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粗untitled: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5:32

教师如何撰写教育教学
论文一、教师撰写论文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撰写的意义:意义:(1)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需求(2)是教师评职、评先和晋升的需要(3)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 (4)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5)是学校提升品位和推广教科研成果的需要▲论文类型及含义:研究论文主要类型包括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①学术论文:;主要是指介绍自己的新见解、新理念、新认识的论文。具体是指研究者在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和恰当的文章组织结构,采用科学而确切的语言完整表达自己  研究过程及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二、教师害怕撰写论文的原因分析1、认为研究论文的题目没有意义和价值性。2、认为自己所做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还不深入。3、认为自己写作的技能技巧没掌握好。4、认为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深广度不足。5、认为教育教学论文都是靠抄抄拼拼写成的。总之,教师害怕撰写论文的原因概括为:不知道写些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三、教师掌握研究论文撰写的成功之道——善思勤写1、学会有效选择研究论文的题目(1)选题要注意实践性和价值性(要围绕课题实践研究的主题或教育教学的感悟得失来选题)(2)选题还要做到:新颖、活泼。 (3)选题要从教育教学的热点与学科借鉴入手2、学会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1)学会总结。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反思(2)学会提炼和升华。是指能从已有的素材中抽取提炼出合乎规律性的认识,找出自己整个研究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形成自己的见解、观点。并以此为主线来重新整理自己的研究工作。 3、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技巧(1)撰写的格式要以问题为主线,并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①我想研究(或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研究问题)②我为什么要研究(解决)这下问题(写出问题提出的背景)③我认为应当怎样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④这个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写出问题解决的效果及反思)(2)撰写的技巧是遵循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拟定提纲——撰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要运用多向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写作提纲要紧扣相关论文题目的中心来选好分论点或子分论文②要围绕写作提纲选取理论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材料要根据每一个分论点(或子分论点)③论文的具体写作要围绕提纲及选定材料进行要围绕着选定的论点(或子分论点)及论据进行写作④要注意事例论证的典型性和原创性⑤要注意文字表述的统一性⑥要注意对论文的修改推敲4、掌握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格式和要求 ▲撰写结题报告的意义:是决定课题研究成效的重要表现。 ▲研究报告类型:主要包括观察报告(听课反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成果推广报告等。结题报告撰写的基本格式要求。 一是课题的提出(含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依据等为什么进行研究的说明) 二是课题的实施(指研究者按怎样的方法和步骤来做课题或指课题操作要素及措施) 三是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取得的成果) 四是课题研究后的反思(包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五是结题报告的内容提要及参考书目 总之,课题研究报告要有“三严”的精神即严肃的态度、学风、方法。 四、努力克服研究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几种常见问题(1)在选题上存在的问题①选题太大(如《谈教科研方法》)②选题过难(如中小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③选题陈旧(如《小学数学精讲巧练的探索》 ④选题太长(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比较与实验〉 ⑤选题有误导(如《教学反思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2)在选材上存在的问题①内容不全(开头与结尾往往比较单薄,只重视我是怎么做的,忽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及这样做要达到目的及分析)②文章内容与文章题目及标题不符③关键概念表述有误(关键词的表述有错误和表述不全不当,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逻辑性)④罗列事实,线条庞杂(不能提炼自己的基本观点或做法,对自己的材料,事实没有作精心的整理和归纳)⑤内容繁琐,缺乏新意(写作提纲内容繁多,但缺乏自己的新见解、  新观念、新材料。出现观点不新、,材料不典型,写法没特色)(3)在论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①通篇文章无标题②整篇文章的标题序号混乱③提纲与题目所规定的主题不符④文章的文体与写作的格式不相符⑤提纲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五、要在不断的写作实践和反思中感悟写作之道主要包括五看:一看题目二看论点 三看选材  四看结构  五看语言。六、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若干技巧一篇好论文的灵魂—— 创新性和实践性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撰写教学论文的热情十分高涨,优秀论文大量涌现。但是,有的老师教学论文写得不少,质量高的却不多。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忽略了教学写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否具有新意,是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论文的创新性,首先表现在选题的创新上。论文要创新,前提是知道别人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深度。 教学论文的根本价值在于来自教学实践,并能对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提高论文的实践性,要注重平时的实践积累。听别的老师的课也是极好的实践积累。教师写作论文与发表的成长历程忙碌、懒惰灵感静悄悄的流失无从下手言不达意补充润色成功的喜悦(获小奖内刊发表)形成个性、风格、得心应手成熟创新的论文专著。 课题方案的格式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二、研究意义三、课题界定四、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二)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学、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三)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还有其它七种智力。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小班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班化教育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五)主体性理论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六)个性教育的理论理论界对个性的理解是有明显的差别的。陈建翔同志在1988年提出的观点代表了多数研究者的意见。他认为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特征。在抽象的意义上讲,个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即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因此,个性的本质是自主性和独特性。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自由和创造,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特长教育重视“人”存在的价值,重视人自身固有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是一种个性教育。(七)人的发展理论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五、研究原则(1)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为全体学生负责、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思想。(2)合作性原则。这是强调课题工作成员(包括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合作的态度和方法,充分调动实验研究中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并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齐心协力完成课题提出的各项任务。(3)发展性原则。以尊重和信任为出发点,为学生及课题研究的各个成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使各个个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最优的发展。(4)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应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体积极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主动性,以保证课题目标的有效实施。(5)动态开放的原则。要变静态封闭的办学模式为动态开放的办学模式,以有效地促使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6)求实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对待课题工作,不以名利为工作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课题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为创建中国小学STS教育模式而努力。(7)自主性原则:自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主动学习 ,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8)实践性原则。主要是致力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达到最大的教学实效,同时,研究者将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便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9)因人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在必修课教学中,教师善于洞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在活动课程中,视学生需求而调整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10)个性化原则 在研究活动中,研究的主要个体是教师,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全体呈现的,因而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倡导个性的思考、个性的反思、个性的实践。(11)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对研究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实践是基础,理论是关键,必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反思理论。所以我们应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12)反思性原则研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研究提高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这不是一次研究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反思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反思时,不但要反思案例本身,还要反思研究过程,更要反思研究结果。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反思”这个过程,才能使案例研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13)科学性原则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14)过程性原则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1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六、研究方法由于本研究内容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一)比较研究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国外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外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  (二)个案研究法。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学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三)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科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研究,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这不仅提高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经验总结法。在科学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策略的效度。(五)调查法(六)文献分析法。七、研究预期目标(1)实践价值   (2)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发展性目标,认识目标。八、预设策略(具体措施)内容写的多一些,比重占一半左右九、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2006年10月——12月为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②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③选拔富有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教学技能的教师组成课题组④课题成员进行培训2007年1月——2008年6月为组织实施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运用操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性成果。2008年7月——11月为总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十、研究成员及分工十一、成果形式教师论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含子课题研究报告)十二、可行性论证:(1)       目的可行性(2)       方法可行性(3)       物质可行性(4)       基础可行性十三、参考文献(楷体,小五号字体)如:[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2]赵尔民:《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云南教育》2002年增刊。注:①三级标题以下及正文用五号字体②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用楷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其它用宋体③论文纸张用A4纸统一打印④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⑤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范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结合”诊断与反馈指导行动的实践研究(我校09年杭州市立项课题) 、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教育的研究者都纷纷把深入课堂教学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学校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采取听课、说课、磨课诊断等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师也都想方设法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来抓,但是目前课堂教学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依然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参与面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虽然频繁,但教师的参与面还是很窄,主要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或者教师自身的诊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甚至是常规化的互动机制。这使得教学的诊断范围很有限,诊断面与参与面都很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能性。2、开展诊断与反馈的数量少。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开展的频率虽然还高,但也只能说是经常性的,不可能随时随地地进行开展,它会牵涉到许多的条件制约,开展的次数和开展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这样的机制下,教师的课堂诊断也只能是经常性的,还没有达到日常性。而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确实日常性的,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教学问题,如何形成日常的教学机制,值得我们研究解决。3、缺少主题。根据我们的了解,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课堂诊断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只是按照日程表照章行事,缺少活动的主题,即使有了主题,也可能只是象征性的。我那所开展的校本教学诊断与反馈活动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以训练学生为目的,教研的主题基本也是以活动为主题,缺少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我们课堂教学是为了引领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解决问题而又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缺少主题的课堂教学诊断,无非是流于形式,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已。4、针对性不强。由于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地诊断机制,对个别教师的课堂诊断缺乏针对性,所指出的措施不当,与教师的个体教师行为与特殊的课堂教学问题不相吻合。所采取的措施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师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缺乏学生需求方面的诊断与反馈研究,缺乏家长需要方面的活动安排。这就需要我们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教师个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切实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需求与家长的要求所一致。有时我们所开展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不仅不能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指导,反而还会造成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的错判和误判,从而造成诊断的被动局面,不利于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良性发展。如何开展实质性的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研究活动,对于促进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必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认为教学“诊断与反馈”不同于教学评价,“诊断与反馈”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不是课堂教学评价中课的优劣,而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上。我们认为,教学“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但学生与学生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他们的有效参与也是教学“诊断”取得成效的基础和保证;教学“诊断”既是对一堂课教与学的“诊断”,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行动研究过程,各个方面的相互支持与参与。二、研究的内容(一)概念的界定1、课堂教学诊断诊断,原本是一个医学用语,移用到教学上,意指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时,即采用适当的方法,判断和查明学生发生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为补救教学提供客观依据。诊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前、教中和教后各个环节之中,笔者所要谈的是课堂教学诊断,它是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现教学活动中设计与实施的合理部分,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为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推动先进的教育理念向行为转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教师的课堂诊断行为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判断和查明自己或者学生中学习或者自己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即如何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意识的行为,比如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以及课堂中设计的某些教学环节(如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来进行诊断等。3、反馈指导行为诊断的目标应是系统地提出矫治策略和方法。课堂教学诊断只有转化为特定的教育策略才能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诊断后,应当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就是反馈指导行为。这里值得指出的,反馈指导的主体的教师,指导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方法上的引领和行为上的调控。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应到学生那,让学生引起关注并让问题得以解决。4、“三结合”。 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中纬度,三个层面来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与反馈指导,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里的教师层面,主要包括教研组层面教师层面、学校专家诊断小组层面以及教师自身层面进行诊断与反馈行为的指导。这里的学生层面主要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层面。而学生家长层面也是指不同需求的家长层面。(二)研究的方法及原则1、研究原则:(1)个案、课例研究法。对教师的教学个案或者教学课例进行研究。(2)文献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断研究。(3)观察法。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或者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4)调查法。研究者或者教师自己采取调查的的形式,问诊课堂教学。(5)课堂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实践研究法。将研究的重心放置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研究。2、原则(1)客观、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发现,或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方式、手段要客观、科学。(2)及时、灵活性原则。有关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指导要及时,并能根据学生或者教学的具体情况做到灵活变化,采取相应的控制、指导或者补救措施。(3)准确性原则。不管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诊断还是研究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都要做到准确。教师所采用的反馈指导行为方面的措施也要准确。(三)研究的内容及对象1、“三结合”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文献研究;2、“三结合” 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措施研究;3、“三结合” 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教师课例研究;三、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改变课堂教学诊断的现状。我们试图“三结合”的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研究,改变当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那种诊断与反馈的参与面狭窄、诊断与反馈的数量较少,在诊断与反馈中主题欠缺、主体意识不够且效果不佳的局面。(二)建立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有效机制。 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有效资源,因人制宜,尝试探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的程序、技术、方式和方法,为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鲜活、经典的案例和经验。(三)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诊断与反馈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四、研究综述至于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是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石鸥。前者在《课堂教学问题问诊与矫治》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矫治这些缺陷已经成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场攻坚战。他认为应通过分层递进教学、重视自主行为培养、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和情感教学等措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石鸥则在《教学未必都神圣———试论教学病理学的建构》认为教师习惯于从神圣的教学理念来展开现实的教学系统,然而教学未必都神圣。和人与社会一样,教学也“患病”。教学疾病侵蚀着教学机体,危及着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我们应该在医学病理学、社会病理学和教育病理学的基础之上,建构一门教学病理学,来研究教学疾病的各种类型,研究教学疾病产生的原因、发展和扩散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如何治疗和预防教学疾病,为保障和促进教学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我国其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如下:(1)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认为,课堂评价离不开观察、记录和推理。她认为无论对课堂上的什么行为进行观察,都必须事先明确观察的重点,问题、对象明确了,观察和评价才会有的放矢。她认为,在进行观察时,可以借助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知觉器官以及其他仪器设备。她认为笔录在观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观察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应力求尽可能地将听到、看到的行为记录下来;特别是观察的初期,记录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是观察记录的一个首要要求。观察,作为质的研究的一种方式,应力求对行为细节进行“深描”,必须注意记录的完整、记录的语言应尽可能地具体、完整、清楚,尽量使用朴实、“中性”的语言。                                                                                                           (2)刘志军:《课堂评价论》——认为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学活动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为目的,不注重对评价对象的分等和鉴定,强调对评价对象工作的建议。                                                                                                              (3)周卫:“课堂教学临场视导”——他认为课堂教学诊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自己难以发现和判断的,他认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主要是: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行为转瞬即逝;教师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教师对学科教育的本质与教育原理的内涵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缺乏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引领。周卫认为,课堂诊断是反思――行动――观察――再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思考实践中问题的过程就是反思,寻找可替代原有行为的过程就是行动,将行动过程记录下列的过程就是观察,与别人共同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即合作性反思,因而“诊断”是现场视导阶段的循环。(4)赖学军:“论诊断式教师教育”—— 他认为课堂教学“诊断”不是目的,而是发现和改进问题的手段,他认为“诊断式”教师教育是以引导或促进教师的“自诊”为导向。就一般的教育历程来讲,培养一个人“自诊”的意愿、态度、能力要比传授特定的知识更重要,其基本思想是先“病理”后学习。因此,从一般学科的逻辑线索中不可能找到他们的学习起点,只有“病理”才是教师教育的起点,“病理”也是教师选择学习知识的依据。(5)顾泠沅:“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研究”—— 顾泠沅认为,课例既反映“诊断”的过程,也体现了“诊断”的结果。他指出,教师通过“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解决了行为跟进的问题。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由上观之,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已有研究多偏向于教师行为认知及其问题解决的普遍性阐述方面,但是很少涉及深入细微的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有关“教学病理学”的理论成果虽然对教师在观念上形成清晰认识有一定指导作用,但由于实践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实质性指导。五、研究的措施(一)课堂教学与教师的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相结合的实施措施1、门诊式教学诊断与反馈行为指导措施(1)适用范围这种教研活动目标和对象比较明确,一般式指那些有某个或者某些教学问题的教师,而且他们积极主动地邀请本学科的教研组老师到堂听课。教研组的老师也主动参加该教师的课堂诊断,针对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断。这种诊断便于教师注意力的分配和原因的诊断上。参加诊断的任科教师,我们要求大多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多少为该教研组内的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之类的教师。(2)主要的操作步骤主要的步骤有五步:观察——诊断——处方(反馈指导)——训练(反馈指导)——内化(反馈指导)。①观察,就是观察教师的课堂状况(课堂设计、内容、方法、活动、疑难等)情况,把观察到的详细情况做好课堂记录。观察要做到五看:一看问题——明确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看教案或者课件;三看教学的教学行为;四看学生的表现;五看教学的效果。②诊断,听诊教师对记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相关的任科教师进行交流,探究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问诊要做到三断:一断“病状”——即问题出现的表现状态;二断“病结”——即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断“病因”即诊断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因素)。③处方,听诊教师根据任科教师的不同的情况,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方矢。寻找并形成训练策略。听诊教师所开的处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方面的(课堂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指导学习、评价以及专业能力);二是学生方面的(学生的任知水平、学生的兴趣意志等);三是外部条件(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④训练,听诊教师或者其他教师采取相应的策略对该任科教师进行指导和训练。听诊教师的指导主要采取的方式为三种:一是帮助学习,听诊教师帮助任科教师提高认识,寻找一些方法对任科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或者培训。二是示范引领。任科教师通过听别人的课,或者听诊教师主动示范,有效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三是积极实践,任科教师将自己所听、所学变成自己课堂上的所用,促进自己不断地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执教能力。⑤内化,经过处方式的校本培训,任科教师着重体验听诊教师或者其他教师指导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在教学中逐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自觉地运用,借以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在这五个环节中,问题落实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落脚点还是回归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这五步中,观察、诊断其实就是诊断过程,处方既是诊断也是反馈行为,训练和内化都属于反馈指导行为。2、会诊式教学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措施(1)适用范围已经明确了一个教师或者多个存在的问题,问题带有共性,而且问题有一点的难度,在一般门诊式诊断不够解决的情况下,采取集中诊断的方式,或者是集体会诊,群策群力。学校成立了学科专家会诊小组和会诊的操作程序。会诊小组一般有教务处一人、教科室一人、教研组长一人以及1—2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2)主要的操作步骤会诊的主要步骤有五步:诊问题——析病状——归原因——开处方(反馈指导)——重实践——验成效。①诊问题。就是学校专家会诊小组成员各自明确诊断对象以及要会诊的问题,对问题要做充分地研讨和交流,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诊问题主要归类为课堂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条件等);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导、学习评价以及学习环境);三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的问题(包括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等);四是教师的课堂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的组织能力以及调控管理能力等)。②析病状。会诊小组成员通过听取上课教师以及听课教师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记录,分析问题的表现症状。诊状的分析主要定位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的方面,教的方面包括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的结果怎样。如“教材的处理欠当,重点不突出”;“教师讲的过多,满堂灌现象”;“教师一堂课缺少总结,没有整体印象”等现象。一个是学生的学的方面,包括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怎样等。如“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读了一遍课文,没有感受和领悟”;“学生的自主探究方式没有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始终被老师牵着走”等等现象。③归原因。会诊小组成员通过对课堂记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相关的任科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各抒己见,探究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会诊与问诊一样,也要诊断问题的“症结”和“症因”; “症结”就是问题出现的关键是什么,“症因”就是问题出现的原因又哪些。大家群策群力,然后进行整合意见,拟定出问题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评价语言力图简介,概括。④开处方。在会诊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小组成员先是各自拟定出自己的方案,然后综合评判,拟定出最佳方案。会诊成员所开的处方与门诊式一样,处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方面的(课堂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指导学习、评价以及专业能力);二是学生方面的(学生的任知水平、学生的兴趣意志等);三是外部条件(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⑤重实践。上课教师针对会诊小组提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按照意见再设计出改进的方案,进行二次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会诊小组成员派人参加,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归纳为几点:一是对照,上课教师对照会诊小组成员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对照反思。二是改进,对照意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出与意见吻合的再试教方案来。三是试教,教师依据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案进行再试教。四是诊课,会诊小组成员参与到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师听课之中。⑥验成效。会诊小组的成员对上课问题的教师进行跟踪观测,进行两轮后,对教师的问题解决的效果进行评判,确定效果。验成效的步骤为听诊,就是跟踪听诊上课的教师,交流就是和上课老师进行交流;评价就是对所上课的教师经过会诊和实践后所改进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这六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是诊断的过程,后三个环节则是反馈的指导行为。在这六个环节中,我们始终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从问题入手,最终又回归到问题的解决上。3、教师自我诊断与反馈的指导行为措施。(1)适用范围这种教学诊断方式适应于大多数需要诊断自己课堂的教师,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途径是教师寻自我。自诊式课堂诊断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强调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2)操作步骤自诊式的课堂诊主要六步:选问题——析原因——拟方案——付行动(反馈指导)——重监控(反馈指导)——慎反思(反馈指导)。①选问题。教师通过自我课堂反思、学生调查以及同行反馈等方式,筛选出自己课堂教学中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选问题的步骤主要有两步:一是问题来源的途径(自我反思、学生调查以及同事反馈等);二是比较筛选,确定主要的问题,有代表性的问题。②析原因。有了问题,教师自己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弄清问题的表现,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主要步骤一是分析问题的现状,在课堂上的情况怎样;二是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主观方面的,还是客观方面的。③拟方案。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教师自身设计好改进的方案,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弹性和灵活性,要将预案与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清楚。既注重方案的科学性,有注重方案的可行性。④付行动。在方案的指导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检验方案的可行、有效与否。⑤重监控。教师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检验并进行评价,以真实地经验考证问题的解决程度及解决效果。⑥慎反思。就是对课堂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积累经验,为今后在教学遇到类似的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在反思的过程中,重点作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原因,最好能写出反思材料或者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好的借鉴。(二)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相结合1、把握选定学生的范围对象要求    学校要求参加诊断课堂教师的学生必须体现多层面的需求,所选的学生要有代表性。我们预拟定为从学习基础的角度可以为好重差三类,从性格内外向上分为两类,从性别是又可以分为两类。从接受能力的强与弱可分为强、一般、差等类别。诊断与反馈的主体是学生,对象是任科教师。其原则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协商、平等的基础上,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2、实施步骤我们将采取的主要步骤有五步:座谈调查——倾听评价——学生诊断——反馈改进——学生调查验证。(1)座谈调查。我们采取学生座谈调查的对象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任科教师自己找学生座谈调查,一种是对其他任科教师通过座谈调查听取学生意见。座谈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发现问题,既是任科教师自己发现问题,也是发现教师的一些课堂教师问题。(2)倾听评价。我们的任科教师或者课题组成员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评价。我们要求学生敢于讲真话,敢于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真实的想法。同时能说出自己在问题上的疑惑和困难,并希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最好能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提出自己的想法。(3)课堂诊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要针对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是否有效进行探讨。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几点:一是明确教师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否关注、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怎样;三是可取的方面是什么,不足的方面是什么;四是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并可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4)反馈改进。教师对学生诊断的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新修订设计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和验证。这一环节,既方案的修订和完善阶段,又是方案的实践和检验阶段。(5)调查验证,课题组或者教师讲再次请学生座谈或者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的(6)课堂教学与家长的诊断与反馈相结合;改进后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验证。以检验教师行为改进的效果如何。 (三)课堂教学与学生家长的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相结合的措施我们将采取两种主要途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反馈指导。一种是成立家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种是设立家长开放日。1、家长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措施(1)问卷调查或其他形式每班确定5—6名不同需求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家长组成指导委员会成员,代表不同层次需求的家长。家长指导委员会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邀请到校到班听课,家长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可对同一个教师多次听课。(2)诊断与反馈指导措施。①充分与教师座谈,互相了解对方,家长可提出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上课教师以做好准备。②课堂诊断,对比需求。③课后协商交流看法,提出指导性意见。④课堂再实践反馈。⑤委员会集中与教师交流反馈。2、设立家长教学开放日(1)设立时间:每学期两次,开学初不久一次,学期末前一次。(2)参加对象:所有学生的家长。(3)设置目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者之间的互动,便于更多了解信息,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方式:学校发出邀请,让家长参加学生所在班级的推门听课、观摩课以及其他活动活动。课前与所要求的教师成分进行座谈,理解各自的信息,交换意见和建议。家长走进自己所需要的教师课堂,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与自己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课后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和建议。家长通过对自己子女的理解等方式,再次走进教师的课堂,对教师反馈后的行为作出评判。(5)原则:平等、协商、尊重、沟通。(6)家长填写意见反馈表六、研究的阶段及分工(一)组成人员及分工1、课题组组长:高志康校长,中学高级,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副组长:沈亚琴副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实施任务。副组长:陈光辉,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方案的修订、完善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2、其他工作人员:陶国荣,工会主席,中学高级   具体责任课题教师的校本培训研究工作;王志坚,教务副主任,中学一级,具体负责课题的落实管理工作赵建松,政教主任,中学高级,具体负责课题信息的收集工作    毛国祥,总务主任,中学一级,具体负责课题的后勤保障工作。其余六位学科教研组长,均为中学一级,具体学科课题的具体落实研究工作。(二)研究的阶段1、课题的信息研究阶段——2009、32、课题方案的撰写阶段——2009、43、课题研究的初步论证阶段——2009、44、课题方案的修改完善阶段(一)——2009、45、课题的实施阶段——(课堂诊断方案实施)2009、56、课题的实施阶段——(课堂的反馈指导)2009、67、课题的信息收集及处理阶段——2009、78、课题方案的修改完善阶段(二)——2009、89、课题的实施阶段——2009、9——2010、110、课题的阶段性成果——2010、2、311、课题的进一步实施阶段——2010、3——412、课题的检验与反馈阶段——2010、513、课题成果的论证以及成果报告的撰写阶段——2010、5—6 七、课题实施的保障条件1、前期研究。08年—09年上年,我们围绕区级招标课题《问题式引领,草根化研究——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以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诊断活动,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开展了四种形式的教学诊断活动,形成了一些操作性的制度建设,教学诊断初见成效。2、研究价值可行。教师课堂教学诊断与反馈指导行为研究,是基于教师的研究,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无疑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推进作用。3、研究条件(1)研究氛围。我校近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特别是高校长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年年有课题,年年有研究,年年有成果,教师参与的研究积极性很高。这几年,全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比例都在85%以上,这两年,每年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或者发表的人数都达50余篇。(2)研究能力。由于我校每年都有课题研究,一部分教师直接参与到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相当多的学科教师每年参与到教学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中,有比较好得学科教学研究经验,能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领导支持。我校的一把手直接参与课题管理与研究,其他行政班子成员大多是课题组的负责人或者参与者,以学校行政的手段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之中,能为课题的研究提高保障。同时,我们能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4)上级科研部门的智力帮助以及兄弟学校的帮助。我校的教育科研,一直以来都得到上级区教科所的大力支持,相信本次研究也会得到上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 参考文献:1、《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 周勇、赵宪宇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2、《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 严育洪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3、《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 鱼霞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6月;4、《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008年12月5、《走进新课程丛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6、郑金洲主编,陈瑶《课堂教学观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7、《教育理论与实践》赖学军:“论诊断式教师教育” 2004年第9期论文摘要书写格式摘要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是要点的摘录。通过摘要读者就可以清晰看见本篇文章的论点和创新部分。简单理解,即将本文的论点摘录出来即可。不宜将要点概括省略,不宜有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出现评价性言语;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摘要常见不合适写法:1、摘要不是要点的摘录而是概括,摘要看不见论点。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的论文的摘要这样写:“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教育和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和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提供参考。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这篇摘要第二句“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是对文章的概括,而不是要点的摘录。应该将具体的成因和对策写出来而不是概括省略了。2.出现过多背景性论述:如上篇摘要第一句是背景信息,是说本论文写作的必要性论证。摘要不是背景信息,不是文章必要性论证,而是论文要点的摘录。3. 摘要出现评价性字眼:如上篇摘要“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此句是评价性信息。此篇论文的摘要正确书写格式: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缺乏竞争意识,择业准备不足等主观因素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适以及社会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等方面。例二:如《“海归”文学研究综述》此摘要不当写法:“海归”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海归”作家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海归”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走向繁荣的标志之一,对海归文学的研究已有了很多成果,本文对“海归”文学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海归”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正确写法:总体上看“海归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海归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海归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海归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海归文学”;二是从“海归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海归文学”;三是“海归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海归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海归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2009年河庄镇中学科立项课题陆  萍: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践研究王志坚: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能力培养实践研究陈国亚:构建初中数学复习课“旧课新上”的模式研究胡小华: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王  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高丽明:提高英语试卷讲评效率的实践研究沈玉琴:思品课课堂教学的诊断指导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丁志方:学生科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申屠燕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徐亭亭: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刘建波:自我暗示放松法在农村初中体育耐久跑练习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