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防火规范:脚踏五尺道 追梦三千年 - 昭通游记 - 一泓清泉的游记 | Yododo 游多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4:18

脚踏五尺道 追梦三千年

----云南盐津豆沙关游记之一:千古情思

 

(廖时权)

 

        “汲古溶今,立派开宗,雅韵僰文朱提水;经秦历汉,锁滇扼蜀,长歌故道豆沙关。”在川滇黔三省交会处,一块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川滇要道,使云南盐津豆沙镇成为 “咽喉西蜀”、“锁钥南滇” 由川入滇的“第一关”,也是到缅甸、印度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 豆沙镇街头第一个牌坊

 

        2010年5月最后一个周末,四川金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宜宾县城市建设和投资开发公司一行23人,从柏溪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盐津豆沙关。

 

        进入豆沙镇街头,扑面而来的第一个牌坊上,撰刻着上面这副楹联。说不尽两千年前僰(bó)人生息的秦风汉韵、古驿风情,道不完2006年后豆沙镇汉、回、苗、白四民族震后重建的惊世传奇。豆沙关的历史,是这么悠长、旷远、深邃、厚重。

 

时空交错,眼观六路风云

 

        豆沙关最大的看点,就是“五尺道”,以及时空交错的“交通博物馆”。

       进入豆沙镇街尾,“本固邦宁”牌坊上有一副楹联:“于唐记摩崖,胜迹风情归八景;自秦开僰道,雄关气势信千年。”说明秦开僰道,汉修南夷道,隋建雄关,唐开石门道,成为一段弥足珍贵的信史,证物就是镌刻于五尺道旁的唐记摩崖。

 

 ­­ 豆沙镇街尾最后一个牌坊

 

        两千年前,秦蜀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四川宜宾)经豆沙到千倾池(今云南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又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延伸至建宁(今云南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山间铃响,马帮穿梭。“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五尺道旁的豆沙镇,极盛时期每天有数千匹乌蒙马往来穿行,促进了云南与四川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物资往来。

 

­ 山间铃响马帮来

 

       豆沙镇至今尚存留约350米长、1.7米宽,是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的一段古驿道,上面留有243个斑驳的马蹄印迹。这些蹄印,拐弯及险要处的最深,有的竟深达十多厘米。它见证了秦汉明月、唐宋风烟,明清血火,跨过千年的岁月沧桑,穿出时光的隧道,从历史深处一直走来。它们又像一只只酒杯,满盛着马锅头们甜酸辣爽的风情故事,让人用想象去品饮。

 

 ­与秦长城一样古老的豆沙关“五尺道”

 

243个斑驳的马蹄印迹

 

       今年4月下旬,由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考古探险队伍,揭秘川滇古道“五尺道”2000岁了,是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列的秦朝“七大工程”。

           关河水路、内昆铁路、川滇公路、水麻高速、空中走廊与五尺道并存

 

        往事越千年,五尺道早已褪去昔日的光环,但至今仍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便捷。站在豆沙关前眺望,不远处古老的关河水路,以及后来兴建的内昆铁路、川滇公路、内水-水麻高速公路、宜宾至昆明的航空走廊,并行逶迤,形成“一眼观六路”的独特交通奇观。被誉为跨越两千多年时空的“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

 

关河澎湃,漫卷僰道烟雨

        

        “僰族无声,踨浩气千重昭日月;摩崖犹在,向边关万里息干戈。”

         站在五尺道旁,导游向我们介绍了摩崖石刻。唐贞元十年,御使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封异牟寻为南诏,为记其行,特摩崖题记于此。这块长44厘米、宽36厘米、共122字的摩崖碑刻,记载了御史中丞袁滋奉命沿五尺道入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宣告天宝战争以来南诏政权与唐王朝长达42年的对抗造成的分裂局面至此结束,云南又统一在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石刻铭文有着“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石刻,放射的是历史文化之光,民族和睦之光。

 

        站在五尺道旁,遥望关河对岸的千仞绝壁,石崖如刀切斧削,直挺挺立于江底,直插云霄。距河面40多米的石壁上,可见一条天然沟槽。里面存放着9具棺木。

 

 

       这时,导游绘声绘影地向我们讲述了僰人悬棺这一千古之谜。据介绍,这一带原为西周时期立国,明以后屡遭围剿最后彻底消亡了的僰人的故乡。僰人风俗,人死后将其棺木悬置几十米高的峭壁上。那么高险的地方,古代僰人是怎么把沉重的棺木放上去的?生与死,原本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件。所以,死的仪式,在古代僰人那里,也就如此惊人地消费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峭壁上那些残存的棺木,内心充满了敬畏,也不禁遥想起那个史称“僰人”的神秘民族。他们的历史起源应该是夏朝的移民,商朝的战俘。到了周朝,周武王伐纣,因为僰人参加伐纣有功,他们的首领就被封为僰侯,先秦时期就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并在四川省的宜宾建立了僰侯国。这一点从宜宾县的西汉岩墓群、珙县“僰人悬棺”、兴文僰人遗迹等可以得到佐证。他们把自己的历史赋予高岩,却又突然消逝于历史的长河,只把这奇特的葬制和众多悲壮感人的民间传说遗留下来,足迹延伸到这“入滇第一关”,怎不引发人们无限的沉思与遐想……

 

   雄关漫道,弘扬人文底蕴

 

        千古雄关,川滇要津,文脉传承,商贾云集。

        “古色古香古石门,古庙古棺崖上存。古江古道古城堡,古代摩崖古军营。”在古镇的神奇深邃里穿行,醉倒、揣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奋与感动。几千年的沧桑啊,银、铜、盐、米、茶、布从这里滚滚流过;几千年的文脉啊,带着中原文化、蜀文化、夜郎文化、滇云文化在这里交融。

 

        豆沙关前,两千年风云际会,留下几多历史传奇:杜宇率领他的部族从朱提出发,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北上进军成都平原,建立了蜀国;诸葛孔明挥师彩云之南,由此入滇,征服各部落,上演“七擒孟获”的千古传奇;“元跨革囊”的忽必烈实施迂回包抄战略,经此用兵突袭南宋后院,使其猝不及防,土崩瓦解,建立大业;明太祖平定云南,数十万将士浩浩荡荡从此南下,开疆拓土。近代的护国军北上、云南王龙云的崛起;以及前不久“空中王子”阿迪力挑战生命极限走钢索,都曾走过这条道、闯过这道关。

       “雄关不锁招徕巨贾豪商常络绎,文物重光吸引骚人墨客任流连。”2006年,豆沙镇接连遭受三次地震袭击。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当地人结合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再现千年古镇风貌。如今,豆沙镇在废墟上重新崛起。

 

        五尺道旁,宜宾伊力集团、四川万泰集团、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外商已进驻盐津进行投资开发。万泰在古栈道两边安置了原木栅栏,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豆沙关古镇,也被进行了必要的统一包装,如街道两边的店铺、布局、外观、大红灯笼等,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商业运作和人文风情。

       “品浓香品苦涩品百态人生,谈今古谈中外谈千秋道行。”漫步在豆沙古街上,恍惚中,竟有时光交错之感。我们衷心祝愿在废墟中涅槃重生的豆沙古镇,以如椽之笔写下盛世重光的崭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