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招聘:从毛泽东的“三怕”想到胡锦涛的“三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4:43
从毛泽东的“三怕”想到胡锦涛的“三真”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09-08-12 12:22:33] 作者:石头花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50051160582191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毛泽东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质朴常人,他的坚硬如钢的意志和他的善良柔和的心地都是一样鲜明,一样强烈。因而导致毛泽东有“五不怕”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有三怕。这三怕并不是毛泽东胆小懦弱,而是其心肠慈善,时时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考虑,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怕泪。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二怕血。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毛泽东身经百战,指挥战役大大小小何止千百次?战场上哪次不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毛泽东的亲人和战友牺牲的有多少?那长长的名单证明毛泽东从来未在敌人的凶残面前有丝毫恐惧和退缩。毛泽东怕血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爱护和珍惜,表现了其性格中悯善悲慈的一面。

三怕喊饶命。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对于穷苦人的讨饶,他总是心存不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又确实是怕听人喊饶命。(《中国青年报》20090812日)

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表现.关心群众生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强调和重视关心群众生活.1933年至1934年间,在他所写的一些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和所做的农村调查中,特别是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反复阐述了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反复论证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进行不断的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团结在革命政党的周围,建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反对不顾人民生活,不顾人民死活的官僚主义,认为这是严重侵犯人民利益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纵观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心群众生活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后曾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以后革命的历程中,每一时期都有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这些中心工作一般表现为人民的长远利益,要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必须注意人民的当前利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让人民群众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但是,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就不能完成我们的中心任务.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以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真正这样做了,群众就会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完成革命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苏联单纯注意积累资金,而忽视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一情况,毛泽东幽默地指出,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第二,关心群众生活又是一种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不关心群众生活就会脱离群众,犯官僚主义错误,影响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末,这就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我们必须坚决地克服这种作风,才能和群众亲密地结合起来。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反对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官僚主义.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指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刁难群众;.第三,既要关心群众生活,又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不断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我们的国情所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在兼顾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同时,把重点放到发展生产.同时,还要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避免分光吃净,为了当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他号召中国人民要有志气,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这是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角度关心群众生活的表现.在我党历史上,是否关心群众生活,已经成为能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关心群众生活.什么时候就能够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反之,不关心群众的疾苦和痛痒,就会脱离群众,使革命和建设遭受损失.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的思想,是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对于新时期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矛盾,密切党群关系,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三怕”和胡锦涛的“三真”(“真诚、真实、真情”)是一脉相承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笔者认为,以“三真”待群众,是做好官的底蕴,是做好事的根本,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这“三真”做不到,一切都无从谈起。

真诚倾听耳目明。公仆是为群众办事的,首要一条就要倾听群众的呼声。言为心声,群众的话不是随便说的,其想法、念头或疑问,不是凭空来的,好多是亲力亲为亲感触,是来自一线的“情况报告”,是群众呼声的“第一信号”,只有真诚倾听,才有人对人的尊重、心对心的沟通。只有真诚倾听,才知道群众所经所历的困难和问题,才知道群众所想所盼的急切,才能心明眼亮,把工作做到点子上。真诚倾听,一要听得进,洗耳恭听、静心细听、虚心倾听,不能似听非听,不能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二要听得懂,来龙去脉,左右关联,听个水落石出,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三要不怕杂,呼声高低强弱各不同,见仁见智有千秋,借鉴比较,理出头绪,不能因杂生烦,因烦生厌。如此倾听,听出智慧,听出境界,方见功夫,方有益处。

真实反映方有为。真实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是人类认识论的基础,是做人最易也最难达到的境界。真实反映群众愿望,才能摸准群众的脉搏,找出问题的症结,明确前进的方向。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工作才能碰群众心坎,应其所望,顺其所想,解其所困,达其所盼。真实反映有两种情况:一是群众愿望在自己头脑里的反映要真实;二是向上反映要真实,不因自己的好恶而压制民意,不因赶时髦而曲解民意,如此脚踏实地,有磊磊风骨,方有堂堂政声。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为政的生命也在于真实,没有了真实,两脚踏空,两手抓空,耍机巧、玩“泡沫”、弄猫腻,就会失去人气和底气。

真情关心得人心。关心群众冷暖,是共产党人的天职。这个关心,不是例行公事,不是照顾施舍,须得捧出一颗心来,献出一片真情。人有情,情贵真。真诚的心情或感情,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黏合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催化剂”。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影响作风,感情支配行动。情为民所系,系在情真情深。如果只是情系“上司”、情系“政绩”,则系群众之情了了;如果寄情太多、欲望太广,“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则系民之情无几。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情欲深,贵知心。心以言明,说碰心话;心以行表,解难事、办实事、谋大事。这样,言之倾心,行之尽心,群众便和你心贴心。

“真诚、真实、真情”,“三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诚示信,真实表行,真情献爱,涵宗旨、涵作风、涵境界,是领导干部立身、立业之本。只有人人都这样做人做事,固本强元,凝聚人心,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从毛泽东的“三怕”到胡锦涛的“三真”,体现了我们党群众路线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等观念根深蒂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达到权为民所用,必须要尽快打破这些旧思想、旧观念。为此,党员干部要从根本上弄清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当年,有个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任何一个领导干部,不管是由选举产生的,还是由上级委任的,都是受人民委托或授权的,决不单纯是上级领导的欣赏与恩赐,也不完全是因为个人有能力、有才干。少数人汲汲于“跑官”、“要官”,“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满意”,热衷于搞花架子,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是由于在权力来源的理解上产生了偏差。第二,如何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邓小平曾说,“领导就是服务”,形象地表明权力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掌权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就是要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同志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颂扬与怀念,就是因为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当然我们说执政为民、与民兴利,并不否认党员干部拥有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但这种个人利益要以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为提。“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第三,如何看待进退升降。当干部、做领导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一定要正确加以对待。如果得到提拔重用首先感到的应该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因为权力就是职责。暗地窃喜或喜形于色,飘飘然、欣欣然,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如果因组织需要换到次要岗位,更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在新的岗位上安心工作,争取更大进步,切不可怨天尤人,无端发泄。如果因自然规律而退出领导岗位,更要顺其自然,心态平和,做到功成身退、保持晚节。切不可心态失衡,心存侥幸,“搭上最后一班车”、“抓住最后一次机会”,能得到的一定得到,不该得到的也想得到。所谓“59现象”就是如此。殷鉴不远,不可不记。第四,如何看清权力的“边界”。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败。所以,我们党近年来特别强调以法治国,依法行政,强调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无论级别高低都要主动接受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这样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才能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共产党员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需要不断加强主观世界改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首先,要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前提。列宁曾经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又有科技文化知识,便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压力感,多挤出时间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第二,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增长才干。实践锻炼是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群众观念、改造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党员干部要敢于到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摔打锻炼,到最基层、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进行一番锻炼,做出一番业绩。第三,要警钟长鸣,慎独慎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就会不自觉放纵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党员干部千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定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用党章党纪严格约束自己,经常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对照检查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