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嫣杂谈视频:写真画的色彩学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8:06

            李三练:写真画的色彩学基础
 
 
    传统中国画对色彩的研究和运用与西洋画不同。可以说,离开有色颜料,就画不出西洋画,而离开有色颜料,或者只用少量有色颜料,照样可以画出中国画。写真画与传统中国画又有不同,离开有色颜料也画不成写真画。故研习写真画必须认真研究色彩,科学合理地利用色彩。由于传统中国画技法理论中尚没有完整的色彩学理论和光影学理论,因此,写真画的色彩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洋绘画特别是水彩画的色彩学理论。由于写真画所使用的主要是中国画颜料,因此水彩画的色彩学理论又必须与中国画所用的颜料相结合,使之中国化。
 
    一、 固有色、演色、环境色。
 
   [1]固有色。大千世界,色彩万千。色彩是自然物固有的一种性质。在阳光和近似阳光的常规光源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我们称之为固有色。菠菜是绿的,干红葡萄酒是玫瑰红色的,这是菠菜和干红葡萄酒的固有色。
 
   [2]演色。在特殊光源下,物体就不一定呈现出固有色彩,比如在红色光源下,原本绿色的菠菜就会变成黑灰色;在黄色光源下,干红葡萄酒就会变成蓖麻油色。这种现象,称为演色性。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图画编辑中的“反色”来认识一下演色性。如果你有电脑,而且电脑中已输入了你过去拍过的一些照片  自己的画作,或干脆从网上下载一幅绘画作品,你可以通过对话框的操作,点击一下“反色”,看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电脑上的反色,就是光源不同了,原有色彩发生了变化。它所利用的就是演色性原理。
     
        
   [3]在一定的色彩环境下,物体一定量的反射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色彩,称为环境色。如果有一间屋子是用白色涂料刷的墙面,用红漆刷的地面,当有阳光照进来时,你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时白色的墙面会泛红,红色的地面会泛白。自然环境中,在夕阳下,向阳的一面,山水均呈橘红色或朱砂色;月光下,天空、屋顶、雪地均呈淡黄色。在白炽灯光下,桌面向光面均带有中黄色。这些都是环境色。在绘画时,我们如果想准确描绘这种变化,就要把环境色一并画出来。
 
   二、 色彩体系。
 
   1、 色彩及其三要素。
 
   [1]色彩。色彩可按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序列进行划分,所谓无彩色系,是指可见光谱中没有的色的序列,如黑、白、灰序列。有彩色系是指可见光谱中的有色的序列,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及它们之间同等比例的混合色。
 
   [2]色彩的三要素。在有彩色系中,每种颜色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而无彩色系中则只有明度,没有色相和纯度。明度、色相、纯度被称为色彩三要素。
 
   (1)明度。色彩三要素中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或深浅程度。比如传统中国画常说“墨分五色”,即浓墨、重墨、中墨、较淡墨、淡墨,实际上即说的墨色的不同深浅度,也就是明暗度。再如我们还常常把红色分为曙红、大红、朱砂,把绿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等也是因为它们的明暗度有所不同(当然也有材料细腻程度上的差异)。这种色彩明暗、深浅现象在大千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任何色彩都可以被抽象还原为明度性质去理解。色彩的明度差别,除了单指某一种色的深浅变化外,还有另一种含义,即不同色相之间也具有明度差别。这一点在黑白复印机复印彩色照片时体现的非常明显。有些色彩,从照片上看非常鲜艳,甚至很浓重,如一件红衣服,一朵黄花,但复印出来的效果却非常清淡。有些色彩,如黑色、紫色、绿色,复印出来的效果则较浓重。从明度上说,红黄色明度高,黑、紫、绿等色明度低。
   (2)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种类的区别,是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如日光,通过三棱镜,我们可以分解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通常我们所用绘画颜料,如红、黄、青、绿,都是说的色相。这朵花是红的,叶是绿的,也说的是色相。
   (3)纯度。即色彩的纯净度、鲜艳程度,又称为色彩的饱和度、彩度。通常我们所用的绘画颜料,有些就明确标明了它的纯度,如藤黄(纯度较高)、中黄(黄中加了白色)。在绘画着色时,我们也离不开纯度这以概念。如画近景时,我们所用色彩的纯度需高一些,画远景时所用色彩的纯度要低一些。
   在色彩三要素中,明度是骨骼,起着支撑作用,而色相、纯度则必须依赖这种明暗关系才能显现。不同色相之间不但明度不同,纯度也不同。纯度最高的为红色,绿色则低得多,而黄色又比绿色高一些。
 
    2、三原色、二次色、复色
 
   [1]三原色。我们称红、黄、蓝三种色料为三原色。三原色是什么样的?所谓原色红,是不带橙味不带紫味的品红;所谓原色黄,是不带橙味不带绿味的淡黄;所谓原色蓝,是不带紫味不带绿味的天蓝。品红、淡黄、天蓝不能用其他颜料混合调配而成,故又称其为一次色。
 
   [2]二次色。三原色中,任意两种原色对等[即一比一]混合,可分别调配出紫(红+蓝)、绿(黄+蓝)、橙(红+黄)三种色彩,这些色彩是经一次色调配而成的,故称其为二次色,且紫、绿、橙是介乎于三原色之间的色彩,故又称其为间色。
 
   [3]复色。如果将一次色和二次色[注意:这里所说的二次色,是严格按照两种原色一比一的比例调和出来的]再次调和[这时一比一的对等比例就被打破了],或将两种二次色相混,还可产生红灰、黄灰、绿灰、紫灰等含灰的新色彩。这些色彩统称为三次色或复色。色彩调配可用色相环表示。 
                       
    2、 补色。
 
   [1]补色效应。过去在农村生活时,每逢春节我都要用墨汁在红纸上写春联。当时,有一个现象使我非常困惑,即墨汁落到红纸上,墨色竟然有点泛绿,尤其是笔画的边缘处更为明显。后来才知道,这是不同色彩共存时产生的补色效应。所谓补色效应,就是当你对第一次色光(如红纸)已经适应之后,突然又转入其它色光环境(如墨色)时,人的视觉对新的色光环境(如上述的红中有黑的情况)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们的眼睛对新色光环境的第一感觉,趋向于第一次看到的色光(如红色)的补充色(泛绿)。这种视觉上的色彩补偿现象也是视觉残留现象的一种形式。
 
    [2]怎样找到补色?有了色相环我们很容易找到某种色彩的补色。从六色相环上看,相对应的两种色彩互为补色,即红的补色为绿,绿的补色为红;同样,蓝和橙、黄和紫也是如此。对于十二色相环来说,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一对一的补色或相近的补色。
[3]补色的运用。恰当的运用补色,除了正确反映客观现实之外,还可以使画面或一个物体上的明暗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大画面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比如中国画构图和着色技法中,画家们经常使用的“红花配绿叶”手法,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补色运用。
 
   三、 色彩构成及色彩的心理现象。
 
    1、 色性、色调。
 
    在色彩的实际运用中,色性和色调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1]色性。色性是指色彩的冷暖度。比如我们常把红色、黄色、橙色等说成暖色,而把蓝色、紫色、绿色说成冷色。在这里,所谓的“冷暖”就是色性。
 
   [2]色调是指受到色相、明度、纯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总体色彩感觉。如果一幅画所用的冷色性颜色较多,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偏冷的,我们就称这幅画是冷色调的;反之,我们就说它是暖色调的。举例说,如果一幅画是以红色为主的,我们就可以说它是暖色调的,也可以说它是红色调的;如果一幅画是以蓝色为主的,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冷色调的,也可以说它是蓝色调的;以此类推。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是讲究色调的。一般而言,色调的确定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
   (1)季节。比如四季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红、黄、橙色的果实、树叶、秸秆,大多是要用暖色去表现的。所以,以秋天为主题的绘画多为暖色调。
   (2)物象的原本色相。比如,某个室内被装饰成暖色调或冷色调的,我们要想如实画出来,就应该保持原来的色调。再比如,一幅画中的物象是成熟了的西红柿、柿子、樱桃,那么,这幅画就是暖色调的;如果一幅画的物象是以西瓜、黄瓜、葡萄为主,这幅画就应该是冷色调的。
   (3)人心理作用。个人心理对绘画色调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这就看个人的偏好是什么了。在个人偏好的作用下,自然物象的色相是可以被改变的,即变成了画家臆想出来的色彩。因此,绘画的主色调也就随着画家心理偏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画竹子,自然界中的竹子原本是绿色的,但有些画家却偏偏将其画成红色,宋代苏东坡就是这样画竹子的。如果以红色的竹子为主组成画面,那么,原本应该是冷色调的画就变成了暖色调。
   (4)社会心理作用。不同时代,对色彩的偏好也有所不同。比如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就比较偏好红色调。强调环保的时代,又比较偏好绿色调和蓝色调。社会群体心里偏好什么色调,画家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画什么色调的作品就多一些。
   (5)绘画种类的规定。比如传统中国画中,青绿山水都是以青绿色调为主的,而浅绛山水则要求以赭色调为主,年画又是多以红色调为主。
 
    2、 彩的同化、异化和协调。
 
   色彩和色彩并置,会表现出三种关系:同化、异化和协调。
 
   [1]所谓同化,是指一个画面上某种色彩或色调在整体上处于优势时,即使有几处不同的小色块,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和谐感,也不会动摇整体色调的统治地位。通俗地说,在大色块占绝对优势时,小色块就被大色块“吃掉了”、消化了、“同化了”。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色彩同化现象。在绘画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同化现象,去改善、调整画面的色彩结构,还可以用这种小色块去“画龙点睛”。比如,我们可以在大片的绿色荷叶中画出一朵红色的荷花,在一篮子红枣中画几个没有成熟的绿枣,在一串紫葡萄中画几颗绿葡萄,在青山绿水中点几处朱砂色的山石或枫叶。此外,还可以利用彩色的禽鸟、昆虫等,去改变单调的画面色彩。这在传统中国画中被称为画眼、点睛。写真画更是注意利用这种同化现象,经常在大片绿色、橙色中,画出几个红色、紫色的物象,以调节和丰富画面色彩。这也是写真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2]所谓异化,是两种色差较大的颜色,其面积大体接近时,会出现更强烈的对比感,让人感到冷色更冷或暖色更暖,明色更明或暗色更暗。通过运用这种色彩异化现象,我们可以使所绘物象在形象上更加鲜明,更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这种对比有多种形式,如大色块和大墨块的对比,红色块和绿色块的对比,朱砂色块与头青色块的对比等等。在写真画的绘画实践中,也经常运用绿色块和橙色块、红色块的对比,如将西瓜和一堆橙黄的杏、橘子画在一起,将红萝卜、西红柿、柿子、红菜椒、红辣椒与青椒、黄瓜画在一起。以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上两种现象运用得当,会增加画面的张力、活力、魅力和色彩视觉的冲击力。但是又不能将画面的色彩搞得过于庞杂。画面色彩过多,又会导致画面层次和秩序的混乱,使观者眼花缭乱,抓不住主题,让人感到缺少深沉和大气。
 
    [3]所谓协调,是指两种颜色的弱对比,或者说是两种相邻或相近的色彩的对比。比如传统中国画中的浅绛山水和水墨淡彩山水,基本上采用的就是这种弱对比。在写真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弱对比,如青椒、黄瓜、白菜之间的相近色彩的对比,蓝、紫、红的对比。比如在一个瓷瓶上,画上蓝、紫、红色的色带或花纹,或这边画一个蓝花瓶,相邻处再画一个偏红的紫花瓶。虽然这种弱对比的色彩冲击力不是很大[不扎眼],但它却可以给人一种稳定、安详、淡雅的感觉。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产生“顺色”之虞,使画面沉闷、呆板,缺少层次和新鲜感。根据我个人的实践,使用这种对比时,第一是要注意物与物之间的搭配,也就是要注意把明度区别较大,或色差较大的物象放在一起,以便于相互区别,使每个物象都能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概念;第二要注意留出水线[水线是无骨画种常用的一种表现技法,比如叶脉处不着色,而是留出一条白线,这条有意留出来的白线,就是所谓的水线。除了叶脉可以通过留水线的办法表示之外,两个物象之间也可以留一道水线],也就是要通过水线表现物象的结构特征和物象之间的掩映关系;第三是要注意利用光的作用,通过对物象受光强弱的表现,将不同的物象加以区别。不然,很容易将色彩相近的物象画得不分你我。
 
   3、 色彩的平衡和强调。
 
   通过色彩强弱、色块的大小、线条和色块的方向、运动节律等变化,可以在视觉上产生不同影响,造成平衡或失衡、平淡或重点突出、节奏明显或不明显、色彩变化有规律或无规律等视觉印象。
 
    [1]色彩的平衡是指通过色彩的面积、色彩的强弱、明暗,在一个画面上造就的稳定、扎实、对称、可靠等视觉状态。比如明色和暗色上下放置时,如果明色在上,暗色在下,就显得平稳、安定;反之,则有失重的感觉。一般而言,在一个画面上,如果暖色比冷色的面积小一些,纯色比混色面积小一些,画面就会显得平衡。同一色彩,或不同色彩,上面的色块小,下面的色块大,才显得平衡。如果想使画面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就应该按照这样的色彩安排去设计画面。反之,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设计画面时,故意在画面上制造一些可以导致不平衡的色彩安排。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视觉冲击。这种色彩安排,更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娴熟的技巧。
 
    [2]色彩的强调就是依靠色彩的不同、浓度的不同,乃至线条粗细的不同,将某处、某点突出于整个画面,以打破一统局面,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的强化效果。这就是强调。在同一色块中加上一点不同颜色,比如在一片绿色中加上一小块红色,在一片红色中加上一小块黄色,不仅可以突出加上去的颜色,而且,还会使原来的大块颜色显得更为突出。这与我们在讲同化时说的那个“不影响大局的小色块”是一致的,只是我们在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罢了。这个小色块,虽然不大,但它可以提神醒目,成为画眼,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可以丰富画面色彩构成,弥补画面色彩单调之弊。除了用不同色彩进行强调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不同浓度的相同色彩进行强调,传统中国画中,用墨时的“以浓破淡”就是运用的这一原理。
 
    四、 色彩的心理现象。
 
    日程生活中,我们常说“不要带着感**彩去看问题”。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情感,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不同的色彩又确实可让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联想,引发不同的情感。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一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对色彩的偏好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同一色彩,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情感或联想可能也不尽相同。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群,对于同一色彩的心理感应也有很多差别。在此,我们仅从一般意义上谈一谈色彩的心理现象。
 
    1、 单一色彩的直接心理感应。
 
   [1]冷与暖:红、黄、黄绿、紫红给人以暖感,;蓝、蓝绿、浊绿、浊黄、暗黄绿给人以冷感。

   [2]轻重与软硬:与明度有直接关系。明度感越低就越有重感和硬感,明度越高就越有轻感和软感。

   [3]热烈和恬静:红色让人兴奋,蓝色让人宁静。一般而言,暖色中越接近红色,给人的热烈感、兴奋感越强烈。越接近蓝色,给人的恬静感越强烈。

   [4]明快与忧郁:明亮而鲜艳的色彩给人以明快之感,混浊暗淡的色彩给人以忧郁之感。

   [5]华丽与质朴:红、紫、绿依次有华美感,黄绿、黄、橙、蓝紫依次有质朴之感。
 
    2、色彩引发的联想。
 
    根据色彩刺激使我们进而联想到与该色彩相关的事物、情感或引起五官幻觉,称为色彩联想。它包括具象联想、抽象联想、共感联想三种情况。
 
    [1]具象联想。由于色彩刺激而使人联想到某些具体事物即为具象联想。比如我们看到红色时,常常会联想到太阳、火焰、枫叶、鲜血;看到绿色时会联想到森林、树木、草地;看到蓝色时会联想到天空、海洋、湖水;看到白色时会联想到白云、白纸、冬雪;看到紫色时会联想到葡萄、茄子、紫菜等。
 
    [2]抽象联想。由于色彩刺激而引起人们某些情感和意向的联想即为抽象联想。比如我们看到红色时常常会联想到革命、激情、热烈、冲动、危险;看到绿色时会联想到生命、和平、希望、新鲜;看到蓝色时会联想到理想、平静、悠远、博大、理智、智慧;看到白色时会联想到纯洁、神圣、神秘或轻飘、悲惨;看到紫色时会联想到高贵、古雅、典朴、高尚、优美或颓废、消极、沉寂等。
 
    [3]共感联想。由于色彩刺激引起听觉、味觉、触觉等感知性联想即共感联想。比如我们看到红色时会同时联想到热、烫、熙熙攘攘、辛辣、浓香;看到绿色时会同时联想到安稳、清凉、草香味、酸涩味等。
 
    2、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的象征性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民族特色。比如在我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革命、危险,橙色象征温暖、收获、富足、幸福;红色象征高贵、权力或**、下流;绿色象征美丽、优雅、宽容、和平、安全、环保,蓝色象征希望、博大、广阔无垠;褐色象征大地,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朴素、虚无[水面和天空;黑色象征夜晚、严肃、保守、崇高、绝望、恐怖、死亡、公正无私、坚实、刚健、沉默等;灰色象征朴素、古典、沉默、寂寞、消极、忧郁、平凡、谦虚等。
    在一幅画或个人画风中,通过色彩的不同搭配,可以进一步深化绘画主题,强化自己的绘画风格。比如在画家毕加索那里,蓝色是纯洁的道德和自豪的孤独。在写真画中,我则多用橙色、红色、红色、紫色以及绿色来表示丰收与喜悦,用绿色、黄色、红色去表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色彩的不同位置与组成引发的心理感应。
 
    同一色彩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个人的心理感应也有所差别。同一位置,色彩不同,个人的心理感应也不尽相同。比如红色,在画面上半部时具有沉重、压抑感,在画面下半部时则有饱满、充实感;黄色出现在画面上半部时,显得轻飘,出现在下半部时则具有浮力;蓝色在上显得轻,在下则显得重;灰色在上有压抑感,在下则有稳重感。一般而言,画面重心在右侧显得有活力、有安稳感,容易使色彩布局产生平衡。这在画面、色彩设计时也应考虑。另外,我们知道,所谓色调就是一幅作品总的色彩倾向,它是靠一种或几种相近色彩的总体面积多少来确定的。要表现秋天,就应该让红、黄、橙等色彩占主导地位;要表现夏天,则应该让绿色、各种花或夏季服饰的色彩占主导地位。在形成主色调的过程中,色彩面积的选择与色彩的选择同样重要。当然,形成主色调的色彩不一定是单一的,也不一定是用一块色彩去形成主色调,更多的情况是用相近色彩分散于整个画面之中,使]之产生整体的色调感觉。根据我创作写真画的切身体会,第一,不必刻意用某些色彩去制造什么主色调,比如画蔬果画,既有红、黄、橙等色彩,也有绿、蓝、紫等色彩,在一个画面上,即使后几种色彩的物品所占画面的比例大一些,也一样会让人体会到夏天或秋天丰收的喜悦,也能给人以夏天或秋天的感觉。第二,有些色彩,比如深紫色、深红色、纯黄色这几种颜色,即使在画面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给人的感觉也是十分强烈的,比绿色、赭色等给人的感觉要强烈得多。第三,在写真画中,有些色彩不宜近距离搭配,特别是对比度较小的色彩,比如蓝和绿,黄色和赭色,红色和橙色就不宜靠的太近。第四,在写真画中,有些色彩不宜放在画面的下方,比如纯黄色。像这种看起来比较轻飘飘的色彩,只有将其置于有沉重感的色彩[比如深绿色]之中或之上,才比较显眼和有稳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