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好医生西瓜影音:2001~2010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24:34

2001~2010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0年12月

目      录

一、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建设原则

三、“十五”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和任务

四、“十五”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五、政策与措施

六、建设进度安排

 

 

一、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溯源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的问题,《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中确定了调整治水思路、转变治水方针的原则,要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这个历史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是必由之路,它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能和效率。

1、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决策水平的需要;

2、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3、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

4、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行业之间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然而,面对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水利行业的需要,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地位”,“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都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化水平” 。在水利系统中,一些干部和职工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中央的要求尚有距离,缺乏紧迫感;统一指挥的建设机构尚不健全,缺乏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

   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水利信息化涉及面广,工作条件艰苦,而长期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严重投入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涉及国计民生的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重要领域,都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应用系统。

三是尚未形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水平较差。水利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公共的传输平台覆盖面窄,技术水平较低、效率低、成本高、通用性差、生产周期短,与国际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

四是规划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不时出现,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面对上述存有在的问题和艰巨任务,加强水利信息化进程,是水利行业新世纪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水利事业主要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和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实行“统筹兼顾,政府主导;强化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指导方针,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目标

水利信息化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系统、国家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它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

到2010年,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国家水利信息网络,完成9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三)、建设原则

1、以需求为导向,实行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分期实施,急用先建,逐步推进。近期要以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立足当前实际,整合已有资源,最终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2、全面规划、统一标准,做到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服从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3、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多方筹集资金,共同建设全国水利信息系统。

4、在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要按照“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原则,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较好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系统技术更新、功能升级留有  地。

5、充分利用国家的信息公共基础和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十五”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和任务

“十五”期间,国家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

(一)、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全国水文数据库、基础水利工程数据库;制定和完善一批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二)、建设和建成九大应用系统

(1)、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

(2)、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3)、建成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

(4)、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5)、建设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和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6)、完善和建成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

(7)、完善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

(8)、建设全国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9)、建设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三)、完善和建设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在上述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中,同步实施安全体系建设。


 

四、“十五”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一)、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水利公用信息平台为各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和运行提供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包括:

1、水利信息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采集标准与规范,加快研制水利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适用于各级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2、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是可供多个应用系统共享的数据库,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水利空间数据库和基础工情。

(1)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

水文数据库存储经过整编的历年水文观测数据,是各种水利专业应用系统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要重点解决测站编码、库结构、水位基准、水量单位的统一,与整编程序的接口等问题,完善流域和省级节点,依托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上网运行,提供信息服务。

(2)水利空间数据库建设

水利空间数据库是描述所有水利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库。建立 1:2.5 万、1:5万比例尺覆盖全国的水利空间数据库,在防洪重点地区建立 1:1 万或 1:5000 比例尺的水利空间数据库。逐步建成“数字水利”。

(3)基础工情库建设

基础工情库是描述所有水利工程属性的数据库,包括设计指标、工程现状及历史运用信息。形成涵盖全国水利工程、分布存储的数据库。

3、中国水利信息网络建设。

中国水利信息网络是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政务等各种水利应用提供的统一传输平台,是最重要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按三级网络构架进行。

(1)建设中国水利信息骨干网

依托公用电信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与所属单位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并通过链路加密等技术,将骨干网分割为涉密网和普通网,普通网与涉密网实现物理隔离。

(2)建设地区水利信息网络

依托公用电信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成联结各流域机构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水利(水电、水务)厅(局)所在地与所属单位的广域网络。

(3)建设完善各单位部门网

(4)完善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中心

提供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负责网络安全和Internet网出入口管理,负责中国水利信息网节点IP的规划、分配和域名的管理工作。

(二)、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

1、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

完成3002个中央报汛站测验和报汛设施的更新  造;完成927个工情采集点、完成5个移动工情采集点、1265个旱情采集点和1800个旱情监测站的建设;完成224个水情分中心、288个工情分中心和267个旱情分中心的建设。在我国建成一个覆盖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区,辐射全国重点易旱地区,信息源布局基本合理的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争取在半小时内把各类防汛水情信息传递到各级防汛部门。

建立和完善气象产品应用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灾情评估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汛情监视系统、防汛会商系统、防汛抗旱管理系统、抗旱信息处理系统,建成统一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和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2、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立包括七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有关的地理、社会经济信息;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已建和在建的供水工程;用水户和用水定额;供水、用水、耗水、污废水排放量及水价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水资源需求分配的预测、分析、模拟仿真、优化等信息,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直接为全国编制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水资源宏观决策服务。同时向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3、基本建成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

在全国173条主要水系及其省际断面上,建设5218个水质监测站;30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国七大流域、31个省(市、区)重点建设250个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中心实验室。

制定满足全国水质监测和评价需要的水质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标准,建立全国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以能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灵活地提供水质历史资料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发布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

4、建成国家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

以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为依托,以“3S”(GIS、GPS、RS)技术为手段,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对流域及不同层面的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不同分级的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进行评价。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水土保持区域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工程设计、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服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设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5、基本建成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和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全国水利工程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全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资料、现状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库,检索与查询。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管理现场、技术规范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技术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施工、监理、咨询等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等动态信息,提高信息链,提供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围绕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所需的各类信息,建立全国农村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及相关数据库,包括灌溉、排水、节水、农村饮水、乡镇供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6、完成并建成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

     依托中国水利信息网络,建设连接水利部机关与各流域机构、各省(市、区)水利厅(局)以及部直属各单位,具有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服务界面的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由办公、计划、财务、人事、科技、外事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按其政府职能,通过水利信息网,和上、下对口部门实现互联互通;同时,通过水利部机关部门网向部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其主要工作是根据水利政务的特点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信息传输交换的标准,建立政务数据库,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从而提高水利政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水利政务信息交换的电子化,最终形成全国水利行政事务处理、部门业务管理和具有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的政务信息系统。

水利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要特别重视运行安全和信息保密。

7、建成全国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

加强水利系统各级网站建设,利用因特网技术,建设国家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向全社会宣传水利,提高水利部门办公的透明度、树立水利部门的良好形象、促进水利部门的廉政建设。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提高水利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争取社会对水利的支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争取在2~3年内实现县级以上水行政部门都有各自的网站。

 8、建设全国水利勘测规划设计信息系统

  根据综合分区和标准体系,在充分利用其它信息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勘测、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所需的水文、地质、工程和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滚动规划服务。

     ⑨、建设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水利文献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系统所需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进行联合编目、统一采购,按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逐步形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远程查询、异地阅览的水利系统文献保障体系,最终建成能够进行网上游览、网上下载的“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三)、完善和建设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要切实解决好水利信息化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网络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认真  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各项指令和法规,加强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使广大水利职工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抵制不良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防止有害信息传播,从源头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安全建设必须和信息化项目同步进行;认真实现涉密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国际联网,必须实现物理隔离,严格杜绝失密漏洞;要在防止入侵、安全检测、加固系统和系统恢复等多个环节上,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选用经国家主管部门认证并推荐的安全产品,确保万无一失。


五、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在计划地推进。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进一步强化、规范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与职能,加强对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部门也要适应水利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作为加强对水利事业的宏观指导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水利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力量制定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与重点,认真组织实施。

(二)、健全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各级水利部门要重视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的工作机构,因地制宜为信息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配备必要的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组织好本部门、本地区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三)、积极落实资金足额到位。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水利部门要各种极开展工作,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大对该项工作的资金的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要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鼓励和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的多层次、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依托现有的科研教育和技术力量,建立若干个水利信息人才培训基地,争取在三年内对在岗的公务员轮训一遍,重点解决观念转变和操作技能问题;要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纳入干部的考核目标和录用标准;建立水利信息化远程教育培训网站,开展多媒体网上教育;选派一批有业绩的、安心于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骨干去国内外高等院校培训深造,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干部和技术中坚。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并采取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五)、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工作的有序、高效、协调进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的原则下,建立、健全一整  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是规划、计划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保证规划和计划的科学性;二是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制度,各级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参与埾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防止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三是建立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保证项目建设的高质量、低成本;四是建立项目检查和验收制度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六)、加强和国内外科研、教学单位的信息技术交流和合作。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决策支持技术、3S技术等,发挥各方优势,高起点地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水利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施建立一、二个软件开发基地,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集中优势兵力,研制既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又满足水利事业需要的软件,避免目前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登上新台阶。

(7)、在水利工程中,重视信息化建设。水利工程是传统的工程,面临着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质量和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信息化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的立项、设计和资金安排中,要同时纳入信息化建设。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水利其它领域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