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羟基的酰基化反应:辛亥革命与“新中国”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1:01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在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后来曾回忆说,“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可是,很快希望变成了失望,因为宪政未立,民主不彰,“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治舞台上“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但是复辟帝制已成妄想,不管是北洋军阀,还是革命党,没有任何一方抛弃“中华民国”的旗号。

事实上,1949年在新政协期间,即将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仍然提议将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虽然由于司徒美堂等民主人士的激烈反对,中共提议的“简称中华民国”被删除了,但是不容否认,在中共开国领导人看来,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是最早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中国之再生,而不是新中国之初生(参见王占阳《新中国:百年来的理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缔造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一百年后,革命的时代仍未结束。就在今年,我们又亲眼目睹了一些国家的革命。梁启超百年之前曾说:“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也。”今天亦如是。老百姓从来不是革命和动乱的根源。不民主的制度往往是动乱的根源,而不是相反。以民主方式来解决政治权力的更替,才可以避免中外历史上不断重演的流血代价。

我们为什么还要记得并纪念这场已经过去了好几代人、非常遥远的事情,就是因为历史的瓶颈依然卡在我们心头,辛亥革命的幽灵还在缠绕着我们。辛亥革命所开启的那个历史阶段尚未过去,这场革命所产生的动力仍在决定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历史,而那些历史又将决定后人对这场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是一个“新中国”落地的第一声啼哭,但百年之后,这个“新中国”还未长大成人。今天的中国问题与清末已截然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所有问题已得到解决。这个百年前开启的大转型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我希望在辛亥革命200周年的时候,人们的心态不会像今天这样激动、彷徨或迷惘,而是采取一种更平和的、甚至漠然置之的态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不但不应哀伤,还应该庆幸,因为那才能说明,历史的欠债已还,历史的一页真正翻了过去。

(注:《没有皇帝的中国——辛亥百年访谈录》,马国川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