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鬼奇谈听书:中国流行的混账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55:00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思维混乱的迷茫期。三十年改革和超常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下来不少的矛盾和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都会遇到的问题,答案其实并不难找。但是我们对于这种常识之内的答案并不满足甚至不屑一顾,非得要独辟蹊径别出心裁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于是多如牛毛的时髦经济学家和廉价经济评论家们披挂上阵,向着传统的常识的理论开刀,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流行经济学。而喜爱创新的中国人,就纷纷跟着这些流行簇拥而去,以至于我们的主流思维,也经不起这些新学说的诱惑,每每把其当做真理纳入我们的经济政策中,用很多的混账经济学编织了混账的经济政策,贻害中国经济。放眼经济界,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充斥着莫名其妙的经济逻辑和荒唐无比的“标新立异”,被我们奉为“正确”而大行其道。中国经济,就在这种充满谬论的学说、舆论和政策中前行。这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一道充满了中国特色和中国味道的风景。如果我们继续陶醉于诸多“先进理念”而不愿意直面客观现实,如果我们仍然把基本规律放在一边好高骛远华而不实,我们就只能实行经济自宫和产业“去势”,最终陷入危机的泥潭,而无法走出“发展陷阱”。不用任何人“做空中国”,中国人自己强加于经济体的折腾和误判,就足以断送掉中国经济。

       混账经济学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叫做淘汰落后,产业升级。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成果是什么?就是发展出了一个“中国制造”,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这是空前绝后的。这个中国制造,提供了三十多年来主要的就业和税收,容纳了数亿农民工并把他们培育成现代产业工人,实现了产业配套和集成化的社会大生产,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着世界几乎所有的名牌产品,可以达到世界上任何严酷的生产、质量、技术和市场标准,用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优秀的竞争力打败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对手,赢得了世界市场的认可,在一个极短时期内(准确地说没有超过20年),为中国创造了天文数字的外汇,并形成了国内巨大的产业资金积累。如果我们继续重视和珍爱这个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产业,不断强化其优势,改进和去除其劣势,这个产业本身的活力,足以使其不断更新换代和升级,大踏步地朝着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道路前进。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大泼污水,口诛笔伐,继而以“产业升级”的名义,“腾笼换鸟”,进行淘汰和转移,以产业歧视代替产业发展,对中国制造围追堵截。郎咸平流毒深远的“产业低端论”,伴随“血汗工厂”的剥削压榨论,以及后来的消耗资源,制造污染,为别人打工论,和外汇废纸论,外贸无用论等等,形成了打倒和淘汰中国制造主要的理论和舆论根据。而我们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政策,以及由此而来的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的具体政策,都在客观上把中国制造打入了“另册”。地方各级政府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往往变成了对中国制造的歧视、排斥和驱赶,打乱了客观的产业布局和体系化配套,而资本市场、银行信贷等融资体系朝国企的严重倾斜,国进民退,又加剧了制造业的边缘化,人力成本和汇率的大幅度提高,水电油气等基础物资的大幅度涨价,都在一步步地把中国制造逼上绝路。一个朝气蓬勃具有无限竞争力的产业,就在一片谴责、咒骂和淘汰声中走入困境,逐渐没落。我们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把这种消亡看做产业升级的成果,似乎不在一天之内扔掉这些“落后产业”,我们就脸上无光似的。

       一个铁的事实是,中国三十年来的主要积累,包括外汇、企业实力和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积累,中国制造贡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数亿农民工就业及其家庭生活的改善,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形成,中国制造业最坚实的基础,都是被斥为“廉价产业”的中国制造带来的。任凭什么荒谬的混账经济学,都无法磨灭中国制造这些辉煌的成就。世界上所有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度,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做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来的,都是无数企业家和产业工人辛勤努力的成果。离开了现有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什么样的“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都不会有。如果我们连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信,而相信那些淘汰了低端就会有高端的混账经济学,中国只会出现产业倒退,而不会实现任何“产业升级”。

       与“淘汰论”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我们的“糊涂发展观”。这些年来,我们全面接受了西方的低碳、绿色、环保观念,并把这作为了我们的国策。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但是我们不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都是不可避免的。工业化的过程,就是污染——严重污染——彻底治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几乎是不可逾越的。且不说老牌的工业化国家,譬如英、法、德、意,他们的工业化污染环境破坏曾经多么的骇人听闻,就是近代工业化强国,譬如美国、日本,避免过严重的污染吗?看看多如牛毛的黑烟滚滚、寸草不生的历史照片就知道了。“酸雨”一词从哪里来的?——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日本化工基地向日市,工厂排泄的黄色烟雾遮天蔽日,河流变成了黑色,“酸雨”成了家常便饭。但日本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和财富积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所有的污染都基本得到治理,又是山清水秀了。中国工业化起点低,基础差,地域广阔,相对于日本,我们的工业化过程要长得多,工业化污染的时期也要长得多。但中国的发展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使污染程度大大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避免污染,干干净净实现工业化,这只能是一个梦想。用人家的发展后标准衡量我们的发展中进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大拖慢我们的工业化步伐,拖长实际上存在的污染期,最终避免不了污染却丧失了战略发展机遇期,赔了夫人又折兵。工业化是一个发展长跑,谁最快跑完了这个进程,谁就是胜利者,没有第二条道路可选。所有成功国家的经验表明,只要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拥有了一个先进的工业体系,污染治理根本不是问题。中国目前的工业化率不到60%,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离工业化的目标还很远。如果我们陏于“环境污染”而不敢放手发展工业,批判“牺牲环境的发展”,大量淘汰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产业,最终是牺牲了发展,而却没法换来环境的改善。我们提倡“绿色发展”好多年了,中国的污染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今后有改善的希望吗?回答是否定的。除非进入发展饱和期,发展速度大幅度地降下来,污染是没法防止的。每年接近10%的发展速度,你说要绿色发展,可能吗?别说更低,把发展速度降到5%以内,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马上就会激化,是根本无法承受的。唯一的选项,就是努力加快工业化步伐,以最短时间完成这个过程,即便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实际上,比之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我们的环境牺牲已经是最小的了。不向人民讲清楚这一点,一味地强调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放缓了对我们最重要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最后只能吃大亏。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等好事。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叫做“宁可放弃发展,也不要破坏环境!”,那么好吧,你就等着挨打吧,还谈什么复兴和强盛?

       在新能源产业的应用上,我们来了一个大跃进,产业规模堪称世界第一,把所有发达国家都抛在了后面。这是否表明我们就比别人“先进”呢?实际上,在太阳能、风能、蓄电池等新能源领域,虽然各国都在拼命加大研发投入,但技术上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解决效率问题。这就是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实际上是高成本,不经济的。发达国家主攻技术研发和技术积累,但在应用上却十分慎重甚至堪称保守,这是他们聪明的地方。我们一方面推行新兴产业大跃进,一方面又在大力淘汰传统产业,实际上等于抛弃最成熟最经济的产业模式,追求缺乏效率的非经济的产业模式。虽然说任何技术都离不开应用,但这个应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度”。一旦越过了这个“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我们的产业经济学,整个都在随大流,唱高调,追时髦,讲流行,谁还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产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呢?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我们的产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在迅速恶化,企业经营艰难,产业资本加速外流,实体经济通缩严重,众多中小企业在死亡线上挣扎,这才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果我们的理论和政策不去面对这个现实,还是按照理想描绘现实,我们就离危机不远了。

       中国人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知道万恶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了占领别国的市场,不惜低价倾销,摧毁民族工业,实行经济侵略,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打开落后国家的国门,推进他们的商品贸易。这些原理到了我们这一代,统统翻了个过儿,变得面目全非了。中国商品占领世界市场,叫做中国人为全世界打工;中国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叫做用中国人的血汗养活发达国家;中国的贸易盈余,不叫经济优势叫做“一堆废纸”;中国制造的配套成龙、产业集群和社会化大生产,不叫先进生产力叫做“低端落后”生产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悖论的混账经济学战胜了本真的传统的常识的经济学,成了中国普遍的思维和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充斥网络的奇谈怪论,廉价说教,甚至偏激的情绪发泄,往往被我们的政府看做“民意”而欣然接受,于是就有了诸多荒唐的政策和调控,于是就有了产业歧视、产业围剿和产业自裁。看着这么一幅景象,不知长眠于地下的曾经怀着产业兴国,贸易立国壮志的近代革命先驱们会作何感想?果真复苏于当代,看他们不拍案而起,怒斥我们的愚昧和无知才怪!

       中国流行的混账经济学,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充满了我们的网络、电视、讲坛和论坛。人人信而传之,学而习之,实而行之,真是强大无比无坚不摧,不是一篇短文可以枚举的。这不叫百花齐放,这叫谬论横行。当谬论冲破了常识的藩篱,公然向客观真理叫板的时候,当这种叫板成了一种流行病的时候,还能指望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