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师年限怎么算: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33:37
目录
一.前言
二.老子哲学概说
三.老子若干哲学观点辨识
四.老子道德经解说
五.深入理解老子哲学
二元哲学与三元哲学
人类的两种思维工具:逻辑思维和模式思维
执两用中:中国哲学的灵魂
孔子思想:中式治理的基本形式
易卦模式:执两用中的通用思维工具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
孙子的竞争哲学:中式竞争战略
朱熹理学:中国哲学的蜕变和奴性文化的形成
前言
老子的许多哲理,在今天仍然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值得传承。
譬如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也就是说,大功告成,诸事办妥了,老百姓都认为我原本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他们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从实用的意义上说,老子的许多哲理至今对于现实的国家治理和企业管理,以及其他社会实践,都具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德经的含义,我们对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并侧重于治理、管理,对老子《道德经》81章逐一进行通俗解说,以帮助大家领悟老子哲学的真谛,以利于实际应用。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老子哲学实质上还是人类至今最完善、最深邃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研究天、人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中国哲学探讨的中心议题,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家建构范畴体系的轴心。与西方哲学以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分割为中心议题的状况很不相同,自成为一个体系。时下研究中国哲学的许多学者,迄今没有跳出二元存在论的思路,老是在西方的哲学框架里思考问题,研究中国哲学,评判老子哲学,硬要把老子哲学纳入西方的二元框架之中。在笔者看来,这种研究思路本身恰恰就是有毛病的,即无论是把世界最终归结为物质还是最终归结为精神 ,或者最终归结为二者,都是不大正确的,是片面的。用这种方法无法理解老子哲学,更不可能正确传承。有的只是对老子哲学的曲解和贬低,成为西方中心主义的宣传工具。事实很明显,西方把哲学建立在世界可以人为地分割成物质与精神两大类的假设的基础上,但是这两者本来就含混不清,不易分辨(至今还没能分割清楚),这种二元分割本身就缺乏现实根据。而天人之际的天与人本来就是现实的存在,是现实的哲学议题,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以天人之际的框架来理解和研究老子哲学 ,才能有效传承和正确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
然而,本文的侧重点仍然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应用老子的哲理。《老子》的经文据张舜徽着《周秦道论发微-老子疏证》,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重新写正之处,于附注中说明因由。经文中的繁体字,不易误解之处,改用简体字;易生歧义之处,则保留原字。
老子哲学的两大范畴是“道”和“德”。
1.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
第一维是本体论:名实对举的天人关系。
名实对举的天人关系,即道、朴对举和德、器对举两对名实对举。老子的本体论,比较集中地在通行的《老子》(后人改称《道德经》)和郭店老子里得到体现。还见诸《庄子》等其它文献中。《列子?杨朱篇》引老子曰:“名者实之宾。”道是一种观念性的所谓的名,而无名的状态才是实,也就是实存的本源。名只是实的映像。道不是世界本源,因而不可以把老子的哲学范畴“道”纳入西方的唯心、唯物的哲学框架,而归入所谓的唯心主义哲学之列。总之,老子的道、朴对举是名、实对举。而这种名实对举的结构就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基本构架。道、朴对举的结构在表述老聃思想的郭店《老子》中已经清楚地得到描述。此后,经过李耳等的发展,在《道德经》中又进一步形成了德、器对举的另一对名实对举。道、朴对举和德、器对举的两对名实对举形成了老子本体论的完整构架。
第二维是认识论:名物的生成系列。
名物的生成系列,即无生一的认识方法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名的生成系列。郭店老子甲曰:“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人的认识,无论是对天,对人,对天人之际的认识,都来自于“德者,得也”。也就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现实。按照“一”的法则将“朴”载于“神”,很难不偏离,所得自然具有局限性。只能成为一德,即一隅所得。只有“常德乃足”方能“复归於朴”,德积聚到完整、覆盖全部了,才能“复归於朴”,完整地认识无名的状态。人的一隅之得,产生了名物之名,于是“天下之物生于有”。这名源自无名的状态,于是归根到底是“生于无”。老子的描述,指明了认识的两种途径:分割而认识之,从一隅之得开始,而日趋于遍满而归于朴,这是德与器对举之路;大制不割,整体认识之,这是道与朴对举之路。前者与西方的分析方法相容,后者更带有东方认识的特点:整体认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道产生一,一产生二,二产生三,三产生诸名物。诸名物有恃于阴的状态,而怀抱着阳的状态,涌摇着无名之朴馈送的那些“粮草”(信息)据以构成与无名之朴遥相呼应的特征。这就是说,道是无名之朴或它的部分“器”的整体映像而成的名,并且依据思维中“一”的方式加以映像,产生了“一”的 范畴。而“器”是“朴”割裂的局部,由此而产生了“一”,其割裂之外的部分自然又可以营造而产生另一个“一”,因而产生了“二”。 而其中一阴一阳的两端,“执两而用其中”,又产生了中的所谓“三”,即第三种状态,而这三的中间状态无数,由此产生“万物”。这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名的生成系列:道产生一,一产生二,二产生三,三产生诸名物。老子的名的系统,由此而能够互相关联,有序生成,成为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互相生成的名物系列。
第三维是实践论:无为无不为的行动哲学。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说的是:有见识的士人听了道,就尽力去实行它。因为唯有道能妥善引导事物发生并成功遂事。人们把握了道,就是要用道指导行动,去成功遂事。而不是弄出一套主观臆造的所谓“理”来讲理,雄辩,以理压人,要人家“唯理是从”,以维护一己之私。《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道一直减损到在事物的规律上面 完全没有妄自制作的内容了,全部是遵循事物原本的规律来办事,达到了这种没有妄自制作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作为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因而,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行动守则,行动的哲学。
2.老子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原理:辅其自然。
辅其自然的核心理念就是“为道”,以“道”求真,讲求“辅万物之自然”而成功遂事。《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郭店老子丙曰:“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够辅佐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而不敢妄自作为。《说文》:“啬,农事也。”治理众人、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事那样,顺应作物生长的规律,不强制它,服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而只有辅其自然才能 成功遂事。
第二原理:知止不殆。
知止不殆的核心理念是“知止”。以“止”求善。讲求上善若水,利而不争,处不欲盈的状态,知止而近于道。以“止”求善,讲求“不盈”,能发展,众人才能有合理的利益。讲求“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因而能利众人而不害。老子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知止,贪得无厌,物极必反,自取屈辱。知止,则不会违背规律,可以长久。因此老子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说的是:遵循这个规律的人不希望满盈。正是因为不满盈,才能保持事业壮大了不至于就迅速破落而生成别的新事物。因为满盈的继续发展必然是败落而转化成新事物。要维持事业长期处于发达的状态的唯一方法是不要让它满盈。知止而不满盈就可以不殆,不产生危险,可以持续发展。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的是:圣人之道就是为道而获取事业的成功,而不是依靠与他人争利而获得所谓的成功。老子比喻为最善的行为就像水那样,利他人而不争他人之利,能得众人之助,自己也就能获得成功。
第三原理:清静守中。
清静守中的核心理念是“守中”。以“中”求美。讲求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清静归根为守中,以守中致和。以“中”求美,讲求“清静”。清静而能归根,因而万事和谐,尽善尽美。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执阴阳之两端而用其中,以中为和。郭店老子甲曰:“守中,笃也。”《说文》:“笃,马行顿迟也。段注:顿,如顿首,以头触地也。马行竺实而迟缓也。”老子又曰:“各复其根”,是以“笃”形容实实在在地复归于本源之状 ,犹如马行竺实,以头触地,一步一顿首那样,步步守着朴这个本源。如是,“守中”,复归本源之谓也。老子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形象地形容这种以静治国的治道。也就是比喻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煮小鱼那样,切不可胡乱搅动它。煮小鱼如果不遵守小鱼柔脆的本性而胡乱搅动它,则破碎而不可收拾。治理国家或企业如果不遵循它的本性而胡作非为,则必乱而不可收拾。
总之,老子哲学由名实对举的天人关系;名物的生成系列;无为无不为的行动哲学的三维结构和辅其自然,知止不殆,清静守中等三大哲学原理构成完整的形而上学架构。
以上是对老子哲学全貌的一个概述,有了初步印象之后,下面将进一步做详细叙说:
南怀瑾先生很中肯地指出过:“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独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就是,老子的形而上学提供了中式治道之本,而孔子的思想成为它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历史经验表明,“内道外儒”是现实有效的治理方式。由此,中国社会的治理,依靠的是哲学思想,而不是是宗教。
实际上,老子哲学是很现实的治理哲学,并且具有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为其治理哲学的基础。对老子哲学的研究绝不是要把它硬塞进西方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分割的框架中去,也不是将它作为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之后发泄心中郁闷的对象。我们需要的是继承优秀的因子,抛弃杂入的消极因素,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基础的营养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