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恒大华府精装房:绍奇谈医:肩关节周围炎。中药巧治漏肩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0:10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但古代文献亦有在痹证之外,另立“肩背痛”、“臂痛”名目者。民间称之为“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一般对肩周炎多按痹证治疗,效果欠佳。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肩周炎患者以虚为本,风寒湿痰瘀为标,如果仅仅祛风散寒逐湿化痰行瘀,则本末倒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学中医的人何人不知?但每每将此二语草草读过。古往今来,唯清人叶天士能于此会意,提出“阳明络虚”的观点,如《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

       邹

       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

       俞妪

       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我在叶氏启发下,进一步考虑到肩周炎的病变,在骨、筋和肌肉,而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至中年以后,脏气渐亏,气血不足,尤为突出的是阳虚而失温煦,筋骨肌肉皆失温养,营卫空疏,风寒湿邪乃得乘虚而入,病久,留连不去,则更变生痰浊、瘀血,以至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肩周疼痛不已,上举、外展、内旋、外旋受限。

       这样,我治疗中老年肩周炎,便确定了以通补为法,以健脾益气、补肾、养肝为主体,佐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通经络、调营卫。常用药如黄芪、白术、淫羊藿、山萸肉、赤白芍、桂枝、附子、姜黄、海桐皮、羌活、当归、防风、鹿角片(或鹿角胶)、甘草、生姜、大枣。这里面包含了益气温阳固表的芪附汤(黄芪、附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两补气血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宣痹止痛的舒筋汤(赤芍、海桐皮、片姜黄、羌活、当归、白术、炙甘草)和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几张方子。

       体丰,多湿多痰,苔厚腻者,去山萸肉、黄芪,加苍术(燥湿健脾)、炮南星(善去经络之痰)、炒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用力不当或外伤后而致瘀血阻络,痛剧而痛点固定者加红花、威灵仙、川芎、乳香、没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即活络效灵丹);寒盛,畏寒,患处冷感,每于睡觉时肩露于被子外即痛剧,舌淡脉沉者加制川乌、细辛、生姜温经通阳。

       附子为方中要药,应予重用,一般从10g开始,不知,可渐增至30g,均需先煎40分钟以上,以策安全。

       病案举例:

       李某,女,49岁,左肩痛,延及肩胛,屈伸上举不便,兼右侧网球肘,疼痛不能负重。手足常冷,畏寒,舌淡,苔白,脉沉弦。疼痛夜甚于昼,睡觉时被子稍一漏风,疼痛即加剧。年近50,阳明脉衰,营卫失调,风寒外袭,其诱因也,拟温阳气、调营卫、养肝肾、通经络。制附片30g(先煎半小时),桂枝10g,细辛6g,炙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10g,赤芍10g,淫羊藿15g,姜黄10g,赤芍10g,海桐皮10g,威灵仙10g,当归12g,山萸肉12g,川芎12g,羌活10g,炙甘草6g,大枣15g,生姜3片,蜂房6g。服30余服,痛止。此后断续服用此方约百服而活动自如,手足从此亦不再冷矣。

      肩周炎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我在德国时曾买过一种叫ABC的膏药,其成分即是辣椒(脱去色素)。据德国医生告诉我,他们在多种药物试验中,发现以辣椒效果为最好。所以我采用我国自制的伤湿止痛膏之类膏药,嘱患者撒上一层辣椒粉再贴,效果不错。热熨药包我也常用,能饮酒者也可以饮用药酒。热熨方及药酒方如后:

       热熨方:生川乌,生草乌,刘寄奴,伸筋草,红花,乳香,没药,白芷,羌、独活,赤芍,骨碎补,细辛,桂枝,干姜各等分,研为粗末,白酒四两拌匀,装入布袋内,每袋重约150g,放锅上蒸10~15分钟,取出,稍晾一下,趁热熨患处(注意不要烫伤),早晚各1次。

       酒药方:桑莶酒。姜黄45g,桑枝100g,当归60g,三七30g,五加皮60g,红花60g,海桐皮60g,骨碎补45g,羌、独活各30g,川芎30g,赤芍45g,肉桂30g,苍术30g,炮附子30g,豨莶草100g,木瓜45g,乳香15g,炮南星30g,黄芪100g,黄酒或白酒5斤浸泡10天后取饮,每次一两,1日2次。
      (何绍奇) 中药治疗肩周炎孔明云 青海省平安县中医院

  肩关节周围炎为一种慢性损伤性或退行性非细菌性炎症。中医称为“五十肩”、“肩不举”、“肩凝”、“漏肩风”、“老年肩”等,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尤以更年期以后的妇女多见。常因汗出当风、夜卧不慎、风寒外袭、邪郁肌肤,或久卧寒湿之地、汗出后浸渍冷水、沐水雨淋、感受寒湿,或由内、外伤及慢性劳损等引发。

  病变多发于一侧,间或有两侧同时发病者,患者肩臂筋肉疼痛,尤其是上臂外展、内收上举、外旋时加剧,进一步则上肢不能抬举,疼痛加重,白天尚可,入夜痛剧,越痛越不敢抬举,越不活动,疼痛就越剧烈;久而久之,则肩臂肌肉萎缩、僵硬、以致关节不能活动,穿衣、梳头时均感不便。

  治疗上主张动静结合,采取药物、按摩、针灸、功能锻炼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病绝大多数为寒证,常兼有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脉络瘀阻,单纯用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之法治疗获效甚微,而以补肝肾、益气血、祛寒湿之中配以活血通络之品则收效满意,自拟“蠲凝汤”治疗多例,介绍如下:

  黄芪30克,山茱萸20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防风15克,姜黄20克,桂枝15克,穿山甲12克,每日一剂,水煎服。若畏寒重者加炙川乌10克,屈伸不利加伸筋草30克,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各10克,游走性疼痛加蜈蚣两条、地龙15克,剌痛有瘀血者加土元10克、川芎12克、红花10克,气虚加党参15克,血虚加鸡血藤30克,肝肾亏虚山茱萸加至30克以上。另外配合外用药使用,药用麦麸500克,葱白50克(切碎),醋50克,将三味拌匀,分两包,用布包好,上蒸笼蒸20分钟,趁热轮换多次敷疼痛处,再外贴狗皮膏药,每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同时配以功能锻炼。

 

 

                   术附汤加减治肩周炎 

 李某,女,40岁,自诉右侧肩臂痛反复发作两年余。活动受限,自觉局部皮肤发凉,天冷时加重。曾多方诊治未见好转。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病机乃局部受寒,气血凝结。笔者采用术附汤加减治疗,处方:生白术30克,制附子15克,桑枝10克。5剂后症状消失,后继服十余剂治愈。

  体会

  术附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原文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本案用此方的主导思想,是把重点放在“暖肌”二字上。患者受风皮肤发凉,而白术生用,善走肌肉,配附子之辛热,能内温脏腑,外暖肌肉,祛寒镇痛。临床遇到风寒湿等证,除新发者可加羌活、独活、细辛、防风等治标之药物以外,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一般只要重用术附,更觉药简效速。白术要生用、重用,每剂至少20克,可逐渐加至60克、90克。附子一般15克即可。

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有效,重者需服二三十剂。尤其对于常服羌活、细辛、防风等方效果不大,或随愈随发的患者,用本方更为理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梁春华 山西省霍州市仁福堂医院

 中药巧治漏肩风 中药内服验方:羌独活12克,秦艽10克,伸筋草30克,威灵仙1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忍冬藤30克,宣木瓜12克,嫩桑叶30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七天为一疗程。

中药热敷验方:草川乌、天南星、姜黄、羌活、苍术、半夏各20克,白芷、乳没药各15克,红花、细辛各10克。

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醋、蜂蜜、白酒、葱白(捣烂)、鲜生姜末各适量,再加白胡椒30粒(研末),以上药物共炒热后,用旧布袋装,热敷患肩30分钟,1日两次,连用七天。

笔者按:漏肩风是由肩部受寒、出汗受风,或肩部软组织过度疲劳,造成劳损,日久失治引起。该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叫“五十肩”。治疗大法应予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活血祛瘀为主。今余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法内外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治疗的同时,应叮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勿吃生冷寒凉发物,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多做肩关节活动,如每日将患肩手臂作爬墙锻炼等多种活动),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一环。
作者:上海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