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阴妖姬类似:从传统中找寻教育真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2:29

从传统中找寻教育真谛

汪立夏

 

教育是最让我们关心也最让我们揪心的事,谁也离不开教育,可谁都对教育现状不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实事求是地说,教育总体上是在进步的,只是发展速度低于人们的预期。

  社会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教育固有的规律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演绎出许许多多舍本逐末的闹剧,唯分数论、唯就业论等甚嚣尘上。窃以为,今日之教育是昨日教育之继续,只是从教育的综合发展到分类细化,再次回归教育的原本,到传统中去找寻教育的真谛,是当今教育得到提升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礼记》早就说过,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讲的就是教育要从人格培养和礼仪规范等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做起。以知识的灌输还是以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前提,是两种不同教育精神理念的体现,古人朴实的话语已经给了我们正确答案。从《论语》的记述中,我们知道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治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学”,便是指这个阶段的教育。

  由此可见,古人的教育乃是以人格礼仪教育为前提,然后是知识技能的习得,最后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人格礼仪在古代是以孝为中心的,撇开为统治需要而曲解孝的意义外,构成了维系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成了教育精神的内核。比照西方以爱为重点的教育观,孝其实是爱的延伸,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和文化特质有所不同而已。

  反观现时教育,小学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学做“五月的鲜花”——共青团团员,到了大学却要补修道德修养课,到头来费了天大的代价去弥补人格教育的缺失,这是否违背教育的规律?梳理归纳古人的教育,是先从学做人开始,循着做个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有抱负的人这样一个路线图而行,而现在则恰恰相反,这是否颠倒了教育的主次,舍本而逐末呢?

  从事教育的人能否守得住这个精神底线?为人父母能否少点自己的意志,多顺乎孩子的个性?社会能否对教育重设衡量标准,让教育在激荡碰撞中重回理性?这些都值得期待。苟能以此态度对待今日教育的困惑和难题,重拾教育精神之真谛,教育当能再上新台阶,抵达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