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姓氏名字:世界王牌特种部队实录(2) 阿尔法特种部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12:50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称得上是最严重的社会威胁之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谓无处不见恐怖主义肆虐的痕迹。有人把这股恐怖主义狂潮称为“20世纪的政治瘟疫”,更有人惊呼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最早的恐怖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但恐怖主义真正形成,并超越国家范围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恐怖主义更是猖獗一时。绑架暗杀、扣押人质、劫持飞机、炸弹爆炸,全世界几乎日无安宁。

在俄罗斯,每年的1月1日,当成千上万的莫斯科居民聚集在红场聆听俄罗斯新国歌、看焰火表演、欢庆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人们不曾想到正有一支人人身怀绝技、个个武功精湛的特种部队正用机警的目光注视着广场的每一个角落。“阿尔法”别动队在近30年的风雨历程中,共参加了数十次反恐战斗,为俄罗斯的反恐斗争立下了赫赫战功。最近几年,受国内分裂势力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俄罗斯治安不佳,恐怖绑架事件频频发生。在其他部门束手无策之时,“阿尔法”别动队却凯歌高奏,给恐怖分子以有力的打击,成为一支举世瞩目的反恐尖兵。

近几年来,俄罗斯国内安全最为头疼的就是车臣问题,这一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使俄罗斯时刻面临着遭受恐怖袭击的威胁。在俄罗斯境内发生的恐怖事件不能说全部,至少是绝大部分都与车臣有关。列举最近10多年来与车臣武装分子有关的恐怖事件,便可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1991年11月8日,车臣武装分子劫持了一架图-154飞机,机上17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都成为人质,飞机被迫改变航线,飞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最后这些人质被释放。这些绑
匪都是为巴萨耶夫工作的,后来他们成了车臣非法武装中的主要领导人。

——1995年6月14日,车臣叛军占领了俄罗斯南部靠近车臣地区的斯塔夫罗波尔州布琼诺夫斯克市市立医院,将1100多人扣为人质,结果造成100多名人质丧生。

——1996午1月9日~24日,约600名车臣武装分子偷袭了达吉斯坦共和国基兹利亚尔市,在基兹利亚尔和达吉斯坦与车臣的交界地区展开行动,将近3000名平民被扣为人质,这次事件造成90多人伤亡。

——1996年1月16日,一支亲车臣的土耳其突击队在黑海海岸特拉布宗港口劫持了一艘渡轮。这艘渡轮原计划开往俄罗斯,船上的255人变为人质。3天以后绑匪释放了全部人质。

——1996年3月9日,车臣叛军在土耳其的同情者劫持了从塞浦路斯起飞的飞机,以引起世界对车臣局势的关注。后来这架飞机在德国幕尼黑降落,劫机犯投降。

——1999年9月4日,俄罗斯达吉斯坦地区布音阿克斯科的军官家属区发生爆炸,64人丧生。俄罗斯指责车臣叛军应该对此事件负责。

——1999年9月9日,莫斯科东南一座9层高的公寓楼发生爆炸,造成93人死亡,车臣武装分子涉嫌参与此案。

——1999年9月13日,莫斯科南部一座公寓楼发生爆炸事件,至少有70人丧生,车臣叛军涉嫌参与此事。

——1999年9月16日,莫斯科南部800公里的伏尔加顿斯克市内一座9层高的公寓楼发生爆炸,大楼遭受严重破坏,共有20人遇难。俄罗斯官员称车臣叛军制造了此次事件。

——2001年3月16日,3名车臣分子劫持了一架从伊斯坦布尔飞往莫斯科的图-154客机。机上有162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绑匪将飞机降落在沙特阿拉伯城市麦地那。第二天,在其中的50名人质被释放后,沙特特种部队突袭了这架飞机,最后3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女乘务员、一名绑匪和一个乘客。

——2001年4月22日,为抗议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战争,约20名亲车臣分子闯进位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瑞士酒店,劫持了那里的120人作为人质。12小时后,武装分子释放了所有人质并向当局投降。这次绑架事件的领导人,后来在一个特赦令中被释放。据称,这名土耳其人1996年就曾率领一伙亲车臣分子参与了在黑海挟持一艘渡船的行动。

——2001年7月31日,两名持枪男子在俄罗斯南部城市斯塔夫罗波尔劫持了一辆公共汽车并射伤一位地方官员。据俄罗斯媒体透露,车上有41名外国乘客。

——2002年5月4日,一伙武装分子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家旅馆内劫持13名人质,抗议俄罗斯军队在车臣地区的行动,后来这伙武装分子缴械投降。

——2002年10月23日,一伙武装分子劫持了莫斯科一家剧院,将剧院内的800多人扣为人质,即莫斯科人质危机。

纵观上述恐怖事件的解决,没有一件不与“阿尔法”有关。然而,反恐怖行动与打仗却有所不同。

反恐怖行动主要包括解救人质、排除不同性质的危险物品、捣毁恐怖分子巢穴和搜剿恐怖分子等。反恐怖行动一般根据不同任务,灵活采取各种战术手段,确保反恐怖作战任务的完成。在这一方面,解救人质的任务显得更为突出。

解救人质是在和平环境条件下,解救出被恐怖分子劫持、已失去行动自由的人员的行动。它与战场营救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区别。其共同之处都是要确保被营救人员的生命安全。但由于被扣人员所处的背景不同,因而,他们行动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在解救人质时,必须根据被劫持人员所处的环境,以及恐怖分子的戒备程度等,灵活运用不同的解救方法。

“阿尔法”部队的首次作战行动是1979年7月28日在美国大使馆大楼。潜入该大楼的恐怖分子尤里·伏拉先科要求迅速提供一架飞机以飞往国外,否则,将引爆炸弹炸毁大楼。根据安德罗波夫的指示,特种兵赶赴现场。与这名叫尤里·伏拉先科的恐怖分子进行谈判的是扎伊采夫。扎伊采夫后来回忆道:“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一威胁是很现实的,于是,尽最大努力软化尤里·伏拉先科的立场。当时,我称自己是外交部领事司的工作人员。我们谈了两个半小时,但遗憾的是,没能说服尤里·伏拉先科。我们收到克格勃主席射击罪犯右手的命令。当时,希望打断他按着保险销的手指。狙击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尤里·伏拉先科仍然引爆了爆炸物,也炸飞了自己。万幸的是,这枚自制的炸弹由数个部分组成,只爆炸了一部分,因此,除了罪犯外,没有任何人受伤,我们也由此获得了经验。说实话,当时,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而媒体对这一事件也只字未提。”首战告捷,“阿尔法”引起前苏联高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979年12月27日,前苏联对近邻山国阿富汗采取了突然袭击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当夜,奉命调赴战场的“阿尔法”部队参加了强攻阿明宫的激烈战斗。在兄弟特种部队的配合下,“阿尔法”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了戒备森严的阿富汗总理府,当场打死了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政府总理阿明。“阿尔法”部队第一次真正地经受了一场“战斗洗礼”,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战斗能力,但也首次付出了牺牲9名队员的惨重代价。

1981年~1986年,前苏联境内共发生3起重大恐怖事件,但由于“阿尔法”反应快速,行动果断,这3起恐怖活动无一得逞。1981年,在萨拉普尔市,“阿尔法”别动队干净利索地消灭了两名携带冲锋枪、将25名学生扣为人质的恐怖分子。整个别动队和学生无一伤亡。

1983年,“阿尔法”别动队又一次毫无伤亡地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成功地制服了几名劫机犯。当时这几名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图-154客机,并将57名旅客扣为人质。同样的战斗也发生在1986年,在苏联的乌法市,“阿尔法”队员击毙两名恐怖分子中的一名、击伤一名,己方人员和所有人质毫发未损。在谈判中,“阿尔法”部队的许多成员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和顽强,这是因为,在每一次行动中,“阿尔法”部队经常需要耐心细致地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以降低恐怖分子的进攻性,防止他们对人质施加暴力。阿尔法部队的成员具备一套独特的与恐怖分子谈判的战术,他们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生活阅历,使之能够准确地把握住犯罪分子的内心活动。

在1994年-1996年和1999年-2000年的两次车臣战争中,“阿尔法”更是锋芒毕露。1995年6月14日,车臣匪首巴萨耶夫率200余名武装匪徒,乘车潜入俄南部城市布琼诺夫斯克,劫持了近千名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及病人为人质,要挟俄政府停止进攻格罗兹尼。“阿尔法”别动队奉命来到车臣战场,歼敌任务异常艰巨也非常危险,好在最后联邦政府采取了退让政策,才使几十名特种队员免于牺牲。1996年,车臣另一匪首拉杜耶夫率领600余名匪徒冲入基兹利亚尔市,把3000名医生、护士及市民绑为人质。“阿尔法”别动队担任强攻突击群的第二梯队,负责最后解救人质,经过殊死搏斗,人质终获自由。“阿尔法”功不可没。

近年来,俄罗斯连续发生爆炸事件。2000年8月8日晚6时,莫斯科市中心普希金广场地铁站内,发生严重爆炸事件,造成无辜市民8死53伤的惨烈景况。就在事发后的20分钟内,一支反恐怖小分队迅速赶到出事现场。机警的队员在不到半小时内,即从爆炸现场附近搜寻并排除了另一枚爆炸装置,避免了另一场更大的伤亡。随后,小分队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制作了犯罪嫌疑人的电脑图像,迅速出击,于翌日凌晨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这支小分队就是俄罗斯的“反恐怖利器”,闻名遐迩、战功显赫的特种反恐怖突击队——“阿尔法”别动队。

“阿尔法”别动队,是个令恐怖分子心惊的名字。

阿尔法”应时而生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盛行,并已向前苏联蔓延。1973年,一架雅克-40型客机在伏努科沃机场遭到4名武装歹徒劫持,机上旅客全部被绑架而沦为人质,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和内务部联手采取紧急行动才解救了人质,这一事件在前苏联国内造成了巨大震荡,人们精神紧张,从而也引起了前苏联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当时,前苏联正在全力准备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而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中东恐怖组织“黑九月”闯入奥运村,绑架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此事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也给前苏联极大的触动。为预防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绑架后惨遭杀害的一幕再次发生,保卫预定于198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奥运会,同时,应付前苏联国内已经出现的恐怖主义苗头,前苏联领导人决定尽快建立一支受过良好职业训练,并可以在国内外随时随地用于打击恐怖主义的特种部队。打击劫机、绑架、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于是,“A小组”应运而生。

1974午7月29日,当时任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后来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尤里·安德罗波夫签署了一项绝密命令,决定在克格勃系统内组建—支完全新型的绝密部队,其主要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一般人都将其称为“阿尔法”部队,但特种兵都称其为“A部队”。同时,安德罗波夫的命令只有一份手稿,他甚至没有让他最信任的打字员重新打印一份。这支完全新型的、绝密的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军官知晓。

现在关于这一决定有多种说法:A是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姓名的第一个字母;A代表反恐怖等。在该部队隶属的第7(作战调查)局经常简称其为NN,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意指外部观察)。在“阿尔法”近30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代价也是奇迹的:在过去进行的营救人质过程中,没有造成一名人质的死亡。但那次莫斯科人质营救行动是个例外。这一部队的军人可在35周岁时退休。这也说明了其工作强度是如此之大,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年9月25日,正式确定了部队指挥官,即前苏联英雄、边防军人维塔利·布别宁。组建之初,“阿尔法”部队就已身负重任,因此,该小组对入选的成员可谓“万里挑一”。“阿尔法”部队首批成员不超过30人,他们全部是身手不凡的克格勃青年军官,并且,全都是通过了严格考试后,才得以跻身于这支最精锐的特种突击队。

1977年11月,“A部队”指挥官更迭,代替布别宁的是克格勃第7局的成员根纳季·扎伊采夫,并一直服役到1988年11月。1992年,俄总统下令,重新任命他为该部队指挥官。现在已成为将军的他表示:“‘阿尔法’部队的名称是记者于1991年想出的。当时,政府已经开始利用我们清除前苏联各共和国内的反对派运动。当国家领导人对在维尔纽斯牺牲的同事维克托·沙茨基赫拒绝承认时,这一部队首次被曝光。然后又有传闻称,在维尔纽斯的电视中心工作的人称克格勃的特种部队为‘阿尔法’。于是,这一名称立即出现在各家报纸的版面上,并随即转移到正式文件中。但这一部队的老兵和新兵仍喜欢使用老名称,即‘A部队’,而‘阿尔法’则更常被一般人所使用。”同时,也有人将这一部队称为“别动队”。

“阿尔法”别动队隶属于联邦安全总局,这支武装力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执行特种任务;二是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三是政治上具有绝对可靠的信赖性;四是经过特别挑选、训练和专业技术教育;五是直接隶属于最高行政当局;六是参与任何级别的冲突和战争。这支在克格勃领导下的特种部队与国家安全和军事情报密切相关,在情报、侦察、监视以及对实际的或潜在的敌人的资料收集和处理方面,特种部队是一个疏而不漏的网。

特种部队能实施直接攻击,执行破坏任务,在政变中夺取重要设施(如电台、机场、政府首脑机关),取代被推翻者的政治军事权力,处理敌人后方驻地部队投降之事以及执行其他特种任务。克格勃特种部队由一个几百人的小型专业核心部队组成,其中包括秘密谍报员。克格勃特种部队执行经过精选的、较少的、极其安全的任务,其中包括战略破坏和干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领导人、关键人物的行动。

克格勃特种部队原则上是为进行小规模特种作战而组成的,适合在没有掩护、没有隐蔽、没有当地支持的情况下作战。当前,特种部队的任务是:根据预定目标的优选顺序收集、缴获或抑制对方设备、设施,并进行地区侦察,包括通信情报定点侦察,运送特种武器,反劫机事件,为空降兵大规模空降提供导航服务,为空中攻击或导弹攻击提供终端导航。

新部队组建后,一切都需从零开始。“阿尔法”组建初期没有秘密的场所用作其驻所与训练基地,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人员的培训计划。同时,需要在极短的期限内组成胜任任何行动的特种部队,并且不逊色于德国的GSG-7或美国的“三角洲”。为使新的作战单位尽快立足,当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情报单位送来了必要的信息,为研制特种设备和武器,召集到了国家最优秀的科学家。作战训练也在全力进行,年轻的小伙子被教授如何跳伞、驾驶装甲技术兵器、使用潜水呼吸器进行游泳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在交通工具上、住宅中或生态上极为危险的地方解救人质的方法。“悄然到达、悄然捕获和悄然离开”,这是在训练期间,教官对该部队成员的要求,现在仍是其工作的准则。部队成员学会的是应如何保护他人的生命,甚至恐怖分子的生命,要尽可能抓活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阿尔法”部队提出了新的目标,这就是“在任何一个可能出现恐怖主义的环境中,‘阿尔法’部队都要有‘自己的人’”。随即,“阿尔法”部队开始扩大规模,成员数量大增。预防性措施并非白费工夫,经过5年训练,“阿尔法”部队终于真正成为了苏联的第一支反恐怖“拳头”。在近30年的成长历程中,“阿尔法”部队参与了数十次反恐行动,屡屡大显身手,立下了显赫战功,成为世人瞩目的一支反恐怖利剑。

自成立伊始至20世纪80年代初,“阿尔法”一直战斗在打击恐怖暴力活动的战场。近年来,中亚地区及俄罗斯境内恐怖活动十分猖獗,仅近三四年来俄罗斯就爆发了十几起严重的劫机、暗杀、爆炸、绑架等极端恐怖活动,“阿尔法”别动队对于变动中的俄罗斯社会局势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阿尔法”的历史上也有沉重的年代。“阿尔法”部队被企图拉进政治和民族运动之中,用于对付自己的反对派。1991年,“阿尔法”部队被划入俄罗斯总统卫队序列,任务仍是繁重的,责任仍是巨大的,但已不再是原先的那支部队了。在布琼诺夫斯克和五一城,“阿尔法”部队的士兵被用作普通的步兵参加作战行动,于是遭受到了巨大损失,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阿尔法”部队哈巴罗夫斯克分部副主任尤里·布里吉金上校讲述了哈巴罗夫斯克分部的许多事情。原来,根据自愿原则,该部队的军官只进行过一次退役,即1992年。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是:“阿尔法”部队要么解散,要么划归内务部,人们对此难以接受。这里有数代“阿尔法”战士,有在部队中服役三年的年轻人,也有从1985年便参加部队的老兵。虽然工资太低而且还时常无法及时领到,但这都不是他们离开部队的原因,他们离开的惟一原因是身体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阿尔法”卷入社会上层的政治斗争,使这支精锐部队的良好声誉遭受重创。1991年1月,前苏联政府派遣“阿尔法”部队前往立陶宛加盟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占领电视发射塔,阿尔法部队未发一枪便顺利完成了任务,但却牺牲了一名战斗成员。当刨根究底的记者们力图弄清死者的身份时,以戈尔巴乔夫和当时的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为首的莫斯科官方却极力否认有伤亡者,但神秘的光环还是无可避免地消失了,报界终于弄清了这支特种部队就是传说已久的“阿尔法”部队。此后,高层领导人曾经不止一次地试图利用“阿尔法”部队去完成一些与反恐毫无瓜葛的任务。

1991年8月,在前苏联局势最为动荡的时候,“阿尔法”部队曾接到当局指示,要求其进攻议会大厦“白宫”并逮捕叶利钦。但许多队员认为此举会造成滥杀无辜,伤人太多,因而抗旨不遵。后来,据一位当时的“阿尔法”部队指挥官透露,如果政变领导人下定决心于19日当天进攻议会大厦,应该说还是具备很大的成功概率的。但时不我待,过了这一天,就根本不可能成功了。事件结束后,“阿尔法”领导人被革职查办,队员停发两个月薪金,全队进行深入整顿。苏联解体以后,已是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深知“阿尔法”的救命之恩,遂将颇受自己赏识的“阿尔法”从克格勃中召至麾下,隶属于总统警卫局,专门负责总统安全保卫工作,直接受自己指挥。

然而仅过了两年之后,“阿尔法”便失宠于叶利钦。到了1993年10月,叶利钦与议会矛盾激化,以副总统鲁茨科伊和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反对派聚集在议会大厦,与叶利钦分庭抗争。叶利钦竟然下令“阿尔法”进攻“白宫”,“阿尔法”再次跌入政治旋涡。“阿尔法”再次“抗旨不遵”,拒绝执行叶利钦攻打号称“白宫”的俄议会大厦的命令,而是尽自己所长与议会保卫者们展开了谈判,为他们提供了个人安全保障,促使几百名议员和普通公民主动撤出了议会,避免了事态恶化和进一步流血。此后,“阿尔法”由于拒绝执行总统命令而失宠于叶利钦。同年年底叶利钦签发总统令,将“阿尔法”剔除总统警卫局,重新回到国家安全总局的旗下,担负反恐怖任务,直至今日。

1991年“8·19”事件后,随着前苏联克格勃解散,克格勃所属的职能部门相继成为俄罗斯独立的安全保卫机构。“阿尔法”特种部队的归属问题也随之发生过多次变化。最初,“阿尔法”特种部队是直属于俄罗斯总统管辖,即俄罗斯总统安全委员会管辖的。与此同时,在前苏联克格勃九局的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警卫总局,其中的大部分人员来自“阿尔法”特种部队。而后,“阿尔法”特种部队脱离俄罗斯警卫总局,由俄罗斯内务部临时代管。最终,“阿尔法”特种部队归属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反恐怖局管辖,但在各地区的“阿尔法”特种部队的归属权例外,他们直接由俄罗斯总统领导。

正如”阿尔法”部队前指挥官、“阿尔法”部队老战士联合会主席贡恰罗夫所言,自组建以来,“阿尔法”部队在战斗行动中还从未失败过。但近年来,由于屡屡抗令不遵,“阿尔法”部队也引起政界一些人士的非议和责难。再加上近年来一些恐怖事件的危险性不断上升,“阿尔法”部队及其成员所面临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目前,“阿尔法”特种部队突击队员可以授予中尉至上校军衔。鉴于任务特殊和功绩显赫,“阿尔法”特种部队突击队员可以破例享受35岁退休的待遇。

尽管从一个入选者到一个合格成员必须历尽艰辛,但俄罗斯反恐怖特种部队“阿尔法”别动队战士们的战斗生涯并不长久。当然,并不是因为这些反恐怖行家经常牺牲在执行任务的岗位上,恰恰相反,作为训练有素的职业专家,他们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被允许”牺牲。由于人的肌体无法承受长期从事这种紧张工作所带来的沉重的身体和心理压力,“阿尔法”部队的战士到35岁时便成了疲惫的老兵,因此不得不提前从这份艰巨的工作中退役。

目前,“阿尔法”特种部队队长由亚历山大·古谢夫中将担任。“阿尔法”特种部队已成为俄罗斯反恐怖活动的一张王牌。任何一次绑架、劫机事件发生后,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阿尔法”别动队。“阿尔法”别动队也总是乘飞机迅速赶到现场,与犯罪分子周旋,捕捉到时机后,果断出击,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惊险的任务。

总之,“阿尔法”特种部队在俄罗斯境内就像一面张开的鱼网,可随时反击恐怖分子制造的种种事端。前苏联解体之前,“阿尔法”特种部队已经从初建时期的30人扩编到500人。目前,“阿尔法”别动队有成员约700人,其中包括一支250人的精锐部队和几支较小的分遣队。

当前,“阿尔法”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叶利钦在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已经发布命令,在俄联邦安全局内建立统一的反恐怖中心,负责协调各反恐怖特种部队和机构的工作,其主力便是“阿尔法”部队和另一支特种反恐怖部队“韦加”,后者主要负责打击核恐怖主义。在恐怖主义活动频发的俄罗斯,“阿尔法”部队可谓任重而道远。

优中选精打造精英  “A部队”成员的挑选是极其严格的,对于那些渴望迈入其门坎服役者的要求十分苛刻,淘汰率不亚于俄罗斯重点高等院校。有人称,要进入“阿尔法”部队必须“走后门”,因为它是不会接收大街上的人员,或自动申请的人员的。即使是“走后门”也保证不了能够进入这支特殊部队。要想成为其中一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测试和考试。也许,这可能将要持续数年之久。刚组建这支部队时,与候选人进行谈话的是克格勃少校罗伯特·伊冯,他后来成为新部队的副队长。最终在数百人中挑选出了30名更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这些人也就成为“A部队”的第一批成员。

入选者原先只能是通过考试的国家安全机关干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现在入选“阿尔法”部队的标准稍有放宽,任何身体健康、心理稳定、年龄20多岁、服过兵役的小伙子,均可提出入队申请。如果申请人符合所有候选要求,他就有机会参加专门的考试。但这仅仅只是报名,要想正式成为成员,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能够入选“阿尔法”部队的只能是申请者中的佼佼者。

入选特种部队的“精锐”战斗人员,要有两年的服役期限(海军服役期限为三年),并要在政治可靠性、年龄、智力、体质、耐力、敏捷、技术才能以及敢于在敌后活动等方面符合条件。

挑选的主要原则和要求是: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5年、身体健壮、心理稳定性强。“阿尔法”特种部队突击队员大都是从年轻军官中选拔,通常是从国家安全机关、空降兵、边防部队、军校毕业生中的优秀年轻军官中考核筛选的。在年龄方面,他们只能在22到28岁之间,因为这一时期他们思想已经成熟,而且身强力壮。一般在数十名候选者中间才能选拔出一人。入选者个个体格健壮、身手利落、思维敏捷。

首先,这些年轻军官必须通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在身体方面,他们必须符合空降兵的身体条件。部队队员应能够长时间奔跑、游泳、射击、徒手格斗,其水平决不逊色于运动健将。对他们的要求,不仅在于看其是否达到体能测试标准,更重要的是看其身体条件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体能测试过关后,心理测试委员会还要检查其心理稳定性,对应征者的嗜好、人际关系以及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变能力给予考察。性格怪癖的申请者根本无望入选“阿尔法”。由于反恐怖特种作战行动所处的独特环境,“阿尔法”的每一个成员彼此之间都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的同事。这不仅关系着他们个人的安危,而且关系着整个特种作战任务能否完成。

另外,入选者还要通过个性测试和面试,从而测出其智力程度。在接受教育方面,“阿尔法”的成员90%以上都受过高等教育。这些特种突击队员们多数来自著名的梁赞高等空降兵指挥学院、莫斯科高等诸兵种合成指挥学院和边防军所属的两所军事学院。之所以对教育背景如此苛刻,是因为从组建之初,前苏联政府就对“阿尔法”成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反恐怖行动中,“阿尔法”成员不应是行动的机器,他们不光需要有一身过硬的技艺和武功,还应成为知识型、智慧型人才,需要有精明的头脑。他们能够在异常严峻的环境中,冷静地分析局势,找出最适宜的降敌办法,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这在很多情况下比强壮的体格和高人一筹的搏斗能力更为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是历史要“干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关部门还要对应征者的履历和档案进行审查,以防止那些有前科的人混入。以上测试合格后,应征者还要在“阿尔法”特种部队训练基地接受5年系统严格的训练。其间,有些应征者因身体条件不适应会随时被淘汰。“阿尔法”队员一般到35岁就要退役,前后只有10年左右服役时间。在这10年间,至少前5年主要用于训练。

“阿尔法”部队的战土都被训练成全才,让他们能干任何事情,当然也有“专才”。例如,这里有许多优秀的射手,更有负责狙击任务的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这里人人都是游泳高手,还有专门训练的“深海杀手”——水下蛙人。这里还有艺高胆大的爆破专家、头脑灵活的电脑黑客、飞檐走壁的攀岩高手。在分队的体制中还设有分析中心,有心理医生、谈判专家。如果没有某些绝技和近乎天才的能力,就算在身体、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符合条件,也不一定会被选中。“阿尔法”队员个个身怀绝技,每名“阿尔法”队员都能连续做200个俯卧撑,对于任何文章看过一遍起码能记住前两页,各式汽车、飞机、轮船、装甲坦克战车能娴熟驾驶,擒拿格斗、攀岩涉水、投弹射击、跳伞越野样样精通。之所以有种种绝技,和“阿尔法”成员近乎残忍的地狱式训练是分不开的。

入选“阿尔法”部队只是第一步。随后,每一位入选者都必须接受极其严酷的训练。新手将在克格勃秘密职业杀手学校内进行培训。在学员编制上这所学校更是制定了苛刻的规定:严格保持250人的规模,实行循环训练的方式,走一人,补一人,决不“扩招”。这所学校隶属于克格勃第七局,即反恐怖行动局,其教员汇集了擒拿、格斗、爆破、武器、犯罪心理学、侦察和计算机等方方面面的顶级专家,专门培养“阿尔法”特种部队的队员。

“阿尔法”小组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训练方法。同时,为了保证世界一流的教学水平,该学校也大胆借鉴美英等国家特种兵训练的独特成功经验。以在制服恐怖分子时常用的近距离格斗为例,“阿尔法”小组在进行近距离搏斗训练时,就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最有效的方法,目的就是训练队员们在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仍能同武装分子进行肉搏战。“阿尔法”别动队的训练分体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特种技能训练。训练的宗旨是培养队员的单兵作战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1.体能训练

良好的体能是完成作战任务的基础。对于以独立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特种兵来说,体能训练尤其重要。对特种部队成员的体能训练要求非常高,主要表现在训练时间长、内容多、强度大等几个方面。特种兵的体能训练,首先是从肉体和精神疲劳程度较小的科目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随着体力的提高,不断增加训练难度和训练时间。体能训练不仅艰苦,而且枯燥,所以在这一阶段学员的淘汰率很高,凡是达不到标准的一律淘汰。

“阿尔法”特种部队突击队员的训练日安排得十分饱满。每天上午开训之前,要完成规定指标的越野跑,或规定项目的体育训练,随后,在教官的带领下,进行1.5~2小时的徒手格斗训练。午饭后,学员们只休息片刻,便要进行特种战术和特种武器训练;晚饭后,还要进行个人单项体能训练。训练期间,还经常穿插进行射击、实际操练和野外演练等训练。

一次,在哈巴罗夫斯克一个体育场内,“阿尔法”战士正在进行训练,这时来了边疆区高级官员的三名保镖,他们都是身材高大、宽肩膀的年轻人,一看就知道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且头恼清醒,而且进行过徒手格斗训练,了解特种行动。他们来到体育馆后,便观看特种队员的训练。这三人被邀请进行力量耐力测试,这也是加入这一部队的新兵所必须经过的一关。先是单杠连续引体向上17次,然后做俯卧撑40次,仰卧起坐70次。在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下跌训练。

当他们完成这些训练科目后已经大汗淋漓。相比之下,“阿尔法”部队的战士从外表上看与常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没有那些典型性的特征,身材不高,但身体强壮。在随后进行的徒手对打中,身材高大的保镖完全不是“阿尔法”战士的对手,被身高相对矮小的“阿尔法”战士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在地上。

2.基本技能训练

对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佼佼者采用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准军事训练(如射击和自由跳伞),一般要达三个月之久。准军事训练合格者再进行语言学习和技术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大量的特种部队训练项目。在提高作战能力方面,则注重基础训练。

特种部队队员首先要在训练中心学会擒拿格斗、地图识别和战场通信联络等基本技术。

擒拿格斗训练,主要是让学员掌握接近和打倒敌人的技能,以及对付敌人警卫和捕捉、绑架、俘虏的技能,包括在徒手或持枪的情况下,同敌人遭遇时的处置办法。识图训练是使学员掌握在作战过程中了解环境的能力,包括使用指南针、凭借地貌辨认地形、方位。通信训练的目的是使学员熟练掌握各种通信工具,在作战中能够在本部之外,地面与空中之间保持联系,甚至能与己方的通信卫星随时沟通。此外,他们还必须学会在行进的坦克间穿行,在开伞高度低,着陆精度高的要求下进行空降训练。

对于“阿尔法”部队的每一位成员而言,射击则是“小菜一碟”。这是他们赖以存身的基本功和拿手戏,当然也是经常训练的重头项目。谁都清楚,百步穿杨的枪法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练就的绝技,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阿尔法”别动队的训练主题是射击,训练结束后,每个队员都要成为弹无虚发的神枪手。特种部队狙击手训练射击,每人每天要消耗200~300发子弹,几年下来,数十万发子弹练就了他们百步穿杨的本领,颗颗弹头都会嵌进恐怖分子的脑壳或心脏。别动队每月进行一次技能考核,以巩固和掌握各种实战技能,未能达标者限期赶上,否则一律除名。我们从其射击训练就可看出其训练的强度。

“阿尔法”部队每名战士装备齐全,武器精良。这是一种合适的、功能齐全的服装和装备,他们每个人还配备有两件武器,甚至三件,包括马卡洛夫式手枪、微型冲锋枪、火箭筒、狙击步枪、多用匕首,还有各种令人惊奇的特种装备。“阿尔法”部队的武器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年轻人都可以出色地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并在各种状态下进行快速准确的射击,奔跑中、跳跃中、下坠之中……在攻击中,他们相互进行火力支援,而且达成常人难以想象的默契和相互协同行动。也许,这一点,正是他们经过多年的心理训练的结果,即将自己融合在集体之中。

此外,对于特种作战部队队员来说,野外生存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存训练主要包括适应性训练、求生训练、自救和防病训练及素质训练。特种作战部队执行特殊的作战任务,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敌后作战或孤军奋战,不能得到自己人的连续支援,并在极度缺少食品的环境中完成任务的。在生存训练中,受训练的队员经常被置于深山老林、荒原大漠之中,暴露于烈日酷暑、冰天雪地之下,以锻炼其在断水断粮、孤立无援的环境中,利用当地资源生存的能力。

队员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包括:熟悉兽、鸟、虫等的捕捉和野外烹调方法,能够辨别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有毒植物,懂得饮水净水法、取火要领,以及使用帐篷或就地取材构筑防水、保温、防虫设施的方法。在恶劣的环境中作战,经常会有人员伤亡和疾病发生。因此,特种作战部队队员生存训练的内容还包括外伤、骨折的简单治疗,发烧、中暑、中毒、冻伤的紧急处置,对溺水者如何进行人工呼吸,以及在恶劣条件下运送伤病员的方法等。同时,生存训练更能使特种作战队员培养出坚强的毅力和自制能力。

3.心理训练

一名合格的土兵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种作战队员。一名合格的士兵与一名合格的特种兵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心理特征上的差异,而心理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其他方面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特种作战部队队员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心理训练极为重要。这一切的训练,目的除了帮助每一位成员具备基本的战斗素质外,还有另一项重要的宗旨,这就是培养小组成员为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特种作战部队的官兵通常是以单兵、小组或小部队的形式独立作战。由于任务特殊,环境艰苦,危险性高,作战中队员们经常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复杂的局面。因此,具有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同时,在训练中,“阿尔法”部队还刻意培养每—位成员独立行动的能力,这就是“阿尔法”部队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以必要的方式去独立完成所受领的艰巨任务。

训练的方法之一便是让队员在十分险恶的环境中完成任务,克服恐惧心理。“阿尔法”部队每月都要对其成员进行一次检查,对他们的能力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如果未能达到训练要求,则难以逃脱被除名的厄运。当然,对于每一位入选者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他们全都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以及每一滴汗水与未来流血牺牲的联系。另外,别动队的每名队员都要学习犯罪心理学,实施谈判和心理战方面的训练。

4.特种技能训练

“阿尔法”特种部队突击队员还要掌握各种轻武器和冷兵器的使用方法。每个突击队员都必须学会驾驶汽车、装甲运输车、步兵战车,还要学会跳伞、格斗、暗杀、破坏、生存、侦察、攀登、救护、审讯、隐蔽等技能。每个突击队员还要具备携带轻兵器在水下执行作战任务的本领。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阿尔法”特种部队突击队员都成为技能超群的职业军人。“阿尔法”特种部队使用的武器为AK-74U自动步枪和马卡罗夫手枪。同时,“阿尔法”队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己方的武器装备性能及使用,还要了解敌方武器装备的性能及使用,以备在行动中可以取敌用为己所用。

此外,合成训练也是“阿尔法”队员训练的科目之一。特种作战部队的作战小组是执行任务的基本单位。作战小组的组成主要是考虑非常规作战任务的需要,一般将作战、情报、武器、工程、医疗及通信等专业人员编在一起,以便作战中相互协调、相互支援、相互补充。要在作战中充分发挥整体威力,需要进行艰苦的分组合成训练。这要求特种部队作战队员在作战中至少要能承担两项以上的任务。因此,队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而且要进行交叉训练,以便作战中有人员伤亡时,能够相互替补,继续完成任务。特种作战部队作战小组的组成非常灵活,主要根据任务而定,这也要求特种部队作战队员要掌握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5.反劫机训练

最典型、最知名与最早被定位的恐怖行动,当推20世纪70年代的劫机潮,为了有效扼制这股歪风,一批被精挑细选的军中精英,成为各国特种部队的先驱,反劫机则是他们的第一个任务要求与训练科目。与此之后针对公车、地铁、教室、办公大楼、立体建筑、特殊建筑的各种新式恐怖行动纷纷出现,特种部队的训练课程也相对增添了相关的训练项目与进度。由于长年累月地以恐怖分子的思维与作业模式进行反恐怖训练,许多反恐怖小组的队长或指导教官本身反而成了极度危险的恐怖专家,他们进而设计出了许多连恐怖分子都想不到,或做不到的项目来训练手下的特种部队成员。假若这些特种部队成员有朝一日成为恐怖分子,那非得老长官出马不可了。

一般来讲,“阿尔法”队员应了解俄罗斯所有型号民用飞机的主要情况,包括飞机座舱内的座位数量、布局、各种设施的配备情况,更要了解飞机的整体结构,以便找到进行突击的进入点,保证在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己方突击队员和人质伤亡的情况下,击毙或生俘劫机者。当然,外国制造的飞机也在了解之列,以便在各种情况下也能采取突击行动,解救人质。在“阿尔法”部队的训练科目中,有一项便是飞机的驾驶技术,要求所有队员了解飞机的驾驶原理和实际操作,以便在实施空中突击或恐怖分子在空中枪杀飞行员的情况下,能够操纵飞机,最后安全着陆。

除需要掌握突击所需的技术外,“阿尔法”队员还要学会相应的战术和技巧,包括学会心理战技术,尽量采取说服的方法,使恐怖分子放下手中的武器。

一般来讲,在进行机场内的机上人质解救过程中,首先是由地勤人员给予电源、食物、饮水及相关支持,实施拖延战术不给予油料,并在此时间内进行政治作业,期以和平方式解决。倘若无法和平解决,则一般建议在落地后72小时至96小时之间采取行动。选择此时段的理由是:若时间太短,恐怖分子的体力与注意力仍处于集中状态,强行攻入则可能会对机上人质和进攻的队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若是时间太长,恐怖分子则可能因暴躁,或精神无法集中而做出非理性行为(例如屠杀人质)。而正确的攻击时间则由特种部队指挥官决定。一般在与劫机者谈判的过程中,指挥官与心理专家都会根据交谈内容来判定机上恐怖分子的精神状态。有许多恐怖分子为了保证行动时其手下成员的精神维持在亢奋状态,经常会发给兴奋剂供其服用,以撑过劫机期间连续数日的庞大压力。但服用兴奋剂(不论是哪一种)会有一个后遗症的问题,那就是当药效过了之后,精神会变得相当的差,注意力与判断力都会随之降低,就算及时再服用双倍的兴奋剂通常也不会再产生作用。而药效的开始与退却的时间都可由其语气、用字遣词与音调高低判断出来,若是判定其药效开始退却,而政治手段仍无法解决,当局高层亦授权指挥官见机行事时,指挥官便需决定是否下令开始行动了,因为最佳的时机便是此刻。

为了在反劫机的作业中能表现得正常与良好,大部分的特种部队作战人员都必须学习机务与地勤人员的相关技术与知识,以便在恐怖分子要求饮食、航空燃油与发电机车、登机梯车等地面支持时,能完美地假扮工作人员直接了解机上情况与伺机反应,而这些知识则能更进一步地帮助特种部队队员了解整个现场的运作情势,并汇报实际情势供指挥官做出最佳的评估与判断。在过去的20年间,各国发生了各种理由与状况的劫机,这些劫机事件确实让各国的反劫机部队多了许多案例与经验。顶尖的特种部队队员或许会谦虚地否认个人的战绩,但他们大都有能力搞定八成以上的武装劫机事件,而将整个事件的冲突与伤亡降至最低。保护人质的性命永远是反劫机小组的第一任务,其次才是制服劫机者,控制局面。队员们要在和平的日子里继续无休止的训练,他们希望永远不要正式出击,但同时又做好所有的准备,随时准备给予劫机者致命的一击。

栗色贝雷帽  对特种部队成员最严格也最正规的测试,是力争戴上“栗色贝雷帽”的训练。对所有的人,不管年龄多大、军衔多高、担任什么职务要求都是一样的。他们必须每年接受一次考核,考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能和心理测试。体能测试时,要求进行8公里越野赛跑,其中还要穿越较长一段沼泽地,或者让他们穿越“污染地带”,就是说要戴上三防面具奔跑。在跑得筋疲力尽以后,紧接着还要进行一次100米短跑。为了增加难度,在沼泽地带还设置了雷障、火障或烟障的特别跑道。另—些地带还有悬挂的卡车轮胎,他们通过火障时有可能碰到,并且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或快速奔跑,直至通过测试为止。

心理测试的内容是让他们应付那些试图挑动他们发怒的“捣乱分子”。其办法是,这些“捣乱分子”跑到他们身边,辱骂他们,往他们身上扔泥块和火球等。应试者不得和这些人交谈,默默无声地忍受侮辱。通过这项测试以后,中间不休息,接着进行4×400米的赛跑。赛跑之后,再接着做引体向上和俯卧撑。只有成绩优异者才算过关。

第二部分测试内容与第一部分密不可分。每个应试者都要在下述武器的发射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武器包括:RPG-7反坦克火箭筒、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PK/PKT通用机枪、AK-74M突击步枪、斯特金和马卡洛夫手枪以及SVD狙击步枪。

第三部分测试内容可能是最严格的科目。这项测试总共才12分钟,但应试者却觉得自己就像是度过“地狱般的12小时”。这12分钟分4次进行,每次3分钟,相当于徒手格斗的一个回合。每个回合换一个新对手,而每个新对手都是已戴红色贝雷帽的老队员。格斗时,出现打腹部以下的次数很少,因为不允许。测试的确是冷酷无情的,简直叫人无法相信,有被打掉门牙的、打裂嘴唇的、鼻子被打出血的或者眼睛被打青的,这些都不值一提

阿尔法的武器装备  为了保证各种反恐战斗任务的完成,“阿尔法”的成员在专业上也进行了全面的分工:有百发百中的狙击手,有翻江倒海的战斗蛙人,有技能高超的密码破译专家,有胆大心细的爆破专家,有迅速敏捷的无线电专家,有具备顶尖生化知识的生化武器专家等等。“阿尔法”的每个成员都配备有马卡洛夫式手枪、微型冲锋枪、多用匕首等全套特种作战装备。除了这些常规作战武器外、“阿尔法”的成员们还配备了各种特殊的反恐怖兵器,如特制的手榴弹和特种杀伤性武器等。

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恐怖活动和狡诈残忍、装备先进的匪徒,俄罗斯目前又为包括“阿尔法”在内的所有特种部队研制并装备了新型防弹背心、短身枪、夜视仪,以及能从空中打击隐藏在建筑物、墙壁、障碍物后面的恐怖分子的新式武器。前不久,“阿尔法”别动队还配发了一种叫做“佩尔森”的电子按钮,它可用以对恐怖分子的遥控爆炸装置实施干扰,使之失灵。

另外,为了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阿尔法”的每一位成员都配有一部即时通讯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的对讲机,到现在的移动电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从收到作战命令到装备齐全,登机出发,最多只需要1.5小时到2个小时。而且,20多年如一日,常年累月,“阿尔法”部队时刻都有一个作战部队处于整装待发的战斗值勤状态。

特种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通常携带防弹背心以及独特的武器装备,包括7.62毫米AK-74M无声突击步枪(多数配备100发子弹和夜视或望远用的瞄准镜)、马卡洛夫无声手枪、榴弹发射器、战刀、脉冲式收发机等。脉冲式收发机主要用来测试驻地处和设伏在路线上活动的小型物体。还可根据任务需要携带RPG-7、RPG-18轻型反坦克火箭筒、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PK/PKT通用机枪以及SVD狙击步枪。数种外国制武器也同样被使用,包括簧压式的刀子,其刀锋发射后可横跨过一个房间的距离;锐利的筑壕工具,可以当做斧头甩出。

例如,特种部队在阿富汗的战斗中使用了数种新武器,但却不曾在传统步兵大军手中见到。他们曾使用无声武器,如1950年制造的斯特金机关枪和快速装上7.62毫米步枪的消声器。特种部队也是最早使用5.45毫米AK-74突击步枪的单位之一,后来又尝试AKS-74U突击步枪,这是一种缩小型的冲锋枪,并装以折叠式枪托。他们穿上身体护具并在机关枪上使用瞄准镜与夜视装备。20世纪80年代中叶,某些特种部队甚至使用单发的榴弹发射器,它可装在一把卡拉什尼科大步枪的枪管下,就像美国的M203装于M16之下那样。

此外,为配合特种部队的行动,还有可能配备其他武器装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坦克、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快艇等。例如在攻打阿富汗的阿明宫时,特种部队队员便是乘坐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冲进阿富汗总统府的。

1.马卡洛夫手枪

马卡洛夫手枪又简称PM手枪,PM是Pistol Makarov的缩写,PM手枪研制于1950年。前苏联军事专家发现手枪在战场的使用比例极低,主要仅供军官或高级将领自卫之用,制式TT-33手枪威力过大,且枪身体积庞大携带不便,另外单动扳机已是一项过时的设计,于是便开始研制新一代自动手枪。为了能缩短研制时程,决定以德国纳粹秘密警察使用的华尔瑟(Walther)PP型双动扳机自动手枪为基础。PM马卡洛夫手枪基本上就是PP手枪的翻版。例如手枪的分解,只须先拉下扳机护弓,再拉滑套到底往上一提,滑套与枪身就分开了。这与PP手枪完全相同,但马卡洛夫手枪有六个地方做了修改:一是PM手枪省略了子弹上膛显示器;二是PM手枪为左旋复进簧;三是PM手枪的击槌头不同;四是PM手枪装置了滑套卡榫,当最后一发子弹射完后,弹匣托板会顶住卡榫,使滑套固定在后方,射手换装弹匣后,再以拇指按下卡榫就能完成上膛程序;五是PM手枪的弹匣卡榫改在握把底部;六是PM手枪将击槌击发弹簧改为弹片。

前苏联同时研制了一种新型子弹配合PM手枪的使用。前苏联已从欧战中领教过9毫米子弹的威力,9毫米子弹拥有比7.62毫米子弹更强的杀伤威力,所以用9毫米为新枪口径,为了有别于北约的弹药规格,所以弹壳长度为18毫米,此种9×18毫米的子弹遂成为华约组织制式用弹。该枪的主要参数为:口径9毫米,全长161毫米,枪管长93毫米,全重730克,弹匣容量8发。

2.AK-74系列突击步枪

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普遍的步兵自动武器。现在全球共有超过50个国家以上的陆军单位使用AK系列步枪或其衍生型。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广泛用于越南、阿富汗、尼加拉瓜、非洲大陆、中亚地区和数十个“热点”地区的军事行动中,不止一次地证明了该武器的实力,同时该枪也以出色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结构简单而著称于世。AK冲锋枪是可靠武器的象征,它在最激烈的战斗中仍然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在一项统计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越南,美国方面有30%的有生力量损失,是因为所使用的步兵武器发生故障。使用AK冲锋枪的一方则没有此种痛苦的统计数据。因为即使在最严酷的使用条件下,AK冲锋枪都不会出现此种问题。无论是在泥泞地区还是在尘土中,无论是在高湿度天气或在炎热条件下,AK冲锋枪都能够完成现实战斗条件对其的要求。

AKM是改良自AK-47的产品,但为了快速生产并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便放弃了以往将钢材切削加工的做法,而是采用较快的钢板压铸焊接法。这也使得AKM比起AK-47重量稍轻。不过,因为击锤上方采用了减速器,所以单位时间射速稍低于AK-47。

AK-74突击步枪实际上是AKM的小口径型,于1974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露面。该枪有多种变型枪,包括标准型AK-74式、折迭枪托AKS-74式、短枪管型AKS-74U式和改进型AK-74M式,已成为一个枪族。除步枪外,AK-74式枪族中还包括采用重枪管和大容量弹匣的轻机枪型RPK-74式及其各种变型枪。

AK-74式突击步枪于20世纪70年代初装备前苏联军队,与AK-47不同的是,它采用了较小口径的5.45毫米弹药,因此在枪口减震与抑光部分有所加强,逐步取代AKM7.62毫米突击步枪。东欧一些国家也装备了此枪,并作了某些改进。AK-74步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轻便灵活、威力强大,实际上是冲锋枪与步枪的混血儿,具有两种枪的特点。该枪采用的5.45×39毫米枪弹,质量小,长径比较大,弹性系数好,命中目标后容易翻滚造成严重的创伤。该枪采用了一个新的膛口装置。新的枪口制退器结构复杂,呈圆筒形,前端两侧各铣有一直切缺口,后端右上方开有三个小孔。根据气体动力学原理,自枪口喷出的火药气体在枪口装置中进行两次冲击、两次膨胀,并有部分气体从右上方三个小孔喷出,因而具有制退和减震的综合作用。两次冲击可以制退,两次膨胀可以消焰,向右上方喷出气体可以减轻枪口射击时上跳,这也利于提高射击精度。AK-7454式的枪口装置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做了改进,它有两个敞开的气室,擦拭保养时不必从枪管上取下。

AK-74式上装有双刺刀卡榫,一个在活塞筒下方,另一个在准星座下方。前者在取下枪口装置安装空包弹发射器时使用,后者则在带枪口装置的情况下使用。全新设计的刺刀全长273毫米,其中刀身长150毫米,连同刺刀鞘总质量480克,可当钢丝钳、锯使用。导气箍下方有一凸起,用以下挂BGl5/25榴弹发射器。该枪的瞄准距与AKM的基本相同,不过现在可以配装光学瞄准镜。AKS-74突击步枪空弹匣不含刺刀全重约3340克,枪托伸展时全长933毫米,折叠时为694毫米。

为空降部队特制的AKS-74以塑料制造前握把、护手与弹匣,后端为金属质折叠式枪托。空弹匣不含刺刀全重约3200克,满弹匣则为3500克,枪托折叠时为700毫米。AKS-74口径5.45毫米,瞠线数4条,弹匣容量30发,瞄准距离1000米,出口速度900米/每秒,有效杀伤距离1350米。

AK-74M冲锋枪是为了满足对“可靠性”有极高需求的执法单位,或维护秩序部队而制造的,它有一具可折叠的塑料枪托,便于在战场上持握。此外,枪机下亦可安装光学、夜间瞄准器,便于夜间、黎明作战时使用(型号为AK-74MN2/3)。枪管下方可附加榴弹发射器,适应徒手近战的需要,它也可以装上刺刀。

AK-74U自动步枪自1979年装备部队,改良自AKS-74。不过在零件与战斗特性上已有所变更,其出口速度较慢,但(单位时间内)连射发数多,连射时间也相应变短。该枪是AK-74的短枪管之一,采用200毫米长枪管,重新设计了护木。该枪的机匣盖用一个铰接装置同机匣连接在一起,以便于分解结合。AK-74U采用专用翻转的U形照门,标尺射程为200米和400米,安装在机匣盖上。该枪管有一个膨胀腔式的膛口装置,并有一个喇叭状消焰器。

与AK-74相较,它是配发给空降部队、执法单位等特殊单位,以及信号员、工兵、车辆驾驶员、导弹发射员等。它还有可装夜间瞄准器的样式。AK-74U口径5.45毫米,全长730毫米(枪托展开时)或490毫米(枪托折叠时),枪管长210毫米,准星、照门间距235毫米,弹匣容量30发,瞄准距离500米,空重2710克。

AK-74U加装榴弹发射器,这是将AK-74U的枪口装上PBS消音器,枪管下方附加BS-1榴弹发射器而成。榴弹口径30毫米,全长900毫米,枪管长210毫米,加装PBS与BS-1后空枪重5430克。

PRK式7.62mm轻机枪和PRK74式5.45mm轻机枪实际上是AK步枪的重枪管型,原理和结构同AK式步枪没什么差别,都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盒式弹匣供弹,既能单发射击又能连发射击。主要区别是:加重加长枪管,增加两脚架,改变了护木和枪托的形状,取消刺刀座,增大标尺射程。PRK采用40发弹匣或75发弹匣供弹。PRK-74采用45发弹匣供弹。

此外,俄罗斯现在已经研制出“AK-100”系列突击步枪,包括AK-101,AK-102、AK-103、AK-104、AK-105小型突击步枪,外观相差无几,主要区别在于口径的不同,AK-101、AK-102、AK-105使用北约的5.56毫米弹药,而AK-103、AK-104使用俄罗斯标准的7.62×39毫米子弹。

反劫持,屡建功勋为与劫机犯罪活动作斗争,世界各国都相继组建了空中反恐特种部队,如美国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奥地利的“眼镜蛇”特种部队,德国的“GSG9”特种部队,俄罗斯的“阿尔法”特种部队等。这些特种部队都有不凡的战绩。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就是打击空中恐怖犯罪活动的佼佼者。

随着世界各国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恐怖分子劫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因此,“阿尔法”特种部队与空中恐怖分子作斗争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为更好地与劫机犯罪作斗争,“阿尔法”特种部队十分注重与其他部队的协同作战。尽管任务分工不同,“阿尔法”特种部队始终与其他部队保持密切的联系,交换情报信息,并进行协同演练。近几年来,“阿尔法”特种部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们常常执行一些超出自己职能范围以外的任务,并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为有效地与劫机犯罪作斗争和确保机上人质的人身安全,“阿尔法”特种部队具有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目前,“阿尔法”特种部队从接到命令,到乘坐飞机抵达打击劫机犯罪地点的时间不超过1.5小时。除莫斯科以外,“阿尔法”特种部队在克拉斯诺达尔、叶卡捷琳堡和哈巴罗夫斯克都设立了与空中恐怖分子作斗争的特种部队。在前苏联解体之前,阿拉木图、基辅和明斯克同样部署了“阿尔法”地区特种部队。尽管这些地区特种部队已经归属宣布独立的独联体成员国家指挥,但是,他们同样成为对付劫机犯罪的骨干力量。

在解救人质的战斗中,各国特种部队也曾有过一些失利的例子。如:以色列特种部队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解救被恐怖分子扣押的机上人质时,有数名作为人质的乘客被恐怖分子打死。埃及特种部队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机场营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机上乘客时,伤亡60余人。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在德黑兰为营救53名机上人质时,专门拟定了“沙漠-1”作战行动方案,结果,这项精心筹划的营救人质方案惨遭失败。

在俄罗斯也有许多最终功败垂成的事例。如一个名叫奥维奇金的俄罗斯人,为了谋取一批不义之财到国外定居,采取了劫持机上人质的卑鄙手段。奥维奇金伙同家人劫持了一架由伊尔库茨克飞往列宁格勒的班机。当时,驾驶员以机上燃油耗尽为理由在列宁格勒郊区一座军用机场降落。担任这次营救班机和人质任务的是俄罗斯国防部所属的一支部队。当飞机降落后,这支部队立即与机上恐怖分子发生了激烈的枪战,致使班机起火爆炸,旅客伤亡惨重。

1994年7月28日,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矿水城机场发生了半年来的第四次劫持人质事件。当时,四名车臣恐怖分子身藏武器,在矿水城机场附近劫持了一辆载有41名乘客的公共汽车。恐怖分子要求政府支付1500万美元的赎金,并提供两架配有驾驶员的直升机。俄当局一方面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一方面向矿水城调派了当时隶属于内务部的“信号旗”特种部队。29日凌晨3时,当直升机准备起飞时,特种部队发起攻击。这时,一名恐怖分子在机舱内拉响了一枚手榴弹,直升机顿时燃起大火。尽管机场及时采取了灭火措施,但直升机还是全部被烧毁。事件中,有5名人质死亡,恐怖分子有1人被炸死,其余被捕。特种部队成员也被炸伤或受枪伤。

相比之下,“阿尔法”特种部队在营救机上人质和保护被恐怖分子劫持航班的作战行动中表现是很出色的。这也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在参加的数十次解救机上人质行动中,曾创造无一人伤亡的纪录。这个纪录是十分罕见的。由于“阿尔法”特种部队享有很高的威望,外国驻俄罗斯的许多大使馆经常邀请该特种部队为其乘坐的班机保驾护航。以色列驻俄罗斯大使曾高度赞扬“阿尔法”特种部队是世界上出色的空中反恐特种部队。

1973年,一架雅克-40型客机在弗努科沃机场遭到四名武装歹徒劫持,机上旅客全部被绑架而沦为人质,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和内务部联手采取紧急行动解救了人质,这一事件在前苏联国内造成了震荡,人们精神紧张,从而也引起了前苏联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到了20世纪80年代,空中恐怖行动极为猖撅。现在任何人也不敢轻易以自己的脑袋为代价来劫持飞机逃到国外,但在当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惟一可行的和成功机会也较大的做法,甚至不惜以无辜乘客的生命作赌注。因此,“阿尔法”部队成为反空中劫机的主力军。

1993年,俄罗斯民航一架伊尔-86客机从矿水城飞往莫斯科途中,被一名叫扎哈里耶夫的中年男子劫持。他在交给空中小姐的纸条上要求:“立即安排我会见俄罗斯总统或司法部长,否则将遥控爆炸本班机和三个地面设施。”机上有347名旅客和16名机组人员。飞机最后紧急降落在莫斯科附近的伏努科沃机场。“阿尔法”别动队闻讯出击,趁夜悄然从飞机底部的货舱进入客舱。一场短兵相接,劫机者束手就擒。

1997年,又一起劫机案发生,“阿尔法”别动队临危受命并果断出击,劫机者被捕,142名乘客安然无恙。当时的俄总统叶利钦曾称赞说:“在他们的功劳簿上,记录着避免了几百个爆炸装置的爆炸,解救了几百名人质。”现在,“阿尔法”特种部队已成为俄罗斯反恐活动的一张王牌。任何一次绑架、劫机事件发生后,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阿尔法”别动队。“阿尔法”别动队也总是乘飞机迅速赶到现场,与犯罪分子周旋,捕捉到时机后果断出击,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惊险的任务。

1.矿水城人质事件

1988年,在矿水城,几名武装分子劫持了一辆载有32名学生和老师的大轿车。“阿尔法”别动队迅速赶到出事地点,通过无线电与匪徒进行了长达一天一夜的艰苦谈判,最终靠自己的“文功”让歹徒放下了武器,释放了所有人质。

2001年7月31日,在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又发生了一起巴士被劫持事件。早晨7时,一辆巴士被劫持,车上40人被扣为人质。劫匪凶悍,枪口指向司机。在劫匪威逼下,巴士转变方向,开往附近的矿水城机场。

大巴在高速路上奔驰,俄罗斯各部门也紧急行动起来。警察曾试图阻拦劫匪开枪射击。俄罗斯安全局官员伊戈尔·特鲁比岑称,劫匪蓄谋已久,穷凶极恶,装备精良。他手中除有机关枪外,还有炸弹以及TNT高能炸药。

机场迅速被警方包围。警察与劫匪开始处于对峙状态。太阳越升越高,天气越来越热。气温达到了38度,车内更是燥热异常。为通风,人质战战兢兢地砸碎了窗玻璃,为遮蔽阳光,窗帘被拉了下来。

劫匪开始提出条件:释放1994年被抓的5名恐怖分子。1994年,这5名恐怖分子涉嫌劫持了29人,后被抓获投入监狱。劫匪并不知道,这5人中,有一人因肺结核已在监狱中死去。谈判在紧张进行,劫匪的价码不断加高,他又要求提供武器和一架直升机。俄联邦安全局成立解救人质指挥部,由副局长叶什科夫挂帅。俄总统驻南方联邦区全权代表卡赞采夫也亲临现场。俄总统普京也在关注着事态进展。

在苦口婆心的规劝之下,劫匪释放了一些妇女和儿童,但对所提条件则始终不松口。下午5时40分,劫匪开始铤而走险:一名26岁乘客被击中,并被扔出车外;劫匪向空中开枪,声称如果在晚9时前不满足他的要求,将杀死所有人质。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谈判仍在继续,劫匪态度依然嚣张。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谈判陷入僵局,情况万分紧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夜色开始笼罩大地,不能再等了。晚8时左右,紧急调来的联邦安全局“阿尔法”别动队开始行动,震荡炸弹投向巴士尾部,烟雾随即笼罩整个汽车。劫匪猝不及防,伸出头想看个究竟。眼疾手快的狙击手迅速开枪,正中劫匪头部。身着厚防弹衣的“阿尔法”特种兵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大巴,30秒钟,战斗结束,一切干净利落,人质无一伤亡。经查明,劫匪名叫苏丹·赛义德·伊季耶夫,是一名正被通缉的车臣匪徒。俄总统普京迅速发表讲话,高度评价“阿尔法”别动队的行动,向全体战斗人员表示感谢。

2.红场人质事件

1995午10月14日,莫斯科红场像往常一样游人如织。下午5点多,一队来自韩国的游客参观完红场,拖着疲惫的步伐走进红场西侧瓦西里耶夫斯基教堂后面的停车场。他们三三两两地回到包租的旅游车上,寻找着自己的座位,并兴致勃勃地谈论在红场游览的所见所闻。负责这个韩国旅游团的俄罗斯女导游,在车上走来走去,忙着清点人数。旅游车的俄籍司机懒懒地倚在方向盘上,眼睛无神地看着广场上的行人。

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

下午5时半左右,不速之客突然戴上面罩,尾随最后一名韩国游客登上了这辆旅游车。蒙面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俄籍司机和女导游的注意。汽车开动起来。此时,几个韩国游客注意到不属于这个集体的蒙面人。但是,在陌生国度里,对一切都不清楚的韩国人来说,对于这时出现的一点小小不正常根本没当回事。

就在这个时候,蒙面人右手拔出一支手枪,左手举起手榴弹,用俄语大声地威胁道:“所有的人都不许乱动,你们被劫持了!”

这车游客大都是韩国现代电子产业派往国外受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当女导游用英语对他们述说发生了什么事时,大多数人以为这只不过是个玩笑,或是莫斯科人别出心裁有意安排的什么观光项目,甚至还有人认为,此人不过是想搭车去什么地方而已。有几个年轻的韩国人竟指着这个蒙面人哈哈大笑起来。此时,蒙面人举枪朝车顶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客车的车顶盖被子弹射穿,车上的韩国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他们已经成为人质。

在劫持者的恫吓下,司机不得不把旅游车停在瓦西里耶夫斯基教堂以西几百米处的桥畔。趁着车尚未停稳,司机打开了车门,两位机灵的韩国年轻人趁机跳下了客车,消失在莫斯科市中心的车流中。气急败坏的蒙面人马上命令司机关闭车门,并威胁说,谁再试图逃跑,他就要杀人了。随后,蒙面人大声宣布了释放人质的条件:第一,要莫斯科市政府立即拿出赎金3000万美元;第二,用这辆旅游客车送他到莫斯科一号国际机场,并保证他安全飞往国外,否则,他将炸毁汽车,杀死所有人质。为向俄政府通报以上要求,蒙面人释放了一名略上年纪的韩国人。

接到报警后,莫斯科市政府和俄联邦安全局迅速做出反应。莫斯科市警察局派出大批武装警察,封锁了这辆旅游车周围的道路,并在附近建筑物上部署了狙击手。俄联邦国家安全局迅速派出了反恐专家和“阿尔法”小组。在莫斯科市政府官员、市警察局和联邦安全局三方参与下,成立了解救人质临时指挥中心,并明确了当前任务:一是指挥协调在场的所有警力,对被劫客车实施严密封锁、监视和控制;二是选派训练有素、富有实战经验的“阿尔法”小组军官与蒙面人谈判,对其展开心理攻势,制止可能出现的极端举动,同时稳住车上人质的情绪,进一步观察和了解事态的发展情况。

得知韩国游客被劫的消息后,韩国使馆官员也马上赶到了出事现场。在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陪同下,韩国大使和政务参赞在仔细了解情况后,郑重要求卢日科夫无论使用什么方法,一定要保证所有韩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为了让车上的同胞知道韩国政府的存在,韩大使命令政务参赞留在现场协助处理危机,并保持与使馆的联系。

为了稳住劫持者,不使其滥杀无辜,在莫斯科市政府的协调下,临时指挥中心开始筹集蒙面人索要的巨额赎金。同时,派谈判小组登车与劫持者交涉,要求其保证所有韩国游客的安全,并释放其中的妇女和老年人。此外,临时指挥中心还以时间有限为由,要求劫持者降低赎金,允许分次付款,以借此拖延时间,创造制服恐怖分子的机会。

经过艰难交涉,蒙面人答应将赎金降到100万美元,并同意在第一笔赎金送来后,释放旅游车上的所有妇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莫斯科”银行的工作人员送来了第一批赎金——47万美元现款。当伪装成银行职工的联邦安全局特工上车交付这笔赎金后,蒙面人履行了他的承诺,释放了车上所有妇女和老人。

入夜,莫斯科下起了蒙蒙细雨。夜幕中,特工们又送来了第二笔赎金。接到这笔钱后,车上的恐怖分子基本听信了联邦安全局谈判的许诺,以为剩余的钱很快就可以拿到手,因此,又释放了其他大部分的人质,车里只剩下最后5名韩国旅游者。

此时,制服恐怖分子的行动计划亦已酝酿成熟。临时指挥中心在旅游车四周架起多盏高瓦强光照明灯。强烈的灯光使汽车四周如同白昼,车里的活动被清楚地展现在“阿尔法”小组特工的视野里。在灯光的掩护下,驶来一辆车,车尚未停稳,几名身穿黑色迷彩服的“阿尔法”小组队员携带武器和特种作战装备窜了出来,他们利用高低起伏的建筑物阴影和强光造成的视觉盲点,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离旅游车最近的隐蔽地点,开始为突袭做最后的准备。

午夜过后,游车上的蒙面人再也沉不住气了。凌晨一点多,恐怖分子再次向警方发出威胁,要求当局马上满足他的条件,最后一笔赎金必须在一小时内送来,然后护送他去机场,否则,他就要杀死人质,炸毁汽车。

临时指挥中心借口旅游车的汽油已不多,难以开到机场,提出更换另一辆汽车的建议。然而,对这个用意十分明显的建议,劫持者断然拒绝。

一个小时过去了。临时指挥中心认为时机尚未最后成熟,遂再次通过谈判小组向蒙面人转达,由于银行都已下班,一下筹齐大额现款困难,要求劫持者再宽限一些时间。与此同时,则向埋伏在汽车周围的突击队员发出准备实施攻击的指令。

当克里姆林宫塔楼的大钟指向午夜2点45分时,攻击命令下达。

两名化装成“莫斯科”银行员工的“阿尔法”小组特工,携带最后一笔赎金来到旅游车门前。当两名特工与站在车门里的恐怖分子交涉赎金交付的方式时,几名全副武装的”阿尔法”小组的突击队员迅速而隐蔽地跃到了旅游车尾部。

蒙面人坚持要送款的“阿尔法”小组特工将钱送到车上,并命令司机打开车门。就在车门刚刚开启的一刹那,一名“银行职工”迅速向站在车门口准备接钱的恐怖分子投掷了一枚特制的强光强震手榴弹。这是一种非杀伤性武器,爆炸的瞬间会产生定向冲击波和强烈的闪光,使目标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同时却不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手榴弹准确地落在了蒙面人的面前。随着一道强烈的闪光和沉闷的爆炸,恐怖分子被炸倒。隐藏在车后和四周的“阿尔法”小组突击队员迅速冲进了车内。同时,一辆早就做好准备的无篷卡车从黑暗中高速驶来,在旅游车左侧的最近位置上戛然而止。车上几名身着黑色迷彩服、脸上蒙着黑面罩、手持铁锤的“阿尔法”小组成员在同车战友的掩护下,三下两下把旅游车左侧的车窗玻璃砸碎。

被手榴弹震倒的恐怖分子并没有完全失去知觉,在“阿尔法”小组队员准备接近他时,他绝望地开了数枪,但都未击中人。突击队员本能地做出反应,将恐怖分子击毙。与此同时,卡车上的突击队员已通过车窗把韩国人质全部救出。

韩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政务参赞在不远处的车旁,通过望远镜目睹了行动的全过程。他抬起手腕看了看表,从临时指挥中心发出攻击命令到行动结束,总共只用了45秒钟。

3.“霹雳”行动

1988年12日1日,前苏联北高加索地区奥尔忠尼启则市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劫持人质事件。以维佳为首的4名恐怖分子利用欺骗手段劫持了31名小学生和1名女教师,要求前苏联政府提供毒品、外汇和大型运输机,前往国外,并要求释放其关押在监狱里的同伙。前苏联当局经过周密计划,制定出解救人质的“霹雳”行动计划。

前苏联当局先是决定武力解救,计划由特种部队狙击手在暗中快速击毙恐怖分子。在形势发生变化后,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营救指挥中心决定放弃武力解救计划,转而采取智取行动。先答应恐怖分子的一切要求,救出人质,让恐怖分子离开前苏联。恐怖分子在要求得到满足后,便劫持飞机,飞往以色列。之后,在以色列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化装成机组成员的前苏联特种部队队员和以色列军警一举将劫机者擒获,并将其引渡回前苏联,“霹雳”行动顺利结束。此次解救行动,前苏当局处置得当,方法灵活,没费一枪一弹,没伤一兵一卒,既保证了被劫持人质的安全,又将恐怖分子一网打尽。

1988年12月1日,天气出奇的冷。前苏联北高加索地区的奥尔忠尼启则市,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天上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女教师叶菲莫娃带着31名小学生,到印刷厂参观印刷流程。参观结束时,恐怖分子维佳等人开着一辆墨绿色的大轿车在印刷厂大门外等着孩子们上车,他们假装是工厂派他们来接孩子回学校的。孩子们看到汽车,都争先恐后地跑了上去。最后叶菲莫娃也上了车,车门被司机关上了。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此刻,魔爪正向孩子们伸来。大客车后座上突然冒出三个青年男子,他们把厚厚的窗帘全部拉得严严实实,然后,又从座位下拿出几个3公斤重的汽油桶,并打开桶盖。维佳掏出了打火机,把手放在按键上,然后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是人质了!要老老实实与我们合作,否则,我将点燃汽油,引爆汽车。”

孩子们吓得瞠目结舌,胆怯地向女教师望去。柔弱的女教师一时间没了主意。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太突然了。

当天下午4点25分,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内务部副部长巴塔洛夫上校接到紧急报告:在州党委机关的广场上,有人从一辆大轿车上向一辆警车开枪,并打伤了警车司机。原来,恐怖分子头目维佳欲使用这种特殊的手段与政府人员取得联系。巴塔洛夫急忙赶到现场。维佳向巴塔洛夫提出,要求政府迅速提供毒品、外汇和一架配备机组人员的大型运输机,他们要飞往以色列,并要求把其同伙克利沃诺索夫从监狱释放出来。恐怖分子还威胁称,如果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将点燃汽油,炸毁汽车,杀死人质。

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接到这一消息时,正在主持一个有关改革的重要会议。在了解事件的严重性后,他立即中止会议,放下手中的工作,召开紧急会议。他当场下令成立由克格勃、内务部、外交部及民航等部门经验丰富的官员组成的营救指挥中心,营救总指挥由克格勃副主席波诺马廖夫担任,营救行动代号“霹雳”。前苏联特种部队亦集结待命,准备随时展开营救行动。

制服暴徒,最迅速的方法是诉诸武力,但由于人质是手无寸铁、年幼无知的孩子,他们不懂得怎样配合,武力解决对人质的安全没有绝对把握。因此,多数官员主张同恐怖分子谈判解决问题。在特种部队官员谢里耶夫的一再坚持下,总书记最终同意了武力解决方案,但要求一定要保证人质的绝对安全。

武力营救计划很快制定出来:先派人与恐怖分子周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由埋伏在四周的特种部队狙击手在10秒种内击毙恐怖分子。

然而武力解救计划尚未开始实施,形势发生了变化,恐怖分子将汽油洒满了车厢,一旦开枪,就会引起爆炸,造成人质大量伤亡。总指挥波诺马廖夫将军迅即放弃武力解决方案,决定先答应恐怖分子的全部要求,把人质解救出来。很快,内务部准备好200万美金,民航部门迅速联络莫斯科,准备飞机。政府答应了恐怖分子的条件,同时,派遣一名胆大心细的联络员去与恐怖分子周旋,以稳住他们。联络员的任务便落在特种部队指挥官谢里耶夫上校身上。营救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12月2日清晨4时许,黑暗的天空中仍不断飘着雪花。载着31名孩子和女教师的墨绿色大轿车出现在矿水城机场。

谢里耶夫按照恐怖分子的要求,携带200万美元现金及防弹背心等来到恐怖分子身边,与此同时,一架四引擎伊尔-76运输机也降落在机场跑道上。谢里耶夫交涉说:“你们要求的东西,200万美金、防弹背心、武器、飞机都可以提供,但只有一个条件,释放所有的孩子。”在谢里耶夫的要求下,恐怖分子开始放人。但狡猾的维佳并没有释放全部人质,而将10名学生和女教师留了下来。

伊尔-76运输机组共有8名成员,其中5人是由特种部队队员装扮的。谢里耶夫告诫特种部队队员,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武力。

维佳及同伙将飞机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又搜查了机组人员的全身,并给机组人员戴上了手铐。在确认没有危险后,他命令10名孩子和女教师上了飞机。在此情况下,谢里耶夫提出用自己交换剩下的人质,维佳同意了。孩子们和女教师叶菲莫娃被释放了。至此,31名小学生和女教师叶菲莫娃全部脱离了险境。见目的已经达到,恐怖分子把谢里耶夫也赶下了飞机。

12点25分,在众目睽睽之下,由劫持者控制的伊尔-76型飞机腾空而起,在机场上空盘旋一周后,向着以色列飞去。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这是前苏联当局20多年来第一次向恐怖分子作出妥协。但是,恐怖分子做梦也不会想到,“阿尔法”部队的队员一直与他们同行。而且,前苏联方面居然把“钓大鱼”的长线从前苏联一直“放”到了以色列。

飞机一升空,前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立即打电话给其驻以色列领事馆负责人马尔基罗索夫,要他立即与以色列政府联系,希望以色列给予协助,允许飞机降落,并逮捕劫持者,再引渡给苏方。以色列政府很快答复,愿意配合,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以色列国防部长拉宾亲自坐镇领导,经验丰富的反恐专家、武装部队参谋长沙龙亲赴现场指挥。飞机降落之前,特种部队和武装警察已经封锁了位于特拉维夫东南10公里的本·古里安机场,数十辆军车和警车层层排列着,将停机坪和候机大楼围得水泄不通。

几小时后,飞入以色列境内的前苏联伊尔-76型飞机与机场塔台联系,请求降落。

3点47分,在以色列空军一架战斗机引导下,被劫持飞机在距候机大楼5公里的军用跑道上降落。没等飞机停稳,以色列特种部队士兵立即冲了上去,将飞机团团围住,一架担任警戒的直升机则在天空中盘旋。

恐怖分子头目维佳打算第一个走下飞机,但当他打开舱门看见机场上黑压压的特种部队队员时,脸色顿时变了。他随手扔下装有美元的箱子,企图拔手枪负隅顽抗,然而为时已晚。伪装成机组成员的“阿尔法”队员们掏出藏在腰带夹层内的匕首,抓住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净利索地擒获了维佳及其3名同伙。“不许动!”维佳身后传来一声威严的吼声。维佳回头一看,一把明晃晃的尖刀正顶着他的脖子。维佳的另外三名同伙也受到同样的“待遇”。维佳惊诧不已,怎么手铐也不见了?“阿尔法”队员拍了拍腰间的腰带,“记住,下次一定要先搜查腰带呀。但是,你们没有下次了。”原来,特种部队队员腰带的夹层里藏有尖刀和开锁工具。

恐怖分子随即被押上警车,送往特拉维夫附近的阿布·卡比尔监狱。傍晚,一个由19人组成的前苏联特种工作组在谢里耶夫的率领下乘一架图-154型客机飞抵本·古里安机场。四名恐怖分子被押上飞机,飞往前苏联。一场历时60个小时的劫机事件以没费一枪一弹,没伤一兵一卒而告终。代号为“霹雳”的行动,在没有枪声的伴随下顺利结束,全凭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营救了32名人质。

尽管1988年的前苏联已经陷入解体前的风雨飘摇之中,但此次不费一枪一弹便成功解救所有人质的“霹雳”行动,仍显示出这个超级大国在解决恐怖危机中的高超技能和特种部队的过硬素质。整个营救行动从计划到实施,充分体现了前苏联政府在解决危机时的气魄和大手笔,沉着应对、周密计划、灵活应变、果断实施的反恐行动风格,也被今天的俄罗斯继承了下来。

最后,四名恐怖分子被判终身监禁,当电视转播劫机事件的经过时,谢里耶夫对身边一起看电视的女儿说:“记住,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哟!”

4.莫斯科人质危机

由于“阿尔法”部队多年来神出鬼没,外人对他们的了解甚少,直到2002年莫斯科发生人质危机,世人才看到了“阿尔法”的战斗风貌。现在我们就从莫斯科的轴承厂文化宫说起。

2002年10月26日,莫斯科时间清晨,俄罗斯特种部队战土冲进被车臣叛军占领的剧院,消灭了大部分绑匪,成功解救出大部分人质。在俄罗斯特种部队开展的这场成功的联合解救行动中,立下头功的便是名扬俄罗斯和全世界的俄罗斯最精锐的反恐突击队——“阿尔法”(Alpha)部队。

2002年10月23日晚9时(莫斯科时间)左右,四五十名车臣非法武装分子闯入莫斯科东南区轴承厂文化宫,将在那里看音乐剧的700多名观众、100多名演员及文化宫工作人员扣为人质,制造了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他们此次行动的目的是,逼迫俄罗斯联邦当局停止在车臣的军事行动,并从车臣撤军。这次恐怖活动影响之大、被劫持人员之多,令全世界为之震惊。此次人质危机是俄立国以来,在首都莫斯科市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恶劣的劫持人质事件。绑匪携带了大量爆炸物,混杂在人质中间,随时准备炸掉整个剧院。面对极其险恶复杂的局面,俄最高决策层确定了谈、打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解决的方针。各强力部门为武力解救人质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围绕着防爆炸、歼匪首两个重点,制订了周密的预案。俄罗斯政府立即成立指挥部,与绑匪进行谈判,但毫无进展。同时,车臣非法武装分子已经枪杀了多名人质。

莫斯科当地时间26日5时30分(北京时间10时30分),挟持了剧院三天两夜的车臣叛军,在谈判失败后,开始发怒,枪杀人质。在这种情况下,“阿尔法”部队忍无可忍,在请示指挥部后,决定采取突击行动,以避免更多无辜的人质受到伤害,并宣布对行动的全部后果负全责。埋伏于剧院内外的特种作战部队向绑匪发起迅猛攻击,经半小时激战,一举击毙了50名绑匪,其中包括车臣非法武装劫持人质的头目巴拉耶夫,成功地防止了大爆炸的发生,解救了800余名人质,在此次行动中,特种部队无人牺牲。

这也是近几年来最成功的解救行动。纵观俄成功解决人质危机的整个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营救准备阶段,从23日夜成立应急联合指挥中心至26日凌晨突击行动打响前;第二阶段是营救行动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善后及清剿残敌阶段。

这次发生的莫斯科劫持人质事件是车臣非法武装一手策划的。俄安全部门根据掌握的绑匪头子巴拉耶夫的通话记录,以证明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直接参与了制订劫持行动计划。非法武装分子的目的是在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制造骇人听闻的大规模流血事件,给坚持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不妥协的普京政权以致命一击,摧毁俄罗斯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并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挽救处于穷途末路的车臣非法武装。

在讲述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时,不能不首先介绍一下这一事件的直接组织者莫夫萨尔·巴拉耶夫和他的“寡妇敢死队”。直接指挥此次劫持行动的恐怖分子头目,名叫莫夫萨尔·巴拉耶夫。此人25岁,是2001年6月被击毙的著名车匪头目阿尔比·巴拉耶夫的侄子。阿尔比·巴拉耶夫死前是车臣非法武装第四号头目,曾任车臣非法武装“国民卫队”参谋长、“第29自杀突击师”师长,在车臣非法武装中以凶狠残忍著称,生前曾策划多起绑架事件,并亲手杀死170余名俄军官兵和车臣合法政府官员。巴拉耶夫一家在车臣是一个大家族,控制着当地的石油走私活动,在阿尔比担任家族大族长期间,家族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不仅石油走私“生意”搞得红红火火,还兼营贩毒、绑票之类的“买卖”。那时候,刚20岁出头的莫夫萨尔就已经是叔叔最主要的帮手了。1998年10月,阿尔比、莫夫萨尔叔侄绑架了在车臣维修电信设备的四名英国工程师,向英国勒索1000万美元的赎金。后来“基地”组织得知了这个消息,愿意出3000万美元买这几个人的人头,于是莫夫萨尔亲手将这4人的头颅砍下。

2001年6月阿尔比被俄军击毙后,莫夫萨尔立誓要为叔叔报仇,于是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封其为“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接管了巴拉耶夫家族。莫夫萨尔在其队伍中组织了一支由寡妇组成的敢死队。这些寡妇的丈夫生前都是车臣非法武装的成员,在战斗中被俄军击毙。所以寡妇们对俄罗斯政府、俄罗斯军队及俄罗斯的一切都怀有刻骨仇恨,她们在接受了射击、刺杀、爆炸技术训练后,算得上是亡命之徒,成为莫夫萨尔团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此次参与莫斯科劫持事件的恐怖分子中就有“寡妇敢死队”的18名成员。这些寡妇身披黑纱,腰捆炸药,混在人质中间做“人体炸弹”,为俄强力部门在制订解救计划时最头痛、最难对付的一伙人。一些经历了三天三夜惊天恐怖的获救人质告诉记者,这些“寡妇敢死队”成员对待人质比男人们要狠得多。这些女恐怖分子清一色的打扮:除了露出一双眼睛外,全身上下都用黑布裹得严严实实,头上还扎着一条写着阿拉伯语的头巾。

此次劫持人质事件是经过长期策划,精心组织、内外呼应的一次恐怖活动。早在六个月前,车臣绑匪就已经开始策划在莫斯科搞恐怖活动了。当时车臣绑匪的目标并不仅仅限于此次的轴承厂剧院。从被击毙的车臣绑匪身上搜出的录音带显示,莫斯科另一家剧院也在他们的袭击之列。而且更为惊人的消息是,车臣绑匪还计划袭击莫斯科附近的一家核电站!但在他们踩点之后,发现核电站周围戒备森严,于是,车臣匪首巴拉耶夫亲自下令取消了此次袭击计划。在经过多方侦察和研究后,匪徒将目标锁定在轴承厂文化宫。

发生人质危机的“戏剧中心”位于莫斯科市的东南区梅利尼科大街7号,原是一个轴承厂的文化宫,由一家商业组织承包后,经过翻修,改建为一座可容纳1400名观众的大型剧场。绑匪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作案,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点是剧院位置有利。“戏剧中心”距克里姆林宫只有4.5公里,又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工厂区,安全警卫松懈。第二点是常有外国人光顾。车匪认为,只有绑架较多外国人质,才能引起国际社会更多关注,从而为外部势力干涉车臣事务创造条件。第三点是该剧院上座率高,观众较多。该剧院是莫斯科东南部最现代、最舒适的剧院,除了剧场大厅外,剧院里还有舞厅、歌厅、带有歌舞表演的餐厅和脱衣舞表演厅。为吸引顾客,剧院还采取了赠票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据称,在23日遭到劫持时,剧院上座率达到50%。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座剧院里有车臣匪徒的秘密窝点。

早在2002年夏季,一个名叫鲁斯兰的车臣商人找到剧院管理部门,高价租下剧院地下室的一部分,开设了一家名叫“中央车站二号”的夜总会。装修时,鲁斯兰以了解剧院结构为名,索要了整个剧院的设计图纸,使恐怖分子得以详细了解该剧院的建筑结构,为其制造劫持计划、安放爆炸物提供了方便。鲁斯兰还在剧院入口处开了一个小酒吧。酒吧是观察人员出入,及剧院保安活动的最佳位置。一些经常出入这家剧院的戏迷们后来回忆起,在劫持行动发生前的几个星期里,不断有来自车臣的“老乡们”造访鲁斯兰的夜总会,他们在主人殷勤招待下,看剧、喝酒、跳舞,参观剧院各个部分,了解剧院的一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10月底,这家夜总会正好在装修,因此,多名车臣绑匪就伪装成建筑工人,把炸药和枪支偷运到了夜总会的储藏室。

车匪在莫斯科的地下组织预先通过关系,在郊外靠近机场的一个偏僻地方租用了一栋民房,作为秘密储存武器的仓库。在当今枪支走私盛行、治安管理松弛的俄罗斯,从非法渠道获得武器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到事发前,匪徒们已经在这栋民房里存放了数十件各类枪支和近两吨爆炸物。

俄警方经清点后宣布,在此次人质事件中,绑匪共使用了120公斤炸药、114枚手榴弹、15支狙击步枪、11支手枪和其他武器装备。俄警方透露,这些武器装备直接来自于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经伪装后用长途车运到莫斯科。这一秘密运输工作早在袭击前半年就已经开始了。

行动前3个星期,匪徒们开始按计划陆续离开车臣,出境方式包括:化装成老百姓合法出境、偷越封锁线、绕道国外等等。这些人一到莫斯科,即得到车臣地下组织的接应,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根据俄当局的事后调查,发动此次人质事件的车臣匪首巴拉耶夫早在袭击开始前两个月,就从俄罗斯南部坐火车秘密进入了莫斯科。而他手下的部分“寡妇军”成员也在10月初搭乘长途汽车,从与车臣接壤的达吉斯坦共和国进入了莫斯科。从被打死的车臣“寡妇军”成员身上搜出的车票证明了这一点,俄警方甚至已经顺藤摸瓜追查到了这辆挂着达吉斯坦牌照的车子。除他们之外,其他的车臣绑匪可能是从俄全境各地向莫斯科汇集的。

目前在莫斯科生活着十多万车臣人,主要以经商为生,控制着当地的—些集市。由于各种原因,在莫斯科的车臣人形成了一个很大程度上由犯罪团伙控制的封闭的小社会。这个小社会组织严密、纪律森严,主导其运转的是车臣传统的宗法制度,而不是俄罗斯法律。尽管它长期存在于莫斯科,但安全部门却渗透不进去,根本无法安插“卧底”,因此,对其知之甚少。来到莫斯科的绑匪一进入这个小社会,就如老鼠进了洞,安全部门很难掌握其踪影。必须承认的是,车臣绑匪处心积虑地部署还是非常有效的。直到人质事件发生之后,俄警方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

近年来,俄当局虽高度重视反恐工作,但对匪徒在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地区制造大规模恐怖事件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防范措施亦不得力,形成“灯下黑”。车匪为在首都绑架人质,进行了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此前,已在莫斯科地区制造了数起恐怖事件,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此次恐怖分子在安全部门的眼皮底下集藏了大批武器,数十人从千余公里外的车臣地区分批秘密潜入莫斯科,后又多次混入剧院踩点侦察,安全情报部门事先竟毫无察觉。这既表明俄当局对反恐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也暴露出有关职能部门在首都安保方面存在较大疏漏,特别是对枪支弹药和爆炸物缉查不力,反映出情报部门缺乏有效手段及时获取有关车匪重大恐怖活动的情报,对恐怖分子中的重点头目侦控不力。

到10月23日,匪徒一切准备就绪。当晚21时许(北京时间24日凌晨1时),巴拉耶夫率领40多名车臣恐怖分子,携带机枪、自动步枪、手枪和爆炸物,乘坐4辆汽车来到“戏剧中心”,迅速冲入剧院,按事先部署控制了剧院的各个关键位置。当时剧场内正在上演一部关于飞行员生活的戏剧,第三幕刚刚开始。突然,几名身着迷彩服、手持武器的蒙面人冲上舞台,将不知所措的演员推到一边,并向空中鸣枪,随即喊道:“你们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吗?我们是车臣人,都不许动!”

在劫持发生之际,剧院内的观众、演员共有近千人,其中60多名外国人。开始时,许多观众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起巨大劫持行动的开始,还以为是演出中临时加上的闹剧,然而听到了真正的枪声后才如梦方醒。当绑匪冲上舞台后,一些机灵的观众和演员乘乱跑出剧院。稍后,绑匪为了向公众显示其“善意”,又释放了十几名儿童和妇女,当晚,总共有150余人脱险,但被扣在剧院中的人质仍有800多人。

现场有观众打手机报警。附近的治安警察和特警部队接到报警后迅即赶往剧院,并与恐怖分子发生交火。一名恐怖分子受伤,人质中的一位医生为其包扎了伤口。恐怖分子喊道:“我们全身绑着炸药,还在楼里布设了炸药,如果你们不停止攻击,我们就炸毁剧院,跟人质同归于尽!”现场警察感到事态严重,于是停止进攻,向上级报告情况,请求支援。

在3天的劫持行动中,绑匪使用了心理战术对付人质,进而逼迫联邦军队动手。例如,绑匪强迫人质在剧院的桌子上反复做“起来和趴下”的动作,并且,寻找性格软弱的人质先下手,不断摧毁人质的心理承受力。突击行动结束之后,俄罗斯军方宣布,在绑匪中确实有一位懂得心理学的人,他曾经参加过车臣非法武装以前劫持人质的行动,在这次劫持行动中,他为匪首巴拉耶夫在对付人质方面出了一些主意。

事件发生后,车臣恐怖分子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了声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也很快播放了恐怖分子事先录制的录像带,声称,此次行动惟一的目的就是要求俄政府从车臣撤军,结束车臣战争。恐怖分子还威胁称,若政治要求在7日内得不到满足,就将炸毁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后来,7天的期限又改为3天。他们警告:警方每打死他们一人,他们就杀死10名人质。于是,震惊世界的人质危机发生了。

劫持事件发生时,普京总统仍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得知发生人质危机后,普京总统大为恼火,立刻召集总理、各强力部门领导人,及莫斯科市市长到克里姆林宫开会。经过短暂交换意见,普京制定了“决不妥协、谈判和动武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营救”的方针,责令强力部门以此为依据,迅速制定行动计划,在最大限度保证人质安全的前提下,坚决消灭恐怖分子。此外,普京还取消了对德国、葡萄牙的访问,及参加APEC成员国峰会计划。当天晚上,普京总统就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总统镇定地向俄罗斯人民报告了莫斯科所发生的事情,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勇敢地应对恐怖势力的进攻。

事件发生后,普京当场下令,立即在紧靠现场的地方组建了以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为首的联合应急指挥中心,具体领导危机处置工作,并直接对总统负责。该指挥中心成员包括内务部、国防部、紧急情况部和莫斯科市内务总局等部门的领导人。联邦安全总局第一副局长则担任现场指挥,负责指挥协调各强力部门参战部队。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总统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指挥谈判工作。

此前,最早得到警报的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在第一时间内,向现场派出了莫斯科内卫军区第55内卫师和第1特种大队共450人,于当晚22时抵达现场,迅速包围剧院,控制附近制高点,并在距剧院100米和300米范围内设置两道封锁线,着手疏散附近居民。差不多在同时,联邦安全总局所属“阿尔法”特种作战小组也全副武装赶到。为防恐怖分子声东击西,在莫斯科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内务部和国防部于当晚迅速调集大批军警加强市内巡逻检查及对重要目标的守控。

人质事件发生后,市政府、紧急情况部门迅速组成了隶属于营救指挥中心的紧急救助指挥部,在其统一部署下,营救、消防、疏散、医疗等各项工作均有条不紊地进行。电话局迅速设立了寻亲热线电话,向人质家属提供信息。紧急情况启动了储存物资调配机制,从各仓库紧急调运食品、水、药品及消防等物资。为稳定人心,防止人质家属干扰整个营救工作,卫生部会同内务部及联邦安全总局专家距现场不远处成立了“心理救助中心”,接待人质家属、安置脱险人员。莫斯科市交通局则调集数十辆大巴,在现场集结待命。

遵照指挥中心的指示,莫斯科市各大医院也做出部署,要求所有医生及护土无故不得擅自离开岗位,随时准备行动。各病房腾出床位,做好收治伤员的准备,100多辆救护车随时待命。

10月24日凌晨,根据统一部署,有关方面开始同绑匪接触,首先争取政治解决危机,至少暂时稳住绑匪,为解救行动赢得时间。当时,至少有5条接触渠道:一是由联邦安全总局牵头的应急联合指挥中心与恐怖分子保持着联系。二是有车臣背景的人士,包括车臣驻杜马的代表,及一些在莫斯科的知名车臣政治、文化和工商界代表,这些人最早开始与绑匪谈判。三是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组织,这些组织的工作人员以探视、救助人质为由进入剧院,与绑匪接触,争取软化绑匪立场。四是美、德、奥等外国人质所属国家的驻俄大使,也前往剧院,试图与绑匪进行接触。五是杜马中的右翼党团领导人,出面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如涅姆佐夫等人。一些政治家在电视节目中表示,愿意把自己交给绑匪充当人质,把其他人质换出来。

各种渠道时断时续地与恐怖分子进行着接触和谈判。14日至25日白天,谈判在向人质提供食物、药品,争取释放妇、幼、弱人质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绑匪同意医生为伤病者提供治疗,甚至允许个别记者携带摄影设备进入剧院拍摄人质的状况。据访问者说,绑匪们对待人质总的来说还算文明,基本没有打骂人质的现象。一名获救人质说:“绑匪们既没有喝酒,也没有抽烟,更没有打骂人质,他们很守纪律。”生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的人质们无可奈何地坐在座位上,场面基本平静。人们可以获得水和食物,甚至可以小声聊聊天,听收音机,但不能随便走动。为了防止人质逃跑,绑匪禁止人质使用剧院大厅的厕所,要方便只能到舞台前的乐池里,因此大厅里空气污浊不堪。

10月25日,恐怖分子态度趋于强硬,声称,除非把俄罗斯政府承认的车臣最高行政长官卡德罗夫交出来,否则,再也不会释放人质。25日下午,俄政府谈判代表报告说,绑匪发出威胁,如果当晚10时不满足俄军撤离车臣的要求,就开始对人质下手。

鉴于武力营救的准备工作尚未最后就绪,指挥中心遂决定想办法拖延时间,尽力稳住绑匪。下午4时45分,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宣布,只要释放人质,俄政府保证提供一切必要交通工具和其他条件,让所有恐怖分子前往第三国避难,免于刑事起诉,保障其生命安全。当晚8时,在绑匪规定的最后期限前两小时,普京总统再次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但必须释放人质。同时,普京还指示指挥中心,无论恐怖分子要求与何人谈判,指挥中心都要满足其要求。

25日晚,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内亲自约见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重量级人物能亲自出面斡旋,尽量稳住绑匪。老普同意试一试,随即来到现场与绑匪谈判。俄罗斯几位著名的政治家,包括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和与车臣接壤的印古什共和国前总统阿谢夫先后进入剧院,与车臣武装分子展开了谈判。谈判只进行了30分钟后即告结束。据普里马科夫后来讲,巴拉耶夫彬彬有礼、思路清晰,但态度非常强硬,除了一再要求俄从车臣撤军外,其他什么问题也不愿意谈。此后,绑匪宣布不再与任何人谈判。

同时,克里姆林宫高层官员还试图联络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因为俄罗斯坚信,正是马斯哈多夫一手导演了这起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出了相关的证据:2002年6月录的一盘录像带。在录像上,马斯哈多夫扬言,车臣武装将改变战略,从“游击战”转为“主动出击”。他说:“我肯定,在最后的阶段,我们将发动更加与众不同的行动,比如说自杀行动。通过这样的行动,我们将把我们的祖国从俄罗斯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不过,克里姆林宫几经努力也没有联系到这个家伙。

夜幕降临的时候,车臣武装分子突然改变了主意,不但不释放外国人质,还拒绝继续跟俄罗斯官员谈判。他们要求换人,换受车臣人尊重的俄罗斯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虽说克里姆林宫没多少人知道安娜是谁,但这位女记者在车臣人中还是蛮有名的,因为她写了不少批评俄军在车臣行动的报道,说了一些挺让车臣人受用的话。被火速接到现场的安娜没有犹豫,直奔剧院与车臣武装分子展开对话。

午夜时分,带着一脸疲倦的安娜走出剧院的时候,她手里多了一张写满车臣武装分子具体要求的纸张,并且警告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因为车臣绑匪威胁说,天亮的时候,也就是五六点,最晚不过七点钟,他们开始枪杀人质!”在这些要求中,最引人瞩目的两条是:普京总统立即宣布停止车臣战争;俄军立即从车臣任何一个地方撤军,以示诚意。如果上述要求能得到满足,并且能得到确认保证的话,那么,他们将立即释放人质。上述条件是否真实,须得到欧洲委员会委员洛德·杰德(此人多次到车臣调查所谓的人权问题)的确认,否则,他们就在26日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枪杀人质!

在谈判的同时,武力营救的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虽然俄方已经接受了恐怖分子的许多条件,但在这种情况下,车臣恐怖分子仍然开始杀人,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对剧院发动闪电突击。在人质安危系于一旦的危急情况下,普京签署了突击命令。

突击计划早在人质事件发生之初便由俄内政部、内卫部队、联邦安全局、紧急情况部拟定好了。参加突击行动的部队,即“阿尔法”、“信号旗”和内卫部队也早就到位。其中“阿尔法”在行动中唱主角,“信号旗”负责支援突击,内卫部队则负责支援突击队的任务。据内务部人员透露,在三天事件中,特种部队人员一直准备作战,他们早己在剧院后面的外墙挖了洞口,特种兵早已潜入剧院内,并隐蔽起来。一些记者事后想起来,从出现人质危机的23日那天起,就看见一些“工人”在剧场附近“施工”,挖开或凿开排污管道和暖气输送管道。

“阿尔法”特种部队的军官透露,其实发动强攻的想法,在恐怖分子劫持人质的第一天,现场指挥部就已经开始考虑了。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指挥部的高级指挥人员不愿意看到1995年车臣绑匪在布琼诺天卡劫持人质的悲剧在莫斯科重演。现场指挥部当时坐落在工会大街上。他们很担心决定提前进攻剧院的消息被走漏,因为当时俄罗斯安全局人员已经通知他们,在人质被扣押的剧院附近,发现绑匪的帮凶通过手机给里面的绑匪通报部队的调遣情况。

在发起突击之前,“阿尔法”和“信号旗”的指挥官再次向突击队员们强调了两条原则:一是无论如何都要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突击队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快、准、狠地歼灭所有身上携有炸弹的车臣寡妇敢死队员;二是千万不要导致剧院倒塌,这就要求突击队员们决不容许恐怖分子引爆埋设的地雷和安放在剧院支柱上的炸弹。为保证突击行动的最大成功性,突击队员进行了精心准备。根据俄罗斯总统于事发当天制定的“决不妥协、谈判和动武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营救”方针,应急指挥中心便开始根据各种可能情况拟定多种作战预案,筹划武力营救实施准备工作。

首先是进行周密的侦察。一是侦察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查明剧院内的情况。这些手段是技术侦察,包括侦听绑匪电话、技术测向定位等。二是潜伏侦察。“阿尔法”小组的队员通过地下道潜入剧院下面,在一些部位安装了摄像头。三是询问脱险人员及与人质电话交谈(上面说过,绑匪允许人质与亲属通过手机通话)。在人质与亲属通话时,侦察人员就接过电话,询问剧院内的情况。此外,进入剧院谈判、治疗、送食物的人员也可以向安全部门提供一些信息。通过以上手段,指挥中心基本判明恐怖分子的具体位置,所携带武器种类、爆炸物性能,并根据剧院的建筑结构绘制了作战详图。

其次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战训练。为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指挥中心制定了周密的作战预案,并组织参战部队反复进行针对性演练:一是明确分工。各参战部队被分成狙击、潜伏、突击、排爆、支援等若干小组,各小组任务明确,既独立行动,又相互支援。二是重点演练多路向心突击。“阿尔法”小组提前潜入剧院隐蔽,一但接到攻击命令立即从内部攻击;内务部特战部队埋伏在剧院各处通道和主要出入口,突击时使用高爆炸药炸开门窗和墙壁,从多个方向向剧院迅猛突击;莫斯科市特警部队则待剧院内部战斗打响后从正面突击,合力歼敌。三是轻重装备搭配。为防止人员在行动中遭到袭击,俄将装甲输送车等重装备部署在剧院正面,一旦行动开始,增援人员立即在装甲车掩护下迅速接近目标。

第三是确定突击行动的战法。在制定营救计划时,最让指挥和参谋人员头痛的就是如何防止恐怖分子狗急跳墙引爆炸弹。事后查明,绑匪们携带有130公斤的爆炸物,包括两枚152毫米口径榴弹炮炮弹、18枚手雷、80余件其他炸弹。18名女绑匪携带着这些爆炸物,均匀地分布在人质之间,随时准备与人质同归于尽。据专家说,即使只有一枚152毫米榴弹炮弹爆炸,就足以将大厅内的所有人炸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作战方法都无法保证在绑匪引爆炸弹之前就将其全部消灭。指挥中心遂决定打破常规,采用特殊战法制敌。同时,考虑到匪首巴拉耶夫凶残狡诈,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中心做出了专门布置,力争在战斗一打响就将其击毙。

25日晚上,俄情报部门切断了绑匪与外部恐怖组织的通信联络,恐怖分子得不到上面的指令,变得焦急不安。莫斯科时间26日凌晨2点,一名年轻男子因为嘟囔了几句话而被打死。随后,绑匪又向一名妇女开了枪,之后又打伤两名人质,引起人质恐惧和躁动。还有一种说法是,26日凌晨,一名惊慌过度的小男孩“突发脾气”,跑出座位向匪徒投掷瓶子,便引发其开枪射击,子弹击中一名男子头部和另一名女子的腰部。26日凌晨5时30分,恐怖分子拒绝与俄罗斯任何方面继续对话。接电话的一名车臣恐怖分子明确地告诉俄政府谈判人员说:“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谈判已经失败了!”更令人不安的是,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监听到剧院内的恐怖分子打给国外同伙的一个电话说:“行动将在明天开始,我们将处决最应该被处决的人!”俄官员在与绑匪通话时,发现绑匪情绪很不稳定。随后便传出恐怖分子枪杀两名人质,打伤两名人质的消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恐怖分子真的开始杀人了!

当时,几个特种小组已通过地下管道潜入剧院,他们观察到了绑匪枪杀人质的情况,但由于未接到行动命令,没有采取行动。鉴于绑匪随时有可能大规模屠杀人质,为避免更大损伤,俄高层在关键时刻遂定下立即进行武力营救的决心。

绑匪确实杀害了人质,但突击部队并不是发现绑匪开始杀害人质才仓促发起攻击的。实际上,解救部队事先就对情况有所预料,根据预案主动实施了解救行动。发起突击的时机是指挥中心精心选定的。选定这一时间考虑到了绑匪打算26日杀害人质、绑匪身体心理状态、营救部队准备情况等诸多因素。绑匪们连续几天几夜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许多人质后来证实,多数绑匪这几天根本没有睡觉),到26日凌晨已十分疲惫;绑匪们当时估计俄方不敢贸然发起攻击,危机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因此警惕松懈。据参加这次营救行动的特种部队士兵称,首先,特种部队赢得了心理战的胜利。恐怖分子原以为突击行动会在夜间3时开始,但进攻并没有进行。夜间5时,就在恐怖分子放松警惕的时候,进攻开始了。同时,参战各部队经过两天紧张的筹划、实战训练、部署,各项准备已经就绪,特殊气体也已到位。另外,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人质亲属25日已经上街游行,要求政府从车臣撤军,右翼政客也蠢蠢欲动,打算借题发挥。—切情况都表明,夜长梦多,不宜久拖了。

当地时间5时30分(北京时间26日10时30分),应急指挥中心发出攻击命令。埋伏于各处的突击部队一跃而起,从各个方向向绑匪发起迅猛攻击,随即炸开剧院外墙,冲入剧场,与绑匪激烈交火。“阿尔法”突击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五个方向向剧院同时发起了进攻。特种部队声东击西,趁绑匪把两名人质尸体搬出剧院之际假装交火,却从剧院后门冲入。特种兵通过排风扇投进了催眠瓦斯弹,而且有数枚投进剧院大厅中。最为重要的是,为尽量避免人员伤亡。特种兵冲进大厅,向正在睡觉的恐怖分子射击。大厅内—片慌乱。

一是施放特殊气体,防止大爆炸。劫持人质的车匪携带大量爆炸物,其匪首巴拉耶夫是具有丰富恐怖活动经验的亡命之徒。防爆炸、歼匪首是营救行动成败的关键。为此,指挥中心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使用特种武器制敌。参战部队提前施放失能性气体,使身绑炸药的绑匪丧失了活动能力,无力进行抵抗并引爆爆炸物,从而避免了大爆炸的发生。这在成功解救人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俄内务部副部长介绍,“阿尔法”小组预先施放了特殊气体,战斗打响时,剧院大厅内的匪徒已经中毒,丧失了行动能力。同时,冲在最前面的突击队员眼疾手快地向人群最密集的地方接连投掷手榴弹,爆炸声过后,人群倒下一大片!

不过,别担心,突击队员们投掷的是—种名叫“昏迷气体手榴弹”,可施放催眠气体,从而避免了人员的伤亡。这种刚刚配备给俄罗斯反恐突击队的新式非杀伤性武器,在爆炸之后,其产生的弹片不具杀伤力,而是释放出一种可以致人在短短3秒钟之内立即昏迷倒地的化学气体。该气体对人无致命伤害。正常情况下吸入这种气体的人半个小时后自动苏醒,但如果吸入过量的话,那么也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紧接着,戴着防毒面具的突击队员快步冲进剧院大厅,里面灯光很亮,完全可以辨认出绑匪,他们正在椅子上睡觉,于是突击队员冲着绑匪就是一通扫射,或者直接抵近射击那些昏迷的绑匪,绝大多数绑匪都是当场被击毙的。然后,突击队员卸下了绑匪身上绑着的炸药。

守卫大门的车臣恐怖分子来不及反应就被打倒在地。几个守在走廊里放哨的绑匪,向从正面进攻的俄军投掷手榴弹,并向从里面跑出来的人质开火,但被特种兵迅猛准确的火力歼灭。还有几个绑匪闻声朝特种兵跑过来,可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有任何动作,就被结果了性命。

当时,从剧院的内部传来激烈的枪声,部队的装甲车和其他作战车辆准备向剧院门口驶去。随后,联邦突击部队监听到绑匪的未加密通话,绑匪告知同伙俄军发起了进攻,并且说他们已经向俄军突击部队投掷了手雷。这就是后来剧院外面的人听到的连续爆炸声。不久,等候在剧院外面的记者们看到,突击部队在50辆装甲车和军车的掩护下,已经径直进入剧院大门口,接着剧院里面又响起4声剧烈的爆炸声。

二是多路突击,内外夹攻。战斗号令发出后,预先埋伏在地下通道、楼顶、两侧和正面的突击队员从五个方向冲进剧院。其中,地下和楼顶突击是主攻方向,剧院正面的突击是佯攻。至少有一个突击小组预先通过地下通道潜入剧院地下,战斗打响后从乐池出口冲出,发起突击,这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击队员在冲进大厅的时候,射出的子弹打到了二楼的看台上,可是没有射到什么人。藏在那里的几个绑匪,在突击队士兵的扫射后,突然从二楼的座位上跳了起来,但是很快就被战士们击毙了。可能是突击队员们的动作实在太快,也可能是临死最后时刻犹豫的缘故,反正身系炸弹的“车臣寡妇敢死队”队员没有一个成功引爆绑在她们身上的炸弹,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要引爆身上的炸弹。18名“车臣寡妇敢死队”队员悉数倒在突击队员的弹雨下。40分钟之内,战斗全部结束。在剧院对面居民楼里一位居民躲在家里用家用摄像机拍下全部战斗过程。

三是重点突击,力毙匪首。击毙匪首巴拉耶夫的战斗尤其精彩。匪首巴拉耶夫是具有丰富恐怖活动经验的亡命之徒,因而,击毙匪首也是营救行动成败的关键之一。鉴于匪首指挥部设在剧院二楼,指挥中心在剧院墙外专门埋伏了负责歼灭匪首的一个突击组。当战斗打响时,正在饮酒作乐的巴拉耶夫,及其同伙还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即被破窗、破墙突入的特战队员以迅猛、准确的火力击毙,使绑匪陷入混乱,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抵抗。

在莫斯科电视台播出的行动结束后剧场内的镜头中,出现了绑匪首领巴拉耶夫仰面躺倒的尸体,四周满是玻璃残片,这名前车臣叛匪头目阿尔比·巴拉耶夫的侄子手中还握着一只法国白兰地酒瓶。

在七个小时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俄内务部副部长瓦西里耶夫承认,特种部队使用了“特别手段”。除使用新型“毒气弹”外,还采用了心理战。据一名参加解救人质的“阿尔法”特种兵说,解救人质的过程中,俄罗斯军队的突袭采用了心理战的方式。原来他们放出风来说,要在26日凌晨3点开始发起进攻,于是绑匪开始等待,可是到了3点却悄无声息,绑匪懊恼得胡乱开枪。

根据心理学家事先的分析,此时绑匪的士气开始处于低落状态,精神也就放松下来。在后来,俄罗斯提供的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不少绑匪直接被击毙在座椅上,他们差不多是在睡觉的时候被击毙的。曾在现场采访的《莫斯科共青团报》新闻部记者德米特里说,绑匪被击毙与联邦特种部队使用了催眠气体的作用有关,也有心理战对他们的影响,这次俄罗斯突击队对绑匪使用的是生理加心理的双重干扰。匪首巴拉耶夫被突击部队击毙的时候,手里还拿着白兰地。可以看出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另一方面也是其烦躁不安的表现。

其他—些绑匪的尸体则呈现出了睡眠状。蒙面女绑匪基本上都是在大厅的座位上被当场击毙的。原来这里坐的都是儿童。不少女绑匪的身上还绑着至少800克到1.5公斤的炸药。莫斯科法医还说,从被击毙的绑匪生理情况来看,他们在死之前都喝了酒,身上散发着浓烈的酒精气味,其中还有人吸食过毒品。在绑匪的遗留物品中,突击队员除了武器和炸药之外,还发现了吸毒的工具。所以,这些绑匪在突击队员冲进大厅之前,早已经处于精神恍惚状态。

26日俄内务部公布,参加营救行动的各部队无一牺牲;50名绑匪被击毙,3人被俘;人质当时有67人死亡,750人被救。28日又宣布,死亡人质增至118人。当人质们被带离剧院,恐怖分子被带上警车之后,武装工兵和警犬训导员同时进入剧院。训练有素的嗅弹犬很快就排除了剧院里恐怖分子们遗留的炸弹和埋设的地雷。清点剧院现场的爆炸物,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嗅弹犬先后在剧院内发现了30余个爆炸装置,包括剧院中央一枚巨大的炸弹。如果不及时采取突击行动的话,那么,用俄罗斯内务部副部长的话说“就会有1000人被炸死”。

提前进入剧院地下的“阿尔法”潜伏组应是在26日凌晨5点以前就开始释放麻醉气体。参战人员事后透露,潜伏小组共施放了两次气体。第一次施放后,潜伏小组发现不起作用,遂补充施放。后来发现,施放的剂量超过正常剂量的5倍。剂量过大是造成后来上百人质死亡的原因。不过这也很难责怪营救人员,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容纳近千名急躁不安、身体虚弱人员的封闭空间内,应该施放多大剂量的气体,才能既迅速又安全地达到既定目的。恐怕连当年研制化学武器的科学家们做梦也没想到,会在这种条件下使用这种气体。

应该指出的是,当潜伏组施放气体时,剧院内的人们是有察觉的。不少获救人质后来说,大约在攻击前的一个小时,就有人发现奇怪气体从通风口散出,随后人们陆续失去知觉。这从—个侧面也反映出,俄罗斯的化学武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明。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许多人质都发现有人施放气体时,同样呆在大厅内的数十名绑匪却没有察觉?如果他们察觉了,为什么不引爆身上的炸弹?由于在现场的绑匪大多被击毙,这只能是一个千古之谜了。也许,是上苍在冥冥之中保护这些无辜的人质吧。

在武力营救行动中,特种部队虽解救出大部分人质,但施用失能性气体导致100余名人质中毒不治死亡,这是近年来解决人质危机中伤亡较多的一次。医学专家认为,这种损伤本来是完全能够避免的。无论是对芬太尼还是吗啡,医学上早有特效解毒针剂。如果医务人员能够及早得到有关信息,在实施营救行动时带上足够的解毒剂,进入剧院后,立即给每个昏迷者打上一针,所有中毒者都能存活。如果行动部门当时这样做的话,死亡的人质数量将会降至个位数,这次营救行动无疑将成为世界反恐史上一个完美无缺的范例。但遗憾的是,行动部门为了保密,事前不通知医务部门将使用化学气体,事后也不告诉医院应该用什么解药,致使中毒者被送到医院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上百人因此死亡,这不能不说是此次营救行动的不可原谅的失误,其教训十分深刻。

近年来,俄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即由总统领导的国家安全会议,由担负主要任务的强力部门负责人领导的应急联合指挥中心,和由其副职担任现场指挥的三级危机处理机制构成。此次危机中,以普京总统为领导的国家安全会议制定了“谈判和动武两手准备、立足武力营救”的基本方针;以联邦安全总局局长为首的应急联合指挥中心具体领导及处置工作,并直接对普京总统负责;联邦安全总局第一副局长则担任现场总指挥,负责指挥协调各强力部门参战部队。与此同时,根据指挥中心的统一部署,各强力部门抽调精锐力量,密切协同,形成整体合力,俄内务部副部长瓦西里耶夫在行动总结中称:“各参战部队均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协同能力。”

营救行动之前,指挥部对行动之后的疏散救治工作做了认真的安排。俄军控制剧院后,700多名救援人员迅速跟进疏散和救助人质,由于吸入毒气,多数人质都处于昏迷状态。这些人质都被抬上等候在剧院外的上百辆救护车,送往莫斯科市十几家大医院进行治疗。此前成立的“心理救助中心”也迅速派人到各医院对人质进行心理安慰。但另一方面,救护工作显然没有估计到使用化学气体的严重后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营救行动结束后,俄内务部长格雷兹洛夫下令彻底清查“车臣恐怖网络”,全力追捕残余匪徒和里应外合之徒,坚决遏制可能出现的极端主义浪潮。俄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也称,反恐行动并未结束,俄各强力部门正在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并全力追捕绑匪同伙。因为有迹象表明,在危机期间有匪徒的同伙隐藏在剧院周围及莫斯科市内某些地方,向剧院内的绑匪通风报信。特种部队拘捕了数名藏匿于剧院及混在人质中的恐怖分子,并在附近街道和居民区挨家挨户地进行搜查。莫斯科警方也在全市展开大搜捕,逮捕了30多名向绑匪提供情报的内奸。俄内务部还加强了对居民区、学校、医院及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重要设施的警戒和保安。据称,俄警方对遍布全国各地的武器弹药和爆炸物存放点加强了警卫。

对于没死的恐怖分子,俄军警早有准备。剧院四周和整个莫斯科市都部署了整整四道防线:从里向外分别是突击队包围圈、特警队包围圈、内务部队包围圈和武装警察包围圈。由于现场四周的居民们已经在人质事件发生之初就被全部疏散,所以搜捕歼灭“漏网之鱼”不算难事。构筑四道防线的军警装甲车、宣传车上的高音喇叭以及俄罗斯电台和电视台反复播放俄罗斯内务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的指示:“严正警告那些正在逃亡的匪徒:缴枪不杀。继续逃跑,或者负隅顽抗都是死路一条!”

为防止恐怖分子混在人质中潜逃,警方对被营救出来的人质进行“过滤”——核对他们的身份。而紧急情况部更是将每个人质的详细资料送交收治伤员的各家医院,让警方和医院核实伤员中有无恐怖分子,内务部还专门开设了一条热线电话,以供人质家属核实亲人的身份。莫斯科警察局一名高级官员透露,莫斯科警察局02局奉命记录莫斯科公民提供的—切可疑人员的电话报告。另外,莫斯科警察局已经弄到了从剧院逃脱的恐怖分子的名单,所以想轻易逃出莫斯科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一名恐怖分子混入了剧院外的记者群中,试图潜逃,但很快就被发现,当即被逮捕;另一名恐怖分子也被捕获。虽然行动得手后,一些俄罗斯媒体报道称部分绑匪混迹于人质中间逃出了剧场。一些政府官员也曾向莫斯科市民发出了协助搜索绑匪的呼吁,但联邦安全局局长帕特鲁舍夫几个小时后,面见总统普京时报告说,所有绑匪无一逃跑,或被击毙,或遭生擒。据悉,共有50名绑匪被击毙,其中男性32人,女性18人,2名匪徒遭生擒。

在发生挟持人质事件3天之内,俄罗斯当局采取断然措施,迅速予以化解,从而避免了一场有可能愈演愈烈的人道灾难,甚至是一场潜在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在解救行动中,共有100多名人质不幸丧生,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但从全局着眼,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反恐行动。

此次莫斯科人质危机中,普京总统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持不向恐怖分子妥协,要求强力部门在最大限度保证人质安全的同时坚决消灭恐怖分子。在恐怖分子开始枪杀人质后,俄高层迅速定下动武决心,果断下令特种部队按预案营救人质。

普京总统2002年10月26日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高度评价强力部门在解救行动中的工作,称“做了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同时,对未能救出所有的人表示歉意,“希望死难者的家人和朋友原谅我们”。总统坚定地表示,“我们以行动证明,任何人都无法使俄罗斯屈服。”“恐怖分子只有死路一条,而我们前途无量!”面对恐怖主义分子直捣莫斯科的政治威胁,普京强调,“我们不能允许事件朝消极的方向发展,或向挑衅屈服”。

就全球面言,莫斯科人质事件至少在两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再次提醒我们,虽然人类能够凭借智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常规战争的灾难,但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之下,现代文明社会却已经变得比过去更加脆弱,尤其是无辜的群体越来越容易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他们甚至已经成为恐怖主义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从“9·11事件”到巴厘岛爆炸,一直到莫斯科人质危机,凡是受到恐怖袭击的地方,通常都是被认为安全无虞,并且毫无防备。这就说明,在恐怖分子越来越极端残忍和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现代社会的安全观念、安全战略、防范目标、国际合作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都有必要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其次,各国必须以强硬的手段对付恐怖袭击活动,绝不能对恐怖分子做出任何妥协,更不能屈服于他们的要挟与恐吓,否则就会起到纵容的负面作用。

近来,国际恐怖袭击事件似乎再次出现了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恐怖组织遥相呼应,并且结成了紧密的国际恐怖网络。俄罗斯政府这次以坚决的态度和果断的措施,毫不手软地粉碎了车臣恐怖分子的行动与图谋,从而也沉重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气焰。

在赞赏普京政府处理恐怖事件的同时,我们更希望看到其他国家,特别是恐怖组织比较活跃的东南亚周边国家,也能够拿出同样的勇气和魄力,防止莫斯科人质事件在本地区重演。

莫斯科媒体在人质危机结束之后,立即发表文章指出,此次人质危机,“阿尔法”特种部队成功击败车臣绑匪而取得胜利,说明车臣挟持平民与联邦政府为敌,以达到其分裂国家的目的是行不通的。俄《时事观察》认为,未来车臣非法武装的领导人马斯哈多夫必须无条件停止所谓“游击战争”,否则既无助于与联邦政府的对话,也还会牺牲包括车臣人民在内的无数俄罗斯平民的生命。

在解决了莫斯科人质危机后,俄军抓住有利时机,在北高加索地区发起了代号为“高加索”的反恐行动,以进一步扩大反恐战果。俄军驻北高联合集团司令部宣布,北高军区26日起,在北高加索,特别是车臣地区开始大规模清剿行动,对匪患较重的几个地区实施重点清剿。12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命令反恐精英特种部队——“阿尔法”,前往车臣境内擒拿车臣叛军首领巴萨耶夫。

俄罗斯情报部门表示:2002年10月莫斯科人质危机的绑匪头目莫夫萨尔·巴拉耶夫,就是受到巴萨耶夫的指令执行大规模绑架任务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罗斯高级官员表示:正是莫斯科人质危机,使普京总统下定了擒拿巴萨耶夫的决心。

在莫斯科人质危机成功解决后,立下大功的“阿尔法”部队并没有停息,而是飞赴车臣,展开大规模的“斩首行动”。去搜捕车臣非法武装的头目——“高加索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