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员编制管理办法:中国那些神秘的藏金洞究竟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06:20
中国绝版宝藏:寻找最后的宝藏

      一座座古墓掩埋无数凡尘秘事,一件件国宝书写万千斑斓传奇。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财富,可叹的是,这些风华瑰宝竟随主人的命运变迁而最终消匿。王公贵族、战争狂人、江洋大盗以及各路高人,曾制造出无数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藏宝秘密。这些宝藏原来的主人是谁?它们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谁又将会成为这些宝藏的新主人?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珍宝的执著追求促使人们拨开层层迷雾,去破解那隐匿千年的惊世谜局。


绝版宝藏:寻找最后的宝藏
     这份努力值得肯定
   ——“绝版文化系列”丛书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前进的道路上突然消失,这里面包括神秘的文明、消失的古国、丢失的宝藏,还有那隐藏地下的王陵。但是,当这段鲜活的历史逐渐
被世人遗忘、丢弃的时候,一些珍贵文物却偶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并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那段绝版的历史当中。失去了才会珍惜,绝版了才会去探求。到哪里去寻找这些绝版的
历史遗迹?是那些已经泛黄的浩瀚的史书,还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考古发现?
  中国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一批的史学著作产生,这些记述了大量珍贵历史的资料,使我们能够对祖先的生活有所了解。但是这部浩大的历史,
却因记录的偶然、选择和种种禁忌和讹误,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悬疑和谜案。堂而皇之的正史典籍、坊间流传的稗官野史、众口承传的民间猜测、广泛传播的戏曲小说,彼此交错
,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又一幅丰富生动而又扑朔迷离的历史画卷,但是又留下一个又一个疑问,因此,单纯依据传世文献无法解决绝版文化的发现,考古成为揭示“绝版文化”的一
个重要途径。
  最近几年考古类节目或图书火爆,绝版文化神秘色彩所起的诱导因素占了很大比例。我很欣慰看到这种局面。“历史学的生命在于真实”。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
重大考古发现和相关事件,如能记录在册,一定有它的文化价值。本书作者将这些尘湮的历史发掘出来,并呈现给广大读者,这份努力应该值得肯定。
  文裁缝的这套丛书分为《绝版文明:废墟隐藏的古文明》、《绝版古国:神秘消失的古王国》、《绝版宝藏:寻找最后的宝藏》、《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这类题材的作
品,多以“消失的”、“遗失的”开头,用“绝版”冠名,视野宏大,颇具文化色彩。
  当然,如果作者的着眼点仅仅限于挖掘这些神秘性的故事,那么这套丛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文裁缝这套书的优势在于,从读者感兴趣之处入手,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挖掘选
题,但是并不是一味的猎奇,他能够以严谨的态度,用考据的精神对这些历史现象予以专业解释,并不急于给读者下结论,而是留给读者广泛的思考空间,避免了读者对于这些历
史知识的沉溺。所以说,这套“绝版”的图书,并不是对同类书的终结,而是一个“钩沉”的历史。它用一种探求的姿态来面对那些早已湮没的历史,这对于传播历史知识,普及
文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文裁缝编写这套“绝版文化”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尽管作为一名年轻学者,文裁缝的文笔还略显生涩、对历史的认知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但
是他能够遵循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知识广博而不艰深卖弄,明白晓畅而不流于媚俗。我相信这套丛书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

      项里村:破解项羽金锣的神秘字符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的神秘字
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
  曾有人开高价宣称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开价150万元破解的神秘字符
2005年的夏天,浙江绍兴旅游局副局长鲁锡堂收到几封信,全是当地市、县有关领导转下来的,且都来自同一个人。该人在信中声称:谁给出150万元,他就马上解开项里村字符之
谜,并宣称,并不是拿这150万给自己用,而是另有其他的用途。
  为撩开神秘人的面纱,鲁锡堂根据信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他觉得那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似乎很精通某种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
儿。鲁锡堂说,除了他之外,市里还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个“神秘人”,但他当时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有关“神秘人”的其他信息。
  价值150万元的破解密码,将有关“神秘字符”真实性的传言摆在了桌面上,鲁锡堂认为,在事实未完全弄清之前,对任何结论都不能轻易否定。所以,“神秘人”的狂言,鲁锡堂
以及绍兴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都有所重视。
  但鲁锡堂当时还说:“不是说他要150万就给他150万,这要看是否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再也没有了下文。
  如果只是破解字符就要150万,那这个字符下将隐藏着多么大的一笔宝藏呢?
  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的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所以虽然山脚下就是项里村,但村民很少上山。
“项羽藏宝图”就在人迹罕至的草湾山一侧。
  字符所在的石块是一块不规则的五边形石头,呈拱形,青灰色,“爬”在山腰上,宛如一个巨大的龟背,大约长5米,最宽处约有3米,最窄处约有1.5米,石面上有淡淡的绿苔印。
所谓的“项羽藏宝图”,就是刻在这块大石上的印记,是用锋利的锐器所刻,深7~8厘米,宽约5厘米,所刻的笔画都是横和竖,方方正正,有的组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矩形。字符样
式古朴,不似篆文,也不似金文,整个图形不像是写的什么字,酷似房屋的平面图。随着时光的流逝,整个字符的表面已很粗糙,各个笔画的边角已变得光滑。
  如果这“藏宝图”为项羽所留,那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为什么就没有人揭开谜底呢?据当地村民介绍,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只是项羽所留“藏宝图”的一部分,当年项羽将“
藏宝图”分开刻到了几块石头上,而想要真正破解这个“藏宝图”必须找到其他的“藏宝图”。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开“藏宝图”的秘密了。如果真是这样,“藏宝
图”到底是由几块组成的呢?项里村的村民无人知道。
  据称,村里也有好事者曾去寻找过“藏宝图”的其他部分,但最终没有结果。目前唯一被发现的就只有草湾山上那一块。
  那么,12面金锣又是怎么回事?
项羽起兵铸金锣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当成自己的领地,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早期,项羽从叔父项
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
大将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两人一同避难吴中,并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两人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他们暗中
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募集了8000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12面金锣日夜操练。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连夜埋下12面金锣。
  在绍兴当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中,对项羽和项羽宝藏的传说更有详细记录,书中写道:“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
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洪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
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
金铜锣。”
  在绍兴县?国文化博物馆,《康熙会稽县志》上有一段文字记载:“项梁、项籍杀会稽首殷通,举兵于会稽。这里所说的会稽就在绍兴附近,而项籍就是项羽本人。两千年前项羽
和他叔叔项梁杀了会稽县首领殷通,起义造反。”
  村里几位老者说“项里村”的村名也是根据项羽而起的,不仅如此,项里村内还修建了一座项羽庙,当地百姓尊称他为项羽菩萨。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为项羽修庙,这
在全国各地也是屈指可数的。种种迹象表明,项里村与西楚霸王项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如果以上这些都是事实,那大若车轮的12面金锣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1973年以来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战车,相当一部分战车车轮的直径在1.4米左右,如果说锣大如轮,那么项羽当年埋藏的12面金锣,每一面金锣的直径也应该在
1.4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较少见的。
  铜锣的**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锣的音调的高低,低频锣发出的声音沉闷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当年项羽铸12面金锣目的就是利用锣声操练军队,但
是专家对于秦朝末年锣的制造水平产生了怀疑。
  根据当时的工艺做到1.4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个1.4米的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人以为铜锣是铸造出来的,其实铜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普遍采用了空气锤,现在铜锣的直径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专家认为秦代末年的加
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过七八十厘米而已。
  项羽埋藏12面金锣这个传说最让现代专家怀疑的不是制作工艺,而是锣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如果将红铜和锡按一定配方熔炼,就会得到响铜。闻名世
界的曾侯已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铜锣之所以能敲响,也是因为它是用铜和锡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传的铜锣的配方是铜占77.5%,锡占22.5%,这个配方一直延续至今。如
果是80%的金加20%的铜,这个锣就不会响了,而且会特别软。
  由于黄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达到80%,锣就敲不响了,它也就失去了练兵传递信号的作用。难道西楚霸王当年给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12面直径不到1米的铜锣吗?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指挥部队的有两件信号型乐器,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是用鼓,撤退的时候是用金。根
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金指的是 于。
  在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虎钮 于。
  这尊战国青铜 于重4.4公斤,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
造型栩栩如生。虎钮 于的壁比较厚,敲击它时发出低沉的声音,能传出很远的距离,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 于。
  但是 于和金锣两者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是12面金锣,而不是 于呢?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点破了其中的奥秘。
  试想一下,当地老百姓没有考古知识,完全想象不到 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要让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
响器的名字代替了 于,也就是锣。所以,传说中的锣指的是相当于锣的响器—— 于,而不是我们今天的锣。
  这样的结果真的有些出乎意料,假设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埋了宝贝刻了藏宝图,那也不会是12面金锣,只能是12个青铜 于,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民间对于那张藏宝图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到底这图里还暗含有多少八卦玄机呢?
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两千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住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
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
;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
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还是要回到历史去寻求答案。项羽到底有没有到过绍兴项里村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项里村的一些读过《史记》的村民解释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十几公里。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
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能的!”
  但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却指出:“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葛教授介绍说:“《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
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这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
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
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由于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专家认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需要适当的解读而已。
  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
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作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
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
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
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
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刻有神秘字符的石
头依然在草湾山里安静的守候着,它守候着的可能不是一笔宝藏,但一定是有关宝藏的那一份神秘。
南澳岛:皇帝与海盗的传奇
相传南澳岛上藏有富可敌国的巨大宝藏,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关于宝藏的说法从宋朝末年就开始在南澳岛流传,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海盗藏宝的传说。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寻宝者
纷至沓来,但结果都一无所获。南澳岛上到底有没有宝藏?如果有宝藏的话,在这个面积仅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这么多的财宝又会藏在哪里?

   宋朝末代皇帝流亡南澳
据《南澳志》记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5月,赵昰在福州称帝,由于元兵进逼,11月与其弟等逃亡南澳,在澳前村东面修建行宫住下,太子楼便是当时的行宫之一。随从还在
东南面沙滩上挖了三口井:供皇室饮用的“龙井”、供文武官员饮用的“虎井”、供将士军马饮用的“马井”。
  小皇帝赵昰和他弟弟赵昺逃亡至南澳岛后,眼看追兵步步逼近,决定在离开之前,把一部分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留在南澳岛,并在藏宝地附近的石壁上刻下文字,方便日后寻找。
可惜的是,小皇帝最终在元军的追杀下投海自尽,埋藏的宝藏遂成千古之谜。
  南澳岛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交界的洋面上,由大小23个海岛组成,人称“潮汕屏障,闽粤咽喉”。或许正是因为占据了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冲,宋代末帝才选择了这里作为行宫。
  在岛东南部的云澳湾有一组雕像,雕像表现了南宋小皇帝赵昰兄弟与大臣陆秀夫等人在南澳岛生活的场景。不久前,当地旅游部门在为这组雕像群清理地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
一个古建筑遗址。
  同样是《南澳志》的记载,南宋末帝曾经在南澳岛居住了15天,如果眼前这个遗址是小皇帝居住过的太子楼的话,这就与民间的传说不谋而合了,因为传说中的藏宝地就在离太子
楼几十米远的一堆巨石中,但要想获取巨石中的宝藏,必须要破解这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
  因年代久远,石壁剥蚀严重,现在巨石上总共留下了35个文字,而且字迹残缺不全,很难辨认,也几乎让人难以读懂。当地人也传说宋皇室离岛时,曾于石室内藏有金银财宝,若
有能将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释其义者,则石壁会自动开启,里面的宝藏归他所有。时至今日,石壁上文字历历在目,但太子楼藏金仍不见被取走。更加巧合的是,就在距离石刻
和太子楼遗址200米的海边,有一口古井,相传是南宋小皇帝逃到南澳岛时挖掘的,后人称作“宋井”。虽然古井与海水相隔咫尺,但井中涌出的却是甘甜的淡水。这无疑是史料中
记载的龙、虎、马三井。
  而且,当初在清理宋井的时候,文物部门发现了许多宋代瓷器碎片和宋代铜钱。考古证明,这一带正是当年南逃的南宋小皇帝居住和活动的地方。
  在南澳及周边地区,一个关于“沉东京,浮南澳”的传说流传了好几个世纪,几乎妇孺皆知。相传,在今天南澳以东的海面上原来有一个岛,岛上曾经有一座名为“东京”的城市
。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岛沉入了海底。与此同时,另一个岛则浮出了海面,这就是今天的南澳。但在南澳,无论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对这句话,都只是听说。关于沉东京,有学者
认为,东京城是南宋末年小皇帝逃亡时在这里修建的行宫。在南宋皇帝的逃亡路线图上,我们看到小皇帝确实曾经到过这一带。
  南澳县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件更有说服力的文物——古壶,它的标签上写着宋代。这把壶可以说是探解宋代行宫的一把钥匙,一是因为这把壶出在传说中的沉东京城的位置,二是壶
上的龙纹造型,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室专用的纹饰,那么,宋代皇室的宝藏与沉东京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陆秀夫是南宋最后一位宰相,就是他背着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自尽的。在南澳,人们给陆秀夫修了一座墓,令人奇怪的是,陆秀夫背少帝跳海的地点是在崖州,在这里,怎么
会有他的墓呢?陆秀夫的墓还有两处,一处在他的家乡江苏垣城,一处在他殉国的地方崖州。人们敬仰他的气节,在他曾经辅佐少帝的地方——南澳也修了墓。其实自元以后,这
座墓历朝历代都有重修,仅乾隆年间就曾重修了3次。这对后人尤其是他最后逃亡所经过的地方,留下的印象是无法磨灭的。“沉东京,浮南澳”这句话的流传只是对宋朝的一种纪
念吗?
寻找海盗吴平的藏宝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太子楼遗址。这里,一棵茂密的古榕,长在一处硕大的石壁上,石壁下侧有一裂缝,裂缝两边歪歪斜斜刻着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行难辨的文字。宋室宝藏
的传说吸引着猎奇探秘、碰运气的人来了很多,但都一无所获。后来有一颇通文墨的商人,居然能念字成文,释义说至八成时,石壁便开启一条缝隙,露出耀眼的珠光宝气。这时
,山下来了一个人,商人唯恐来人争夺珠宝,急忙钻进石缝取宝。石缝突然闭合了,商人被?在里面,只留下辫子在石缝之外,变成了一株小榕树,日长时久,长成古榕。
  这当然也是个传说,但是,石壁上的神秘文字,是否能像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样,引领我们打开宝藏的大门呢?许多专家、学者对这段摩崖石刻作出了种种猜测。南澳中学
的一位历史教师认为,石刻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檄文。泰国崇圣大学的郭伟川教授认为,该石刻的文字“非诗非文”,“应为纤纬之言、扶乩之语”。
  虽然专家、学者对摩崖石刻的含义众说纷纭,但今天的南澳人却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打开宝藏的秘诀。就在众多学者对石刻上的文字费尽心机的时候,南澳岛上另一个关于寻宝的谜
语,也同样让专家学者绞尽脑汁。这就是“水涨淹不着,水涸淹三尺,箭三枝,银三碟,金十八坛。”据说谁能破解这句谜语,谁就能找到明朝大海盗吴平的宝藏。
  在南澳岛的深澳镇,有一个吴平寨村,这是我们所见的,第一个以海盗名字命名的村落。在寨内藏宝,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易于看护。但生活在这里的渔民告诉我们,今天的吴
平寨早已不是当年的寨子了。当年他们盖新房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些残存的围墙和石基废墟,但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宝藏的踪迹。由于吴平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明朝对
海防的控制,朝廷终于开始对吴平进行清剿。在今天南澳岛深澳镇的一块石碑上,就记载着那场战斗的经过。
  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对外垄断“贡市”(买卖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禁止商民出海活动。尤其是明王朝,厉行海禁,严禁商民出洋贸易,下海出洋者被视为奸徒、海盗。由此,
明朝出现了很多不守规矩的海盗。
  广东海盗的首领多出自穷人,吴平就是其中一个。吴平,福建诏安梅岭人,原是地主家奴。因为无法忍受地主夫人的虐待而跑去做海盗,后来自立山头发展了上万人,组建了著名
的吴平海盗集团,主要活跃于闽粤沿海一带,劫掠了大批的金银珠宝。
  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师至漳浦平寇。吴平走投无路,选择背靠高山悬崖,又有虎屿、猎屿两个小岛作天然屏障的南澳筑营,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没过多久,潮州总兵俞大猷率领3万人马围攻南澳,征剿吴平。吴平凭借土堡水寨,负隅顽抗,双方对垒3个月,僵持不下。朝廷又命浙江总兵戚继光前往助战。嘉靖四十四年,戚
继光率军到达南澳,安营扎寨,下令封锁港口,以阻止吴平逃窜,并从背后攻击吴平,一举攻破了这伙作乱海上的亡命之徒。吴平战败,由海路潜水逃跑至海南岛,这时他的撤退
仍是有组织的,俞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的追击都遭到挫败。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吴平在闽广水师的夹击下最终败于万桥山(今越南)下,之后再没有人得
到过他的确切消息。有人传说在南直隶与浙江一带见过他,已经成了大商人,有人说他在海岛中困饿而死。吴平到底是死是活?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据传,吴平眼见朝廷不断发兵围剿,自知坚持不了太久,就将十多年来掠夺的财宝埋藏在岛上。有关藏宝的数额,在当地流传有一首歌谣:“九瓮十八缸,一缸连一缸,谁人得的
着,铺路到潮州。”这18大罐金子埋藏在哪里?只有吴平和他的妹妹知道。
  一次,吴平笑问妹妹:“一旦山寨被剿,你要随我逃走,还是想留下来看管金银?”妹妹说:“我愿留下来看管金银。”吴平听了十分不高兴,生出了除掉妹妹的打算。戚继光、俞
大猷联军分水陆两路围剿吴平寨时,吴平见大势已去,便逃到海边杀死了待守18坛金银的胞妹,并将尸首碎成18块分埋于藏金的地方,随后夺舟逃出海去。
  吴平死后,金银岛埋藏的18罐金银财宝也就此深埋地下,只留下一段歌谣:“吾道向南北,东西藏地壳。水涨淹不着,水退掩三尺。”这首歌谣充满玄机,至今仍无人能够破解,
18罐金子的所在也就成了一段难解的谜团… …
  回到现实中的南澳岛,离吴平寨不远处有个小岛,叫金银岛,说是岛,其实只是一个巨大的礁石堆。在岛上矗立的这位女子的雕像,据说就是吴平的妹妹。因为这个传说,金银岛
现在成为南澳岛上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由于吴平妹妹的守财形象,游客到这里来都喜欢摸一摸她手中的元宝。据说谁要是摸了她手中的元宝谁就会招来财运。
  寻宝好像进入了困境,但当地居民介绍,几年前曾经有人在猎屿岛上挖过宝。吴平的宝藏会不会真的就藏在猎屿岛上呢?猎屿岛就在吴平寨的对面,是外海进入深澳湾的天然屏障
。据说为了上南澳岛寻宝,几年前那个盗宝者曾做了大量的准备。他通过对当地传说的分析将盗宝地点选在了位于猎屿岛的山顶上。当年文物部门在现场拍摄了一些照片,今天这
里已经是成片的灌木丛,杂草丛生。当地的文物专家介绍,猎屿岛上确实有宝,但这个宝贝并不是他想象中吴平藏的宝藏,而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建造于明朝的铳城炮台。正因为
这是一处明代的文物,所以几年前在这里挖宝的人被当地公安部门拘留。
  在铳城不远处的草丛中,有一块记载铳城历史的石碑,虽然经过长年的风化,石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但我们仍然能够看清上面刻着“明天启二年”的字样。既然铳城的建立是在
剿灭吴平60年?后,那么明军在修建铳城的时候就已经对这里进行过平整和清理。这样看来,猎屿岛上有藏宝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金银岛是否真的藏有富可敌国的宝藏,无从考证,倒是关于宝藏的未解之谜,给美丽的金银岛平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天门山:秘藏于此的闯王财宝
天门山,海拔1517.9米,与山下市区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位于湘西张家界市南郊8公里处,属于武陵南支脉高峰之一,是张家界市的一道天然壁画,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天门山是张家界最早载入史册的名山之一,东汉时称“嵩梁山”。三国时,大地震致使山壁崩裂,南北洞开,玄朗如门。吴景帝孙休认为是吉兆,下令将武陵郡改为
天门郡,天门山因此得名。
  李自成败退出京城的时候,曾经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意图日后东山再起。其部将野拂用了九艘大船来转移家当,可想而知,被他秘密运到天门山的,必定是国库里被掠
空的大量金银财宝。眼看着东山再起的计划落空,野拂干脆在临死前,将这些宝藏分散埋藏在了天门山上几个隐秘的地点。数百年来,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知有多少人进山寻
宝,但是都空手而归。这些财宝究竟被藏在哪里?成了天门山的难解之谜。而观音山中探出的价值千万的元、明时期文物,为这个谜题加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与此同时,在湖南莽山林区,上百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宝藏的神秘传说,相传李自成带着“九驴十八担”的金银珠宝归宿到了莽山。为了这个诱人的传说,不少人一头扎
进了这个寻宝的旅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那里能否找到埋藏这批宝藏的具体地点吗?

   观音山寻出的二级文物
湖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范围内有座观音山,在2001年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2001年6月25日,张家界汪家寨村支书李慈祥召开村支部会议,在会上他说:“古人说得好,靠山吃
山,靠水吃水,我们汪家村地处武陵山腹,对面便是著名风景区天门山,我们汪家寨要想早日脱贫致富,也只有靠这座观音山了。观音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
处,我们不妨借开发天门山的东风,开发利用观音山的旅游资源。”
  李书记的发言立即得到与会人员的拥护,村主任曹玉趁热打铁,在会议上提出由村委会在村里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青壮年,成立景区旅游资源考察小组。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地站出
来,表示愿意深入茫茫观音山进行探险,查找旅游资源。
  7月20日,考察小组带足干粮和水上了路,一行人饿了就摘来野果充饥,晚上宿在山洞里。五六天的考察证实了观音山上以前只听传说但无人踏足的南天门、长城路、观音坐莲台、
桌子岩等景观。但是因山中雾气太重,走远了怕迷失方向,一个星期后,考察小组决定撤出观音山,重新修整后再进山。
  8月15日,考察小组再次起程。起程前,李慈祥组长向队员们交代,这次要对观音山腹地作进一步考察,队员们结伙后尽量分散行动,但又不能隔得太远,山中经常有野猪、春猴、
黄猴出没,进入观音山深处后,如果发现野兽,要立即吹响哨子,大家好赶来援助。
  进山后,走着走着,张金长发现前面有一件锈迹斑斑的东西,叫住李慈祥,两人手挽着手,顺着结网的枯藤试探踩去。李慈祥一手攀住一根树藤,一手拉着张金长,让张金长俯下
身去捡起这件东西。张金长拿起此物,原来是一把砍刀,因年代久远,捡起时仅剩下一个铜柄了。两人马上作出判断:“这里有人来过。”
  第五天,考察小组已爬到观音山的山顶,一组队员腰捆着结实的绳子,顺悬崖朝谷地放下,在悬崖处,一个队员发觉脚踩的地方有泥浆般的东西,他掀开枯枝和茅草仔细一瞧,发
现此处与天然石壁不同,好像是人工垒成的,大小3丈多,再用手扳开一块泥块和一片乱石,泥块中含有石灰、砂浆,还有一种黏糊糊的物体。
  他在险崖上立即吹响哨子,上面的人赶紧把他拉上去。他把采集上来的样品摆到考察队员面前,通过有经验的队员分析,大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被封堵的暗洞。考察小组组长李慈
祥面对这一发现,决定亲自下去探个究竟。他下去之后,见到眼前是一个朝天石洞,洞前有一小块可让人站脚的峭岩,但不知为什么会被人封堵,若不仔细查看,还真难与崖壁相
辨。古人为什么要封住这个洞,洞里到底有些什么呢?
  下午,考察小组对封门洞作了标记后返回营地,次日,考察小组成员回到汪家寨村,立即找到村里年长的老人打探,但是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不知道这个洞。看来这个封门洞是
在极其保密的行动下进行的。
  10月12日,李慈祥带队挖洞,可是用铁锄根本挖不进去,于是就用炸药放炮。坚固的洞门仍然不动声色,队员们只好放一炮,扒一点土,坚持工作了3天,才挖出两三米深。这时,
洞旁露出一个耳洞,耳洞是空的,李慈祥划燃一根火柴,在耳洞的岩孔里发现有一根根像乱草根似的物体,他轻轻用手掏出,拍一拍便露出闪闪的金。洞里有金子!李慈祥先后
取出搁在岩孔中的金钗、金簪、金箍等物品,共14件。
  洞里有金子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永定区委,区委书记得知情况后,亲自驱车赶到汪家寨村,对村民挖掘观音山的封门洞一事进行具体布置:为了保护好这一重大古迹,使封门洞得到
详细考察,决定让村民暂时停止行动,等探明原因后,由国家文物专家来进行挖掘。
  后来,通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批元明时期的宫廷饰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14件珠宝中,十七花金钗、鸟头金簪2件,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叶花金钗、素金簪、凤
头银钗、凤头银簪、莲花银簪等8件,属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其余为一般饰品。此批文物的价值约7000万元左右。
  仅耳洞的财宝就有如此高的价值,那么洞内的财富更不会少了,这些金子是哪里来的呢?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野拂宝藏?很有可能,封门洞虽年月已久,但里面的文物已鉴定出来是
元明时期的宫廷饰物,可见建洞时间不会早于元明,而李自成藏宝天门山的传说与之不谋而合。
野拂护宝天门山
关于天门山,一直有个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大败明军,攻陷京城后,占领了皇宫,掠夺得大量的宫廷珠宝,后来李自成败退出京时,将国库金银财宝席卷一空
,派手下大将李过将宝藏藏起来,意图日后东山再起。李过削发为僧,法号野拂,带着一百多名徒弟,从镖局里领回其代保管的一只只沉重的木箱,装运上船,而后,挂下风帆,
趁暮色降临出发了。沿澧水而上,两岸陡壁险峻,风光优美,野拂自然无心观赏。船队一路沿途在岩泊渡、沙刀湾、宜冲桥等处停靠,船越往上行,滩头越激,越是难进。几天过
后,船队止于古镇溪口境内,野拂命船公将船停在五狮寨下的平坦村岸边。他眼望两岸,一边是悬崖陡壁的高山,一边是物产丰富的开阔山地。
  下船后,野拂站在平坦的岸边,仰望五狮寨,五个山头像五只伏在河边的狮子,气势雄伟,显得生龙活虎。山上有一座庵,叫五狮寨庵,整日香烟缭绕,他觉得此处是一块难找的
风水宝地,可安息养年,可自耕自足,还可以操练兵马,便决定暂住此地,等待闯王举事的号令。
  他上山到五狮寨庵求见住持,庵里住着20多个年迈的尼姑,住持见野拂远道而来,真诚地邀请野拂来庵施法。船队在平坦的岸边停靠下来后,野拂与众徒弟上庵进行小小的休整。
  不久以后,野拂觉得庵太小,不是长久之计,便向庵主静安师太吐露出自己的心愿。静安师太非常理解,便写了一封推举信给天门山寺的方丈,叫野拂带上,投奔她的师兄。野拂
自是万分感激,他把静安师太的信揣在怀里,带着徒弟登船直奔天门山寺。过了几天,野拂的船队驶到永定境内,停到岸边,带上五狮寨庵静安师太的举荐信来到天门寺。法圆方
丈见到师妹的亲笔信,又看到野拂生得浓眉大眼,气度不凡,就决定收留他。
  因野拂和尚带来的徒弟众多,天门山寺又专门为他新修了宅院。野拂在天门山寺当和尚多年,祖师殿匾额上的“天门仙山”四字,相传为他所书,今有碑文记载:野拂在天门山寺
里每日“枕戈待旦,拔剑登坛,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扫平寰宇。”
  随着天门山寺香火日益鼎盛,名声日渐散开,本来隐瞒了身份的野拂渐渐难掩其踪。有一天,野拂正在寺庙中盘腿清休,静心练功,听到门口有一帮家伙正在吵吵闹闹,且点名说
要见自己,正欲闯进寺门。早练就了听风辨色之技的野拂依旧闭目养神,不用看也知道是一帮彪形大汉,虎虎生风地走来。大汉个个体形高大,身板结实,光闻其在地上行走那份
轻劲儿便知都是几个不赖的练家子。
  几个弟子在外阻挡,眼看就要拦不住了,野拂一个翻身便翩然而出。他笑吟吟地望着这些汉子,默然不语,一时倒把他们都给镇住了。为首的那个汉子看来是领头大哥,壮了壮胆
,举起一把青虎弯月大刀,开口问到:“你就是野拂?”野拂微微点了点头。只见那汉子一时来了底气,朝野拂吼道:“好,老子和哥几个千里迢迢来会你一面,你先弄些好酒好
肉来,让哥几个解个馋虫再说。”野拂哈哈一笑:“这个好说,我给你们弄桌饭来就是。”
  说罢,野拂让弟子从里屋抬了一箩筐谷子,摆在了自己面前,只见野拂双手灌足真气,五指并拢,噌噌噌地往谷子中来回插了数十下,空中一阵金黄色的花雨舞动,霎时谷壳铺了
一地,而只余筐中一堆白花花的大米。接着野拂往筐边轻轻一拈,需要两个大弟子抬的大米,便被他轻而易举地拎到了厨房。
  厨房灶门前摆着几个大茶树蔸子,茶树蔸比一般的木硬,弟子平时都用大斧子劈开,野拂一手两个茶树蔸子,拎到了大院,一个个竖直插在了面前。只见其双掌一挥,噼噼啪啪一
阵响声,茶树蔸子就已经变成匀称的小木块散在了地上。野拂一卷双袖,木块便整整齐齐码在了一边。又一挥大袖,几个小点射出,那些莽汉一个个就扑通扑通跪了一地,原来是
被茶树碎木片点了膝盖穴道,靴中所藏的匕首纷纷弹向空中,正好打中了从他们头顶飞过的几只大雁,扑棱扑棱掉了下来。
  野拂轻轻地拍了拍手,笑道:“出家人不动腥荤,诸位请自己动手吧!”而那些莽汉一个个早已吓得目瞪口呆,一个个磕头如捣蒜地大呼饶命。原来他们竟是朝廷得到风声,派来
加害野拂的密探。朝廷欲斩草除根,不料派来的人竟被野拂的神功吓住,真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形势还是急转直下,农民义军最终土崩瓦解,清廷建立,野拂忧郁成疾,于清顺治十七年(1661年)去世,葬于慈利县高峰茅庵。而那几大船金银珠宝,自野拂和尚死后,再
无下落,据说野拂临死前,将带来的财宝全部分散秘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并用毒酒将藏宝民工全部毒死,只是这种说法无从考证。
  观音山的出土文物未必就是野拂埋藏的全部财宝,因为,距其不远的莽山地区,也流传着闯王宝藏的传说,吸引着百年来探宝者的目光。

   迷雾重重的莽山闯王宝藏
湖南南部边陲莽山脚下的天塘村,是一个保持着200年前历史风貌的古老村落,在这座神秘的村庄里,几百年来,一直口口相传着一句充满玄机的秘诀:“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
步走,三窑金。”据说,只要能破解这句秘诀当中所藏玄机,就能得到一笔巨额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正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带到莽山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
宝。
  从古至今,这句神秘的口诀引诱着无数人前来寻宝。20世纪70年代末期,正是莽山寻宝行动的最高峰,为了得到这笔诱人的宝藏,天塘村里的5个男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秘密结
下了盟约,他们面对祖先灵位发下重誓,无论谁先发现了宝藏,都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将很多地方都挖过了,但没有什么发现。没过多久,恐怖降临了,寻宝的村民居然
一病不起,不久便有人离开了人世。传言,他们是遭到了守护宝藏的亡灵的死亡诅咒。村民死后,恐怖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有人在晚上看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一幕。
  村里好多人都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影,晚上山上有一团火飘来飘去,像鬼火一样,村里的小孩子都不敢出来。披着长发的诡异身影,令人毛骨悚然的无名鬼火,这一切似乎在预
示着将有什么事情发生,参与了这次寻宝的村民们惶恐不安,但细心的村民却发现,村庄后面的大山里,有几个土堆被挖动了,旁边还散落着一些陶器和瓷器的碎片。
  原来,村里出现的鬼影是盗墓贼在装神弄鬼,掩人耳目,但奇怪的是,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被盗墓贼随便丢弃掉了,这些迹象很不符合常理,那么这伙盗墓贼究竟是在寻找什么东
西呢?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天塘村一位叫谭相吉老人的注意,他仔细查看了被盗墓贼丢弃的文物后,作出了大胆的推测,这伙盗墓贼一定是在寻找传说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驴十八
担”财宝。莽山周边地区的许多地名,如奉天坪、永昌村、米脂坳、马鞍山等,都似乎与李自成的封号以及他老家地名息息相关,另外,《宜章县志》中还有与李自成相关的只言
片语:“顺治六年正月,闯贼余党一支虎,败遁过郴,杀戮甚惨。”
  既然李自成的部队确实到过莽山,那么有关李自成藏宝的传说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话,那批传说中的巨额财宝又到底埋在哪个地方呢?随着李自成进驻莽山线路的清晰,在
莽山林区内,村民找到了一个名叫“皇藏岩”的山洞,这也成为了破解李自成宝藏的契机。
  村民发现的这个岩洞,洞口非常隐蔽,洞内怪石嶙峋,青烟缭绕,寒气逼人,在洞口的一个平台处,留有一层防潮的三合土沙层。很显然,这里应该有人活动过,根据这个充满皇
家风范的洞名,传说中李自成所带的宝藏,应该就藏在这个岩洞之中,但经过仔细发掘后,结果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除了一些铜钱外,没有别的宝藏。
  难道说有关李自成所携带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的传说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又或者说这批数目巨大的宝藏仍旧还藏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隐蔽之地?就在寻宝陷入绝境的时
候,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与莽山相距近80里外的白沙圩乡,村民们找到了一块刻有李闯王之墓的石碑。石碑高约2.5尺,宽1尺,厚约0.5尺,碑文为阴刻。这就更加证明了李
自成的归宿是在莽山。
  李闯王墓碑的发现,虽然对于宝藏的发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人们认为这或许是为寻找那批传说中的宝藏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藏宝的地点并没有在李自成军队曾经活动的莽山
核心区,而是在其相反的方向。
  经过逆方向寻找,终于又有了惊喜的发现,在路边的山坡边上,有一堵人为垒砌的石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难道那传说中的宝藏就埋在这石墙的里面,
如果不是宝藏的埋藏地点,那么,在这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为什么要兴建一个如此浩的大工程呢?
  一般老百姓是不会搞这个工程的,因为它长有100多米,宽有10多米,有3层。经过考证,在距离这石墙不到1公里的地方,原本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名叫溶家洞。溶家洞处于莽山的
背面,岩洞非常大,有一个水洞,有一个旱洞,据说可以藏1万多人。当地村民一直盛传,被清军连续追杀而穷途末路的李自成就曾躲进洞中。但由于山体遭受雷击,溶家洞的洞口
被掩埋。
  为了探寻李自成那巨大的宝藏,很多人先后投入到溶家洞的发掘当中。但至今仍没有人找到传说中的宝藏。
  一代英雄李自成最终到底魂归何处?他传说中的宝藏又藏于何方?在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中,人们不断地探寻着,试图揭开那些动人传说的神秘面纱… … 锦江底:张献忠的千船沉银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所灭。民谣说的就是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
,谁发现了石牛、石鼓的记号,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因此,围绕藏宝之谜,就有许多传说和猜想。有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的,也有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还
掀起过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成立寻宝机构。
  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这件事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
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那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
  但是天大地大,究竟宝藏在四川的什么地方呢?谁将有幸取得这大笔财富呢?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宝藏能否尽在眼前呢?

   老虎滩的银锭
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县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一个施工队在用挖掘机开挖铺设管道的沟槽。10时30分左右,一辆挖掘机照例从河床
3米深处掘起一铲砂土,可是伴随这铲砂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乌黑发亮的“铁砣砣”撑破朽木的
肚子滚了出来,旁边的一农民不禁惊叫:“银子!银子!”
  后经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被挖掘出土的银锭为明代官银,河床中为何会有成批的银锭?这批银锭与明末清初纵横川陕的张献忠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献忠,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属于军籍,担任过捕快、军吏,后因犯法被除名。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追随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号八
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1635年张献忠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与高迎祥等共同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张献忠率部进攻长江流域,李自成进攻黄河流域。
1637年,遭明军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张献忠本人也受伤,一年后,被朝廷招安。
  1639年,张献忠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内。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
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张献忠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声势浩大,且喜欢“抢劫”,专抢巨室豪富,达官贵人,也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从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败而亡的16年,张献忠凭借烧杀掠夺据说
已经富可敌国,“天府之国”的财富可以说被他尽纳囊中,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而已。他曾经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富有,24间房子摆满奇
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1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十一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的宝藏应该就在四川,而就是在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县,流传着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歌谣不难解释,在石龙与石虎相对
的地方,有一笔大宝藏,找到这笔宝藏的人,连成都城都可以尽数买下。
  与歌谣一同流传的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几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将眼看敌
不住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登岸而逃。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却发现船中装载
着的全是石块。
  无疑,这是张献忠的障眼法。那么,彭山境内有没有沉银呢?
张献忠的千船沉银
史料中同样有沉银的记载。《蜀碧》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张献忠的部将刘进像吴三
桂一样弃关,把清兵引进了四川,张献忠见势不妙,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10万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杂牌军
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而令人倍感神秘的是,江口镇石盘山的石龙沟中,真的有“石龙对石虎”,这与歌谣完全吻合。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仄蜿蜒,髻
髭迸露,鳞甲峥嵘,有持雨拿云之势,长三四丈许,若经鬼斧神工者然,与石虎相对。”在石盘山上的山路尽头,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见,只是部分头像已
经被破坏。
  《蜀难纪行》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
。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
于此。
  老虎滩发掘出的银锭与史料有多处不谋而合的相同点。
  这些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其边缘虽有些残损,但清晰地刻有“崇祯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样,介于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崇祯三年,即1630年)与在四川凤凰山中箭身亡的时
间(顺治三年,即1646年)之间。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更为可贵的是,文管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盛放官银的木桶。这个木桶是将树干掏空后,两块合二为一,直径约25厘米,长约130厘米,两头用铁箍箍上,经比照,刚好可以
放进10锭官银。当地民间也一直传说盛放官银的器具是将树干挖空后,合在一起而成的。文管所一直没法证实这个传说,现在可以初步证实民间关于盛放官银器具的传说是正确的

  “老虎滩”张献忠千船沉银的消息在海内外传开后,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既然沉银已被证实,那么如何打捞沉银、打捞需要多少资金也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如此巨额金银,对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极重要的文物,其价值之高自不待言。虽然在300多年的时间内,沉银会因各种原因而跑离原地,但“苹
果掉下,离树不远”,就目前国内先进的探测、打捞技术而言,适于用“老虎滩”沉银的打捞手段还是较多的。在地下20米深的地方进行采掘作业,工程投资一般为200万元左右,
但是江面操作,不可知因素很多,加上气象因素干扰,投资可能更大。
  打捞专家大致已有下列设想:“老虎滩”附近约2000米的沉银区域目前正处于枯水期,水深仅1~2米,河床宽约50米,若让河水改道而走,河床便全裸,排干积水,露天挖掘,可能
很快就有结果。此举“直捣黄龙”,直截了当,但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是实施的瓶颈。
  也可以用截流的办法,有关沉银的那场战争发生于农历七月,正值丰水期,据此推算,当时水深约10多米,而结合300多年来川西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推测,埋在“沉银”上的泥沙
不会超过20米。府河水流量近年来已大逊于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则干脆截断上游,裸露下游发掘即可,这样投资小,见效大。
水藏财宝与淘金公司
千船沉银有了些眉目,但当时疯狂劫掠四川的、张献忠留下的肯定不止这一处财宝。
  成都一带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谣,内容和彭山的民谣相似,只是标志物换成了石牛和石鼓。历史上也有人记载了另一笔宝藏的下落

  吴伟业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说,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
。”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两书
中,一称“锢金”,一称“水藏”,当属于传闻异辞。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记有此事,作“锢金”,但没有提及窖藏的数量。
  除了私家著作外,清朝官修《明史》的编撰者也对这条史料持肯定态度。《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曰:‘无为后人有也’。”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可见,张献忠的确曾经出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在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坑中。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埋藏
珠宝的地方。至于坑旁是否筑起石牛和石鼓,并以此为记号,就不得而知了。
  300多年来,垂涎张献忠这笔巨额财富的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费过一番脑筋。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诸行动。《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
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可见清政府这次组织的大规模的打捞行动,确有所得,但宝物的数量,却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事实上
,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仍有部分沉银在江底,静待发掘,而就是这少量挖掘出的宝物,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探宝之心。
  《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
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以此来证明张
献忠窖藏之事并非子虚乌有。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于是动了心,命成都将军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访察,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
采舆论,酌量筹办”。但也是枉费心机,一无所获。
  政府出面组织的打捞行动尚无所获,可以推测民间的打捞更难成气候,尽管如此,还是有无数人求“财”若渴。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当属民国时期杨白鹿的打捞行动。
  杨白鹿(1872~1948年),本名承伊,后改名钧,清代贡生、同盟会员,1920年前后,当过四川省长赖心辉的秘书长,1934年脱离军政生涯,从事医学,任成都国医学院教师。清末有
一姓杜的官场人物因犯了事儿走投无路,投靠了杨白鹿,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一住就是几年。
  姓杜的这个人临走前的一个深夜,为报答知遇之恩,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子转赠于杨白鹿,内藏张献忠埋银地点图样,并告诉他这件宝物是当初参与埋银的一个石匠画
成简图交给孙儿带走,后来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为运用。杨白鹿接手后30多年,从未向任何人泄漏。
  1937年冬天,住在成都陕西街的杨白鹿,将张献忠藏银图纸向好友——当过师长的马昆山透露,取得共识,认为这件事大有可为,后由范绍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锦江淘金公司
”,开展打捞工作。他们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终于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是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江边,于是在1938年冬季趁
河水较小,加速开挖,结果一无所获。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继续,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的辛勤劳动,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
,‘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
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3大
箩筐小铜钱。“金银万万五”杳无踪影,轰轰烈烈的挖银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场。
  锦江捞银没有结果,但是随后的几十年中,彭山县江口镇的渔民在撒网捕鱼时,却捞起过银制的元宝,上面有当时成都府库的烙文,可知300多年前的千船沉银所传非虚。
  1990年8月,渔民邬长福网得大小银锭各一,大者3斤,小者1两;1998年7月,彭山县灵石乡村民张志华在河中淘沙,曾淘出一个银鼎来;彭山县文物管理所现藏江底沉银两锭,各
重约1850克,长20厘米,高10厘米,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当地人在修建江口加油站时发现的。
  这些发现,使人们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投向锦江那看似平静的江面。
一夜暴富的普照寺
四川省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北接岷山,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幽幽青城山,是个藏宝的好地方,也许张献忠的宝藏就在里面。
  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有座普照寺
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铺路。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
  合理的解释是,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
事。大概张献忠也料到如果清军灭掉了大西国,再要复辟是十分困难的事,作长期打算,必须埋藏财宝,以便将来之需。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
能掩藏在某处山坳。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杀害灭口。
  建在青峰山麓的普照寺,与这笔宝藏更是有说不清的关系。
  普照寺最早建寺的年代已无从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毁。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贡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记》中说:“寺历数朝,世有传人,明末火于献。”
明确指出普照寺是被张献忠焚毁的。
  普照寺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修复,开始只是一座仅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乾隆中期,约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开始扩建。道光年间,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
突然?兴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黄道周天同数的365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如果没有数万银子,这是很难建成的。按正规渠道的说法
,是因为有神相助。清同治年间(1868年)任灌县知县的钱璋在《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并赞》的文章中说:“道光庚子,接代鉴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
诚所结,可格苍穹,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以显名胜。灵峰于是因旧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广厦数十楹。”一下子修起几十幢房子
,都是“天示神奇”,石头自己裂开,不雕刻、不搬运,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凭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而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第一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此事
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和尚挖掘,却挖出一窖金银!这才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
  将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与普照寺的暴富之谜联系起来,答案呼之欲出:
  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传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灌县钱璋文中所言。但极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发现了张献忠开采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发现了石料,也发现了张献忠所藏之宝的一部分。
  其三,李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而李定国的部下——后来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莲和尚专程到尚未修复的普照寺开创基业,并从
他开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辉煌。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到青峰山护宝,奉李定国之命保护大西国藏宝;另一种可能是他知晓藏宝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机取宝

  作为一个“护宝人”,心莲和尚以普照寺为掩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以便日后李定国攻入境内时,起出藏宝以资助和响应。然而没过几年吴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军剿平了张
献忠余部,大西军彻底灰飞烟灭。心莲和尚万念俱灰,最终在绝望中死去,也许他临死前向弟子讲明了他作为大西军将领、随“八大王”张献忠和李定国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
历,不过肯定没有向弟子说明藏宝之事,否则也不会到了道光年间普照寺才扩建。
  普照寺暴富之谜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也为张献忠搜刮的宝藏的下落留足了悬念。
船形屋:天地会的密室宝藏
2007年6月,考古人员在江西省抚州市的黎川发现了一处大型的船式建筑。这座建筑远看如船,有船头、前舱、后舱、甲板,甚至船篷之分,船头一致朝向东南,青山在侧,依水而
建,站于高处相望恍如巨船乘风破浪,甚为奇观。更为蹊跷的是,船屋的房屋间数是108间,而且一律砖石为底,竹木编墙,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船屋所在的村庄位于距离黎川县
城40多公里的大山坳里,这里交通闭塞,山高路陡,似乎只有村前一条叫做红水的河流可以通往外界,保持连通。然而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卧虎藏龙、养族生息之地呢?
  更使人惊奇的是,村内的船形古屋,据传是当年天地会组织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屋内埋藏着大量天地会的宝藏。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至今还
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这笔天地会的宝藏到底藏在哪里呢?

   经世百年的豪宅船屋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在东南沿海一带刚刚停息,一座称为“大夫第”的豪华住宅却在这片山高林深之地点响了竣工的爆竹。据当地人介绍,“大夫第”的意
思就是由大夫级官员修建的私宅。这座豪宅的落成在乡间非同凡响,以致当时的《黎川县志》都为它记上一笔:“建筑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砖木结构、一进3厅、每厅3层,共
108间。”但奇怪的是,除此之外,《黎川县志》却没有更多的记述,比如它的屋主是谁,“大夫第”的由来等都无一字提及。时间过去150多年之后,这座豪华古宅重新被世人关
注。
  古宅呈三角形,东窄西宽,宛如一条自西向东的船。院墙高6米多,磨砖对缝,浑然一体,在它的周围数座古屋护卫环绕,形成一片颇为壮观的建筑组群。这种船形古建筑,在我国
古建筑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也许因为船形古宅是全村最大的建筑,越是走近它,就越会感到它的高大。
  至于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一直没有定论。就是现在住在古宅中的人家也说不清,有的说有200多间,有的说有107间,有的说是108间。为了进一步核实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村长
带了七八个人,用传统的插香点数的方法,每个房间插一炷香,就是这样,也来来回回地数了五六遍,还是数不清。每次统计出来的数都不一样,总是相差二三个数。
  这座古宅的房屋结构,非常复杂,有些是大房套小房,一进门,屋屋相通,许多暗房迷宫似的散布于楼上楼下,一不小心就会数漏。最后还是县文物部门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一些
储藏室和根本不能住人的小暗房一概不算,统计出的房间数字最后竟然和传说中讲的一样是108间,这对古宅是洪帮的秘密联络点的说法提供了依据。因为108间房可能是仿照梁山
泊中108位好汉这样一个数字建造的,“水浒传”一直是民间帮会组织效法的范本,洪门也不例外。
  虽然有重重的迷雾,但古宅本身却是一座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建筑。豪宅内有30多个天井,厅堂宽敞明亮,门窗钩花烫金,梁椽处处浮雕,连燕子巢都雕成形态各异的动物,栩栩
如生。砌墙的砖块均由田泥包裹小卵石特制,隔温良好,冬暖夏凉。砖墙用糯米饭掺和石灰垒砌,经多道工序粉刷,滑润无比。正房、偏房、横厅、书房、杂房、工房、厨房、膳
房错落有致。风火砖墙间立其中,排水系统设计科学,100多年水火无忧。从屋内走出,爬上邻近高处,俯瞰整个村庄,船形巨宅逆水向东,周围数座古屋护卫驱逐,相当气派。
  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它成功地利用风阻隔热原理,把连成一片的院落分割成了数个防火安全区。这座砖木结构的大宅院,取暖、做饭,大量使用柴木,这种极易发生火灾的
混合体,由于防火墙的使用,百年来一直平安无事。
  特别是宅院的地下水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倾泻而出,150多年了居然从未发生过下水道堵塞现象。宅内所有天井,雨过即干,不留积水。据这里的老住户讲,这条
下水道从地下直通到下面的河里,可古宅的地面与河水只有很小的落差。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保持畅通无阻?村里的人说,在下水道建好后放进两只巨龟,它们在里面不停地清除
着从古宅流下的污物。村里的很多小孩在河边玩耍时都曾看见过这两只大乌龟。
  古宅庭院是村里夏季的最佳纳凉地点,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古宅内的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27度,和开着空调的房间差不多。因为古宅内无论是房间,还是庭院,建筑造型都是呈竖
立的长方形状,有如烟囱的原理一样,这种结构加速了空气的流动。更奇怪的是,古宅房间内一年四季不见蚊虫,尽管紧紧围绕在古宅墙外的就是蚊虫肆虐的猪栏和水田。
  这么一座象征着家族基业的巨型豪宅,如今却成了无主之宅。洲湖村的历史上也鲜有达官贵人的记载。这座建在小山村里的豪华大宅,到底是谁的功业,它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呢?
神秘宅主为何造屋似船
据查证,船形古宅的主人叫黄惠楼。洪门研究者分析,黄惠楼很可能就是洪门的一名干将,关于黄惠楼的资料十分稀少,只有零零碎碎的传说和记载。相传,黄惠楼原来本是个家
境一般的小商贩,从贩卖皮油起家。凭着精明勤劳,年轻的黄惠楼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名从黎川到光泽、福州、台湾一路有20多家当铺的巨商大贾。为了夸富乡
里,同时也为了在家乡置办一份永久的祖业,黄惠楼请来风水先生,在这四面环山、形似女式肚兜的洲湖村,以巨款购得“脐眼”这一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的豪宅。
  古宅的大门朝向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点关于主人的线索,那就是古宅的大门是朝东开的。古代建筑十分讲风水,尤其是对门的朝向极为重视。主人若是经商,按后天八卦讲,商字属
金,而南方属火,火克金,也就是说宅院大门如果开在南面,不利经商,而朝向是东方,也就是属土的方向。土生金,很吉利。由此可见,宅院主人极有可能是商贾。
  这座船形豪宅建成以后,黄惠楼却很少来这里住,很快豪宅就成了一座“无主之宅”,不仅如此,黄惠楼的后人不久也不知所踪。只有许多不明身份的人来来往往,在这里住宿,
更确切地说,这座豪宅成了山村中的一所公共住宅。
  村里一位据说是黄氏远亲的人,至今还保存着一批黄氏家谱,但这个家谱里有关黄惠楼的记载,依然是语焉不详。
  黄惠楼既然是“洪门干将”,这倒可以揭开黄惠楼一夜暴富和豪宅建在深山小村里的谜团。不长住豪宅,又突然消失的问题似乎也迎刃而解了,那就是他作为洪门的一员,参加了
1852年有史可查的闽南小刀会和洪门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逃到了海外,从此古宅成了公产,留给了村里的人们。
  黎川县洲湖村的这座宅院有很多谜团,它的谜,几乎可以串连成串。古宅最大的谜团,还是它的船形结构。为什么房主要把房子建成船的形状,而不是内地比较常见的四合院,这
着实令人迷惑。
  而且,在船屋和它的周围又接连发现一连串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船屋中36个天井、72个地漏、108间房屋似乎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160多年的岁月沧桑,使老屋变得斑驳破损,但
是在雕梁画栋之间,我们仍然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房子的屋梁是油漆过的,而窗格、门板、廊柱却没有油漆。在船屋建造前期不惜工本地投入,却放弃了最后一道工序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一个意外的发现更是透露出船屋暗藏的玄机。黄氏宗祠外墙皮突然脱落,砖墙上赫然出现了一排“明”字。
  专家由此推断,这座船屋或许与清代以“反清复明”为旗号的秘密帮会——天地会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
屋饰暗合天地会
1644年,清军入关,铁骑横扫中原,清政府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野蛮政策,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清斗争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纷纷展开
。天地会正是在这样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中产生的。在清朝268年的统治时期,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抗清斗争。
  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民族矛盾的缓解,清朝统治逐渐趋于稳固,天地会的反清斗争不得不以秘密方式进行,鸦片战争后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秘密结社,对
外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因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描述而更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那么在历史上,天地会与黎川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县档案馆的《清代黎川县志》上可以发现,从顺治年间开始,在黎川就开始存在着天地会的早期组织“百花英盟”的
活动。
  在清代,黎川称为新城,属建昌府所辖,府治设在邻近的南城县,当年,官兵清剿百花英盟,由于大山阻隔,最快的路线是走水路,但是从南城出发,沿抚河到洪门水库要一天,
从洪门水库沿资福河到洲湖又要一天。关山重重,水路迢迢,令官军鞭长莫及。这里是号称闽西第一关的“杉关”,距离洲湖村东南12公里,自古就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必经之路

  黎川洲湖船屋“黄氏宗祠”内的八箭向心舵窗与“天地会”有密切联系。
  在洲湖村东北8公里的深山密林中,还完好地保留着一条已经废弃的古驿道,今天看起来阴森幽静的石板路,在清代时却是商旅不绝,马拉肩挑的货物频繁往来于闽赣之间。然而这
两条官道极易被官府封闭,据洲湖村的老人讲,在紧邻船屋的后山,还有一个很隐秘的山洞,据说可以直通福建,但从没有人敢进去过。
  在清代,江西、福建曾经是天地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洲湖村虽然地处偏僻,但是由于它连通闽赣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有可能被天地会所利用,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被推到前台,
扮演了一个隐秘的角色,而文献资料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天地会一直受清廷追杀清剿,其创始时间、创始人物等重要情节都秘不示人,就连其帮会成员也不知情,天地会内部山堂林立,一度发展出小刀会、双刀会、三合会、三点会
等十多种名目,而在各堂口之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来管理会众和发布指令,为便于同会者互相识别,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切口,也就是通常说的暗号,乾隆、嘉庆
之际,开始把以往口耳相传的诗句、问答等暗语汇集成册,这就是在天地会会员之间秘密流传的“会簿”,会簿中的暗语看似俚俗,文意却似通非通,外人看来如读天书,当年天
地会成员之间全凭一本会簿进行联络和发展新的成员。因此,其内部秘密文件“会簿”就成为研究天地会的重要文献。在查阅天地会的“会簿”时,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虽然“洪船”在洪门秘史中频频出现,但是在此之前,所有的研究者仅仅把它看做是天地会的一种虚幻象征物,研究者没有想到,居然在洲湖村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洪船”。
  “会簿”中绘声绘色描述的“洪船”刺激了我们的神经。更为关键的是,“会簿”中有这样一段暗语:“船用何料所造,上36,下72,合共108”。联想到船屋中的36个天井、72个
地漏、108间房屋,它使我们确信,这绝不是巧合,而是暗合了天地会早期的“水浒”崇拜。
  随后,在县志中,我们还找到了天地会利用小乘佛教进行传播的记录,那么洲湖村反复出现佛教中的万字符,会不会与此有关呢?
  作为民间学者,于永旗曾经在30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天地会的历史,他对天地会的各种暗语进行过专项研究。对于万字符,他提出了一种说法,由于天地会尊万云龙为始祖,在初
期,天地会兄弟都称自己姓万,就像僧人都姓释一样,所以“万”字在天地会中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一个字。或许这是万字符作为天地会联络暗号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经过仔细勘察,并对照天地会的会簿,于永旗推断,黄氏宗祠很可能是仿照天地会仁义堂的格局建造的,当然,其中的玄机是外人绝对无法看破的。
  专家们根据船屋中的种种迹象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如果说这只是推测的话,那么,接下来有关宅主的故事和发现却牵出来一笔不为人知的宝藏。
不断显露的宝藏玄机
船屋的神秘之处,让人们对黄惠楼藏宝之说深信不疑。一个小商贾突然发迹,富甲一方,必然有无数金银藏匿起来,如此别具一格的宅院所需费用必然不在少数。甚至除了经商赚
的钱外,还很有可能藏了帮会的财物。
  洲湖村一直流传船形古屋埋藏着大量天地会的宝藏。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船屋主人为后代寻宝而留下的藏头诗中拣出的八个字:“地下三尺、佑吾子荫。”这八个字无疑是在说
宝藏的去处,但是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了,至今还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主人黄惠楼究竟把宝藏藏在哪里了呢?
  1932年,当时一架飞机轰炸这里,把后面的墙炸倒了。随后老百姓发现里面有很多牛屎一样颜色的饼在里面,一共装了16担,后来发现这是鸦片。每个箩筐按照现在装稻谷就是160
斤,一担就是160斤,这样算起来,鸦片就相当多。过去鸦片在清朝的时候,大概按照现在比值一两黄金大概是一斤,按照原来的价格,数量相当大。
  专家由此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船屋中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结构相同的房舍,实际上就是天地会秘密联络、聚会的“洪门客栈”,同时也是天地会财富保存和中转的据点。一
屋多门、户户相连的独特设计,正是为防备不测,在遇到突然发生的变故时,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随时逃走。
  史料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天地会的武装抗清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遍及南方各省,清廷的镇压也更加血腥残酷。据《清实录》记载,道光二十四年,就是洲湖船屋建
成的那一年,江西、福建发生了天地会洗劫官府盐税、茶税的事件,道光皇帝下旨严令江西、福建两省的官员协同痛剿、严惩。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事变之前,黄惠楼事先得到了风声,于是在匆忙之中弃屋逃亡了。这可能就是老屋中的房梁经过了油漆,而门窗却没来得及油漆的原因。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的黄惠楼并没有走远,他的目光始终默默注视着这座船屋,他的身影出没在连通江西、福建的各个驿道,游走于寿昌寺和金竹峰之间,暗中操控着船屋中所发
生的一切。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守护着这个船屋的财富。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这座船屋显得豪华气派,而主人却不知所终。因为他本来就是财富的看护者而
并不是拥有者。可以想象,饱经风雨的黄惠楼必定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坚守着他的秘密。十多年以后,黄惠楼带着这些秘密沉入了历史深处。这座他曾经倾注了毕
生心血的老屋一直替他保守着身后的秘密。
  直到2006年的一天,洲湖村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怪事,一个隐藏了近200年的秘密才终于被揭开。每年的4月,江西都会进入绵绵的雨季,从来不漏雨的黄氏宗祠竟漏起雨来。为防止
山墙倒塌,村委会决定派人检修。
  请来的工匠爬上梯子,轻轻地将天花板一块块地打开。突然,他惊恐万状、连滚带爬地从楼梯上跑下来,连声惊叫:“蛇、蛇、大黑蛇!”
  天花板上怎么会有蛇?随后,村里找来胆子大的人,一手拿手电,一手握渔叉上去抓蛇。他小心翼翼地爬了上?,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果然看见墙壁上有两条大蛇一动不动。他再
仔细观察,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幅壁画,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飞龙,中间是一座宝鼎!
  这幅“双龙争鼎图”用黑墨绘成,每条龙长约4米,宽约1米,左右两龙口含明珠、双目如炬,争夺居中的宝鼎。虽历经1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清晰可辨。在中国古代,龙是真命
天子的形象,宝鼎更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平民百姓家中不得私自刻画。
  当两条龙飞上同一架屋梁的时候,屋主人与大清王朝争锋的雄心也就跃然而出了。船屋选择坐西朝东,船头指向北方,那正是清廷所在的方向,巨船行驶的方向与身边这条红水河
的流向刚好相反,犹如逆水行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同舟共济。
  文物部门的108间房的结论并没有包括储藏室和一些暗室,船屋结构如此复杂,屋屋相通,暗房像迷宫一样遍布其间,并且可以断定,迄今为止,绝对有为数不少的暗房还没有被发
现,而宝藏就在那里面。只是,自古以来,藏宝人都是智慧非凡的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后人不明所以。而宅主“反清复明”的志向也和密室里的宝藏一起凝固在这座奇特
的建筑中而留存下去了。 天王府:太平天国的终极金库
太平天国(1851~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个由农民起义军创建的农民政权。自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村爆发后,太平军一路北上,攻城掠地,连战连捷,于1853年占
领南京,改为天京,南京便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洪秀全建天朝宫殿时,是倾“全国”所有,掠各地宝物于宫内,其他王府也都藏金。太平天国兵败南京之后,清朝政府曾下令追
缴国库里的财宝,但曾国藩以“城内并无贼库”的回复,否认了天王府存在财宝的推断。百年来,从来没有对其地下进行过勘察。“金龙殿”下边到底有些什么?天朝宫殿地下有
没有藏金?这还真是个谜。

   圣库,天京攻守的目的所在?
1862年年初,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5月,湘军呈围困天京之势。但太平军经营天京多年,很难轻易攻破。此时,上海面临太平军的猛攻。曾国荃执意围困天京,
湘军主力已无兵可援上海,于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洋枪队进攻苏州、常州解上海之围,李鸿章也凭此战奠定了淮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面对湘军主力的围困,太平天国方面也一意死守。从上海撤回的李秀成部为主力的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城外血战46天,未能解围,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被拒绝。李率1
万多太平军留守天京,同5万多敌人殊死斗争。
  直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
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
  为了一座城池,湘军与太平军都不惜血本地把主力压了进去,难道这只是为了军事上的战略考虑吗?还是为了金龙殿下和圣库里的宝藏?
  这一份让曾国荃如此眼红的大功,还要从太平天国积蓄的财富说起。
  洪秀全曾经跟外国耶稣会的传教士爱约瑟讨论天堂是虚的还是实的问题。爱约瑟说,天堂是实的。天堂是用什么东西做起来的呢?实际上就是金银财宝。特别是红宝石、绿宝石,
还有碧玉、金子。天堂会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感觉。
  洪秀全听信了爱约瑟的话,决定用财宝建他的人间天堂。于是,为聚敛财富,他在太平天国创建之初,就颁布实施了“圣库”制度。这种制度规定,一般的太平军身上除了极少量
的钱财之外,不能多带。凡是战斗当中缴获的所有钱财,全部要上缴到圣库。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由圣库统一配给,百姓若有藏金1两或银5两以上的都要问斩。
  洪秀全还要求入太平军者“贱售家产”,将“田产房屋变卖,易为现款,交给公库”,卖不掉的旧房屋则放火烧掉。他在1857年曾宣布永不封王,但只过了一年多,就又封了自己
的亲戚若干。没过多久,他出于削弱诸主要将领尤其是李秀成兵权的考虑,又想趁机大捞一把财宝,让他哥哥代为接受犯了罪而惧怕李秀成惩处的陈坤书贿赂,封陈坤书为护王。
  他自以为这是一箭双雕,是极好的买卖。于是此门一开,许多人纷纷仿效,“买卖”很红火。王封多了,有的王号已封给某人,不久竟再封给另一人。随着王爵大甩卖,干脆取消
区别,一律称列王。后来,削价贱卖,封了不少人为“尘”,就是小王的合写。
  据记载,洪秀全共封了2700多个王,以致占领区不多的城镇,有王爵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洪秀全兄弟甩卖王爵,使想晋封的人拼命搜刮去行贿;得到王爵,便可以合法地进一
步搜刮,大建王府,大搞腐败。
  据说,洪秀全所用的碗筷,甚至马桶、夜壶都用黄金制成,以致圣库曾经黄金告急。他在宫中享乐,很少有时间和心思坐朝,甚至11年里只因“天父下凡”出宫一次。当时南京城
里盛传,宫中金银财宝“如山如海”。
天王府窖金何处寻
圣库制度使得太平天国的财富高度集中,为窖藏提供了可能。而洪秀全进入天京后便脱离了群众,避居深宫。如果没有其亲许,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天王府,天王府是他唯一信赖和
感到安全的地方,如果要窖藏的话,最有可能就在天朝宫殿地下。
  1864年,湘军进入天京,洗掠全城3日,可说得上是捞尽了地上浮财。天京城陷时,全城的口号是:“弗留半片烂布与清妖享用!”但湘军仍然相信当时相传的天京“历年以来,中
外皆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之说,城陷之后,湘军到处掘窖,就是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报里也公然提出“掘窖金”的话。
  然而,后来曾国藩在对朝廷的奏折中却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罕见之事。”并说除了二方“伪玉玺
”和一方“金印”,别无所获。难道窖金之说是误传?
  不是误传,天京确实有窖金埋藏,曾国藩在破城后下令洗劫全城,但“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虽然湘军军令严明,但在“破城后,仍有少量窖金,为兵丁发
掘后占为己有”。
  天京被攻破后,除抗拒的太平天国将士遇害外,尚有1000余人,即占守城精锐的1/3,随李秀成保护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能静居士日记》卷二十说:“另有其余死者寥寥,大半
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上元人孙文川在《淞沪随笔》(手抄本)中认为“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但他说的也许是斗筲金银,而
大宗窖金下落,并未见有著述。
  相传曾国荃抓到李秀成后,非常高兴,用锥尖戳刺他的大腿逼他说出窖金的地点,李秀成血流如注;曾国藩不久从安庆赶到南京,赞赏其老弟“以谓贼馆中有窖金”,又多次软硬
兼施,追问李秀成“城中窖瘗(埋藏)金银能指出数处否”。李秀成被俘之后,清朝皇帝也派僧格林沁、多隆阿来南京督促,这也是李秀成被较晚处死的另一个原因。但是李秀成
却始终说“国库无存米”、“家内无存金银”,不肯透露太平天国天京的窖金去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曾氏兄弟没有得到窖金,有的认为曾国藩在李秀成口供一毕,立即处死,是杀人灭口。左宗棠、沈葆桢也上奏弹劾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能静居士日记》中
说湘军“在伪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资,即纵火烧屋以灭迹”。1866年5月19日的《上海新报》上记载说,曾国藩的夫人由金陵回湖南,护送的船只有200多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需要
这么多的船来护送呢?答案是可以想得到的。
  另外,清人有笔记记载,洪秀全的窖金中有一个翡翠西瓜是圆明园中传出来的,上有一裂缝,黑斑如子,红质如瓤,朗润鲜明,皆是浑然天成。这件宝贝后来居然在曾国荃手中!
可见,天京之战曾氏兄弟获“益”匪浅啊!
  民间还流传着别的说法:在南京,从前有个富丽堂皇的大花园“蒋园”,园主蒋某,绰号蒋驴子,据说他原来只是一个行商,靠毛驴贩运货物。因为有次运军粮,得到太平天国忠
王李秀成垂青,被任命为“驴马车三行总管”。
  天京被围,内宫后妃及朝贵多用金银请人办事,“宫中倾有急信至,诸王妃等亦聚金银数千箱令载,为之埋藏其物”。《红羊佚闻·蒋驴子轶事》则说:“有金银数千箱,命驴往
,埋于石头山某所。”蒋氏后来因此发财起家,成为近代金陵巨富。
  《红羊佚闻·蒋驴子轶事》中还说,民国初年,也有南京士绅向革命军都督和民政长官报告“洪氏有藏在某处,彼亲与埋藏事”,由此引起一些辛亥元老国勋的野心,“皆以旦夕
可以财为期”,可是雇人四处寻找、挖掘,却毫无收获。
  南京当年天王府遗址,至今西花园一角还隐约可以看出旧时面貌。南京解放时期,有人听说窖金的事,甚至将西花园中湖水放干,但却一无所获。天朝宫殿内的许多重要建筑,如
金龙殿、暧阁、穿堂及左右附属建筑也没有被完全烧毁,至少旧址还在。
  那么,窖金的下落究竟如何?曾国藩兄弟很可能找到一部分,蒋驴子突然致富的传闻很可能也是真的。但天京窖金不可能全数被挖掘出来。当年的核心建筑“金龙殿”依然存在,
百年来,从来没有对其地下进行过勘察。“金龙殿”下边到底有窖金吗?
金龙殿下隐藏着什么
洪秀全一边用“圣库”的名义大肆敛财,一边用这些钱财建造他的“天王府”。这项工程,是由“素性机巧”的两名广西工匠宾福寿和张维昆并肩担纲,规划督造,同时,从苏、
徽、鄂一带招募了大批“匠作兄弟”,日夜赶工而成,许多材料是拆除明故宫得来的。
  据记载,当年的天朝宫殿壮丽无比。天朝宫殿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周围十余里”;四面数丈高的宫墙蜿蜒环绕,分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宫墙之外,开凿一
道宽深近7米的“御沟”(护城壕)。天朝宫殿的规模可与北京的紫禁城相媲美。
  天王府外城的头道大门“真神荣光门”,二道门是“真神圣天门”,门的两侧有亭翼然,各以黄绿琉璃瓦覆顶,取名“吹鼓亭”。踏进圣天门,再穿过修长的雨道和“忠义”牌坊
,就到了天朝宫殿的核心所在——“金龙殿”。“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按照东王杨秀清的说法,这座“高广几等太和殿(北京)”的构筑,“乃我天王正殿”。天王宝座
高高在上,殿前张悬着四盏硕大的红纱圆灯,系“元时宝物也”;重重门户,“间有帘幕,皆黄缎蟠龙,杂缀零珠碎玉”;殿心,赫然一把沉香椅,“大逾合抱,雕镂极细”。据
说,屋里陈设的种种珍玩,“俱价值连城物”,甚至有从圆明园流散来的稀世之宝。
  金龙殿后依次是“基督殿”、“真神殿”等九进殿宇,第九进殿宇为三层大楼,“顶层绕以阑,阑内置长窗,屋上覆黄瓦,四角悬檐铃,登眺可及数十里”。
  1864年7月底,攻入天京(南京)近两个月的湘军首领曾国荃,下令烧毁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大火竟然烧了三天三夜,有诗云:“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事实上三天
三夜的大火并没有完全将天王府化为灰烬。
  “圣库”制度在太平天国后期“天京事变”后已名存实亡。李秀成在临刑前的供状中说:“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指洪秀全)、次兄(指
杨秀清)且用穷刑峻法搜刮各馆之银米。”这就说明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政权由洪氏嫡系掌管,“圣库”财富已成洪秀全的“私藏”。而洪秀全进入天京后便脱离了群众,避居深
宫,十年未出。如果没有其亲许,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天王府,对其他异姓诸王更是猜忌日深。天王府成为他唯一信赖和感到安全的地方,如果要窖藏的话,最有可能就在天朝宫殿
地下。
  当年湘军劫掠天王府时搜查得很仔细,甚至连秘密埋在天王府内的洪秀全遗体都被挖了出来,焚尸扬灰。一大批窖金怎会发现不了呢?但是,其实天王府并没有被全部毁掉,有不
少还未烧尽,当年的核心建筑“金龙殿”依然存在,百年来,从来没有对其地下进行过勘察。“金龙殿”下边到底有些什么?天朝宫殿地下有没有藏金?这还真是个谜。
刺马案另有隐情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7月22日)上午,上任仅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江宁(今南京)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参加阅射。江宁城内驻有绿营兵2000多人,马新贻又在江
宁练了四营新兵,专习洋枪、抬炮、长矛,每天操演2次,每月25校阅。这一次阅兵完毕,马新贻依旧像往常一样在警卫的簇拥下,步行回督署。
  当行至便门时,他的一位山东老乡王某突然拦路下跪,要求救济,马新贻与随从护卫的注意力都被此人吸引。这时,道旁突然窜出一人,向马新贻打千请安,而转瞬间,此人已自
靴筒拔出一把利刃,只见亮光一闪,直刺马新贻右胁。匕首由下至上刺入后,此人又急转刀刃自上而下拽出,据目击者称:碎肠随刃而出,匕首也卷成螺旋弯刀。行刺发生在电光
火石之间,马新贻大叫倒地,随行军士救护不及,待一拥而上捉住刺客张汶祥,张汶祥口中不停地叫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来有去。”“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马新贻此时已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延至午夜,马新贻终伤重不治身亡。
  这便是列入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案”。此案之所以影响深远,一个是因为马新贻作为两江总督的高级官场身份引发了与湘军的不和;另一个是因为这个案子背后隐藏的巨大政治
军事秘密——曾国藩平定太平军攻陷天京后,收缴了洪秀全的全部金银,但所上缴朝廷的数额却非常少,再加上当时湘军势力强大,便有传言曾国藩有野心,于是慈嬉太后先把曾
国藩调离江宁,接着召见过马新贻,升其为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便在其密旨的授权下开始了对湘军的财政调查。就在马新贻即将把太平天国财富去向弄清楚的时候,“刺马”案
突然发生。
  太平天国在南方纵横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大部分囤积在天京。湘军攻破天京,这些金银财宝被湘军抢掠一空,自曾国荃以下,人人发了大财,回乡买田宅,置产业,
国人侧目。清政府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查报太平天国留下的金银财宝,曾国藩上奏说,破天京时,天王府一场大火烧得片瓦无存,没有留下什么财宝。对此清廷心存疑虑,很
想查清,又不敢得罪湘军集团,处于两难境地。
  马新贻是文官出身,不懂军务,但以做事精明干练著称。清廷把曾国藩从两江总督任上调开,去任直隶总督,远离他的老窝,换马新贻任两江总督,去一方之霸,安排一个忠介文
官,这恐怕是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的一手高招。慈禧太后用马新贻为两江总督,有没有令其查证曾氏兄弟及湘军集团之劣迹、追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的密旨呢?对这个问题,
纵然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但也有蛛丝马迹可寻。
  “刺马”案发生之前,马新贻实授闽浙总督,在进京陛见请训时,曾先后十余次被召见,最后一次是慈禧太后在养心殿住处召见。召见后马新贻退出来,时值6月,马新贻大汗淋漓
,朝服都被浸湿,满面惊恐。据马新贻的后人说,慈禧太后授以密旨,要其密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马新贻深知此事极为重大,极为凶险,故此失态。按说方面大员第一次进
京陛见,理应到处拜见高官、京官,疲于应酬。可是马新贻在最后一次召见后匆匆离京,回乡祭祖去了,这是有违常理的,除有重大事务,不会这样行事。并且,马新贻离京回乡
时,清廷尚未发出其改任两江总督的上谕,马新贻显然已经知道他要改任两江总督的信息,因为作为闽浙总督是没办法查的。据马新贻的后人说,马新贻回乡祭祖假满起程前,将
其两位兄长召到秘室,反复叮嘱:“我此行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你们万万不得赴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自保。”两兄闻言惊恐万状,也不敢向家人透露半分。
  “刺马”案的审讯也疑点重重,郑敦谨是刑部主官,素来有“铁面无私”的称号。他受命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阻隔,车马不能行,郑敦谨即与两个郎中徒步踏雪而行,赶赴江宁
,行程41天,大年初一方到江宁,第二天就关门审案。郑的本意也想查个水落石出,也不枉其“铁面无私”的称号。审了几日,张汶祥并不改口,曾国藩坐在一旁只听不言。郑敦
谨满腹疑惑,私下问曾国藩有何看法,曾国藩淡淡地说:“看来只好照魁、张原奏之法奏结此案。”郑敦谨听后恍然顿悟,明白此案是不能再深究了。于是即按魁、张原奏之法奏
结,仍按原拟罪名定案。参审的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对此极为不满,当面质问郑敦谨,郑说:“万一审出是某某人主使,某某军队是后台,此案如何了局?”结
案奏章须所有参审人员一一“书诺”(即认可并愿意负责),孙衣言、袁保庆坚决不“书诺”。
  从上述迹象来看,马新贻之死,决非如同戏文里、《清稗类钞》里所传的“桃色案件”,也决非如同当时新闻、邸报里公布的“挟私报复”,可能是与查访曾氏兄弟、湘军集团的
劣迹和太平天国金银财宝去向有关,这恐怕才是官居一品的方面大员马新贻被刺杀的真正原因。而围困天京的曾国荃,想必是侵吞了太平天国的宝藏,而马新贻新官上任,按朝廷
的意思追查宝藏,才引得曾国荃雇凶杀人。而此案关乎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的声誉、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会牵连出更多的劣迹、更多的人,引发全面崩溃,因此,曾国
藩不得不曲为遮掩,并想办法消除后患。
  如今,“刺马”案又一次被搬上了银幕,挂名《投名状》,但案情之下所隐藏的宝藏却不为人知了。 山王坪:太平山下不太平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覆灭于大渡河前夕,传说曾把军中巨量金银埋藏于某隐秘处。这笔巨额财富随着石达开的死没了消息。传闻中石达开当时还留有一张宝藏示意
图,图上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只是这隐语至今无人可破。抗战期间,**四川省主席刘湘秘密调遣了1000多名工兵前去挖掘,但所获颇不如意。石达开藏宝
数额巨大,已经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五大藏宝之谜之一。那么刘湘挖到的到底是不是石达开埋藏的宝藏呢?宝藏究竟又藏在哪里?还是先回顾一下当时在大渡河畔前前后后到底发生
了什么吧。
    续下......
 

 

翼王石达开率兵出走

石达开是一位军事奇才,他早年加入拜上帝会,同洪秀全、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等人发动金田起义,率军为先锋,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因军功卓著,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统

兵将领之一,后来被封为翼王。太平军西征时期,曾被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这时石达开奉命率军到九江前线增援。他一面指挥九江等地的守军顽强抗敌,一面将自己的

军队分成几个小组,设计将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围困在鄱阳湖内,使用火攻计策焚烧,这一战几乎全歼了曾国藩的水师军队,急得曾国藩几乎要跳水自杀。后来石达开又率军一举摧

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解开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石达开也因为军功卓著得到太平军将士们的一致拥护。

  直到1856年夏天,杨秀清“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引起洪秀全的强烈不满,洪秀全密令正在安徽督师的北王韦昌辉回京调解。韦昌辉同杨秀清素来积怨很深,他率兵赶回

天京,杀死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两万多人。石达开见天京有事,急忙赶回天京,结果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又想杀石达开,石达开在部众的帮助下逃出天京,韦昌辉就杀了他的全家和

部众2万多人。石达开逃回江西前线之后,立刻率领亲兵几万人,东返天京找韦昌辉报仇。后来,洪秀全在天京军民的配合之下,杀掉韦昌辉,才最终平息了这场血流成河的内讧。

石达开回京之后,尽弃前嫌,他想竭尽全力稳定因天京变乱而造成的混乱局面。但是,石达开的一片忠心反而引来洪秀全的猜忌。他见石达开辅政以来,功勋卓著,很得人心,又

见石达开手下的部队都是太平天国的精锐之师,军力雄厚,害怕石达开会像杨秀清、韦昌辉一样对自己不利。因此,对石达开“时有不乐之心”,“深恐人占其国,使洪氏一家一

姓的天下失之旦夕”。为了牵制石达开,洪秀全分封他的哥哥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并参预国事,以此来牵制石达开。但是,洪秀全的这

种做法违背了他起义之初许下的黄金洞:瞿塘峡夔门的喋血传奇

夔门是瞿塘峡入口,又名“瞿塘关”,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山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5个大字,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瞿塘峡因此也有“夔峡”之称。

  夔门有一个神秘的洞口,被人们称为“黄金洞”,因为传说中,洞内埋藏着很多金银财宝。黄金洞在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洞上有70多米的悬崖,下有200多米的深谷,下端有一串

“Z”形的石孔,据说是藏宝者留下的遗迹。

  而从中发现的一些遗物也为巴人这个古老民族的归宿提供了线索。

  黄金洞内真的有金银珠宝吗?是谁藏的宝呢?咆哮的江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在人们的思索中,闯过夔门,呼啸而去…… 黄金洞 瞿塘峡夔门的喋血传奇

  白帝公孙述的黄金洞

坐落在长江边上的白帝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是三峡旅游线上久负盛名的景点。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很多,展出的文物及工

艺品有1000多件。距白帝城不远有个黄金洞,传说里面的财宝和白帝城的命名人——公孙述有着莫大的关系。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公孙述与其父公孙仁本是汉臣,汉哀帝即位,公孙仁出任河南都尉,公孙述则来到天水郡清水县为令。公孙仁见儿子年幼,便叫门

下老家人随他一同上任。没想到一个月后,老家人便独自回来,说公孙述不愿听从他的指教,凡事自行一套,却也将清水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天水郡长爱才,又破格提拔公孙述兼

管其他五县,五县政通人和,奸盗不发,公孙述由此名声大噪。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一批职位卑微的汉朝官吏纷纷变更门庭,公孙述也摇身一变,成为新朝官吏。王莽将蜀郡改名为导江,公孙述甘做贰臣,由此升任郡守,县治设在临邛。公

孙述此时仍以才能闻名,《华阳国志》记载,即便他日后离开了临邛,蜀人追思他的政绩,仍将临邛城俗称为公孙述城。

  不幸的是,公孙述等失节的汉朝官吏官瘾还未过足,新朝便在全国上下一片口诛笔伐中迅速崩塌,新朝官吏也成了过街老鼠。公元23年,绿林军首领刘玄称更始帝,复称汉,闻得

风声,各郡、县百姓纷纷诛杀新朝官吏,揭竿而起。

  导江远在西南,大乱之初还未有动静。更始帝复汉后,蜀中豪杰纷纷起兵响应,更始帝拜南阳人宗成为“虎牙将军”,派其领兵入蜀。公孙述是聪明人,他立即派人迎接宗成入成

都,没想到宗成的部队被他迎到成都后,难改绿林习气,掳掠烧杀,无恶不作,根本不把公孙述放在眼里,公孙述出力不讨好,又忌惮宗成对自己不利,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了

宗成。他又派人谎称汉朝使者,从东方而来,授辅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大印。这样,公孙述又摇身变为了汉臣。在取得公开的官位之后,公孙述起兵把那些起义强盗都剿灭

了,吞并了他们的部队。这时候,他干脆和玄汉政府翻脸,自己作了蜀王,建都成都。因为保境安民,一时很受当时境内百姓的拥戴。

  公孙述托名汉臣,无非想借此笼络人心,不久,他便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公元25年元月,刘秀率先称帝。公孙述想效仿刘秀称帝,又担心自己非汉室正统,不能服众,时常问

部下:“当皇帝的人都是有定数的,我能凭借什么当皇帝呢?”

  其部将也善察言观色,马上就知道公孙述的意思。于是说:“主公,天下本是能者当之,何况天命无常,只要百姓拥戴,当皇帝不是难事啊!”

  公孙述听了这话心里美滋滋的,当晚就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在他耳边念道:“公孙十二为期”。他醒过来对自己的夫人说起此梦,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说他的王朝可以延续12代

还是12年呢?如果仅仅是12年,虽能贵为皇帝,可惜国祚太短,冒这个险值吗?公孙夫人此时胆量更大,她鼓励丈夫说:“朝闻道,夕死尚可,何况十二乎?”

  传说当年公孙述兵临赤甲时,曾看到一口古井中白气蒸腾,矫夭如龙,腾空而起,夜里又有光在他掌中刻字“公孙帝”,因为公孙述尚白,自然以为这是个吉兆,是自己将成为真

龙天子的象征,再加上梦境的寓意,此时公孙述认为自己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公元25年4月,公孙述筑起了白帝城,在成都称帝(自称白帝),定都成都,国号“成家”,年号“龙兴”。称帝以后,公孙述分封二子为王,大兴土木建造宗庙、宫殿。而其出入宫

殿,必定先要陈列骑士仪仗。在南郑修建行宫,在汉中积谷,养甲兵数十万,并在成都修造了一座10层的赤楼,栏槛都用丝帛装饰,大事侈靡。可见公孙述此时已在巴蜀之地大肆

搜刮。

  建武十年,刘秀在基本扫尽中原群雄之后,在洛阳为大将吴汉、岑彭、来歙壮行,尔后,浩浩荡荡的大军从水、陆两路杀向成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兵临城下。建武十二年,公

孙述在宫中占卜,卦书“虏死城下”,公孙述大喜,又燃起了最后一丝希望,亲自领兵出城,兵败被刺,当晚死于成都城中。第二日,延岑开城投降,“成家”政权遂亡。

  蜀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国,地饶物丰,公孙述在这里盘踞了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国之君”,其财产数量不容小觑,他战死以后,蜀地一直流传着公孙述兵败前秘

密将数年积蓄的金银珠宝藏在了夔门的一个洞穴里,即今天说的“黄金洞”,以备来日东山再起。而黄金洞内有宝物的传说也诱惑着一批又一批的探险者。

专业探险队的意外发现

1998年8月25日,在四川奉节探险的中国、英国、爱尔兰三国联合探险队,登上夔门绝壁,准备揭开千百年来罩在黄金洞上的神秘面纱。70余米的悬崖,200余米的深谷,曾使无数

慕名前来的寻宝者知难而退。

  实际上,早在1958年,奉节县永乐镇的一位农民便到过黄金洞,因他见洞中鹰隼出落,便背着个粪篓,从山顶吊根草绳滑入洞内,想找寻肥料。没想到,在洞中,他没有找到多少

肥料,却看到不少棺木。一时气愤,他将洞口的两具悬棺推了下来,还捡回了一把青铜剑。可以想象,农民悬绳探宝洞,诱导了多少盗墓者。这次三国探险家探寻此洞时,发现洞

顶还悬着一根粗绳,绳边的野草已被铲平。

  早在1994年,中英联合探险队来奉节探险天坑地缝时,就对黄金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来奉节时,同样对该洞表示神往,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没能进洞。

  这一次,中英探险队和爱尔兰探险家再次来到奉节,决心一定要揭开黄金洞之谜。探险队在对天坑地缝作了再次考察后,决定由中国地质岩溶协会会长朱学隐教授和国际洞穴协会

秘书长安迪·伊文思带队,对黄金洞进行探险。所有队员虽然为自己能探寻黄金洞,揭开千古谜而显得异常激动,但是仍十分谨慎,8月24日就都赶到现场,熟悉环境,作前期准备



  8月25日上午9时20分,随着一颗耀眼的信号弹飞升上天,48岁的地质专家安迪·伊文思,有40年探险经验的英国探险家肯尼·泰勒,SRT(世界上最先进的单绳滑行攀缘技术)专职

技师、36岁的爱尔兰探险家瓦特,地质学硕士、30岁的中国地质专家张任,依靠SRT技术,从山顶依次滑下行至洞前,他们荡秋千似的贴近山壁,抓住岩石。

  队员们先探了黄金洞周围的3个小洞,然后爬进黄金洞。约半个小时,在洞中发现了一堆相互枕藉的尸骨,并发现有棺木碎片和四根完好的木棒。又过了半个小时,在洞壁上发现有

涂画物,似是象形文字,图像、线条清晰可见。洞内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古代兵器、家用器皿。然而,最终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又过了约莫半个小时,即行进约20米后,队员已

走到尽头。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传说中的种种事物存在的可靠依据,队员们只好将发现的所有东西拍下了照片以便研究。

  洞内物品是何年、何人所留?因为进入的是探险人员,考古方面留下的几近空白,那洞壁上留下的“巴蜀图语”说的是什么?是否就是巴文?图画与巴文是否记载着巴人灭国之祸

的秘密呢?

巴人最后的归宿

专家经过分析,认为黄金洞是最后一支巴人的灭绝之地。

  巴人,是东夷部落首领太皋氏的后代,先秦时期一直生活在川东鄂西一带。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

强大部族的包围中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对川东地区经

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灭巴后,巴人相对独立的“民族国家史”结束了,多支部族分散迁徙,主体进入五溪流域成了后世的五溪蛮;有的部族遁入大巴山、秦岭南麓密林深处;有的远徙东南到达福建

一带,甚至远徙到达中南半岛越南、泰国、老挝、缅甸和印度,成为当地主体民族。还有一支巴人远徙重洋,到达南美洲,成为洪都拉斯的印第安人祖先。其余部族迁回了巴人赖

以发迹的清江峡谷,应了“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老话。巴人数千年以来的大迁徙,除了灭国后的移民路线,实质上是大规模逐盐而居的移民。在其武盐立国的过程中,最终将

三峡文化中的大溪文化、巫臷\文化、早期巴文化等特质,与各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质朴劲勇、诡谲神秘的巴文明,并在秦以后融合楚文化后,逐渐融入了统一的中华帝国民族大家

庭,巴风楚韵从此根植于巴人后裔土家人的性灵中。

  但秦以后,最初的巴人却在历史上失踪了,只剩下史书上的点点遗记。

  三国时,诸葛亮专门从巴人地区征召了一支古代的特种部队“三千连弩士”,长期驻扎在汉中,那连弩,也不是被神化了的诸葛丞相发明的,而是巴人氏族部落的致命武器。巴人

连弩士成了诸葛亮大军的王牌威师,射杀曹魏名将张郃就是他们干的绝活。弩奇士的神话因此流传了很多年。

  到宋代,当蜀境一些少数民族起兵反叛,而官军屡战不胜时,朝廷首先就想起“歌舞以凌、殷人大溃”的巴人,将他们冠以“忠义胜军”的称号招募来,果然一战平定蜀乱。南宋

政和年间,蜀中茂州发生叛乱,驻守成都的将帅周焘一筹莫展,大诗人苏东坡的侄儿苏元志去献策,说:“只要招募巴人子弟去作战,不用多,只消几千人,就必胜无疑!”周焘

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很快反叛者就投降了。宋徽宗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下旨让巴人教授那些不会作战的官军们,叮嘱“直到教会为止!”

  至明时,巴人后裔仍显示出骁勇善战的特性。明嘉靖年间,因官军的无能,应皇帝征召,湘鄂西各路土家土司率本部土家兵慷慨奔赴东南沿海,其中容美(今鹤峰)土司王田九霄

与其年过八旬的老父田世爵出兵万余人,一举击败倭寇,?世宗亲自为诸土司颁赐“东南第一战功”匾额。这也是史上少见的对倭寇的爽快胜利。

  而且三峡地区历史上先后出现过6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也冲击着巴人的生存空间。这最早可追溯到夏末商初,《山海经》载:“(夏)耕……乃降于巫山。”这是指中原地区的夏耕

部族,在与其他部落的战争失败后,从千里迢迢的中原来到巫山即今天的三峡地区。而离今最近的移民潮是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到近年三峡工程迁建、蓄水,原来

居住在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县、涪陵等巴人核心区的居民100多万人,因为环境容量的问题,大部分被外迁,分散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似乎是上天注定了

巴人及其后裔们万年漂泊的命运。

  巴人失踪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悬案,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他们的踪影,却寻不到任何相关的蛛丝马迹。就在巴人失踪千年以后,神秘的夔门黄金洞为解开巴人失踪之谜带来了一丝

希望。

  据那些岩壁上的象形文字记载,巴人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扶老携幼全族逃入洞中,走到江边洞口,发现是一条绝路。便用赭石写下了他们的不幸,以传后人。最后全体在洞中殉难

,黄金洞就成了巴国的坟墓。

  那么,巴人是从哪里进入黄金洞的呢?解放后,人们从奉节县水桶岭找到了黄金洞的另一个出口,这个洞口就是千年以前巴人的入洞口。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掉了川西

的蜀国后挥师剑门关,直取长江中游的巴国。古代巴人在湖北巴东县遭到灭楚秦兵的追杀,落荒逃进黄金洞,秦兵将立即将洞口封死。巴人只得不断住里钻,走了7天7夜,终于看

见一线曙光,当他们欢呼着跑到洞口时,却惊呆了:黄金洞下面竟然是万丈深谷,巴人进退不得,便用赭石在壁上记下自己的不幸以示后人,然后全体在洞中殉难。

  这支最后的巴人队伍带着他们全族的家当躲进了黄金洞,但考古工作者只在其中发现了兵器、家用器皿及骨骸。巴人有没有在洞内埋藏黄金珠宝?为什么数次探访都没有找到财宝的

遗迹?此前进入的农民真的只发现了一把巴式剑吗?他是不是藏起了一些巴王的宝藏?这个洞另有出口通向外面吗?至今留下的仍是一串难解之迷。

上川岛:纵横四海打下的家底

在广东省台山县(古称新宁县)西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川岛,它东邻香港、澳门地区及珠海经济特区。岛屿面积为157平方公里,拥有12处总长达30多公里的海滨沙滩。上川

岛的海滨沙滩风光旖旎,其中东海岸的金沙滩、飞沙滩、银沙滩绵延数十公里,气势雄伟,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

  清朝著名的海盗张保仔曾扼守琼洲海峡,专门袭击清廷官船和外国侵略者的商船,截获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据传这批巨额宝藏都被张保仔埋藏在上川岛,藏宝地点则被他记在一个

手抄本上。但如今,这个珍贵的手抄本失传已久,张保仔的巨额财宝仍“深藏闺中”,宝藏的秘密成了无法解开的谜团……



   红色帮威震南海

在上川岛沙栏心村公路旁边的山上,有一块叫做“榄仔”的石头,处在一群乱石中,形似橄榄,表面光滑如镜。在山的对面,有一块灰白色的石头淹没于绿草中,石上有一道天然

裂痕,像极了嫦娥清秀的蚕眉,所以叫做“娥眉”石。这是上川岛著名的古代藏宝点——榄仔对娥眉。据说海盗张宝仔那109400两金银财宝就与这两块石头有关。

  张保仔何许人也?他真的获取了这么一大笔财富吗?还是先让我们来见证一下这个著名海盗的传奇。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在台湾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余部散入福建与广东沿海,其中的一部后来发展为“五色帮”,对清廷有着很大威胁。五色帮是以各帮所使用

的旗帜颜色为区别的,各有一定的活动地区,但又互相帮助。五色帮中以红色帮的势力最大,领导人叫郑乙。嘉庆十二年郑乙病逝后,他的妻子郑乙嫂领导了红色帮一个时期,后

来让张保仔为领袖。

  张保仔,1786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一个渔民家庭,全家靠捕鱼为生。他15岁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参加了郑乙部队。郑乙死后,郑乙嫂命他率领一队人行动。他勇敢善战,威望日

高,终于成为红色帮的主将。

  张保仔带领红色帮舰队,活动于新宁、新会以至澳门、香港和广州湾一带海面,而以新宁的上川岛沙堤港为主要基地。他们在海上专门袭击清政府的运输船和洋船;在沿海,则打

官兵,取财于官府和富户。起先,他们与各地人民的关系很好,百姓经常供给他们米粮和火药,使得他们火力猛、粮食足。他们也订立了维护人民利益的纪律:接受百姓的物品,

必须以两倍的价钱偿付;强取百姓物品的,立即处死。因此,他们得到沿海人民的支持,非常活跃。

  一天,他们把清政府一只武装大商船“鹏发”号逮住了,获得了安南王进贡清朝的满船金银珠宝。从此,红色帮的队伍迅速地扩大。他们控制了上川岛、下川岛、赤溪半岛、娘澳

和东至香港、西至广州湾的许多岛屿,并在上川岛东北端的山上和赤溪半岛南端的铜鼓角设置炮台,控制了这一重要航道,一见有船只经过,即扯旗招呼,限令靠岸检查后再放行



  红色帮的日益强大,狠狠地打击了清政府。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红色帮船队于马洲洋打败了前来“清剿”的清兵,擒杀了总兵林国良。八月,又把清参将林发带领的兵船

打败于阿娘滩。嘉靖十四年,与清提督孙全谋大军先战于万山,失败;再战广州湾,将孙全谋打得大败而逃。接着,他们又把清总兵许廷桂大败于上川的桅夹门,迫得许廷桂自刎

而死。

  连战皆胜,红色帮威震南海。清兵屡战屡败,士气沮丧,因而改变了战略,采取先削弱它然后消灭它的方针,禁止民船出海,海盐也改由陆运,杜绝红色帮的给养。为了解决粮食

问题,红色帮于嘉庆十五年二月入潭江,向苏渡(公益埠附近)、长沙等地夺取粮食。他们战斗到四月,主力仍然保存下来,还拥有16000人、270余只船和千余门炮。可惜,这时

它的领袖张保仔与黑色帮领袖郭学显发生矛盾,被清政府先后诱降。

  张保仔是四月间于中山向清政府投降,而接受了“千总”官衔的。从此,他把红色帮的光荣历史结束了,当上清兵的“剿匪”先锋后,反过来攻打自己的兄弟部队。他于七星洋俘

掳了黄色帮李宗潮部300余人,又于放鸡洋消灭了青色帮船舰数十只,后来又和蓝色帮麦有金大战于海南的儋州海面。儋州之战,张保仔为清政府拼命,跃上麦有金的船,大呼“我

张保来!”终于把麦有金生擒了。剩下的青色帮的领袖李尚青,感到独力难支,带领部分船只向吕宋航去。五色帮从此衰落。而张保仔,以很多义士的血写成自己的功名,被清政

府提升为守备。

  张保仔降清不是偶然的,是随着他的经济情况好转而变质的。他在斗争中缴获了大量金银珠宝,用也用不完,张保仔将这些财宝分为3份,天一份、地一份、人一份。天一份,用于

资助当地贫民;地一份,挖地为牢隐藏起来以应急需;人一份,颁奖有功将士。这些金银财宝张保仔花不光用不完,其根据地上川岛理所当然成了主要的藏宝区。

  那我们上文提到的“榄仔对娥眉”,要如何解读才能破解出宝藏呢?

真真假假的宝藏传说

提起这两块像橄榄和娥眉的石头,岛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榄仔对娥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这一首口诀。

  这是一首藏宝秘诀,意思是说榄仔石和娥眉石之间埋藏有109400两金银财宝,发掘这些财宝的方法是,晚上竖起两条竹竿,月亮升到竿顶时,从两竿影子相交之处挖下去就可以找

到这些财宝。

  当地人带着我们去了那个两石相望的地方。我们在田间找到一块光滑的巨石,上面长满了仙人掌,石上有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其中一个插竹竿的地方。但是问题

接踵而来——另一个洞在哪里?该插多长的竹竿?两竿间的距离该是多少?这些却没有人知道。

  而这“榄仔对娥眉”只是无数藏宝诗中的一首,那些诗句,能破解的,据说早就被人找到了宝藏;无法破解的,至今也无人知晓。

  当年张保仔埋藏财宝的地点很多,传说在上川岛及其附近岛屿的藏宝窟就有十几处,如盐灶(石罅藏黄金,20年前中山人取走了)、七盘山、马山、弓湾、石船咀、香炉洲和乌猪

岛等。其藏宝地点都记在手抄本上,但手抄本失传已久,连副本也只是口头流传。关于上川岛的藏金洞,秘诀簿有这样的记载:“八十榄,每榄八十担”、“榄仔对娥眉,十万九

千四”。由于藏宝窟数量很多,民间也就流传着各种神秘的秘笈簿,几乎所有岛民都珍藏着一本,亦真亦假,无法考证。

  除了“榄仔对娥眉”之外,长寿河边的宝藏也是人们一直在追寻的。

  长寿河本来是一条可以通过大船的深水河。这里不止留下了当地村民的古老记忆,还留下了关于大海盗张保仔的宝藏传说。“一缆八十缆,每缆八十担。”当地流传的民谚就是指

这条河流附近有八八六十四担黄金。

  我们的竹筏在逆水行驶了近两公里之后,就看到了一块横在河中的巨石。村民老梁说,这就是传说中张保仔藏宝的地方了,“巨石的下面有一个洞,洞里有许多金银珠宝。”

  老梁对于藏宝地的位置十分自信。他说,根据传说,张保仔在保护区所在地埋了三处宝藏,这是其中的一处,另外两处分别埋在了山上。张保仔对于留下的宝藏用了三句话点明所

在的位置,分别是“一炮之地”、“一缆八十缆,每缆八十担”和“万两黄金在船间”。相传,张保仔埋好宝藏之后,对一群手下说,希望能够留下一个人看着这些宝藏,结果一

个头发和胡子都白了的老头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家属,愿意留下来看护这些宝藏。于是张保仔就把他杀了,并把他的尸骨留在了上川岛。

  后来,一个渔民在这里打鱼时,在水底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洞,里面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宝物,不过他也看到了一个头发胡须俱白的老人正直直地盯着他。渔民吓得半死,回家后大

病一场。不过,当他再次来到这个位置时却发现,原来的洞口已经被一块从山顶滚下来的大石头堵死了。后来,附近的渔民曾经用过许多办法想把这块石头搬开,但是一直以来,

没有任何人成功。

  张保仔不仅把宝藏埋在了上川岛,作为当年叱咤 风云的海上枭雄,他倚靠地利极佳的上川岛,控制了整个广东海面。上川岛之外的很多地方,尤其是香港,也都留下了为数不少的

张保仔宝藏。

张保仔的岛外宝藏

早在600年前,上川岛就有人居住,那是在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后,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好望角至日本的贸易航线,而上川岛处于该航线的中间地带,1548年,明朝荡平了葡萄牙人在浙

江近海的贸易据点。此后,上川岛很快发展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品交流中心。专家认定,在上川岛的海滩上分布着长达230多米,中心区域近100米的瓷器残片堆积区。有的游客

在沙滩漫步时就能捡拾到明代产的瓷器碎片。

  上川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与海外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而海盗张保仔是绝对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的。

  红色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发生冲突,全歼葡萄牙海军18艘军船。后来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的,这引起张保仔的极大愤慨,激发了民族感情,于是

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张保仔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

起来,居民达20多万。

  1809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只得出降。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

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瞭望台,马湾天后庙有

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

  此外,传说在香港的土瓜湾海心庙、长洲、南丫岛榕树湾、大屿山、赤柱舂坎角、牛池湾和鲤鱼门等地,也有张保仔洞。由于藏宝洞太多了,他要用秘诀簿备忘。

  就在香港一处张保仔洞的附近,据说有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一个小薄本子。但是,他不识字,便把本子的纸撕下来卷烟。有一天,当他的朋友发现了那个薄本时,只剩下最后一页了

,上面写着:“乌猪洲仔有石船,船头向住穿石心,船尾向住三尖石,石下一香炉,石香炉地下有井字,从井字量起三十六周线,黄金三百两,白银三皮箱。”后来有人闻讯带上

电子探宝仪去探察,果见一块刻成香蕉型的石船,并于三尖石下找到了用黑石浮雕的石香炉及炉底的“井”字,但三十周线是什么,怎么计算,却无人知晓,寻宝者只好就此罢休



  离上川岛不远的乌猪岛过去有一间小庙,庙里有3个石神仙,庙前写着:“石神仙,本来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以前有渔民前往上香,风吹纸宝烧在3个石神仙身上,谁料,3

尊石像其中1尊竟是封了石蜡的金菩萨,经火一烧石蜡顿即熔化现出金身,渔民上香得金,真可谓现拜现发。

  还有这样一个史实:1837年7月,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村打死村民林维嘉。原因是林维嘉是袁永纶的妻舅,英国人了解到张保仔的宝藏中有一份对英国不利的文献,所以强迫林维

嘉说出书中的暗示,得不到结果后,便假装酒醉把林维嘉打死灭口。此事后来还是由林则徐负责处理的。

  香港太平山下的一处宝藏更是引人入胜。

  太平山顶是香港最高点,海拔554米,位于香港岛西北部,一直是香港的标志。它又称维多利亚峰或扯旗山,是港岛最负盛名的豪华高级住宅区,也是香港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而扯旗山的得名,就是源自张保仔。上文已经提到过张保仔在上川岛用旗帜号令船只,在其当时的据点——香港也是如此。凡有船只过往,就通令靠岸查验然后放行,若是对方不

从,张保仔就升起用薄铁片制成的三角令旗,旗尖指着哪个方向,其手下的船队就往哪个方向出击。因此这座山也叫扯旗山,只不过后来改名太平山。

  太平山下一直传说有张保仔的宝藏。直到民国年间,一个新会人来到茶湾,悄悄地向一个老翁打听扯旗山石船的地点,老翁生疑,新会人说明真相,原来在新会暗传着张保仔的一

首藏宝秘笈诗——“船头向住乌猪山,船尾向住广海湾,用柴烧用醋蘸,万两黄金在其间。”

  老翁听后窃喜,给新会人指了一个错误的地点,自己立刻召集人手赶往扯旗山。他们用柴把石船烧红后,用醋一蘸,石船顿即四分五裂,然而终不见金银的影子,只好扫兴而归。

待老翁走后,一直尾随其后的新会人,在船尾几米处的锚状石下挖出了万两黄金。原来万两黄金藏在“锚间”,而非“其间”。

  时至今日,张宝仔藏宝绝大部分仍“深藏闺中”,相传公湾的“倒吊人头”、背子迳的“鬼仔上桅”、浪湾的“七星伴月”、七盘山的“石手指”、乌猪洲的“半边月”石刻、扯

旗山的“金井”、竹旗山的“银顶”… …这些地方都有张保仔的藏宝,因为人们不知道藏宝图,这些宝藏尚且未被发掘。而这些宝藏正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发现。

马陵山:十字坡的后院银库

马陵山,古人也称为陵山、马岭山,地处苏北鲁南,是一条低山丘陵。它北起临沭县曹庄,经郯城县、东海县、新沂市,南止于宿迁境内的骆马湖边,整个山体连绵起伏,长达百余公

里。马陵山总的地势北高南低,主要隆突的山体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84.2米,新沂市境内的马陵山主峰为91.8米。

  它由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黄花菜岭5座山组成,当地人称为“五姊妹山”。群山之中以峰山五华顶为主峰,形胜之美,称于江淮。清代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司吾山,写

下了:“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的诗句,形象地赞美了马陵山的瑰美。

  历史上的马陵山,因曾发生过齐魏“马陵之战”而千古闻名,因水浒人物孙二娘坐山招夫“十字坡”开黑店、埋下财宝而家喻户晓。民国时期的山东土匪藏宝更为这座山岭增添了

传奇色彩。



   十字坡的18池藏金

北宋年间,孟州十字坡地处交通要道,坐落于此的十字坡客栈以包子鲜美闻名江湖。店主的女儿孙二娘已长大成人,性情豪爽,做事泼辣,人称“母夜叉”。一天,不速之客“菜

园子”张青因误伤人命,在官府的缉拿下,闯进十字坡客栈。张青一头扎进客栈,在与孙二娘父女的冲突中被孙二娘制服。孙老东家见张青憨实可信,有意培养他当入赘女婿。于

是“菜园子”张青便在村东北十字坡开酒店,常用蒙汗药麻倒过往行人,杀人越货。

  武松被发配到孟州时路过十字坡,险些遭到孙二娘的毒手。孙二娘这个“母夜叉”的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武松假装喝醉酒捉住了孙二娘,张青求饶,武松遂与张青、孙二娘夫妇相识。孙二娘后来跟随张青上了梁山,主持梁山泊西山酒店,迎来送往,打探

消息,是梁山第103条好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孙二娘阵亡。

  这是《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里的孙二娘。

  但相传,孙二娘真有其人,娘家在孙塘村。直到现在,孙塘村大人小孩都会说“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丢了去填河”。

  孙塘村的人对村子里出过孙二娘这个“女强人”深信不疑,走在十字坡附近,他们甚至能指出,哪里是孙二娘曾经卖茶的凉亭,哪里是孙二娘曾经取水煮饭的泉眼。马陵山的村民

都知道,孙二娘是当地人,菜园子张青是招赘来的上门女婿。夫妻二人在村东北开黑店、卖人肉包子。

  孙二娘和张青夫妻杀人越货积累了大量钱财。临上梁山时,孙二娘夫妇已积攒大量钱财,因不便携带,将所得金银财宝分成18份,分别雇用农夫趁夜分头挑运就地埋于本村双山峰

下的指定地点。每到挖完坑穴、放好金子后,便当场将抬金子的人灭口。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此后,孙二娘开黑店的马陵山十字坡下的孙塘村便流传起“双山一对直,一

溜十八池”的说法。

  双山在郯城县马陵山最南段,紧靠十字坡,因两峰突兀相连,故名双山。然而孙二娘和张青在征方腊途中双双殒命,最终未能还乡。18池金子于是沉寂在荒山野岭之中,具体埋在

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

放猪拾金,焉知祸福

孙二娘到底是不是在马陵山开的黑店,由于郯城1168年大地震孙塘村的史料丢失,今人已无从考证。神秘的马陵山是否真的埋有18池金子呢?

  受藏宝传说的影响,许多年来,这里一直未得清静。据说,解放前,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被张宗昌收为直鲁联军时,也曾派人秘探马陵山,企图伺机盗宝,最

后无功而返。

  倒是当地放猪娃谢二胖无心插柳,偶得一池金子,一夜暴富。提起谢二胖子,村里无人不知,每一个人都能讲一段他放猪拾金的故事。谢二胖子是孙塘村的邻村谢圩子村的,真名

叫谢松年,清末民初人。少年时父母双亡,他以放猪为生,时不时受点村人的接济,但是接济他的都是穷人,富人黑心,尤其是他给放猪的这家,经常不发工钱,连饭也不让他吃

饱。

  这个孤儿,日子过得很是清苦,不知为什么被叫做“谢二胖子”,也许是他发迹以后立刻吃胖了吧!言归正传,有一天,谢二胖子在十字坡下的北沟底放猪,看猪吃得欢,他就躺

在草地上睡着了。平时他是不敢在放猪时睡觉的,如果没有看好猪让它们拱了富人的庄稼,那就会招来一顿暴打;如果拱了穷人的庄稼,他就更不忍心了;如果把猪放丢了,暴打

都不能解决问题,小命都有危险。

  可是那天他实在太累了,谢二胖子心想着:“别睡别睡”,可还是睡过去了。一觉醒来,天都快黑了,他睡眼惺忪地心想:“我这是在哪儿啊??忽然,一激灵,糟了,猪呢?他

欲哭无泪,无意识地回头一看:猪在不远的一处,都聚在一起不知道拱什么。天还没黑透,他一数,一只不少。

  这下放心了,谢二胖子站起来走到猪群边上,要赶它们回家,可是猪在鞭子的威力下也毫不“屈服”,就是不走,他感到奇怪,就往前凑了凑,发现猪都在拱一个坑,坑里一定有

什么东西,否则猪怎么会这么“专注”呢?谢二胖子用力挥了挥鞭子,使劲儿抽了几下,猪终于怕疼了,纷纷躲到一边去。

  他蹲在坑边,一看,里面是个箱子,像是有年月的,用手敲一敲,还很结实,可是上面的锁已经锈得不成样子,连锁眼儿都找不到了。按捺不住好奇心,谢二胖子伸手拿起身边的

大石头,砸开了那个锁。他掀开了箱子盖儿,立马吓得坐到了地上:里面竟然是满满一箱金元宝!箱子盖儿再次掀开了,他镇定下来,拿起一枚金元宝,沉甸甸的,他没见过黄金

,可是传说中的金元宝都是沉甸甸的。

  现在,我们还是称呼确认了黄金已经发家的谢二胖子的本名谢松年吧!谢松年瞬间发了大财,虽然他没忘记接济过他的村民,分别给了他们一点好处,但那毕竟只是九牛一毛。村

里人还是很羡慕甚至是妒忌他的。

  不愁吃穿后,谢松年的确过了几年惬意的日子,还娶了城里大户人家的小姐做媳妇,据说后来连续又娶了四房姨太太。可是此后,他的命运开始一波三折,坎坷无比,家里的姨太

太争风吃醋,弄得家中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正室的娘家对他连续娶妾始终耿耿于怀,认为他逼死了正室,一直找机会“修理”他;县长也听说他挖过金子,是个大财主,觊觎已

久… …

  总之,后来因各种原因,谢家连出人命官司,谢松年最后终因“莫须有”的罪名在南京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自杀。村里人说,这是报应,因为他使的全是人命换来的

黑心钱。金子的发现改写了谢松年的一生,不知他临死前有没有想过,那一池金子对他来说,究竟是福是祸。

  谢松年死后,家人把他埋在当年得到金子的地方,直到1967年,墓穴被破坏了。当年负责挖掘坟墓的孙塘村一位老人回忆,尸体挖出时,丝毫没有腐烂,甚至肢体还很柔软,跟刚

死时一样,只是皮肤发紫,看来的确是中毒而死。

  而为了宝藏“寻寻觅觅”的人,则更相信马陵山上还有“剩下的”17池金子(另一池被谢松年挖走了),尽管他们始终不能领悟“双山一对直,一溜十八池”的真谛。于是,马陵

山十字坡守山的孙塘村农民夜里常被莫明的挖凿声惊醒。手电筒射出的光柱在漆黑的斜坡古道上一晃,几条身影就会一闪而过,向山下匆匆奔去。十字坡坐北向南,坡上乱石丛生

,坡前涧深潭幽,至今,野草丛生的十字坡上已经留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被钻挖的坑穴… …

  其实马陵山的宝藏不是只与孙二娘有关,民国时期的山东匪乱,也为这里留下了宝藏的传说。

土匪藏宝杨树林

民国以来,山东地区匪患发展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土匪活动之猖獗,分布之广泛,仅次于河南。据当时的报刊披露,山东百余县几乎都有土匪活动,各地股匪,多者千人,少者

数十人,忽聚忽散,纵横数百里,架人勒赎,抢女作妾,稍不如意,即杀人放火,鸡犬不留,人民受匪患之苦,罄竹难书。土匪围攻县城,拆毁轨道,占据车站。土匪还绑架外国

人,以便与当权者讨价还价。著名的临城劫车案即是一例。山东地区的匪患,严重威胁着地方治安,扰乱了社会秩序。

  1918年6月~1919年12月,张树元督鲁期间,山东匪患尤甚,为各省之冠。济南、济宁、东临皆为土匪出没之处。匪有股,股有首,首有大小,大者通领二三千人,小者亦有五六百

人,如高唐、夏津一带的顾德林,金乡、汶上一带的张殿元,郯城、峄县、兖州一带的郭安、史殿臣、于三黑,曹州一带的范明新,等等。他们动辄啸聚,严重威胁地方治安,所

以,剿匪就成了张树元督鲁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

  顾德林是山东著名土匪,到1918年夏,顾部已达2000余人,其势甚为猖獗。期间,龙济光派其亲信李德厚为其招兵司令,来鲁招抚土匪,顾德林股匪遂受抚,李德厚将土匪编成三

营,称“振武新军”。后因索饷不遂,遂萌变态,集合旧部,于1918年9月17日夜占领晏城车站,其势甚凶。张树元闻警急率官兵奔赴晏城,顾匪闻官军来剿,即预伏于铁路两旁,

实弹以待,陡见车至,即迎头猛击。张当即令官军用大炮还击,激战多时,毙匪甚多。后官军陆续开至晏城,匪势不支,渐向郯城窜去。是役,计击毙土匪200余人,捕获匪众20余

人(顾德林潜逸),夺获枪炮数十支。官兵亦死伤百余之众。顾德林这支土匪被剿灭的同时,其四处搜刮来的巨额财宝和赎金却不知去向。

  在山东郯城的古街老巷中流传着土匪埋藏财宝的各种传说:郯城劫匪的宝藏有9个大缸,还有10个坛子。有的说是藏在城里头,有的人认为是藏在山里面。传言有可能是真的吗?

  今苍山平原地区,是当时临沂西南乡和郯城的西北乡,统治力量薄弱,是当时土匪常来常往之地。对于土匪藏宝,当地古钱币研究者张锦贵深信不疑。首先他的父亲曾经说过,在

三井村附近埋藏着49缸从鲁中运来的银两。

  人的父亲曾经亲眼见到劫匪埋宝,所以传下了这个秘密,父亲的这段经历也被他记录了下来:

  那天吃过晚饭我去村边玩,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村西的那片杨树林旁边。当时天色已暗,四周也静悄悄的。这个时候,远方突然来了一队人马,那时山东匪患很严重,我以前也听说

过被官兵打溃的土匪逃到我们这来的。这时我也害怕起来,想赶快回家。不过那队被追击的土匪提着几只大缸冲进了杨树林。我吓得迈不动步了,就躲在树后面往那边偷看。

  只见他们很快就挖了几个深坑,领头的还在不停催促。然后把那些缸埋在了坑里,上面用土封好,还铺了些杂草伪装。也许是被官兵追得急了,土匪埋好缸后,没有停留,整合队

伍,径直向马陵山的方向跑去了。

  见到土匪走后,我也慌忙往家跑。那时还小,没有财宝的概念,只是因为晚回家而挨了家里的一顿骂。后来我也去杨树林里找过,但已分辨不出具体地点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张锦贵老人转述完父亲的经历后,自己也做了分析:当时土匪被官兵追剿,手头的财宝很是碍事,于是就埋在了村边的杨树林,但之后郯城地区就进驻了官兵加强了守卫,听说那

伙逃向马陵山的土匪也很快被剿灭了。那他们也没什么机会再回来寻宝,这么说的话,土匪的几缸财宝应该还在那片杨树林里。这件事村里有不少人都知道,因此,村边也不时出

现深挖的坑洞,但到现在,也一直没有挖到财宝的消息。

  杨树林里斑驳的坑痕和深夜山间偶尔传过的敲凿声能否让“孜孜不倦”的寻宝人偶有所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答案。 哀牢山:最后的土司,消失的财宝

哀牢山是元江与阿墨江的分水岭,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亦为云贵高原气候的天然屏障。哀牢土司府坐落在新沂市高流镇耀南村的半山腰上。土司制度是我国

自宋代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重要政治制度,它对稳固国土、建设边疆起过巨大作用,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新平土司府设立于宋代,大

土司李家祖籍在甘肃省陇西县,到李毓芳那一代,因其在清乾隆年间平乱有功,被皇帝诰封为“云骑尉”,赐“哀牢土司”,世袭爵位。

  清朝雍正年间,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政府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传说

李家因世袭爵位,几百年来积累的财宝无数,到了近代,李家的人又靠贩大烟、设卡收费、造大洋、开工厂等大发其财,但是迄今为止,谁也不知道那巨额宝藏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