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数980tdc怎么对刀:教学一年级图文并存“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9:08

教学一年级图文并存“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从根本上讲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一过程就是把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进行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有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指导读题  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1、解决音义,读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2、认真仔细,读准。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3、咬文嚼字,读懂。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二、进行渗透  做好孕伏铺垫

在正式教学实际问题之前采用渗透法作好铺垫,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在数的认识中作铺垫。例如,在认识1—10各数时,就训练学生用1—10各个数说话。二是在“分与合”的认识中作铺垫。在教学“加和减”之前,教材安排了“分与合”教学单元。“分与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加、减法口算做好准备,而且其中还蕴含着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就是“合”,减就是“分”。在教学“分与合”时,不仅当作知识点进行教学,更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分”是把整体分成两个部分,“合”是把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三是在加减法的认识中作铺垫。实际问题的教学是在认识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解决的实际问题最初也是加减法运算。加减法的认识大多结合具体情境,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无论是一图一式、一图两式还是一图四式都要让学生说情境图,说过程,让学生说算式、列算式。

三、突出意义  明晰数量关系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运算不外乎是加、减、乘、除,如果学生对这些运算的意义都很清楚,解决实际问题就有了基础。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每一种运算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通过具体实物或学具操作,使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这是教学重点和关键所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知道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情况,如知道把两个数合并起来可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用减法计算,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平均分可用除法计算。在一年级中主要教学加法和减法含义。

1、从情景图中理解加减法意义。

加法情景图: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

减法情景图: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水,后来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3个小朋友。

学生通过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情景图的观察,感性上对加减法的意义有所了解。如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情景,以游戏形式诠释情景图,效果更好。

2、操作中内化加减法的含义。

仅仅停留在情境图的观察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通过操作进一步内化意义。

第一步:将情境图的内容用花片摆出来,借助于动作,亲身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第二步:教师演示花片,学生结合意义写算式。如:加法,师先摆3朵花,再摆2朵花,最后合起来。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写出算式,3+2=5。减法,先摆5朵花,然后拿走1朵,还剩4朵。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写出算式,5-1=4。

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对加减法意义本质的理解。

第三步:逐步培养学生在脑中想象“合起来”“去掉一部分”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有明确的“合起来”与“去掉”的过程。如:左边3朵花,右边2朵花,一共多少朵?白兔与黑兔一共有6只,白兔有2只,黑兔有多少只?只有去除加减法意义的表面现象,才能突出本质特征。

3、通过口算巩固意义。

根据算式摆一摆花片,不仅获得了结果,更巩固了加减法的意义。

如:口算3+2等于几,先摆3朵花,再摆2朵,然后合起来得到5朵。既解决了口算,又体会了加法要把两部分合起来。

    口算5-1等于几,先摆5朵花,然后拿走1朵,还剩4朵。体会减法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

四、理解结构  实现两个“转化”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标教材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有的需要搜集隐含的条件,有的需要调整叙述顺序。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增加了学习难度。第二,淡化了对基本结构的理解。不管外在形式发生如何变化,本质的结构是不能抛弃的。如何让学生掌握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从现实情境中学会说完整的三句话。

教学实际问题之初,要使学生从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学会说三句话。如: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初步理解实际问题的结构。

2、理解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图思考:题里说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知道条件是为问题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着眼点在问题。

3、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由于题中的条件一般比较隐蔽,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去搜集信息,并加以整理。而学生一般都不愿主动去寻找隐蔽的条件,即使找到也不大会整理。对题意不甚了解就匆忙解题,结果可想而知。

经过不断摸索,运用“①②③读题法”,有效地处理了这一困难。①②是条件,③是问题。学生初步读题后,标出①②③。好处:为了标出①②③,学生都会主动的寻找隐含的条件,还要根据说话习惯确定条件先后次序,直至连成完整的一道实际问题。

五、感悟算法  形成解题策略

通过对一年级小学生如何解简单加减法问题所作的观察,发现有不少学生看到题里的“一共”两字,就用加法算;看到“还剩”两字,就用减法算,疏于对具体数量关系的理解。这种形式化的解题,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事理中所隐含的数学原理,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来作为它的基本结构

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

2、用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事理

将实际问题的事理,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一年级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主要类型

(1) 树上一共有10个桃,小猴摘了4个,还剩几个?

4个

?个

4个

 

 

 


       10个                     10个                     10个

求部分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2)树上一共有10个桃,小猴摘了一些后还剩6个,摘了几个?

 

6个

?个

6个

 

 


      10个                10个                   10个

求部分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3) 树上的桃摘了4个后还剩6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4个

6个

4个

6个

4个

 

 


                                                           ?个

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4)果园里苹果树有9棵,梨树有5棵,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9   棵  

  5棵

     9  棵

     9  棵

 

 


  5棵

                                                       ?个

                                                       

求部分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经过一段时间结构图的训练,逐步让学生在脑中想结构图,口述思考方法。

  这一过程,正是数学化的过程。在具体、半具体和半抽象、抽象之间的铺排,是穿行于实物与算式之间的形式化过渡,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在课标教材中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个领域之中,要搞好课标教材的教学,必须搞好实际问题的教学。要在领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把握要求、明确目标,贴近学生,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重视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