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的意思是什么?:《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三章:以弱胜强的柔性谋略(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30:17
    5、以弱胜强的曲折性
  在强弱对弈中,强者赢得胜利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弱者取得胜利则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曲折的过程。除去个别情况之外,一般来讲,以弱胜强的博弈大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以弱抗强。在博弈中,弱者大都需要经过一个同强者直接对抗的阶段。此阶段对弱者而言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以弱胜强能否实现。这是因为,假如弱者在对抗的时候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就无法顺利完成以弱胜强的其他阶段。而弱者要保护自己,就需要充分认清“柔道”重要性,不能以硬碰硬,而是坚持以防御为主。《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讲的正是弱者不顾双方力量差距、同强敌人以硬碰硬的危害性。《孙子兵法》还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强调弱者同强者斗争时,要先行让开一步。前文说到曹髦同司马昭硬拼结果丢掉性命的故事,也反证了这个道理。     二是由弱变强。在强弱对抗的博弈中,如果弱者不能变为强者、强者不能被削弱成弱者,那么以弱胜强现象就不易出现。所以,弱者由弱化强,实现强弱易位,这才是以弱胜强的关键环节。对弱势一方来说,要想实现由弱变强的转化,就一方面需要努力保存并壮大自己,一方面需要逐渐削弱并消灭敌人。在这个阶段里,无论是发展和壮大自己,还是削弱和消灭别人,由于此时强弱双方处在激烈的斗争状态,双方的主动与被动、攻击和防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实现由弱变强往往要经过许多个回合的斗争和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决定了强弱转化阶段是一个曲折的和反复的过程。 比如当年诸葛亮为刘邦策划隆中对,其根本之意,就是要刘邦先从曹操、孙权势力不及的地方着手,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占有荆州和益州两地,扩展自己的力量,使自己从弱小变得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与强敌抗衡的资格。如果不这样办,偏偏要以弱击强硬与曹孙争锋,则很可能就会被曹操、孙权给消灭了。     三是以强胜弱。在这个阶段,弱者已经完成了力量的转化,在力量整体上处于强势,因而可以采取进攻的方式同对手抗衡。此时,博弈之初的强者在力量力量上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已经变成了弱者,再加上其心理优势的崩溃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因而往往会输掉竞争。当然,在这个阶段里仍有可能出现反复。已经变强了的弱者,未必就肯定能战胜已被削弱了的对手,也还存在被对手扭转局势的可能。要彻底战胜对手,弱者还需要有“宜将胜勇追穷寇”的作风,避免对方养成气力卷土重来,带来新的曲折。 当年,周文王以弱胜强,表面上服从纣王,实际上暗中积蓄力量。最后周的版图大大扩展,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周从弱小到强大,花费了几乎一代人的时间。也正是靠着周文王积蓄的强大力量,周武王才最终讨伐商纣成功,开创了八百年大周江山。
   综上所述,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往往需要完成“以弱抗强、由弱变强和以弱胜强”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每一个具体过程中,都有着弱者同强者的反复胶着和斗争。因此,以弱胜强的战争大都表现出形式上的反复性、时间上的长期性和过程上的曲折性,呈现出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运动状态。当然,也有个别以弱胜强的例子,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而呈现极短的过程性。诸如这样的例子,则非有良好的条件而不能达到的。而这些良好的条件,则往往乃外力所致而非人力所能达到,因此,可以忽略不谈。     下面,我们分析一个以弱胜强的例子。
  在前文中,我们讲到了百里奚为秦穆公策划天下的事情。我们分析百里奚的谋略,发现他给秦穆公的建议恰恰就是一个“以弱胜强”的经典谋略。首先,百里奚分析秦国与中原地区主要诸侯国的强弱态势,认为秦国力量还比较弱,还不足以同中原的强国争锋。因此,不能急于参加中原会盟,而是先要把力量建设好,把国力提高上来。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资本同中原各国一决高下。    其次,百里奚认为,在中原诸侯角逐霸权的时候,应该利用他们无暇西顾的机会,努力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在秦国周边的西戎地区,尚处于一个权力的“真空带”。秦国应该及时出击,以怀柔和征讨两种方式,把这块土地拿下,迅速扩张自己的国力。把自己经营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国家。     第三,一旦中原地区有可趁之机,则抓住机会,发动对中原的攻势。到那个时候,则秦国就有希望称霸天下了。 百里奚的谋略从本质上说是很高明的。当时,秦国与中原诸侯相比,实力还比较弱小。如果强行同中原诸侯争雄,则只有沦为败者的下场。所以,秦国首要的战略目标,不在于争霸,而在于发展自己。只有先发展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争霸的目的。这个思想,其实就是“不争之争”、“以退为进”的思想。
百里奚分析了秦国的具体实际,指出,秦国向东争霸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但是向西部发展却比较容易,不会遇到大的挑战。因此,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抢先把西部地区抢到手,并以此为依托经营大后方。等到秦国力量提高上来了,秦国也就具备了同中原诸侯一较高下的资本。那时,秦国就可以静静地等待有利之机。一旦机会来临,秦国就可以趁机而出。那时,天下则势必无可当秦者。后来的历史果然如百里奚所言。秦穆公听懂了百里奚的谋略,也按照百里奚的整体规划进行战略部署。结果,秦国的国力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秦国横扫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秦国以弱胜强谋求崛起的故事提示人们,弱者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要对抗并战胜强者,就必须得学会以弱胜强这一招。在现实的博弈中,以弱胜强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个个人、团体、军队、国家,都不可能永远占据强势,不可能永远面对弱者。再强的强者,都有沦为弱势的一天;再强的行为体,也都可能在某些局部上存在着弱于对方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强弱博弈的格局。其二,当弱者面对强者的时候,绝对不能束手就擒或坐以待毙,而是要奋起反击,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弱者要想在同强敌博弈的过程中赢得主动甚至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以弱胜强的谋略。正如秦国,身处诸侯交相兼并、肆意征伐的国际环境中,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避免亡国灭种的灾难。但是,秦国要想成功崛起,光有美好的愿望不行,还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虽然秦国也具有一定的实力,可是,要想在诸侯之间强敌环伺的战略格局中崛起,就必须遵循以弱胜强的战略,走出一条以弱胜强的道路来。如果找不到这条道路,贸然与强国争衡,则后果很可能不妙,不仅实现不了其崛起的雄心,反而有可能招致恶果。在百里奚的指点下,秦国找到了这条道路,虽然这条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是秦国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最终走到了头当然,历史上也存在以弱胜强一蹴而就的现象。这种现象需要各种条件,需要自己谋略恰当而对方指导失误。自己谋略恰当,就可以造成“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的效果,这个可以靠自己掌握;但若期盼对方指导失误,这就如同守株而望待兔般,则不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