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的母亲:现代文阅读训练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15:37

现代文阅读训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青山行   季宇

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选刊》)

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分条作答。(4分)

                                                                                       

                                                                                       

2.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4分)

                                                                                         

                                                                                         

                                                                                         

4.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共22分) 
                           生命的瀑布

                        ——行走在林则徐的流放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提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广东,而少有人想到伊犁。虎门销烟,广东禁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

林则徐足足走了四个月才到伊犁。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孤独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寂寥的大地上,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气候的折磨。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七八辆马车同行。路,越走越偏北.越荒凉.越寒冷。玉门关外,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冬长夏短。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戈壁滩上无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天山脚下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若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林则徐只好夜宿马车上。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

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

1.第三段中,作者为何要详细描写林则徐到达伊犁的过程?(6分)

答:                                                                                    

                                                                                        

2.从林则徐被流放到伊犁的经历来看,他的精彩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3.如何理解下列两个语句的含义?(6分)

(1)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

答:                                                                                    

(2) 生命的瀑布——行走在林则徐的流放地。

答:                                                                                    

4.从全文看,林则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作答。(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湖音。

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

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逐又鼓动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的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空气凝成一团不动得热气。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我从来

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挺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再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的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有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生平读书,最让我感慨莫过廉颇的遭遇,在那样不被见用的老年,他有着多少凄怆的徘徊。昔日赵国的大将,今日已是伏枥的老骧了。当使者来的时候。他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的苦心是何等悲哀。而终于还是受了谗言不能摧用,那悲哀就更深沉了。及至被楚国迎去了。黯淡的心情使他再没有立功的机运。终其后半生,只说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我思用赵人。”

想想,在异国,在别人的宫廷里,在勾起舌头说另外一种语言的土地上,他过的是一种怎样落寂的日子啊!名将自古也许是真的不许见白头吧!当他叹道:“我想用我用惯的赵人”的时候,又意味着一个怎样古老、苍凉的故事!而当太史公记载这故事,我们在二千年后读这故事的时候,多少类似的剧本又在上演呢?

博物馆时的黄色帷暮垂着,依稀地在提示着古老的帝王之色。陈列柜里的古物安静的深睡了,完全无视于落地窗外年轻的山峦。我轻轻地走过每件千年以上的古物,我的影子映在打蜡的地板上,旋又消失。而那些细腻朴拙的瓷器、气象恢宏的画轴、纸色半枯的刻本、温润无瑕的玉器,以及擞现绿色的钟鼎,却麓然不动地闪着冷冷的光。隔着无情的玻璃,看这个幼稚的世纪。

望着那犹带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血怠然澎湃起来.走过历史,走过辉煌的传统。我发觉我竟是这样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那时候,莫名地想哭。仿佛一个贫穷的孩子。怠然在荒废的后园里发现了祖先留下来买宝物的坛子。上面写着“子孙万世,永宝勿替”。那时,才忽然知道自己是这样富有——而博物院肃穆着如同深沉的庙堂,使人有一种下拜的冲动。

在一本书,我看到史博士的照片。他着极简单的表服,抱膝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背景是一片广漠无物的非洲土地。益发王出他的孤单。照画面的光线着耒.那似乎是一个黄昏。他的眼睛在黯淡的日影中不客易看出是什么表情,只觉得他好像是在默想。我不能确实说出那张脸表现了一些什么,只知道那多筋的手臂和多纹的脸孔像大浪般,深深地冲击着我,或许他是在思念欧洲吧?大教堂里风琴的回响,歌剧院里的紫色帷幕也许仍模糊地浮在他的梦里。这时候,也许是该和海伦在玫瑰园里喝下午茶的时候,是该和贵妇们谈济慈和尼采的时馁。然而,他却在非洲,住在一群悲哀的、墨巴的、病态的人群中,在赤道的阳光下,在低矮的窝棚里,他孤孤单单地爱着。

我骄傲,毕竟在当代三十二亿张脸孔中,有这样一张脸!那深沉、瘦削、疲倦、孤独而热切的脸,这或许是我们这贫穷的世纪中唯一的产生。

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黯而苍老啊!

不是常常有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谛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声!

1.在文章第二、七、十段中作者对现代社会有三种不同的评价:“一个无声的世代”、“这

个幼稚的世纪”、“我们这贫穷的世纪”,请分别概括其内涵。(6分)

答:                                                                                      

                                                                                                                                               

                                                                                                                                               

2.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纵观全文作者写了几件事。请分条陈述。(4分)

答:                                                                                     

3.在第九段中写看到史怀哲博士的照片,描写了照片上的背景、他的神情和他的默想,表现了他内心的一种什么情感?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6分)

答:                                                                                     

4.请你说说作者以“细细的潮音”为题的妙处。(6分)

答:                                                                                      

                                                                                          

 

现代文阅读训练四答案

一、1、①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于此,这里布满了他的足迹;②当涂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的诗情,使李白因诗而名;③正是因为李白的存在,当涂的山水才显得不同寻常。(答对一条给1分,两条给3分。)

2、过渡或承上启下。(1分)第四段描写青山,第五段接着写青山上的“墓园”,这是承上;(1分)由对青山墓园的描写引出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这是启下。(1分)(语句通顺给1分)

3、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2分)李白虽才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2 分)

4、答案示例:(1)虚实结合(2分)本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青山墓园”,也写到了由现实的景物触发的联想(李白在当涂的经历以及这里昔日的景物等)。(3分)这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李白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1分)

(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2分)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中既有对当涂秋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李白一生的概括和评价,还抒发了对李白的缅怀、仰慕、叹息之情。(3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使文章感情充沛、自然,内涵丰富,感染力强。(1分)

(评分标准:指明手法2分、具体描述手法3分、表达效果1分)

二、1.(1)渲染了一种荒凉的气氛,烘托了林则徐被流放时凄凉的心情。

(2)以行走的艰难衬托出林则徐内心的坚强。

(3)为下文写林则徐为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作伏笔或铺垫。

2.(1)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

(2)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3.(1)人在逆境中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

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人的意志和品质。

(2)作者感受到了林则徐身上那股瀑布流淌的力量,即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这些演绎着林则徐生命的精彩。

4.(1)身处逆境时,应该不要怨恨.消沉.放弃.惊慌和绝望,要镇静坦然。

  (2)明确逆境或许是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可以给人们彰显本色的机会,使人们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

三、1.(1)无声的世代指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冷漠。

(2)幼稚的世纪是指相对拥有灿烂文明的古代社会,现代人类文明出现了停止或倒退。

(3)贫穷的世纪是指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发达,人类的精神文化显得贫乏苍白,与史博士博大的爱相比,现代人显得很缺少爱心。

2.劳动者汗水化成的潮音、月夜观赏的月色的潮音、廉颇爱国情感的潮音,这些人、景、事都如潮音一样激荡着我。

3、内心关于爱的情感。现实与想象(虚与实)相衬托的写法,以诗的语言赞美了史博士的伟大情操。

4.动静结合的画面激发了人的想象;贯穿全文的线索;用细细的潮音比喻心灵美善的呼唤,贴切形象;首尾照应,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