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幕布和电动幕布:海灵格关于静坐的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35:22

海灵格关于静坐的访谈

(2011-09-26 13:35:03)转载标签:

阅读

杂谈

分类: 寂寂缓翻书—阅读

全文转自:http://xlczweina.blog.163.com/blog/static/7802298320081023112127968/

 

以下这篇文章是一位德国电台记者针对静修内观的问题对海灵格先生所做的一个精彩的访问,此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未在国内媒体上出现过,这些新的知识、新的洞见并不是一种反理论,不会抹煞我们过去的心灵经验,而是与旧的知识相结合,产生出新的智慧。

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内观静修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对灵性生活感兴趣之时,让我们以平凡之心来参阅一下海灵格先生的另一种洞见,希望能让我们重新回到不偏不倚的中庸。

编者按——

 

你认为静坐是一种重回自然、简单和谐生活的方式吗?因为在静坐时,人们可以经由内心的空灵,自由地接近最自然的基本状态。

 

海灵格:静坐,是一种透过自我集中、自我巩固,取得内在力量的方法。“集中”意味着透过观看、感觉、确认,取回个人内在的完整性。

 

 “空灵”刚好和“集中”相反,“空灵”往往令我们与“主体”失去联系,这种实际上经常发生。我见过很多人,有过静坐的生活经历之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因为静坐本身并不能使人充实。真正的充实来自行动,有行动才能更圆满。静坐这种行为有很多限制于局限,不能达至这个效果。

                                                                                               

可是,许多人很推崇静坐,认为是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是为求悟道,赶着参加一个又一个周末课程、想马上开悟的人。

请问,你试过静坐吗?

 

海灵格:当然试过,否则我无资格去讲。但重要的是,在心中明白静坐所带来的深层启示,以及静坐能带给我们的帮助是什么。而这种得到启示和认识到能得到的帮助是什么的深层理解,是透过现象学呈现的,静坐是办不到的。

 

这样说很大胆。

 

海灵格:上面我说的这种得到什么是启示和帮助的智慧,要参与一些活动和事情才能获得。我以实际行动参与活动,得到满足;我透过做些平凡的事,获得和谐。

 

很多静坐的人把自己从平凡的事物中抽离。追求另一些东西,他们可能认为这种行为能把自己从平凡中抽离,走在了一条和平凡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悟道之路。但这与现实生活脱了节。当有人静坐时,我会问:这样做你满足了什么?

 

   有时,我需要坐下来集中精神。这是因为我即将面对艰难的工作,必须凝聚我所有的力量和勇气,像是一种准备。这时我就会静坐。要是不需要准备什么,我不会静坐。只有我在需要力量时才去静坐集中精神。

 

我并非想质疑静坐的价值,这不是我的目的。要是你观察过静坐的人,其中的有些人会有所收获,有些人却毫无结果,他们只是坐着,不会变得更有爱心,更成熟、更有智慧;我很怀疑他们在静坐中得到些什么,会不会取得或者说了解如何取得到这个结果。

 

你的意思是说,静坐既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能代替行动,更不是逃避问题的方法。是吗?

 

海灵格:正是如此。在佛教传统中,很多人会到寺院中静坐修行,我视之为一种“训练”,而绝非大家认为的,静坐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静坐是你需要学习的东西,有需要时才取出来用,这样看的话就很正面,很容易理解了。

    凡是要参与这种宗教的人都要经过这种训练。不过,如果把静坐当作日常仪式之一,就有点迷失了。

 

静坐也可以支持一个人的生活呀?

 

海灵格:是可以的,但这样它又变得很平凡,很人性化,而非宗教行为,也不一定只有宗教行为才能构支持生活。正如艺术家要透过听音乐来平静内心,重整内心秩序一样。

 

你对新奇的修炼方法有何意见?当我说静坐是一种灵修方式时,你说过,如果这种方式足够平凡,那么它就会是一种灵修方式的。你认为我太抬高它了?

 

海灵格:人总是喜欢抬高自己,突出自己。对我来说,日常平凡的行动更有深度,更能令人满足。

 

你所指的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满足的行为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中完成了潜在的必须完成的人类基本需求和关系吗?

 

海灵格:是的。我们面对关系、面对孩子、面对工作时,有很多事都必须去完成,完成这些事就很满足。

 

你认为很多人给自己加上太多标签,比如说灵性之道或者静坐,是为了突出自己吗?

 

海灵格:当我环顾四周,发现有很多人是微不足道的。与那些辛勤工作的人相比,他们显得毫无份量。一名农夫每天要喂饲牛羊、下田耕种,他是多么有份量!与那些整天嚷着“我在静坐”的人不可同日而言。

 

这种说法很不客气,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

 

海灵格:也许是吧。问题是,一个人的“份量”来自何处?有些人你一眼就看得出他们有没有份量。最活跃参于行动的是那些有孩子的人,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着最多的“份量”。

 

就算他们是因为家庭生活不幸福、精神紧张、因为有病而静坐,也要这样说吗?

 

海灵格:这没有关系。

 

但许多父母对待子女很残忍,我们是否应该分清这些不同层次的关系?

 

海灵格:虽然是这样,但是有孩子、在孩子身边,打算为孩子做些事的人,本身就很伟大。曾经有人告诉我,他的家里常有小孩子被送到外面居住,因为屋子太小,一共有15名小孩,所以部分孩子要搬离。这些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生活的确如此。你试想一下,这群孩子的父母,即使贫穷至此,也坚持打理这个家,这就是伟大。相比起那些追求新奇修炼方法,甚至学习漂浮在空中的人,后者的份量实在微不足道。

 

这是不是太简单化了?许多追求新奇修炼方法的人只不过是因为要面对生命的打击,例如疾病或死亡,他们只是寻找出路而已。

 

海灵格:当然对那些要面对重病、痛苦、死亡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这种体验会令一个人更有深度。痛苦、疾病、生命中的打击、或者重罪,都会增加灵魂的份量。即使是囚犯,内心深处也常常有某种份量。

                                               

这就是说,不关价值观的事?

 

海灵格:这当然和价值观有关。我认为一个有份量的灵魂更值得珍惜,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分量感是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份量的存在与否是很明显的,当有一个内心份量较重的人存在时,我们通常感觉很好。有些人当遇上困难或受疾病困扰时,会逃开这些困境,去寻求灵修之路,他们这样做反会丧失了心灵的份量。

 

我不太明白?

 

海灵格:他们与疾病再没有联系了,他们认为神已经搭救了他们,他们可以离开痛苦,飘得远远的。当疾病的痛苦被移除、不用再面对时,人们就失去了那股潜在的力量。

 

你说灵魂的份量内有力量存在,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力量?

 

答:当有人说他患病后信了上帝,我敢说疾病已对这个人没有正面作用了。因为他不需要面对本来应该是痛苦的经历了,他逃跑了。疾病、危险、接近死亡的感觉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病人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感谢上帝或圣母或其他神。当这种事发生时,内在的力量就消失了。

 

 我不是质疑神的力量,我这个说法和上帝或圣母也没有关系,我只在意事情带来的后果。当有人这样说起他这样的经历时,其他人会纷纷避开。这就是那些追求新奇的修炼、追求灵修的人的结果。

 

你把新奇的修炼和灵修分开?

 

海灵格:对我而言,灵修是正面的东西,以灵性智慧来说,它广阔而包容。“新奇的修炼”则是排外的。有灵性的人不会自觉高人一等,追求新奇修炼的人则常常自觉超然,喜欢炫耀相关术语。他们喜欢透视生命奥妙,掌握一些与众不同的知识、秘密,令他们与众不同。但他们也因此与正常的生活失去联系。

 

你认为若与世界及日常生活失去联系,是不好的?

 

海灵格:人们常常不懂珍惜眼前一切。

 

    我知道有位知名的灵修导师,曾出版过许多相关书籍,他有个私生子,却从不理会他。严格点来说,他写那些关于灵性的书做什么?他的儿子住在伦敦,他从未探望过儿子。要是他肯关心儿子,他的灵魂份量应该更重。

 

    当然,这个例子很极端,让我再举一个例,我有位同伴翻译过一位大师的书,这位大师住在土耳其,也研究和在自己的书中加入过新奇的修炼方法。他之前和妻子离了婚,把妻子和女儿丢下不理。那么新奇的修炼之路带来的是什么?

 

离开某人并不等于在该人有困难时离弃他,是吗?

 

海灵格:一般人都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例外的。他们只会说:“我是个可怜的罪人。”若某人追随一条这样的灵修之路,而我又发觉结果变成上述那样时,我会很怀疑他到底在做什么。

 

伯特·海灵格简介:

德国、二十年天主教神父生涯、精通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主修过精神分析、完形治疗法、原始疗法、艾瑞克森的隐喻催眠疗法,七十岁的时候发展出海灵格家族系统排列的方法,此方法一出世便震惊了整个心理治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