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仕汉羽林郎 是谁:对余庆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4:15
探索结构调整新途径 挖掘农民增收大潜力
——对余庆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杨先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夯实农民的物质基础,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市场供应,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和农村社会稳定。如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余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分析,提出新时期我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目的。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效果
    (一)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新兴产业的呈现过程
    改革开放后,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了适合余庆县情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一是粮食生产摆脱了长期俳徊不前的局面,解决了吃钣的问题。在坚持农业农村工作“七个不动摇”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4433”工程、“5211”工程和“五突破”、“六普及三提高”农业适用技术,到1992年彻底摆脱了粮食生产长期俳徊不前的局面,解决了吃钣的问题。二是1996年以后,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开始转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上议事日程,粮、油、烟、畜四大传统产业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县委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以“从单一抓农产品产量向农副产品加工转移;以低水平、黑大粗向科技含量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振兴农村经济的“四个转移”;1997年县委、县政府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九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八个重点突破”之一。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绿色产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以山羊、银杏为重点的“3122”工程,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调整余庆不合理经济结构的的重大战略突破口。县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了“由小而全的商品生产向选准项目集中全力突破1至2个重点,形成规模商品生产和产业发展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八个转移”。县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夯实基础、扬长避短,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烤烟产业建成稳固的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到1998年畜牧养殖出现连续18年增长的好势头,为把畜牧产业建成余庆县第二大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决定》,提出到2002年在1996年的基础上,实现生猪、牛出栏翻一番,羊出栏翻三番的目标。同时,在继续稳定发展和巩固粮食生产、畜牧水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培植烤烟之外的优势产品和支柱产业。1999年县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决定》,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以山羊、生猪、家禽为重点的畜牧业,以苦丁茶、水果、林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同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三个50%调整”战略。为加强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成立了“六大项目”(畜禽、粮食、苦丁茶、林业、水产、果蔬)领导小组和县茶叶办、果蔬办等,机构改革后合并为产业办。三是苦丁茶、八角等新兴产业初步显现。2002年又在长期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化“五突破”要求,重点实施了“八大工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商品基地建设、加工销售、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改革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二)可喜的变化,明显的效果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1978年以来,全县粮食总产量基本处于稳定增长趋势,先后跨越12万吨、16万吨、17万吨等几个重要台阶。1996—200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丰收。
    2、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6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9.1倍。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份额由68.04下降为58.87,下降了9.17个百分点。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降低9.2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19.59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0.07提高到0.5,这标志着余庆农林牧渔业产值逐步改变单纯依赖种植业的落后状况,形成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生产结构,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的比重不断提高。
    3、粮、油、烟、畜四大传统产业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委、县政府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生产条件、发展基础等,本着粮食品种调优、经济作物比例调大、畜牧效益调高的思路,1997年以来,每年调出了10万亩稻田全部种植优质水稻;8万亩良田沃土种植烤烟;2003年种植双低油菜14亩;抓好了20万头三元杂交猪和1万头大牲畜的品种改良。
    4、畜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高于种植业的增长率。近年来,我县大力引进优新名品及技术,畜牧业结构日趋合理,规模壮大。先后引进了波尔山羊等畜禽新品种。实施了三元猪杂交改良等新技术,使畜牧养殖呈多结构、多品种发展,2003年我县生猪饲养量300965头、羊饲养量62791万只、牧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为29758万元,分别是1978年3.08倍、4.16倍、34.97倍。2003与1978年相比,农业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了9.17百分点,畜牧业则上升了19.59百分点,畜牧业已成为余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5、新兴产业已见雏形。根据余庆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的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近抓烟、中抓茶、远抓八角”的思路,加快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目前,我县已建成苦丁茶基地2万亩,小腮苦丁茶长廊建设进展较快,苦丁茶产业正成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受益点。余庆狮达茶业公司生产的狮达碧针茶,1995年曾获得“贵州名茶”称号及1998年中国国际名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新产品,“狮达牌”苦丁茶有“绿色金子”的美誉,曾荣获“第五届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名优经济技术产品”称号。2004年4月18日我县还获得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组织委员会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别授予的“中国苦丁茶之乡”、“全国小叶苦丁茶示范基地”两块牌子。同时,我县白泥镇满溪河红金桔长廊建设,1万亩红金桔基地、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八角等中药材基地初见规模。
    6、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引进七砂集团开发苦丁茶,引进了深圳东方星辰有限公司发展苦丁茶加工;形成松烟“大凉山”精米加工厂和龙溪玖龙植物油厂为主的两个龙头企业。
    7、“公司+农户”、“经纪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正在形成。针对产业发展的特点,我县成立了以“公司+农户”、“经纪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果蔬协会、畜牧销售协会、苦丁茶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12个,吸纳会员182人。
   二、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种植习惯,每年局限于种些花生、玉米、棉花,养鸡、鸭、猪、羊等,但都不成规模,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二是向往致富,怕担风险。对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品种、新模式,惟恐拿不准搭了本钱,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学。三是有依赖政府的思想。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农民内心深处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思想,特别希望政府能拿出好主意,并在项目、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能够包揽起来,使他们既能致富、又不需要投资或承担风险。
    2、个别地方仍然是常规性结构调整。极少数地方结构调整仍然局限于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而不是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下功夫。说到结构调整就是压粮食,上蔬菜、瓜果以及水果、花卉、苗木等,把粮经比例作为衡量结构调整的标准。
    3、农业结构调整的服务滞后。农户的生产方向、技术等不能及时得到正确指导和引导,缺少农业服务支持,产品销路不畅,缺少农业龙头企业的拉动,农户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变现,影响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再生产的投入。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单一、思路不宽。一是没有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能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宽空间,为加工业提供原料,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不注重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注重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难以提升。
    5、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200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5351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333公顷,占60.2%;经济作物面积5001公顷,占30.65%。200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8162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48063万元,占58.9%,林业总产值2232万元,占2.73 %,畜牧业总产值29758万元,占36.5%,渔业占0.49%。从几大产业播种面积和产值所占比重看,农业比重较大,畜牧业、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小,特别是渔业,仅占零点几个百分点。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导致整个农业大而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比较效益差,农副产品竞争能力弱,难以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6、在结构调整中,也出现过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采取行政命令方式的现象。在结构调整中,都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好事,想尽各种办法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过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下指标定任务,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农民利益受损时没人过问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很不满意。如蚕桑、五倍子、银杏、杜仲、黑山羊等产业。
     7、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调整力度。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方面尚未构成利益共同体,仍然是一家一户面对市场的格局,种植户几乎要承担全部风险。这将大大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农业结构调整途径的探索与创新
    现阶段,在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多种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农产品市场的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黔党发[2004]1号)两个文件精神,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提出农民增收的新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挖掘农民增收大潜力。
    1、调整思路创新,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该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其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以不变应万变,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从余庆的现状看,白泥镇的蔬菜生产,松烟镇的禽蛋生产,松烟镇、关兴镇、敖溪镇、龙家镇的优质稻米生产,小腮镇、关兴镇的茶叶生产以及白泥镇的生猪生产和西瓜、甘庶生产都正在形成或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今后的发展,必须从区域比较优势的实际出发,要做好做足优势更优、特色更特的文章。其他地区也要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当地比较优势,念好“山水经”,唱好“地方戏”,开发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形成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主导产业,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使比较优势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
   2、产业品牌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培植优质名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批量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针对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的优质化、时新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新要求,注重培植本地的优质农产品,发挥立体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杂粮、干鲜果、中药材及特种养殖业等特色产品,以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一是打出“环境”品牌,大力宣传我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的农产品质量高等特色优势。紧紧抓住余庆县被审批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这个机遇,大力宣传余庆温、光、水、气、土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宣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资源丰富无污染,生产的农产品质量高等特色优势。二是推出“绿色”品牌,加大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注册工作。今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绿色品牌效应,努力提高绿色品牌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规范利用好“绿色”品牌,力求使余庆“绿色”品牌形成一定优势,提高其知名度,促进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要利用好优势“品牌”,形成系列产品。三是做好“标准”品牌,注重抓好农业标准产品的申报。针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要尽快掌握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如:绿色大米加工标准、特种水产品生产标准等),并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3、产业模式创新,注重产业链延伸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结构调整,要围绕传统提质、特色培植、龙头创建、区域布局、专业生产、功能配套的思路,在发展以苦丁茶、畜禽、果蔬为主体的支柱产业时,优先考虑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增值加工,形成加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的产业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产品对工业化的释放效应。一是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继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立足于以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切实抓好优质粮、油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盘活玖龙油脂化工厂,做大“大凉山”牌大米加工,抓好苦丁茶加工,引资中药材饮片加工,为中药业集团建好生产基地和粗加工基地,抓好以冷冻储运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发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坛酱菜加工,如龙家、敖溪嗅豆腐和大乌江泡辣椒等。目前,重点要扶持新引进的世纪阳光茶业有限公司,努力把我县的苦丁茶产业做大做强。使我县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和保鲜等技术都有一个大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水产、蔬菜、禽蛋三大批发市场。开辟农副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强化市场的开拓,提高县外市场占有份额。加强与外贸口岸联系,力争有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三是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的思路,依托区域优势,紧紧围绕苦丁茶、粮油加工,果品加工,八角加工,畜牧产品加工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四是放手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培育各类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和联合体,发展农民流通大军,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农产品销售。培植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外设窗口,发展大流通,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依靠农民自己解决流通问题。千方百计抓促销,做到政府促销、经纪人联销、合同订销、运销大户帮销、群众自销、加工转销、广告引销。优化市场环境,建立绿色通道,确保货畅其流。
  4、服务措施创新,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生产力,效率就是凝聚力的思想,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适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产前重点要抓好信息和种苗(种子)的服务,产中重点要抓好技术指导服务,产后要重点抓好农产品的销售服务。采取“六动”措施,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农民)的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六动”措施即:
    信息启动。要及时为基层、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抓好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尽快延伸到各乡镇,鼓励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及各类经济组织上网用网。一是在农办、农业局、畜牧局等农业综合部门内部设立信息科室,专门从事各类农业和农村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发布本地及外地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市场信息,预测下年度农产品市场行情,真正为乡镇、村和广大农民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二是各级干部要时刻注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强化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手段,配备信息设施,发挥好信息在当代生产的先导、引导作用。
   行政推动。一要利用各种会议、网络、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经验、相关事例、相关市场信息、讲明当前农业的出路,从舆论上让农业结构调整“热”起来;二要经常组织农民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先让部分有胆识之人开阔眼界,开拓思路,从而让农民朋友的思想“新”起来;三要切实作好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和人文调查,制订出适应本地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帮扶思想开放、有开拓精神的农户率先实施结构调整规划,做好跟踪调查服务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切实做好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有秩序的开展,确保农村经济稳定过渡,防止一哄而起、大起大落、让农民朋友吃亏,挫伤他们在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政策调动。按照“不包揽、不包办、重引导、重发展”的思路。政府侧重利用掌握的财政职能,制订相关农业产业优惠政策,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政策上让农业结构调整“亮”起来;制订目标,落实人员,明确奖惩,从制度上让农业结构调整“硬”起来;通过制订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经济优惠政策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和涉农企业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示范带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采取不同的途径来发展规模经营。继续抓好龙家大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白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和其他产业化建设项目,对农民起到带动、促进作用,从点上让农业结构调整“动”起来;通过培植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示范户,“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办法来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同时,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推广一些好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及时指导农民调整结构。
    销售促动。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产品销售,力求消化更多的农副产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使当地农民的农产品能够产得出、销得畅,卖得一个好价钱,促进当地农业结构的顺利调整;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发挥供销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行业和商业协会;鼓励有意从事农产品贩运的人员加入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搞好各项(生产技术、种子供应、信息、销售)服务,推行各类中介服务,以市促销。
    科技带动。一是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广播站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搞好本职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二是积极培养永久牌科技示范带头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促进本地农民科技种养技术的提高;三是以白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龙家大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大胆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试验示范,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会含量,让广大农户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作者单位:县委办公室) 
                               注:本文经删节后在新华刊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