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暖暖所有活动:望、闻、问、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1:05:14
1、望诊 
   为五诊之首,包括望整体与望局部。整体指神、色、形、态等。局部指:目、口、舌、鼻、耳、咽喉、手、
足等。

一、望整体:

1、望神:指神气,主要望目光。“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

宰。

2、望色: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

白色:主虚寒,失血,肺、大肠病等,五行为金病。

黄色:主虚,湿,脾胃病等,五行中为土病。

青色: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惊风,肝胆病等,五行为木病。

赤色:主热,心,小肠等,五行为火病。

黑色:主寒饮,主瘀血、肾膀胱等,五行为水病。

3、望症:如壮,弱,肥,瘦。如肥胖者,多气虚湿盛。形瘦者,多阴虚血枯,久病瘦削,大肉已脱,为精气衰

竭之证。小儿鸡胸,龟背,为先天不足之疾。

4、望态:指静态和动态。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阴主静,阳主动。喜动为阳证,喜静为

阴证。

二、望局部:

1.望目:目为肝之窍。

目赤红肿为肝火或风热;目黄为黄疸;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属肝风内动等,以木主之。

2.望耳:耳为肾窍,为宗脉所聚,故耳针可治全身疾病,相耳可相一生,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

3.望鼻:鼻为肺窍,外邪入侵之处。鼻塞流涕,外感风寒;鼻翼煽动。邪热雍肺。

4.望唇:唇为脾之外荣。

淡白,为脾虚血亏;青紫为寒凝血瘀;深红而干为热甚;鲜红为阴虚火旺;环唇糜烂为脾颈湿热,以土主之。

5.望齿:齿为骨之余,主水,肾主骨。牙齿干燥为高热伤津;牙龈色为白色为血虚之象;牙齿松动为肾虚头旺

,主水,主土,牙龈与胃肠密切相关。

6.望咽喉:咽喉为肺胃通道。实证,属肺胃蕴势;虚证,属肺胃阴虚居中多,以土主之。

7.望小儿指纹:3岁以下孩儿用。小儿指纹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桡侧掌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

。第三节为命关。

8.手诊:此为一专门学科,可参看余著的《手面相诊病》。

9.望舌:

(1)望舌质:

淡白:主寒,主虚为阳气衰,气血虚之象。

舌红:主里热实证。

舌绛:主热盛,邪气入营血。

紫舌:主血瘀,多为心脉瘀阻,或邪热入血,气血壅滞之象。

(2)望舌形:

舌质苍老,多为实证。

舌质娇嫩,多属虚证。

舌胖大,有齿印,为气虚或脾肾阳虚。

舌瘦小而薄,为阴血不足。

舌有裂纹,外感多为热盛伤阴。内伤则为气血两亏。

芒刺,为有热,芒刺干燥为邪热亢盛,舌尘芒刺为心火亢盛。

(3)望舌态:

舌强硬,又称舌强,外感为热入心包,内伤为中风偏瘫。

舌歪斜,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舌颤抖,为热极动风或血虚生风,久病患者,则属气血两虚。

吐弄舌头,多见于小儿,多为心脾有热、中风之兆或智能不全。

(4)望舌苔:了解病邪轻重与深浅,正常的舌苔为薄白苔。

A 苔色:

苔白为表证,寒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证主湿热证或寒湿证。

黑苔主湿主热极,又主寒盛,多属危病。

平日黑苔,需注意染苔,如吃过橄榄等。

B 苔质:

薄苔为病邪轻浅。

厚苔表示邪盛或由表入里,或肠胃积滞。

水滑苔为阳虚阴盛,水湿内停。

燥苔为热盛伤津,或津不上承。

腻苔、腐苔多为食积,痰饮等。

剥苔为气血两亏或胃阴虚亏。
2、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大部分。

1.听声音:主听患者语言,呼吸,咳嗽,呃逆等声音。

(1)语言:语声低微,少气懒言为虚证、寒证。

语声响亮,烦燥多言为实症、热症。

(2)呼吸:呼吸短而低为内伤虚损。

呼吸高而粗为邪热实证。

喘息气粗为实喘。

喘而气怯为虚喘。

喘而痰鸣如笛声为哮证。

(3)咳嗽:咳声重浊者为实证。

咳声低弱为虚证。

干咳无痰肺燥。

咳而痰稠是肺热。

小儿阵咳有回声称百日咳。

老人咳嗽频作,痰多如沫为痰湿咳嗽或痰饮咳嗽。

(4)呃逆:音高而短,多属实证。

音声低弱,多为虚寒。

久病,重病见呃为正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兆。

2.嗅气味:嗅口气及排泄物的气味

(1)口气:口臭为胃热,胃浊上泛,消化不良。有酸臭气为胃有宿食。

(2)排泄物:痰浊腥臭为肺痈。

浊涕腥臭为鼻渊。

大便臭秽为热,腥臭为寒。

小便臊臭或混浊为湿浊。

失气异臭为消化不良。带下臭秽为湿热,腥气为虚寒。

3、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崩闭皆可见。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

2、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

3、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

4、但寒不热,多为里虚寒证。

二、问汗:(有汗与无汗之分)

1、发热恶寒无汗为表实证。

2、发热恶寒有汗为表虚证。

3、里热发汗,高热烦渴,汗出量多,为实热证。

4、虚脱冷汗,神瘦气弱,冷汗淋漓,为虚脱危重证。

5、夜间入睡出汗为盗汗。

6、白天静止出汗为自汗。

三、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目眩,有新久、虚实不同。

1、暴病多实或肝火上炎,或痰气上逆。

2、久病多虚或气血不足,或肝肾阴亏。

3、外感头痛伴寒热症状。

4、内伤头痛有胀痛感。

5、阴虚头痛伴烦热。

6、阳虚头痛伴空痛。

7、偏正头痛多属血虚。

(二)身躯痛:

1、常伴寒热为外感风寒表证。

2、久病身痛,筋骨失养,多为气血不足。

3、腰部酸痛多为肾虚。

4、关节酸痛,阴雨加重为风寒湿痹。

(三)胸胁痛:

1、胸肋痛,心前区闷痛为心痛。

2、胸痛彻背为胸痹。

3、胸痛咳吐稠痰为肺热。

4、胁痛胀闷为肝气郁滞。

5、口苦胁痛为肝胆湿热。

(四)腹痛:

1、上腹痛,遇冷发作为胃寒。

2、嗳腐,吞酸为食滞。

3、上腹痛而灼热为胃阴不足。

4、脐周痛无休无止为虫痛。

5、腹痛泄泻,里急后重为湿热下痢。

6、大凡腹痛,暴痛,食后作痛,拒按为实。

7、大凡久痛,空腹时痛,喜按为虚。

8、灼痛属热。

9、喜暖属寒。

四、问饮食、口味:

脾,胃为后天之本。

1、多食多饮,形体反瘦,考虑为糖尿病。

2、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3、久病饮食渐增,为胃气渐复。

4、口苦为肝胆郁热。

5、口甜为脾湿中阻。

6、口淡为脾虚。

7、口咸为胃亏。

五、问二便:

二便的变化,多主里症。

(一)大便:

1、大便秘结,多属里实证。


2、大便稀薄,多为虚寒证。

3、大便脓血,为热伤便络,多为痢疾或痔血。

(二)小便:

1、小便清长,量多频数,自遗失禁为肾虚阳亏。

2、小便短赤,淋沥涩痛为湿热下注。

六、问睡眠:(主要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调)

1、失眠多由心脾血亏或肝火旺盛,或心火亢盛,或胃气不和。

2、嗜睡者,多由脾虚气弱,或阳衰,或湿盛。

七、问经、带、胎、产:

(一)问月经:

1.经期超前,色鲜红属热,反之为寒。

2.经期腹痛,经血紫黯有块,属瘀属实。

3.停经3个月以上为闭经。

4.月经淋漓不断为经漏。

5.月经忽然大下,量多不止为血崩。

(二)问带下:

1.带多色清,有腥气为虚寒。

2.色黄而稠,有臭气为湿热。

3.带下量多无臭为脾虚。

4.带下如蛋清伴腰酸为肾虚。

(三)问胎产:

1.若婚后停经,有呕恶,要考虑妊娠。

2.妊娠前期,腹痛,腰酸,漏经为先兆流产。

3.妊娠后期,有头晕,肢肿,甚至抽搐,为子痫之兆。

4. 产后恶露不尽,有血块为瘀血,色淡质稀,为气虚血亏。质稠有臭气为血热。

八、问小儿:

主要问其预防接种史,家庭人员健康情况,小儿哺养及发育。

4、切诊:
包括脉诊与按诊。

一、脉诊,(又称切诊)主要分析深度(浮、沉),充盈度(洪、细),流利度(滑、涩),紧张度(濡、弦、

紧),搏动节律(代、结)。

以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

正对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五脏六腑与寸关尺: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命门。

附:“4”字把脉法:

“心肝脾脾肾,且向4来问,”

即从左手至右腕上划与“4”字同。

常见28种脉,分6纲脉,介绍如下:

1、浮脉(洪、芤、濡、散、革):有力为表实,无力属表虚,主表证。

2、沉脉(伏、弱、牢):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主里证。

3、迟脉(缓、涩、结):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主寒证。

4、数脉(促、疾):有力属实热,无力属虚热,主热证。

5、虚脉(微、细、代、短):主气血虚弱。

6、实脉(滑、动、弦、紧、长):主邪气血而正不衰。

二、按诊:主要按触患者的皮肤、手足,胸腹等。

1.皮肤:指皮肤温度、润燥、肿胀等。

灼热有汗为热证,实证。

小儿囟门高起而硬为动风之兆,陷为伤津之象。

2.手足

不发热而肢凉畏寒为阳虚。

手足心热为阴虚。

小儿高热,指尖发凉,需防惊厥。

3、胸腹

胸腹喜按,按之痛减为虚证,反之为实证。

腹胀如鼓,为臌胀,腹部肿块,质硬为癥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