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字繁体草书:哲学讨论录(48—5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3:02
哲学讨论录(48—57)
 叶晓锜 新浪博客

讨论录:48

(2010-02-24 18:07:18)

    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是我的认识论的核心所在。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建构,我们的心灵方式、人类实践和历史活动的文明创造,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方式的,也不是马克思的绝对客观决定方式的,而是主客共制的,这种主客共制体现了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对立统一。

    康德的认识建构是主客共制的,按照康德的说法,外部提供了刺激,心灵提供了模板,我们的一切认识建构都是心灵和外部共制的成品。在这点上我没有意见。

    我所不同意康德的地方是,康德的心灵方式,即心灵的知性方式和理性方式是自我先验和自身绝对的,是心灵的本身所先天带有的。而我以为,心灵方式同认识建构一样,亦是主客共建的,是从主客共建的经验历史中发展出来的。不同的主客共建造就了不同的心灵方式,或者正确地说,不同的主客共制造就了不同的意识方式,以及不同意识方式的事物样式和世界建构。

    心灵方式或意识方式看上去好像是我们的主体所本有的和先天具有的,但它却是我们的主体在久远的主客共建的经验历史中生成出来的。

    正如法国生物学家雅克.莫诺在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中所说:“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来说,伟大的十八世纪的经验论者并没有错,在生命体内的万事万物,包括遗传的天赋在内,不管是蜜蜂的刻板行为还是人类认识的先天框架都是来自于经验,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可是,万物都来自于经验,并不等于都来源于每一新世代的每一个体所反复进行的当前的经验,而是来源于物种在其进化过程中所有祖先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样的类似见解,我们可以在不少的动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著作中见到。


讨论录:49

(2010-03-10 21:10:02)

 

    

       客观世界和它的运动当然有着它的纯客观的自在自为,用康德的术语来说它属于“自在之物”范畴。而我们关于“世界和一切规律”的建构则不是纯客观的,按照康德的见解是我们的心灵方式与外部刺激共同制作的认识成品,所以,我们关于“世界和一切规律”的建构不是纯客观的,它们内涵了人类心灵方式的主观加入和共建。

       说:“我们对“世界和一切规律”的认识当然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没错,但问题并没有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反映”所显现的事物样式或规律样式是不是物的本来方式或物的自身方式在我们头脑中的显现?

       反映论始终认为,我们头脑中的“世界和一切规律”是物的本来方式或物的自身方式在我们头脑中的印制和显现。

       而我认为,我们头脑中所显现的“世界和一切规律”有着主观性状的加入和工作,不再是纯物的本来方式和物的自身方式。关于这点,康德已经为我们说得够明白了。

       我在《唯物辩证法的建树和不足》指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论一样,都认为我们头脑中所“反映”的就是纯物的本来方式和物的自身方式。这种以纯物的本来为绝对的“反映论”,否定了人类心灵方式和主观性状在认识中的加入和共建。

     我们看到一些伟大政治人物的悲剧正在于,他们坚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信仰,始终因与往所获得的实践成功而把他们头脑中的“反映”作为了客观之本来和客观之绝对,进而从一个极端嬗变为另一个极端,从彻底的唯物论走向了彻底的唯心论,最终走向自身的反面。

       坦率地说,提出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观点,提出进一步贯彻以主客共建为基石的认识论,不仅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更包含着政治和历史总结的思虑。

 

 

讨论录:50

(2010-03-11 19:39:32)  

    关于现象和本质,我的基本思考是:

    1、现象和本质并不是物的本来和物的自身方式,而是我们的心灵方式的一种架构。

    2、我们的心灵有着两种不同的概念建构,一种是直观方式的概念建构,一种是逻辑方式概念的建构,并由此造就直观概念和逻辑概念。

    3、直观概念生成于个别的和具体的抽象和概括,逻辑概念则生成于共性集合递升的抽象和概括。

    4、对于概念逻辑的工作来说,它以共性集合递升的工作,造就事物的共性。例如,“动物”这个概念在概念逻辑的工作中就是动物的共性所在。无论牛、马、羊,无论狮子、老虎、大象,无论蝗虫、蜻蜓、蚂蚁,它们都是被称之为“动物”的对象,“动物”是它们的共性所在。

    5、在概念逻辑中,“动物”的具体对象可以变动,可以是牛、也可以是老虎,亦可以是蚂蚁。但“动物”这个共性规定则在这些具体对象中一一驻存。于是,在概念方式的架构下,我们的大脑就会以“动物”为本质,以牛、老虎、蚂蚁等具体对象为现象,造就现象的事物样式和本质的事物样式,并认为现象和本质是物的本来方式。

    对“本质和现象”这个命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区分回答:

    第一,从事物自身是否具有现象和本质结构的本原上讲,我认为,事物及其运动是一种自在自为,它的本身并没有本质和现象之分。

    第二,本质和现象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制作架构,由我们的观念所赋予,并以为它是一种物的本来方式和物的自身方式。


讨论录:51

(2010-04-22 19:24:59)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还是黑格尔的说法比较好。在黑格尔那里,哲学是一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哲学的历史就是追求绝对的历史。

       在这里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哲学是一种思维运动;

      二是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

      对哲学思维运动的生成,可以从概念和概念逻辑的探讨中寻明。

       对黑格尔所主张的绝对,我们需要作批判性的评析和把握。具体可参见我的《哲学的还原》和《哲学的内核》。

       所谓绝对就是本原所在和终极所在的意思,在哲学家那里有种种不同的表述。如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周易中的“太极”、朱熹的“理”、柏拉图的“共相”、毕达哥拉斯的“数”、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心灵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等等。这每一种绝对,都被各自认为是世界唯一的本原所在和终极所在,而依我见,这些绝对都是哲学家们各自的自我绝对而不是世界的终极绝对。

      我在概念和概念逻辑的研究中认为:

      第一,概念具有正向的逻辑进阶运动,这个正向的逻辑进阶运动,从个别概念的共性集合进阶为特殊概念;从特殊概念的共性集合进阶为一般概念,进而从一般概念嬗变进阶为根本概念。在根本概念的抽象概括上,概念的运动达到了概括一切的高度。

      第二,概念又具有倒置的反向逻辑运动。这个倒置的反向逻辑运动,既有着个别概念反向倒置的概括一切,又有着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反向倒置的概括一切。也就是说,各个逻辑阶乘上的概念都有其以自身为制高点的反向倒置的概括一切。

       概念的正向逻辑进阶和反向逻辑倒置的统一,在根本概念的逻辑阶乘上生成了人类的哲学思维。即从根本概念的逻辑阶乘上概括一切,求取世界的根本所在、本原所在和终极所在,形成了人类关于事物、关于世界的哲学思考和种种自我绝对的确立。所以,哲学在我看来,是一种概念方式架构下的特有的思维运动,是概念逻辑的导致。许多人因不懂概念和概念逻辑,因而不懂黑格尔关于哲学是一种思维运动,哲学的历史是关于发现和追求绝对的历史。

      关于绝对,综观哲学史,我以为大致有三种方式的绝对,一是关于本原论的绝对;二是关于认识论的绝对;三是关于主体论的绝对。

      就西方哲学来说:

       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中世纪的哲学及基督教哲学,以及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所追求的都是一种本原论的绝对。

       近代哲学,如笛卡尔、休谟、康德、马赫等等,所追求的都是认识论的绝对。

       尼采哲学,以及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等,所追求的是都是一种主体论的绝对。

       而主体论的绝对追求似乎已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承续性的主流。这大约是和人们对人类现存和未来的思考的种种反思密切相关的。在中国这种对主体绝对的追求更是有着某种人文思想和人的权利和人的解放的特别意蕴。

       这三个绝对的追求,大致是已有哲学史的发展所在
 讨论录:52(2010-05-04 10:43:51)

   

    理智和高尚的品行没有必然的联系。高尚的品行可以是很理智的;卑劣的行为也可以是很理智的。

    感情这样东西,也可以体现高尚的品行,例如爱情是一个很情感的东西,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都体现了一种人性的高尚品行,是不能为理智所理解的。歌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你看这两情相爱多么的刻骨铭心,多么的充满人性的光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陆放翁的《钗头凤》》、曹禺的《雷雨》等等,那真挚的情爱和毁灭的悲剧为世人所叹,可是却往往不能被理智所包容。

    直观思维是一种美善的境界吗?!不一定吧。看见一个弱小的女孩身带钱包且周围无人,陡生歹念地生成一个抢劫的意念和行为。这样的直观思维可不会是一种善美的境界噢。

    哲学需要诗意般的浪漫,但哲学不是诗,哲学更需要严谨的逻辑和论证。

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当你提出一个观点就必须经得起方方面面的推敲,经得起一步一步的追问。

    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层层问诘是进入哲学之门所应具备的精神。

    就以理智具有高尚的品行和品性的立论来说,要进行方方面的推敲,要深入思考理智和高尚的品行之间究竟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一种思维方式和某种道德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要思考有没有相反的情形,进行辩证的思考。例如,对于历史进步来说,并不是善才推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恶亦推动着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在哲学上是不能“是不是彼。彼不是是”那样简单化地考虑问题的。

   在古希腊,辩证法就教导人们,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它的正题和反题,辩证法就在于从正题和反题的对立统一中取得合题,进入一个更高层面的综合。中国古代孔子所提出的中庸亦教导人们,任何事理的把握不应取其两极,而应取其两极的平衡。

 

讨论录:53

(2010-05-06 21:08:28)

      

    我说,“高尚的品行可以是很理智的;卑劣的行为也可以是很理智的”,并不是言无论次的调侃,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以取得正确的合题。

    无论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有不少的高尚的行为是由理智作出的,也有不少卑劣的行为也是由理智所作出的。例如,在刑事案件中,不少犯罪行为的作案过程都是在很有理智的策划下作出的。因此,不能说凡理智作出的行为都是高尚的。

    理智并不具有道德的属性,因此理智并不等于高尚的思想。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通过宰相胡惟庸案和大将蓝玉案,大开杀戒,几乎杀尽了和他一起奋斗开创明皇朝基业的战友和功臣。朱元璋为何会这样做呢,是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吗?是他丧心病狂了吗?不是!朱元璋的行为是很理智的,他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给自己的朱家皇朝消除任何潜在的威胁和对手。朱元璋自谓“淮右布衣',这种贫寒的出生,既使他引以为豪也使他深感卑畏,生怕任何潜在的具有造反能力的对手危害他的子孙和朱家皇朝。朱元璋成功了,他的朱家皇朝延续了数百年。请问,朱元璋杀尽战友和功臣的理智行为是一种自身利益保全的思想支配,还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支配呢?

    在近代史上,随着地理大探险和美洲的开发,许多很有理智和文明举止行为的欧洲人来到非洲掠取和贩卖黑奴,造就非洲历史上的深重灾难,一船一船的黑奴被运往欧洲和美洲。

    我们似乎还能听到了黑奴们在暗无天日的船舱中痛苦呻吟,他们的不堪重负的尸体被扔进了大海。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我们读到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和向往自由的心声。

    请问,那些掠夺黑奴的贩卖者,那些拥有众多黑奴的衣冠楚楚的农场种植主,都是精神分裂的人,丧心病狂的人,都是没有理智的人?或者反过来说都是具有高尚思想的人?

    理智并不具有道德的属性,正如一把枪可以用来捍卫生命和自由,也可以用来抢劫和杀人,而枪的本身并不具有自身的恶和善的属性。


讨论录:54

(2010-05-15 11:13:12)

   

    关于概念分类的问题,究竟是“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分类比较适当,还是“直观概念”和“逻辑概念”的分类比较适当?对这个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中,我也曾取用“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分,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我采用了“直观概念”和“逻辑概念”的区分。为何作了这样的改变呢?我在思考中感到:

    1、一切概念都是以符号为载体的,而符号的最重要特性就是它的记号、指代和名称具有着一种抽象和概括的特性。因此,一切概念在本质上都是抽象和概括的。而“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分类,则容易把抽象从具体概念中分离出去上,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和不严谨的。基于这样的反复思考,我越益觉得用“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分类有所不妥。

    所以,我放弃了“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分类,采用了“直观概念”和“逻辑概念”的分类。所谓“直观概念”就是一种直观的抽象和概括,“逻辑概念”则是一种逻辑进阶的抽象和概括。两者是共同地建筑在抽象和概括这个性质一致的严谨要求上的。

    2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分类是很难操作的。例如,“花”这个概念,它既是具体的,亦是抽象的。又如“狗”这个概念,亦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花”或“狗”等等,是很难完全以具体性来归结的,它们亦具有道道地地的抽象性。“花”和“狗”既具有具体性,亦具有抽象性,两者统一于直观,倒不如把它们称之为直观概念比较恰当一些。而“实在”、“自由”、“必然”等非直观的概念,是由概念逻辑的进阶所生成的,则可称之为逻辑概念。

    概念方式以其抽象和概括的逻辑进阶,在其共性集合递升中生成四种逻辑概念,即:个别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人类的观念、思想和知识活动,包括哲学是建立在各个概念逻辑阶乘的运作和组合上的。

    就概念的共性集合递升起端来说,个别概念是起点,它既是直观概念,又是逻辑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则是逻辑概念。个别概念也含有抽象和概括的概念逻辑核心,但相比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来说,它的主体特征是直观的,或者说它的抽象和概括含有直观的特性,而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的主体特征逻辑的,不含有直观的特性。

    3、提出直观概念就我的本意来说,并不仅仅在于分类的是否恰当,而是试图以直观概念的确立,以及直观概念和逻辑概念的分类,进一步思考人类的概念意识方式,从直观和逻辑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互为关系上,阐明概念的由来、概念的造就和概念的逻辑运作。


讨论录:55

(2010-05-17 19:37:32)

    1、关于主体认知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所见即所得”,另一种是概念逻辑推定。我基本赞成。

    我的表达方式是,前者是直观概念的抽象和概括,后者是逻辑概念的抽象和概括。

    比如,小孩见过狸猫、也见过毛驴,却没见过老虎,会问“老虎”什么样?你告诉他:“长得像猫、有毛驴那么大”这时,小孩大脑经过思维就推定出一个“老虎”概念,甚至马上去动物园,见到老虎他可能一眼就认出老虎“那是老虎”。这个例子举的不错。

    实际上,人类思维的概念运动,即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活动,如同作用和反作用,是双向的。如“猫”是一种个别的抽象和概括,“毛驴”也是一种个别的抽象和概括,从“猫”和“毛驴”两种抽象和概括中,可以进一步达到:“长得像猫、有毛驴那么大”的这种具有组合性的抽象和概括,从而发展出组合性的概念逻辑推定。

    概念逻辑工作以抽象和概括为核心,是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创造力的,它看是简单,但像万花筒一样,在一定的框架方式下,用几块彩色玻璃碎片的种种不同组合就可以演化出无限多样的图案样式。

    2、关于物和信息这一段在思路还需理一理。例如,一方面强调了信息是物质,具有物的本质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任何物都承载着信息,当主体认识了物,就是对物以概念的形式将其承载的信息写入大脑。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是物的自身方式呢,还是思维的概念方式呢,还是其他别的什么。

    如果说信息是物质,当我们的主体将信息写入大脑时,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可以承载大量的物质进入和安置的呢?此外,一切物体都承载信息,而信息又是物质,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承载着物质,这种物体承载物质又是怎么能够的呢?还有思想是不是信息呢,因而是不是物质呢?当我们在思考时,会不会分泌出一种思想的物质呢?或者说信息的物质呢?另外说信息具有物的本质性,那么,何谓物的本质性呢?看来,我们又得为物质下一个新的定义了。

    3、我一直不大赞成对世界进行物质还是精神的终极定义。我一直认为,世界是无限多样的自在。有无限多样的物的形态,也有无限多样的非物的形态。无限多样的物的形态和无限多样的非物的形态共同地为世界的无限多样的自在,世界是不能简单地以物质为终极,还是精神为终极地界分和定论的。

    由此,我也一直不赞成世界的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等等。我以为:世界是一种无限多样的存在。如果一定要谈统一和终极,那么我以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只是统一于和终极于它的无限多样的自在。我们的思想要跳出一切终极论的传统框架,走向更为广阔的认知疆域和思想领域。

    4、关于空间,这个问题很不简单,有着种种的不同理解。例如,在牛顿那里,空间是自身绝对的,与空间中充盈的各种质点、粒子、射线等等无关。而在爱因斯坦那里,空间是具有物理特性的,是同种种质点相关的。如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每一质点周围有一个与质点关联的物理性状的空间。例如,太阳系一个巨大质点的物理空间,行星在太阳系的物理空间中运行,就会受到太阳系这个物理空间的作用和影响。远处的星光越过太阳系的物理空间,就会受到太阳系物理空间的作用和影响。

    在微观世界,每个原子的外部和内部都拥有它的物理空间。就拿原子核来说,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原子核内亦有一个物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尺度内,质子和中子则被一种极为强大的核力,即原子核空间的物理性状所束缚。由此看来:

    第一,空间不是纯一无所有,如同数学中的“0”,在数学上并非代表一无所有。纯无的空间是没有的。如果说有,只能存在我们头脑的观念建构中。康德则进一步认为空间只是我们心灵的一种主观方式,即把一切实体抽去留下的空间只能是我们的心灵整列事物的一种方式。

    第二,空间总是和一定的质点相关的,是一定质点的具有物理特性的空间,而不是纯空间的空间;

    5、正如科学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也不能统合科学。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是哲学所统合不了的。但科学的发展总是和一定的哲学思想关联的。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出自于科学的自身方式,即是一定的物理方式和数学方式的发展推进,但这种推进亦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正是休谟和马赫的哲学思想,使他最终突破了绝对时空观的深深束缚,豁然彻悟地创立了他的相对论。在我看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数学和哲学的一次非常出色的结合和协同。

    6、相对论不是哲学,对此我没有异议。然而说其思维方法与哲学无关,我觉得不能这么说。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就谈到了是休谟和马赫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决定性的观念变革,使他最终解脱了绝对时空观的深深束缚。同样,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亦给予了哲学以认识论的深入和主体论的启示。

    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的,由经验归纳所获得的一切知识都不是终极绝对的。

    马赫认为,时空的性状并不是自身绝对的,而是与我们的感觉的主观性状密切相关的。他还认为“力”不是一种自身之物,而是一种相互性关系的显现。纯粹的绝对抽象的力在黑格尔看来亦是非常空洞的和无规定性的。


讨论录:56

(2010-12-11 20:57:5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在辩证法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辩证法视为物的自身方式。关于这点,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所说就是一种直截了当的物的自身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有几段论述表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特质。

    如,马克思所肯定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马克思把社会的运动看为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支配它的规律,不仅不依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而且宁可反过来说,是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的”。“我的辩证法的方法,在基础上就不只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方法不同,而且是它的正相反对。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他在观念这个名称下转化为一个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现实事物不过是它的外部现象。反之,在我看来观念性的东西,却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了位并且变了形的物质性的东西”。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把辩证法作为一种纯物的本来方式和物的流程方式,而没有进一步从人的概念意识方式的参与和共建上,把辩证法作为一种主客共建的观念建构。对此,我在我的《康德和马克思》作了自己的看法。

    围绕知识的源泉,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休谟、洛克和康德以来进行了数百年的探讨和争辩,形成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两大观点。并使哲学对绝对的认识和发掘,从本原论的绝对,转向了认识论的绝对,并从认识论的绝对深入到了主体论的绝对。西方现代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特别是存在主义都是以主体为绝对地绽出一切的,企图通过主体基础的清理达到真正的绝对的知识基础。

    关于绝对,黑格尔说过哲学就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绝对的历史。我赞成黑格尔的见解,但我和黑格尔有所不同的是,在黑格尔那里,哲学对绝对的追求和发现已达到了它的终端,即“绝对理念”的自我意识。而在我看来,哲学上的种种绝对,包括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不是终极的绝对,而是种种自我的绝对。哲学没有终端,哲学的历史就是种种自我绝对的不断创立、深化和涌入的历史。

    “物自体”是康德的见解,对此黑格尔进行了批判,认为“物自体”是一种无内容的空洞的抽象,因而并不具有它的现实性。西方现代哲学也不承认“物自体”,它们的核心思想认为,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无论是心灵的还是事物的,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在本质上是由我们的主体方式所造就的。因此,只有在主体方式的清理中,我们才能找到最终绝对确实的知识基础。

    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在做同一件事,即主体的清理工作,期望通过主体的挖掘和清理,从主体方面找到哲学的最终绝对或绝对的知识基础。

    就我本人的见解,这种以主体为绝对的终极的知识基础是不存在的。但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对主体的清理和发掘工作还是很有哲学意义的,推进了哲学的深化和发展。

    我现在在做概念论的研究,亦是对主体基础的清理和发掘,这种清理是对哲学田园的一种新的开拓,并不是对哲学的终结和绝对知识基础的发现。

    我一直以为,哲学家们所取得的每一种绝对都是一种自我绝对而不是终极绝对。终极绝对是没有和永远也不存在的。

    关于语言,我以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我绝对的东西:

    第一,语言源自于符号文化的制作,它是从音节和符号的对应结合中逐步的发展出来的;

    第二,在概念意识活动中,语言是概念的载体,在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背后是概念和概念逻辑。

 

 

讨论录:57

(2010-12-11 20:59:31)

    在意识活动中,一定的经验材料通过符号的制作,符号的抽象和概括,符号的记号、指代和名称,进而通过符号的组合和定义嬗变为概念和概念逻辑的工作。并由此展开概念逻辑的造就。

    一定的经验材料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方式而转变为概念的。或者说一定的经验材料是如何和如何能够转变为概念的。对这个过程方式,其源头我认为就是符号的文化制作。

远古时代岩洞中的涂画,古代的象形文字,都是符号的文化制作。前者是图形符号,后者是文字符号,这些符号具有着它所特有的直观性、抽象性、概括性、记号性、指代性和制作性。

    人类的群体交流以符号为共同知晓的载体,并通过符号的语言化和文字化使人类意识活动和意识方式从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进化为了概念意识。

    卡西勒的《人论》一著,对符号的中介性、制作性和文化性讲得很好。我与卡西勒的不同之点则在于,卡西勒的研究只到符号为止,而我的看法,符号是概念的源头,概念是符号的破茧。应该进一步从符号到概念,透彻地说明人类概念意识的由来、造就和发展,以及人类的意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