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外men写字楼邮编:中医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4:13

中医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2006-09-22 09:47:57 来源: 天涯社区 作者:ggyymm
  谁也不能否认中医的医学身份,而且是能治病的医学,有时候还非常高明。但是基于前面的比较,显然它与艺术的相似性又似乎高于与科学的相似性。

为什么说中医是艺术呢,先不谈定义之类比较抽象概括的话。咱比较一下,先拿中医和陶瓷比一比吧。

中国的陶瓷史是很牛比的,辽代和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五大窑(官窑、钧窑、汝窑、哥窑和定窑),元代的青花(2004年在伦敦曾拍卖出了2000多万英镑的天价,2亿人民币啊),还有明清的各种青花、粉彩、色釉、珐琅彩瓷器,总之是两个字——牛比。不过呢,现在就没那么牛比了,咱们再也烧不出元代那么漂亮的青花,宋代那么慑人的官窑了。至于中医呢?至今奉为宝典的那几本书好像都不是现代的,发展的颠峰好像早就过了,现在正处于下坡路上。从发展的轨迹上看,两者差不多,矮胖的倒V型。至于科学,总处于不断的修正、完善、成熟和进步中,轨迹也就是螺旋式上升。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这种倾向尤为明显。

再来看看人。瓷工烧制陶瓷的技术,首先要取决于时间,在时间中累计经验;然后取决于悟性,艺术嘛,悟性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这也是资历和经验相当的人水平有高有低的重要原因。总之呢,就是经验、悟性和直觉的混合。与之相对应的是科学,精确的定理、逻辑的推理、精微的分析、基于精微分析的综合。接下来说说中医,决定中医水平的因素总的来说,和决定陶瓷水平的因素差不多。从中医书籍中可以感觉到,总有那么一点文学作品的味道。看不见多少精确、逻辑、分析、和基于前者的综合;总能看见很多文采飞扬的描写、类比、想象、思辩。总之,由于分析和逻辑的虚弱,类比和思辩的发达,中医的文献文学味极浓、比较缥缈,因此对悟性和直觉的要求甚高,也需要长期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学离陶瓷艺术更近,离科学较远。

接下来谈谈陶瓷和中医的一大特点,不确定性。陶瓷的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泥土和釉料的配方、烧制的温度变化、还有就是瓷工的手艺和美学鉴赏力。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是宋代的钧窑,传说“钧窑无对,窑变无双”,钧窑的成品到底是啥颜色有啥纹理,出炉之前瓷工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也造就了“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绝美艺术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中医的不确定性来源比较复杂,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用于辨证分析的病症的界定的不精确性(阴、阳、虚、实、寒、热等),然后是关于脉象描述的模糊性(宏脉、数脉、沉脉、弦脉、弱脉等)。这些中医的基本功实在是很让人头痛,看书上的描述只能让人一头雾水,听老师说也是雾水一头。只能靠长期的个人体验。但问题也就来了,个人不同的悟性和不同的直觉能力必然使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体验后产生不同的认识,也就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导致的结果就是常常可见的大相径庭的论述和迥异的用药风格。同样的病人让不同的中医来分析,最后各说各话是很常见的。这种现象对用于治病的技术似乎是弊大于利。

这种不确定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数字不敏感,这里的数字仅指用于描述某种定律或界定某些范畴的数字。此时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菜。看看菜谱吧,食盐两钱、豆瓣酱五钱、菜油几两等等,俺估计要是严格按照这些数字称量再来做菜,多半难以入口。这些数字此时往往只是表达一个比较模糊的量化,大概就是多点、少点的意思,也让想做中国菜的老外头痛不已。这种描述方式导致的长期结果就是餐馆对大厨的高度依赖性,要是大厨被别人挖了墙角跳了巢,后果就是要不餐馆取消大厨的招牌菜;要不找人顶替,然后希望食客吃不出差别。与之相对应的是西菜,比如肯德基。炸鸡的所有细节均被严格量化,鸡肉怎么切割、油温多少度,炸几分钟,配料的成分等事无巨细统统量化到繁琐的地步。这种描述方式导致的长期结果就是餐馆对厨师的高度不依赖性,不管是谁,照着炸鸡手册做,最后味道都不会相差太多。两者的差别鲜明地表现在了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中医说的热就是热而已,靠感觉把握。现代医学一说到热,肯定还有数字加以界定。而艺术的一大特征也是对数字的藐视,对感觉的推崇。美和冰冷的数字无缘,只喜欢模糊的体验、感悟以求和谐。

下面谈谈绘画,据说毕加索见张大千的时候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西方的画家从写生开始饶了几百年才学会了抽象的艺术,你们中国画家从一开始就会了,何必还去西方学这些写实的技巧呢?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在此暴露无疑。抽象、直觉、顿悟等中国式的特点,在中医、佛学、绘画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自构建出了让人高山仰止、滔滔江水的颠峰。而西画从达芬奇搞人体解剖开始几百年(这点或许也能成为西人太理性的证据,至于吗,不过画个画还真的去搞人体的比例测量啊),写实已经到了尽头,于是诸多天才摇身一变为印象、抽象、立体、野兽各派。问题是别人既有写实也有抽象,或曰基于写实的抽象;咱们好像就只是抽象啊,或曰立足与先天的抽象。在绘画领域,这点缺陷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风格而已。但如果在医学领域,缺了作为基础的“写实”,好像就有点问题了。根基不牢,纵然有上天入地的想象力、精巧的思辩力、绕梁三日的文采、醍醐灌顶的顿悟,也脱离不了空中楼阁的影子。

其实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医学有很大的共性,从希波克拉底、盖伦时代产生的体液学说中,可以看见中医的影子在徘徊。俺觉得,这两者的差别只是表现在量上,由于古代西人在顿悟、想象、文采、类比、直觉等方面明显弱于东方的同道,古代西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显然不如东方的高手。不过自从文艺复兴以后,由于各种哲学思潮的涌现和冲击,实证主义的兴起和数典忘祖的传统,西人逐渐抛弃了自己的祖宗,凡是不能被实证的学说先抛弃再说,把从坟场偷来的尸体玩儿得支离破碎,掌握了不少关于人体的基础知识、建立了不少定律、从死板的孤立分析开始进化到了现在基于系统的综合分析,然后在横向方面从其他学科(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控制论、系统论等)吸取营养,逐渐壮大成了现在的还在膨胀中的庞然大物。

中医呢?由于咱们超强的顿悟、想象、文采、类比、直觉天赋和崇古习惯,超弱的分析、实证、叛逆传统,因此将自己的传统学说发挥到了极限,而且是比较完善的极限。其完善性表现在它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虽封闭但还有生命力。但似乎没法从别的学科吸取营养,与别的学科格格不入。如果要强行引入,它就会变样、崩溃。因此,中医的止步不前也就是很符合逻辑的,因为它的根基不齐备,一条腿太粗,另一条腿又太细。因为它太完备,不补充新鲜血液一样活的有滋有味。

谁也不能否认中医的医学身份,而且是能治病的医学,有时候还非常高明。但是基于前面的比较,显然它与艺术的相似性又似乎高于与科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艺术医学,中医都是艺术家。不过高明的现代医生其实也是艺术家,因为科学发展到极至往往会沾上艺术、宗教的色彩。但是这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色彩更丰富、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