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游龙豆瓣:成长顾问 ? 周士渊:让习惯改变命运(名家讲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6:27

同学们,晚上好!

    对周士渊老师,通过周老师的文章,大家都很熟悉了。不过,以下是我和我的一位已故去的同事采访周老师的文字。换了一个角度,也许还会有些不同的感受。文章来源:《中国学生健康报》。作者:杨锐、杨紫林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清华毕业、留校任教、上吊轻生、吞食硫酸、纵横商海、激情演讲……很难想象,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就是我国著名演说家、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曾几何时,这位清华毕业且留校任教的高材生“人生之惨,惨不忍睹”。30年后,周士渊成为著名的羊皮卷畅销丛书《终身的财富——习惯·性格·命运》、《知道更要做到》的作者、自由演说家。

       他是如何从抑郁的泥潭中走出来的,他又如何能取得今天的成功?近日,就在周士渊即将前往苏州给一大型企业的员工做演讲的前夜,记者采访了他。

本期嘉宾:周士渊

  著名演说家、习惯研究专家,是我国广义习惯的提出者和开拓者。现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开复学生网志愿专家。

      1946年生于上海宝山,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任教。1983年到1988年在北京大学旁听中文、哲学、社会学等课程。1990年离开清华园投身市场经济大潮。曾教过学、搞过科研、当过记者、做过编辑;还当过推销员、公司总经理、某跨国集团公司北京批发商会会长等职。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经济电台、北京生活电台作为主嘉宾长达一年多。曾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2008年奥组委以及学校、企业、干休所、部队、医院等单位做《走向成功的艺术》、《与人沟通的艺术》、《习惯·性格·命运》、《素质与人生》、《演讲与口才》等演讲。

  

      在最该意气风发的年纪,人性的弱点却让他遭受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上吊、喝硫酸……死而复生后,他懂得了:人要有爱心,否则就不可能成功。

                          爱让他重新理解生命

      周士渊,这个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自己的过去。

      20世纪70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不久,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使周士渊极度焦虑。在焦虑中他不停地自责,而这种自责更加剧了焦虑的情绪。他彻底陷入了抑郁的泥潭,感到痛苦不堪。于是,在1971年8月的一个晚上,他终于在值夜班的车间走上了绝路。然而,上吊用的绳子不结实,在第三次摔下来之后,他用头撞击硬物,将沙子往嘴里塞……就在他感到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挣扎着摸到一只瓶子,拧开盖子就往嘴里倒。后来才知道,他喝下去的是98%的浓硫酸,他的胃也因此被切除了70%。

      “我在北医三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被抢救过来后,原本在下意识中还想找机会继续自杀,但我周围全是温情和鼓励,让我没有机会。是人们的爱把我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记得北医三院的齐国英大夫在他耳边说:“小周,我们大家都觉得你很坚强。”当时他做了“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的事,本来很羞愧和自卑,竟还有人表扬他!他记得在当时食物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医院食堂的一位徐大姐是如何为他做鸡蛋挂面;还记得他被救后的第一次大便由于干结,是毛节明大夫用手一点一点帮他抠出来的……几个月后,他可以出院了,并准备回上海的家中休息。医院怕他面对熟人时受不了,特意安排他从北医三院直接去火车站。走的那天,他哭了:在短短的时间内,他经历了由生到死、由死复生的人生变故。同学在他住院时来信告诉他,他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头发几乎在一夜间全白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回到家后,父母不仅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还尽他们最大的能力为他补养身子。

      正是周围人的爱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生活中有很多苦恼,如果以怨报怨,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以一颗宽容和平和的心对待,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矛盾,我们的痛苦也就没有那么大。”

     

      住院加休养几年后,和他一起留校的同学有的读了博士,还有人出国发展了,而他却什么也没有。但他懂得了:山不转水转,人要学会积极地选择。

                                             积极选择才能快乐

      周士渊休养了好几年,再回到清华时,和他一起留校的同学有的读了博士,有人出国发展了,而他却什么也没有。当时他想,如果自己再如此跟在后面爬,按照其他同学的发展轨迹:读书、晋升……恐怕这辈子都会爬得很苦,那么自己还能收获什么呢?

      “我惟一的价值就是这次经历。”于是,他将工科放弃,走上了文科的道路,当了编辑、记者。“每个人一定有他有价值的东西,如能将这些价值挖掘出来,就不得了。人在抑郁的状态下也许很难做什么大事,但定一个小目标,有事可做,有目标追求,将心思集中于此,它的效果会很大。”

      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女士住在沙漠的铁皮屋里,陷入了极度痛苦中,觉得没法再呆下去,给父母写信说要回去。父母的回信只写了几行字:“有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中往外看,一个人看到了地上的泥土,另一人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后来,她终于明白了父母来信的意思。她发现她从前看问题的方法就如狱中那第一个人,总是往下看,所以就只是看到泥土和杂草。从此,她改变了做法,主动和当地人交朋友,得到了热情的回报。后来,她又发现了沙漠中落日的辉煌、仙人掌的千姿百态……她越是积极地看问题,就越是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快乐。

      周士渊说:“如果这位女士前面的生活是失败的话,那么后来却十分成功。她所处的环境没变,变的是她看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我们遇到疾病时,怨天尤人是没用的。”在他住院时,大夫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一个人备了一坛酒准备送给客人。酒坛用绳子系着背在肩上。他往前走时,绳子断了,酒坛打碎了,但这个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旁人觉得很奇怪,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有人会回头看一看,还有的人会放声大哭。但这个人却说:“我回头看也无用,酒已经捧不起来了。”

   

     “第一卷羊皮卷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人寥寥无几……”,为了成为“寥寥无几”的人之一,周士渊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用习惯扼住命运的咽喉

      让周士渊人生发生转机的是一本他在50多岁时读的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中东的故事,一个名叫海菲的仆人从主人那里得到了十卷羊皮卷,羊皮卷里记载着主人成功的秘密。他循着其中的方法执著创业,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书中的一句话激发了周士渊探求“秘密”的热情,那就是:“第一卷羊皮卷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人寥寥无几……”,为了成为“寥寥无几”的人之一,周士渊潜心研究,终于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习惯!

     “习惯不只是我们平时认为的刷牙、洗脸、不随地吐痰之类,爱心、自信心、毅力等观念、原则、态度一旦化作人的习惯,就等于融入了每个细胞中、每根血管里,你就一定会去做。这样,一个人便开始走向成功之路。”周士渊说。

     “养成一个习惯的平均周期为21天,而前3天最关键。比如锻炼、早起,熬过前3天你就不会觉得是种痛苦,1星期后你就会产生兴趣,21天后你做这些事就成了理所当然。”周士渊接着说,“就像烧开水一样。烧烧停停水永远不会开,刚热了又凉了,只有一股劲将它烧到100℃,你就成功了。习惯的养成还遵循看“五动”的规律,即启动、百动、自动、永动和乐动。”

      这便是周士渊总结出的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和“五动”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告诉记者,在他59岁那年,有一次在长66米的游泳池中竟一口气游了51个来回,从晚上7点55分一直游到10点零3分,共游了2小时零8分而脚没沾地。周士渊说,简单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简单,容易的事认真做就成了不容易。

  每天3个核桃、10个红枣、一粒维E,每天清晨4点起床、每天快走十几里路、每天劈叉64秒……所有这些习惯铸就了讲台上那个健康硬朗的周士渊。受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启发,他养成了每次演讲预演三次,每次演讲带一个熟人反馈演讲效果,每月主动演讲两次的好习惯。他还学习于丹讲《论语》的语速,于是就有了被人们称为“天生演讲家”的周士渊。“那时(吞硫酸)大家都以为我活不了,就算活下来也残废,可谁也没想到我现在的身体这么棒,心态这么好,这些全都靠习惯的养成啊!”

寄语大学生:知道,更要做到

      采访结束时,周士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某公司的一次促销会上,销售经理请与会者都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面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居然捡到了100美元。

  这位经理说:“这些钱谁捡到就归谁了,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与会人员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换了意见之后,面面相觑,不明白经理的用意。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是的,很多人都知道“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要取得收获就要有所行动。但我们怎样行动才能取得成功呢?靠凝结着人类智慧的行动。再多的知识、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到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同样,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没有凝结着相应的知识和智慧,就只能是盲动,是没有意义的行动。只有凝聚着智慧的行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知道,更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