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巴士吧: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B(月溪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17:31

佛教歌曲网9月26日备案成功,重新上线,急需服务器费用带宽费用,随喜捐助! 净空法师┊慧律法师┊海涛法师 ==搜索范围=====站内搜索======站内搜索=== 首页密咒真言赞偈祈请 经典念诵 一心念佛 凡歌咏法 佛教铃声 佛教图片 佛教视频 佛教书籍 念佛堂净空法师┊慧律法师┊海涛法师┊印光大师┊永嘉大师┊法宣法师┊星云法师┊悟道法师┊济群法师┊耀一法师┊宣化上人┊圣严法师┊昌圣法师(李娜)┊大安法师┊湛因法师┊传喜法师┊明证法师┊ 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准提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功德┊施食┊放生┊楞严经┊地藏经┊金刚经┊净土五经┊普门品┊心经┊华严经┊法华经┊六祖坛经┊吉凶经┊财神咒┊十善业道经┊大悲咒┊准提咒┊楞严咒┊六字大明咒┊都市佛歌┊黑鸭子组合┊黄慧音┊黄思婷┊任静┊孟庭苇┊齐豫您现在的位置:佛教歌曲 -> 佛教书籍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B(月溪法师)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B(月溪法师)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皆佛性妙用。十力,佛有十种之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知种种界智、知一切至处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宿命无漏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四无所畏,又名四无畏,化他之心不却,名无畏。四无所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佛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菩萨四无畏者:(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四无碍智,自在说法之四种智辩也,如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

 

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之功德,不与二乘共同,故云不共法,又二乘菩萨所不具,故又云不具也,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舍小乘,修大乘,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从真实生。

 

真实者,真如佛性也。即最究竟之本体法身从此而生。

 

从不放逸生。

 

法身绝对,故不放逸。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明心见性后得法身,法身平等清净,故一切法皆平等清净。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既得法身,则视肉身如大海一沤,可有可无,一切肉身病患,亦无关重要矣。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曰:‘方便品先述维摩法身之德,大乘人明心见性之后,得法身妙用,游戏三昧,居浊世如净土,出入酒肆淫舍,无非方便度生,疾病为人生之苦患,故现身有疾,借此以为众生说法,肉身有生老病死,而法身无生老病死,故欲免生老病死诸苦,惟有修大乘法明心见性,方能获究竟之解脱也。’此品仍以法身为旨归。

 

弟子品第三

 

维摩是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故佛遣弟子亲近之,使获进益,并显维摩法身功德。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欲令其显维摩诘才辩殊胜,发起众会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慧无方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声闻人宴坐修行,断六根,入灭尽定,然六根不能永断,乃暂时停止作用耳。出定之后,故我依然,不能超出三界轮回之外,故非究竟。

 

法身大士宴坐,动静一如,无时不在定中,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断六根,不入断灭,行住坐卧,无非佛性。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必背喧就静,虽居闹市如山林,操凡事如佛事,凡圣情尽,一切无碍。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佛性绝对,无有内外,不住二边,无所不在。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于法无所取舍,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故诸妄见与三十七道品不二,不取不舍。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烦恼与菩提不二,明心见性之后,烦恼即是佛性。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能如此宴坐,必是明心见性之旨,故佛必加以印证。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声闻人境界及用功方法,与大乘菩萨不同,于此可见。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树神名也。以求神得故,因以为名。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犍连,神足第一者也。’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佛性中无众生相,不能住众生相而说法,如说法者,应如真实说法,即发挥法身妙理是也。法身无垢,生佛平等,如此发挥,方是如法。目连所说,不外施戒七事,以及因果罪福等报,使听者起众生想,妄生众相,故非如实说法,如实说法者,应先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佛性中无我相,故不能住我相而说法。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佛性中无寿命生死,故不应住寿命相而说法。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佛性中无人相,故不应住人相而说法。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佛性如如不动,无有诸相,诸相者,乃见闻觉知作用也,非佛性也。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佛性无缘起。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佛性绝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字有二种:(一)语言名。(二)思惟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佛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可说。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佛性无形相可见,可见者,皆见闻觉知。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佛性真实不虚,故无戏论。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佛性中无我及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明心见性之后,八识变为四智,一切皆是佛性,故无分别,分别亦是佛性。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佛性绝对,绝对中不容相对之存在。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佛性中无因无缘,因缘皆变为佛性,因缘即是佛性。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佛性绝对不二,故诸法皆变为佛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佛性绝对,能转万物,不随物转,‘如’者,如来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佛性乃最究极之真实,永不变易,如如不动,超越三界诸边,三界者,时间也,诸边者,空间也,佛性绝对,无空间时间之存在,若存在于空间时间中者,则是相对矣。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根尘识界皆变为佛性平等不动。

 

圆觉经云:‘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故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佛性超过三际,故无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佛性绝对,故空有皆变为佛性,有相无相皆变为佛性,如如不动而动用无穷,故曰‘应无作’。

 

法离好丑。

 

佛性绝对,故好丑不二,若有好丑,则是相对。

 

法无增损。

 

佛性绝对,故增损不二,若有增损,则是相对。

 

法无生灭。

 

佛性绝对,故无生灭,若有生灭,则是相对。

 

法无所归。

 

佛性绝对,故无所归,若有所归,则是相对。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佛性绝对,一味一相,故超过诸根作用。

 

法无高下。

 

佛性绝对,故无高下,若有高下,则是相对。

 

法常住不动。

 

佛性绝对,故常住不动,若有动摇,则是相对。

 

法离一切观行。

 

佛性绝对,故不假修持,若有修持,则是相对,未入绝对。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佛性绝对,非言说所能及,若言说能及,则是相对,非佛性也。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佛性绝对,故如实说法者,说同无说,示同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闻实法而能悟入,则闻同无闻,得即无得。

 

譬如幻土为幻人说法。

 

以幻除幻,使入绝对。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什曰:‘先佛出家,第一头陀者也。昔一时从山中出,形体垢腻,著粗弊衣,来诣佛所,诸比丘见之,起轻贱意,佛欲除诸比丘轻慢心故,赞言:善来迦叶,即分床坐。迦叶辞白:佛为大师,我为弟子,云何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脱,智慧三昧,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别?诸比丘闻已,发希有心,咸兴恭敬,迦叶闻是已,常学佛行慈悲救苦贫人,有是慈悲,而舍富从贫,意将何在耶?将以贫人昔不植福,故致斯报,今不度者,来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嫌故,又不观来世现受乐故,亦以富人慢恣,难开化故,亦以贫人觉苦,厌此心易得故,从舍之生,必由异见,故讥其不普,诲以平等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佛性平等不二,故无贫富。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佛性虽不限不食,然应以平等心而行乞食,以度众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什曰:‘和合相,即抟食。食有四种,一曰抟食,二曰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是愿食也,三曰业食,如地狱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受苦痛也,四曰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坏和合相,即是实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佛性不受,然为利益众生,故应受彼食,受同无受。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佛性空聚,故入聚落如空聚。

 

所见色。与盲等。

 

一切形相皆是佛性,故见同无见也。

 

所闻声。与响等。

 

一切声音皆是佛性,故闻同无闻。

 

所嗅香。与风等。

 

一切香味皆是佛性,故嗅同无嗅。

 

所食味。不分别。

 

佛性绝对,唯有一味,故不必分别,无可分别。

 

受诸触。如智证。

 

诸触皆是佛性,故触同无触,即时消归佛性本体。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诸法如幻,明心见性之后,皆消归佛性本体,无生无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八识得八解脱。

 

以邪相入正法。

 

佛性绝对,故邪正不二,无所取舍。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以一味之法食,供养自性佛、自性众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烦恼即是佛性。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佛性大定,无有出入,有出入者,则是相对。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佛性绝对,世间与出世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佛性绝对,故罪福平等,若有罪福大小,则是相对。

 

不为益。不为损。

 

佛性绝对,故损益不二,若有损益,则是相对。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能如此,方是明心见性人,行履与小乘人不同。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能如是方能度人。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秦言善业,解空第一,善业所以造居士及致失者,有以而往,亦有由而失,请以喻明之,譬善射之人,发无遗物,虽轻翼迅逝,不能翔其舍,犹维摩诘辩慧深入,言不失会,故五百应真莫敢闯其门,善业自谓智能深入,辩足应时,故直造不疑,此往之意也。然当其入观,则心顺法相,及其出定,则情随事转,致失招屈,良由此也。维摩以善业自谓深入,而乖于平等,故此章言切而旨深者也。诸声闻体非兼备,则各有偏能,谓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称第一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

 

佛性平等,故平常日用穿衣食饭,无不平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是绝对平等者。

 

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挑著一根纱,终日行路,未曾踏著一寸地。’乃指绝对法身也,与维摩同旨。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佛性绝对,不为淫怒痴所转,而能转淫怒痴为佛性。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佛性只有一味一相,故肉身与法身合一。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藏本作‘明’脱)

 

佛性绝对,故痴爱变为佛性,不假断除,自然解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佛性绝对,故五逆相亦变为佛性。无解者,亦无缚者(黄檗传心法要)。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佛性绝对,四谛皆消归一味一相,故不见有四谛,见同无见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

 

佛性绝对,本来现成,故无佛果可得,得同无得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佛性绝对,故凡圣不二,住于圣位而不离凡夫法,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

 

非圣人。非不圣人。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凡法皆相对也,与绝对本体无关,绝对本体中,并无所谓正法、邪法,若尚存邪正之见,则未明心见性,维摩以此勘验须菩提。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意谓汝与众生,同为具足凡夫,倘你自以为得无诤三昧,则众生亦皆已得此三昧矣。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因汝未见性,故施汝者,无福田之可言。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供养汝不但无益,反且招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因为汝与众魔无异之故。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怨心未除,谤佛毁法,故不能入于四众之数,终不能成道。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未明心见性之人,凡圣之情未尽,故闻说正法则喜,邪法则惧,须菩提亦然,故维摩复止而告之曰:倘遇无情之化人,以此等语诘之,还如汝之恐惧否?

 

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诸法幻化而佛性如如不动,倘能见性则不应有所惧矣。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一切言说皆是相对者,不离幻化相,倘闻之而惧,是为所转,未见佛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

 

佛性中无文字相,故见性智者闻人说善说恶,皆无所惧,不著文字,离于文字故也。

 

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明心见性,离于文字,佛名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解脱之后,文字变为佛性,故诸法亦皆变为佛性。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富楼那,秦言满也,弥多罗尼,秦言善知识,即其母名也,其人于法师中,第一善说阿毗昙也。’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什曰:‘近毗耶离城有园林,林中有水,水名猕猴池,园林中有僧房,是毗耶离三精舍之一也,富楼那于中为新学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明心见性之人,无时不在大定之中,能知众生种种根性,富楼那未见性,无法分别,故维摩劝其先自明心见性后,方可为人说法。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为大乘根说小乘二乘法,如以秽食置于宝器中。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佛性本体清净,无有疮疣,若行小乘有为之法,则反足伤之。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

 

无小乘之意念。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久植大乘根德者,得善知识指点,触著机缘,便可悟道,看见本来佛性。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者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皆小乘法,不能超出生灭轮回之范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圆觉经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常与无常其性不二,明心见性者,说常说无常皆对,佛性不二也,未明心见性者,见无常便计常,见常便计无常,皆是脑筋妄想作用,故佛性不生不灭,才是无常之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未明心见性者,认五阴为实有、为苦因,已明心见性者,则见五阴皆变为佛性,苦亦是佛性。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未明心见性者,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明心见性者,见诸法皆是佛性,佛性不属有无,乃真空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未明心见性者,见有我无我皆不对,已明心见性者,则我与无我皆是佛性,佛性中有无不二,乃真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然者,如火之能生起也,佛性本来无生,故无灭,是真寂灭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肇曰:‘梵王闻阿那律天眼第一,故问所见远近。’

 

冰曰:‘梵王代表宇宙万象。’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肇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也。’

 

冰曰:‘乃见闻觉知作用,非真天眼。’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佛性无相,故无见,有见则非佛性也。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见一切皆是佛性,惟有一相,是真天眼。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见。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长存誓愿,世世常作持律,故于今持律第一也。’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佛性绝对,无有罪福,无有持戒及犯戒者,若能明心见性,则无量劫罪障,当下消陨,如汤沃雪,觅罪障了不可得,故曰‘当直除灭’,勿以罪福扰其心也。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未入绝对,故有罪福,已入绝对,则无罪福。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三处征心不得,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一切皆是佛性,无能外者。‘如’者,佛性如如,本然是也。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心既解脱,罪垢何存?

 

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因有无明妄想,故有净垢。净垢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净垢。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颠倒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颠倒。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取舍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取舍。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一切法皆是相对者,故有生有灭,变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起于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变幻莫测,故诸法亦变幻莫测,虚妄不实。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无明本无体性,故诸法亦无体性,皆由无明妄想而生。


上一篇: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A(月溪法师)
下一篇: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C(月溪法师)
分享在线礼佛佛教QQ表情在线念佛堂护持佛曲网注意:佛教歌曲网收集的佛教书籍\佛教文集\佛经中标题有ABCDE和一二三四五六七字眼并非原著标题如此,只是为了适合网站数据库存储由录入人员标记,请认真阅读!
佛教歌曲网收集月溪法师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B等佛教书籍-佛教文集-佛经-
 -
 
本文来自佛教歌曲网-http://www.foqu.org 原文地址:http://www.foqu.org/Book/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