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义城监狱:胃痛 胃下垂,脱肛.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42:02
2011-02-23 19:44:41|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胃痛 胃下垂,脱肛.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
胃痛
1.    辨痛:
寒痛: 脉沉紧为寒
桂枝 白芍 乌药 元胡 川楝子 枳壳 姜黄 佛手 山药 砂仁 甘草
本方用于胃肠痉挛之胃痛,没有胀感,常因胃寒而至,胃痛阵发,常饮食寒凉而发,自觉胃肠不耐寒凉,重者痛引肚脐周。
加减:
寒甚加制附子;如有腹泻便稀加肉豆蔻;
脾胃虚寒胃痛,患者每于夜间(或凌晨)觉胃中空虚,隐痛不适,喜按喜温,有痉挛感,可用黄芪建中汤治疗。(黄芪,生白芍、桂枝、良姜、甘草、饴糖、川楝子、玄胡、枸杞子、陈皮。
加减 虚寒者加炒白术、党参、附片;胃阴不足者减桂枝、良姜,加沙参、生地、鲜石斛;痰湿交阻者加法半夏、厚朴;肝胃不和者加香附、柴胡、绿萼梅、郁金、枳壳;胀甚者加大腹皮、降香、丹参。)
热痛:脉弦滑为热
焦栀子 川芎 桂枝 白芍 黄连 干姜 姜黄 砂仁 甘草
本方适用于胃脘痛,有灼热感,畏食辛辣刺激食物,胃肠黏膜病理检查见溃疡,边缘色红,充血,糜烂等均可按热来辨证。
加减:
胃酸分泌多,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黏膜溃疡水肿,出血,加白芨,三七等 止血,消肿生肌,化瘀止痛。
胃脘灼痛隐隐,口干咽燥,五心烦躁,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浸,或有裂纹,无苔,或见剥苔,脉细数。为阴虚胃热,常选玉女煎(【组成】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麦冬6克 知母 牛膝各4.5克。
【主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现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经痛等属于胃热阴亏者。
【加减】如火盛极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14粒;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4.5克,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亏,因精损气者,加人参6~9克。)加芦根,石斛,山药 甘草。
2.    辨胀:
胀分 :寒胀 热胀 肝气胀 胃气胀
寒胀 :
厚朴温中汤:厚朴 陈皮 干姜 草豆蔻 木香 甘草
加减:
呕吐加大草豆蔻药量,如大便稀则改草豆蔻为肉豆蔻涩肠止泻,兼有湿邪,寒湿阻滞,加苍术。
寒甚加制附子
热胀:
处方:厚朴 积实 黄连 黄芩 半夏 陈皮 知母 泽泻 茯苓 砂仁 干姜 姜黄 人参 白术 猪苓 甘草组成。原方熔清胃热,行胃气,补脾气为一炉,辛开苦降,主要用于胃热气不下降,脾气虚不能升清而湿浊中阻证。应用视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如湿邪不甚,去泽泻 茯苓 猪苓等利湿要防止伤阴化燥助热。呕恶不明显去半夏。主要使用于慢性胃炎反复不愈,虚实夹杂之证。慢性胃炎一脾虚为本,不可图小效而妄用攻邪,以至即不能巩固疗效又徒伤正气。若胃胀伴口臭,厌食,属食积胃火,则以保和丸治之。
肝气胀:
指胁胀连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延胡索,川楝子为治本方加减。肝气胀多因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胃气机不畅而致,孙师认为,此证如单用胃气胀方,仅可获短效,唯有肝胃之气并调始可获效,肝胃郁之胃胀常见有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便干,方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小陷胸汤治心下胀而偏热者颇为适宜。
胃气胀:
指仅有胃脘部胀闷不舒,无胁肋不适。胃气胀方由枳实,乌药,厚朴,陈皮,莱菔子,青皮,鳖甲,砂仁,甘草,胀甚觉痛加佛手。夜间腰一下凉感下寒证,下寒不去,则胃胀不除,于原方中加炮姜,肉桂。再甚者加制附子。另外,此类胃胀多是胃气不能下行,常常伴有胃气上逆之呃逆之症,可于方中加代赭石一味药,其重坠降逆下行也可助行气药之力。
3.    辨酸:
泛酸,吐酸等症多为胃痛,胀的伴随症状,也有以泛酸,烧心为主症的,泛酸总因胃气上逆,又兼虚寒与胃热,临床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其多因胃气不畅,气机郁滞,胃气上逆所致。治疗总以通胃腑,降逆气为治疗大法。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枇杷叶,竹茹,代赭石,沉香
砂仁,甘草。
兼虚寒,呕吐痰延,喜温喜按,胃镜提示胃内胃液量多者,加桂枝;兼热见吞酸,嘈杂,心烦,用平呃降逆方合左金丸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多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患,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单单运用西医消炎,保护胃粘膜的治疗比较单一,长期效果观察疗效较差。我们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长补短,治疗慢性胃炎才能见效快,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情志调理。
一、西药:
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
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
克拉霉素0.25~0.58每日2次。
吗丁啉10mg每日3次,
疗程1个月。
二:西药
枸橼酸鉍钾   每次240mg 每日2次
阿莫西林    每次500mg  每日2次
甲硝唑      每次0.4g  每日2次
加对症下药
二、中医辨证施治:
基本方:药物组成:
党参15 克,茯苓15 克,白术10克,枳壳12 克,
石斛15 克,陈皮6克,甘草5克、白芍12克
随证加减;
1、肝胃蕴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和胃,泄热止痛。主方加入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黄连12克、川楝子6克、蒲公英30克、吴茱萸2克。
2、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呕吐,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方加入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大腹皮10克、砂仁3克、佛手10克;
3、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痛明显,嗳气,嘈杂,口中黏腻,或口苔口臭,大便不畅,胸闷痞塞,纳差,食后胀痛加重,舌质稍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法:清热泄浊,和胃消痞。方中加入苍术10克、厚朴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砂仁3克、栀子12 g,黄芩10克、蒲公英20 克;
4、脾胃气虚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呕吐清水,纳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方中加入黄芪12克、桂枝10克、扁豆2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
5、脾胃阴虚型:症见胃脘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咽燥,胃中嘈杂灼热,大便干结,食少、纳呆,乏力,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方中加入北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玉竹10克、生地黄10克、山药15克 、乌梅10克。若口干甚加重沙参、石斛用量,以滋阴养胃生津止渴。
6、胃络瘀血型:症见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按之加重,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质暗红或紫暗,有淤魔,脉弦涩。治法:活血通络,化淤止痛。方中加入炒五灵脂10克、当归10克、三七5克、柴胡10克、乌药6克、元胡6克、香附6克
辨证治疗:­
寒邪犯胃: ­
冷痛,因饮冷而发,喜温,纳呆,受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
1.)
元胡15  良姜15  桂枝15  砂仁10  荜茇10 枳实15  厚朴15  乌药15  牡蛎30  甘草10 ­
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 ­伴柏油样大便加地榆 ,仙鹤草  疼痛甚加甘松 ­;纳呆加神曲 鸡内金 ­
2.)
佩兰  半夏  陈皮  茯苓  白术  良姜   藿香  木香  砂仁  白芷  神曲  香附
3)
丹参30  金铃子10  元胡10  砂仁6  甘草6  白芍15  檀香5  沉香3
加生姜汁3~10滴冲服,日1剂,分3次服。
加减:食滞加焦山楂,莱菔子,六曲;胁痛加香附,柴胡;便血加白芨,三七粉;
寒者加吴茱萸,减川楝子;热者加栀子,丹皮。减沉香;呈虚象减少理气药,加饴糖适量冲服。 ­
饮食伤胃: ­
疼痛腐,胀满拒按,暧腐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通减.纳呆,大便不爽, ­
得矢气或 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
1). 山楂18  神曲6  半夏9  茯苓9  陈皮3 连翘3  莱菔子3 ­
胀满甚加枳实 摈榔 砂仁 ­;苔黄脉数加黄连 黄芩 栀子 ­;便秘加大黄 ­
脾虚便溏加炒白术 ­;气虚加黄芪 白术 党参 ­;气滞加元胡  木香 ­;胃下垂加升麻 ­
2.) 山楂  半夏  连翘   神曲  陈皮  莱菔子 茯苓  厚朴  枳壳  摈榔 ­
肝气犯胃: ­
胀满疼痛,痛连两胁,遇烦恼痛甚,嗳气得矢气或 便后稍舒,胸闷,喜探索、叹息, ­
大便不爽,苔多簿白,脉弦. ­
1.)
柴胡15  槟榔15  枳壳 18  白芍18  苍术12   厚朴12 ­陈皮12  丹参12  沉香3
黄连3   吴茱萸9  甘草6 ­
2.)
元胡  柴胡  香附  白芍 陈皮 枳壳 ­甘草 木香  郁金 川楝子
香附10   苏梗10   陈皮6  茯苓10  炒枳壳6  佛手10   合欢花10
3.)
苏梗10   香附10     佛手10  焦山楂10    神曲10    谷芽30    麦芽30
4)脘腹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按,每餐喝稀饭,稍进干饭胃胀难忍,神疲气短便稀。
舌淡,苔白脉沉弱。
人参5 黄芪30 谷芽20 麦芽20 白术15 枳壳15 升麻10 柴胡10 当归10 陈皮10 甘草6
肝胃郁热: ­
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泛酸,心烦口苦,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
1.)
百合20   乌药10  枳实15   虎杖15 ­
偏气痛加柴胡 枳壳 香附 ;偏热痛加黄连 白芍 栀子 ­
肝胃湿热: ­
疼痛,急迫,灼热,口苦口干,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1.)
半夏  陈皮  黄连  黄芩 太子参  大枣  炙甘草  蒲公英  薏苡仁  白术  枳壳 鱼腥草 ­
2.)
苍术10  陈皮10  藿香10  佩兰10 甘草4  厚朴6  白扣仁6  薏苡20  半夏10
寒热错杂: ­
胃痛急迫,灼热口干,喜温饮,纳少便溏,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
半夏12   黄芩9   干姜9  人参9  黄连3  大枣4枚  炙甘草9 ­
白芍15   元胡9   香附9  厚朴9  乌药9 ­
胃脘痞满,苔黄加厚朴 菖蒲 丹参 蒲黄 大腹皮 ­;泛酸加海螵蛸 瓦楞子 ­
呕吐加藿香 ,半夏。 口干喜饮加乌梅 麦冬 ­;便溏加炒薏苡 苍术 ­
便结加火麻仁 莱菔子 ­
肝郁血瘀: ­
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夜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
柴胡10  白芍10  枳壳10  半夏10  陈皮10  丹参10  桃仁10 ­
郁金12  吴茱萸1 红藤30  黄连5   甘草5  元胡9 ­
畏寒喜暖加干姜 细辛 ­;兼阴虚加玉竹 麦冬 ­
阴虚胃热: ­
胃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 ­舌红少津,便结 ,脉细数. ­
1.)
沙参  麦冬  生地  构子   当归   川楝子  白芍 甘草 香橼  佛手 ­
2.)
沙参15  麦冬15   石斛15  玉竹15  山药15  白芍9   当归9 ­
贝母9   白术9    枳实6   白芨12  海螵蛸20 ­
寒凝加吴茱萸 干姜 ­;气滞加 川楝子 木香 ­; 肝火犯胃加丹皮 栀子 ­
湿热加黄连 黄芩 ­;血瘀加蒲黄 五灵脂 ­;虚寒加良姜 香附. ­
3.)
沙参10  麦冬10   玉竹10  山药10  扁豆10
桑叶6   炙甘草5  熟附子5 谷芽30  麦芽30
脾胃虚寒: ­
隐隐胃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得食则舒,劳累或受凉加重,泛吐清水, ­
神疲纳呆,肌冷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
人参9  干姜9  炙甘草9  白术9 ­
脾胃气虚: ­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神疲便溏,舌淡,脉细弱. ­
太子参20  茯苓15  麦冬15  炒白术10 炒白芍10  炙枇杷叶10 ­
柴胡10   厚朴10   炙甘草10  香橼10  佛手10 ­
脾胃虚弱,湿邪内阻:(胃痞满,恶心,纳差,身倦,气短懒言,口淡不渴。)
黄芪20 党参20 麦芽20 谷芽20 薏苡仁30 白术15 茯苓15 扁豆10 厚朴10
白豆蔻10 神曲10 甘草6
­验方: ­
1.浅表性慢性胃炎: ­
1.茯苓15  枳实15 竹茹15 乌药15  百合15 太子参15  白芍15 ­半夏12  橘红5 沉香5 甘草5 ­
阴虚去乌药加沙参 麦冬 ­;内热加蒲公英 黄连 银花 ­;腹满胀易 枳实为枳壳加厚朴 ­
胃疼痛为主加元胡 郁金 木香 ­;纳呆加 鸡内金 麦芽. ­
2. 浅表性慢性胃炎
三九胃泰  每日2次,每次1包,15天为一疗程,初显效后不宜立即停药,建议再服3~4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分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流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其肠液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黏膜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是胃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胃镜下可见胃液较多,呈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其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调和慢性胆道疾病等所致,临床以胃脘疼痛,泛酸嘈杂,呕吐苦水等为主症。属祖国医学“胃脘痛、泛酸、痞证”范畴。笔者临床体会本病中医药辨证治疗效果较好,临床辨证常分以下四型。
肝胃不和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连及两胁,泛酸嘈杂,时泛吐苦水,嗳气较频,自感咽喉如有物梗阻。舌淡苔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柴胡9克,枳壳12克,白芍9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10克,茯苓15克,生姜9克,甘草6克。若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加山栀9克、蒲公英15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痛甚或较剧者加元胡12克,金铃子6克,郁金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莱菔子15克。
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或呈针刺感,食后痛甚,呃逆泛酸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可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12克(包煎)、五灵脂12克(包煎)、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12克(后下)、三七粉3克(冲服)、白及15克。若见神疲乏力加党参15克,太子参20克;烦躁,口干口渴,舌红,脉数加黄连6克,石斛15克。
湿热中阻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灼热疼痛,恶心不欲食,口干苦、口臭,胸膈烦闷,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9克,陈皮9克,半夏6克,枳实9克,茯苓15克,竹茹9克,白蔻仁6克,蒲公英15克,泽泻12克。若纳差,食少加焦谷、麦芽各15克,鸡内金15克;脘腹胀满不适加佛手9克,香橼9克,枳实9克;阴虚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脾胃阴虚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痛隐隐,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光剥,脉细数。治宜养阴健脾,益胃止痛。方可选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9克,川楝子6克,芍药12克,乌梅9克,佛手12克,香附9克,枳壳9克,炙甘草6克。若胃酸缺乏者加木瓜15克;兼有气虚加太子参30 克;灼痛较重加金铃子6克,元胡12克;嘈杂泛酸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
中气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胃脘痛势绵绵,痞满不适,时胀时消,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止痛。方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木香 6克(后下),麦芽15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9克。若见四肢不温,恶寒喜暖加干姜15克,桂枝9克;舌质暗淡加丹参15克,乳香、没药各12克;大便溏薄加升麻3克,柴胡3克,炒白术15克。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选方用药应灵活,随证加减,笔者体会针对临床症候特点选用一些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如口干咽燥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胃脘痛甚者加元胡12克,金铃子6克;脘腹胀满者加佛手9克,香橼9克;嘈杂泛酸者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大便溏薄者加升麻3克,柴胡3克,炒白术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莱菔子15克;大便色黑或血便加三七粉3克(冲服),白及15克;四肢不温,恶寒喜暖者加干姜15克,桂枝9克。
2.  胆汁反流性胃炎:(烧灼样痛,餐后尤痛,呕吐) ­
1)
柴胡15  川楝子15  元胡15  郁金15  白术15 ­枳实15  厚朴10  甘草5  麦芽20 ­
2)
吴茱萸l~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
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3)
柴胡10 白芍15 黄芩6 当归10 枳壳10 木香10 党参20  炒白术20  茯苓15
半夏10 代赭石20 云南白药1(分服)炙甘草6
胃脘冷痛,舌苔白腻加良姜,香附;
口苦,苔黄腻,幽门螺杆菌阳性加黄连,吴茱萸;
胃脘痛,大便秘结不畅,舌苔黄腻去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黄;
右胁胀痛,苔簿黄腻,有胆囊炎和胆石症加乌梅,郁金,金钱草
4)
西洋参10 参三七6(分2次冲)砂仁10 元胡15  沉香6  石斛15 山药15  薏苡仁15
穿山甲10  麦冬10
胃黏膜伴充血水肿渗出或平坦型糜烂加煅珍珠母,地榆,白芨,黄芩,银花,滑石;
伴充血,渗出,隆起型糜烂加生地,蒲公英,栝楼,炙僵蚕;见粗糙,高低不平,皱壁增生或伴有不典型增生肠化,加当归,丹参,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炙蜂房;见有胆汁反流加枳壳,玫瑰花
3.        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痉挛痛
白芍30  木香9  砂仁6  陈皮10 枳壳15  厚朴12  郁金12  甘草6 ­
肝胃气滞加柴胡 香附  川芎 元胡 ­;寒胃加良姜,荜菝 ­;胃热加黄芩 黄连 ­;纳呆加鸡内金
莱菔子 焦三仙; ­
瘀阻加五灵脂大黄 ­;胃阴虚加元参 山药 ­;胃虚寒加炙黄芪 草豆寇
4.  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痉挛痛,胃神经功能症, 急,慢性胃肠炎. ­
1.)  半夏9   吴茱萸3 ­元胡9   白芍12  川楝子9  甘草9  海螵蛸9 ­香附9  ­
2.)  柴胡12   白芍15   枳壳12  厚朴12   炒香附12  ­ 蒲公英20  沉香9   乌药6 ­
泛酸加5  佛手12  炒神曲15   甘草4  如脘腹胀或痛,嗳气加木香10 ,青皮6 .
痛如针刺或疼痛较剧加赤芍12,元胡15.疼痛有灼热或口苦咽干加炒川楝子10 焦栀子12,
或黄芩10  黄连6,食后痛甚或嗳腐加鸡内金15 ,麦芽20,泛酸加瓦楞子30  海螵20
5.  胃胀,胃痛. ­
苏梗6  香附10  陈皮6  毕澄茄6 枳壳10  大腹皮10  香橼10 佛手6 ­
肝郁胁胀加柴胡 青皮 郁金 ­;纳呆加鸡内金 焦三仙 ­
痛甚加元胡 金铃子 ­;泛酸加海螵蛸  瓦楞子 ­
6.  健胃(消化不良) ­
1) 麦芽30(炒)  谷芽30(炒)  鸡内金15  山药15  党参10  甘草5 ­
用法:清水超药面1寸.泡一小时后煎熬,沸后5分钟即可,不能久煎. ­
2) 吗丁啉  10mg  每日3次
3)  柴胡10 白芍10 白术10 茯苓10 枳实10 厚朴10 半夏10 神曲10 党参15 麦芽15
黄连6 干姜6 炙甘草6
腹痛加佛手10 ;反酸加海螵蛸30,或加煅瓦楞子15(先煎);嗳气加旋覆花(包煎)
15,代赭石30.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 2周为一疗程。(对:上腹不适,餐后饱胀,
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反酸,嗳气,食欲不振,  有效。
7. 急性胃炎: ­
苍术15  厚朴9  炙甘草6  陈皮9 ­
兼外感加藿香 防风 紫苏 桂枝 ­;寒湿加白豆蔻 佩兰 砂仁 ­
湿热加黄连 黄芩 蛇舌草 ­;纳呆加鸡内金 山楂 谷芽 ­
8.胃脘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元胡15  五灵脂15  草果10  没药10
加减:寒者加干姜,吴茱萸;
阴虚者加沙参,麦冬;气滞加郁金,香附;
瘀滞加蒲黄,丹参或加大上方剂量;出血加三七,白芨。
9.胃脘痛:(行气化瘀,温中散寒止痛)
丹参30 金铃子10 元胡10 砂仁6 甘草6 白芍15 檀香5 沉香3 生姜汁3~10滴
水煎服。
加减:
食滞加焦山楂,莱菔子,神曲;胁痛加香附,柴胡;便血加白芨,三七;寒加吴茱萸,减川楝子
热者加栀子,丹皮,减沉香;呈虚象减少理气药,加饴糖适量冲服。
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是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胃溃疡的疼痛节律是进食—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节律为疼痛—进食—缓解。如疼痛的节律发生了变化,常提示溃疡病发生了并发症,除了上腹痛外,溃疡病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
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有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部疼痛,胃溃疡常在剑突下或偏左,进食后1~2小时发作,持续1~2小时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剑突下偏右,多于空腹时发生,进食后缓解。疼痛性质可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
处方:1
雷尼替丁  每次0.15g 每日2次
阿莫西林  每次1.0g  每日2次
甲硝唑    每次0.4g  每日3次
枸橼酸鉍钾   每次120mg 每日3次
当溃疡合并大出血时,用西米替丁400~600mg 静滴,或雷尼替丁150~300mg 静滴 每日2次,至出血停止。
维持治疗:
雷尼替丁  每次0.15g 每日1次 睡前服   维持半年~1年。
处方:2
奥美拉唑胶囊  每次20mg  每天2次
克拉霉素分散片 每次0.25g, 每天2次  7天为一疗程(改用以下中药处方)治疗2疗程。
处方3:
黄芪15 白术15 太子参15 山药15 麦冬15 当归15 砂仁15 蒲公英15 沙参15 元胡15 丹参15 三七4
加减:纳差加神曲15 ,麦芽15;泛恶,腹胀加苍术10 厚朴10 炒莱菔子10;气滞寒盛加香附10,
高良姜10;脾胃虚寒加干姜10,大枣10;中气不足加柴胡10,升麻10;吞酸,嘈杂加瓦楞子15,海螵蛸
15;出血加白芨10,仙鹤草10,胃脘痛甚加蒲黄10 ,水煎服,每日2次,共服9天,15天为一疗程。
治疗2疗程
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邓铁涛方­)
[组成)  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 手片5克,
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  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  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
每服2—3克。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
三黄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芨、
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炙黄芪30 蒲公英30 白芍20 枳实10 木香10 元胡10 郁金10 炙甘草10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 田七粉3(分2次冲);如形寒畏冷,四肢不温,喜温喜按,大便溏稀等加桂枝10 ;如口干舌红,大便干燥有胃热者加生大黄10;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15 神曲15 ,麦芽15.
三.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胃脘胀闷,隐隐作痛,嗳气频频,大便不畅等因情志因素致病者)
柴胡10 白芍15 川芎6 枳实10 木香10 郁金10 元胡10 白芨10 煅牡蛎15
四.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中成药)
用法用量:一次3~4粒,一日3次,维持用量:症状消失后,继服15天,一天2次,一次2粒。
­­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  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克,
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  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  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  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
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治食管喷门失弛缓方:­
[组成)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  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胃出血: ­
1白芨5 大黄5  云南白药0.5 ­碾成末,吞服,4次/日. ­
2云南白药1克  雷尼替丁1粒  胃舒平2片   2次/日
糜烂型急性胃炎: ­
黄连9  栝楼10  半夏7  海螵蛸15  仙鹤草15 白花蛇舌草10  甘草6 ­
伴便血加地榆;呕吐加代赭石 ;泛酸加煅牡蛎;痛甚加木香 白芍 元胡 ­
浅表溃疡加蒲公英 鱼腥草
中西结合方:(胃,十二指肠溃疡)
黄芪18   白芍18   桂枝12   炙甘草6   大枣6枚(去仁)  生姜3片   6剂.
用时6剂同煎,煎2次,每次加水1500毫升,取汁500毫升,将两煎液综合分4次,早晚服,每次服加蜂蜜30毫升,搅和服下.   西药疗法:  呋喃唑酮,0.1克,共27片.  服法:  第一天每4小时服0.2克,共服4次,第2,3天早中晚各服0.2克; 第4天早晚各服0.2克; 第5天早饭后即0.2克; 第6天早饭后即服0.1克,  西药服完后次日开始服中药. 中西药治疗共8天为1个疗程.
急性胃炎并出血: ­
大黄炭20  蒲黄炭20  白芨30   侧柏叶炭20 ­生地炭40  元胡30    白芍20    甘草15 ­
呕吐加半夏  竹茹 ­; 纳呆加鸡内金炒麦芽 ­;腹胀加厚朴 枳壳 ­;体虚加黄芪­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和损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是胸骨后烧灼感,嗳酸和疼痛。病程后期可能有吞咽困难。近年来由于其并发症如食管瘢痕形成和食管癌等发病率明显上升,而受到广泛重视。
本病确诊后,应给以治疗。治疗方法有非药物保守治疗(即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三方面。改变生活方式是本病的治疗的第一步,同时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坚持。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增强抗返流屏障作用,提高食管清除能力,改善胃排空和幽门括肌功能,防止十二指肠返流,抑制酸分泌,减少反流物中酸或胆汁等的含量,降低返流物的损害性,保护食管粘膜。
处方:1.
雷尼替丁  每次150mg  每日2次
西沙必利  每次10mg   每日3次
处方 :2.
奥美拉唑  每次20mg   每日2次
西沙必利  每日次10mg  每日3次
维持用药:
奥美拉唑 每次10mg   每天晚上1次
处方:3.
威灵仙20 瓜蒌30 半夏10 枳实10 郁金10 桃仁10 麦冬10  水煎服 每日一剂
处方:4
云南白药1g,三七粉1g,纯藕粉2匙,先取藕粉加温水少许,和匀后再加冷开水调匀,在小火上加热成糊状,再入白药,三七和白糖适量拌匀,缓慢吞咽,使药充分作用于患处,1小时内勿饮水。
特别要注意睡觉体位,餐后3小时内避免平卧,睡觉时抬高床头(并非垫高枕头)避免饱餐前2~3小时进食。
处方:5
旋覆花15 半夏15 甘草15 代赭石5 党参10 生姜5片 大枣12枚
加减:
伴烧心感者加左金丸;泛酸明显加乌贝散;脾胃虚寒胃痛者加黄芪建中汤;阴虚血瘀者加启膈散;
胃阴不足者加麦门冬汤;少阳枢机不利者加小柴胡汤。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口服。
处方6。
吗丁啉 片   一次一片 一天3次。
各种验方:
治疗积年胃病,胃胀,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炎,胃虚,胃寒\凉,失眠,多梦,易醒,神经衰弱及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头痛,中气不足.对肝肾脏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浮小麦50克,甘草10克,灵芝15克,红枣15个,白术10克,党参10克,北芪15克,黄芪10克,淮山20克,丹参10克,田七10克。
注意:浮小麦不是小麦!
浮小麦,尖尖长长,有外羽,很轻.主治失眠.很多药店的人把两样都混杂了.买错药没效.
小麦,颗粒型,圆,比绿豆小.赤色
煎法:将药洗净,同煎.红枣要切两半.
服法:一天一剂,7天为一疗程.连服3-4疗程.
药煎两次.饭后一小时服或空腹服
单纯治疗胃病:
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涨,胃虚,胃寒,看似普通,见效如神。吃过我的药方的人都知道。
甘草10克,红枣15个(剪两半),白术10克,党参10克,北芪15克,黄芪10克,淮山20克(先泡水半小时或用生的半斤),丹参10克,田七10克,鸡内金10克(吃素者不加)糯米50克。(糯米多少无访,可以随意多加)
煎服法:洗净加水煎滚,再改小火煎半小时。一天一剂,早晚煎服。普通患者3剂药可以恢复到70%,但要巩固疗效连服7剂以上。
注: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吃不进食物,行动困难,用下方:
★ 1)台乌10克 吴萸6克 小茴香10克 广木香10克 黄连8克青皮10克 桔核10克 荜澄茄10克 佛手片10克 甘草6克
★ 2)苍术10克 厚朴花10克 建神曲10克 陈皮10克 山楂10克槟榔10克 草果8克 草蔻8克 砂仁10克 麦芽10克甘草6克
§胃痛,兼见胸部有硬块,用下方:
★ 台乌10克 小茴香10克 广木香10克 荜澄茄10克郁金15克 陈皮15克 青皮15克 佛手10克 玄胡10克 丹参10克
§吃饭发噎,足抽筋,用下方:
★ 苏梗10克 槟榔10克 木香6克 厚朴15克 甘草3克 佛手15克 木瓜15克 苡仁20克
§患胆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等病,用下方:
★黄芩20克 郁金15克 枳壳10克 柴胡10克 木香6克 茵陈20克 山楂15克 赤芍15克 陈皮10克甘草6克 生大黄6克
§食少发吐,软弱无力,周身不适,心跳时快时慢,用下方:
★ 羌活15克 生地20克 秦艽20克 防风15克 茯苓20克 山药20克 黄芩15克 苍术15克 白术20克
§长期吃不下食物,热重,用下方:
★ 茯苓10克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山药15克 扁豆10克 陈皮6克 连翘15克
§食后,食物上逆,用下方:
★ 头方:苡仁30克 大枣50克 桔梗30克 甘草16克
尾方:京夏10克 黄连6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白蔻10克 黄芩10克甘草14克
§头眩晕,脘痛,无食欲,口淡无味,四肢乏力,四五天不解大便,用下方:
★ 枳壳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陈皮10克 木通10克 黄连3克 大黄6克 黄芩10克 芒硝9克连翘10克 藿香9克 净菊花10克 太子参10克 柏子仁9克甘草3克
§冷气痛,用下方:
★ 白附子10克 干姜10克 泡参10克 肉桂10克 丁香5克 甘草3克 野吴萸根25克 花椒根25克香通根25克 茴香根25克 台乌根25克 山当归25克青木香25克
※ 藿香正气散四时宜服。
§长期腹泻,腹内常鸣,头痛,用下方:
★ 茯苓15克 柴胡10克 薄菏10克 白术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青皮10克 佛手15克
§夏季腹痛泄泻,用下方:
★ 香薷35克 厚朴10克(姜汁炒) 扁豆10克 黄连5克 (研末服)
§红白痢,用下方:
★ 山楂肉35克(炒黑研成细末)红痢,则调蜂蜜,米汤服。白痢,则调白糖,米汤服。
§肚胀痛,下方有理气通便之用:
★ 苍术15克 厚朴15克 陈皮10克 草蔻10克 山楂肉10克 建神曲10克 草果10克 槟榔10克
薤白20克 麦芽10克 谷芽10克 甘草5克
【胃下垂】
良姜、均姜、陈皮(即 橙皮)、饴糖
上药每味各半斤(市斤),先将前三味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再加饴糖溶化。每服一小碗,每日服三次
1 砂半理中汤
宋孝志
【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如:
(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5)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痛、腰酸,少腹胀痛,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
(6)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2克(分冲)。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2 健运麦谷茅汤
赵棻,
【组成】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淮山药各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煎熬,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水煎两次,日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方解】方中山药性平味甘,补脾气而益胃阴,合党参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脏补脏之妙,非他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却用于内伤虚证,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大好良药,宏效莫展,岂不可惜。实则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本草述》),其功用不在破,而在于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而使药效发挥,功收倍蓰。至于“化滞破积”,乃脾胃功能得到开运的必然结果,亦二味功能之余绪而已。再考二芽之丰功,古人亦早有谠论,兹略举一二,以资借鉴。如缪仲淳谓:“此药具生化之性,故为脾胃要药”;王海藏谓:“胃所虚人,宜服麦芽、神曲”,是皆不破积而轻视二芽。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现代研究发现,二芽含有益人体的酶与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亦类似元气在体内推动,激发功能的表现。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治、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证应用。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不仅对胃炎疗效卓著,而且对其他疾病导致脾胃失运、纳谷不香者也有良效。
3 加味香苏饮
董建华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毕澄茄各6克,枳壳、大腹皮、香橼皮各10克,佛手片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和胃、通降。
【方解】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和胃通降之功。
【主治】胃胀,胃痛。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百合荔楝乌药汤
程铭恩,
【组成】生百合40克,川楝子20克,荔枝核、乌药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3次混合,分2次——早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阴养胃,行气止痛。
【方解】清·叶天士谓:“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故方用百合润肺养阴,能治“邪气腹胀心痛”(《本经》)俾肺气降则诸气皆降;川楝子疏肝行气,乌药理气止痛,荔枝核除寒散滞、行气止痛。众药合用,既可滋阴养胃,又能行气止痛,用治阴虚气滞所致胃脘痛、腹胀、恶心、吞酸、食少纳呆等症切中病机,故用之疗效颇著。
【主治】胃脘痛(阴虚气滞型)。
【加减】临床使用本方还应注意随症加减变化,如腹胀,加枳实、麦芽、香橼皮;胁胀加郁金、木香,青皮;嗳气加木香、莱菔子;痛甚,加白芍,甘草;刺痛加蒲黄、五灵脂;吐酸加川黄连,吴茱萸;恶心,加藿香,陈皮;口渴饮冷加石膏;口干不欲饮,加麦冬、生地、玉竹、元参;食少加山楂、神曲、麦芽;气短乏力,加党参、桂枝;腹泻,加白术、茯苓;大便秘,加火麻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服药期间:忌腥冷辛辣及油腻食物,避免过劳及情志所伤。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6.5 沙参养胃汤
李振华
【组成】辽沙参20克,麦冬、石斛各15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知母12克,鸡内金10克,天花粉12克,丹皮10克,乌梅肉、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小火煎),日服2次。
【功用】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方解】脾胃阴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本方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主治】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胃痛散
程爵棠
【组成】煅牡蛎60克,制香附30克,炒元胡、炒九香虫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次服1.5~3克,温开水送服。
【功用】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方解】明代张景岳云:“胃脘痛证,多有因寒、因食、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滞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气郁者,肝郁也。盖肝郁为百病之源,故临床所见胃脘痛证,因肝气犯胃所致者颇多。肝气久郁,变证峰起,与痰郁、血郁、湿郁和食郁等多有夹杂。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治宜舒肝和胃,制酸止痛。方中重用煅牡蛎制酸止痛,兼消诸因之积聚,且能舒展气机,故以为君;臣以元胡、制香附、九香虫舒肝和胃、顺气止痛。药仅四味,力专效宏,合用则舒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颇著。
【主治】胃脘痛。症见胃脘痛,时痛时止,嗳气吞酸,或胸腹胀满等。
【加减】食滞加神曲、鸡内金各15克;寒凝加高良姜30克;胃酸过多加乌贼骨、瓦楞子各9克。
【疗效】总结用本方治疗胃脘痛450例资料。其中:用药1~3次后均止痛。长年未复发者261例,1年内复发者189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用于治疗胃脘痛,尤其是肝气犯胃型胃痛(俗名胃气痛),疗效满意。三十五年来,本人治验颇多,对于肝气犯胃所致之胃脘痛,若痛时服之,每有“立刻止痛”之效。药后痛止,至有3个月的近期疗效。若复发,用本方治之,同样取效。而且复发3次、3次痛止者,多获痊愈或延长复发时间。用于其他类型胃脘痛,亦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及辛辣之物,应保持心情舒畅。
加味良附散
程爵棠
【组成】制香附、高良姜、乌贼骨各30克,姜半夏9克,元胡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次空腹服3~5克,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制酸止痛。
【方解】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凡证属脾胃虚寒或肝气犯胃型者,治宜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制酸止痛。本方系根据民间治胃痛秘方——良附散加元胡、乌贼骨、姜半夏而成。方中是以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臣以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佐以元胡助君药增强理气止痛之效;姜半夏化痰降逆,合高良姜则温中止痛之功尤著,使以乌贼骨制酸止痛。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解郁、温中散寒、制酸止痛之功。
【主治】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疼痛,或隐痛、胀痛、嗳气吞酸、喜按、喜温,或遇饥饿、情绪变化,或寒冷,或食生冷之物则痛加剧,舌苔薄白,脉沉迟或迟弦。
【疗效】总结用本方治疗胃脘痛175例资料,其中:胃脘痛(慢性胃炎)78例中,痊愈65例,显效13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97例中,痊愈7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用于治疗虚寒性或肝气犯胃型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较好的止痛、制酸效果,而且反跳现象少。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比较,本方疗效较原方为优。
安中汤
【来源】张镜人,《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炒白术、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水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索各9克,八月扎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方解】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乘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扰,则脾胃的润燥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馨。其证在胃,其因在肝。但从病机分析,显示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快膈,温而不燥;元胡、八月扎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诸药合用,共奏调肝和胃,健脾安中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偏红。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海螵蛸各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兰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蒌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线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黏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56.9 养阴建中汤
【来源】姚奇蔚,《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北沙参30克,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10克,怀山药30克,白芍10克,石斛、焦山楂各30克,浙贝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建中。
【方解】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怀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之患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笔者用本方,或随证略作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30例,平均服药35剂,均获痊愈或显效。
56.10 益气建中汤
【来源】姚奇蔚,《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桂枝、白芍各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怀山药30克,黄精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建中。    15元  3剂  加元胡10  党参15  白术8  效良(湖南女)
【方解】本方源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中寓展运之用。方中黄芪甘温味淡,轻虚不壅,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
【主治】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升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加减】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无力等,可选加党参、白术。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适用于虚寒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6.11 疏肝和胃汤
【来源】裘吉生,《新编经验方》
【组成】甘松5克,制香附9克,煅瓦楞12克,九香虫3克,刺猬皮(焙)、沉香曲(包煎)各9克,降香片5克,延胡索9克,左金丸3克(吞)、甘蔗汁1杯、生姜汁半茶匙。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气止痛。
【方解】本方以甘松、香附、沉香理气、止痛;元胡,九香虫理气止痛,化滞,合之止痛之力尤著;瓦楞子消癥制酸;刺猬皮凉血止痛,止呕;生姜汁温胃,甘蔗汁和胃;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泻肝止呕。诸药合用,其理气止痛,和胃止呕之功颇著。本方是浙江绍兴裘吉生治肝胃不和、当心而痛的临床验方,确有显效。
【主治】肝气犯胃之胃脘痛。
【疗效】屡用效佳。
56.12 三合汤
【来源】焦树德,《中医杂志》(5)1989年
【组成】高良姜、制香附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温胃散寒、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温胃散寒、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善治寒凝气滞之胃痛;百合汤(百合、乌药)清泄肺胃郁气、疏散滞气,主治诸气郁之胃脘痛;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和胃醒脾,主治日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之胃脘痛,其中良附丸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重者,重用香附。百合汤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丹参饮,3药合用,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不但能活血定痛,又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三方组合,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较全面,适应证广。焦氏临床使用40余年,常常收到令人难以思议的良好效果。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症见舌苔白或薄白,脉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耐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可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加减】若遇寒病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子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炒川楝子各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凉物病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黄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2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若兼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本方加失笑散(蒲黄6~9克,五灵脂9~12克)、名四合汤,其增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对中焦有瘀血阻络而发生的心腹疼痛有较好的疗效。如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冲)、伏龙肝60~100克(煎汤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灵脂炭,或再加白芨、乌贼骨等。
【疗效】临床使用40余年,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三合汤”与“四合汤”为焦氏祖传秘方。三合汤善治虚实夹杂,气滞血瘀,寒凝所致之顽固性胃脘痛,每多效验。用四合汤以治血瘀胃脘痛,更为贴切,效果颇佳。
56.13 平肝镇逆和胃通阳方
【来源】王香岩,《新编经验方》
【组成】代赭石20克,旋覆花、清半夏各9克,橘红6克,白茯苓12克,炒竹茹6克,栝蒌、薤白各9克,生姜3片、左金丸3克,金铃子、金石斛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平肝镇逆、和胃止呕。
【方解】方用旋覆花,代赭石镇肝下气;左金丸挟金铃子抑肝泻火;二陈丸合竹茹、生姜调中止呕;石斛清虚热、平胃气;栝蒌、薤白除胸胁疼痛。全方以平肝镇逆为主、和胃止呕为辅,药性偏于苦降辛通,善治胃脘痛吐酸之症,有复杯而已之效。
【主治】肝气犯胃,胃脘痛吐酸之症。
【疗效】临床屡用,其效卓著。
56.14 沉桂止痛散
【来源】叶橘泉,《新编经验方》
【组成】沉香、肉桂各9克,白蔻仁、黄连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备用。每次服3克,1日服4次,温水送服。
【功用】补气止痛。
【方解】方用肉桂温通血脉;沉香温中补气;蔻仁除寒燥湿、化食消胀;黄连燥湿泻火。肉桂配沉香期能急速止痛;蔻仁配黄连意在止呕泻痞、寒热并用,收效甚捷。
【主治】心腹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效捷效佳。
56.15 益中活血汤
【来源】孙咸茂,《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茱萸10克,丹参15克,乳香、没药各8克,生蒲黄15克,三棱、莪术各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生肌。
【方解】方中黄芪补气和中;肉桂、吴茱萸温胃祛寒;丹参、川芎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瘀行气、消积止痛;乳香、没药散血消肿、生肌定痛;生蒲黄活血祛瘀;乌药顺气止痛、散寒温中。诸药合用攻补兼施,理气与活血并用、温散寒邪而不伤正、活血化瘀而痛自宁,用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甚佳。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疼痛),因中气虚、中焦寒、血瘀引起者均宜。
【加减】气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胃阳虚者,加寸冬、石斛;纳呆者,加山楂;肠液返流者,加川朴、姜半夏、柿蒂、柴胡、白芍;血瘀明显者,加水蛭、干漆粉(冲)。
【疗效】临床治疗观察300余例,治愈率在75%,总有效率95%左右。本方对轻度者疗效好、治疗后病理检查:腺体增多、黏膜增厚、黏膜肌层变薄、血管增多、扩张肠上皮化生消失、镜检黏膜上颗粒结节消失、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
56.16 健脾和胃汤
【来源】王祖雄,《中国中医药报》(有效)
【组成】太子参10克,苍术、白术各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法半夏、陈皮各9克,
木香、砂仁、蔻仁、厚朴各6克,佛手片、香橼皮各9克,川芎6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和胃、兼理气除湿化瘀。
【方解】现代医学所称的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本方系从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化裁而成。方中香砂六君子汤健运脾土;平胃散加蔻仁和胃降逆除湿;佛手片,香橼皮理气宽胸;川芎、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理气除湿化瘀之功。
【主治】浅表性胃炎,症见食纳减少、食后胸脘胀闷或疼痛、或呃逆。脉缓弱、舌淡苔白腻等。
【加减】如舌红、口干、便结者,去苍术,加玉竹、石斛、生白芍、火麻仁;若苔厚腻、口黏、便溏者,加藿香、佩兰、苡仁、煅诃子;兼食滞嗳气、腹胀者,加神曲、山楂、麦芽、大腹皮。
【疗效】屡用皆效。(用本地男人)15X3=45元。
56.17 柴桂汤
【来源】陈庚吉,《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8~12克,桂枝6~9克,半夏9~12克,白芍15~60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为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舒肝、和胃、镇痛。
【方解】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胃的各类炎症和溃疡病。每因饮食失节、情志刺激、感受寒凉之邪而诱发,在治疗时多以调气健胃之品、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凡醒胃必先制肝”。故方用柴胡疏肝通辛、配半夏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和胃降逆;桂枝辛散温通、健胃止痛;白芍酸敛柔肝兼通脾络、为治疗诸痛良药,合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升清降浊、通络止痛之功。因此,应本着疏理不可太过、太过则伤气;补脾不可太壅,太壅则腹胀增重;祛湿不可太燥,太燥则易伤阴;清热不可太凉,寒凉则凝滞、疼痛不解;祛瘀不可太破,太破正气愈虚,病体不易恢复;养阴不可太腻,腻则滞邪、气机不利、缠绵难解。必须照顾到邪正双方,时刻注意保护和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治疗本病的原则是疏理气机、健脾和胃。
【主治】胃脘痛。
【加减】(1)胃脘隐痛、喜热喜按、呕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虚寒症状明显者,加良姜、香附、熟附子、云茯苓、煨姜以温中散寒;如兼呕吐剧烈不能进食者,加吴茱萸、生姜汁、灶心土泡水煎药、少量频饮;痛连少腹;喜温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连须葱白3寸为引。
(2)全身乏力、胃脘隐痛、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脉缓弱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云苓、陈皮、砂仁、大枣;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黄芪、党参、白术、泽兰叶、枳壳。
(3)肝郁气滞、胃脘胀痛牵引两胁、嗳气则舒、脉弦者,加佛手、青皮、槟榔等;胸痛者加全瓜蒌、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见呕血便黑、舌质紫暗者,加香附、灵脂、黄连、蒲黄炭;便血重者,合黄土汤加汉三七。
(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至60克,加白芷、木香;兼有嘈杂泛酸,口苦苔黄者、另加左金丸、乌贼骨;食滞嗳腐、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炒麦芽、枳壳。
(5)温热郁滞、脘腹胀满、胃中灼痛、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者,加苍术、川朴、藿香、龙胆草;苔白如积粉者,此为湿浊内蕴,加草果、蔻仁、川朴、佩兰等药物,取行气化湿的作用。
(6)胃脘疼痛、口干唇燥、舌红苔少、纳食不香,采用标本兼顾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参、石斛、玉竹、鸡内金、大豆黄卷等,俟痛止后再以治本为主。
【疗效】临床屡用,均收到良好效果。
【附记】①药引要随证选用,如生姜可温化痰饮、降逆止呕;连须葱白可引气通中;伏龙肝泡水煎药可补土安胃止呕;大枣甘补脾胃、引导诸药直达病所。②本方还可用于其他部位的疼痛,如慢性腹泻的腹痛、妇女痛经、肝胆疾病、疝痛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亦收良效。
56.18 通降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焦曲各10克,枳实6克,大黄、厚朴、元胡各10克,川楝子6克,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导中焦、和胃降逆。
【方解】胃宜降则和、以通为补、故方名通降。方用莱菔子、枳实、厚朴、焦曲消食破结而去胀满;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元胡、川楝子、旋覆花、赭石消痞止痛,合之治胃脘痛之属实者。
【主治】胃脘痛,症见胃痛拒按、按之痞硬、嗳气倒饱、恶食吞酸,大便燥结、舌苔厚糙、脉弦滑、证属食滞中焦、胃失和降。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56.19 肝胃百合汤
【来源】夏度衡,《新中医》(12)1990年
【组成】百合15克,柴胡、萸苓、郁金、乌药、丹参、川楝子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方解】脾与胃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润一燥、一运一纳、共同完成消化、转输和化生气血的功能。因此治疗胃脘痛,不能一边倒而顾此失彼。其原则是不燥胃、不湿脾、标本兼顾、调畅气机、平衡阴阳。故方用百合,甘平,《神农本草经》云:“主邪气腹胀心痛。”与甘草相伍、润胃而不湿脾、健脾而不燥胃、调中利气、扶土抑木;柴胡微辛苦而平,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本草便读》谓能“疏土畅肝散结气”。郁金辛苦微凉,属血中气药,能降胃气、解肝郁;乌药辛温不燥,《本草述钩元》谓:“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黄芩、川楝子苦寒,与辛温之乌药相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气既久阻、血亦应病、故用丹参活血通络、活血调气。全方不润不燥、阴阳平调,从调畅肝胃气机着手,复脾胃升降之气,以达到治肝安胃之目的。
【主治】胃脘痛(肝胃气滞型)。
【加减】临床运用,若表现其他证型,可随不同兼证加减,如肝胃郁热者,加蒲公英15克以清肝胃之热;寒热相兼者,加蒲公英15克,高良姜3克,寒温并用;脾胃虚寒者,去黄芩,加黄芪、明党参各10克以益气健脾,升麻10克以升举清阳。若见其他兼证,又当随不同兼证加减用药,如吞酸嘈杂、得碱痛减者,加生牡蛎或瓦楞子和胃抑酸;兼阴伤胃燥者,加沙参滋胃润燥;刺痛不移与黑便者,加生蒲黄化瘀止血;胸背胀痛,加少量九香虫,辛温理气止痛;胃脘挛急而痛,加白芍与甘草为伍,以缓急止痛;脘腹胀痛,呕吐频繁,加枳实、白术以行气消痞、健脾利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润肠通便。
胃下垂:
验方:
1.
黄芪30  党参30  枳实20  白术10 升麻4  柴胡10  青皮10  陈皮10元胡10  砂仁4
(后下)   白扣仁4(后下) 炙甘草6    体会:   枳实用量不少于20克.
2.
党参20  黄芪20  槐花20  银花20 丹参9  防风9  香附9 陈皮9
升麻9  白术9  当归9  生地9   白芷9  白芨3  白芍9   甘草9
3.脾胃虚火型胃下垂:
炙黄芪120  防风3  炒白术9  炒枳实15  煨葛根12  山茱萸15
加减:病重加柴胡6,升麻6 ;脾虚泄泻加煨肉蔻6,罂粟壳6;便秘加淡苁蓉15;
属中气下陷,脾胃不和加木香6,砂仁9(皮下)鸡内金9;属中气下陷,脾胃虚寒加炮姜9,
附子12;属中气下陷,肝脾不和方中枳实3倍于白术,柴胡改为9克,加麦芽15克。
3.(脱肛)
红参10(炖服)   升麻10   炙黄芪80    乌梅3枚
后三味加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合红参汤早晚分服,每日一剂,不可间断,服药期间避免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