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机械章鱼百度云:《周易》的哲学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9:27

《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亦是《周易》的“变易”之义的最好诠释。

《周易》在研究、演示事物的的变化的过程中,无不时刻遵循着“变易”这一思想。即从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力图演示、遵循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试图来解释、认识、指导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如《易·大过》九五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易·离》九三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又如《易·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序卦》云:“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

可见,《周易》的变易观是贯穿于所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组合的六十四卦的始终的。故《易论》曰:“变易”。而《周易·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可以说,正是阴阳刚柔的相互交感而“变易”,所以天地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⑵、《周易》的宇宙整体观与本体论:
《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易》的宇宙观。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周易》的这一宇宙观给予当今宇宙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启示。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周易》之所以一直追求着演示宇宙变化,进而实现预测未来、决断凶吉的功用。就是源于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育整个宇宙的妙理,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即《周易》的演卦过程就是宇宙演化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在探讨宇宙发生、演变、全息、形态、本体的古老学说。如:《系辞》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亦是《易论》中:“易简”之意的注释。
由《周易》提出的“太极”是什么?这一命题,引发中国古代哲学家深入而广泛的大讨论。即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南宋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另亦有以北宋张载和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但在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却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思维方式,这就大大的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考与探索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⑶、“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古同“彊[qiáng]”即强,强大)不息。”又《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告诉人们要效法天地之德性,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亦容民畜众,包纳一切。《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是要求君子效法“地中有山”的自然现象,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美德而行于世,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功。
显而易见,《周易》是把世间万物通过归纳、概括、抽象之后,以天、地、人为坐标量并融入时空的变量做参照来系统的考察,即把天地人皆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宇宙系统中考量之。《周易》不仅认为天地人的整体性,而且还承认它们的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性,并称其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故《易·系辞》云:“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即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大地山川原野,能明白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能追朔事物的初始,推求事物的终结,能知晓人事物生死的规律。又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思是:明白了悟易理,就能正确遵循天地之道(言行举止与天地之道相符),为人处事立世就不违背天地之道。学易悟易可知易道周遍于万事万物(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沙中察觉自然之道),这样,可让道匡济天下(让普天之下的人知晓这个道理)。因而观念、行为就不会有错误。《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是说君子要效法“风行天上”的自然现象,以道德教化天下,蓄积美德。
可以说《周易》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是看他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即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也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于自然规律。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才能实现改造自然之目的。这应该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始终的恒常不变的真理。正如《系辞》有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宋代程颐曾说:“天地人只是一道。”而张载则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周易》,我们就不难理解《易论》中:“不易”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