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丸桔梗H图:高考作文单项训练:审题(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14:55

高考作文单项训练:审题(1)

 高考作文单项训练:审题(1)

茶博士/文   

作文单项训练的重要性(代前言)

 

  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馒头。”又说:“不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来。”高考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半壁河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攻克这半壁河山,却很有讲究,单靠一个劲大轰大嗡则是难以奏效的。而针对学生不同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单项训练,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拟通过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语言运用、自我修改等单项训练,谈谈自己的粗见,以与同行们共勉,同时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下面以2008全国卷1作文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2008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们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伍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鲜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领悟材料的核心

   (1)用心阅读材料

   本题目的材料部分共有7个自然段。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作一简要归纳。

   第1自然段: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级别;

   第2自然段:说明救灾的第一要务:抢救生命;

   第3自然段:说明国家重要领导人对救灾的高度关注和行动;

   第4自然段:概述方方面面对救灾的实际行动;

   第5自然段:列举救灾典型的人与事;

   第6自然段:新闻媒体及全国人民的特殊行动;

   第7自然段:是对3456自然段的概括总结和对第2自然段的照应。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样”和“不一样”则是本段材料的“文眼”,切不可轻易放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材料作文,不单是关涉到写作能力,要过审题关,阅读能力是前提。若没有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读懂材料就成问题。

   (2)明确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这实际上就是将所给材料进行层次的归纳。7个自然段,实际上只有2个层次。第一自然段为一个层次,介绍地震状况;以下为第二个层次,简要介绍救灾中典型的人与事。材料的重点在第2层次。

   (3)将重点层次进行简要归纳

  将2—7自然段简要归纳即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方方面面都在为拯救地震中的生命进行着不同方式的紧急援助。

   (4)提炼材料核心

  到此,提炼核心应该是水到渠成:方方面面都在为拯救生命无私地奉献爱心。(实际上第7自然段已经表明了此义。)

  2、明确写作要求

  一般说来,高考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都是很明确的,正因为如此,这个环节很容易被考生忽略。只是简单看一下,就开始冥思苦索开始拟题构思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脱离或局部脱离写作要求。原因是忽略了题目要求中的某些隐含意义或特定含义。因此,还需要对题目的写作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和过滤。

  [写作要求分析]

  所谓分析,是要弄清题目的写作要求一共有几条及某些条款的隐含意义或特定含义。就本题而言,不难看出共有7条:1、自选角度;2、立意自定;3、文体自定;4、标题自定;5、不离材料内容及含义;6、不要套作;7、不得抄袭。

  在列出条款后,则要逐条分析,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深挖某些要求中的隐含意义或特定含义。

  1、自选角度。首先要明白“角度”是什么意思。首先问你:你现在要干什么?写作文,因此,这便是指的写作角度。即站在哪个角度来进行写作。这里就有个很麻烦的的问题:有哪些角度可以供我选择呢?其实这就是本题目审题过程中的第一难点。在此告诉你一个绝招:当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不妨回顾一下所给材料。只要你能够带着问题回顾材料,便不难发现:在拯救生命的伟大行动中,材料中已经涉及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人与事。就人而言,有:中央领导、武警、公安、民警、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志愿者、中学教师、民政局长等等;就地域而言,有:港台、国际方面;就行动方式而言,有: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捐款、鲜血、义演、关注……等等。(本题目材料文字虽然不多,但所包含的信息量却不少,假如一个以往完全没有关注过汶川地震的考生,只要善用材料,也可以写出象样的文章来的,这是因为本题目是出现在全国高考卷上,如果出的题目使某些对新闻事件完全不了解的考生无从下笔,那么这题目本身就缺乏公允。)上面所列举的方方面面就是给你提供的写作角度,你可以从中央领导对震灾的高度关注和具体行动的角度去阐发,也可以从万众一心的角度阐发,还可以从某个典型事例(就用文中事例是最明智的选择)的角度去阐发。这就是本题中的自选角度,但不同题目其含义则不一样,不可千篇一律。

  2、立意自定。写文章,总得有个主题或者中心思想。即你写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意思。就本题目而言,你可以表达全国人民深深的骨肉之情,也可以表达四海一心的同胞之情;还可以表达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等等。提高来你还可以深化到一种民族之情,民族之魂。

  3、文体自定。好理解,不多说,即诗歌、散文、哪怕是小说,都不受限制。记叙、议论、抒情皆可。

  4、标题自定。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拟好标题则不易,此问题留待以后专题讨论,这里只谈一条,即材料作文拟标题的基本要求:必须与材料相关。若与材料无关,将使整个作文失败!

  5、不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这也是本题写作要求中的要害之点。若与此违背,则满盘皆输。这条要求是一个“半截句”,缺少主语:没讲“什么”不离内容及含义。这里没讲,实际上已经讲了:即整篇文章无论什么都要不离材料内容及含义,包括:标题,立意、内容等等。这里还有若干隐含之义:“内容”、“含义”在此应该作何理解?什么才叫作“不离”?实际上,此处的“内容”是一个广义词,含义比较宽泛,及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只要与这八个字相关,则与材料内容就不离了。并非限于只能够用材料中列举的具体人和事。

  此处的“含义”指什么?只要稍动脑筋就不难看出:其含义是本材料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时代风貌,新气象,新精神。

  6、不要套作;7、不得抄袭。“不要套作”就是不要有照别人文章仿写的痕迹。这里特别忌讳的是套写报刊,网络、电视、教材等公众媒体上的文章。套作、抄袭的判定者有两类人,一是阅卷老师,二是当你的文章被公开之后读过原文的大众。一旦发现,这作文便白写了。自然也有蒙混过关的,但必定是不可取的。

  套作是以原文为模子,稍加修改而成,抄袭则是原文照搬,没有改动。

  [写作要求的比较与过滤]

  在进行上述分析后,进行这一步就比较容易了。这里的“比较”是指分辨出写作要求的主次与轻重。什么为主、为重?带有隐含意义或特定含义的应该为主、为重。根据上面的分析,很明显:第1条和第5条就是重点。其中第5条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应该将其贯串于作文的命题、立意、构思、行文的全过程中。

  [通过审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简而言之,审题是为了使自己写的作文符合命题者的写作要求。这是应试作文的基本要求。但它并不是全部要求。更多的要求则在作文评分标准或阅卷老师的“标准”之中。如果你的作文既合乎命题者要求,又合乎阅卷老师的“要求”,你的作文就可以得满分了。但如果不合乎命题者要求,则失分的机率就太大了,甚至会导致你作文的彻底失败。因此,必须过好审题这一关。

  [全文简要归纳]

  所谓材料作文的审题,说穿来就两件事,一是真正读懂材料,二是确切明白写作要求。在平时,考生可以参考上面的例子,多找些材料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练习。认真练上若干次,你便会有很大的进步!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高考场上时间非常紧迫,哪能够如此从容的进行审题呢?

  话分两头说:其一,审题训练是在平时进行的,而不是在高考场上进行。如果平时通过扎实的训练,作到训练有素,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考场上便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二,审题过程本身也是高考作文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也是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再有,这个过程用文字叙述起来,似乎很花时间,而真正在运用中,也不过三五分钟的事。

    相关连接:

08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09年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