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板墙面做法: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0:27:06
关于[苏轼诗词及若干问题研究(一)]的字幕:
  •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面手的天才。他的诗歌、词和文章,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标志着宋诗的最高成就,他的词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成就。他的文章,那也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说在这几方面都是最高成就,这了不起啊,一代天才,他的文章现在,现存有四千余篇。
  • 怎么有这么多呢?就是他在朝廷做官的时候,知制诰啊,他凡是替朝廷写的那些个政令,都算是他的文章。古人都是这样,收集自己的集子的,古人的集子,都是这样的。文章,越当官时间多,写的那个东西越多。所以他自己编的时候,他把它分开了,他把这个公文分成内制集,外制集。内制集就是在朝廷写的文章,公文。外制集就是在杭州啊、密州啊,在这些外任的时候写的公文。凡是公文,东坡一共把自己的集子编了七集。其中有两集就是公文集,叫“内制集”、“外制集”,他分开的。其它的呢,都是他自己的私人的文字,一共有四千多篇文章,各体兼备啊,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 他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一种风格特征。就是雄放驰骋的气势。他自己评自己的文章,他曾经写过一篇自评文,他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他这几句话,比如说我们想像一下,那个青海高原上、那个三江源头,那到处都是泉水,咕嘟咕嘟地往出冒。然后哗哗的就开始流,一泻千里。遇到直的地方就直着流,遇到弯的地方就刷刷的拐着弯地流,但是不管怎么样,你挡不住它。而且它这个水呀,它是顺着那个自然的渠道,叫做自然。随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嘛。这就是任其自然。苏轼说我写东西也不加思索,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当然,只有苏轼能做到这一点,是吧,别人谁敢呢?要高考的学生作文的话,你那么乱来,你就等着得零分吧。苏轼可以的。他怎么写都漂亮。所以他说呀,有一个感觉就是,他说“行于所当行”,他说写文章的时候,就是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就这样写了。忽然觉得可以停止了,可以停止的时候,是不得不止,就没什么可写的就得了。他这样比喻自己的文章,这倒挺形象的。
  • 我们觉得就是他太有才了,天才,罕见的天才,所以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都好。这样理解就行了。
  • 苏轼的文章最早,南宋有一个人, 叫做郎晔,他编了叫做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这是最早的苏文章注本。其实苏轼自己啊,他生前他是整理了自己的文集的,大部分文稿都整理到,自己编成了七集,就是所谓我们所说的 “东坡七集本”。
  • 这个所说的最早,是指别人收集他的文章,把他的文章专门挑出来编成一个集子,这个是最早的本子,最早的注本。已经开始有人给他做注释了。
  • 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苏轼、黄庭坚,他们身后注本都特别多。他的词三百六十多首。他的词一个特点就是,以诗为词,在他之前,词主要是写男女的恋情的,或者是写女人的样子的。到了苏轼的时候,他说这世界上凡是诗和文章能写的东西,词也都能写呀,这就叫做“以诗为词”。具体说起来,就是从题材上说,凡是诗能写的,词也都能写。从风格上来说,不一定是那种花前月下的那种婉约词了,什么豪放词、清旷词,什么样的风格都可以,凡是诗能有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词也可以有。从表现手法来说,凡是诗能用的笔法,词也都可以,这就叫做“以诗为词”,
  • 简单的说。于是他就改革了,开拓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表现方式,也丰富了词的风格。像豪放风格就是他开创的嘛。
  • 近人朱祖谋,朱强村,他编的《东坡乐府》注,还有龙榆生编的《东坡乐府笺》,这是最著名的两个注本了。不过现在这已经是旧的本子了,还有更新的本子,像西北大学的薛瑞生先生的《东坡词编年笺证》,还有更新的东坡词校注。注释之学啊,是后初转精的,所以你们用的时候,你们可以不用去,只要不是专门研究,就可以不必找 龙榆生和朱祖谋的,用现代人的注释本就可以了。
  • 苏轼的诗两千七百多首,这在北宋的诗人中,也是存诗最多的人了。苏轼的词,在北宋一百五十多年中,那也是,他的词留存下来的最多,他的诗保存下来的也最多,他的文章保存下来的也最多。就是从数量上说,北宋人就没有超过他的。从艺术水平来说,那也是最高的。
  • 他的诗众体兼备,一开始学习李白、杜甫、韩愈。你注意学诗,学杜甫容易,学李白和韩愈是不容易的。后来又学陶渊明和柳宗元,他晚年的时候他说,他把陶渊明集和柳宗元集带在自己的身边,他说这是自己的“南迁二友”。就是迁谪到南方,贬谪岁月中的两个须臾不可离开的朋友,他把它称为“南迁二友”。
  • 后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了,我这里不说了。
  • 现在我们开始读苏轼的诗。这首诗是苏轼二十七岁的时候,他去陕西的凤翔府当签判。然后子由,他的弟弟子由给他写了一首诗,就是这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怀渑池寄子瞻诗》。
  • 子瞻就是子由的哥哥苏轼嘛,苏子瞻,他寄给他了。苏辙写的这首诗是,他们走到这个地方,他想起来当年他们兄弟两个人从四川到开封京城去考试,路上住在这里的时候,住在一个老僧人的僧舍里边,老僧人还招待他们吃饭。现在那个老僧人死了,于是他们故地重游的时候,他们有点儿感慨。感慨人生之无常。
  • 说“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相携”就是我们两个人结伴进城赶考嘛。然后在这个时候我们两个人要到两个地方做官,我们在这里又要分手了,又要分手就叫做“话别”。郑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河南省的平原。“共道长途怕雪泥”。说人生的路啊,真是漫长啊,“怕雪泥”,就是说担心有些个坎坷呀、艰难啊什么的。但是他用了一个“怕”字,二十五岁的苏辙呀,他用了一个“怕”字,年轻啊。
  •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这是指事事多变。
  •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在这里当过县吏,然后他们题的那个在墙上题的字都已经坏了。那个僧房的墙壁都倒塌了,都坏了,所以我们题的字也没有了。
  • “遥想独游佳味少”。说我一个人很孤独,没意思啊。“无方骓马但鸣嘶”。
  • 苏辙这首诗,也是一首律诗,有点儿那种,有点儿消沉,情绪不太高。苏轼作为哥哥,他看了以后,他就觉得有些话要向弟弟说一下吧。所以他就写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来读。
  •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用他的原韵。他的韵里边用了泥、西、题、嘶这四个字做韵脚。那么苏轼也得用这四个字,和诗除了用它的原韵的韵脚之外,别的就都可以自己创新了。苏轼写什么呢?我觉得苏轼在这首诗中,把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这是构成中国文化的思想、哲学、文化体系的三大支柱。
  • 我们都说唐宋时代的士大夫,是融汇了儒、道、释的哲学的,而融汇的最好的人,就是苏轼,苏轼就是之一了。这首诗就是他把儒、道、释之哲学融洽为一个人生理念的代表作。
  • 先说儒家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四句后人把它概括成了一个意向,叫做“雪泥鸿爪”,就是那个飞鸿,大雁,落到了春天的,下了雪以后雪化了,那个地不是特别的松软嘛,然后那个鸿雁落在上面,就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印迹。
  • 那么“雪泥鸿爪”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留指爪”,这就是儒家的哲学。讲究要给后人留下点儿什么。那么儒家的哲学叫做“三不朽”。“三不朽”就是立功、立言、立德。人的生命是可以死的可以结束的。但是人的文化生命,应该是不朽的,这是人生的一个很高的目标,很高的境界,很大的成功,叫做“三不朽”,就是要留下点儿什么,立功、立德、立言。功就是政治家,功名富贵,把一个国家给它,给搞的好一点儿。立德,个人的品德、德性,像孔子那样留下了一个作为万世之楷模。立言就是或者是思想家,或者是文学家,要留下一点什么东西。苏轼就认为:人生应该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这是儒家的哲学。
  • 道家的哲学,体现在这一个“鸿雁”,这个意向上,苏轼说,它是“鸿飞哪复计东西”,就是一只自由的鸟。道家的哲学,就讲求自由和自然。自然,任听其自然,而且生命要自由,这是道家哲学的最根本的要义。苏轼这个“雪泥鸿爪”的意向,就包括了听其自然,任其自由的飞翔。这是道家的哲学。
  • 那么佛教的哲学,释家的哲学在哪里呢?在这里,“泥上偶然留指爪”。佛教讲的是偶然,他们说人生无常嘛。当然了,佛教一方面是说要随遇而安,随缘自适。佛教不是讲究“缘”嘛,说人生要随缘,随缘而自适,随遇而安。这是佛教的哲学,对人生的一个启迪。
  • 苏轼把佛教的随缘,儒家的有用于世,道家的自然和自由,他融会贯通,他就找出了这样一个,这个“鸿雁”啊,就是苏轼一生的生命的图腾。
  • 我们知道李白生命的图腾是大鹏鸟,也是一只自由的鸟。不过那个大鹏鸟气势磅礴,扶摇直上九万里,那是李白的风格。
  • 苏轼这里呢就很生活化,他说就像一只鸿雁就可以了,有点儿孤独,但是也自由,也清高,也不俗。这是他的生命的图腾。这个生命的图腾,就包含了儒、道、释三家哲学的生命精神,他在这里教导他的弟弟说,人生就像这样就可以了。后人给他概括为四个字,叫“雪泥鸿爪”一个比喻。
  • 然后后边四句话,是他解释前面那四句哲学。他说老僧,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呢,你看事实是能证明的呀,人生是无常的,没有人能够长久不死啊,长生不老啊。他说当年招待我们那个老僧人,你看他已经死了,他已经埋在了浮屠之下了。“老僧已死成新塔”。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每个个体生命都有他结束的时候。这是把生死给它看个透的意思。
  • “坏壁无由见旧题”,说当年我们在墙上题的诗,现在因为墙都坏了,诗也没了,也看不到它了。这是在说什么呢?事事无常啊,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吗?国家、江山、社稷,都能够永恒吗?人的富贵荣辱穷达,都能够永恒吗?不能。
  • 所以苏轼告诉弟弟,把这些个也给它看透,想通了。然后,但是他说我们还要生活呀还是要认真的、努力的。哪怕是你活六十六年,你活八十八年,你活四十四年,每一个的人生都要非常认真地,非常努力地走过。哪怕那个道路是崎岖的、坎坷的、漫长的,你也要努力地走啊。就像我们从年轻走到现在,说往日的崎岖,你还记得吗?要做好思想准备,以后的路还有很多的艰难困苦,就像以前的路一样。
  • “路长人困蹇驴嘶”。蹇驴是什么驴,是又瘦的,腿都瘸了的驴。连马都骑不起,用你的小破驴驮着你的行李你就走吧,不能停下来的,不能停下来。一直走到什么时候?走到生命终止的时候。
  • 儒家、道家、释家的,三家的哲学,他把它融会到一起,变成自己的生命哲学,他二十七岁写了这首诗。
  • 我们发现他到六十六岁去世的时候,他终生实践,都是实践的这种哲学。智者啊,那么年轻,
    就确定了自己终生的生命哲学。这是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