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拍福利96 weipai.ee:万里边关入画图 ——写在中国边海防巡礼大型采访活动结束之际(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0:30:48
 万里边关入画图 ——写在中国边海防巡礼大型采访活动结束之际(上)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邹维荣
  界碑巍巍,雄关漫漫。
  行走在中国边海防巡礼路上,时常有时空交错之感:云中哨所,暖意融融;雪山关卡,汽笛鸣响;秋水之涠,军旗猎猎;南国边陲,商旅如流……
  然而,放眼历史的天空,走向万里边关从来都不是纵情山水,轻松写意,那被一面面五星红旗勾勒的“国家轮廓”背后,是一代代国门卫士默默挥洒的青春与热血。
  巡礼路上问过很多人:边关是什么?写生者说,边关是奇;摄影家说,边关是险;云游客说,边关是难;生意人说,边关是远……唯独戍边军人的回答最撼人心魄而隽永悠长:边关是国,边关是家,边关是你我。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那穿越千年的咏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柏油路、宜居房、电子眼……万里边关走进新时代。一条新的“钢铁长城”在祖国边疆延伸永铸,坚固如磐——
  边关巨变:那如诗如画的历史新篇
  边者,远也。关者,险也。
  从古至今,边关始终是艰难与血泪的代名词,人们对它的记忆由此生发出很多不忍卒读的细节: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詹娘舍哨所,坐落于海拔近4700米的雪山之巅。过去,官兵们只能用绳索、铁链编织“天梯”上山。即便是后来在石缝上凿出了一条羊肠小道,也常有摔伤亡人的事故发生。
  与之远隔千里的墨脱,地处密林深谷,那里的戍边官兵同样饱尝“天路之难”。
  高耸摩天的多雄拉山,汹涌奔流的雅鲁藏布江水,将他们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所有物资补给都靠人背马驮,进出一趟,最快也要走上5天。
  路,扼住了边关的咽喉;路,承载着戍边人的梦想。
  历史将铭记这些时刻:2010年10月11日,一支筑路大军开山劈石,将一条长40公里、宽5米的公路修到了詹娘舍,这个屹立半个多世纪的哨所第一次响起了汽笛声。两个月后,随着一声轰鸣,全长3310米的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墨脱军人终于迎来一条像样的路。
  同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祖国边疆的角角落落上演。有据为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我国边海防交通建设,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新建边防公路1.2万余公里,边海防巡逻路2.5万余公里,“横向贴边、纵向到点”的边海防交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有了路,万里边关“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顿时大变样:
  ——哨所越来越宜居了。一座座保暖房、空调房、富氧房、低碳房落户高原戈壁,冰窟窿、干打垒、地窝子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戍边越来越高效了。巡逻车、巡逻艇、摩托雪橇、机动通信装备甚至直升机亮相边海防一线,“巡逻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警戒基本靠狗、观察基本靠瞅”的现象渐成历史,“千里边关一日还”成为现实。
  ——保障越来越有力了。“社会化保障快车”直通高原、海岛,军需、油料、物资供应充足,吃水、用电、洗澡、取暖、看病难的状况显著改善,自助餐、桑拿浴、高压氧等如今在边关早已不再新鲜。
  更大的改变,来自一条无形的路——“信息高速公路”延伸到雄关古道,承载冰封雪裹、水围浪困的遥远边疆驶向时代前沿。
  面貌一新的“信息化边关”,正向我们走来。且看——
  不会打盹的“电子哨兵”,遍布黑龙江、吉林、内蒙等北疆边防。它们睁大“眼睛”不分昼夜地巡查,不放过丝毫风吹草动。
  这是一个集感应拦阻报警、全时视频监控、自动辅助决策、卫星导航指挥、边境勤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边防监控平台。坐在电脑前,周围数公里内连个小小的麻雀也看得一清二楚。
  在西北边防,一些重点地区探索完成省、市、县边防指挥控制中心和一线执勤点的勤务指挥室组网,构建起互联互通、联防联治的边防指挥信息系统。边情感知、战备执勤、指挥控制、联合行动等均在网上进行,军地携手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网”。
  在西沙、南沙,海军“蓝网工程”实现全域覆盖,1600多个边远分散单位和数百艘舰艇,实时接收全军政工网信息。在驶向广阔海洋的航程上,海防卫士搭上了“信息直通车”……
  边路如虹,边网如织,边关如铁。眼前的一切,令人感觉恍若隔世:这,还是我们记忆里的边关吗?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曾经饱经沧桑的边关长城,如今有了“新砖石”,将更加壮美绮丽,更加坚固如磐。
  申请表、决心书、分手信……万里边关饱含家国情。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军人义无反顾地走向边关,扎根边关——
  边关情怀:那如泣如诉的岁月长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传吟千年的边塞绝句,而今会续写出怎样的动人诗篇?
  在西藏军区某部,我们遇到了正在训练的北京首批赴藏服役新兵。听他们说,今年是北京市首次征集进藏服役兵员,数量为300名,但填写申请的适龄青年却多达2120余名,而且80%以上是大学生。他们之中,有人尚未毕业,有人已签高薪工作,还有人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上世纪60年代,主动申请戍边的新疆伊犁军分区宣传干事李之金,在阿拉马力雪山孤峰上,连夜写下了那首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这首歌,是那个年代边防军人的真实写照,如今又何尝不能成为当代青年人的励志铭?!
  新兵们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一直深受质疑——从“80后”、“90后”另有深意的称谓,到“垮掉的一代”、“草莓一族”不甚光彩的标签,世俗的目光似乎始终在发问:他们,是可以托付的一代吗?
  在西藏军区某汽车团,“90后”女兵陈璐并不起眼,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却令人动容——
  陈璐的父亲曾是一名西藏汽车兵,不幸牺牲在雪域高原。2010年底,听说西藏军区部队在家乡征兵,陈璐马上报名,并申请到父亲生前所在的汽车团当兵。亲朋好友闻讯赶来劝阻,陈璐的回答异常坚定:“只要骨子里注入了一种情感、一种信念,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怕。”
  最终,陈璐沿着父亲的足迹走进西藏。与她同行的,还有同年应征入伍的131名西藏军人后代。他们身上,有一个细节最令我们难忘和感伤——这些新兵的口袋里,装着志愿进藏申请表、长期服役决心书,还有恋人反对进藏当兵寄来的“分手信”……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在通往边关的征途上,他们也许还没来得及品味扑面而来的高原风雪,就已经在人生的天平上作出了选择。
  他叫刘长民,家产数百万,入伍后主动申请到西藏乃堆拉哨所。
  那里,海拔4318米,年封山期长达6个月。严重的高山反应和无尽的寂寞冰冷,让他渐渐萌生去意。
  有一天,他同战友们去巡逻。突然,一个炸雷袭来,一名战友被击中,永远倒在了边防线上。
  把战友送进烈士陵园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耻辱感涌上刘长民的心头:战友为国捐躯,自己却想当逃兵,对得起谁?
  刘长民决定留下。当晚,他把一封志愿扎根西藏的决心书递到了指导员的案头。
  这一留,就是16年。眼前的刘长民,30多岁却沧桑得像个老人:满脸皱纹、指甲深陷、头发谢顶、牙齿掉光……可他还是不想离开。
  那年,刘长民回家探亲。移居美国经商的爷爷打来电话,称自己年岁已高,让他赶快退伍过来帮忙打理生意。
  刘长民有些心动,但想到部队刚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技术骨干,便婉言谢绝了。见多次劝说无效,爷爷带着公司副总经理的聘书回国,握住他的手说:“孩子,快来美国安家吧,我把副总经理的位子给你留着。”
  而刘长民却说:“爷爷,别留了,乃堆拉就是我的家。”
  捧读古往今来边关的生死文字、慷慨悲歌,无不贯穿着“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的离情别绪。故乡,在古代征人眼里,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现代戍边人,把驻地当故乡,以哨所为家园,于是便叫响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边关处处是乡关。”
  在北部湾龙门,有个“夫妻水站”。每天早晨5点,一名老兵便带着妻子到机房抽水,然后驾舢板挨个巡查11个堤坝。
  老兵叫王信臣,南海舰队某水警区战士。入伍第二年,他就来到了那里,如今已过25年。
  25年,他没有离开,还在那安了家。当年那个年轻水兵已是一脸沧桑,满头白发,他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一个孤岛,并且还将继续奉献下去。
  在祖国边关,类似这样的“夫妻哨所”比比皆是,他们在水天漂泊,在山中坚守,在没有军号声的时光中延展着生命的长度与厚重。
  巡礼归来,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戍边军人能在荒凉偏远的祖国边关,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寂寞?难道他们就不思念亲人,就没有儿女私情?
  闭目沉思,一个哨所上镌刻的对联映入脑海:“一人披尽寒霜雪,喜看万家窗灯红”,横批是“舍我其谁”。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烈士墓、英雄树、创业碑……万里边关续写奋斗史。一代又一代戍边人战天斗地,血洒疆土,创造出数不清的人间奇迹——
  边关军魂: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火种
  巍巍喀喇昆仑山上,坐落着一座高海拔的烈士陵园——康西瓦。那里,白云封护,万籁俱寂。
  驻足墓碑前,时间老人从历史深处走来,仿佛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
  半个世纪前,在西部边防的一场无情战火中,100多名中国军人英勇牺牲。他们倒下的地方,留下了一座座“青春之冢”。
  如今的康西瓦,在高原军人心中已成圣地,一茬茬边防战士在此郑重立誓:“生在喀喇昆仑,为祖国站岗;死在康西瓦,为人民放哨。”
  距康西瓦万里之遥的海岛深处,有一座中国最偏远的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1974年西沙海战中牺牲的18位勇士。每隔几天,守岛官兵就会前来祭奠,感受先烈们的边关忠魂。
  这两座陵园,一南一北、一高一低、一近一远,仿佛无形之中建构了中国版图的“地理坐标”,也为无数边海防军人划定了“心灵领地”。
  这种血脉的传承,让我们明白,即使是在和平时期,戍边军人也要随时准备好马革裹尸、奉献牺牲。
  因为,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时刻危及戍边军人生命的“无情杀手”。无论边海防基础设施如何改善,那里的高寒缺氧、浓雾狂风、烈日惊涛、飞雪冷月却不会改变。
  贵州籍战士许正兵,是甘巴拉雷达站官兵永远的“痛”——1989年1月,刚刚病愈出院的他,主动要求重返阵地。没想到,两天后突发高原肺水肿,夺去了他年仅18岁的生命。为了纪念他,战友们在营区内栽下了一棵“英雄树”。
  在通往西藏军区边防某团的路上,也有这样三棵“英雄树”——那年春天,3名战士从哨所下山取水,途中遭遇雪崩,将生命和忠魂永远镌刻在了高山之巅。
  在雪域高原,一棵“英雄树”,就是一个逝去的生命。放眼万里边关,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树”。微风轻抚,林涛阵阵,犹如战鼓催征。
  在塔吉克语和维吾尔语中分别意为“红墙”和“血沟”的红其拉甫,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那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一位军旅诗人曾这样形容道:“在帕米尔高原,仿佛只剩下三样东西:石头、太阳和风。在帕米尔高原凡是生存着的,都成了奇迹:冰雪、雄鹰和人。”红其拉甫戍边卫士,就是诗人笔下的“奇迹”。
  走近他们就会发现,以“红其拉甫”四个字命名的奖状、锦旗是如此之多——“卫国戍边模范连”“模范边防检查站”“艰苦奋斗模范海关”“群众满意的边防派出所”、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单位……这些荣誉,有的是国务院表彰的,有的是中央军委授予的,有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选的,随便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
  有人说,在高原“躺着也是奉献”,但常年驻守于此的戍边勇士却并不认同。他们说,在边关军人的信条里,除了默默坚守,更要主动作为,积极创造。
  翻开厚厚的《西藏发展史》,十八军进藏之前,西藏无电站、无公路、无企业、无机场、无光缆……在驻藏部队官兵的帮助下,西藏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第一座工厂、中国最长的输油管道、世界海拔最高的蓄能电站、世界海拔最高飞行难度最大的国际机场……我们发现,在这些“造福工程”旁边,都矗立着一块刻着相同字样的创业碑——“××部队建,××年移交地方”。
  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西藏军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故事还在继续——2003年5月,西藏军区准备为某边防营修建一条巡逻公路。专家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根本不具备修路条件”,建议出高价承包给地方建筑公司。几个老板现场考察后,扔下同样一句话就走:“这哪是修路,简直是要命!这个钱没法赚。”
  官兵们没有退却:“这是关系到边防和平安宁的长远之举,咱们自己干!”连续两年,他们在雪山深处开山劈石,硬是从悬崖上“凿”出一条道路来。
  友谊关、桥头堡、示范区……万里边关迎来新挑战。随着我军历史使命的不断拓展,戍守边关不再仅仅是值勤巡逻——
  边关卫士:那永远高扬的英雄礼赞
  中国万里边关,几乎处处都是古战场。
  随着战争烽火熄灭,和平鸽哨飞旋,昨日还布满铁丝网的关山隘口,今天已人群熙攘,生意兴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戍边军人也面临着新的职能拓展——从戍边到兴边,从富边到富邻。
  于是,从白山黑水到草原戈壁,从山岳丛林到雪域高原,从天涯海角到彩云之巅,一个个展示国家形象的文明哨闪亮登场,一座座密切中外关系的友谊关相继开放,一个个振兴边贸经济的“桥头堡”不断涌现……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244个,其中水运口岸124个、铁路口岸17个、公路口岸47个、航空口岸56个。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戍边官兵惊讶地发现,他们面对的新战场,同样弥漫着战火硝烟;他们肩负的新使命,已远非巡逻值勤那么简单。
  在云南河口口岸,潮水般的商贩和游客从四处涌来。一支军容严整的巡逻分队穿行其间,融入闹市,演绎着一个钢铁连队———红河前哨钢二连的坚守与开放。指导员韦刚告诉记者,坚守精神高地、抵御“黄赌毒私特”侵蚀,对于这个驻守云南最大、最繁忙边境口岸的边防连队来说,是一道必解的复杂考题。
  的确,站在哨亭鸟瞰,“山上静悄悄、山下闹通宵”“山上守卡子、山下数票子”的反差强烈而真实。前哨排排长田元元说,连队没有围墙,但铸牢思想防线不亚于面对一场激烈战斗。
  ——打赢战斗,必须有过硬本领。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八连官兵,驻守在金鸡山巅。他们的注视下,国家一级口岸友谊关人流如织,凭祥综合保税区车水马龙,浦寨边贸点商贾云集……
  那天,指导员余守勇短短几分钟内经历了大喜大悲——喜的是儿子出生了,悲的是儿子患上了缺血缺氧性脑病,急需抢救。
  抢救,需要钱。可奶奶病故、妹夫车祸身亡、母亲重病多年……一连串的家庭变故,早已让他经济拮据。
  得知情况后,一名做边贸生意的老板提出为他预付10万元医疗费,条件是为他们提供“方便”。
  余守勇深知“方便”意味着什么。面对余守勇的回绝,这个老板问:“孩子不救吗?”
  余守勇眼圈发红,强忍泪水撂下这样一句话:“我心疼儿子,但这种损害国家利益、亵渎军人尊严的事,就是给座金山也不干。”
  去年国庆节,一对香港夫妇想进入哨所参观古炮台,被哨兵拦住。夫妇俩不甘心:“1000美元买一张门票,只参观不拍照,而且别人也不会知道。”
  哨兵指着营门前“军事禁区”的牌子,再次婉言回绝:“营区不是景点,哨所不卖门票。”
  ——打赢战斗,还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乃堆拉哨所虽小,却兹事体大。与邻国哨所仅一墙之隔,官兵们天天与外军面对面。2006年,我国与邻国达成协议,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在中断44年后重新开放。此后,每天都有大量边民和游客从哨位旁经过。
  每天走上哨位,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但战士们就像一尊雕像,一动不动,威严挺立。就连休息时间走在院子里,也做到军容严整。连队干部说:“站在边界线上的军人,代表的是中国!”
  而今,许多邻国游客走上乃堆拉,都喜欢与中国哨兵合照。一名边民告诉我们,邻国一个旅游公司为吸引游客打出广告:“你想见识一下中国军人吗?那就去乃堆拉!”话语之中,透着对中国军人的敬重。
  然而,不战并不意味着忘战。年末岁尾,该是枪炮入库、年终总结时,但驻守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某海防团炮一连靶场,却炮声隆隆、训练正酣。
  该连驻地成山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三国、隋、唐、明、清均有兵家涉足。惨烈的甲午战争之黄海海战,就发生在这附近的海域,爱国将领邓世昌亦殉难于此。官兵们说,在这里守防时间一长,忧患意识就会慢慢浸入到血液里……
  忘战必危。在中国边海防巡礼路上,我们曾多次听见这样的震天炮声,看到这样的火热景象。这其中,饱含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理应成为每一名军人枕戈待旦、横槊策马的人生课题。
  万里边关远,巡礼路悠长。回首来时路,你会发出这样的咏叹——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尾 声
  变与不变
  ——巡礼路上的思考
  有人说,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透视:历史和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而两者兼备的就是——边关。
  中国万里边海防,承载着大国的兴衰与尊严。可以说,一部边关演进史,就是一部国家发展史。而这部历史的书写者,正是一代又一代边海防军人。
  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迁,条件如何改善,国门卫士的牺牲奉献没有变,家国情怀没有变,边关军魂没有变。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安全形势渐趋复杂严峻中坚持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思想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多变中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仍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
  万里边关,征途漫漫。让我们共同感悟祖国边防的变与不变,携手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