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买手在中国 路还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4:08:37
  记者:买手这一职业,源起于欧洲,上世纪90年代才被中国服装业所熟知。就你的了解,中国买手与国际买手的区别在哪里?
    王翔生:其实就买手功能而言,中国服装企业一直都存在,很多老板本身就是一个买手,只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叫。后来觉得这个名字“洋气”,于是很多人都用这个做噱头。
    国际买手模式起步早,现在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有系统的运作体系,国际品牌很多都是通过买手进行商品规划和研发,最后推向市场,相对规范。比如,在英国买手部门结构中,有买手总管,底下有副买手、助理买手、具体执行的买手。   
  在中国,买手是一个刚引进的职业,分工不是特别明细,中国的服装买手常常一人身兼数职。此外,中国买手的素质和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国外有公立学校开设了专门的买手课程,但中国没有,大部分处于自发阶段,当然也有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会对其进行辅导,但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买手模式要对中国服装企业发挥更深远的作用,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  
    记者:买手越来越受到本土企业的关注,你认为什么类型的企业更适合引进买手?为什么?
    姚晓云:生产型企业恐怕用买手模式并不太有效果。虚拟品牌、直营终端店为主的企业比较适合买手模式。比如美特斯邦威、唐狮这样的企业,另外像一些网销型企业,比如Vancle、玛莎•玛索、BONO等也很适合。买手模式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来下单,而市场是靠数据来说话的。只有那些能够直接掌控终端销售的直营模式,买手才可能快速地得到真实而有效的销售数据;另一方面,买手懂设计,更精于市场,知道更多的服装细节,像面料、工艺、流程。而且,从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分工会越来越细,这些做虚拟品牌的企业,也没有必要去养只懂设计不懂市场的设计师,更何况这样的设计师都喜欢把个性融入到品牌中去,很少顾及市场,存在比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