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演练作文500:何謂四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慧光異言堂 :: 觀看文章 - 問題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53:17
四史

史記 ─西漢 ─司馬遷─字子長
漢書 ─東漢 ─班固 ─字孟堅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字蔚宗
三國志─西晉 ─陳壽



二十四史

1史記 漢 · 司馬遷
2漢書 漢 · 班固
3 後漢書 南朝宋 · 范曄
4 三國志 晉 · 陳壽
5 晉書 唐 · 房玄齡等
6 宋書 南朝梁 · 沈約
7 南齊書 南朝梁 · 蕭子顯
8 梁書 唐 · 姚思廉
9 陳書 唐 · 姚思廉
10 魏書 北齊 · 魏收
11 北齊書 唐 · 李百藥
12 周書 唐 · 令狐德棻等
13 隋書 唐 · 魏徵等
14 南史 唐 · 李延壽
15 北史 唐 · 李延壽
16 舊唐書 後晉 · 劉昫等
17 新唐書 宋 · 歐陽修、宋祁
18 舊五代史 宋 · 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 · 歐陽修
20 宋史 元 · 脫脫等
21 遼史 元 · 脫脫等
22 金史 元 · 脫脫等
23 元史 明 · 宋濂等
24 明史 清 · 張廷玉等



二十五史

則是多了
25 新元史 清末 · 柯劭忞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後世通常所說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並刊「武英殿本」。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二十六史

則是多了
26 清史稿 近代人 · 趙爾巽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南宋)十七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

(明初)二十一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


(清乾隆)二十二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舊唐書

又新、舊五代史本並行於世,至金章宗時詔止用新史,於是舊史不傳。至清乾隆時,詔於明永樂大典所載舊史遺文纂補之,復為完書,併列正史,統稱「二十四史」。

民初,柯劭忞修成新元史,大總統徐世昌令列入正史,統稱「二十五史」。

清史稿修訖,未成正史,或去新元史,合清史稿為「二十五史」,或併列二書,統稱「二十六史」。
_________________

四史
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二十四史
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晉書(房玄齡)等 、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梁書(姚思廉)、 陳書(姚思廉)、 魏書(魏收)、北齊書(李百藥)、 周書(令狐德棻)、 隋書(魏徵) 、 南史(李延壽) 、 北史(李延壽) 、 舊唐書(劉昫)、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歐陽修) 、 宋史(脫脫)、 遼史(脫脫)、 金史(脫脫)、 元史(宋濂)、 明史(張廷玉)、

二十五史
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晉書(房玄齡)等 、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梁書(姚思廉)、 陳書(姚思廉)、 魏書(魏收)、北齊書(李百藥)、 周書(令狐德棻)、 隋書(魏徵) 、 南史(李延壽) 、 北史(李延壽) 、 舊唐書(劉昫)、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歐陽修) 、 宋史(脫脫)、 遼史(脫脫)、 金史(脫脫)、 元史(宋濂)、 明史(張廷玉) 、新元史(柯劭忞)

二十六史
史記(司馬遷) 、漢書(班固)、 後漢書(范曄)、 三國志(陳壽)、 晉書(房玄齡)等 、 宋書(沈約)、 南齊書(蕭子顯)、 梁書(姚思廉)、 陳書(姚思廉)、 魏書(魏收)、北齊書(李百藥)、 周書(令狐德棻)、 隋書(魏徵) 、 南史(李延壽) 、 北史(李延壽) 、 舊唐書(劉昫)、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歐陽修) 、 宋史(脫脫)、 遼史(脫脫)、 金史(脫脫)、 元史(宋濂)、 明史(張廷玉) 、新元史(柯劭忞)、清史稿(趙爾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