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粤语拼音歌词:人类可以且必须少消耗多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3:08
#TRS_AUTOADD_1319076281705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9076281705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9076281705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9076281705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9076281705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综合报道


    亚太地区: 资源消费总量超全球一半


    要在21世纪实现持续繁荣,亚太地区各国家和社区必须开展一场新的“绿色”工业革命,以促进资源效率大幅增长。具体来说,建筑用料、矿产、燃料等各类“材料”的人均消费量必须减少约80%。


  这是近日发布的报告《亚太资源效率——经济与展望》给出的建议。


  20年间世界发生巨大变化,在亚太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份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伙伴机构共同编写。


  报告称,亚太地区近几十年来的强劲增长一方面使5亿人摆脱了贫困,增加了财富和人均收入,但另一方面,代价也显而易见,“为当前和未来带来了高额的环境成本,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丧失,到生态系统恶化、资源加速枯竭,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报告指出,仅2005年,亚太地区生物质、化石燃料、金属和工业及建筑用料等材料的消费总量高达320亿吨。除非GDP增长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脱钩”,否则到2050年亚太地区的资源消费或将达到800亿吨。


  联合国副秘书长、UNEP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说:“20年间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亚太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亚太地区现在的资源消费已经超过全球消费总量的一半,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和近30%的GDP来自这一区域。


  这些机遇,不应视为可持续发展备选方案,而应看作实现途径


  报告强调,亚太地区同时面临着巨大机遇,有望大幅提高资源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催生新型清洁技术产业、减少甚至逆转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


  放眼亚太区域之外,整体经济的资源使用效率已有相当大的提高。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的资源效率提升遭遇瓶颈,“此后资源效率开始降低,到2005年每创造1美元GDP需要消耗3.1千克材料。”然而,“1970年~2005年,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效率已从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约2.2千克提高到1.1千克。”


  “面临严峻挑战之余,亚太地区也存在着向低碳、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型的诸多机遇。这些机遇,不应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备选方案,而应看作实现途径。”施泰纳说:“报告为亚太区域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路线,既能保持发展势头,又能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森林领域的投资和变革。这些变革在亚太区域以至全球都已出现。”

  在未来几十年内,亚太地区可能是全球资源使用带来环境影响的重点区域。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能力在速度和规模上的大幅增长,将为技术创新带来巨大机遇。


  报告指出,日本、韩国等资源受约束的国家已经开始出现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脱钩”。报告呼吁亚太区域以明智的政策措施为依托,共同努力实现效率的提升。这些政策措施包括财务政策,如生态税收和预算改革等。


    世界形势:

 

经济与资源脱钩势在必行


    到2050年,人类每年吞噬的矿物、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估计为1400亿吨——是目前人类消耗量的3倍——除非经济增长速度与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脱钩”。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一份报告中发出的警告。


  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在2000年为8吨~10吨,大约是1900年的两倍。2000年,工业化国家(其人口占世界人口1/5)的平均消耗量大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是最贫穷国家的4~5倍。


  发达国家公民平均人均消耗16吨(消耗最多的达40吨或更多)矿物、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这4种主要资源。相比之下,印度人现在平均每年消耗4吨。


  从绝对数字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国家的消耗水平持续走高,尤其中国、印度、巴西等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对物质资料需求的增加,资源使用总量增长了8倍,从1900年的60亿吨增加至2000年的490亿吨,目前估计高达590亿吨。

  世界上一些便宜、高品质的基本原材料来源,如石油、铜和黄金已经快要耗尽,而其供应又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和淡水。


  国际资源专门委员会表示,实现资源生产力(“少消耗多办事”)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是“脱钩”所依据的理念。然而,这一目标迫切要求对资源利用和经济繁荣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思考,至少要冻结富裕国家的人均消耗量,并帮助发展中国家遵循一条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为经济繁荣凭借的是技术、金融和社会创新方面的大量投资。


  “脱钩”正在发生,但报告称“其速度不能满足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1980年~2002年之间,每1000美元经济产出所需资源从2.1吨减少到1.6吨。


  报告强调,降低资源消耗增长速度和环境影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前提是国家经济改善不以物质增长为标准来衡量。


    数字说话


    21世纪初,亚太区域超越世界其他区域,成为自然资源消耗最大的区域。


  材料——亚太地区的材料消耗从1975年不到全球消费总量的25%增长至2005年的超过53%。30年间,其消耗增长量占全球增长总量近85%。


  1990年,亚太地区材料使用效率约为2.4千克/美元GDP,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3.1。


  截至2005年,中国消耗了亚太区域材料总消耗量的60%,印度消耗了20%。这是因为经济生产活动从日本等资源效率极高的国家转移到资源效率偏低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诸国。


  能源——亚太地区的能源使用量自1970年起开始增长,年增速高达3.9%,而世界其他地方的这一数字仅为1.4%。


  亚太地区的一级能源供应量从全球供应量的19%增加到了35%以上。如果一切照旧,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


  1970年~2005年,亚太各国的煤炭消耗量增加了逾两倍。


  亚太地区的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耗)为1.8万千焦左右,而世界其他区域的这一数字已从1970年的1.8万千焦降至2005年的1.2万千焦。


  水资源——1985年~2000年间,亚太地区的总取水量增加了约25%。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水资源开采率已经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中亚地区,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情况尤为严重。报告对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取水率也表示担忧。


  土地——土地利用率是资源使用效率有所提高的领域之一,然而报告也指出,亚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尚处起步阶段。亚太地区的城市土地面积估计约为2%~3%,这方面的数据质量亟待提高。


  亚太地区农业用地的扩展速度大于世界其他区域,从1970年到2007年增加了约6%,而世界其他地区为1%。


  中国在造林方面的努力对亚太区域较高的毁林率起到了抵消作用。


  排放与废物——1990年~2005年间,亚太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从100亿吨增加至160亿吨,整体增长率为3.2%。


  报告指出,亚太区域排放的增长与世界各地将工业生产转移至这一区域有一定关系。尽管如此,亚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单位GDP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1970年~2005年间有所恶化,增加了0.65%。而在世界其他区域,若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指标,其效率则以每年约1.2%的速度提高。


    面临挑战


    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还不相信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数量有绝对的物质限制。


  人均消耗量的巨大差异意味着需要采取不同层次的行动。较贫穷的国家很可能最先感到资源短缺的影响,但如果他们仿效肆意挥霍的增长方式,不仅会使其经济遭受供应限制,而且地球的资源库也将深陷短缺困境。


  最好的和最易获得的矿石和化石燃料正在枯竭。新的来源一般地处偏远且品位低下,难以获得。采掘数量相同的矿石需要运送的物料大约是100年前的3倍以上,土地破坏、水资源影响和能源使用量也相应增加。


  资源开采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意味着“每单位采掘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随着贸易的扩大,如果每个国家都需要限制人均消耗量,就更加难以分配资源消耗的责任,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减少采矿及其影响究竟是哪个国家的责任,是进行采矿的国家,把矿石加工成制成品的国家,还是消费产品的国家?

  在能源或制成品变得更加高效之后,“反弹”效应往往导致消耗量增加,因为消费者会利用省下的钱购买其他东西,或更经常地使用某种设备。例如,让省油的汽车行驶更长的距离。


    乐观理由


    在其他国家面临迅速变革的压力不断增大时,因投资于创新而“捷足先登”的任何国家将明显获得好处。


  发展中国家不受现有技术的牵累,可以跳跃式地采用资源密集程度较低的工艺和商品,如非洲的许多国家绕过有线电话服务而直接采用无线电话服务。


  由于许多资源的成本上升,在经济上将促使各地必须使用更少的资源。


  城市化可以减少居民的消耗量,因为它可使服务更高效,并且“集中以可持续性为主导的创新所需的知识、财政、社会和体制资源”。但是,城市居民的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报告称,“这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也正因为此,城市也最有潜力进行以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创新。”


  即使在今天,各国的资源利用量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即使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同的国家,亦是如此。这表明各国有能力大大提高资源生产力,同时仍然实现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