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弹窗:从《朗读者》聆听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48:19

 

从《朗读者》聆听到的

 

    这不过是一场爱情。只是小人物的爱情,置于了大历史的背景之下。

    这不只是一场爱情。不过大历史的反思,通过了小人物的心口作出。

    爱情和历史,一个沉迷肉欲,一个消灭肉体;一个慰藉心灵,一个拷问良知。当二者合二为一时,世界开始显露令人迷惑的真相。

    一开始似乎是爱情。15岁的米夏遇上36岁的汉娜,双方互受吸引,完全交出肉体,不问姓名,非关来处,沐浴、做爱、朗读。

    “朗读,是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后来,汉娜不辞而别,8年后重逢。“等我再次见到她,已经是在法庭上。”

    他是海德堡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她是施图霍夫集中营的看守,他来旁听对她的审判。

    为尊严,她供认不讳。为名誉,他知情沉默。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共同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她因执笔报告承担了主要罪责被判终身监禁。

    事实的真相是,她是个不识字的女人。拒绝升职、离开米夏、当集中营看守,许多匪夷的行径得到了荒唐的解释。

    十八年后,他们面对面。“这些年有没有好好回想过去?”“我想什么,我说什么已经都不重要,人死不能复生。”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人家不了解我,没有人晓得我是什么人,干过些什么事。你明白吗?如果没有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有人要求你讲清楚,就是法庭也不可以要求。”

    最后一面,她试探地伸出手,他礼貌地抽回手。虽然近在咫尺,但横亘的是看不见的鸿沟。于是,她选择结束生命,在出狱的前一天。

    在法庭上,在监狱里,在无数个朗读和聆听的日子里。重逢时,他对她是否还有爱意?

    电影给出的答案好像是,爱。

    可是,当感情,当埋伏在感情背后的秘密,令他觉得屈辱,不堪,无所适从,不敢面对,想要逃避时,这样的感情还能称之为爱吗?

    她的死,让他如释重负。一个大他21岁的、不识字的、犯下纳粹罪行的神秘妇人,不再与他有联系。秘密连带感情被埋葬。

    他终于可以轻松生活下去,不再爱谁,不再信谁,不再欠谁。并且可以站在她的墓前,回望一生时,自欺欺人地以为,一直爱她下去。

    其实,不说出事实的真相,已经是“否认”。刻意回避双方的关系,已经是“背叛”。注定了就不是爱。

    其实,他爱她成熟丰盛的肉体,他厌她老迈龙钟的身体。他爱她是认真工作的公车售票员,他恨她是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是人之常情,法律不能审判,连道德也无从谴责。

    可是,他宁愿背起心灵的十字架,放弃用懵懂和无知,用醒悟和良知,为自己辩护。他结婚、生女、离婚,从此以后,他不能再爱除她以外的其他女人。

    所以,我们原宥他。

    以上是关于爱情的论辩。

    关于历史的反思。汉娜没有能力作出。她天真地辩解 “我们不能打开门,我们是守卫,我们的工作就是看着囚犯,我们不能让他们跑掉。”

    自始至终,“她不是要暴露那些她能够做的,她是要隐藏那些她不能做的。这也是一种生活,一发起进攻就已经一撤到底,一取得胜利就早已暗藏溃败。”

    当人群犯下罪行,当集体被深度催眠,我们能要求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做出超越时代背景的选择吗?作为小人物,她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存的环境,无意识的参与到这场战争中。

    米夏也没有更深层次的反思。他只是试图理解汉娜的行为,试图引导汉娜去忏悔。他独自参观施图霍夫集中营,但心下一片空虚,历史无处可寻。

    正如米夏的同学所言,审判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更为严峻的问题——为什么大众会漠然允许甚至狂热支持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

    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代之以诘问。汉娜问法官的话,也是影片问我们的话,“换作是您,您会怎么做?”

    “已经过去的没有结束,而是活现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忘却错误的过去,但可以选择原谅。”就像米夏读给汉娜听的《奥德赛》,“奥德修斯回来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这个运动是有目的的,同时又无目的,是成功的,同时又是徒劳的。”
  

    (附录米夏写给汉娜的小诗:

    当我们敞开心扉时,

  我们合二为一。

  当我们沉浸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们消失时,

  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