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 廉租房摇号结果:时尚买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14:52
 随着LV、GUCCI在国人身边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时尚圈内某些职业被炒得火热,首当其冲是看起来很肥美的“优差”———时尚买手。外界对其一致看法是:听着洋气、当着轻松、看着清高,他们是时装周各大秀场第一排的常客,衣着光鲜、态度傲慢、指点江山……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美好。买手们确实要参加很多发布会,但不一定是时尚界的宠儿;买手们很认真看秀,但脑中想的都是什么顾客会掏钱买什么衣服;买手们能左右设计师手中的画笔,但却时时被市场所左右。时尚买手,不过是市场细化后为了调节供求双方关系而诞生的螺丝钉,在越来越繁杂的买卖关系中,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顶级买手不再“只手遮天”

  ●老式买手靠独享资源揾食

  ●新式买手在商业运作中生存

  最早的时尚买手流行一个人战斗。据说,他们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混迹于米兰、巴黎等各个时装发布会,逛著名的时装商店、各种展会,像星探一样到处挖掘产品和新晋设计师。这类时尚买手皆是行内老手,他们大多受雇于世界各大城市的高级商场,为店家搜罗更独特、更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产品。早些年,因为交通资讯不发达,谁能率先掌握独家资源,在竞争中就容易占据上风,所以这类颇有经验的时尚买手,凭借自身的优厚条件(市场眼光、审美能力和谈判技巧等)为商家争取更大盈利,获得跟设计师一样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在顶级百货中攀上“时装总监”的位置,除了操办服装采购,还把持着橱窗设计、店铺陈列和广告等相关事宜,绝对是“只手遮天”级别的大BOSS。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时尚变得越来越民主,消费者开始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圈内的一动一静,并且爆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自主精神,传统的买手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叱咤行业多年的老前辈甚至遭遇解雇困局,譬如当Lord&Taylor 百货时装总监La Velle Olexa 被扫地出门时,也只能向媒体抱怨说:“有时尚眼光已经没用了,如今还是沃顿商学院的毕业生更易在这个行当获得成功。”顶级买手虽然还不至于全部变成浮云,但在行内发挥的作用确实没有以往那么巨大,因为他们不再独占资源,在共享资源的时代,必须学会以协作的方式来工作。

  买手养成式:全能者的诞生

  ●企业十年磨一剑,培养买手团队

  ●欲当买手,先成杂家

  一个以买手产品作为主打的商场,更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买手是一颗螺丝,在工作岗位时能顺利运作,就算它突然离开,还能马上抽调出另外一颗来替代。诞生在香港被称为“亚洲第一时尚名店”的买手制高级百货连卡佛,其培养买手的方式被称为业界典范。

  连卡佛现任掌舵人吴宗恩对入职后的买手“后备人选”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譬如像北京门店,这些人首先会被调到销售一线,做最长达十年,最短也要三年的导购,尽可能了解顾客的需求,详细解释产品信息,力求保证将近一半的产品都可以以原价售出,之后才有机会晋升为买手。但这并不代表着你一定能为北京店服务,连卡佛的买手模式独特在于,它并不为每个门店配买手,而是设置一个中央机构,同时为品牌的多家门店提供服务。公司每年有四次采购季,每次采购前,买手都会和各门店的部门主管沟通,这一季什么品牌的服装销量最好,下季的流行会是什么,消费者有怎样的需求,最后才在吴宗恩的带领之下,浩浩荡荡地奔赴时装周现场。因此,买手的工作绝对是要跟所有部门联动而行,一个人战斗的时代再也不复返。

  如果从学院式的培养来说,院方更愿意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杂家”式人才。莱佛士设计培训学院时装设计专业统筹SOOK老师认为,学生不仅仅要了解设计、面料等基本学科知识,还要懂得研究消费者的心态和市场分析,因为时尚买手和企业中的采购经理有所不同,所要面对的范畴更广,同时也是连接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最佳桥梁,所以从更严格的职业素养来看,买手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得涉及市场、财务、统计分析等。那些抱着旧有观念,以为买手就是靠着个人喜好采购一些新奇产品带回去的做法,其实是相当不靠谱的。而半路出家又最适合参与买手工作的应该有两类人,要么是曾从事设计工作,要么是有销售、公关经验的。当然,如果你样样皆通就更加适合不过。

  当买手变成猎手

  

  几乎让一众本地时尚迷望穿秋水的ZARA,终于在三月结束之前,揭开广州首店的神秘帷幕,带给本地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其紧贴国际潮流的2011年春夏最新系列,还有名动一时的新派买手制度。所谓的“新”是相对而言,这种“买手”同样得四处出外看秀收集资料,但是他们更具备参考设计的功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国际最新鲜的潮流讯息反馈到品牌的设计部门,前后只花不到两周时间就能将成品生产出来,动作之快、下手之准被业界称为“猎手”。他们的好处在于动作迅速,能更快更广地给普通消费者带来最合时宜的时尚享受,但万一没能把握其中的“度”就很容易引来不少麻烦。譬如去年在国内一战成名的网购品牌凡客诚品,就因为沿袭类似的策略,但部分产品涉嫌抄袭,惹来不少争议。

  业内人士指出,服装行业抄袭并不鲜见,一些品牌的做法相当直接“样衣要么来自供应商,要么来自大品牌的成衣。”,但更多的企业谋求长远发展,都会拥有一个主导的设计团队、一个辅助的买手团队,每季都会制定相应的设计生产方案,但如果其买手团队的运作不够成熟,就极有可能破坏其设计的独立性,以致出现踩线过界等抄袭问题,这对于略有名气的新生品牌来说,很有可能是灭顶之灾。因此,在决定让自己的买手成为“猎手”之前,要综合考量自身的综合条件能否应付,以免成为牺牲品。

  链接———

  传奇式买手:

  虽说一个买手能左右潮流走向的时代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也要向他们在过去的岁月中为时尚品牌的新生和繁荣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致敬。    

  

  1、Joan Burstein———英伦式买手

  已经年过八旬的Joan Burstein 是英国著名买手,至今还活跃在圈内。她自从1970年与丈夫一起创办Browns百货以来,就把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品牌引入英国市场,也为大批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的事业铺平道路。大家都很亲切地将其称作Mrs. B。

  Mrs. B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率先把Ralph Lauren、Calvin Klein、Giorgio Armani、Comme des Gar ons 介绍给了英国人,也是John Galliano 时装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伯乐,她买下了他的整个毕业作品秀。“在我们的行业里,绝对容不下想法平庸。我不能把平庸的东西提供给顾客”。直到近年,Browns百货还引入了Christopher Kane、Mark Fast、Gareth Pugh 等一批新锐设计师品牌,Mrs. B从来不怕冒险。“凡是对的东西,总有销路。”。因此,她还能接受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商品留存在百货中,只要它们卖得动,就会留下一个位置。

  但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失策就是自创品牌,“我们不是设计师,也不是生产商———我们是零售商。”。看来一位好的设计师也许能当买手,但买手并不一定能当好设计师,这个定律是对的。

  

  2、Joyce Ma (马郭志清)

  ———亚洲第一买手

  同样是1970年,Joyce Ma在香港文华酒店开设了第一家 JOYCE品牌店,陆续将Balenciaga, Chantel Thomas, Emmanuelle Khanh, Jean Patou, Lanvin, Yves St Laurent, Jean Muir, Ossi Clark 及 Zandra Rhodes等品牌引进香港市场。随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将许多当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欧洲奢侈时装品牌引入到香港以及亚洲,并获得独家经营权,Joyce Ma引领了一时风潮。

  除了身为买手获得成功之外,个人也备受时尚圈认可。1992至1998年间,除1994年外,马太太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球最懂穿着的女性;此外,1998年,她被邀请进入意大利名人堂。但到了2007年,由于各种原因,Joyce Ma宣布隐退,从此,传奇落幕。

  富二代催热买手制

  ●引领人群品位,是买手店的欲望

  ●买手店会成为富二代的自娱圈子吗?

  在老牌英国顶级买手Joan Burstein眼中,如今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大概就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差不多,大家口袋的热钱很多,商场的气氛很足,但是品牌不够多,来来去去都是一些诸如LV、Chanel、Dior这样的大众奢侈品,显得有些单调。尤其在国内富二代消费形态愈加兴盛的当口,一些买手商店应运而生。譬如曾黯然退出国内市场又东山再起的连卡佛,在富二代掌舵人吴宗恩的领导下雄心勃勃,宣言要在三年内开数家旗舰店;也有一些看起来像小打小闹,但一点都不儿戏的礼服品牌店,如北京名媛孙嘉蔚经营的Javece,号称要将欧美纯正的礼服文化和生活方式引进中国,像Elie Saab这样的顶级品牌赫然在目,店内的价位最低在一万元,最高能达数十万元。

  都说中国的高端奢侈品消费由富二代引领,因为想奢侈得与众不同,他们勇于去追求一些看起来小众但同样很具江湖地位的高价消费品,并且将其认定为“品位”。而他们当中对时尚颇有感悟的人由于懂得揣摩群体心理,就催生了这一类买手店风潮。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自身的资源丰富,除了能引进稀罕的产品之外,还热衷玩跨界合作,譬如跟本地艺术家、明星、设计师等合作设计新产品,

  像连卡佛去年底举办的160周年庆,就邀请了多位世界各地的时尚达人,包括日本版Vogue的时装总监 Anna Dello Russo、V magazine的Patrik Ervell、张曼玉等分别亲自设计一件独一无二的军用外套。这样的产品对于买手店来说,不在乎售卖的价格,而在于张扬个性、擦亮招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