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落水管:教干培训材料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03:41
   

    批评的“肥皂水”艺术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了美国总统宝座。他有一个女秘书,人虽然长得漂亮,可工作中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总统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
  柯立芝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使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像他那样,讲究点“肥皂水”艺术。而我们某些领导同志的批评,就是因为没有先给被批评者涂点“肥皂水”,以致使其疼痛难忍,导致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当然,涂“肥皂水”既然是一门艺术,就必然大有学问。高超的理发师给不同的人刮胡子,涂肥皂水的方法也不同--胡子稀疏的、柔软的,涂得少一点;胡子浓密的、坚硬的,涂得多一点,甚至有的必须用热毛巾捂一捂、敷一敷。可见,批评的“肥皂水”艺术,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是要因人而异,做到“良药适口,忠言顺耳”,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并切实改正。
  对上级开展批评,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注意利用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在上级领导不失威信、不丢面子的前提下,采用诸如比喻等间接的、委婉的方式和“迂回式”、“商讨式”的语言。在这方面,历史上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楚汉相争时,谋士范增批评自己的“上级”项羽,动辄以“亚父”自居,若项羽不能采纳自己的计策,就吹胡子瞪眼,甚至训斥道:“竖子不足于谋”,伤害了项羽的自尊心,犯了大忌,乃至以后逐渐失去信任,病死在回乡途中。相反,春秋时晏子对齐景公的批评就高明多了。史载,齐景公刑罚残酷,动辄就施以刖刑,砍掉犯人的双脚。面对这一苛政,晏子深知直谏不但不会奏效,可能还会招来祸患,于是未敢妄言。一天,齐景公提出要给晏子换房子,晏子推辞说:“我住得已经很满意了,再说这地方靠近市场,买东西方便。”齐景公顺便问道:“你住在市场附近,可知近来什么贵什么贱吗?”晏子坦然答道:“假脚越来越贵,鞋子越来越贱。”齐景公听了,脸红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不久便下令废除了刖刑。晏子没有直言相谏,显然是考虑到齐景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以一句“假脚越来越贵,鞋子越来越贱”的间接而巧妙的批评,委婉顺耳,使齐景公心悦诚服,从而主动改正错误,废除了刖刑。
  对同事开展批评,要心平气和,言之成理,言而有据,采用“交流式”、“谈心式”的方法。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政委赵刚初到独立团上任,团长李云龙觉得上级给自己派了个“书生”政委,很是瞧不起,横挑鼻子竖挑眼,根本不把这个政委放在眼里。面对李云龙的做法,赵刚并没有简单地以硬碰硬,而是先通过战场上接连一枪干掉一个鬼子的神枪手本领,展示自己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又在庆功的两人对饮上,与李云龙你一碗我一碗的豪饮,展示自己豪放、洒脱、干练的性格,随之借机对李云龙的做法进行批评,使李云龙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承认他“与原来的几个政委都尿不到一把壶里”和故意刁难赵刚的错误,表示“我就要你这样的政委”。
  对下属开展批评,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下属的特点,对症下药,注重增强批评的针对性。譬如,对于那些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有魄力的下属,宜采用“提醒式”,批评要言简意赅,“一矢中的”。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敲”。这类下属,过多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错觉和误解,所以要适可而止。同时,这一类下属自我恢复、自我更正的能力很强,心胸比较宽阔,接受批评后会很快振作起来。对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下属,宜采用“对话式”,批评要事理结合、情理交融,既就事论理,又情理互用,相得益彰。对个别能力差、思想落后的下属,宜采用“触动式”,通过从基本理论入手,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弄清是非界限,正确认识并对待自己的错误。同时,对这类下属开展批评时,要注意力戒居高临下、先入为主和“电闪雷鸣”,摆出一副教训人的姿势,而应掌握分寸,力求“温而励,威而不猛”,做到有理有据,有力有度,使其心悦诚服。
总之,批评的目的是使受批评者接受批评,因此,在批评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和把握“肥皂水”艺术,以退为进,让被批评者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中感受到批评的真诚实在,从而知错改过,达到批评的效果。无疑,这对解决某些领导同志不愿批评、不敢批评、不能批评、不会批评的问题,提高批评的水平和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知“耻”就当勇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从知荣明耻这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辩证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既要知道什么是光荣,培养光荣感,又要知道什么是耻辱,明了羞耻心。
    羞耻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积极心理,通常表现为内在的不安、难过、自责和自我批判等,是对可耻、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抵制,是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自觉克服消极因素和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巨大力量。作为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下属的羞耻心,对纯洁单位风气,鼓舞工作干劲,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自尊。羞耻心是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表现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需要别人承认自我人格尊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等。一个人自尊心越强,羞耻感也越强;如果他受到了过多的羞辱,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过重的打击,其羞耻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即所谓“虱子多了不觉咬”。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下属的自尊心,并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强化其羞耻心。在这方面,一要关爱体贴,真诚关心和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做到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其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开展交往,使他们具有平等感;二要鼓励赏识,念功表扬,对他们做出的每一项成绩、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本身具有的每一个优点予以肯定,使他们具有成就感;三要宽容大度,容纳他们张扬的个性特点,展现自己大度开放的胸襟和风范,使他们具有受尊重感。要细心地观察每一位下属在某些关节点上心理的微妙变化,十分小心地触及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努力把他们的每一次羞耻情绪体验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他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犯了错误,也要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批评指出,切忌讽刺、挖苦、打击,因为过多的训斥、指责、打击,往往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磨灭他们的羞耻心。而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羞耻心,就会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不以为然,无论对表扬还是批评都无动于衷,甚至成为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人。
  二、合理刺激。《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七十一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将黄忠在计夺天荡山打败张  后,又请命领兵去攻打魏国名将夏侯渊守卫的定军山。对此,“孔明急止之曰:‘老将军虽然英勇,然夏侯渊非张  之比也。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今将军虽胜张  ,未卜能胜夏侯渊。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荆州,替回关将军来,方可敌之。’”孔明一席话,黄忠深受刺激。“忠奋然答曰:‘昔廉颇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未及七十乎?军师言吾老,吾今不用副将,只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斩夏侯渊首级,纳于麾下。’”正是诸葛孔明的这一激将之法,使得老将黄忠羞耻心陡增,乃至神勇发威,一举刀斩夏侯渊,夺得定军山,终建奇功。可见,在注意保护和激发下属自尊心的同时,适当地反其道而行之,给他们以合理的刺激,也是培养下属羞耻心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法,一要适时,瞅准时机,抓住特定的场合和氛围,临场发挥,给下属人为地制造一种耻辱的感受,促使其知耻而“勇”起来;二要适度,掌握“火候”,既不要使下属受到永久刺激和伤害,在心里留下阴影,又不要“刺”而“不激”,使他们木然而不觉之。
  三、注重升华。培养下属的知耻心,目的是使他们“知耻而后勇”,从而或改过,或奋起,有所作为。因此,必须对下属的羞耻心及时地予以引导升华。只有将羞耻心及时升华,才能避免因羞辱而冲冠一怒,做出像吴三桂那样卖国求荣和像马加爵那样丧失理智的事来;才能做到忍辱负重和以大局为重,增强使命感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在这方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就是一个范例。居里夫人少年时期,其祖国波兰处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一天,老师正用波兰语讲授波兰历史,突然铃响了,她和她的小同学们立即把波兰文课本藏了起来。这时,政府视察员闯进来,查问刚才的教学内容,并要她用俄语背诵天主教祈祷文--这是当时沙皇俄国侮辱亡国时期波兰儿童的一种最恶毒的方式--她背诵正确,脸上却毫无表情。视察员又问:“统治我们神圣的俄罗斯的皇帝有哪些?”她又一口气说出一长串名字。视察员满意地笑了,她的脸却变得惨白,待视察员离开,再也抑制不住自己,趴在课桌上痛哭起来--她对视察员的侮辱感到愤怒,也为自己的回答感到羞耻。这一亡国之痛和羞耻感几十年来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并激励着她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忠诚,在科学研究上自强不息,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忍受了百余年的屈辱,正是因为无数仁人志士将这一屈辱升华为以民族兴盛为己任的报国之志,浴血奋斗,我们才一洗国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及时引导下属升华自己的羞耻心,可以使他们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发奋图强,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用“心”打造和谐班子
聚人心,促团结,打造和谐氛围,是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的关键。作为“班长”,党委书记需要如何讲求团结艺术,提高团结本领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四心”入手。
    一、用“事业心”凝聚人心
    只有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才是牢不可破的团结。因此,党委书记要善于用“事业心”统一思想促团结,凝聚人心拢班子。一是用党的事业来“拢”--带领大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把精力倾注在想大局、谋大计、成大事上,把荣辱得失融入党的事业中;二是用单位建设来“拢”--用相互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制约关系,引导大家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为单位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用个人进步来“拢”--用“好班子,出干部;散班子,误干部;差班子,害干部”的朴素道理,激励大家讲团结,促和谐。
    二、用“公正心”处理矛盾
    “心底无私天地宽。”党委书记在开展工作时,只要不存私心,不徇私情,就能事半功倍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以身作则导引风气。带头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常修做人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长为官之能,以人格魅力在班子内部倡导大公无私的正气、与人为善的和气、精神焕发的朝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厚德载物的大气,营造思想上交心通气不扯皮、工作上齐心协力不拆台、生活上关心体贴不冷漠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秉公办事处理分歧。班子成员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处理这些分歧,必须坚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严格议事规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努力形成在集体研究中决策、在集中领导下行动的氛围,把大家相同的意见集中好,分歧的意见统一好,不妥的意见纠正好,以公开求公正,以公示促公平,使影响决策和团结的敏感问题在阳光下迎刃而解。再一方面,要通过开诚布公消减误会。一班人长期“在一个锅里摸勺子”,难免会有一些隔阂和误会。对此,要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引导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通过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交流,消除误会;对个别同志一时难以解开的心结,则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
    三、用“豁达心”息事宁人
    “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作为“一把手”,党委书记只有具备宽阔的胸怀,过人的雅量,才能有效防止班子成员间智慧和精力的“内耗”,维护团结,促进和谐。在这方面,一要宽宏大量。“恭则不悔,宽则得众。”工作中谁都难免会遇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接受的时候,为了不伤害团结,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用一颗包容心去容人之言,容人之过,真正做到“额上能跑马,肚里能撑船”,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斤斤计较,对说长道短的非议不耿耿于怀,对咄咄逼人的非难不睚眦必报。二要虚怀若谷。反骄破满,谦恭为怀,在工作上不乱拍板子,在生活中不显摆架子,在政绩前不自扣帽子。三要以德报怨。一班人相处日久,难免会出现一些疙疙瘩瘩、磕磕碰碰,引起一些恩恩怨怨。作为“一班之长”,党委书记应带头识大体,顾大局,在以德怀之的基础上,以理服之,以情感之,巧妙地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四、用“关爱心”融洽感情
    感情是团结的纽带。党委书记应注重与班子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做到有事没事常往来,大事小事常补台,难事忧事常关爱。要经常主动了解班子成员的思想,弄清他们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班子成员思想上有想法时要及时靠上去拉袖子,解扣子;生活上有困难时要予以热情的帮助,有喜事时要真诚地祝福;工作上有失误时要充分体谅,主动为其承担责任并及时补台,有进步时要充分肯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真情付出必获得大家的理解、尊重和感激,促成亲密无间、健康纯洁的内部关系。
“人缘”从何而来
什么是“人缘”?通俗点讲,人际关系就是“人缘”。在政界,一提“人际关系”,人们往往把它同“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联系在一起,似乎当领导的压根就不该讲“人际交往”,只有埋头工作才是正道。其实不然,在社会生活中,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不与周围发生任何关系的封闭体,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交往,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那么,领导的“人缘”从何而来呢?
    首先,领导的“人缘”来自对自己的“严”。一般说来,一个有威信的领导,也一定是一个有“人缘”的人。由于领导的“人缘”更多的是其在实施领导过程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故有别于其他人的那种以纯粹的“感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所以,要想获得“人缘”,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一是行为要检点。一个言行不一、不干实事、溜须拍马,甚至贪财、贪色、贪权的领导是不会得到人们拥护的,只有坚持原则、作风扎实、联系群众的人,才会受到众人的尊重和爱戴。二是语言要规范。严把语言关,切忌在群众面前说大话、空话、假话和脏话,尽可能多说一点关心人、鼓舞人的话。三是处事要公道。处理事情要大公无私、合情合理,切不可拿原则做交易,用权力换交情,否则就会因“办事不公”遭到众人的反对。
    其次,领导的“人缘”来自对群众的“谦”。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不仅能使人进步,还有助于人际交往。实践证明,一个内心充满妄想和邪念的人,心理就会发生障碍而不能接受他人的善言;一个人一旦处于骄狂心态之下,就会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产生自满,就会招致他人的忌恨,最终四面楚歌,成为孤家寡人。领导的工作对象是群众,干群关系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联系群众,视群众为衣食父母而百倍爱护和敬重。他们经常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去身体力行,保持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得群众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岁月里,都始终不渝地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党,保护我们党的干部。今天,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切不可因职务的提升而忘乎所以,甚至欺压群众。要知道,我们“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就会虚怀若谷,人缘广结。
    再次,领导的“人缘”来自对下属的“宽”。领导在社会交往中,要能够与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下属相处,要对他们表现出宽容、豁达,能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同存异,不能眼里容不下“沙子”,对部下的缺点或个性瞧不惯、看不顺,处处横挑鼻子竖挑眼。要懂得,领导宽容下属,就等于对下属施以“滴水之恩”,下属必将付出更大的努力甘以“涌泉相报”。所以,不仅要结交志同道合者,而且要善于结交意见分歧者。没有点“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的宽宏大量,是不能广结天下贤士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要做领导者,必须团结他所不喜欢和不愿接近的同志,称赞其对的方面,批评其错误的方面,然后才能改造他们,同时也就改造了自己。
  最后,领导的“人缘”来自对上级的“坦”。不仅要处理好与群众、与下属的关系,还要能够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这是领导干部须臾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人缘”。有的同志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与部下也能肝胆相照,但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总是疙疙瘩瘩,不仅有碍于个人的进步,也影响了工作。要与上级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以“坦诚”为基础,遇事真心真意地和上级领导亮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切不可在领导面前玩弄伎俩、耍小聪明,甚至当面说好话,背后唱反调。即使存在一些分歧和意见,也应该开诚布公地和上级领导讲明情况和原委,万万不可窝在心里“犯嘀咕”。大凡领导都爱结交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诚实直率的下级干部,那些口蜜腹剑的小人,不仅群众唾弃,上级领导也厌恶
多一些责任感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文公时代的最高司法长官李离,一次根据下属汇报的案情将人错判了死刑,便自己把自己拘押起来,准备抵当死罪。晋文公说:官阶有高低,处罚也有轻重,这案子是下面人弄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责啊!李离说:我的官职很大,从没有让给下属一点权;享受很多俸禄,却没有赏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错判案件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这可没有听说过。说完,不顾晋文公的劝阻,伏剑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离伏剑”的故事。
  这个李离确实可敬可佩。因听下属汇报不实而错杀了人,本来完全可以检讨一下“官僚主义、对下失察”之类便可轻易过关了,更何况连贵为国君的晋文公也原谅并为他开脱。可这个倔老头偏偏是个死脑筋,硬给自己定了个“过听杀人”之罪,执意“伏剑而死”。在有些人看来,李离真有点“冒傻气”,可实际并不是这样。古代法官断案,是讲究“责任制”和“追究制”的,统治阶级为使体现自己意志的法律得以实施,对惩治司法官吏断案中的“枉、纵”行为均有明确规定。李离任职的晋国,就明文规定法官出入人罪者,如同对待诬告者一样,实行“反坐”原则。李离“伏剑而死”,其实正是对自己的误听错判主动承担责任,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这种严于责己、勇于负责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足以传颂千古,启迪后世。
  勇于承担责任,是为官者必备的素质,是领导者应有的品德。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责任,有权也有责,权和责是对等的。既然当了领导,就应敢于负责,一丝不苟;工作没有做好,就应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工作出了问题,就应承担责任,接受处理;即使过错和失误乃下属所犯,也应承担领导责任,不能“一推六二五”,把自己洗得“一干二净”。某地、某单位出了大的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当然是必要的,但作为本地、本单位的领导,也难辞其咎,应主动承担工作失职、领导不力的责任,或者向群众公开道歉,或引咎辞职。这是领导者的本分,也是领导者应有的觉悟。
  毫无疑问,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勇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的。但毋庸讳言,也确有少数人没有敢于负责的精神,不能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只要待遇,不挑担子,得过且过,庸碌无为,心猿意马,敷衍了事,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躲着走,能推则推,能拖就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工作有了成绩,便使劲往自己脸上贴金,左一个自己“英明决策”,右一个自己“领导有方”,又是领奖台上现身,又是荧光屏上亮相;而工作出现失误,便指责分工的副职没有抓好落实,埋怨主管部门没有尽到责任,训斥下属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指示……至于自己,至多来一句“我也有一定责任”,象征性地来点“自我批评”,便“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对于具体责任,一概不“认账”,甚至隐瞒错误,掩盖真相,逃避责任。这种人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亵渎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耻辱。有道是“知耻近乎勇”。但愿这些人能知耻而勇,改弦易张,以“李离伏剑”为鉴,对工作中的失误严于责己,勇于担责。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对领导者严明责任,明定赏罚,使那些善于揽功诿过的人没有空子可钻。这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也是最深刻的教育
耐得住寂寞
    作为人生的一种常常相伴的情感,寂寞可以说是生活的一种颜色,谁都很难做到不被它侵袭。它不像大喜大悲之情来得那样突然,总是在你不经意间轻轻地、无声无息地把你包围,有时是淡淡的,有时却是浓浓的。当然,寂寞不是踯躅街头的惆怅,也不是徘徊巷尾的颓废,更不是借酒销愁的沉沦,它是天空中星间的空隙,它是等待点燃的青春火炬……只有忘记了世间一切庸俗,才能深味寂寞的真谛;只有在寂寞的时候回首,才能看见那歪斜却实在的脚印;只有在寂寞时候细细品味,才能冷静地思索壮丽的人生。
  耐得住寂寞,方能心灵平静、宠辱不惊,才能从人生的苦痛与厌倦中得到解脱。试想,如果是一个心浮气躁、利欲汹汹的人,怎甘心寂寞?岂能不受物欲的奴役,不受意志的驱遣?人,一旦不愿与寂寞为伴,终将留下人生的败笔。耐得住寂寞,才能不为外物所诱,抛开私心杂念,不浮躁,不盲从,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的人杂念很多,一旦不能如其所愿,就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在自甘堕落中荒废人生。倘若耐得住寂寞,就会拨开云雾见晴天。
  耐得住寂寞,方能回归自我,做最深沉、最本质的反省,将力量凝聚到一点,无坚不摧。因此,寂寞就是深刻,孤独就是力量。一个真正与寂寞为伴、与孤独为伍的有志之士,必然“确知自己的本性,对真正所爱好的事物专情凝注,心无旁骛”。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要有一种定力,处乱不惊,潜心炼性,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前进的路上,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向着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相信总会有收获。
  耐得住寂寞,方能守身如玉,志向高洁。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往往被外界的纷争与繁华所迷乱,因一时的失意而乱了方寸,倘若不能耐住寂寞,势必会随波逐流,失去立身做人之本,最终一事无成。能否耐得住寂寞,与人的志向品行有关。孔繁森认识到自己是为人民而生的,所以视名利为浮云,耐得寂寞,扑下身子“爱人民”;戈培尔以欺世盗名为己任,难耐寂寞,终究沦为希特勒的走狗,其下场也只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耐得住寂寞,方能在寂寞中精心修炼,选准坐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必渴求别人侧目,不必期望他人惊羡。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冷静地整理一下思路,认清自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不如意时更要耐得住寂寞。自古以来就是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这时不妨全身心地品尝寂寞。也只有在这时,才能嚼出做人的甘苦,在人生之途中孕育出辉煌。
  耐得住寂寞,需要打好基础,厚积而薄发。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用心良苦,殚精竭虑。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在寂寞中奋斗,在奋斗中积累,何来“一举成名天下知”?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奋斗,也不可能不受挫折,但是,在奋斗中只有享受寂寞,才能蜕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巧干。在受挫时,更要平心静气地享受寂寞,养精蓄锐,百折不挠,在汲取才识的同时丰富积累,等待时机。
  耐得住寂寞,需要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始终以健康的心态抵制各种困扰。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上,只有耐得住寂寞,多一点理智反省,少一些牢骚怨气,才能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礼记》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可见感物而动是人之天性。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寂寞便常常在人想入非非时钻空子。它不知深浅,你越是困惑烦恼、物欲萌动,它越是和你套近乎。因此,耐得住寂寞,就必须要保持心底的那一份纯净,守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诱惑的一种警觉,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形成一种动处守静的人格和习惯。

固执是魔鬼
    雨季,山洪暴发,洪水就要淹没一个村落了。一个神父在教堂里祈祷,洪水已经漫到他跪着的膝盖。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兢兢业业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是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陪我……”
  固执是魔鬼,生命中太多的障碍都是由过度的固执造成的。固执的人时常会拖累别人,自己也难免身受其害。在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别忘了唯有我们自己也愿意伸出手来,人家才能帮得上忙。□
掩饰是自毁
有一只猫总是把自己吹嘘得很是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的本事还不大精,经常让老鼠从嘴边逃掉。对这种情况,它说:“我看它太瘦,先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鲤鱼的尾巴劈头盖脸打下来,把它的脸打肿了,它却装出笑容说:“捉住它还不容易?那是我不想捉它,我就是要用它的尾巴洗把脸,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弄脏了。”
    一次它掉到泥坑里,浑身粘满了淤泥。同伴们惊讶地看着它,它连忙解释说:“我最近身上长了一些跳蚤,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了。”
    后来,它掉到了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却说:“你们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是太热了,想洗个澡……”话没说完,它就沉下去了。有同伴说:“不好了,它沉下去了,我们快救它吧。”另一只猫说:“走吧,我们一片好心帮它,到时候它肯定会说它在表演潜水。”
    可是,那只太爱面子的猫再也没有机会为自己掩饰了,它沉下去就再也没有上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绝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有缺点并不可耻,百般掩饰只是自欺欺人,只能让自己生活在虚无中。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对过失的刻意掩饰往往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因此,对有意无意的过失,勇于面对,及时补救,才是智者的心态,勇者的行为。
学会和同事合作
         虽然说在这个世界上,谁离了谁都能活,可不能否认的是,失去或者干脆就不拥有某些人的帮助或合作,生活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总是想起儿时在学校背诵的儿歌,诸如“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之类。
         当然,这些话都充满了感性的色彩。于是,科学就开始逐步进行准确的证明。一个说法是,把一个人浑身的铁聚合起来,大致也不能制造成一根铁钉。似乎可以这样引申,“人是铁,饭是钢”中的“人”一定是一个复数名词。人们如果不团结起来,那就不是什么“铁”,而只是一些铁末儿,要是下一场雨就锈没了。
         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独立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变得有点冷漠。住在同一层楼的领导一年几乎都不打一声招呼,整天工作在一起的同事也就仅限于问候一声“您好,上网了吗?”或者就在家里独自办公,那架势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
        于是,医院的病历上开始署明“高楼综合症”“封闭症”之类,笔者不知道那药方里都有什么,但我猜那都是从外国进口的一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你说这是何苦呢?见面彼此投以灿烂的微笑,工作学习时相互支持,这是多好的事情。何必非要把自己和精神病人归于一类。可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觉得单枪匹马是勇敢,求人帮忙是懦弱,更有人觉得超过别人就得不择手段,陷害你还陷害不过来呢,还跟你谈什么合作?这类人简直都不如动物了。
        说这些话绝没有批判独立的意思,因为一个人终归得靠自己,重要的事情别人大都帮不上什么忙。比如说找工作,如果你的能力实在太说不过去,即使把七大姑八大姨都调动起来,也非常令人为难;比如说做买卖,亲兄弟尚且得明算帐,你光靠朋友支持,自己毫无作为,终究也不是一回事儿。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非常偶然的,你说不清哪一天就用着谁了。比如说,当今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有朋友自然就有信息,因特网再包罗万象,也不能把天南地北的动态都提供给你,更何况,它提供的对你来说也不一定有用啊。于是你曾经觉得八杆子打不着的什么人可能就帮了你的大忙。你能说这是巧合吗?
        所以,聪明的领导善于把自己的能力和同事的帮助结合起来:一方面,自己有过人的本领;另一方面,又深谙合作的意义,各方面都有朋友,自己又足以令人尊重,威信自然就渐渐建立起来了。不要担心别人进步了会伤害自己,只要你足够强大,并妥善处理好周围的事务,团结只能给你提供力量。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自己成功的奠基石。
置身于一个人人自危、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即使你是一块钢也难以健康。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铁都是具有两极的,互相排斥抑或是互相吸引,完全都源于你的选择。这样就想到吸铁石,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啊,能够把周遭的铁末儿都凝聚起来。不知能不能这样概括,把一个人身上的铁分子都凝聚起来也没有一块吸铁石的能量大。所以,你大可不必为做不了铁人感到烦恼,不如做做吸铁石试试。
       领导在与同事相处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1、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同事之间,常常会遇到一些工作上的交叉,也会有一些需要共同处理的事务。对这些工作和事务,同事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支持是互相尊重的标志。只有互相支持,才能互相配合。对需要交叉处理的事务,同事之间应当尽量通过协商去解决,不要擅自作主处理,否则,既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往往使下属为难,造成工作上的困难,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分清职责,掌握分寸。同事相处,应当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力,不推责任。属于别人职权之内的事,决不干预,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决不推卸。本应由自己分管的工作,决不请别人点头划圈,本来不应由自己处理的事情,也决不争着要管。特别是那种好事就争,难事就推的行为,是破坏同事间相互协作的腐蚀剂,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
        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领导在“认识”自己时,应该少看长处,多看不足,不要因为取得一些成绩,就忘乎所以,沾沾自喜。与此相反,对待同事,却应多看长处,少看不足,尤其不要在不适宜的场合,随便议论同事分管的工作。不仅自己要做到这一点,而且应教育下属也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同事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互相友好的和谐气氛。
        4、委屈求全,以理服人。同事之间,难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纠葛和矛盾。在解决这些纠葛和矛盾时,领导应本着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良好愿望,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采取不予细究、委屈求全的态度。即使遇到一些需要辨清是非的“大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这样做,随着问题的妥善解决,同事之间不但不会伤了和气,反而会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团结关系。
         5、经常通气,沟通情况。同事之间,既然同属整个管理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只有保持经常通气,及时沟通情况,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也惟有如此,才能彼此了解,互相信任,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领导工作再忙,也勿“忘”了主动向同事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情况和建议。只要你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赢得同事的“感激”和“回报”。
        以上五条行为原则,有志成功的领导不妨试一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领导四书》)
        木桶究竟该怎样装水
有一个木桶理论,其大意是: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根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根木板。这话说得很在理,其中蕴含的意义是:人不能偏科,否则便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其实,木桶究竟怎样才能装更多的水还应该考察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如果缝隙太大,桶依然盛不住太多的水。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称之为木桶理论的引申。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进而在事业的道路上既走得快,又走得稳,还走得远呢?好好领悟木桶理论的引申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难想象,歌唱家的棋即使下得再好,对他的事业也是帮助甚微的。因此,我们想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所承担的工作,关键一点就是要像木桶的木板那样:把知识能力与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韩愈讲:术业有专攻。人即使每天读一本书,终其一生也超不过北京图书馆藏书的六百分之一。面对信息社会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我们不可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要学会合理地“分配体力”:迫切需要的则潜心学习,认真研究;相关的则注意涉猎,经常关注;其余则只能一笔带过。人的知识结构紧密了,做起事业来才会得心应手。要先“专”而后“杂”,只有这样,人在事业的道路上才会“走得快”。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一些人在单位里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一些人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小事也办得很不顺利。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处理好同事之间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犹如活塞的润滑剂,处理得好则紧密和谐,顺顺利利;处理得不好则磕磕碰碰,效率降低。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一个人能力再强,精力再旺盛,也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办公室里的同事天天互相接触,工作也环环相扣,别人的工作成果往往就是你开始的基础。因此,人要善于处理各种人际矛盾,要让自己成为与集体结合得最紧密的一分子。如果你在工作上多替别人拾遗补缺,在生活上多对别人真诚关心,总有一天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互相配合既是事业的需要,其实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人际关系紧密了,融洽了,个人在事业的道路上才能“走得稳”。
         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致,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就越重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推而广之,小到一个科室,大到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缺少了协作我们将一事无成。因此,如何加强部门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点,作为枢纽的办公室更是责无旁贷。作为领导的“外脑”和“内存”,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学会用协作的语言说话,“弹好钢琴”。既弹好全音,又弹好半音;既要有急风骤雨般的旋律,又要有舒缓柔和的乐章。只有把各部门的关系协调好,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只有集体的事业发展了,个人的事业才可能“走得更远”。
         所以人与事业的成功与进步,不仅要注意补起短板,还要防止“跑冒滴漏”。否则,即使你往桶里装再多的水,也会漏得一点不剩。
                                 (《秘书工作》2007年第6期)
 
    下苦功
         前不久,海南省委领导同志在一次大会上说:“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就是要在艰苦创业上有新的作为。特区的发展,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不能指望‘一夜暴富’。”语虽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干成事、创大业的深刻道理。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下苦功”,仍令人难以忘怀。毛泽东同志说过:“下苦功,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一字一顿,语气之重,足以使人振奋。有一副对联说得好:“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不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观念如何更新,下苦功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
        下苦功,要紧处在于思与行同步。“慎而思之,勤而行之。”思想上刻苦,即需深入、系统、勤奋地学习,保持敏锐,保持锋利,保持下苦功的底气、精神和境界。工作上刻苦,需做事有决心,有追求,坐得住,沉得下,不虚不假,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思与行相伴,思深思透,行如行云流水;行端步实,思想之树常青。一些人思而不行、行而不思或乱思乱行,根子在于不刻苦、不下苦功。
        下苦功不是一句口号,是做人做事的一种积极进取;不是涉难历险的权宜之计,而是奋发有为的一贯精神。它具有恒久性,什么时候舍弃了它,什么时候就舍弃了成功。它具有普遍性,人们从事的活动缺失了它,就缺失了收获。攻坚阶段、关键时期下苦功,要敢钻“矛盾窝”,攻克难关,锤炼意志和才干。平和时期、顺风顺水下苦功,要虚心静气,神不外驰,更上层楼,保持一贯的态度和风范。“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逆境中可能蕴藏着机遇和挑战,“平流”中可能潜伏着险礁和危机。一些人成名于穷苦,败事于得意,就是时冷时热,缺乏始终如一的意志。
         人生在世,只要做事,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成功固然好,失败也并非全然是坏事。“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继续下苦功,就可能转败为胜。关键在保持下苦功的那么一股劲。比尔·盖茨说:“一次次的失败并不能把我打退,失败给了我力量。”在失败中奋起,他获得了巨大成功。成功与失败接壤,失败与成功相邻,成有成的苦恼,败有败的成因,只有一如既往地下苦功,胜不骄败不馁,才会真正有作为。
         清代陆世仪在《思辩录辑要·诚正类》里说:“欲求真受用,须下死功夫。”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当带头下苦功。下苦功抓大事,下苦功做细活;不仅是出满勤、干满点,而且要高效益、新突破;不是要过得去,而是要过得硬;不是要个人表面风光,而是要群众内里实惠。如此下苦功,以苦明志,以苦生威,以苦励德,就有硬邦邦的政绩,就会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日报》2007年7月4日)
“三不怕”与“三道坎”
         “不怕别人说无钱,甘愿清贫,甘愿艰苦朴素;不怕别人说无能,坚决不乱拉关系、乱交友,不搞投机钻营那一套;不怕别人说无情,不用感情代替原则,不用手中权力为身边人谋好处。”一个基层党支部提出了这样的“三不怕”。
         “三不怕”意味深长。
不怕无钱、不怕无能、不怕无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钱”、“能”、“情”,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但这里的“钱”,必须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不义之财;这里的“能”,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的能力,而不是搞歪门邪道的能力;这里的“情”,应当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而不是哥们圈子里毫无原则的“情”、“义”。对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许多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东西,他们唾手可取。于是,有的人面对各种诱惑,视线就会偏移,甚至模糊了,思想上出现滑坡,是非界限开始混乱,荣辱观念开始错位……有的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滑向腐败的。做到“三不怕”,需要有歪风邪气刮不倒的坚定信念。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应警惕欲望的膨胀,膨胀了的欲望就是邪恶和贪婪。比如挣钱,挣多少才满意?比如当官,当多大才到头?任由欲望变成脱缰野马,必然会走歪门邪道。另一方面,不正当的欲望,如果在“幼小”之时不加束缚,“长大”之时便欲罢不能了。有多少人就是从拿别人一条烟、一瓶酒开始的,越拿越想拿,越拿越敢拿,越拿越会拿,到后来想刹车也来不及了。
         有人说,当了领导就意味着与意欲腐蚀他的人进行一次没有终点的无声的较量。在这个较量中,领导者是单枪匹马,腐蚀者则是成群结队,你赢了这一个不一定能赢得了下一个,你打败了这一个,不一定能战胜每一个。特别是对手越来越善于伪装,手段越来越高明,稍不留神,你就可能上钩成为猎物。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领导干部能不能对腐败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能不能恪守党的原则和国家法律。对那些貌似友好和善意的举动保持清醒,心无旁骛地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这样才能抵住诱惑,赢得这场“比赛”。
       “三不怕”其实是“钱、情、能”三道坎,能否守住这三道坎,是对每个领导干部的考验。面对金钱,要守住一条底线;面对亲情友情,要亲近而有度;面对美色,要把持自己,不为所动。不管别人怎么议论,怎样指点,心中自有主义在,心中自有主见在,时刻想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服务,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这一点尤为重要。
                               (《人民日报》2007年7月16日)
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
         何谓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三句话,能笑,能吃,能睡”;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有人说,“幸福就是发现你最爱的人最爱你,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也值得他们爱”。
         这许多有关幸福的诠释,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幽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深入浅出地说出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就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体验。
毋庸讳言,有幸福就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幸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没有黑也就没有白,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一样,幸福和痛苦,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疾病的痛苦,就要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健康的幸福;为了避免坐牢之苦,就要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有自由的幸福,否则,幸福必然转化为痛苦。
         由此想到了季羡林先生说过的“内心和谐”。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似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走应该走的路,不去不该去的地方。如此,才能快乐和幸福。
         清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很好地诠释了内心不和谐的种种表现:“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语言虽然夸张,但却刻画出了某些欲壑难填者的嘴脸。
         现在一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思量着权力如何为自己所用,如何转化成美色与财富。贪了一百万,还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还想着更多。贪婪使心理失衡,致内心不和谐,结果守着成堆的赃款,整天提着心吊着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及至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滋味正如一位贪官在狱中写的:“深夜,我在牢中走来走去,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不,度分如年,度秒如年……”
         一句话,对普通公民来说,内心和谐则幸福常在身边。而对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来说,他们的幸福除了“知足常乐”外,更多蕴含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永不满足的奋斗之中。          (《人民日报》2007年7月12日)
善 读 可 医 愚
        如何解决当前学风中“坐拥书城却久愚难医”的突出问题?西汉学者刘向早有探索:“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论述的是治学之道,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医愚是指功效;善读是指方法。善读可医愚,是指方法与功效的内在统一。无论是医治庸政腐败之愚,还是“本领恐慌”之愚,惟有方法科学,对症下药,才能学到愚除。胡锦涛同志根据我党新时期的使命,赋予“善读可医愚”以全新的内涵。他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列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之首加以强调,这对于改进全党的学习,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善读重在勤奋。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思想方法。既要有“衣带渐宽”、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苦勤”,更要有亲思身践的“善勤”。要勤于思考。学由思进,读由思成。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者,学习进取之机也。小思则小进,大思则大进,不思则不进。领导干部勤于思考,就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当成知识的仓库,而要当成知识的加工车间。当然,选准书才有助于引发思考。书有善恶之别,并非“开卷”都“有益”。善者孕育思考,催人奋进;恶者窒息思维,致人僵化。一文典籍,镂之金石,垂之久远,情辞并茂,能读到和谐智慧、治平之道、救难之方。领导干部还要勤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归根结底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践是学习的生命真谛。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书”。毛泽东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领导干部勤于实践,就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足践、耳闻、目睹中察民情、集民智,既能体察为政得失,又能见微知著,获得真知灼见。
        善读重在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学习归根结底是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工作,本质就是致用。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检验学习的试金石。
         领导干部学以致用,一要用以施政。要着眼于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二要用以亲民。学为爱民之体,博学才能亲民。要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理,强化公仆意识,为改善民生而鞠躬尽瘁。三要用以立德。德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非学无以立德。通过博览群书,广取修德之道,净化灵魂,清廉勤政,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面对权、钱、色的诱惑不能自持而腐化堕落的突出问题。四要用以强智。大智非学不成。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洞察规律、驾驭全局、应对不测的能力。
        善读重在创新。学习的本质是开辟人类新的认识领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学习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味因袭前人,墨守成规,那学习就失去了生命力。1959年,毛泽东回答王任重关于怎样才算好马列的问题时说:学习马列,结果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中,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创新本本。如果把对先哲的信奉变成迷信而囿于定论,就会陷入思维的误区而背离客观规律。
         当前要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上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通过学习这一最新成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想,解决新问题,开创和谐社会的新局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不拾人牙慧,攀登别人未及之巅。
        “为学之道,莫先于善读”。把“善读”这项决定党和国家未来走向和精神气质的“铸魂”工程的根基筑牢一些,就能永立“医愚”的不败之地。                                 (《领导科学》2007年13期

突出重点·体现特点·抓好热点
    开展工作,推进事业,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要更好地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责任,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突出重点、体现特点、抓好热点,就是实施正确领导、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领导干部抓工作不是突出重点,而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先后,不分轻重缓急,其结果是样样抓、样样松;有的不能体现特点,而是照搬照抄,要么唯命是从,要么一味跟风,就是不注意研究自身的情况,提不出自己的想法、打算和思路,其结果是忙得团团转、效果不明显;有的不是抓住热点,而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不敏感、不在乎,不善于结合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去谋划和推动工作,其结果是自己觉得干了不少事,群众还是不满意。对于这些问题,应当从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所谓重点,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工作没有重点,力量就不能集中,成效就难以突出。突出重点,要求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牢牢把握住那些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工作,努力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重点有不同的内涵,可分为某一时期的重点、某一阶段的重点、某一方面的重点、某一局部的重点等等。重点又是一个变量,在某个局部是重点,但放到全局就不一定是重点;在现阶段是重点,到将来就不一定是重点。因此,重点的确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和明确。
    所谓特点,就是一个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地方。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世间万事万物各具特色,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可能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映到领导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于上级的指示和精神,贵在掌握精神实质、善于搞好结合,切忌思想懒惰、囫囵吞枣;对于别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应当坚持活学活用,切忌脱离实际、生搬硬套。不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失去了特点,往往难以形成优势,甚至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所谓热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某一时期集中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反映着民心,体现着民利。热点问题可能是大事,也可能是小事;可能影响某个局部,也可能关系整个大局。因此,热点问题一般应当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成为领导干部的关注重点。热点问题抓好了,可以凝聚人心、促进事业;抓不好,则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甚至影响事业的发展。
 
好领导的“六有”标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又说“群雁高飞头雁领”。领导者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车头”,是干部群众的“头雁”,是工作和事业的骨干、中坚,应该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大的本领,更好的能力。这种素质、本领和能力应该是综合性、全方位、立体化的,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脑中要有规划。规划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作的战略谋划与总体部署,主要阐明奋斗目标和政策思路。其中,目标任务是灯塔,是航标,指引人们进取的方向,激发人们拼搏的动力;政策思路是过河的桥、摆渡的船,是明确人们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是引领人们达到目标的行动路径。要想推动事业发展,提高领导绩效,就必须有明确而符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来团结干部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就必须有扎实而可行的政策思路来引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没有目标的行动只能是盲目的行动,没有思路的行为只能是忙乱的行为。因此,一定要强化规划意识,既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上级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目标任务,理清政策思路,科学制定规划,又要善于运用规划来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规划的内容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宏伟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二是胸中要有全局。当今世界,通讯越来越发达,交通越来越便捷,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劲,不仅一个单位与所在部门,一个部门与所在地区,一个地区与全国大局的联系与互动越来越紧密,与国际大局的联系与互动也越来越紧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胸中有大局,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获得正确的工作指向,不然,就会像盲人骑瞎马,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反映到领导者身上,就是要善于把握全局,精心谋划全局、自觉服从全局,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动、因势利导;以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兼顾;以在大局下行动的党性修养服从全局,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建功,为民造福。
    三是手中要有典型。典型调查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典型引领是有效的领导方法。一批富有代表性、体现广泛性的典型数据、典型材料、典型单位和典型人物,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典型数据、典型材料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宝贵资料和重要信息,透过它们,可以迅速了解情况,准确掌握尺度,深刻认识规律,进而科学决策,恰当安排,有效落实。典型单位虽然只是面上工作中的一些点,典型人物虽然只是群体中的一些人,但通过这些点、这些人,认真细致地“解剖麻雀”,既可以发现好的经验,供面上推广,以点带面,又可以及早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查找原因,及时对症下药。典型犹如镜子,正面典型可以立为标杆,激励人们对照典型找差距,瞄准先进定措施,见贤思齐、争先创优;反面典型则作为警钟,提醒人们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四是心中要有韧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事业征程,从来少有康庄大道;蟾宫折桂,自古未见轻而易举。荣耀面前,道不尽几番风雨,几经艰辛;成功背后,有谁知几多苦甘,几多坚毅。知难而退、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只会半途而废,干无所成;只有不畏艰难、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哲入云:运气喜欢在某些时刻撤退,为的是要你以坚韧的努力把它重新召回。江苏省昆山市20多年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保持连续就是速度,保持稳定就是效益。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常使人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领导者善于团结广大群众,“咬定青山不放松”,必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是身上要有魅力。对领导者来说,执政能力,工作成绩,往往与其人格魅力密不可分。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形象,给人以无言的教育;是一种力量,给人以鼓舞和鞭策;是一种表率,给人以示范和引导。据现代管理学的研究,部属的积极性,至少40%要靠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来调动。有的西方领导科学专家甚至认为,领导者的成功定律,是由99%的魅力与1%的法定权力构成的。因此,领导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魅力出于美德,清正廉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人格,能传递出一种伟大的力量;魅力源于学识,有了丰厚的学识作底蕴,有了对各种现实规律的全面把握,才容易获得同事及下属的尊重和佩服,更好地树立威信,赢得未来。
    六是身边要有人才。充足的人才是领导者成事立业的首要条件,善于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身边是领导者开创事业的必备素质。因此,要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能见人好、能容人好、能助人好,从思想上重视人才,从感情上贴近人才,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精心爱惜人才,用心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群贤毕至、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要准确无误地识别人才,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公道正派地用好人才,造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众人抬柴火焰高”的良好氛围,助推事业成功。
 
好习惯是成功的依托
 
    成功的依托是什么?是才华?君不见,世界上没有比怀才不遇更为稀松的平常事,有志未伸的天才故事几乎已是老生常谈。是学习?君不见,“头悬梁,锥刺骨”的失败者并不鲜见。是关系?君不见,那些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处处讨人喜欢的含恨者亦不在少数……
那么,成功的依托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良好的习惯”。
    其实,探寻与总结古今中外一些成功人士的足迹和经验时,就会很容易也很惊奇地发现,当人们在渴求上天赋予高智商,期盼宇宙赐给大智慧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最高的智商和最大的智慧恰恰是不起眼的良好习惯。比如喜欢读书,不睡懒觉,整洁条理,每日做笔记,遇事爱思考,对人有礼貌,等等。他们正是靠着这些良好的习惯创出骄人的业绩,成就美好人生的。
    有家外企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员,一群应聘者去面试,不少人颇为自信地回答了考官非常简单的问题后,都没有被录取。轮到最后一个人了,他走进房门时,发现干净的地毯上扔着一个纸团。一丝不苟的习惯使他很自然地弯腰捡起了纸团,这时,考官说:“请看看你捡起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任职。”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这就是良好习惯的回报。好习惯实际上是好的思想方法和做事方法,而好的思想方法和做事方法恰恰又是成功的基础。
    许多人还有印象,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的采访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康奈尔、霍夫特、劳夫林四位科学家,总是轻松而自然地回答着主持人和观众提出的凝重的问题。在提问者看来那富有挑战性的夜以继日的工作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而在这些成功者看来那仅仅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常态;在提问者看来那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而在这些成功者看来却是习惯性的乐在其中;在提问者看来这难以对得起妻子儿女,而在这些成功者看来妻子儿女也会有这样的习惯而志同道合。这就启示我们,成功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毋庸置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任何人要有所成就,无疑都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但对于有了良好习惯的人来说,那些困难是微不足道的。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很有见地的话:“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反思一下多年来的忙碌奔波,之所以有些规划和目标只是停留在“制定”上,没有转化成相应的切实体验,进而带来学习上的进步与工作上的辉煌,可能都是因没有养成良好的落实习惯,没有跟上具体的落实措施。事实上,几乎每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都有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良好愿望,也都信誓旦旦地下过决心,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戒掉不良习惯,可回到现实中,由于没有形成抵御诱惑和干扰的良好习惯,致使所做的事,有些因努力不够、坚持不下而功亏一篑。
    后人在评价韩信的一生时说过的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长、建设与发展,是否也可以说“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呢?
    史料记载了两个故事。一个说的是春秋时期,中华原野上曾发生一场著名的鄢陵大战,交战的双方是楚国和晋国。酣战之时,楚国元帅子反“渴而求饮”,侍仆“操觞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弗能绝于口,而醉”,直醉得再也不能参战,最后楚国大败,不得不饮恨还师而去。为了惩戒这个贪杯误国的元帅,楚王对子反处以极刑。另一个说的是1940年,著名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大洋请他吃山珍海味,而到了延安,毛泽东则请他吃战士们自己种的蔬菜和房东大娘送来的一只母鸡。在强烈对比之下,陈嘉庚含着眼泪感慨地说:“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这里,子反贪杯好饮的坏习惯,不仅害了自己的卿卿生命,也葬送了国家的大好河山;相反,陈嘉庚先生的结论则正是从共产党人长期养成的俭朴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上看出来的。由此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习惯是顽强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成就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正如一位行为学家在谈到成功的人似乎永远在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在失败的原因时说的那样:“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于勤俭,他就会克服奢侈,珍惜奋斗得来的每一粒果实;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逃避劳动,无事可做地四处瞎溜;一个人习惯于安静,他就会远离浮躁,只争朝夕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目前,正在经受生存全球化,竞争信息化浪潮洗礼的新一代党员干部,面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火热实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热情和责任已经有了,但怎样才能学有成效,如愿以偿,在能力建设的考卷上写出合格答案呢?我们以为,只有通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教育和引导,把这种热情和责任内化为习惯,成为行动的指南,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记劳累和烦恼,在不由自主、习以为常的学习思考中使知识和技能日进月增、与时俱进地转化为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时塑造自己完美与崇高的一生。
“管”好自己时间的4大方法
 
    你的工作是否如你所希望的有条理、有效率?是否觉得时间老是和自己过不去,时间越来越少,工作却是越来越多。时间仿佛成了现代工作者的奢侈品,尽管信息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仍无法解决时间管理的烦恼。英国知名生涯管理顾问马克·佛斯特,在他的书中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来关于时间管理的体验。

 

想清楚要达到的结果
    这个原则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却时常被忽略。在列出待办事项的工作清单时,我们多半只想着把要做的工作写下来,却没有退一步想,明天、下星期或下个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没有想清楚目标,就觉得每件事情都是重要的、必须抓紧完成。
    时间管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决定不做哪些事情。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标,就知道哪些事情不该做。马克·佛斯特建议,与其列出该办事项,不如改成列出不该办事项。例如:早上10时之前不回任何电话,晚上7时之后不工作,收发电子邮件的时间不超过l个小时,等等。
 
赶走意外的干扰
 
   阻碍工作按时完成的最大原因就是意料之外的干扰。事情永远不如我们的预期,意外的干扰永远会发生,关键是,你如何做出回应。而且,有些意外事件其实是可以预先避免的。比如,你的朋友寄了一封电子邮件,告诉你有一个网站很不错,要你一定要进去看。你点了网址,花了几分钟浏览这个网站。其实这封信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件,而且是不必要的干扰,根本不需要理会这封电子邮件。再比如,某位客户急着打电话给你,要求你立刻赶到他们公司。客户的这通电话当然是突如其来的干扰,但并不代表你必须马上赶到客户那里。先了解客户的问题是什么、到底有多紧急,不要没有弄清楚状况,就直接跑去客户那里,完全打乱自己的行程。
 
有兴趣不等于有能力
 
    之所以觉得时间不够用,也许是因为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但又低估了做这些事需要花费的时间。把工作行程排得满满的,最后却发现根本做不完。我们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会过度乐观,只是觉得好玩,却没有考虑到可能的付出。现在可以把你想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写下来,列出清单之后,针对每个项目回答以下3个问题:1.如果要全心全意去做这件事,我必须开始做哪些事情?2.我必须放弃做哪些事情?3.我是否做好心理准备,愿意付出一定程度的代价,全心全意去做这件事?当你仔细想清楚真正投入某件事情需要花费的心力或时间后,就能知道自己不可能同时做那么多事,只能选择其中一两项而已。
 
找到适当的工作方法
 
    你在演说或写作时,内容必须很有条理、有逻辑,其实你的工作方法也必须如此。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事情永远做不完,并非事情太多,而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等着你去做的事情绝对比你可用的时间还要多。l天只有24小时,我们不可能增加时间,但是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这也是做好时间管理的关键。
 
思考是能力的加油站
 
    能力,即做事的本领。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你应该很坚定地告诉他: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相似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交出优秀的答卷,而有的人则工作平平,始终见不到特色和浪花,组织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
经过仔细观察和揣摩,我发现绝大多数人看待优秀者,往往只关注他们工作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很少去跟踪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只羡慕别人篮子里的苹果多了,却没有留心是怎么多起来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并取得好的成绩,只不过有的还没有真正把握能力的真谛而已,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他们依靠过人的思维和审时度势的能力,抢抓机遇,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字叫《科学研究的艺术》,贝费里奇在书中讲过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试验。一位老师用手指沾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尝味,然后让学生们都做一遍。学生们愁眉苦脸地照做了,并一致说尿样是甜的。这时老师说:“我在教你们观察和思考细节。谁观察和想到我伸进尿样的是拇指,舔的却是食指?”
应该说,学生们的教训,一是没有认真观察,二是没有深入思考。这就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事情或现象,在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的人那里,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正如拿破仑所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回视人类走过的漫漫历程,渴望提高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是共同的愿望。那么,又是什么造成相互之间能力的高低与强弱之别呢?我的回答同样是:思考。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答案太简单,人人都知道。
    那么,我可以再次提醒你:成功的道理大都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失败的教训大都深刻,但却容易忘却。思考人人都会,但只有会正确地思考,并且坚持思考的人才能成功。个人是这样,国家和民族亦如此。
    有位国家领导人曾说过一番很有见地的话:“任何个人、任何政党、任何国家,要想赢得主动,有所作为,都必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都必须提倡思考、提倡探索,做到与时俱进。要具体地思考、深入地思考、连贯系统地思考,思考现在、过去和未来,思考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思考实践,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一切伟大的成果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实践而完成的。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经过了一番正确而艰苦的思考。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的思考罢了。”“我的成功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许多人,要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去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特别是一些处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搞检查,作指示、赶饭局,跑会场,忙迎送,就是不给自己多留点思考的时间,也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费了,却没有取得多少值得自豪的政绩。
    党的十六大为党的建设确定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对我们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抢抓?又如何应对?把握能力的真谛,努力提高思考能力,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