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水管漏水原因:矿床的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5:41
各种矿床的形成是地壳中分散的各种有用成分,在成矿作用之下得到局部集中富集的结果。这个局部富集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因而成矿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从成矿地质作用及成矿物质的来源来考虑,成矿作用可概括地归纳为三大类: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由内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矿床,总称为内生矿床;同理,外生成矿作用—外生矿床;变质成矿作用—变质矿床。采用以成矿作用为主要依据、适当考虑成矿地质环境和尽量能反映成矿物质来源的原则,划分的矿床成因类型如下(表1-6-1)。
表1-6-1   矿床成因分类
内生矿床
外生矿床
变质矿床
叠生矿床




岩浆分结矿床
风化
矿床
残积、坡积破床
接触变质矿床
层控矿床
岩浆熔离矿床
残余矿床
区域变质矿床
岩浆爆发矿床
淋积矿床
混合岩化矿床
岩浆喷溢矿床
可燃有机矿床
伟晶岩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
接触交代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




岩浆热液矿床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地下水热液矿床
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火山热液矿床
变质热液矿床
1.6.4 内生矿床
内生矿床中的有用组分多来自于岩浆,并且是在其演化过程中与其余组分分离并产生迁移而集中富集成矿的。岩浆在地下深处时呈熔融状态。它的组成除作为主体的硅酸盐类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以及少量的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与成矿作用关系最大的是这些挥发性组分。
挥发性组分包括水、碳酸、盐酸、硫酸根、硫化氢、氟、氯、磷、硫、硼、氮、氢等。这些挥发分的特点是:熔点低,挥发性高,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可以降低矿物的结晶温度,从而延缓其结晶时间;尤其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和重金属结合成为挥发性化合物,使这些重金属具有较大的活动性,这就大大地有助于它们的迁移、分离和富集。
根据岩浆化学成分和性质划分,有超基性岩浆、玄武质岩浆(基性岩浆)、安山质岩浆(中性岩浆)、花岗质岩浆(酸性岩浆)四类。
内生成矿根据岩浆成矿作用可分为正岩浆期、残浆期和气液期三期。
正岩浆期:这个阶段是以成岩为主、成矿为辅的阶段。岩浆期主要形成岩浆矿床。
残浆期: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成岩、成矿平行活动时期。残浆期主要形成伟晶岩矿床。
气液期:气液期主要形成接触交代矿床和热液矿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陆续以蒸馏方式从岩浆中析出的挥发性组分开始进入独立活动时期。随着温度的降低,挥发性组分在物态上将由气体,或超临界流体状态,转化为热液;这个时期称为气水热液期,是形成接触交代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时期。含矿热液也可来自变质作用,形成变质热液矿床;地下水环流和海底热卤水的活动形成地下水热液矿床。
当岩浆直接喷出地表或海水中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急剧降低,而形成另外一类火山热液矿床。
1.6.4.1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与一定类型的岩浆岩有关。一般情况下,铬铁矿床常与MgO含量高的超基性岩有关,Cu-Ni硫化物矿床常与超基性、基性杂岩体有关,而含钒钛磁铁矿床则与MgO含量低的基性岩有关。金刚石矿床与金伯利岩有关。岩浆中硅酸盐类组分和矿床中的成矿组分原是混溶在一起的。导致它们互相分离,分别形成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岩浆分异作用,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
结晶分异作用:岩浆中某些熔点很高的有用矿物,例如铬铁矿等,可在最先结晶的橄榄石、辉石等硅酸盐类矿物之前或与之同时就在岩浆中开始结晶,由于密度较大等原因,可以沉坠到熔体的底部,或富集于熔体的某部位。如果这些早期结晶的有用矿物,在熔体底部或其他部位相对富集达到工业上可利用的标准时就成为矿床,称为早期岩浆矿床,这种分异作用叫作结晶分异作用。
另外,残余在熔浆中的尚未结晶的某些金属矿物,在相对数量越来越增加的挥发性组分的作用之下,熔点降低了,结晶的时间延缓了,它们可以在大部分硅酸盐类组分都已结晶成为岩石之后,仍以熔体存在,并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它们可以在正岩浆阶段晚期,在动力或因挥发性组分集中所产生的内应力的作用下,以贯入等方式在母岩或其围岩的裂隙等构造之中形成矿床,称为晚期岩浆矿床。
液态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在高温条件下(例如温度﹥1500℃时),特别是有挥发性组分存在时,原始岩浆中可混溶有一定量的金属硫化物。随着温度的降低,硫化物的混溶度逐渐减小,终于从原始岩浆中熔离出来,把原始岩浆分裂成硫化物熔体和硅酸盐熔体两部分,即熔离作用。熔离作用虽然在岩浆演化中最先发生,但由于挥发性组分的作用,硫化物熔体冷固成矿,形成熔离矿床。这些熔离出来的硫化物熔体也可以在大部分硅酸盐类矿物结晶凝固之后,在动力作用(其中也包括由挥发性组分集中而产生的内应力)下,贯入到母岩或其围岩裂隙中去,冷凝后形成主要由块状矿石组成的熔离矿床的脉状矿体。
上述两种分异作用是岩浆矿床的主要形成过程。
(1)岩浆分结矿床:岩浆分结矿床即是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依据有用矿物和造岩矿物结晶的先后关系,岩浆分结矿床可再分为早期岩浆矿床和晚期岩浆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形成于岩浆冷凝结晶的早期阶段,有用矿物结晶早于硅酸岩矿物的岩浆分结矿床。这种类型矿床是有用组分在岩浆结晶早期阶段,先于硅酸盐类矿物或与之同时结晶出来,经过富集而形成的矿床。早期岩浆矿床的工业价值一般都不甚大。
晚期岩浆矿床:形成于岩浆冷凝结晶的晚期阶段,有用矿物结晶晚于硅酸岩矿物的岩浆分结矿床。
这类矿床的基本特点和早期岩浆矿床相似,但由于有用组分晚于硅酸盐矿物结晶(有人认为在结晶分异中局部还有熔离作用的配合),所以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多呈它形晶;矿石中有富含挥发性组分矿物如磷灰石、铬电气石、铬符山石等的出现;矿体附近围岩也出现蚀变现象(如绿泥石化)。
残余含矿熔体在动力作用或由挥发性组分集中而产生的内应力的作用之下,可贯入到围岩裂隙中,形成脉状矿体。这种矿体与围岩界线一般比较清楚,矿石构造多成致密块状。但晚期岩浆矿床的矿体也有非贯入成因的,常呈矿条和具有条带状构造的似恳状或巢状。这种矿体与围岩界线往往是逐渐过渡的,矿石构造也以浸染状为主。
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岩浆分结矿床有与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铬铁矿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PGE矿床,与(层状)基性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矿床,与蛇绿岩套中镁质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矿床(豆荚状或称阿尔卑斯型)。
(2)岩浆熔离矿床:由于熔离矿床也是在大部分硅酸盐类矿物冷却凝固成为岩石之后形成的,所以在各种特征方面和晚期岩浆矿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动力影响之下,也可发生贯入作用,从而出现贯入脉状矿体;有用矿物也多比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晚,从而矿石也具有典型的海绵陨铁结构(图1-6-3)等。但熔离矿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一些矿石中雨滴状和球状硫化物矿物集合体的存在,矿巢、矿瘤以及岩体底部似层状矿体等的存在,都反映着熔离矿床的特定成因。
在我国,最主要的熔离矿床是超基性岩、基性岩之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如四川会理力马河铜镍硫化物矿床就产在超基性岩体中。
(3)岩浆爆发矿床和岩浆喷溢矿床:岩浆爆发矿床是有用组分在深部结晶经爆发作用带到近地表或在爆发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前者如金刚石结晶于上地幔,后经岩浆爆发作用带到近地表富集成矿;后者如浮石、火山渣是富挥发分的岩浆爆发时突然减压、膨胀、冷凝形成的。
岩浆喷溢矿床是在深部分异出来的有用组分经喷溢作用带到地表或在地表附近形成的矿床。前者如科马提岩中的硫化镍矿床(图1-6-4),它是橄榄质科马提岩岩浆深部熔离出来的硫化物矿浆溢出地表(水下)形成的;后者如珍珠岩、松脂岩、黑耀岩等膨胀珍珠岩原料矿床是由富水酸性岩浆溢出地表快速冷凝(可能发生了水化作用)形成的。
这两种矿床因多与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所以又可称为火山岩浆矿床。
有较大工业意义的岩浆爆发矿床和岩浆喷溢矿床类型有: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与橄榄质科马提岩有关的硫化镍矿床等。
(4)岩浆矿床的共同特征:
a.围岩特点:岩浆矿床的围岩都是岩浆岩,而且围岩亦即母岩。每一类金属岩浆矿床各有其一定的岩浆岩围岩,即有明显的专属性。
b.矿体形状和产状特点:产在侵入体底部的矿体多呈似层状、矿瘤或矿巢状,与围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产在岩体边缘或其他部位的矿体,多呈平行排列的矿条状或扁豆状,其延展方向常与原生流动构造一致;矿体与围岩亦多呈过渡渐变关系。产在岩浆岩内沿一定方向延伸断裂带中的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大部分矿体与围岩接触明显;矿体周围常有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现象。
c.矿石特点:矿石的矿物组成与围岩相似,除有用矿物含量较高以外,矿体与围岩在成分上无质的差异,因而随着有用矿物含量的逐渐减少,矿体就逐渐过渡成为围岩,界线不明显;而由块状矿石组成的矿体,往往受岩体中断裂控制,与围岩界线清楚。
矿石矿物多为密度大,熔点高的金属氧化物和自然元素及某些硫化物,常见的有铬铁矿、钛铁矿、磁铁矿、铜一镍硫化物类矿物以及铂族元素矿物等。它们的结晶时期基本上与围岩中造岩矿物的结晶时期相接近。
脉石矿物一般都是围岩中的造岩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磷灰石、绿泥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