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新房楼盘房价:庞震:为什么官员“道德”并不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0:05

  
官员是“道德圣人”还是“逐利的经济人

庞   震
——来源:2011-04-21 搜狐空间

        最近有两件事颇具中国治吏特色。其一、重庆酉阳发GPS手机监管官员8小时外的生活,要求他们24小时开机,县委县政府采取不定时抽查的方式,对被跟踪者进行GPS定位;其二、南通出台公务员道德和诚信行为规范,诸如观看黄色录像、不见义勇为、搞婚外情、违章搭建……这些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良行为,都被列入“禁令”。

 

        两项措施,无一不是针对官员的道德品行。以德治官,符合国人对官员的传统审美。自古以来,民间传诵一时的清官,无论是铁面无私的包拯包青天,还是刚正不阿的海瑞海青天。除了,在政务方面能替百姓说话、办事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德行和操守,非一般人所能及,关心国运,深知民瘼是起码的要求,家中清贫,生活简朴才是清官的道德标杆。

 

        当年,海瑞去世时,“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可叹,海青天,一生为官,死后竹箱子里不过只有俸银八两,麻布两丈,旧衣几件罢了。寒酸之极,可见一斑。

 

        一个官员当成这样,实在是寒碜了点,不过,清官的圣人化,对官员的道德净化,不仅百姓心向往之,连国家的权威,也念兹在兹。古代做官者,多为儒生,而儒家讲究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此理论打底,一个人若想做好官,或者说,朝廷要想让一个人当好官,能治国平天下,显然,这个人自身的修为和德行才是最关键的。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到了孔夫子那,管理者的身正与否,已经成为政令是否畅通的决定性因素。话虽如此,但事实却是无情的,道德的自律,到头来,根本刹不住腐败的列车。举个简单例子,纵观历史,究竟是贪官多,还是清官多,简单对比,便可对以德治吏的路子,有个清醒的判断。

 

        想不到,这样的治吏传统,古时有,今日还有,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有了更高明的监管方法。为何通过约束道德,不能有效约束官员呢?

 

        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德治吏的成本太高了。一个人的道德究竟是高是低,很难进行细化,拿出明确衡量的标准,而且道德与人性往往纠缠一处,人性的多面性,也反映了道德的多样性。一个人可以人前人后不一样,也可以公私领域不一样,退一步说,即使政府可以要求官员保持一样,但是,监管如何才能做到深入官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呢?哪怕这样的监管真能实现,面对从上至下,大大小小的官员,要做到全面覆盖,那样的监管成本,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其实,官员道德如何,并不重要。官员与我等一样,皆是凡人,就道德而言,既不比普通人高多少,也不比普通人低多少,他们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也有人性幽暗的一面。

 

         长久以来,之所以官员道德的高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说白了,就是官员手上有权,而一个道路沦丧的官员,通常也一定是一个权力腐败的官员。但道德和权力究竟谁决定谁,中西方的观念存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显然是道德决定了权力,权力出现腐败,是因为遇到了一个道德不能自律的官员。而西方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任何一个人在面对权力诱惑的时候,都不靠谱。而这点认识,恰恰是基于经济学对人性的判断。经济人的假说就认为,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具而言之,在一个权力缺乏制度约束,缺乏有效监督的环境内,人性往往会被权力所扭曲,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会徇私舞弊,贪账枉法。所以为了约束人性,避免权力成为个人的私器,西方特别强调制度上的权力制衡,程序上的公开透明,媒体的舆论监督。

 

        而论及监管的成本,监督权力显然比监管道德要容易得多。毕竟权力的行使必须要通过合法的程序才能得以实现。有了明确的监管目标,再辅以有效的惩罚力度,一个哪怕是道德上有污点的官员也不可能利用权力为非作歹。所以在美国,作为一国总统的克林顿以权谋私要比搞性绯闻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