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嫡女全文:罗杰斯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充分起作用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0:06
罗杰斯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充分起作用的人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转贴 | 点击数:1391 | 更新时间:2007-5-5 | 文章录入:kezee ]

 

      

 杨眉2003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卡尔•罗杰斯

             第一节 卡尔•罗杰斯的生平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出生于美国。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业余时间喜欢经营农场。他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罗杰斯早年生活较为富裕,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十分亲密,父母的要求较为严格。
罗杰斯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由于父母奉行圣经中的那句“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洁身自好”的格言,所以他们家始终与外人保持一种距离,因此罗杰斯自小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上学后由于他已习惯了离群索居并且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他没能与同学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以至于直到青春期他都没有一个朋友。
是大学生活首次打破了他的自我孤立状态。大学时他最初上的是农学院,在学校参加的一个基督教青年会讲习班上,他第一次体验到交友的快乐。大二时他转学历史,开始进一步与同学交往。
促使他选择心理学的是他研究生时的经历。起初他研究生念的是神学,他在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的讲习班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尊重的情感,后来受一位叫沃森的老师的一门“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启发,罗杰斯认识到与人密切合作是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的,于是,他决定放弃宗教研究,改学医学心理学,在读博士期间,罗杰斯对谈疗法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按他的说法:“我感到我之所以对谈疗法产生兴趣,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谈话疗法是一种为社会所公认的与人们结成真正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它正好满足了我当时无疑怀有的与人交往的愿望。它还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既能与人交心,又不必经历与他人逐步加深了解的那种长期艰难的过程。”((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19,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31年,罗杰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纽约一所难管教儿童观测中心任职并创办了一所独立的心理教育中心,其后他相继在俄亥俄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康斯威星大学任教。
1942年,罗杰斯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咨询与治疗》,194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咨询中心,在此咨询中心工作的过程中,他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他的基本理论。
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医患之间是一种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医生要相信患者有足够的潜能恢复健康,并尊重患者的选择。罗杰斯认为,每一个患者都具有丰富的自我认识、自我指导的内在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医生的积极态度就能够被激发出来。此外,罗杰斯用“来访者”这一称呼取代 “病人”这一称呼,是罗杰斯尊重患者、强调患者自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罗杰斯新治疗观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这一新治疗思想源1930年代中晚期他在纽约儿童观测中心的工作。当时他处理了几个很有意义的个案,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个案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带着她的极为淘气的儿子前来咨询,罗杰斯与其他专家会诊后的结果是:孩子问题的症结在于母亲对孩子表现出放弃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此诊断上与母子分别会谈十多次,但始终没有什么效果。于是罗杰斯决定中止治疗,而这位母亲也表示赞同,但就在她走到门口时,她突然转身问到:你们这里向成人提供帮助吗?罗杰斯刚表示偶尔也提供时,她立刻走到椅前坐了下来并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她和她丈夫的问题,罗杰斯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时间就是听她说,几次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仅她的夫妻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她孩子的行为也不断改善。罗杰斯后来总结说“这件事给我上了极端重要的一课。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是跟着她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她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这是一种个人色彩浓得多的关系而不是那种“专业化”的关系。然而,效果本身已说明了问题。”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1,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后来,罗杰斯在读书中发现他自己摸索出的这套新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可以追溯到存在哲学,这使他受到极大鼓舞。不久以后,他又把“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推广到师生关系中,即“以学生为中心”。目前,这一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观点已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学校教育等一切与人有关系的工作关系中。
罗杰斯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之一是,他确信,人最终必须依靠自己的经验,因为这是个体能够了解的唯一现实。这种对自己经验的信任,后来成了罗杰斯人格心理学的基石。
罗杰斯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发现: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实现倾向或说动机,正是由于实现动机的推动,人既使在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也不仅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正因此,他对人性的看法十分积极,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总是富于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
罗杰斯是在自己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发展起健康人格模型的,后来,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帮助美国公众实现健康人格的大众性活动中。
不仅如此,罗杰斯还凭借其对美好人性的坚定的信念,将其理论运用于推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中,把自己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帮助训练政策制定者、领导者,帮助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他们明白他人并不是自己的对立者。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世界和平,他在自己80高龄之时还为了推进和平而到世界各地旅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举办促进彼此了解的大工作坊。他曾经到中东地区,到北爱尔兰帮助解决宗教冲突,到南非帮助解决种族冲突,在美国协助解决劳资冲突,他最后一次旅行,是他85岁时到苏联的访问,在那里,他为促进两个阵营的沟通与了解做了很多的工作。
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不仅在心理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身体力行,为建设美好世界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榜样。目前,罗杰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界、机构管理、冲突解决、全球和平促进等方面都发生着积极的作用。正因此,他被视作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治疗家。
1987年1月28号,罗杰斯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仅仅几天后的2月4号,罗杰斯去世,享年85岁。
目前,罗杰斯的著作被译成20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第二节 罗杰斯的健康人格概念

谈到健康人格,罗杰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健康人格不是人的固定状态,而是一种过程。所以,我们也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罗杰斯有关键康人格的概念。他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
    指的是:充分起作用的人面对自己和世界不胆怯、不防御,他们开放、坦然而又准确地体验一切情绪和经验。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各种经验,而且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由于他们能广泛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因而他们的人格显得富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建设性。
对此,罗杰斯自己的一个表述很能说明问题:“我愿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维和冲动容纳在我胸中,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兼收并蓄的时候,我就成为一个更真的人。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境。”((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7,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而缺乏心理健康或者说未能充分起作用的人的防御性过高,对人对己的戒备与清规戒律太多,因而缺乏吸收和认识经验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充分起作用的人解除了思想上种种观点的束缚和限制,因此能够不带任何成见地、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并且体验自己和世界。不会因为自己产生了一个什么不好的念头或者与别人的观点不同就简单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比如,与自己的暗影相遇时,他们不会被吓倒,因为他们知道人的好坏不以念头区分而以行为区分,他们可以坦然正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弱点,然后以积极的行动去提升自己,而不会陷在自责或者自我排斥中不能自拔。
因为“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健康的人更能够并且也更善于倾听自己的心声,他们不害怕和自己独处,相反,他们爱和自己相处,他们不仅可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弱点,也可以以坦然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
如果用罗杰斯的一家之言来解释现在很多人的忙忙碌碌,可能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自己,害怕和自己独处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留出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现在有一本很流行的书提倡《给你自己一分钟》,如果用罗杰斯的理念来看,那是太少了,每天或许应该有两个小时才是。
在与他人相处时,这些充分起作用的人能以客观现实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并且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与人交往中,他们的防御机制很少被激活,因为他们开放的态度使他们很少体验到需要调动防御机制的焦虑。不仅如此,开放的态度也使他们既能容忍现实中的模糊性也能容忍不同的观点。
  二、存在主义地生活
    这类似于帕尔斯所提倡的“生活在此时此地”。
    充分起作用的人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对于他们而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们以充分自由、不带任何框框的态度看待并体验生活,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自发性和应变力。
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歪曲新的经验,以削足适履的方式使新经验适合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就显得缺乏适应性和应变力。
“存在主义地生活”其实是“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存在主义地生活”就是指要在每时每刻充分体验当前的生活,并且对当前的生活负责。“存在主义地生活”这个理念帮助人摆脱由过去或者未来引起的困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在当前的时刻。这点和我们以前介绍帕尔斯的观点“生活在此时此地”也有相同之处。大家知道,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前设是: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无限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只要一个人认真负责地过好并且体验他的每一天,他就能充分实现他自己,就能够:从眼前走出远行的路。
既然今天的生活也是生活,我们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生活?
具体说,大家现在努力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这没有错。但是这样的话,学习就成了手段。而到了将来,工作也有可能被当作一种手段,如果一切真是这样发展,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生活?
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学会享受学习,那么我们现在就在生活,而且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不仅如此,因为具备了享受学习的能力,将来到工作岗位时,也能很快学会享受工作,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学习与生活或者工作与生活,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否则,就会导致人的异化。也就是说,本来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结果人却成了学习或者工作的奴隶。
所以,我们要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享受现在的学习生活?我是否能从眼前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信任自己的机体
罗杰斯在这里指的是信任自己的感觉、直觉和经验,指在必要时能够不受约束地按照瞬间的直觉并且不受外界的影响去自发地行动。罗杰斯视经验为最高的权威,他认为如果经验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尽管这个观点在操作上有问题,不是那么容易掌握,但是,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
前面说过,罗杰斯具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观,因此对人的看法十分积极。他坚信人都是向上向善的,因此都可以引导自己。坚信当一个人信任自己并且按照直觉和经验去自发地行动时,总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健康的人能全面接收信息并健设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必要时,就可以不依赖推理的过程而仅凭着直觉和经验就作出最恰当的选择。而当一个人坚持说只有社会存在问题时,他是在按照别人经验而非自己生命的提示在生活。
对此我们如果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也能加以解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其集体无意识中的良知系统、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已经发育得十分成熟,而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就更是如此。他已经进入“随心所欲,不逾钜”的境界,所以,他可以完全信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也可以印证这点。刚开始做咨询时,一个咨询人员的眼里可能全是病甚至是问题,但是,做的咨询越多,他就能越发现人具有十分神奇的自调节力和自愈力,而一个人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是因为“当事者迷”,是因为他被情所惑。所以,从操作上看,心理咨询者所能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调节他的情绪,当他的情绪平和时,他就能为他自己作出最好的选择。而所谓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来访者的情绪,以使来访者能够有效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健康的人不仅信任自己,懂得尊重和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始终能够忠实于自己。
因此,就个人而言,从操作上看,出现以下情况时大家就有必要引起注意,即:当我们努力说服自己做一件我们最初认为不该做的事时,或者我们努力为一件事情寻找理由时,说明我们都有可能正处在违背自己机体的状态中。
缺乏心理健康的人由于防御性过强,只知教条行事,往往漠视自己的机体,过份关注社会舆论,加之平时封闭而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因此在需要作决定时,通常只重理性而忽略情感需要和自身的经验,结果往往可能会作出违反人性的决定,或者由于缺乏对自身机体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只知人云亦云,不敢特立独行,因而坐失良机。
罗杰斯所说可以信任自己的机体,是相对于一个成熟健康的人而言的,大多数青年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未曾全面成熟,主要的社会化任务仍然尚待完成,因此,有可能把“充分信任自己的机体”与“为所欲为”混淆,这是需要我们警觉的。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辜负自己的机体。
四、具有自由感
    由于充分起作用的人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注重体验生活的每一瞬间,生活充实并信任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因而他们都有很大的选择与行动的自由。他们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自己驾驭和控制自己的生活,体验着充分的自由感。因此,在他们看来,生活是自由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人只有思想的自由,没有行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对人对己都只能是灾难。这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
罗杰斯此处所说的“行动自由和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是有一个前提的,即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他们已经具有道德健康这个基本特质。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仅懂得做人的底线是决不以任何名义伤害他人,而且知道与他人合作并且共享。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都不可能允许完全的行为自由。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只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也在渴求我们所渴求的东西。人人都为了自己所渴求的东西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其最终结果就是人人都会受伤。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以一定的自我约束去与社会交换做一个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契约。如果一个成人不肯自律,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剥夺其做公民的权利。
所以,人有思想的自由,但却没有行为的自由。因为任何思想或念头,只要不变作行为,就不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就不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行为不然,它会造成实际的影响,如果它造成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大影响,就有可能受社会的强制约束。
此外,随心所欲、任性妄为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让心灵成了本能的奴隶,被本能所左右,这种情形积累到一定时候,就有可能被社会约束。
所以,现在再看罗杰斯的定义,大家一定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罗杰斯在这里所提倡的是心灵的自由和选择自己生活态度的自由,这与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心理治疗家弗兰克的观点也正好是一致的,这应该算是殊途同归。 
而缺乏心理健康的人则不然,他们总被这种或那种因素所控制,他们能选择的范围很窄,他们所感受到的自由度也很小。
现实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现有条件不好的人,那些总是认为自己被环境束缚甚至操纵的人,那些从来不去想自己现有的处境与自身关系的人,都是缺乏心灵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再好的环境中,也难以有做人和做事的成功,更难以体验生活的幸福;而那些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努力奋发向上的人,那些从来不抱怨环境而只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拥有心灵的自由并能脱颖而出,成为能够影响他所在环境的人。这样的范例实在太多,中国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外国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他们的实例前,所有以环境为理由而做的抱怨,所有以环境为借口而想出来的托词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力。
五、创造力
充分起作用的人具有很高的创造力,他们对世界敏感开放,他们信赖自己的机体,在生活中常常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刺激和激动,所以,他们总能以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生活表现自己,使他们的产品和生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仅如此,由于他们具有创造力,他们不论在什么样的特殊环境中,都能建设性地妥善处理与环境的冲突,适应环境并为自己创造丰富美好的生活。
一个人不把时间花在自我排斥、自我否定或者随大流上,而以开放而又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就会有很多精力去“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并在这种追求中产生很多思想的火花或者灵感,他们享受追求的过程,而“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表现自己”只是这种追求的副产品而已。
而有防御性的人则不然,他们由于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稍有变动,他们就会有强烈的不适应反应。这样的状态下是很难产生创造性的。
以上介绍了罗杰斯有关健康人格的概念,它们既可以作为我们自我认识时的对比参照,也可以作为我们自调节时的参照。
下面,我们来看罗杰斯所提出的实现健康人格的方法。
  
                      第三节  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由于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坚信人具有“实现的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即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坚信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具有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因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的,而实现健康人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变成自己的过程,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就成为了充分起作用的人(full functioning persons)
罗杰斯认为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其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个人能否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首先取决于其早年是否得到了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无条件地接纳、关爱和赞成孩子。在罗杰斯理论中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自我(self),在罗杰斯的观点中,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和在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主要取决于他所经历的社会评价。
如果一个孩子在其成长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渐渐地,他就会产生和谐的自我,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关注。他在任何时候就都能感觉到自身价值,具有安全感,能创造性地生活,能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并自然走上实现自我的正途。
这里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是指放任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束,而是指不以管束和规矩为爱的条件。不是“你按我说的做我就爱你”,而是“我爱你,我希望你能听取我的建议”。不是“你不做我就不爱你”而是“你不做我会不高兴,但这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爱”。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他被父母忽略甚至冷淡,或者只有当他的行为符合他父母的期望时才能得到爱、接纳和赞许,渐渐地,他的自我就会被扭曲,就会产生价值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即认为自己只有在做了别人所希望的行为后才有价值。其表现是,把别人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用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不敢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举例说,在高考制度下,一个学生的价值不再是他自身的存在,而取决于他的行为和分数。人的价值成为行为或分数的价值,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无意识中害怕考试、害怕竞争、害怕排名、害怕别人比他“强”的结果,因为那只会带来对他真实价值的否认,并使他在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丧失自我价值。
这就是在外人眼中看到的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的无意识的活动,因为是在无意识水平)外人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所以,外人不知道孩子的不爱学习是因为害怕被贬低的评价,孩子则不知道自己的不爱学习是在逃避被评价或者说就是被贬低,因为在一个喜欢用外在标准评价孩子的家长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永远也无法满足其评价标准的。
一个处于价值条件化状态的孩子会为了换取成人的关注和爱,学着曲己从人,学着用别人的标准评价衡量是非。其结果往往是,他被外界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他自我关注的需要却受到了挫败。如果他总是依赖成人的关注而不顾及自己内心的判断,久而久之,他内心就会产生自我不协调,即他的经验和他的自我概念发生分裂。而这种不协调的产生有可能导致焦虑、混乱和不适应的感觉,这就有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其主要表现是否认和歪曲,个体运用这样的防御机制去否认或者歪曲他自身的经验,以降低对自我概念的威胁,结果往往就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罗杰斯认为,得到父母亲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绝大多数都具备自动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因此,在他们产生“自我”意识之后,便会自动自发地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对他们而言,实现自我的过程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是发展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性和潜能的过程,是建设性承担人生责任的过程,这过程将持续人的一生,其最终目标便是:发现并且实现自我。
    但罗杰斯也指出,实现自我的过程并不总是充满快乐。有时候,它不仅是艰难的甚至会是痛苦的。它可能会饱含着紧张和种种考验与挑战。举例说,很多时候,有时候,一个人仅仅是坚守自己都很难,因为它可能导致被误解、被嘲笑,甚至被孤立。即使你再自信和富有勇气,久而久之,也会体验到不被理解以及被孤立的苦涩。
    所以,实现自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它充满了挑战与冒险,但它使生活丰富,使生命富于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因为即使客观上看某人的父母是无条件爱他的,并且他在外界也没有受过什么大的伤害,他仍然可能因为他的心理现实而有很强的挫败感并因此形成价值条件化。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方法上。
二、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面具中走出来
指不过份依赖自己的社会角色,在遵从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抛弃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努力学习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并判断事物,努力去发现并接近真实的自己,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出自由的选择。
这种摆脱面具影响的做法最初往往有可能会给人造成混乱,比如一个人一辈子习惯于按别人的指令办事,现在让他自己做主去做一件事,他会感觉不安甚至恐慌,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自己承担责任,但如果他坚持迈出第一步,学习运用自己的判断并做出自己的决定,渐渐地他就会协调好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关系,而不再只知扮演角色而丢失了自己。
    罗杰斯此处的意思不是指人可以不要人格面具,而是指人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时也要能保持自我,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
2.体验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极为重视个人的经验和体验,因为他认为这是人摆脱社会影响,回归自己的重要途径,而机体自动发生作用时,总能把人引向自我实现。
他认为,而要想成为健康的人,就需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体验可以使人“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甚至他自己也一直受着这个面具的欺骗。他深刻地,而且常常是生动地体验到了隐藏在他自身内部的各种因素,因此他越来越变成了他自己。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化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306,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原因妨碍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情感。比如社会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么,当一个男性因为极度痛苦而需要哭泣之时,却往往由于社会的约束、否认和压抑而不敢释放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他就可能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再有,由于价值条件化或说超我的作用,人们不仅难以体验自己的情感,反而常常会为自己产生的一些情感而感觉不安、害怕、羞愧。比如,一个因为迫切想要上进而对别人的成绩产生嫉妒的人,一个因为别人的误会而感觉愤怒的人,一个因为不喜欢某人而产生厌烦的感觉的人等等,他们对自己的负性情绪面前充满了自责,意识中想要逃避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想到去体验。
而一个人如果连体验自身情绪的勇气或者说能力都没有,他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并且实现自己?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需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种体验可以使人逐步地探索在他用来对付世界的面具后边究竟是什么,使他学会认识并且接纳真实的自己,使他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按照自己内在的指引去实现自己。
我们曾经谈过情绪对人的意义,它们就如同我们的四肢一样,有极其重要的适应功能,一个总是否认或者逃避自己情绪的人是不可能与自己同在的,他也一定是不喜欢自己的,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我们就可以从学习体验自己的情绪入手。
    3..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
    罗杰斯主张,和人相处时,不论自己产生了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感,都应把它表达出来,要敢于抛弃一切保护性的掩饰,以自己的真实面目面对世界。
这种表达不仅有利于个人的释放,而且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相互了解和真诚交往。
我们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几个原则,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不论是表达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我们都要注意以上原则,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误会。
4.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对于已经发生了心理疾患的人而言,如果没有专业帮助是很难较快地走出困境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向心理治疗者寻求帮助。
说到专业帮助,罗杰斯的观点是,由于心理疾患是一个人受到忽略或者得到的是有条件的关注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心理治疗者需要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倾听与真诚等方法帮助其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具体说就是:
    (1)帮助来访者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并信任自己的机体
    指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自己,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帮助其学会体验并正视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帮助其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
    (2)帮助来访者学会给自己以“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
罗杰斯主要指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如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倾听与真诚等方法帮助来访者学会重视并以恰当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使来访者能够信任自己,尊重自己,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对自己承担起关注、爱护和发展的责任。
但是,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即:我们也要承担起的自己积极关注的责任。不论在过去的生活中,我们经历过什么,或者由于别人的不关注甚至是伤害,从现在起,我们都要学习承担自己对自己无条件关注的责任,学会关注自己、欣赏自己、关爱自己,并进而去欣赏他人和世界。
说到看心理门诊这个问题,有不少中国人还存在顾虑,总担心别人会因此看轻、取笑甚至疏远自己,总觉得看心理医生是很丢面子的事,总怕因此而被人说成“有病”或“不正常”。其实,人产生心理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就如同世界上不存在100%的躯体健康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100%的心理健康。因为人人都会遇上生老病死,会遇上让自己不快甚至痛苦的事情,这种时候产生情绪上的种种困扰是很正常的,更何况,出现心理问题常常是一个人面临着成长的转折点,因此只要有效处理问题,心理危机就会成为心理转机。
由于机体自调节的作用,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在自身内部资源——自我实现的倾向——的支持下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只有极少数人会因为钻了牛角尖自己走不出来,这才需要在专业帮助下尽快走出困境。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时去看心理门诊与我们在出现躯体问题时去看医生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不必有顾虑,如果总是走不出困惑就要尽快去向专业人员求助,那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说到向专业人员求助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需要澄清的误区,那就是:“只有有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其实不然,心理咨询和治疗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问题,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实现自身的潜能,使我们获得成长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并非有了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综上所述,罗杰斯对人的看法是以存在——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实现的趋向和无限发展的潜能,他确信绝大多数人都能自动自发地选择追求自我实现,也就是朝着更复杂的、独立的、更有创造性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他作为治疗家所提出的帮助来访者走向健康人格的那些方法和原则,不仅对心理治疗者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可以成为我们自我调节时的重要参照。
   罗杰斯健康人格观中提倡的健康人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状态的观点,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启迪。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自觉地而不仅仅是依赖自发地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生活,体验存在的每一瞬间,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努力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那么就是在走向健康。
   此外,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罗杰斯不仅在心理治疗学和教育学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贡献,而且为促进世界和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人所怀有的坚定信念和他身体力行为促进人类实现其善的一面而作出的种种奉献,值得我们永远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