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ms1011图集:尼日利亚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3:21

尼日利亚土地面积92.38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包括撂荒的土地)6000多万公顷。目前耕种面积2820公顷,牧场2830万公顷,林地1090万公顷,水面1300万公顷。尼农业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耕作粗放,劳动工具简单。尼人口1.4亿,是非洲的第一人口大国。全国65%的人口务农,70%的经济活动依赖于农业,90%的人口活动与农业有关。与农业有关的家庭比例为:种植业94%,畜牧业70%,渔业2%,林业1%。

石油工业崛起以前,尼是一个农业国家,棉花、花生等许多农业产品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1960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64%,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85%。但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被忽视,农产品产量逐渐减少。70年代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降至44%,80年代更减少到23%;1970年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率降至30%,1980年仅占2.4%。尼农业增长率也呈下降的态势,1970至1974年农业平均增长率为8.8%,但1984年农业增长率一度跌至-4.8%。80年代末期有所回升,进入90年代,农业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的水平徘徊。

奥巴桑乔自1999年当选为民选总统以来,试图重振农业生产,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引进外来技术和品种,对自己不能制造、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农药实行低关税政策等,农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近年来,尼农业生产指数(分类别)如下:

近年来尼农业生产指数(分类别)

(1990=100)

类别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农作物

165.5

171.0

117.1

184.1

196.6

209.6

畜牧业

153.0

157.2

163.7

170.5

177.6

186.2

渔业

140.6

146.0

150.5

160.0

166.6

174.1

林业

116.3

118.1

120.4

121.3

123.1

125.6

1、制造业
  1946年以前,尼制造业主要以手工业和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独立后有较大发展。1960年,尼全国制造业的产值为1.2亿奈拉,到1979年已增至17.5亿奈拉。1988年制造业产值为82.5亿奈拉,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02%。2002年尼制造业产值为3130亿奈拉,占尼国内生产总值的5.5%。
  1986年尼开始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以来,将制造业,尤其是依靠本国原材料,具有出口潜力的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重视发挥中小型私人企业的作用。为此,政府设立了国家经济复苏基金,1989年11月起向小型私人企业发放贷款。但是二十年来,尼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不尽人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工业竞争力指数显示,尼日利亚的制造业由1999年的5.5%降至2005年的4.6%。2006年制造业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开工率由2005年12月的48.8%下降至2006年第二季度的43.6%,对GDP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7%下降到3.8%。 尼日利亚制造商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尼制造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只有10%的制造业公司在运营。食品、饮料、烟草、皮革、医药和家具行业企业尚能保持持续发展,但纺织、汽车装配、电缆制造、涂料和石油化工行业企业举步维艰。
  尼制造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较差,技术水平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开工率严重不足,尼有关政策制定欠妥、执行不力,走私猖獗等。
   2、固体矿产业
    尼固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有30多种矿藏。但大部分矿产资源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大规模开采,尼政府近年来在积极推动该领域的投资。
  尼日利亚是西部非洲国家唯一的产煤国,煤炭探明总储量约为27.5亿吨。尼现有22块煤田,分布在13个州,最高年产量曾达94万吨(1958年)。自70年代起,煤炭产量逐年下降。据尼联邦统计局统计,2001年煤炭产量仅为18,190吨。 由于缺乏工业及民用燃料的消费需求,尼煤炭开采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石灰石作为水泥主要原料在全国各地均有储藏,现已探明储量约为10亿吨。1975年产量达134万吨,1988年为171万吨,1998年为200万吨,2001年为207万吨。在奥贡、阿南布拉、博尔诺和索科托等州均建有水泥厂,但由于开工不足,目前尼水泥产是为800万吨,而国内需求为每年960万吨。
  尼铁矿石探明储量超过30亿吨。高、中、低品位(含铁量为50%以上、30-50%和25-30%)都有。在科吉州和夸拉州发现高品位矿石,含量达68%,储量约4亿吨。尼目前已在科吉州开采铁矿石,供应钢铁厂。同时,尼在包奇、克里斯河、埃多、索科托和尼日尔等州发现有大量的铀矿。尼已成立铀公司进行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尼金矿储量不大,目前仍处于勘探中。
尼日利亚有约1000万吨的铅锌矿,分布在尼高原、贝努埃、塔拉巴、尼日尔、埃努古及十字河流等州。其中,在尼东部地区的三个矿区已探明储量有500万吨。
尼国内现已探明约有4000余万吨云母储量,分布在尼日尔、科吉、卡杜纳等地。
斑脱土和重晶石都是石油钻井泥浆的主要原料。尼特有比重约4.3的重晶石,已探明储量750万吨,主要分布在塔拉巴、包奇州。
  尼锡产量曾居非洲第一位,历史最高纪录曾达17,463吨(1943年)。尼一度以出口锡矿石为主,1961年建了炼锡厂后,改为出口锡锭。尼为国际采锡理事会和国际锡生产协会成员国,年生产配额为1500吨。但近年由于矿区枯竭,产量不断下降。1998年锡产量为238吨,2001年尼下降为81.92吨。

1、石油产业发展简况
  尼日利亚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石油探明储量358亿桶,列世界第九位,非洲第二位,其储量约占非洲总储量的33%;目前日产原油约230-250万桶,在OPEC成员国中排名第五。随着尼对石油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对深海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储量还将会不断增加。尼政府计划到2010年探明石油储量实现400亿桶,日产量提高到400万桶。尼石油具有轻质、含硫低的特点,油质优良;油层离地面较浅,易于开采。尼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尼日尔三角洲的沼泽地带、近海大陆架、几内亚湾的深海区,在尼国境中部及北部的阿南布拉、贝努埃及乍得等内陆盆地也有油气发现,但储量尚不明。

  尼的石油勘探始于1908年。当时一家名为尼日利亚比图门(Bitumen)的德国公司在今天的翁多州的阿拉罗米(Araromi)地区进行勘探开发。1914年一战爆发后,勘探被迫停止。1937年,达西壳牌公司开始在尼勘探石油,但是二战的爆发又使勘探搁浅。1947年至1956年,壳牌公司在现在巴耶尔萨州的奥罗伊比利(Oloibiri)地区钻出石油,1958年开始产油。1961年,美孚(Mobil)、海湾(Gulf),阿吉普(Agip)、埃尔夫(Elf)、谢夫隆(Chevron)等石油公司相继开始在尼陆上和海上开采。

  1958年尼刚开始石油开采时,奥罗伊比利地区日产原油仅5,100桶。1959年,产量实现翻番,此后逐年上升,1966年日产达415,000桶。尼内战期间,石油产量锐减,一度跌至142,000桶。内战结束后,70年代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期间,尼石油工业出现飞跃。1972年日产超过200万桶,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一举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

  进入80年代后,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不景气,尼石油产量下降较大。1981至1985年间,平均日产135万桶。1986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度骤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严重影响了原油出口收入。1988年原油出口收入仅65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收入的88%,1991年石油出口收入为118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96%。1994年尼日产原油186万桶,但1994年6至8月尼全国大罢工期间,尼石油产量下降了20%,出口量减少25%。2000年尼日产原油218万桶,比上年增长11.2%,其中188万桶出口。2002年日产原油210万桶,比上年下降7.8%,其中出口166万桶,约占年产量的79%。2003年上半年,尼累计生产37255万桶,平均日产原油206万桶,比上年同期增长8%,其中出口约占81%。到2005年,尼平均日产原油达到250万桶。由于产油区治安形势较差,绑架、盗油及破坏石油设施事件经常发生,导致尼石油生产会出现不稳定的形势。

  除尼日尔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油气储量外,尼日尔河沿岸、北部包奇州(Bauchi)和距瓦里150公里的西南1000米的深海也有油田,尼正在进一步勘探。到2001年,尼发现的油气田超过250个,绝大部分集中在南南区6个州(约7.5万平方公里)的7个沉积盆地。

  尼近年来加紧进行石油勘探。1999年尼探明石油储量260亿桶,2001年为320亿桶,2003年共打油井240口,石油储量达340亿桶。据尼联邦政府数据,跨国石油公司1993-2003年间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总投资额达46亿美元,使尼石油储量增加了60亿桶。2004年1月,尼联邦政府制定能源储量和生产目标,称到2007年实现石油探明储量360亿桶、日产能力400万桶,到2010年,实现探明石油储量400亿桶、日产能力450万桶的目标。目前尼陆上石油区块所剩不多,政府将开发重点转向深海。目前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约50亿桶。2000年尼政府提供的22个新开发区块中有18个区块是在海上。海上油田虽开发成本较高,但易采出高品质原油。预计随着尼海上石油开发的不断发展,到2006年海上石油产量将大幅增加,而陆上石油相对海上石油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将有所下降。此外,尼与圣普联合开发区(即尼与圣普相互重叠的部分区域)据估计原油储量约在110亿桶左右。该联合开发区已开始对外招标。

  2、炼油厂及有关设施
  尼石油加工业完全由国家垄断,目前拥有四家国有炼油厂,分别是哈尔科特港第一炼油厂、哈尔科特港第二炼油厂、卡杜纳炼油厂和瓦里炼油厂,多为奥巴桑乔军政府时期建造。炼油厂总设计日加工原油44.5万桶,但实际加工能力最高仅有18万桶左右。主要原因是尼国有炼油厂没有自主权,未按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化经营,原油的供应和成品油的销售都由国家石油公司垄断,炼油厂只能赚取小额加工费,缺乏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导致炼油厂管理维护不善,设备严重老化,事故频发,因此开工率自90年代以来总体呈下滑趋势。哈尔科特港第一炼油厂由于设备老化和电力供应不足已于2000年停产,瓦里炼油厂和卡杜纳炼油厂也经常因热力系统和输油管道出现故障停产。只有哈尔科特港第二炼油厂开工率相对较好。尼政府曾长期每天向这四家炼油厂提供40万桶原油,但四厂总的日加工能力只有15万桶,开工率仅30%左右,导致国产石油产品不敷需求。因经营状况欠佳,尼政府希望将炼油厂私有化的努力屡遭挫折。2003年底,尼政府决定再次向四个炼厂投入巨额修缮资金,希于2004年6月全面启动四大国有炼油厂以便减少成品油进口。目前尼全国成品油日需求量为56万桶,约50%的燃油依靠进口。2003年尼政府提出对四大国有炼油厂进行私有化改革,面向社会招标。

  目前尼全国有输油管道5001公里,将各炼油厂和部分港口、油井和储油库相连。其中4282公里为成品油输送管道,719公里为原油输送管道。最长的输油管道从三角州的埃斯卡拉沃斯(Escravos)一直延伸到卡杜纳。但尼输油管道经常遭受人为破坏。据尼官方统计,1999年全国各地发生497起偷割输油管盗油事件,大大高于上年57起的水平,2000年上半年又发生了764起。盗油行为极易引发油管爆炸的恶性事故,严重危及社会安全。为确保输油管道安全,政府规定管道两边各3.5米划为安全区,并采取措施将油管深埋地下。尼全国现有21个成品油库,隶属尼输油管道产品销售公司,并有输油管道与炼油厂相连。现尼油库储藏量可供尼60至90天的全国需求。

  3、成品油供应问题
  自90年代以来,尼国内石油产业日益凋敝,成品油供应时断时续,时好时坏,油荒现象一再发生,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成为困扰尼社会的一大顽症。主要原因除了国内炼油厂开工严重不足,进口石油不能及时到位外,价格体制不顺也是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尼政府一直以每桶9美元的价格将原油出售给国有炼油厂,大大低于国际市场油价25-28美元左右的水平,国家每桶损失15至18美元。另由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远高于尼市场定价,国家每年耗费巨资进行补贴。据尼官方数字,2000年尼国家石油公司仅进口燃油一项全年损失就达1200亿奈拉,约10多亿美元。这一补贴政策并未真正达到平抑国内市场油价的目的,仅少数几个州能够维持国家统一定价的水平,大多数州实行的黑市价格则远远高于国家统一定价。巨额补贴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奥巴桑乔总统执政后,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油荒问题,但由于尼石油部门的问题根深蒂固,燃油危机未能得以彻底解决。2000年6月,奥宣布将成品油价格提高50%。这一措施引起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尼劳工大会组织全国性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活动,奥最终与工会组织达成妥协,大大降低了涨价幅度。2002年2月,尼政府将出售给国有炼油厂的原油价格从过去每桶9美元提高到18美元。2003年6月,奥政府将燃料油价格从过去每公升26奈拉提高到41奈拉,上涨幅度高达54%,并决定开放下游石油产品市场。2003年12月,尼联邦政府宣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每公升燃油征收1.5奈拉燃油消费税,用于道路维修。但此举遭到尼工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对而被迫暂停。目前,燃油油荒仍时有发生。成品油供应问题涉及各方、特别是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巨大利益,尼开放石油部门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4、天然气
  尼日利亚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87.5万亿立方英尺(约合5.3万亿立方米),其中石油伴生天然气和非伴生天然气各占约50%,居世界第七位,非洲第一位。尼目前每年天然气产量近2万亿立方英尺,只有约60%被利用,其余部分空燃浪费。

  为实现充分利用其国内天然气资源,解决天然气的空放燃烧问题,尼政府致力于从扩大国内需求和出口两个方面来提高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主要举措和项目有:1、鼓励石化企业利用石油开发过程中伴生的天然气建立独立电站,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家电网的供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天然气燃烧的浪费。2、辅设天然气输送管线网,提高国内消费和利用能力。3、发展天然气液化,努力扩大出口。

  尼国家石油公司于1988年专门成立了一家商业性的国家天然气有限公司,统筹负责尼天然气的投资、开发和供应工作。该公司与壳牌、埃尔夫和阿吉普等石油公司合作投资38亿美元,在河流州邦尼(Bonny)建立了一座液化天然气厂(NLNG)。其中,国家石油公司占有49%的股份。第一期工程,两套天然气液化装置生产线已于1999年10月建成,2002年第三套天然气装置生产线完工,形成年产11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生产能力; 2005年底第四条生产线完工,每年增加410万吨的产量;2006年初,第五条生产线开始运行,将该项目总的生产能力提高到每年1700万吨。待该项目6条生产线全部完工,生产能力将达2200万吨。尼已就此与欧美部分国家签订了22年半的供气合同。

  另外,尼政府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合资建设的OKLNG、BRASSLNG等液化天然气项目也在相继上马。

  1996年,尼与邻国贝宁、多哥和加纳以及谢夫隆公司签署了修建西非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协议。根据协议,四国将联合修建自尼天然气产地至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天然气管道,由尼向上述三国供应天然气。因资金、环境保护等问题该项目进展缓慢。

  此外,尼政府还在与阿尔及利亚寻求世行帮助拟投资70亿美元修建6000余公里的跨撒哈拉沙漠输气管道项目,将尼天然气通过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输送到欧洲。

  5、石油化工和化肥
  尼有关石油化工的发展研究始于1968年。1977年,尼国家石油公司开始负责石化方面的工作,并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工程于1988年建成,共投产三个工厂。卡杜纳和瓦里的两个联合石化企业的设计能力分别为年产3万吨烷基苯、3.5万吨聚丙烯和1.8万吨炭黑。但实际上烷基苯的生产能力只有设计能力的52%左右,炭黑只有设计能力的8%。第二期工程完工后,可利用天然气生产聚丙烯和聚乙烯。

  此外,尼分别在哈科特港和卡杜纳建有两家化肥厂(NAFCON 和FSFC),设计年生产能力分别为85万吨和10万吨。目前实际年产化肥产量仅有9万多吨。
 尼独立前,尼对外贸易主要被英国垄断,贸易量很小。独立后尼对外贸易有较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尼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如可可、棕榈油、棉花、花生等。1972年尼大规模开采石油后,原油和石油制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使得出口总额迅速提高。80年代初,尼外贸一度出现下降趋势,1984年起逐步开始回升。90年代以来,外贸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尼对外贸易额为504.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86.1亿美元,进口额118.6亿美元;2005年对外贸易额为656.3亿美元,出口额517.2亿美元,进口额139.1亿美元。

  目前尼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印度、巴西、西班牙、法国和中国,尼出口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印度、巴西、西班牙、法国和日本,进口的主要国家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尼出口的出要商品是原油,2004年原油在尼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87.4%,2005年原油所占比重为98.5%。美国是尼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其次是印度。尼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汽车、化工设备等。

  为了鼓励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奥巴桑乔执政后降低了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上调了制成品的关税,同时颁布进口禁令,禁止部分食品、生活消费品和大部分纺织品的进口。为改变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涌入尼日利亚的局面,尼政府实施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对出口到尼日利亚的部分产品强制执行安全认证。 

(数据来源:根据尼中央银行年报整理)

目前,农业在尼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40%左右。其中雨养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4%,畜牧、林业、渔业则分别占10%、2%和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尼日利亚出口许多的农产品,但是现在则需要大量进口。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米、植物油、畜产品、鱼、糖,特别是小麦和大米。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可可、橡胶、皮革和毛皮。

尼日利亚农业存在农业生产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科技落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过高以及资金匮乏等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