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监:【眼睛与照相机镜头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7:16
 眼睛与照相机          如果用照相机来比喻眼睛,巩膜就相当于照相机的主体(机身);瞳孔是光圈,光圈的大小由虹膜的扩大或缩小所控制;角膜和晶状体像一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菲林底片。 

  如果要将远和近的景物摄下来,那么就必须调校焦距,才能让景象清晰地投射在菲林底片上。在真正的照相机里,机制是调整镜片与菲林之间的距离。在眼睛,这个步骤是由睫状肌所控制。睫状肌是围绕晶状体的一组不随意肌。当看近物时,这组肌肉令晶状体的弧度变得较弯,厚度增大,使屈光度增加,这样影像就清楚地投射在视网膜上。相反地,看远景时,睫状肌令晶状体的弯曲度减低,前后表面都变得较为扁平,屈光度数亦相应减低,最后影像仍然是清晰地投影在视网膜上。

  睫状肌控制晶状体屈光度的功能,称为调节。当眼睛看着无限远的物体时,如果无需调节而影像能清楚地投射到视网膜上,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反之,如果无限远的景物,在没有调节的情况下,不能清楚地投射在视网膜上,那就称为“屈光不正”,或称为“屈光误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及的近视、远视或散光了。

  其实,即使有清晰的视网膜影像,不等于我们一定可以“看”得清楚,还在于视觉信息由视神经传到大脑视皮层的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这就是说,眼球、视神经、视觉地带以及大脑视皮层一定要全部正常地运作,我们才能清晰准确地看到外界的影像。

 眼睛与照相机镜头的比较 

十九世纪的眼睛构造与视觉原理权威Hermann Von Helmholtz曾谓人眼有粗制滥造之嫌。自从他下如此结论以来,百年间涉及此方面的其它学者也纷作类似的评断。他们的评断也是根据以眼睛与照相机镜头作直接比较的结果。他们的方法是将眼睛从刚被屠宰的动物身上取下,然后观测该眼睛所成之像。几乎所有这样的实验结果,都证明Helmholtz之所言不谬。做这类试验时,镜头设计还不甚好。后来因为计算器的应用,镜头的设计也大大进步了。如果当初他们能有今日的镜头,再用镜头所成之像与眼睛所成之像比较的话,其结果无疑将更为悬殊。

人们之所以作这样的比较,大约是导源于一般人习惯上常用眼睛来解释照相机的性能,或是反过来,借照相机来解释眼睛的构造。君不见,几乎所有有关照相机的入门书都至少有一幅眼睛与照相机的对照图,上面注明眼睑(Eyelid)相当于快门(Shutter),虹彩(Iris)相当于光圈(Diaphragm),眼睛晶体相当于镜头透镜,以及网膜(Retina)相当于照像底片等等。

如果将来源不同的数据的平均值用来表示一只『正常眼』的话,若是我们仅就这范围比较眼睛与像机,则下列数据将有助我们的了解。则一只『正常眼』的镜头特性应该是:

    焦距(Focal length):平均为22.7公厘。

最大光圈速度(Speed):f/2.8(注一)。

最小光圈(Min. aperture):在没有吗啡影响之下为f/11。

视界角:上下130度,左右200度。

明晰度(Resolving power):(注五)。

视轴正中(亦即黄斑):70线/公厘(详后述)

视轴外一度:56线/公厘。

视轴外5度:24线/公厘。

视轴外20度:7线/公厘。

轴外50度:1.8线/公厘。

最近有效距离大约为250公厘,此值随年龄而异。

    保养与维护方面有自动清污设备,快门在连续使用16小时后会疲乏,稳定性则每小时不同。标准配件包括内附式紫外线滤光装置,自动光圈大小调节,自动对距(Focus)控制,自动目标追踪控制,以及一旦目标触及视界中心自动立即钉牢控制等等。

现在告诉我,你可能找出一种镜头在这些方面胜过眼睛?在你踏破铁鞋之前,让我再加上一点:由于大部份人均有两只眼睛,由两只眼合作则有立体透视之妙,合作视野广达130度。而且随目标的距离与相对位置的不同,能全自动收发(注二)调整,更妙的是某些部份还可以由意志控制,诸如『快门』,可单独操作制造一些特殊效果,像含情凝睇,秋波暗传之类的玩意儿。

      再说没有人会把眼睛与镜头的比较看得太认真。任镜头再好,我是决不会拿眼睛去掉换任何镜头的,我想你也不会。因为眼睛不单只是一个镜头,所以不能单以属镜头特性方面数值来衡量,除上述传情方面功用外,眼睛还属于形象记忆,经验等系统的一单元。

与眼睛最类似的人造物品是一架双镜头的立体全彩色电视照相机;附有自动拍照控制,自动对距,自然曝光以及上面所开清单上所有属于Helmholtz所评为『低劣的眼睛』的一切。     

镜头设计家在许多地方模仿眼睛。最令他们感奇怪的是;发现必须用几个折光率(Refractive index)不同的透镜组合起来才能克服某些光学偏差(Optical aberrations)。眼睛的晶体利用同样的原理,只是结构上更为精致。眼睛晶状体,并不是由好几大块折光率不同的单元组成,而是由许多维质的薄片叠成。外面包着一层透明而有韧性的薄膜。薄片层数虽逾二千,整个晶状体却不及一个小的扁豆大。相连接的每层薄片折光率都有些许不同,因此光线经过晶状体时,是渐渐地转向,而不像经过人造镜头那样突兀。

每当眼睛去看远近不同的景物时,眼睛需有一种不随意的『调节』(Accommodation)动作。就是由一些小肌肉的松弛或收缩使得晶状体的形状,由厚突变成扁平,或由扁平变回厚突。更具体点说,在观看远的景物时,晶状体周围的肌肉是松弛的,晶状体则较薄而面平。然而,转看近物时,肌肉自然收缩而使晶状体变成厚而突出。整个由远而近的对距程序中,晶状体厚度的改变约为半公厘。但是一个具有相同焦距的相机镜头,在对距离时,由无穷远到十吋近距离,整个镜头须移动2.3公厘,这几乎是前者的5倍。由于焦距不大,对这些数字都很小。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对距效果一样,但以所作的功来说,谁的效率好,自是不言而喻的了。角膜(Cornea)是眼球最外的一层,也是光线透过部分折光率最大的一层,而且也比较像一个人造透镜──相当于一个中央较厚的凸透镜。单是角膜本身就有着25公厘的焦距,所以角膜提供绝大部分眼球的折光功能。事实上,眼晶状体的主要作用,是在利用其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整个眼球的焦距,来对距(注三)而已。

眼睛网膜中央有一个称为明视点或黄斑(Fovea)的部份,直径大约0.3公厘。这就是最能仔细辨识末微的地方。这以外的部份,则离此点愈远辨别力愈弱。这种情形若发生在相机镜头上,所得的结果就是『势难卖掉』(注四),但对眼睛来说却是有利无弊。原因是唯其只有一小部份能辨细末,我们的心神才不至于被130度大的视觉范围中其它刺激所分散,而能专注于明视点所提供的精确影像上。不信请试专心看一个冒号(:)的两个点,你会发现在同一时间你只能明察其中的一个而已。只是我们的眼睛在不断的游移扫射,我们不觉得我们视界中精确部份是如此狭窄罢了。

那么视界的其它部份又要来干什么呢﹖明视点以外的影像并非是无用的,网膜上除明视点外遍布着所谓柱体(Rods)的感光组织,对微弱光线有高度觉察力。明视点上则布着所谓锥体(Cones),功能明察秋毫。外围柱体的功能主要在提供『自动目标追踪控制』的线索。城市里居民自自然然地会领悟到,在过大街时若要不被车子撞倒,就最好别将眼睛死钉到一点上,而须东张西望游目八方、以便眼睛的『余光』能及时在一些冒失鬼挟着三百匹马力冲到身上之前,发出警告。这种视觉并不须要很高的明晰度,粗略的形象与动作感应便足以胜任了。

当然在作近距离仔细观察时,最重要的还是明晰度(注五)。前面提过在视轴上的明晰度大约是每公厘70线。这个值比起好的镜头来如何呢?首先我须说明70线/公厘所代表的意义,那是指测明晰度用的条纹表,映在网膜上所成的影象而言。70线/公厘,是理论上在网膜表面上明辨力的极限(此值相当于在通常阅读距离,能明辨将一公厘等分为14分的能力。)如果我们有一架35mm照相机,将所拍得的底片放大印成8×10吋的像片,在此像片上要能达到我们眼睛的明晰度其明晰度必要7线/公厘。换算到底片上,则须要至少56线/公厘(因为像片放大了八倍多)。又据美国太空总署(NASA)研究结果,平均来说,一般的感光物质大约将镜头的明晰度打了个对折,加上这项因素洗出来的像片欲达到上述要求,则镜头的明晰度得高达100线/公厘。就镜头标准而论这是相当高的了。当然由于近年来镜头设计的进步,如今市面上已有许多镜头具有如此高的水准,但也只有极少数的顶尖镜头,能在像片周遭部份,也能达到如此高的明晰度。

    最后让我们谈谈眼睛和照相机镜头的终极效果。我们的眼睛可以觉察色调上的品质,对细微末节有所取舍。而最重要的是(有时必须眼、脑、情绪配合起来才能致之),我们决定我们是否『喜欢』眼睛所看到的景物,这在照相机镜头来说则属匪夷所思的了。

   注: 

一、f值等于焦距除以光圈内径。

   二、集中两眼视线于一点或泛视于一个面。

   三、对距方法有两种:一般相机镜头由于焦距固定,只得前后移动镜头,以改变其与底片之间距离。而人类眼晶状体与网膜间距离不变(按:此种说法尚未成定论)。其对远近景物调节则赖改变晶状体的焦距。生物界中并非完全如此,鱼眼则类似相机,其调节方法是前后移动晶状体若镜头然。

   四、一个好的镜头所拍出来的像片,不但中央部份要清楚,边缘部份也模糊不得。通常衡量一个镜头的光学性能是以此两部份之明晰度值为准。而一般便宜镜头的一大特色便是边缘模糊。

   五、明晰度是表示眼睛或镜头察微辨细的能力。线/公厘是表示明晰度的单位。当我们看测明晰度用的条纹表时,该表在网膜上形成影像。换言之,表上的条纹映到网膜上。以明视点为例,至每公厘宽的网膜上映上70条纹,我们仍大有能力分辨条纹之为条纹,而不是所有的条纹都混在一起,模糊一片。这就是70线/公厘的意义。明晰度随网膜不同的部位或不同的镜头而异。比方说网膜上视轴外5度的地方,其明晰度祗有24线/公厘。(线/公厘之值愈小表示明晰度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