所提的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尤其是孩子,他们特别需要父母之爱。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这种爱是孩子成长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可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确有一些为人父母者,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忽略孩子的这种精神需求。而一个长期得不到足够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焦虑、反叛等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报复杀人……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一个13岁的女孩,就是因认为“妈妈对自己不好、对弟弟好,嫉恨妈妈和弟弟”,而投毒毒死了母亲和年仅3岁的弟弟;广东省佛山市还有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不满父亲重男轻女,而杀死3岁弟弟后跳湖自尽。至于因得不到父母之爱,离家出走的孩子那就更多了。

分析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首先要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体发育不曾忽视,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曾忽视,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不当教育方法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身心成长。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如何,对子女精神需求关注如何,其子女成长的结果会大不相同。

像信中孩子这样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苦闷,甚至进而如以上几例被逼丧失理智的孩子如今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所作所为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他们也是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沉淀的,然而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可见,我们多么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他们也有自己的许多需求。当孩子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渴望父母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的需要如学习、认知、审美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就难以产生,这样的孩子甭说是成功成才,就是成人也难。

不管你有多少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无论他们有何差别,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归属——你的孩子。既然是你的孩子,就应该得到你的爱。对孩子厚此薄彼,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伤害了孩子的心,就等于剥去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一个孩子而伤了另一个孩子的做法,是极端的短视行为,是得不偿失的一种自私狭隘的爱。

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可我们的家长真正为孩子考虑了多少呢,不是你给他吃给他穿供他读书就可以了,你要给予他精神抚慰,满足他对爱的渴求。家长为孩子努力打造舒适的生活家园的同时,更要为他们努力打造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

不失童心,永远快乐!(
 

 

一年前的儿童节,应新浪之邀,“东子教育”落户于此。

156篇文章见证了我的劳作,42万多次的点击印证读者的关注。得到了些许朋友的认可,一声“谢谢”似乎淡了点,无以为报,东子只能努力为朋友们奉献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以期回馈大家。   

在此,首先要感谢新浪的朋友,是他们为我和读者架起友谊之桥,是他们为我和读者提供了沟通的平台,是他们使东子的教育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播……

当然,还要感谢给予我热情关注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是你们的不弃才使这方天地绿草如茵、百花盛开……

值此儿童节之际,祝天下的孩子们节日快乐!愿小宝宝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同时,也祝愿亦如东子一样尚有童心的成年人节日快乐!

 父母陪伴,孩子人格健全 

 

现在的很多家长总是终日奔忙,把孩子丢在一边。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会发现父母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因此,作为家长应当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单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来保障的,更多地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游戏玩乐。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碌,特别是对事业有成的家长,他们忙事业、忙赚钱,无暇顾及孩子。

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可以一步步发展,而孩子成长中每一个脚步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许多事情,一旦错过就不可挽回了。童心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画图,作为父母,除了用丰富的物质生活作颜料,还要用父母之爱、亲子之情作彩笔,去描绘孩子的童真、感受、能力、理想……

我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最常见有两种:一种是过分宠爱,一种是疏离冷落,这两种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前者很常见,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长辈几乎像宠物一样照看着他们;而后者是由于各种原因,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少,没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两种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最直接的就是人格影响。

人格结构包括孩子的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对外界的感受判断能力、选择和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孩子。一个孩子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影响,人格结构就会出现缺陷而影响一生的幸福。

不管家长主观上重视与否,孩子的人格发展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在儿时,孩子的人格结构初步形成并且从此影响终身。

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远和冷漠,都与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有关。亲子沟通,也就是指父母子女之间通过谈话、游戏、外出游玩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亲子情感也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更融洽。

当前,人们在亲子关系的认识上,特别是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却忽视孩子的精神营养,不懂得或抽不出空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得不到与父母相处与交流的机会,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事业再成功,钱挣得再多,也换不来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这是东子二十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真切感悟。

 家长不要迷信重点校 

 

读者来信——

东子老师,看了你的博文,非常受益。现在我遇到问题,今年小孩升初中,按照政策,将通过抽签决定在哪所中学上学,非常着急,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理想的学校(比如重点校、实验校)上学,但这样一来,本来考学生的,成了考家长的能力,我不知道东子老师对这样的教育怎样看?

东子老师,看到你的女儿那么优秀,真是羡慕。目前我女儿成绩一直中上,最关键的这学期却让我非常担心,最近一两个月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与老师沟通,说小孩上课爱开小差,精力不集中,这学期也不象以前爱回答问题。与女儿沟通,说经常害怕出错,不敢回答,回答错了老师要批评,包括考试也是这样,害怕出错,如果自己觉得是错的,都不敢写,甚至回家给我说,因为这学期没在老师那去补课(因这学期功课多,时间少,就没在老师那去补),老师这学期一篇作文都没念过她的(以前经常回来说作文老师在班上念了作范文),感觉这学期孩子非常缺乏自信。作为家长,您说我该怎么办?

 

东子回复——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成才的主管因素很重要,上了重点校,主观不努力也白扯,即使上普通校努力奋进一样成才,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我认为重点校培养的不都是人才,普通学校不一定培养不出人才。

每年的此时,一些孩子要幼儿园和小学毕业的家长,都一个个摩拳擦掌,锚足了劲要给孩子联系一个最好的学校:结束了幼儿园生活的孩子,要上重点小学;小学毕业的孩子,要上重点中学;面临中高考的孩子,要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

在一些人看来,惟有上了重点中学,孩子才有可能考上大学而且是重点大学,而上了重点大学,孩子才能有出息,才能成才成功。因此孩子惟有上了重点学校,家长心里才算有了底,才可以松口气,才可以面对别人的询问自豪地说出孩子所上的学校的名字。

为了能让孩子上这个“重点”,家长们真可谓是削尖了脑袋,甚至是不择手段、掏空家底、拉尽关系……

我却不然,女儿范姜国一小学、初中、高中都上的普通校,孩子一直这样快乐的成长,收获了品行好、能力强,分数也不赖,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她学习成绩位居年级前十,即便按应试教育衡量,考个重点大学也没啥问题。

女儿结束幼儿园生活,要上小学时,我家附近有全省闻名的重点学校——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和东北师大附属小学,还有非常普通、名不见经传的二二八厂子弟小学。当家长费尽心机把孩子往二实验、师大附小送的时候,我不声不响地到二二八厂子弟校给女儿报了名。

很多人不解:孩子为啥不上重点学校啊?

不为别的,因为我信一个理:一个人能否成功或者说有出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因素,客观环境仅仅是众多因素之一。

想想我们的求学时代,因出身农家,我和妻子小学上的是农村小学,中学读的是乡中学,走到今天,自觉混得还可以,最起码各自在某一领域有点小成绩,比一些重点学校毕业的人也不差啥。

是不是人才,看的不是就读的是什么学校。自身素质称不上人才,即使你从小到大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即使你毕业于北大、清华,依然要在竞争中败给,尽管读的是村小、一般院校、民办院校的高素质毕业生。能不能成才,看的也不是上的什么学校。自己不努力,再优越的学习条件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枉然。

而且,把握不好,自认为置身名校而飘飘然,反而会被这优越的环境,给消磨掉了向上的斗志。

所以,进了重点学校不一定就有出息,而不上重点学校不等于今生就比别人差。况且,家长都忽略了一点,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校,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课本,一样的教学大纲,普通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也不见得就比重点学校的差到哪去。我自信我的女儿上重点学校是她,上普通校还是她,决不会因为上重点就成了神童,上了普通校就成了庸人。

不送孩子上重点校,只是想让孩子明白:将来她的成功完全要靠她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不要有任何依赖于外界条件的思想;不送孩子上重点校,还想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希望她将来能有出息,但更希望她能拥有快乐。

远离重点校人为造成的激烈的竞争气氛,让孩子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度过她的学习生活,这是我们的心愿……

快10年过去了,这一切在女儿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最后,我还想说说孩子当前缺乏自信的事,这和老师的不当教育是有些关系的,孩子课堂发言无论对错与否都不该受到批评,首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态度,然后耐心为孩子讲解。当然,老师也非完人,所以要相互理解,这只是老师的施教能力和方法的问题,并不是其主观所为,做做孩子的工作,必要时也可和老师做一番沟通,或让孩子主动找老师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性,很多时候错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这些以过来人自居的成人。

爹妈相伴,孩子幸福无边  

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溺爱有加,但也不乏由于忙于工作,而对孩子不管不顾的家长。其实,用“不管不顾”这个词,不是十分恰当,这样说一些家长也不认同,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孩子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都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有,有时忙不开,有事我不能去我派人也要去……”

如此说来,还真有点“冤枉”了这些家长。但是,东子想提请家长们注意的是:给了钱派了人,就算尽到为人父母之责了吗?钱既不是爹也不等同于妈,所以作为家长,要时常换位想想。

写到这,让我想起郭冬临曾演过一个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来家访的孩子老师说:“你也许不认识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临说:“没关系,老的我也不认识。”老师说:“我看你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你的孩子了。”郭冬临说:“陪孩子?多花点时间?你说的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户主啊,我有事业……陪孩子,谁不想呀?可厂长谁陪呀?不陪厂长,谁给发工资?没有工资,怎么养活这个孩子……”

而小品中孩子的那一席话,也道出了孩子们对忽略了自己的家长的责怨:“你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时间是件奇妙的东西,既可以创造无尽的金钱,又可以创造无价的亲情,但却不能同时拥有,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当我们做孩子时,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为此而痛苦。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后,我们则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辞地辩解,孩子不懂事,我得为他们负责,并像自己的父母想当年那样,对着孩子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做父母的,不妨把自己的心态落到与孩子一样的水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你对孩子的很多费解的事,也许就会恍然大悟。

大量资料显示,与父母亲情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当父母之爱缺乏到一定程度,孩子有可能会患上“缺爱饥渴症”。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为了摆脱内心的孤寂与痛苦,青春期时,他们往往容易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父母爱孩子就是为孩子多赚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督促孩子学习。如果说有空,很多家长下了班就是在外打麻将,也不愿意陪孩子玩,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活动。

其实,孩子的生活和活动中是不能缺少父母身影的,父母应该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孩子,并能够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无论是家庭活动还是社会活动。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再多的钱也替代不了父母亲情,有父母相伴,孩子才能幸福无边。

 父亲在孩子中学期间的主要角色 

从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到初显成熟的初中生,伴随着成长的脚步,孩子们在继续着美好人生的旅途。在孩子中学阶段主要接受的三方面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孩子们的初高中阶段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初中阶段是夯实各项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所以,中学时期孩子的教育主要是乐观心态和阳光心理,因为中学期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期,此间心理健康最重要。随着孩子自尊需求的增强,家长要更多地给予孩子尊重与理解。为此,中学生家长在引导教育孩子时,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特殊的关注。

1.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

进入初中,孩子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心理上开始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其它年龄段大不相同的特点和特征。此间的反抗性包含着思想上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这时的孩子会表现出来桀骜不驯,感情用事,固执己见,好走极端,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理解,渴望与父母交流和沟通。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放下家长的权威角色,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珍视他们的批判精神,将其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他们发挥中学生特有的朝气和活力,勇于创造。对于孩子因不成熟而表现出来的缺点,不能嘲笑斥责,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善于启发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学会全面看问题,克服情感和行为上的偏激。

另外,作为中学生家长,应当改变以往的教育孩子方式,从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入手,深入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理解孩子的心灵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有效的教育。

2.不要忽略孩子的尊重需求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尊和个性差异。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情感开始萌动,个性初步稳定。他们渴望获得尊重和独立,渴望获得平等的人格尊严,渴望体验自由、独立行动的快乐。于是,他们有了不愿与家长交流的小秘密,有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行为。

作为家长,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让孩子朝着感兴趣和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方向发展。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们尊重孩子并不是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说应该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精神,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把孩子当做发展中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孩子在家长身上接受到尊重人的信息,他也能够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和别人。

作为家长,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不能以随意的方式探究孩子的内心秘密,要寻找最佳的途径,让他知道家长即关心他,又把他当作朋友来尊重。

3.要坚持正面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作为父母应首先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发现、扶植、发扬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激发其内驱力,使积极的方面逐渐增强、扩大,使消极的方面逐渐减弱、缩小,使孩子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逐步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和落后因素。

做爸爸的一定要尽其职责,为孩子成长提供积极的正面教育。一般而言,爸爸虽然心粗但是相对理性,所以如果遇到孩子妈妈对孩子的负面教育,要及时与其沟通,保重正面教育的积极开展。

4注意孩子身体素质培养

身体是生存之本,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远远赶不上他们父母当年做学生的情况。学生现在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一是睡眠的不足,二是因为饮食方面的不注意,三是因为体育锻炼的缺乏。

现在的中学生军训中,学生晕倒者比例高达20%以上,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虽然现在的孩子尽管大都白白胖胖、高高大大,实际上身体素质并不好。军训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所以,家长要注意您的孩子的身体锻炼。

尤其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时间,最好是固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体能锻炼。可以带孩子跑步、打球,也可以申拉各种运动器械。我们家长需要强健的身体去工作、生活,孩子需要健康的身体学习、成长。

5.心理素质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等自身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还有来自家长等其他成年人的压力,这些都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

回顾我们自己中学的历程,就会发现,中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身心状态等这一切,对我们的一生都意义非凡。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栋大厦,求学期间就是打地基阶段,而中学正是这地基承上启下的环节,如果这段地基不夯实坚硬,未来的大厦就经不起风暴雨骤。

 父亲在孩子小学期间的主要角色

孩子在小学期间一般是6-12岁,其实,6岁和12岁的孩子差异是很大的,所以这期间的教育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9岁的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阶段,第一阶段是9-12岁的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阶段。

第一阶段是幼儿期的延续,教育重点以长身体和玩耍为主,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立意识为主。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教育重点以巩固学习兴趣,增强孩子自理及相关动手能力,培养孩子自信与坚强品质。

如果说,婴幼儿期爸爸是配角,那么此间爸爸和妈妈一样同为主角,只不过男女主角的分工略有差异罢了,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特质上。

男女有别,并非简单地指外观上的性别差异,还有很多内在的差别。研究表明,男性荷尔蒙值要比女性荷尔蒙高。因此,爸爸的精力往往更旺盛,而妈妈则大多显得更安静。男性的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特点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备的,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维上女性形象思维比较好,男性逻辑思维比较强,这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其实,相对妈妈来讲,爸爸心胸更开阔一些,实践范围更广泛一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相对比较理智,看得长远,而且成熟的父亲应变能力也较强。所以,此间父亲的角色主要是:

1.要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无论做什么,没有兴趣都不会取得好成果,即便是玩耍也是如此。而学习更是这样,试想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他能学得好吗?

结束了幼儿时代,孩子在父母的牵引下迈进了小学校园,孩子喜不喜欢学习,能不能学得好,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他对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兴趣需要爸爸的发现和引导,爸爸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我们都知道,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他一定会喜欢学习。所以,爸爸要引导孩子快乐的学习,比如孩子喜欢画画,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不管他画得怎样,此时爸爸能表扬他,孩子就会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作为小学生,除却继续巩固在幼儿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外,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2. 要培养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要让孩子自立,父亲就要给他创造机会。比如孩子之间有了矛盾,不要自己出面解决,而是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处理,利用处理人际矛盾来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随看年龄的增长,孩子不仅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要沉着、冷静,果断应对;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生活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的自己的行为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独自穿衣服、独自铺床叠被、洗小件衣服、收拾书包、打扫卫生、购买一般学习用品用具及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自理能力是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主要内容,孩子从需要被照顾和保护,到自己独立生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爸爸的一定要克服“爱心”,不过多照顾和保护孩子,而是有意识给孩子提供自立的机会。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较强的自理能力,并以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3.要让孩子更加自信与坚强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别人给自己建立起来。孩子的不自信,很多都来自家长,比如过多地指责、父教缺失、家庭不睦等。不自信最直接的就是形成自卑,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因此,爸爸应关注自已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要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

小学期间是孩子成长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父爱在孩子此间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此间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因此,做爸爸的要尽可能投入到家庭教育中,与妈妈合力撑起大伞,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

爸爸要对孩子有信心,处处流露出“我的孩子很棒”的态度。因为爸爸眼里肯定、和善的神情,会让孩子感到信心十足。当孩子做事失败了,我们要告诉他,失败是正常的,不要泄气,要充满信心重新开始。孩子会在我们的鼓励中树立信心,而且会更加坚强。

为了让孩子坚强自信,作为爸爸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他们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从而培养出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父亲在孩子婴幼儿期的主要角色

婴幼儿期一般是指0-6岁的孩子,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1岁以前的这段时期,幼儿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岁的孩子,第二阶段是4-6岁的孩子(此间也称之为“学前期”)。

婴儿期是孩子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已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的延续,此间孩子身心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①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和准确地用手玩弄或操纵物体,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最简单的游戏、学习和自我服务等活动。②迅速发展了语言,能够自由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并能通过语言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最初步的调节。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萌芽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教育重点学应放在习惯的培养上。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此间孩子语言及动作能力发展较快,可以顺利地进行交际、交流思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孩子学会了使用表情,渐能控制感情的发生,也逐渐能控制情感的表露;这一时期,孩子好动但能力还很弱,因此既要大胆地让孩子活动又得切实注意安全。

此间除协助妈妈做好孩子的一般养护外,爸爸的角色主要是:

1.注重孩子健康,陪孩子多锻炼

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关注他们未来是否成功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孩子只有身体健康了,才有可能去实现家长的愿望和企盼,才能有资格去争取一个好的未来。

所以,做爸爸的一定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晒太阳、打滑梯、同其他小朋友追逐跑、去游乐园玩等等,这样会使孩子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也可利用节假日带孩子郊游、爬山、逛公园等,从而使幼儿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使幼儿在各种环境下受到挫折和磨练。爸爸陪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培养一些体育爱好,孩子将受益终身。

2.启迪孩子心智,陪孩子多玩耍

孩子的玩耍是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的生命阶段性状态,如同植物要开花,虫子变蝴蝶一样,自然规律不可更改,生命自然状态必须给予尊重。玩耍,是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未来知识结构立体化以及情操、人格健全的原始基础。

对于幼儿,玩耍似乎是他全部的活动,所以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尽兴。在前文中我曾说过:幼儿期的孩子玩耍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与父母在一起玩,二是与同龄小伙伴在一起玩,三是独自玩耍。而爸爸陪孩子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既启迪心智又融洽亲子关系。

爸爸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从而在共同玩耍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爸爸在和孩子玩耍中,会给予孩子以力量、信心。

会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有许多有特长的孩子,就是在课余时间玩自己爱玩的东西,从而有了小发明小创造。所以说,玩耍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 

3.磨练孩子意志,让孩子吃点苦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素质的比拼。可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和娇宠溺爱,许多幼儿的抗挫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所以必须加强意志磨练,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都会遇到困难的,人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坚强不是长大后突然学会的,而是人生在经历种种困难、危险、挫折、失败的进程中形成的。因此,在幼儿阶段,爸爸应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磨练,让孩子适当的吃点苦头,使孩子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面对危险,为养成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在对父母的依赖中,孩子只会软弱,而培养不出坚强的品质,当他们日后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没有坚强的意志,暂时的困难与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所以爸爸应意识到,坚强的意志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

作为男性,爸爸拥有一般女性所不具备的意志品质,如果爸爸能够多陪伴孩子,孩子就能够感受到拥有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欣赏“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来信——                                                                  

东子老师,您好!我是一位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孩子很顽皮很不听话,做啥事从来不知道自觉,而我让他干啥他总跟我对着干,这让我很头疼。比如上个周末,他说要和同学去游泳,我要他去补习班,最终趁我出门的功夫,他跑出去游泳了。我试过很多的方法来教育他,想改变他的这一毛病,但是都没有效果,您能告诉我该怎么对付这不听话的孩子吗?

 

东子回复——                                                                                    

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父道尊严”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听话似乎成为了“好孩子”的最高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作为教育孩子的目标,显然是一个误区,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听话呢?听话就是好孩子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上升到哲学高度,任何事物都得有肯定和否定的两方面,听话的孩子固然可以让父母放心,但是这样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和魄力。

父母的话,并不都是金玉良言,也有不对的时候,明明不对,却让孩子去听,这不是在给孩子建立一种错误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 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

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毫无个性和独立性,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反抗邪恶势力。

这样的儿童,其性格已经被扭曲,心理也不健全,自然成了“问题儿童”。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人还没有把这种儿童当作“问题儿童”看待。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应该给孩子树立一种辩驳的意识,并创造出这种环境。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还是多一点儿民主的氛围,让孩子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锻炼他们敢申诉,敢辩驳,有主张,有见识的能力。

从幼时发蒙起,父母就告诉我:在家要听父母的话,上学了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工作了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可遗憾的是,自小我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三条“听话原则”我都没有做到,所以,到我做了父亲后,就给女儿依依灌输:爸爸妈妈的说的话不一定都正确,老师讲得也不应定都对,书上写的也会有错误,不要盲目信从,要批判的吸纳别人的观点。所以才有今日晓事理明是非,不从众有自己的主见的女儿。

所以,孩子不“听话”并等于就是“问题”孩子,就需要我们去如何如何“教育”他。很多时候,我更赞成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呢?因为“不听话”说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盲目遵从师长和陈规;“不听话”说明孩子有棱角,具备求异思维……而这些都是难得的具有创造性的特质,我们不仅不能破坏它,还要鼓励和保护它。试想,孩子处处听您的话,您说什么孩子就是什么,您要孩子干什么孩子就乖乖地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倒是让您省心了,可是他将来会有怎样的创造力,有怎样的闯荡世界的精神,我们实在没有把握。

所以,您拥有“不听话”的孩子,东子倒是先要恭喜您呢。尤其对于已经上初一的孩子来说,因为正处于第二反抗期,表现出不听话,是很正常的,大可不必当成多么严重的问题来对待。

如果您能带着欣赏的态度来看孩子的“不听话”,您就会改变“管教”他的态度,不再简单的批评或者训斥。而当您不再着意要求孩子听话之后,孩子反倒会消除逆反心理。所以建议您用平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当孩子和您在某一个问题上产生分歧,也就是说您觉得他“不听话”的时候,能坐下来和他像朋友一样讨论,明确对与错。无论怎样,都不要拿出家长的威严,用高压来“驯服”孩子。

当然了,不听话也要有个度,孩子要懂是非,不能胡搅蛮缠,讲歪理。听话与否,首先要看说话者的话在不在理,是否正确。如果您的话在理,相信孩子还是会听到,但也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尽量要柔和,说的孩子心里,他才会信服,你的话才会有效力。

让孩子“异想天开”(

一些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想象经常用“异想天开!”或“胡说八道” 来遏制。其实,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较夸张的想法,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千万不能横加批评和嘲笑,挫伤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家长在平日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也许孩子有的比喻并不恰当,但家长应予以适当的肯定。

“异想天开”多带有贬义。其实,“异想天开”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想象力。人类发展的历程表明:没有“异想天开”,便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许多古人“异想天开”的事,经过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所以,当你的孩子有奇特的想法时,请不要责备他们“胡思乱想”,而应当给他们以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有这么一段教育佳话:在美国一所幼儿园的图画课上,教师让孩子随便想、随便画。一个小孩子就把鞋子脱了下来,把染料往鞋底上抹,然后在画纸上压一个印。照一般人看来,这简直是在胡闹。可那位授课的教师却很高兴,特意把这张画镶起来挂在墙壁上,让大家向他学习。因为在这位老师看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异想天开”就是孩子美好想象的翅膀。

比如,当你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0”时,孩子便会马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这是张大的嘴巴,煮熟的鸡蛋,妈妈的耳环或者是其它一些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这时候,你千万别为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思维去学习而火冒三丈,责备他:“胡说!这是阿拉伯数字零。”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把孩子的思维过早地束缚在所划定的框框里,而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与童趣。

孩子的“异想天开”体现了孩子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父母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将使每一位“异想天开”的孩子成才。人们经常会陷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很少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在进行教育,这样大大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实,一个真正的人才,并不是那些思维定势的人,而是那些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动脑筋,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让那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中。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用脑筋想一想了。

幼儿的小脑袋中有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奇百怪的事物,他们常常想飞上天空,潜入蚁穴。这种想象力不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且对培养幼儿的绘画、音乐、文学等才能大有益处。

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不要去泼冷水,而要多鼓励,这样孩子的创新欲望才能激发出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异想天开”,他们长大了才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   求求你,表扬我

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而孩子们离这个标准又总有距离,于是我们的家长就盯着孩子的不足,整天唠叨抱怨孩子:不认真读书、学习不好、太懒惰、没有上进心……似乎孩子身上都是缺点。这些家长们只想到批评孩子,而对于赞美却就越来越吝啬了。所以,对于大多数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得到家长的赞赏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而人是需要得到肯定的,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大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赏识可以使孩子舒展心灵,让孩子天天快乐。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赞赏可以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可以给孩子无限力量,而总得不到表扬与肯定的孩子,便会自卑、消沉、恐惧、无助……

为此,无数孩子发出呐喊:求求你,表扬我!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快乐教育的践行者、著名教育专家、心理专 家东子先生,用赏识教育理念培养的女儿范姜国一,不仅是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还是一个“思想品德高、综合素质强、学习成绩好”的“三好学生”。东子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心得及教子体会,甄选最近两年中小学生的来信,整理撰写了这部赏识教育新著——《求求你,表扬我》。

《求求你,表扬我》内容简介:

如果你苦心培养却总是感到伤心失望,请翻开本书;你会发现,往往错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如果你正为孩子“糟糕”的成绩烦乱不堪,请翻开本书;你会释然,良好的心态和优秀的品格远比好成绩重要很多。

如果你冥思苦想却仍不知如何使孩子成才,请翻开本书;你会醒悟,鼓励和赞扬将是孩子展翅高飞的动力。

如果你只是盯着孩子的考试排名而不顾其他,请翻开本书;你会懂得,资优名校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

管教孩子是门很高深的学问,欺骗、利诱、威胁,这些都是管教方法,但它们将在孩子十二岁之后统统失灵。只有赞扬,可以对孩子终身有效,而且会越来越有效!本书正是让家长学会赞扬、懂得赞扬、适时赞扬、理性赞扬!于是,你便真的在孩子眼中看到自信的光芒,孩子,你真棒!东子接受凤凰网亲子频道访谈 凤凰网亲子:您作为一个父亲,也是一位育儿专家,在您的眼里,什么样的女性才是一个好妈妈?

    东子:首先一个好妈妈要善于学习,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技巧,学习孩子身心发育发展规律,了解孩子,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第二,妈妈要积极上进,努力担当好家庭中的责任,工作中的责任,母亲的积极上级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身教。妈妈要非常重视身教的重要性,但我们实际生活中,绝大数妈妈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少看电视,可以自己下班回家,从来不看书,总是看电视或者上网。第三,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一个好妈妈要学会理性的、恰当地爱孩子。我总结的一条就是,很多妈妈都是爱心过胜,耐心、细心不足。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仍然是父教缺失,孩子大多数时间由母亲来带,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大。妈妈们都非常疼爱的在自己的孩子,甚至疼的有点过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任性、自私的问题非常突出。但是,妈妈们又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比如刚开始教孩子写字,教一遍孩子写不好,再教一遍孩子还是写不好,这时候妈妈可能就生气了说孩子,如果孩子再写不好,妈妈甚至急得恨不得把孩子的本子都撕了。这就是妈妈的耐心不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妈妈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细心不足,这个方面可能和某些妈妈的个性有关,比如有的妈妈比较粗线条,可能在情感表达方面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比如,孩子今天心情不好了,想和妈妈说但又不知道怎么说,如果妈妈细心点儿即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问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可能就会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但是很多妈妈都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很多爱,在精神方面缺少细心。

    凤凰网亲子:我记得您有一个女儿,您爱人在教育您的女儿时,有没有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和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下吗?

    东子:要说好的方面可能不多,大多是她做的不好的方面,这个我在很多次做节目时也时常提起。我的爱人是师范学校毕业,现在是一个老师,她非常爱我们的女儿,但是她的爱可能有时候不太恰当。比如,在我们女儿三岁的时候,我们家的保姆就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我看到以后就告诉保姆,做完了基本的工作无论是看书或者休息都好,但不要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我爱人当时就不太理解,觉得保姆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是理所当然的,后来我也是和她沟通,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做她无法完成的事情,但不能替代孩子做她自己应该做的事,应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还比如,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问问题,我女儿小时候一问问题,她妈妈就会直接告诉她答案,但是我会鼓励孩子多思考一下,或者让孩子通过书籍等一些途径自己去寻找答案。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我女儿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鞠萍姐姐的节目,每天都守着准点看,当时鞠萍姐姐每天会念一些小朋友的来信,或者展示孩子的照片。我女儿也想要写信,我就积极鼓励她,还帮她买了信纸和信封。但是我爱人比较反对。我们都知道鞠萍姐姐每天会收到大量的来信,不可能每封都回复,也不可能在节目中每封都展示,被读到的几率实际是很低的,我爱人担心孩子的信没被读到,心理会受到打击,受到伤害。后来,我女儿等了二十多天,果然没有读到她的信,她就非常伤心地哭了。但是,我的想法就不一样,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大小的挫折,要给孩子一些机会去经历挫折,从而锻炼她的耐挫力。后来,我也是给女儿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凤凰网亲子:您刚才讲到的三个小故事,实际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爸爸的理性和妈妈的感性的鲜明对比。

    东子:对,您总结的比较恰当,妈妈在给孩子爱的时候确实要理性一些。再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和妈妈的教育观念、方法出现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我们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就这个问题发生争吵,也不要给孩子实施不一致的教育,父母一定要在私下多沟通。

    凤凰网亲子:我在您的博客上看到这样的介绍,您的女儿叫范姜国,她一边玩边学,3年半读完小学,两年半读完初中,不满13岁上高中,不到14岁已出版3部畅销书。

    东子:我女儿今年14岁半,读高二,在我的心里,我的女儿健康、自信、阳光、做事能力强,学习成绩也比较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凤凰网亲子:在您谈话中,我发现您其实比较注重孩子的品行培养,但是您的孩子同样也取得了不错的“分数”,您认为孩子的品行培养和分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还是说您的孩子天生聪明,一学就会。

    东子:我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虽然也有一些媒体报道说我的女儿是神童,但是我给她测过,她的智商属于一般偏上的状况,在中国,像她这样智商水平的孩子有一亿,如果说中国有一亿神童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觉得品行培养和学习起相辅相成作用的。我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三好学生,这个三好是指“品行,能力,分数”,我觉得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这是做人之本;第二个是培养她做事的能力,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以致用,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让孩子去买菜,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其实我一直并不看重孩子的分数。我从来没有让孩子上过补习班,也没有给孩子买过习题集,我和孩子的老师校长沟通,减少孩子的家庭作业,孩子回到家,怎么快乐怎么来,可以看电视上网,当然这些都有时间限制的。别人的孩子每天要学10个小时,我的女儿每天只学7个小时。这就涉及到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问题。我觉得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非常重要,而不是学习时间的多少。

    凤凰网亲子:非常感谢东子老师的分享,您不但讲了女性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的观点,同时也分享了您在教育自己女儿方面很多好的方法和观点,让大家非常受益,谢谢!

 

    东子简介:

    “父亲教育”和“快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之一。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20多年来,出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家有中等生》、《做个80后好家长》、《好爸爸,好孩子》、《快乐教育18法》等著作30余部。应邀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国内100多个城市作相关演讲1000多场。《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海内外800多家媒体报道过其教育理念和教子经验。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请“家教”(

东子这里所说的“家教”单指家庭教师。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各类家庭教师(主要是在校中小学教师和大学生担任)有3000多万人,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3000万个孩子,在接受各类来自家庭教师的额外教育。

现在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都市报,都整版整版的刊发家教广告。

其中最为引人的是签约家教:“初中、小学优秀教师‘一对一’家教。制定辅导目标,签订协议,未达目标,退还全部费用。”当然这样的家教自然价值不菲,一般每小时价格在500-800元左右(视教师资质而定),每门课补下来费用超万元甚至是几万元。但即便这样,仍然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及报名。

方女士是重庆市渝中区的公务员,她给9岁的女儿请了两个家教,一个是教英语,一个是教美术。方女士告诉东子:“英语是全球共用的语种,无论干什么到哪里都用的上,学好英语可以走遍世界。孩子从小爱画画,让她再接受一些专业学习,可以增加艺术熏陶,培养气质。我费心费力请的家教,可孩子却不爱学了,两个家教老师都反映,孩子上课时无精打采……”

东子在此提醒各位家长,无论是文化课补习还是专业课培养,都可能使学生形成过度依赖家教心理,而忽视课内认真学习,造成校内教育的缺失。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种劳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自己真正付出了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短期、迅速、大幅度提高分数的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而将学习成绩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更是不利的。高薪聘请的老师单独授课,无形中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学习成绩不好,需要找出问题真正的原因,譬如说是知识缺陷造成的,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关心孩子的学习,除了请家教,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树立爱学习的榜样,多帮孩子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探索学习方法。

对成绩不错的孩子,请家教就更不必要了。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自己复习,不会的问老师,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巩固了知识,我认为这是比请家教更好的方法。

因此,东子不赞成请家教。

首先,对于有学习能力的孩子来说,在学校学了一天,脑子里装满了新学的知识,需要晚上复习以便消化和吸收,此外还有不少的作业,而且也需作一些预习。时间本来就非常紧张。

如果又请了家教,把白天的课简单地重复一遍,费时费力,效果不见得比自己复习要好,而且肯定会耽误预习功课的时间,长期下去不但学习没能提高,有时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从而白白浪费了时间、人力与财力。

其次,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来说,如果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强迫请的家教,那么效果自然不会好。学习本来就不好,每晚再浪费许多时间,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厌学心理,学习只会越来越差。所以说,家教最好是给那些自身想学习,但接受能力较差,或是掌握不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请。

家长们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乱请家教,白白花了许多钱而不见什么成效,有的甚至还会有反作用,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那些不用请家教的家长来说,适当的买些参考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无疑会比请家教好出许多倍。所以,我认为,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用不着请家教,因为吃好正餐”更重要。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够大了,再请家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负担,违背“高质轻负”的原则。

一位13岁女孩的家长说:“我曾为女儿请过家教,每周有三次放学后再接受家教辅导,这样,作业量几乎多了一倍,天天晚上10点后才能睡觉。可这么辛苦地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班主任还反映有几次女儿下午上课时睡着了。”

后来这位家长悟到一个道理:过长的学习时间和大量的作业,影响了女儿的休息,上课自然精力不济,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这就像正餐吃不好、靠零食来补充营养,会影响孩子健康一样。女儿一周30节课,一学期600节课,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听课。

孩子学习的提高,通过认真听课是可以达到的。我女儿就是这样,投入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相对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课堂学习,使孩子学会弄懂还能应用。 岁小女要“嫁”人 

家长来信——

东子老师您好!我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位7岁女孩的家长,去年年底我曾听过您在中山的家教讲座,由于当时提问的人太多,所以未能当面与您直接沟通,很遗憾。

我女儿是个性格开朗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几天放学回来对我说,她喜欢她们班里的明明(化名),而且还答应要嫁给那个孩子。我听后很吃惊,就告诉了我爱人,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想到了您,您说我们该怎么面对孩子这么早就早恋的问题?

家长来信——

东子老师,我女儿今年8岁了,上小学一年级。她经常回来和我说,她最喜欢她班的一位男生。今天,她回来突然和我说,那个小男生说想和她谈恋爱,我不知道怎么说,请问我怎么办?

 

东子回复——

首先,东子要告诉家长的是,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然后,再说说七八岁孩子“早恋”的问题。

此“早恋”非彼“早恋”,七八岁孩子的“恋爱”与十四五岁孩子的“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孩子单纯的,对积极向上的异性小伙伴的一种向往;而后者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异性的一种渴求,有“恋”也有“爱”。

其实,大多数人在七八岁的时候,都有过类似文中这两个孩子这样的“早早恋”,比如有时玩的过家家,男孩扮演爸爸,女孩扮演妈妈。

我女儿在这么大的时候,也曾有过“早早恋”。一天放学回来,女儿悄悄地告诉她妈妈,她喜欢班里的一个男孩,而且已经答应要嫁给他,我妻子也是吃惊的和我商量该怎么办,我说我来和依依(女儿乳名)聊聊。

“宝宝,听说你要嫁人了?”“不是嫁人,是嫁健健(化名)。”孩子一本正经的纠正道。

“为什么要给她呀?”“因为他好啊。”

“都哪好啊?”“他爱帮助人,讲卫生,还能吃饭……”听到能吃饭,险些把妻子笑喷了,我也有些忍不住。

“不许笑。”依依制止道。

“好了,不要笑了,爸爸问你,你是不是也想做这样的孩子呀?”“是啊,所以我才答应嫁给他啊。”

至此,答案明了。

孩子是因为欣赏别人的优点,希望向别人学习好的习惯和品行才要“嫁”的,这是孩子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现,这和我们成年人眼里的“情”啊“爱”呀,根本就是不沾边的事,所以家长不要为此大惊小怪,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当然积极科学的引导还是必要的。,的时候质的区别。个孩子,

,的时候质的区别。个孩子,

 善于学习比拿高分更重要

学习是一种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般情况,孩子学习有三种学习境界:

第一种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第二种为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种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在孩子的学习中,第一种居多,第二种为少数,第三种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孩子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练习也能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是如此学习,一来因为方式单一、机械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来增加了学习负担,加大了学习压力,感受不到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如此获得的知识,常常因为不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成为死知识,没有用的知识。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拥有知识,为了自我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有目标的学习,学习才会充满动力。有人拿终日绕着磨盘转的驴子和走万里路取经的马对比,驴子和马走的路程大抵相等,因为两者每天都没有停止过频率相同的脚步。但是马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每天按照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走出了广阔的世界;而驴子终日围着磨盘打转,永远也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为了考试而学习,就如同被蒙上眼睛绕着磨盘转圈的驴子,而为了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而学习,就是那匹取得真经的马!

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较差,因此,家长与孩子一起协商每一阶段的学习安排非常必要。每天复习些什么内容,在什么时候起床和就寝,甚至休闲时间作何安排都是学习计划可以考虑的内容。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对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在这一时间回顾学习情况,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里,配合孩子制定新的学习计划。

在引领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记住了多少东西,而是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善于学习比拿高分更重要。要孩子勤学习还要多思索 

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不会思考,不善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标新立异。他告诫我们读书时反复思考,可以起到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问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人非万能,尤其在这样一个大千世界里,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地渊博,总还会有很多你不懂、不会的东西,怎么办?只有通过学习,在书本中,在生活里学习,在工作上学习,不断地学习、汲取各种有用的养料,以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们从不懂到懂,从一知半解到融会贯通。

然而,并非世间万物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就需要我们拿起思考的武器,静心分析,有所侧重的选取真正有用的、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学。对于所学的东西,亦要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唯有如此,你才算是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奥妙所在。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家长要教会孩子懂得学习,善于思考,因为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效果。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地思考我们的工作,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所学才能得以巩固,技能才能日益纯熟,人生才会愈来愈充实、丰富。

教会孩子思考,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但是,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养成多思考的习惯,他们学习成绩上不去,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孩子厌倦学习,通常是因为缺乏应有的思考策略,不会正确的思考和合乎逻辑的思考造成的。

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思考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使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孩子才能体验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事。

思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热情很高,题做了不少,辅导班参加了不少,可对所学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思考这个关键环节。学习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沟通和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静止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成自己的财富。思考,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勤思考,多领会知识的背景、基础、内涵、实质,并用于学习中。只有这样,学到的理论才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的效果才会好。

我们的现行教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强调勤学苦学,却忽视多思。多思就是多思考,其实,“学”和“思”一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思”比“学”更重要。

“多思”就是要勤于动脑,专注学习,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立生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不论出身如何,聪明与否,要成才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而对知识掌握,则必须勤学而多思。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消化、掌握学习的知识,使书上讲的变成自己的东西。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举一反三。

从十几岁离开校园,自学30年不辍,能够走到今天,我得益的就是勤学多思。在自学的路上艰难的跋涉,不勤勉付出肯定不行,而只是闷头苦学,不去思索更不会有大的进步。思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可以明晰我们的目标,这样学起来就顺畅,成果就会更高。

做了父亲以后,我将我的这一习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的女儿,孩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也正是她的勤学多思,使得她学有所成,日益进步。多思善想使孩子心灵手巧,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给了我们最好的注释。给孩子底气,让孩子自信!(

家长来信——

东子老师:您好!

我女儿今年11岁,从性格上看不属于内向性格,在家叽里呱啦的,下课后和同学玩耍也打成一片,但就是上了台面,害怕和老师主动交流沟通,班上有什么活动也很难积极主动参加,甚至连上课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就是老师点了名,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很小,更不用说当班干部去管理同学了。我也说过她,让她自信点,可她就自信不起来。

东子老师,您说该怎么办?

      

东子回复——

读了您的来信,对您的孩子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从来信可以看出,您的孩子性格并不内向,无论在家里还是和同学在一起,都很活泼很健谈。只是在公开场合,孩子有些“怯场”,也就是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首要素质。在我们周围生活中,不难发现,自信心强的人,能抓住机遇,充满自信心地去迎接挑战,想方设法获得成功,而自信心弱的人,往往是退却顺从,成为生活中的弱者。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们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自信是孩子成才的必备心理素质。要使孩子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说白了,就是多给予孩子肯定,多给孩子打气。否定式教育决不可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对于您孩子这种情况,东子认为,不过是孩子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已。

鉴于此,东子建议您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周末的时候组织朋友聚会,要求大家带上家属和孩子,倡议孩子们表演节目。在其他孩子的带动下,您女儿也会跟着当众表演;或者您一家三口经常搞个Party什么的,您和爱人做出表率,自己表演节目的同时,也做孩子的观众,鼓励孩子“登台献艺”;还可以经常和孩子讨论问题,鼓励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事情可以放手交给孩子去做,比如买菜、买报纸,出门让孩子问路等,给孩子制造和陌生人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教孩子正确的交际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原则需要注意:

第一,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要充分尊重孩子,在孩子发表见解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孩子知道他的话很受重视。

第三,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腹中有诗气自华”,掌握的知识多了,孩子的自信自然就增强了,在公开场合说话也就“底气”足了。

您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尝试一下,有什么问题我们再交流。不要轻易说孩子“多动症”(

王女士的儿子小凯今年5岁了,孩子聪明过人,却也十分淘气,这让夫妇俩在欣慰之余更多了几分担忧。小凯在家总是不停地玩,在幼儿园看哪个同学不顺眼,就要想办法捉弄一番,有时把这个同学铅笔盒里的东西,放到另一个同学的铅笔盒里,常常令受捉弄的同学摸不着头脑;对幼儿园老师,小凯也不畏惧,有一次把老师的粉笔掰成几段,让老师无法上课……

老师和邻居都说这个孩子是个多动症,于是, 王女士来向东子求助。通过和孩子的接触,东子认为小凯只是好动而已。

类似小凯这样的孩子有很多,遗憾的是都被那些以治疗“多动症”为生的人划过为“病人”,他们甚至言称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占儿童的几十分之一。而据东子的调查和了解,真正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只有几千分之一。东子接触的孩子数以万计,只见过一个孩子是“多动症”,那是在长沙的一次讲座后,家长领来的一个6岁男孩,谈话间不停地手刨脚踢。

孩子调皮、好动,很多家长就认为他患有多动症。其实不然,家长不要将“多动”和“好动”混淆,因为前者是一个病症,需要药物治疗,而“好动”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和科学的训练加以改善。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目前,很多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儿童家长,往往把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统统叫做“多动症”,东子认为这其中大部分是误解。多动症的“多动”是一些不适当的、无目标的动作,不能自我控制,而且多动行为往往显得任性、冲动、冒失,事先缺乏考虑,事后又不顾后果。相对于“好动”而言,“多动”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也不能专注,做事没有目的性,行动强于思维。另外,多动症孩子较冲动,无自控力,完全不能安静下来。

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个最明显的外在区别。反之,小小孩童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个令人担忧的事了;况且,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叫做多血质。多血质的孩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儿童的“好动”和“多动”其实是不难区别的。

一是有无目的性。好动儿童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二是有无离奇性。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

“多动”的很多行为表现与“好动”行为十分相似。比如,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影响和妨碍别人的学习以及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家长也常常误认为“多动”的儿童只是“好动”而已,或者将“好动”归为“多动”。其实,两者存在本质不同。“好动”只是行为问题,由外在环境造成,与儿童性格有关;而“多动”则是内在神经失调,是非环境的,其行为表现存在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

很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认为孩子有多动症。那是不是孩子只要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多动症呢?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按说,“好动”与“多动”都是不难区分和理解的。可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却没有发现和理解,而是简单的把“好动”和“多动症”划了等号?除了有些广告宣传的误导外,关键是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由于家长对孩子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常常感到孩子的学业不如人意;一旦孩子的学业不如人意,自然要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真正智力有问题的是极少数人,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找来找去就有了“重大发现”:孩子学习不专心,好动。于是,想起了多动症,这样孩子从此有了一个标签贴在了身上。

好动并不是什么缺点,安静也不见得是什么优点。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天真、好动的,而且这种天性恰恰能够帮助孩子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年轻的父母们不要轻易将孩子好动的天性和多动症划上等号,从而盲目地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爱做“坏事”怎么办?(  

家长来信——

你好,我是您新的读者。今天遇到头疼的教育问题了,请求您的指教!孩子在我和他爸面前表现都还好,在幼儿园就开始无拘无束的,甚至不听老师的话,总要做点"坏事",比如小朋友在那排队他要挤人!

最近还有些说谎的表现,他会说很多理由或是借口,等到逼问无奈下就会说出实情,比如一个硬币问他从哪来的,先说小朋友送的,再说老师奖励的. 最后又说是家里带出去的。

最突然的表现是在幼儿园,他总是有以牙还牙的心理,小朋友踩到他的脚或是不小心撞到他了,他就会去推人家,或是打人家!今天就因为推了小朋友,小朋友撞在椅子上受了点伤了,老师不高兴,人家小朋友家长也心疼的呀,我听老师说这么一说,心里着急也烦恼着,觉得小孩的教育真难倒我了,也许我平常做的不够好,也许我的教育方式不对……

老师也没办法,说是我们小孩不听老师话太自我。可孩子在我和他爸面前表现得不错啊,我们不相信他在外的不好表现!可在外却总是惹事,真是让人头疼,您是教育专家,请帮助我!请给我指指路……

 

东子回复——

如您信中所述,现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这确实不是让人高兴的事,但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直面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孩子为什么总要做点“坏事”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是孩子处于心理反叛期。反叛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此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孩子会出现与他人对着干的反叛心理,通过“做坏事”引起他人的注意。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加重反叛心理。一般通过父母的帮助引导,孩子都能顺利度过反叛期,但也有因引导不当或不及时,为孩子成长埋下隐患的。

第二可能是你们的教育失当。这从孩子在家在外的不一致表现可以看出,孩子表现不一,也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家处处顺着孩子,在外遇到不顺就要与别人对着干;其二,是在家管教过严,孩子无条件的顺从,到了外面以期寻求心理平衡。根据当下中国家长的教子现状,第一种可能性大些。

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要清醒的认识到孩子的不足,要努力去修正不足,使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孩子偶然做点 “坏事”,有些不足也是正常的,没必要过于担忧。

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自身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孩子“坏”行为,父母应及时制止,并与之好好地沟通,让他晓事理明是非。

另外,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宽容,以牙还牙的心理,是极其狭隘的表现。一个心胸狭窄的孩子,人生路不会顺畅也走不远。孩子的良好品行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身教,所以父母要以身示范。

还有,关于孩子撒谎,我曾无数次撰文讲过,你可在我的博客看看,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祝您科学理性的教子,祝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要急着让孩子考级考证

现在每个周六日或寒暑假,几乎在中国所有城市的少年宫,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的妈妈们背着琴啊、二胡或画夹什么的,生拉硬拽的把孩子拖进了教室;而孩子一个劲地往回拽,不想进那个门……

每每至此,东子都会为这些孩子感到可怜,同时也为这些家长感到可悲。然而,这样既可怜又可悲的景象正在愈演愈烈……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家长们违背了孩子们的意愿,不情愿做的事情他们又怎么可能快乐呢?

其实,孩子有特长或是爱好,为了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报个什么特长班(兴趣班、课后班)也是不错的一件事。可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没兴趣的“兴趣班”不是对我们成人的一个极大讽刺吗?

所以,我不赞成报这个班那个班,尤其不赞成盲报、乱报。要报也一定要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看看是否俱备哪方面的特长,对这个班有没有兴趣,再者也要考虑一下家庭的经济条件,再看看是不是条件允许。

家长们对此也有着一肚子苦水,一是经济投入,二是大量的时间投入。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重负,何至于此呢?正如大多数家长感言: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将来会更激烈,别的孩子都上特长班,都有特长,我们孩子没有,将来怎么参与竞争?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被迫做出的选择。

为了考级考证,中国所谓的“特长班”、“课后班”、“兴趣班”,现在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试想,如果中国有5000万个孩子学舞蹈、有5000万个孩子学二胡、有5000万个孩子学钢琴……换句话说,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有特长,那么不就等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特长吗。将来的竞争不依然残酷吗?所以说改变孩子将来竞争取胜的法宝,不是所谓的特长,而是适合孩子自身的一技之长。

近几年来,儿童“特长热”方兴未艾,不少家长热衷于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培训班”,希望孩子能多拿几个过级证书,对将来升学、就业有帮助。她们盲目地认为孩子参加特长班越多越好,时间越早越好。

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城市里三到六岁的孩子八成以上都参加特长班、兴趣班。每到晚上和双休日,不时可见满怀期望的母亲,带着孩子在各种学习班之间奔走。家长热情不减,孩子却苦不堪言。

特长教育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这种培养必须有个前提,即学有余力,兴趣为先,尤其不要和考级考证挂钩。父母在为孩子报课外特长班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爱好,并由此做出选择。

儿童正处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班安排不可太多。否则,不仅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还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特长,弥补不足,得到更全面地发展,让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参加适宜的课外班,如钢琴、美术、舞蹈、武术、英语、航模班等,也有必要。但是家长要注意孩子上课外班的前提是学有余力,兴趣为先。家长们要淡化功利色彩,不要只为考级考证,而要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去学习和发展。

如果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看,这一时期确实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好时期。但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过分勉强孩子学习会适得其反,家长们着急上火,孩子也苦不堪言。兴趣班上得如此辛苦,“兴趣”从何而来?

因此,家长们在给孩子报班之前,一定要调查清楚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一般一、二年级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已有了明显的趋向,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激发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最佳方法。为孩子开启阅读这扇门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书的种类和数量空前丰富。可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代人的阅读率正在下降。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了。

作为年轻的家长,我们千万不要对孩子关闭阅读这扇门。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读书功利化的一种体现,我对此虽不予赞同,却真实地感受到阅读改变人生。

先说说我的阅读经历。

我虽出生在农家,但得益于父亲在公社(乡)农场做会计,有了亲近报纸的机会。大概是从7岁的时候起,每天我都要扒拉那些报纸,尽管看不懂上面的内容(我是8周岁上学的),但是穿插在字里行间的各色插图让我乐此不疲。后来认识字了,我就更加喜欢翻报纸了,而且常常大声朗读上面的内容,虽然经常错字连篇,结结巴巴,究竟读了什么自己也闹不懂,但是“读报”的习惯就此养成。

儿时看过的报纸,都有什么内容,早就记不得了。但是,它开启了我智慧的大门,提高了我对文字的领悟能力,引领我走进了文字的奇妙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报纸到书籍,我成了十足的书迷……

根据对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

为什么读书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第一,读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阅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震荡。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钢铁般不向命运屈服的意志所折服。

第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坎坷和磨难,给我们打拼的勇气和希望,和战胜困难的力量。读书还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

第三,对于孩子来说,读课外书有助于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博览群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第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看喜欢看的书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使孩子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可以说,一个平凡的孩子,会因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民族,会由于重视阅读,而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而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阅读习惯,就像一个没有翅膀的纸飞机,飞不高,也飞不远。

所以,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支持孩子读书。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我在以色列访问时,该国教育学者疏勒教授告诉我,在犹太人家族,他们爱书如命。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密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对文字的兴趣。

我对女儿依依读书兴趣的培养,是从她10个月大的时候开始的。到1岁半,依依开始认字,于是除了看图,她开始兴致勃勃地读旁边的字。我给她买的书里,插图逐渐减少,文字逐渐增多。渐渐地,我就带她去书店,把她带到幼儿出版物专柜,看她在五颜六色的图书中穿梭,教她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每当这时候,她总是很兴奋,翻完这本翻那本,盯着这本,还想拿那本……

经过精心引导,依依对书的兴趣日益培养起来。等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书包里除了上课必用的课本和本子,总是要装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出去玩了一天,回到家里,她大多时候是跑进自己的房间,坐在地板上,一声不响地翻她那些心爱的书。

引导孩子阅读,就等于为他打开了通往神奇、富饶世界的大门! 

3岁孩子该不该入园?

(

家长来信——

东子老师你好,我女儿2周岁三个月,下半年要不要送幼儿园这个问题让我很是纠结!因为老公外地工作,婆婆也在外地!女儿从出生到现在是我一个人带大!总觉得让不满三周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到陌生的环境中很是残忍!可是周围的和她差不多的孩子,几乎要么送托儿所要么送幼儿园,加之我们生活在城市,所有即便在小区玩也很少碰到玩伴!

虽然,我会有意识地带她去公共场所和其它各样地方!周围的人都说,到学校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可是女儿还不到三周岁就送幼儿园,她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很担心不能适应!对于我来说,学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首先得有个健康快乐的心灵!所有到底送不送,这么小的孩子能适应吗,还是等明年,可是又担心女儿落伍……

 

东子回复——

看了你的来信,让我想起我女儿依依上幼儿园的的事。

我当时的情况和你现在差不多,孩子还不到两岁半,我要到济南发展,而妻子则在山东烟台教书,两地分居的日子里,孩子在她的身边,只能靠她一个人照顾。而她的工作又很忙,于是,就把她送到了幼儿园。

最初我们也曾有过担心,可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依依第一天放学,去接她时,她就像小燕子似的扑过来,出人意料的竟是一脸的兴奋。我问她明天还来不来了,她眉头一皱:“为什么不来?我要天天来,上幼儿园可好玩了!”在回家的车上,女儿竟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只袜子,非常郑重地举到我面前:“韩涛涛的,掉地上了,我替他捡起来的。”这时,我和妻子才知道,最初的担心看来都是多余的。

此后,女儿每天都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每天回来都要兴高采烈地为我们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那首“早离妈妈早长大,不离妈妈不长大”用女儿稚嫩的声音唱出来,常常让我莫名的鼻子发酸。

当然,像我女儿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初到幼儿园,都要哭闹上几天,有的甚至会哭出咽炎等毛病来。一来孩子太小,对父母的依恋很重;二来不太明事理,听不进劝慰;三来孩子对新环境不熟悉,有恐惧感。所以,刚开始的哭闹也很正常。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孩子的心理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集体生活恰恰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

所以,东子认为,你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但你应该明确送孩子上幼儿园,不是要让她学多少东西,而是让她能更好地和小伙伴玩耍与沟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合作与分享,这对孩子良好心智的培育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独生子女的家庭状况,使玩伴的缺失成为中国孩子普遍的成长之痛,在家里蜗养的孩子快乐又能有几分?

最后,东子把女儿唱过的那首歌送给你和你的孩子:“早离妈妈早长大,不离妈妈不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