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醛 英文:《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39:03
  《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 陈友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各位老师,新教材《经济生活》一共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及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位老师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材从消费入手,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商品交换使用的都是纸币,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本框的第三目,我们对纸币进行了科学分析。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而纸币拥有金属货币并不具备的优点,因此,纸币这种价值符号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交换媒介,然后教材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三目:纸币。

第一课的第二框叫“信用工具和外汇”。人们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并不是只有现金结算,而是经常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结算。于是第一目“信用工具”集中介绍两种常见的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我们教材所说的信用卡是从广义上说的,而不仅仅指贷记卡及准贷记卡。第二目“外汇”则专门介绍什么是外汇、什么是汇率以及人民币币值为什么要保持稳定。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

前面说过,要消费、交换,人们还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所以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就领着我们去认识价格现象,这一课安排了两个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安排了两目。消费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商品的价格因时、因地而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教材首先就从这一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在列举了气候、时间、地域及生产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后,教材接着追问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由此得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这一理论,并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

但是价格的高低波动并不是任意的,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教材接着就分析商品的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随后分析了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最后,教材总结包括第一目在内的前面的理论,引出了价值规律这一重要经济规律。以上就是本框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的内容。

如果说第二课第一框重点研究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第二框则反过来,即研究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在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首先分析了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并得出一个结论:一般说来,商品价格越高,则消费者的购买量越少。接着指出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后着重指出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在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教材在这一目指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广大学生认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货币认识完了,价格也认识完了,自然该去消费了,所以第三课就引导大家去认识消费现象了。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包括两个框题: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第一框的第一目“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材主要依次分析了居民收入及物价水平这两个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其中在考虑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时,教材分别分析了当前收入、未来收入及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第二目“消费的类型”,教材首先主要从交易方式的角度依次分析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然后还从消费目的角度对消费类型进行分类,并指出了消费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在第三目“消费结构”,教材首先指出什么是消费结构,接着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消费结构的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后教材重点分析了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并对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意义进行了分析。

教材在第二框的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主要分析了四种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现象: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现象,教材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消费心理的基本表现,并一一对它们作出了科学的评价。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教材依次分析了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它的设计是出于以下考虑。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这是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一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么花钱。所以金钱观问题与这三课的内容都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其次,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再次,这一问题可操作性强,便于在班级形成探讨、争辩的气氛。对金钱观的看法,在社会上可谓众说纷纭。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我们的消费离不开商品,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消费的商品从何而来?当然是生产出来的,因此,顺理成章,第二单元就应该研究、分析“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

正是按照消费离不开生产这一逻辑,教材在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首先介绍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教材首先从四个方面指出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这就是第一目“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内容;过渡到生产以后,教材则在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介绍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发展生产,二是主要分别从国家的工作中心及改革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发展生产,这是这一目的重点。教材在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则重点介绍我国生产的基本制度背景,这一框包括两目: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第一目,教材指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然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一一进行了介绍,主要是介绍它们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教材接着介绍并分析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最后,教材告诉我们如何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第二目,教材首先对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一一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它们的含义、地位、作用,在介绍完这些内容以后,教材接着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与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及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相适应的。

大家想一想,商品是由谁生产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财富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企业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第五课就专门分析财富创造的主体,正是按照这一逻辑,第五课叫“企业和劳动者”,它包括两个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包括两目: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绍什么是公司及公司的基本特征,然后重点分析公司的两种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共同之处,教材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最后,教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包括两目:劳动和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在第一目,教材首先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劳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光荣,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然后教材对就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顺着这个逻辑,教材接着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问题,从国家和劳动者个人这两个方面介绍如何解决好就业问题,尤其是重点强调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第二目,教材介绍了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而重点则是从国家和劳动者个人两个角度介绍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既然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企业,而创办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教材接下来分析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对企业来说是筹资,而对提供富余资金的人来说,则是投资,所以第六课叫“投资的选择”,其实连接这一课的逻辑是介绍企业的筹资方式,这一课包括两个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包括两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第一目,教材对什么是储蓄存款、我国的主要储蓄机构及储蓄存款的回报──利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教材对储蓄存款的两大基本类型──活期储蓄及定期储蓄的特点作了重点分析。在第二目,教材主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结算业务。第二框包括“股票、债券和保险”包括三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稳健的投资──债券;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在第一目,教材对什么是股票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股东享有的基本权利,指出股票不可退还但可以转让。接着教材对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作了介绍,由此指出股票投资的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在第二目,教材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债券后,将重点放在介绍几种主要的债券形式上,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以后,我相信学生会对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这三种投资形式的特点有一个基本完整的了解。在第三目,教材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保险,保险业务有哪些基本类型,以及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设计这个综合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清就业前景,掌握就业常识,了解就业及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为成就个人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创造社会主义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二单元介绍完生产以后,接下来该介绍什么内容呢?逻辑十分明确,既然已经创造出了财富,那么接下来当然就得介绍这些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因此,顺理成章,教材的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财富分配”,告诉我们“为谁生产”。所以这两个单元,第二单元是谈财富的创造,第三单元是谈财富的分配。

财富分配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在第三单元的第七课,教材介绍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所以第七课就叫“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课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及其意义,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重点介绍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其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包括两目,第一目“效率与公平”首先介绍什么是效率,并介绍了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接着介绍什么是公平,并告诉我们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在第二目“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材首先介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介绍我国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为什么要兼顾公平;最后,教材的重点是谈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介绍完个人收入分配后,第八课向我们介绍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课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在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主要介绍财政的基本理论,主要要求学生把握财政收入的四个来源、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财政支出的五个方面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我国财政的两大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人民生活有保障。这两个作用也就分别构成了这一框的两个目。在第一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财政的作用,以基础设施工程为例介绍了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接着介绍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在这一部分,教材还对如何正确运用财政政策作了详细分析。最后,教材分析了财政的经济发展作用,财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科学教育事业、高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第二目,教材也是从三个方面展开,指出财政是国家政权及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最后指出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是对第八课的深化,是继续在分析国家的收入分配。这一课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在第一框的第一目“税收的基本特征”,教材主要讲税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税收,重点是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在第二目“我国税收的种类”中,教材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税种,在这里,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在第二框的第一目“纳税人与负税人”,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区分两个概念──纳税人和负税人,在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则对学生进行依法诚信纳税教育,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依法纳税,违反税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违反税法将会受到哪些处罚。

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同时又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这个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全班辩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树立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前面三个单元分别介绍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也就是说,对经济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作了初步的介绍。那么教材接下来该说什么呢?大家知道,自从人类有了商品交换以后,社会经济活动就都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然而在不同的社会,这些经济活动表演的舞台就不一样,那么在我们国家,这些经济活动是在什么舞台上表演的呢?在我们国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因此,在第四单元的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材着重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学习这一课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我国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题: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框的第一目“市场调节”,教材首先从资源的相对稀缺出发,分析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然后介绍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以及市场调节的优点。在第二目“市场秩序”,我们的教材首先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市场秩序出发,指出了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接着教材着重介绍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市场秩序的规范离不开市场规则,二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在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教材首先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一是市场不能做的领域,二是市场能够做,但由于“三性”可能做不好的领域,然后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由此带来的后果:资源配置、利用的低效率,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在第二框题的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后分别从所有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三个方面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教材的分析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二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那么,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简单说来,近期目标是为了全面建设一个小康社会。因此,第十一课叫“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这一课以后,大家会对我国经济活动的目标有着全面的认识,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包括两个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第一框题的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教材首先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介绍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然后指出总体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及发展很不平衡的。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大好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中,教材一一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题的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教材首先从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引出科学发展观,然后着重介绍、阐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教材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及统筹区域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介绍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前面十一课在分析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暂时不考虑我国经济生活与外界的联系。当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生活的,不过现代经济学都是这么做的。因此,在最后一课,我们的教材把经济生活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所以第十二课叫“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因此,加上这一课,我们整个教材的思路,或者说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等生产活动,以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第一框的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教材主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载体,在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在第二框的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教材主要分析世贸组织的功能、原则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活动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并指出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在第二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材首先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介绍我国二十多年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即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然后教材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使得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接下来教材的重点就是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出发,介绍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最后,教材指出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设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这一探究活动,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抓住各种机遇,勇敢迎接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探究展示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第二,青年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本领。在第十二课主要是从战略、宏观层面介绍我国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至于具体怎么采取各种措施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十二课并没有讨论。本综合探究希望学生结合本地或我国的经济建设实际,针对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充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本探究活动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第三,应当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一个方面是必须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探究活动涉及的面很广,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正好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