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 l i z:太极拳之“火候”与太极炼丹术行功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9:20:05
太极拳之“火候”与太极炼丹术行功论

太极拳和太极炼丹术是道术的核心和精髓,它的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是一门人体生理和生命科学的专门学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尖端科学。
  在我国,自清末以来,由于某些从事道家、道教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不明老子道术之真义,盲目地推崇“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错误思想,以致近百年来给人们以错误的导向,确有本末倒置之嫌!他们误将佛教之坐禅功当成道家修道的重要手段,在修道的方式和方法上产生了严重的异化现象。他们不重视道术理论的深化与研修,严重地背离了道家始祖老子修炼道术的大方向,误导了近代广大的修道者,致使今人不知道术之底蕴,也不知道道家理论精髓与真谛何在,导致了修炼金丹之大道与今人似乎很近,而实则更远矣!
早在我国明代,著名的道学研究家陈建就曾对当时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陈建在批判王阳明和陆九渊“心学”思想时说:“徇禅宗偏弊浮虚之说,乱道而误人”(蔡方鹿《朱熹经学和中国经学》第174页,2004年人民出版社)。然而时至今日,在我国,还有少数著名的道学专家,仍将佛教坐禅功当做“金科玉律”来修炼,这不是又在“徇禅宗偏弊浮虚之说,乱道而误人”吗!真是怪哉、悲哉也!
  虽然中国的太极拳,如今已逐步地推广与普及,但它的深邃内涵与奥秘,人们还不够了解,甚至当今的有关专家、学者至今也未能彻底破解内丹术的奥秘。这与古代道家和道教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有关,加之许多重要论述各持一得之见,许多重要环节因要守密,不肯轻易示人,且前人的论述多用隐语,具有含混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同仁在继承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以弥补其缺陷和 不足,使之进一步科学、规范、系统和完善,使它成为一门人体生理和生命科学的专门学科。
为此,我写了《浅谈太极拳之“火候”》和《太极炼丹术行功论》两篇文章。此两姊妹篇在2002年湖北·中国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术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谨以此献给同好,以供参考。


(一)浅谈太极拳之“火候”
  太极拳和太极炼丹术是孪生兄妹。太极炼丹术并无奇术,由现在的太极拳过渡到太极炼丹术,只须在运行轨迹上稍加变动即可。首先要探索“太极之先,天地根源”之渊微。即在人身腹部小太极(玄机)还未生成之前,在行功走架时,必须很重视天地(乾坤)二卦的修炼,才是修丹得道之真源。还要掌握“阳清阴重”和“退柔进刚”内劲心法(手法)的修炼方法。更要准确地掌握“动静之机”——火候的时机。所谓火候,是指行功走架时,修炼内丹的火候。体现进火、退火时火力强弱与时间的长短,这是对火候技能掌握的程度和程序。火候有武火与文火之分,如说动静:动为武火,静为文火,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说阴阳:阳为武火,阴为文火;说刚柔:刚为武火,柔为文火;说进退:进为武火,退为文火。由此可见,我们在行功走架时,若能在手法上掌握火候时间的长短与强弱,方知火候之真义。
明末清初蒋发先师《太极拳功》云:
“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学者不二法门也。”
又如清初先师邢喜怀《太极拳说》曰:
“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
再如赵堡太极拳名师陈清平在《太极拳论解》中说:
“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感知。”
可见我们在行功走架时,若能正确掌握“动与静”、“柔与刚”、“阳轻与阴重”和“退柔与进刚”等手法的内涵的修炼,方能掌握火候真谛。所以,元明张三丰祖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说:
“火候功夫本自然,能通此妙即神仙。五行攒簇盗天地,八卦循环作圣贤。”
倘若我们在行功走架时,不能正确地掌握与手法有关的火候的老与嫩、强与弱、动与静的时间的长与短等理论,或修炼方法不当,即使修炼终生,旷日费时,也是难以凝结内丹的。故当今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成千上万,真正能够凝结内丹,修成丹士,进入道境者如凤毛麟角。
(二)太极炼丹术行功论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是谓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子《上德》曰:“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
故五代后蜀青城山道士彭晓曰:“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
先贤有云:“推天之道以明人事者《易》”。故善《易》人事明,善《易》而施于拳者,皆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探赜索隐,方可探求太极真谛之三昧。
  古之太极拳者,道家之仙术也。行功之先,面南而立。行功之始,先调心神,虚心静默。行功之初,须明人身之两仪,左为阳仪,右为阴仪。左仪叫“青龙”,右仪称“白虎”。所谓阳仪者:其根在脚,上行于腿,主宰于腰,内炁领于手指,是谓顺修之法,是进阳火,称之谓“龙升”。所谓阴仪者:其稍在手,导引于怀内,内劲贯穿于腰膝,法地于涌泉,是谓逆练之术,是退阴符,称之谓“虎降”。天气下而地气升,阳仪轻而阴仪重,顺逆清则人身之两仪明。乾变坤,坤变乾,乾坤颠倒颠。虎跃龙腾,龙升虎降,运毂正轴,此乃道家“龙虎丹法”修炼人身两仪之精髓也。太极静而四象会中宫,“水”、“火”、“土”三家相见,十月胎圆“婴儿”成。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相同,势势皆同。
静者:若北斗七星,悬挂天穹,纹丝不动。动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似巨浪之翻腾。一静一动,互为其根,阴阳相济。一逆一顺,背丝缠丝,丝丝相扣。《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故人身阳仪有“轻重”之分,阴仪有“柔刚”之别,“火、木、水、金”之四象明。知开合者知阴阳,懂刚柔者内劲整。先天八卦重心法(手法)以炼体,求开展,演阴阳相克之理;后天八卦善技法以致用,宜紧凑,研阴阳相生之技。八卦为方,行于外;太极是圆,隐于内。先修着熟之八方,后炼圆柔之松净。化方为圆,当悟太极之纯功。手肘长修单刃刀,心中自有剑青龙。五年炼成燕月刀,十年双臂剑磨成。先求开展拉筋骨,后收紧凑走轻灵,极柔极刚极轻灵,功以久炼自然成。
  《黄帝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在乎身”。手演八卦神象天,脚跐五行意扎地,天人地三才合一。以手领身,步随身换,脚尖随手转。手似车轮,胯为车轴。轻灵圆活,如环无端,身轻、步灵、劲整。往复有折叠,进退要转换,全凭手脚转。先师邢喜怀常云:“腹中如轮,旋转循规”,谓之陈清平“拿住丹田练内功”之义。开合须气贴于背,气势腾然。势势须左顾右盼,螺旋进极,腾空挪净。挪净之秘须胯动,故胯之灵动,乃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觔之必修。
  盖太极拳者,以手为先,手领全身,象天而法地。象天法地而天地之阴阳两仪生。两仪生而三才通,三才通而四象明,四象明而中土生,中土明而四象会中宫,四象会中宫而金丹生。先天八卦“开合、出入、领落、迎抵”须层层修。待“一太极图中而十三式手法俱现”之时,太极拳之母“背丝扣”呈现,方知神明府中之妙用。功修此时,神理俱明,步入“阶及神明”之上乘。
  太极之炼丹术者,模拟宇宙运行轨迹之缩影,浑圆之象也。虽势有异,然《来氏有极图》理规而为一贯。不外乎其手法由小圈变大圈,大圈变小圈。小圈变大圈者:乃静极而动也,为仰而观天之法,是进阳火,为动、为“顺”。大圈变小圈者:乃动极而静也,为俯而察地之术,是退阴符,为静、为“逆”。顺者离心达四稍,气血畅通;逆者向心结内丹,筑基乃成。后天返先天,道法参天地,人身处处仿太极。
内丹术之秘,旨在盗夺天地,逆转造化,妙在中定之位守静。有所谓中定之守静者,逆转阴阳,大圈变小圈,至有圈不见圈则静。静如山岳,八面支撑。丹家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故培育灵丹之“天机”,须寓动极而静中“探骊得珠”,此谓逆转造化“玄机”之真谛。
中定守静炼炁之秘,“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合凝之要,贵在藏中。撮抵桥通,神意互恋,心静而息寂。呼吸若有而似无,顺自然而忘其息。久之,心自静,神自凝。心静则息寂,息寂则神凝。神凝则息自定,息定则气聚。气聚则息息归脐,息息归脐则“灵丹”生。“灵丹”生则任督二脉通,二脉通则“金液还丹”生,“还丹”生则命功之基修成,跨入参悟性功之道境。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养静功:“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参悟上德无为之道境。七返八归九还,脱胎换骨还复归先天纯阳之无极。故老子曰:“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即谓无极之象。耄耋之年,鹤发童颜,眼不花,耳乃聪,肤嫩齿坚,体健身轻,返老还童。路漫漫兮,修性功。颐养天年兮,心意空。寿增无量兮,大道成。是为论。
最后,将为读者奉献道家祖师寄语,供同道参考。
道家学者吕洞宾祖师曰:
  古今达士,始而学道,次以有道,次以得道,次以成道,而以尘世入蓬岛,升于洞天,升于阳天,而升三清,是皆道成之士。
 丹经有云:
 未生祖师时,未见祖师面。
 祖师言可信,祖师心可见。
 道家祖师曰:
 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处度此身。
 仅以道家祖师之遗训,愿与海内外同道共勉。
注:此文原载于拙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年中国台北逸文出版公司出版)第十二章。现经笔者重新修改与补充,于2005年元霄节定稿于成都静远堂。
作者:戚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