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火车站升一等站:知识更新培训新能力建设课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6:51:24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知识更新培训

 


公需科目

创新能力建设课程

(2010------2014)

专业科目学习教材

 

 

 

 

 

 

 

 

黑龙江科技学院

20104


创新能力建设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组织网上自学和网上面授的方式,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创新能力建设理论,掌握本专业创新活动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课程设置及授课计划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网上

函授

网上

面授

以完成思考题和撰写论文相结合形式

1

专业科目课程名称

48

40(高、中级)

8(高、中级)

初级职称人员完成两次作业,培训中期和结束前各一次;高、中级职称人员在培训中期完成一次作业,培训结束前完成一篇学习体会(3000-5000字)。

48(初级)

 

2

创新能力建设课程

24

20(高、中级)

4(高、中级)

24(初级)

 

合计

72

60

12

 

三、学习考核

培训实行单科结业制,凡参加培训者,必须按照课程设置及授课计划要求进行学习,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考核均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由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合格证书,作为职称评定的条件之一。

四、作业

1、思考题;

、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要想实现创新,需要做哪些基本的工作?

(2)、创新的基本原则包括那些?

、我国自主创新的特点和问题包括那些?应该如何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的发展?

、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怎样?

、结合我国实际,企业创新中的主要问题包括那些?

(6)、如何做到将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壮大融为一体?

(7)、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

(8)、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哪些。举例说明,为什么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相对落后?

(9)、结合当前实际,管理创新应该侧重考虑那些问题?

(10)、管理创新与其它创新的关系怎样?

(11)、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分析如何才能够有效利用和巩固教育创新的成果?

(12)、论述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文化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13)、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管理?

(14)、分析大学文化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关系,应该如何开展大学文化创新?

(15)、煤炭企业的科技进步方式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包括那些,各具有什么特点?

(16)、如何构建企业科技进步发展潜力指标体系?

要求:初级职称人员分两次完成思考题1-12中的8个;高、中级职称人员必须完成思考题9-16中的3个。

2、撰写学习体会(高、中级职称人员做)

以《****领域****创新研究》为题,撰写一篇学习体会。要求字数在3000-5000字;能体现对所学的新知识基本系统掌握;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在某些问题或某些方面有自己独到方法和见解。


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

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理论部分讲授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等基本理论框架,课程实践部分介绍了科技、企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创新实践案例。该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公需科目,课程任务是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其培养途径,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积极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本门课程为24学时。

二、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重点掌握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等基本理论,并通过对科技、企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创新实践案例的剖析,以期让专业技术人员获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够正确运用创新理论、方法和技能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创新能力建设理论前沿和发展状况;

2、了解科技、企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创新成功模式;

3、使培训学员能够通过创新能力建设理论和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创新成功模式的学习,能够结合本人专业技术工作实际,运用创新思维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课程基本内容

专题一  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等基本理论、案例《神州号载人飞船三舱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启示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

重点知识解析:

1、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

创新主要有七种:思维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

2、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参照前述创新定义,创新能力亦有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 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问大特点: (1) 综合性。它把多种能力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 (2) 独创性。它凭借也象力和创浩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 (3)实践性。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 (4) 坚持不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创新者白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词: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

3、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

对于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持续学习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该企业或科研机构迈向创新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4、案例《神州号载人飞船三舱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启示

美国和俄罗斯在载人飞船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国神舟号载人飞船在设计上,跨越了早期的“两舱”设计,直接采用了“三舱”设计方案。“三舱”方案在原有的推进舱和返回舱之外,增加了一个轨道舱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航天员可以把轨道舱当作工作舱和生活舱,增加了活动空间。航天员在返回时进入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神舟飞船的最大创新是功能上的创新,是将留在太空中的轨道舱当作一个空间飞行器来使用。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进行的一项技术创新。

专题二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一:自主创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自主创新的含义和时代意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意识、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素质、强化企业管理创新、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案例: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宝业集团技术中心发展纪实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自主创新的含义和时代意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案例: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宝业集团技术中心发展纪实等。

重点知识解析:

1、自主创新的含义和时代意义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科技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 只有自主创新, 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但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产品技术含量少。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 既有体制、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 又有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渴望与追求不强烈, 缺乏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资金、开发力量、职工素质保障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等自身因素。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 要以人为本, 强化管理, 加大技术投入,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这充分表明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心。但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政策体制原因更具有本质意义。为此,政府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克服国家所有权实质性缺位的弊端,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将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对市场信号有能力做出有效反映。

4、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但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产品技术含量少。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又有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渴望与追求不强烈,缺乏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资金、开发力量、职工素质保障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等自身因素。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5、案例: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宝业集团技术中心发展纪实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对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2008429日,宝业建设集团技术中心顺利通过浙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家评审验收,为企业依靠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专题三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二:企业创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企业创新的概念、企业为什么要创新、企业创新的趋势、企业创新的现状怎样、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是什么含义、营销能力和员工多元化管理对企业创新有何影响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企业创新的概念、企业为何要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企业创新的现状、企业创新的建议和对策、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员工多元化管理与企业创新。

重点知识解析:

1、企业创新的概念

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

2、企业为何要创新

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

3、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

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从传统的单一 绩效考核 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信息技术 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企业管理 创新成主流趋势;企业管理 创新进入新阶段。

4、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1)企业创新的现状

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国家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企业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出以下一些有关企业创新的建议及对策: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观念创新;改善创新环境,深化制度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创新。

5、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

近年来,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企业绩效小于集群期望时,集群企业的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偏离集群期望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集群的绩效反馈则会给企业创新带来问题驱动力;适度的集群进入率代表着可观的市场机会和可以接受的竞争水平,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机会驱动力;集群效应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力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促进或者阻碍,而是由集群企业的具体特征决定的。

6、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管理思想家德鲁克认为任何企业有,也只有两项职能--营销与创新。据此,营销与创新被许多学者视为是驱动企业在市场中前进的两只相互依存的车轮。

7、员工多元化管理与企业创新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有效地管理员工多元化,增进员工关系的和谐,并激发多元化的正面效应,促进企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尽快回应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来临,源自我国企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管理议题的汇合。

8、案例: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制度创新

专题四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三:科技创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科技创新的含义、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的构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基本理念、案例《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GeoEastV10软件创新》启示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科技创新的概念、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 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基本理念。

重点知识解析:

1、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2、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

之所以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包括很多原因:其一,基础研究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论对科技发展本身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研究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高点,必须进行超前部署。只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和重大建树,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有提升之道,才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取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其二,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动必须深入到基础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上,才会实现真正的紧密的结合,才能实现基础研究与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其三,基础研究是孕育原始性创新、也是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智慧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发展就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需要鼓励人们充分交流、质疑批判、勇于尝试探索的学术环境。

4、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

1)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进人21世纪,科技进步呈现出加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崭新局面。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集中体现在以信息、生物、纳米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渗透,跨学科领域不断产生,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飞跃。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动作用。

2)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国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对策。

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制订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融资体系;进行R&D组织形式创新,改变传统的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分离的状况;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3)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而政府则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保障和推动力量。政府的作用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着力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科技创新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政府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科技创新客观上也需要获得政府力量的支持,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初创时期往往都面临着资金规模和营销实力等多方面的严重困难,只有在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成功概率才能提高。

当然,政府在为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时应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于服务,而非对企业和市场进行直接干预。政府在其应有所作为的领域,如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切实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应着力加强,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6、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在《2006年欧洲创新记分牌报告》中参评的国家被分为四组,分别是领先型国家、平均水平国家、追赶型国家和落后型国家。其中第四类国家的综合创新指数低于035,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表现乏力。本文测算的我国科技创新指数为02908,排在西班牙(03008)之后,在国家中,排名第22位,属于科技创新能力落后的国家。这说明,与美国、日本及北欧等一些综合创新指数在05以上的领先型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综合能力较低。差距主要表现如下:(1)在创新驱动的人才储备方面,我国高级人才资源匮乏;(2)R&D经费占GDP的比率较低;(3)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4)产业科研投入不足,且支出结构不合理技术应用考察的对象主要是高技术产业;(5)知识产权方面与创新型国家差距最大这个领域下的指标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创新的直接产出能力和水平,它们观测值的大小基本反映了创新能力的高低。

7、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基本理念

有什么样的战略理念,将意谓着有什么样的战略平台。关于面向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有四大理念: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和自主创新。

8、案例《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GeoEastV10软件创新》启示

专题五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四:管理创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管理创新的含义、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如何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管理创新的含义和基本理论依据、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如何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等。

重点知识解析:

1、管理创新的含义和基本理论依据

1)管理创新的含义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

2)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

企业本性论;管理本性论;员工本性论;国企特性论。

2、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2)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3)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

三者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现状的不满;第二阶段:从其他来源寻找灵感;第三阶段:创新;第四阶段:争取内部和外部的认可。

4、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

1)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创新主体(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应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企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管理创新应结合本企业的特点; 管理创新应有创新目标。

2)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

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5、如何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呢?

有意识地进行管理创新。很多公司建立了研发实验室,或是为某些个人指定了明确的创新职责。但有多少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架构来培育管理创新?要成为一个管理创新者,第一步须向整个组织推销其观念。

6、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因而,企业管理创新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把握企业竞争的主导要素;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贯穿作用;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资源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第一资源;企业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创新,要求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与其相适应,创造出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新的商业模式。

7、案例:创新团队的四大要素:浙江省农科院植物病毒学实验室实例

专题六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五:教育创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教育创新的概念、教育创新的基本内容、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共同性、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区别、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辩证关系、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内在关系、知识经济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教育创新的概念、教育创新的基本内容、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等。

重点知识解析:

1、教育创新的概念

教育创新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教育活动有具体的教育目标,总的来看,教育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2、教育创新的基本内容

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过程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

3、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

1)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共同性

由于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两个概念之间部分重叠,关系复杂,有时我们往往难以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划清界线,以致常常引起一些误解,有些教育学者,包括西方一些教育学者,甚至将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不仅在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紧密联系,而且由于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之间实际上也的确存在着很多共同性。如: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都意味着在教育领域发生某些变化;这两者的目的都在于提高教育系统运作的效能;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2 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区别

教育改革一般都是经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认可,通过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和授权适用来进行的,整个过程都处于行政监控之下;教育改革往往是事先规划好了的,有预定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预先确定的各种具体措施,并且这些规划和预定的目标与措施,都是经过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准许的,因此,它具有确定性、规范性、可预见性、政治合法性和受保护的风险性等特征;教育改革往往以某一时代潮流或宏大叙事为直接背景,具有一定的规模,经历较长的时期,在国家或较大范围的地区间展开竞争;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任务参与过程;教育改革由于总是在某一宏观理念指导下自上而下地在一个较大范围展开。各个特点与教育创新不同。

3 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辩证关系

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既存在着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社会运作过程中,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有时可能是一致的,相互协调的,但有时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甚至可能引起一定的冲突和斗争。

4、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

人类正步人一个以智力资源的生产、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正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又称信息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劳力资源配置为主的工业经济,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括,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的核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做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怎样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5、案例:乌鲁木齐市的双语教学创新

专题七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六: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功能、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国有企业文化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阻碍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因素、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的关系、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企业文化创新的含义、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中小企业文化创新、信息管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等。

重点知识解析:

1、企业文化创新的含义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2、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创新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两个环节上具备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企业文化创新从理想信念、价值反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思想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运行机制就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竞争力树,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要依靠核心竞争力,因而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发掘和强化企业的动力源。

3、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国企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不重视企业文化创新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如近年某些国有企业种种背离市场规则的现象:虚假繁荣、虚假财务报表等问题。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逐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从企业管理的层面来说,国有企业除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外,还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创新中的强心力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创新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4、中小企业文化创新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乏、信息封闭,管理落后,这成为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障碍。阻碍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包括:顶部创新障碍;机制障碍;缺乏创新精神和对企业文化认识障碍。

5、信息管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6、案例:四项创新推动中国重汽快速发展

专题八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七:煤炭企业技术进步方式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国内外企业科技进步研究的现状、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优化、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黑龙江省煤炭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等。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国内外企业科技进步研究的现状、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优化、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黑龙江省煤炭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等。

重点知识解析:

1、国内外企业科技进步研究的现状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一些学者研究专著的问世,从而拉开了企业科技进步研究的序幕。但目前,对企业科技进步的研究,多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上,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系统而进行企业科技进步内在方式的理论研究。对科技进步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目前国内也多是对引进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适合于对国家、行业、地区等宏观领域的科技进步评价,能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成果还很罕见。

2、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由技术创新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人才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和科技意识子系统集合而成,协同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耗散结构系统。对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进行定量的综合分析,是企业认识自身科技能力与科技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对企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将为科技兴企、加速实现科技进步实施有效的管理指明方向。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该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可测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反映企业特点等原则。

3、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优化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进步体系;强化政府对企业科技进步的服务与调控功能。

4、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煤炭开采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和观念落后;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煤炭企业科研力量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

5、黑龙江省煤炭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转变观念,树立全面的创新意识;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加强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企业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

 

 

目     录

 

专题一  创新理论和实践概述... 1

1.1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 1

1.2 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4

1.2.1 创新能力的含义... 4

1.2.2 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7

1.3 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 8

1.3.1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 8

1.3.2 创新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9

1.3.3 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 10

1.3.4 经典案例剖析... 10

1.4 如何创新... 11

1.5 案例《神州号载人飞船三舱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启示... 11

思考题... 11

专题二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一:自主创新... 12

2.1 自主创新的含义和时代意义... 12

2.1.1 自主创新的含义... 12

2.1.2 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 12

2.2 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3

2.3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14

2.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15

2.4.1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15

2.4.2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意识... 16

2.4.3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17

2.4.4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素质... 17

2.4.5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18

2.4.6 加大政府关注水平... 19

2.4.7 加强政策扶植力度... 20

2.5 案例: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宝业集团技术中心发展纪实... 21

思考题:... 23

专题三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二:企业创新... 24

3.1 企业创新的概念... 24

3.2 企业为何要创新... 24

3.3 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 24

3.4 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26

3.4.1 企业创新的现状... 26

3.4.2 企业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26

3.5 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 27

3.6 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7

3.7 员工多元化管理与企业创新... 28

3.8 案例: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制度创新... 29

思考题:... 30

专题四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三:科技创新... 31

4.1 科技创新的概念... 31

4.2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31

4.3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 31

4. 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 33

4.4.1 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3

4.4.2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不可分... 34

4.4.3 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6

4.5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37

4.6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39

4.7 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基本理念... 40

4.8 案例《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GeoEastV1.0软件创新》启示... 41

思考题:... 42

专题五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四:管理创新... 43

5.1 管理创新的含义和基本理论依据... 43

5.1.1 管理创新的含义... 43

5.1.2 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 43

5.2 管理创新的内容... 44

5.3 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 44

5.4 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 46

5.4.1 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46

5.4.2 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 47

5.5 如何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 47

5.6 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48

5.7 案例:创新团队的四大要素:浙江省农科院植物病毒学实验室实例... 49

思考题... 49

专题六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五:教育创新... 50

6.1 教育创新的概念... 50

6.2 教育创新的基本内容... 51

6.3 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 52

6.3.1 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共同性... 52

6.3.2 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区别... 52

6.3.3 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辩证关系... 54

6.4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 55

6.4.1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内在关系... 55

6.4.2 知识经济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 56

6.5 案例:乌鲁木齐市的双语教学创新... 57

思考题:... 57

专题七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六:企业文化创新... 58

7.1 企业文化创新的含义... 58

7.1.1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58

7.1.2 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59

7.1.3 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60

7.2 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63

7.2.1 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63

7.2.2 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63

7.2.3 基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63

7.3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64

7.3.1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65

7.3.2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65

7.3.3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 66

7.4 中小企业文化创新... 67

7.4.1 阻碍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因素... 67

7.4.2 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 68

7.5 信息管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69

7.5.1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69

7.5.2 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70

7.6 案例:四项创新推动中国重汽快速发展... 71

思考题:... 71

专题八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七 :煤炭企业的科技进步方式... 72

8.1 国内外企业科技进步研究的现状... 72

8.2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72

8.3企业科技进步系统环境优化... 74

8.4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77

8.5黑龙江省煤炭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78

思考题:... 79

参考文献... 80

 

 


 

专题一  创新理论和实践概述

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略高于美国的4200万人,低于欧盟的5400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是,从每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量来,日本是64.2人,美国是46.5人,英国是30人,法国是32.6人,德国是34人,而中国只有9.3人,不及日本的1/6;从论文的相对引用影响率(RCI)来看,排在首位的美国是1.47,排在第二位的英国是1.36,第三位的德国是1.21,日本是0.91,排在第八位,中国是0.58,排在第十位。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关键。为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进程。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部署,“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来加以建设。

为配合教学活动,绪论部分将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进行必要的理论描述,以帮助读者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了解提高个人及团队创新能力的某些重要路径。在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创新?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创新能力?其主要要素是什么?(3)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1.1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

为了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了解创新、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创新理论是必要的。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400多种。其中,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的创新概念。熊彼特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经济学意义上的特殊用法,他区分了创新(In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产出”。①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熊彼特之后出现的许多定义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他的见解,譬如,桑德布认为,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生产一种新产品,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一种新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或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均可以称之为创新。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人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富和成熟。鉴于学习者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这里拟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一简要介绍。

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的技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悦。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强调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这是第二阶段的特点,埃里克·冯·希普尔的技术创新理论是其代表;第三阶段是多种组织合作模式,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依赖企业间及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关。有学者用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明这一情况。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性地相互作用而掏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等不同领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作用是第三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特点,费里曼、伦德瓦尔、OECD等人和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其代表。

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也有五个阶段的分法)。第一阶段为线性模式,以技术推动说和求拉动说及推拉综合说为代表;第二阶段为平行交叉与网络模式,为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利用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资源,创新企业不仅在内部实现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各功能的平行交叉作业,而且广泛地同供应商、批发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或者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创新能力;第三阶段是协同演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全面理解技包容企业环境要素在内的系统。制度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包含制度、组织和文化等因素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成功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创新的结果。这里的协同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同行和非同行的)不同组织间的协同;二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间等的协同。

分析各种技术创新及企业创新活动,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这类创新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企业簇以及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区域创新机构或国家创新机构。

(2)新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人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是某种知识经济行为或知识社会活动。但是,创新不只是指发明(invention),发明是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创新可以在没有发生技术变革的情形下发生,如通过改变组织实施形式(管理上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创新。创也不只是指创造(creativity),创造涉及新思想的形成,而创新还必须将新思想付诸于实施。

(3)创新过程往往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主体或创新参与者(生产企业、供应商、创新企业外部的科技研发人员等)之间的合作,涉及科技知识的形成与传递,新产品的定位、生产线的设计、市场开发等。但是,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效益或其他类型的社会效益来体现。

(4)创新被看做是一个组.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是指企业、企业簇、甚或是政府。

(5)创新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创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创造力,并使整个组织处于某种富于创新活力的状态。

(6)创新意味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会发生某种整体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会获得某种。

那么,除经济型的创新活动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

事实上,当创新活动已经在国家层面上乃至国际规模上展开时,仅通过某一方面的社会实践(如经济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譬如,朱克尔(Drucker)1985年研究日本创新活动时就曾指出,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也必然涉及经济创新与社会创新。他认为,就日本的创新活动来看,没有社会的整体改革,譬如在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取得成功。①无疑,经济模式的转变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生活现象,其意义与影响将远远超出经济的范围,而触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从企业创新发展到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同构放大的简单的经济过程。

经济创新活动是社会改良工程的一部分,是通向社会改良的路径之一;但真正的社会改良必定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进行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应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同步实施创新活动。今天,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置使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科学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中国科学院所实施的“知识创新”活动即是如此。在此,“知识创新”不但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研究的组织、活动过程以生产出更多、更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的社会运作模式,使中国科学院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

目前,创新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几乎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使用创新概念;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全世界。因此,本书所采用创新概念是一种广义的创新概念:

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

这一创新概念涉及三层含义:

(1)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人;

(2)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

(3)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济价值。

这一创新概念既包容熊彼特源自其技术创新研究提出的定义,又兼及目前广泛开展着的各类创新实践。。

创新有多种类别,也有多个级别。按照最简单的划分,创新有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里程碑式的创新三个级别,其中,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只有10%的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乃至里程碑式的创新。

类似的创新等级分类及分布还可见于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TRIZ是基于对美国数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而展开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研究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区分发明与创新,采用了较宽泛的发明或创新概念;但却就发明或创新的等级做出了明确区分,它们被分为5个等级:第12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或创新(通过改变或替换原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内容即可完成创新,两者分别占发明专利的32%45%);第3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如登山自行车、计算机鼠标,占发明专利的19%);第4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如内燃机、集成电路、个人电脑等,只占发明专利的4%);第5等级为特大型发明,主要指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专利(如蒸汽机、飞机、激光等,只占发明专利的0.3%)TRIZ认为,第1级发明或创新,因级别低,任何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甚至是一般技能的人均可能完成这类创新,而第5级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无一般规律可言。因而,它主要研究与第23,4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

1.2 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1.2.1 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按更习惯的说法,也称为创新力。创新能力按主体分,最常提及的有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等,并且存在多个衡量创新能力的创新指数的排名。在上世纪2030年代,福特一世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风骚十余载,但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降耗的轿车。而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不仅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废气排放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和日趋紧迫的环境治理的客观要求。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降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后来居上,使福特汽车公司一度濒临破产。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而中国乐凯胶片公司则在以柯达、富士为代表的几家经济技术实力相当雄厚的大跨国公司对手面前,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把当前世界名牌拳头产品的质量目标作为他们的赶超目标,把学习应用国外照相科学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赶超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使乐凯胶卷8年迈出了三大步,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仅次于富士,名列第二。这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和成功实践。

企业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

本文以下述方式理解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参照前述创新定义,创新能力亦有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 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问大特点: (1) 综合性。它把多种能力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 (2) 独创性。它凭借也象力和创浩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 (3)实践性。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 (4) 坚持不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创新者白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词: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

关于创新能力中所包括的多种能力,人们已有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综合有关辞典和教科书并恨据本教材的需要,概述如下。

学习能力 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川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于更快。”

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综合能力 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P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想象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

批判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做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 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杜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近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整合多种能办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

在实际创新实践中,不可能要求参与创新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上述各项创新能力。事实上,目前盛行的分科式教育也不可能大量地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在我国,重知识贮备、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各类创新实践中培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1.2.2 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凝聚起来的“胶水”,这种凝聚效应全面体现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举措必然应该有相应的企业文化转型计划。

最有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这样:更加外向型而非封闭型的文化;更加灵活、适应变化的文化而非一味求稳的文化;扁平化而非等级化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中还应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在支持和鼓励创新中,企业文化如想起到关键作用,就必须着力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渗透至企业战略的各个层面,如员工、政策、企业行为、激励机制、企业的语言和系统架构等等。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益咨询公司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了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具备10个特征,这10个特征分别是:愿景、气氛、有天赋的员工、训练有素的经理、培养的环境、耐心、对失败的包容、对研发的投资以及利于创新的良好的组织结构、流程和系统。这些特征往往意味着在这些企业里,人们希望能够做到最好,目标和期望界定得很明确,人们被给予适当的授权,以及新的创意易于被接受。最能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往往强调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公平对待员工、采取主动等理念。

2、领导风格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领导风格往往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那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操作在公司中的推广和充分运用。

领导风格可以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民主型、领跑型和辅导型。Hay集团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认为,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的领导风格通常为权威型、亲和型和辅导型这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领导风格往往能够提供明晰的愿景与方向、培养团队的和谐以及关注个人的长期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莫瑞博士认为:“一线经理很容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

3、员工的学习能力

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能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在这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中,还必须应用各种工具,这些工具必须既能够促进分化又能够促进和谐。这里的分化是指要让不同意见无所保留地表达出来,好的理念能够形成头脑风暴;而和谐是指团队应有效协作来执行创新理念。在已经形成的技能训练项目中应考虑加入更宽泛层次的内容,让这些技能能够使员工注重直觉、形象思维和彼此之间的默契。

4、创新的评价机制

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如果将创新纳入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同时到位。

5、员工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

迅速采取行动,富有主人翁精神,并且员工之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进行充分沟通。典型例子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心脏复苏机和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以前,这两条产品线针对的客户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家庭,并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后来这两个产品线的负责人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心脏复苏机也开始走进许多家庭,并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整合效应。

1.3 创新者个人、团队及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建设

1.3.1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

对于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来说,通过持续学习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该企业或科研机构迈向创新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 各种创新要求该机构重组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机制;同时在组织内着手进行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建设,确立创新理念并将之落到实处。须知,创新制度及创新文化是一切创新项目赖以实施的“试验场”,是持续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组织在实施各种具体创新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和聚集创新人才,要针对创新项目进行创新人才编队,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实现创新目的。

1)以组织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在致力于创新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至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确立组织之基本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组织之成其为组织,是因为有其基本价值理念。确立价值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是将其制度化——以制度形式表达基本价值理念;

◆确立创新价值理念并予以制度化。创新理念是变不可能为可能之关键所在,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只有建立适于创新活动的资源分配原则、组织实施原则和评价原则,创新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

◆领导要具备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有全局观念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之形成合力。

2)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多方面的创新人才、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由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这三个环节组成。因此,创新需要这三方面的人才乃至综合性人才。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和生产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创新蓝图的绘制者;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第三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则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梦想家拥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全局观念,而实干家拥有化梦想为现实的能力并且对创新风险有着敏锐的意识和承受力。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及互相之间的合作。因此,一个创新组织应善于发现、聚集这三方面的人才并合理地使用这些人才,应选择兼具梦想家和实干家素质的人才作为创新组织或机构的领导者或决策者。

1.3.2 创新者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或她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

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样地,一个没有合作或协作精神的“创新者”,其失败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相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组织及文化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者个人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自我锤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锻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

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秘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过程之中。

(2)在协作中锤炼。“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群体意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程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

(3)在学习中锤炼。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分别从“我”和“我们”的角度去揣摩和借鉴。

1.3.3 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团队是介于创新组织与创新者个人之间的创新行为单元或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并非指该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能力的总和,而是指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创新能力。

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如同创新者个人一样,也需要有适宜的创新制度安排和创新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团队的编队形式、工作方式和效率。

在我国,许多创新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均曾致力于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国内有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建设经验。

从理论上讲,由于创新组织类型的不同,创新团队的编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导向。譬如,企业内的创新团队可能主要围绕企业R&D目标来进行编队,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则可能以学科建设为指向,以科研项目为工作载体。

在特定的目标指向下,创新团队也存在多种编队理念和方式。在此,可以将编队理念及方式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一,强调思想互动,这种编队理念及方式常见于小型科研团队的组建过程;二,强调纵向管理,这种编队理念及方式常见于企业部门大型研发团队的组建过程。在第一种模式中,创新团队由核心人物以及环绕在核心人物周围的其他创新成员构成,所有成员均享有较充分的信息互换权利。在第二种模式中,整个创新团队可以区分出一些子创新团队,而创新团队负责人及子团队负责人合在一起构成核心团队,整个创新团队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只有核心团队成员才享有较多信息互换权利。第一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成员以展开创新思维的空间;而第二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注重纵向管理,能够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大的控制空间。

创新团队整体创新能力既取决与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以及协作的强度和有效性、亦取决于创新团队的管理、评估以及激励机制。有了良好的信息互换、思想互动机制、创新成员的个人创造力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而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非创新或反创新的文化潜规则或制度就将得到改变,创新者的创造热情就将得到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就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之主导动力的国家,生活在这里,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投身于创新实践并在创新实践中学习、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虽然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的创新人才协作奋斗的艰难过程,但对于那些用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们来说,创新其实就在他们身边。

1.3.4 经典案例剖析

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创新能力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并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轮换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微软公司,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促进新员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4 如何创新

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前面介绍的七种创新,缺一不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再次,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国外公司的产品研发费用每年动辄数亿,数十亿美金。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也需要投入,比如为训练员工创造力所花的费用。

最后,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提升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1.5 案例《神州号载人飞船三舱结构设计上的创新》启示

美国和俄罗斯在载人飞船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国神舟号载人飞船在设计上,跨越了早期的“两舱”设计,直接采用了“三舱”设计方案。“三舱”方案在原有的推进舱和返回舱之外,增加了一个轨道舱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航天员可以把轨道舱当作工作舱和生活舱,增加了活动空间。航天员在返回时进入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神舟飞船的最大创新是功能上的创新,是将留在太空中的轨道舱当作一个空间飞行器来使用。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进行的一项技术创新。

思考题

1、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要想实现创新,需要做哪些基本的工作?

2、创新的基本原则包括那些?

 


专题二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一:自主创新

2.1 自主创新的含义和时代意义

2.1.1 自主创新的含义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2.1.2 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往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现在看来,这一说法已远远不够了,应当改为“一个国家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政治上的独立。”世界上已经“独立”的国家不少,其规律是在政治和经济上真正独立的,必然是在技术上独立。否则,如果在技术上依然依附于人,就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也要大打折扣。然而要实现技术上的完全独立,非自主创新不可。

可喜的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大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靠的都是自主开发的新技术。程控交换机是如此,杂交水稻是如此,航天、船舶产业也是如此。安徽奇瑞汽车公司,创建不过几年,就自主开发了轿车,而且在国际上拿回了大订单。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领衔的课题组,二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创新,终于攻克了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难题,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具有神奇的力量,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别人能做到,我们同样能做到!今天受到嘉奖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各项科技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开发当自主,创新图自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奖励大会之后,举国上下必将为科技自主创新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疑虑,振奋精神,背负起民族的希望,鼓起自主创新的风帆,以不甘落后的骨气,为国争光的志气,敢于竞争的勇气,在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铸造新的丰碑!

2.2 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没有自己技术、专利、品牌、标准的支持,没有源源不断的、自生的技术来源,中国很难立足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甚至国家经济安全都难以保障。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甚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企业的弱点,不仅在于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更重要的是以技术创新和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不足。  较长时期以来,我们依赖大量资源环境投入换来了高速增长,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的落后,实质是使企业落后。创新和技术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的软肋。现在全国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0.71%,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 3‰,2.7 万家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 23%。某直辖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至 2004 年仍高达62.3%。很多企业实际上是生产能力的巨人、技术能力的矮人,在市场上受制于人。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自主品牌的庞大生产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这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经济。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中国企业能否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对我们是极其严峻的挑战。这是中国经济实质性地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

到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由于技术和资本积累不足,加上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大多采取低成本竞争战略。在低附加值领域,依赖引进的技术,大量重复投资,轮番扩大规模,在市场上大打价格战。企业一旦掉进这个怪圈,利润率迅速摊薄,对引进技术产生依赖,很难再有动机和能力通过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循环。

在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时候,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资源环境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强劲,企业本应转变增长机制、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但由于缺乏技术积累,这一升级的过程显得十分艰难。

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涨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矿产资源税费上调的压力以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等汇集在一起,向企业明确地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依靠要素低价格,在低附加值领域维持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基础正在动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形势正逼迫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由速度- 扩张型转向效益型;由对要素低价格的依赖转向通过创新提高效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放在首位;在技术来源上,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转向技术创新的时候了。企业如果对这一迅速到来的形势没有准备,将可能陷入被淘汰的境地。

2.3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它对技术创新的热情、投入和所付出的努力决定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具有关键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根源在于创新动力的缺失。一方面,受发展阶段和传统体制的惯性制约,一些地方历来有追求速度的偏好、扩大投资的偏好、追求外延扩大规模的偏好。政府强烈的偏好通过各种行政渠道着实地传递到了企业,成为企业难以抗拒的导向,使企业的增长机制扭曲。尽管成功的创新有可能获得高回报,但创新毕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性质,很难短期见效。在政企不分、所有权实质性缺位的情况下,企业高管人员迫于近期业绩的压力,大多不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很难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仍对自主创新缺乏热情,但是却有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这是因为创新不是政府交办的“硬任务”,不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保持增长速度更能立竿见影,并令主管部门兴奋。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却吝啬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恶性竞争,却不愿采取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品牌和服务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却不愿意下苦功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释放出了众多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企业为获得近期经济利益最方便的途径,就看能不能获得和掌握政策机会或市场机会。这种“机会导向”的明显特点,是各个企业纷纷寻找政策的空档进行公关、针对市场热点进行排浪式重复投资。一个企业如果能获得进口或出口配额、如果能争取到批租的土地、如果能获得企业上市的原始股、如果能获准进入某些新兴领域,一般来说肯定可以出小力赚大钱;强大的利益诱惑使很多企业急于求成,被眼花缭乱的机会牵着鼻子走,不少企业放弃了主业,走上了漫无边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则认为,既然靠引进和合资可以省时、省事地获得技术,就没有必要再培育自己的技术力量。于是,就逐渐失去了创新和自主开发技术的激情与“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基本上都用于引进技术,送给了外国企业,企图依靠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干脆引进外资,认为可以从合资的对方持续获得技术。此时,过去长期积累的十分可贵的技术力量被冷落了,技术人员被边缘化了,队伍逐渐失散了。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一些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

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这充分表明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心。但是,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政策体制原因更具有本质意义。为此,政府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克服国家所有权实质性缺位的弊端,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将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对市场信号有能力做出有效反映。

2.4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但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产品技术含量少。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市场、政策等环境因素,又有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渴望与追求不强烈,缺乏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资金、开发力量、职工素质保障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等自身因素。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意识,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4.1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现代科技进步是一个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多方面、多环节组成的不断创新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具有主体作用,它集技术源泉、技术载体和技术受体为一体,既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技术的生长点,也是科研成果的应用点和引进技术的接受点,还是科研成果的发源地。生产力诸要素最终都要在企业中结合,一切科技成果也都要进入企业和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企业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主体。

从科技进步过程和企业性质也可以证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市场和生产需求在科技创新来源中占主要地位,企业要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实现利润增长,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不断吸取创新源泉,并使技术、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因此,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从宏观上看,将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就微观而言,企业的科技创新只有与本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企业科技进步的特点,使科技创新更能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创新的有效性。企业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必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只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才能积极地调配和合理地安排各种资源,寻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益。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只有确立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家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我国企业现有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机制不活、信息不灵、能力不够等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企业的成败在于其创新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使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和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决策、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的主体,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

2.4.2增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意识

现代企业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是现代企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担负着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匹配各要素数量,使企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的任务,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若没有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要素数量的增加,从而造成投入浪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还是产品价格的竞争; 无论是品种需求结构的排挤,还是质量的争夺,都要求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减少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只有把自主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才有一定的保障,谋求企业发展才有一定基础。可见,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

实践也证明: 企业竞争力来自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创新则兴,反之则亡”是市场经济的一条规律。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来战胜对手。其一,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制造同竞争对手在产品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差别; 其二,可以利用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设备的优势,降低产品成本,创造同质低价的竞争优势;其三,也可以利用支配流通领域的能力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但任何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因此,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均有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机构,许多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和国家、行业、市场中介的技术创新机构密切联系,从事本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我国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建立科技开发机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构,但人员不固定、资金不稳定、仪器设备落后,难以胜任开发工作。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均不适合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没有真正用科技进步实践去改变企业面貌,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方式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所谓“自主”,是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受到企业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事业心推动,形成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占有为目标,实现自我的一种强烈欲望。“自主”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小、绩效的高低。有了自主创新的机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将来的发展,就能积极慎重地开展自主创新工作,从而在自主创新的渴望与探寻中,自觉培育创新文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达到提高企业产出质量和效益的目标。

2.4.3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是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新工艺) 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吸收企业外部技术,并使之在企业内部消化、扩散、再创新。企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是装备、工艺的进步,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核心。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资金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保证,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进行创新。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依法筹集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发出有市场前景和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一般来说,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才有竞争能力,医药、宇航、电子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要求更高。

2.4.4提高企业人员的创新素质

1、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

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有人才支持。在企业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就等于没有科技创新的灵魂。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往往能够通过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搞好一个企业,带动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甚至造福一方百姓。目前我国企业科技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社会环境、衡量标准、选拔方式等还不尽完善,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头人和总设计师的企业家阶层还没有形成,作为企业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科技人员总量偏少,队伍不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优秀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最稀缺的特殊资源。为此,企业应注重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竞争等途径建立起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建设好以优秀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为核心的,团结、稳定、高效、富于创新精神的科技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领导班子,并从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切实保证他们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其职能的实现,是科技进步人格化与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企业家是现代企业运作的核心,是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最高决策者和主要倡导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状况,尤其在企业缺乏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主创新动力和有效市场竞争的自主创新压力的情况下,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阶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一般来说,具有强烈、先进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会使他们的企业也具有强烈、先进的自主创新意识。优秀的企业家勇于探索,富于创造力,风险意识强,对国家、社会、企业、职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企业的自主创新既积极又慎重,善于审时度势,具有谋略思想。凡是自主创新搞得好的企业,都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企业家。

企业家不同于其它人才的本质之处在于他们首先必须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专家型”、“学者型”企业家。各级政府应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采用国际通行的职业管理者的筛选与使用办法,建立企业家的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专门制度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加以提高和再塑造,对其进行“企业的职能”和“企业家风格”的教育并提出考核要求,使他们始终能够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企业长期生存着想,为所有者和职工承担长期的责任,为顾客承担长期的义务,使之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懈动力。

3、提高全员创新意识和科技水平

对于创造性、风险性、艰难性较大的自主创新而言,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固然需要企业家精神和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但科技进步是企业连续不断的基本活动,涉及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企业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管理核心,加强对员工的各类培训,培养企业员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科技进步素质,以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效果。

自主创新意识是对自主创新的渴望、追求与探寻。现代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并实行科学决策的态度。无论是启动企业自主创新,还是改变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不是取决于企业投入资金多少和占有哪些条件,而是取决于掌握和管理新技术的人及其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把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与顽强进取的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排除和改造来自内外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使技术始终处于创新态势,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科技进步。正是观念作用于行为之中,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因此,企业要树立和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精神氛围。

2.4.5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法宝。管理创新能保证已创新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使企业各要素始终保持创新势态,不断取得自主创新成果。

1、确立企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为追求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思考、谋划活动。确立这种思维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企业,要在经营范围、管理体制、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战略定位。一个善于管理创新的企业,应该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是,硬技术不“硬”,软技术更“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观念。为此,企业短期内应以软技术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本企业软硬技术的协调发展。这既符合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实,而且风险小、投入少、容易实现,还可以在企业各类人员中培植普遍的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尽快实现。

2、必须加强产品与市场创新

市场工作是企业经济工作的龙头。没有市场的产品等于没有生命,企业必须重视研究市场,哪怕在很小的空间内也要营造一方自己的市场。企业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适应市场的应变体系,构建强有力的营销网络,适应市场;二要善于发现潜在市场和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建立以开发市场为先导的有效运作方式,创造市场,开拓市场。企业无论是巩固已有市场,还是开拓新市场,都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在巩固中提高,用优质的产品去赢得更多的市场。

3、提高技术开发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能力表现为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开发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技术开发可以参照企业决策层、经营层和生产层的格局,分层进行。较低的层次是生产层的技术革新,根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的需要,进行工艺改造、优化设计和新装备的引进。最高层次是决策层的核心技术开发,主要从事较长期的研究和综合、关键、重大技术的开发,增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在建立、健全研究与开发体系的同时,更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创新小组、发展部、技术中心以及动态联盟等组织形式。

2.4.6 加大政府关注水平

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2、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3、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发挥政府信息资源的比较优势,组织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通过谋划和规划,引导和协调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加快薄弱环节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技术链的整体突破,使得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形成企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4、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

加强财政直接投入共性技术研发的立法工作,在遵守世贸协议和规则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的责任和义务,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各自层次上投入共性技术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组织,改革/撒胡椒面0式的投资方式,优先支持战略性共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促进共性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最大程度地发挥共性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

5、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国家组织的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来牵头申报、立项和组织,使企业的需求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使国家项目更好地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使技术研发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支持和帮助企业提高研发人员的科技素质和研发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置一定数量的流动岗位,向企业开放,使企业参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

6、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

依托行业协会和原属产业主管部门的科研院所,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组建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或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

2.4.7 加强政策扶植力度

1、政府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严格执行5政府采购法6,把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通过政府机构的示范作用,影响国民认识和市场行为,进而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制订鼓励购买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如免征或减征附加税。

2、实行税收抵免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研发投入抵免税收,如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抵免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年度研发支出的平均额实行优惠税率。加速研发设备的折旧,缩短折旧期限。对新产品开发或工业产品国产化实行税收减免。

3、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

允许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条件下自主规定对科技成果贡献者的激励方式,包括产权激励方式,国家通过立法确认其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

4、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十分突出。除了外方设置障碍和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支持不足等因素外,企业消化吸收投入过低也是重要原因。2002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2.71,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相近发展时期的比例是15-8,表明我国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严重脱节。解决这个问题, 在政策层面上,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二是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如提高重复引进技术缴纳消化吸收资金的比例。通过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的比重逐步得到提高。

5、公平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税负

长期以来,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制,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内外资企业税负不等,既不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也相对减弱了内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因此,应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

2.5 案例一:

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宝业集团技术中心发展纪实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对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2008429日,宝业建设集团技术中心顺利通过浙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家评审验收,为企业依靠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组织机构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的机构设置应从建筑行业的特点出发,适应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宝业建立了以公司总师办为龙头,以技术部为技术开发骨干,以研究院为研发基地,以下属各分子公司为依托的技术中心组织架构,形成了以总工程师为首,基层各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创新体系。该体系共分四个层次、两个功能模块。四个层次分别为公司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各职能部门、分公司技术中心、项目技术开发部,形成纵向机构层次;两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项目研发和建筑产业化及工业化研发模块。在项目研发上围绕项目来做,且每个项目都有新的内涵和理念,以主要纵向机构层次为主,积极开展项目研发、进行施工技术难题攻关。通过技术研发创新,节省了资金,加快了工期。建筑产业化及工业化研发方面,主要以研究院为主,从企业长远的发展着眼,开展自有技术知识产权研究,做好自主技术品牌开发,致力于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

对技术创新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公司各部门及分公司技术分中心均承担相应工作目标,按计划目标层层考核奖罚,落实各级组织职责,形成了“层层创新、人人创新”的良好氛围。

2、基础条件建设

技术中心目前有技术人员14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8人,从事建筑工业化技术研发、试验的人员31人,专门从事设计开发的57人;2007年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065.86万元。科研经费的投入是正常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的保障。为控制管理好科技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公司制定了年度科技经费使用计划和科技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除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外,还要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2007年,公司用于科技经费的资金共计为2324.21万元,其中项目科研经费215.33万元;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费用119.96万元;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公司总营业额的0.433%。在加大自身科技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公司设立了宝业集团建设产业研究院,包含新技术研发设计、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应用中的施工制造和实验测试中心等四项职能。研究院有科研办公及检测用房共6000平方米(科研办公用房1500平方米,检测试验用房4500平方米),试验检测中心共由结构、地震、防耐火、声音、耐久性、室内环境检测、门窗幕墙检测、实大环境模拟及恒温恒湿九大实验室组成。

试验检测中心将建成全国唯一的能对住宅进行全方位性能检测的实验室,环境模拟实验室、耐久性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的设备都是全国独创的试验设施,是宝业集团进行工业化低多层住宅及大建设工业化研发的核心试验研发基地,为宝业集团节能环保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研究院与同济大学等单位联合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轻型钢框架体系低多层住宅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已于200510月通过建设部成果验收,专家评价为“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被评为“钢结构金奖”,并获2007年度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3、科技创新规划及实施

为使科技创新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企业制定了《技术创新规划》,从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培养 、施工技术水平及能力、科研基地建设等十个方面制定中长期、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并明确了相应的实施措施,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以项目技术开发、占领和拓展业务市场为核心,确立综合建筑节能技术等10大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二是以住宅产业化和大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开展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技术研发。

技术中心围绕项目施工中的新技术研发、承接省建设厅及科技厅立项的科研课题、承担和参与国家建设部的科研课题、从事住宅产业化以及大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技术研发等四个方面科研课题,以原始性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形式开展新技术研发。到目前为止,公司承接省建设厅、科技厅立项的科研课题共8项,已完成且通过验收的2项,基本完成未验收的3项,正在实施中的3项;共创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10项;申报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申报科技示范工程10项(其中建设部级1项),通过验收5项;创国家级QC成果 8项。

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技术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地方标准、图集的编制,积极开展项目技术合作开发。至2007年,公司参编国家标准1项,主编浙江省地方标准2项,参与主编国家及地方标准5项,开展综合节能技术研究等10个项目课题的研究等。

4、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大批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司设立有企业专家委员会及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在重大经济技术方案的论证、工法的审查、科研项目审核鉴定等方面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全员技术培训工作,组织多层次、多专业的培训,积极参加、开展技术交流,加强海内外技术交流合作。仅2007年,组织参加培训323人次,参加国际技术交流95人次,参加国内技术交流228人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按照人力资源发展需求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且每个年轻人有师傅或导师指导,让新员工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为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公司相继制定了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实施办法,设立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基金,每年列出专项经费,对技术创新及工程质量创优成果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给以奖励。07年用于技术创新、质量创优奖励750多万元。公司每年召开一次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对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在完善多种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起科技工作者的报酬与绩效挂钩、与技术工作成果挂钩的分配机制。

案例一: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案例介绍:

矸石排放是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产煤不见煤”。本文简要介绍了矸石回填技术的创新点。现实需要、企业的改革发展、节能减排与环保工作以及决策层的持续支持四项因素催生自主创新。矸石回填每年创造的直接利润近2800万元,邢东矿的创新实践证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够获得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

矿山环境治理是困扰煤炭行业的一大难题,其中矸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煤矿井下矸石的排放大多数仍采用由井下运输提升至地面,再向指定的区域排放,久而久之形成我国煤炭行业特有的矸石山,它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易发生内燃,甚至矸石山爆炸。矸石中含有的几十种化学成分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个年产100万吨的煤矿,矸石山占地就有110—140亩,全国年产煤27.16亿吨(2008年),形成的矸石山要占多少亩地!煤矿井下开采,地面还会有塌陷,塌陷也要破坏耕地。因此,矸石治理与综合利用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开采的重要内容。矸石回填既避免了矸石山占用地面,又使地面不塌陷,是对土地资源很好的节约和保护。

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从2002年开始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创新成就,填补了全国深井开采领域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第一家“产煤不见煤”的煤矿,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1%,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树立了矿区建设新形象。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还先后荣获“河北煤矿造林绿化先进单位”、“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煤炭环境保护优秀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双十佳矿井”、“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等多项殊荣。邢东矿在矸石治理方面的自主创新是发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成功举措,在煤炭企业极具推广价值,本案例即通过展示邢东矿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及其应用成效,为读者提供借鉴。

一、四大因素催生自主创新

1.现实需要提供创新压力

邢东矿位于邢台市东北角,距离邢台市4公里,紧邻107国道,东距高速公路3.2公里,地面村庄密集,土地资源紧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建矿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把邢东矿建成“环保型、节能节水型、生态绿化型”的矿区。若出现矸石山则将占用紧张的土地资源,污染环境,又有碍邢台形象。因此,矿领导明确提出邢东矿要达到“矸石不升井,不见矸石山”。

2.企业的改革发展为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冀中能源大集团战略的深入实施,邢东矿不断加快改革发展和应用先进设备的步伐,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得到高速发展,矿井安全高效建设成效显著。同时,深入开展人才战略,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为指导,积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并与各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各种技术难题攻关小组。这一切为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准备了条件和基础。

3、节能减排、环保工作的迫切要求推动实施煤矸石治理

近年来,国家治理环境污染、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压力,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也是催生邢东矿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的一个重要动因。矸石山问题是我国煤炭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破解这一难题将为煤炭行业做出开创性贡献。邢东矿主动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包括在废物、废水、粉尘、噪声和地面绿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对煤矸石这种煤矿的主要废弃物的治理自主研发了矸石回填技术,既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效果显著。

4.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持续支持

像国内许多重大创新获得成功依靠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持续支持一样,邢东矿自主创新成功的首要原因也是公司领导的决策作用。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进了邢东矿历届领导对矸石充填工作的重视和思考。自从2002年邢东矿前矿长安学群提出矸石直接在井下永久煤柱内充填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公司总经理刘建功的大力支持。

并随即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刘建功为组长,公司总工程师赵庆彪、副总经理毕锦明、邢东矿前矿长安学群、总工程师赵计生和副总工程师魏树群等组成的矸石充填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全部为高级工程师。从2002年3月开始组织技术攻关,经过33个月的不懈努力,对矸石充填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多次改进、改造和升级,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这种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得到社会普遍的赞誉。

二、矸石充填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技术难点

矸石充填技术是把煤矿生产中产生的矸石,填到井下那些不能开采的建筑物永久煤柱里,不但能实现矸石不升井,不占耕地,防止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把用常规方法不可能采出的煤炭资源采出,提高资源开发率,得到一举数得的效果。矸石充填技术的主要技术难点是要解决回填率不足和矸石密实度的问题。

因为在建筑物下掘回填巷道时,如果回填率不足、回填的矸石密实度不足,巷道就会塌陷,塌陷量大到一定面积就会引起地面过量沉降,后果严重。矸石回填要求尽可能把巷道填满,回填率越高,巷道利用率越高,顶板及覆岩移动量越小,地面沉降量也就越小,地面建筑物也就越安全。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邢东矿的创新团队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和现场试验,解决了巷道回填率、矸石密实度、巷道变形的利用、充填方式对充填率的影响、充填工艺研究和矸石回填流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地自主研发出国内领先的矸石回填技术。

1.巷道回填率

解决回填率问题的关键是要填满巷道回填的剩余空间,它与巷道倾角、回填工艺和流程有关。邢东矿规划区内煤层倾角6.5℃13℃,平均10℃。开始时,矸石回填率可达到93%左右,随着注浆等相关技术的改进和熟练运用,最终回填效果几乎可以达到100%,剩余空间也被填满,矸石充满了整个巷道。

2.矸石密实度

回填矸石的密实度十分重要,如果密度不足,仍会造成地面塌陷。对矸石密实度的研究是矸石回填技术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矸石密实度与矸石岩性、粒度、含水率、回填处理方式及时间、外部施压坏境等有关。研究表明,邢东矿掘进矸石一般属于砂岩或砂质页岩,其初始碎胀系数一般为1.60~1.80,密实后残余碎胀系数为1.10~1.15。 创新团队根据各矿区覆岩、地表观测站实测资料以及有关老空区上方钻孔岩芯资料,并结合破裂岩体碎涨——密实规律的综合分析,得出充填矸石回填实度中与延续时间T过程之间的关系公式[ψ=A-B×Ln(T)],结果表明矸石充填后前几年内密实较快,到10余年后密实速度明显变缓慢。这为计算和设计回填方式和回填工艺及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3.巷道变形的利用

计算和预测巷道变形量也是确保矸石回填效果的关键。煤巷掘出后,由于原始应力状态重新分布与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发生巷道变形。邢东矿规划区的顶底板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硬度、厚度相对较大,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研究表明,巷道变形量的大小与掘进空间四周煤柱体、顶底板岩性及煤层自身强度、支护方式、巷道间隔、时间延续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实际测量,变形量在14.4%左右。创新团队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计算,合理布置掘进巷道,在巷道发生变形以前完成回填巷的充填,能否充分利用巷道变形量是矸石回填能否成功的关键。

4.充填方式对充填率的影响

充填方式决定了能否把松散的矸石充满整个巷道,并提高密实度,经过反复摸索,创新团队采取了四项措施:(1)为了防止巷道变形的影响,应坚持快速掘进、快速充填;(2)充填时尽量采取措施,充满充实,采用高压注浆泵,实施巷道充浆,以提高充实度,尽量减少地表移动变形影响;(3)为避免相邻巷道掘进顶板应力过分集中,扰动已有巷道产生过量变形,影响实际充填效果,实际掘进时应选择合理的巷道布局和掘进、充填顺序回填;(4)加强管理,加强巷道形变、充填密实回填矿压及地面观测,在地面建立观测站,实施动态和长期的观测。

5.充填工艺研究

充填工艺研究是这项技术的关键,经过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使用矸石充填输送回填接充填和高回填巷道注浆的充填方案。

皮带输送充填。矸石回填车经推车机推人翻车机,翻车机翻矸石到破碎机,破碎机把矸石破碎成粒径小于150毫米的矸石存放到矸石仓,矸石仓下口安装给料机,把矸石放到机尾驱动式DSP—1010/650皮带上,650皮带把矸石运到充填点,回填充填皮带回填到巷回填。粒径小于150毫米的矸石不存在窜仓问题,同时考虑到大块矸石堵放矸石漏斗的情况,因此把破碎机置于矸石仓上部。

巷道注浆。矸石经皮带输送完成回填后,再对巷道充填矸石回填空隙采用注浆法加以密实回填,巷道的充填率达100%,使充填体内回填空间尽可能减小。矸石通过650皮带到达筛分设备后筛分出粒径小于5毫米的粉末,由注浆系统加压注人充填矸石回填空隙。通过综合比较,采用皮带输送充填和巷道注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充填效果。

6.矸石回填流程

矸石回填技术的主要机理是用岩巷产生的矸石置换出永久煤柱里的煤炭,矸石回填流程是这一机理的具体体现。其做法是在永久煤柱内掘进500米600米的煤巷,把开拓中产生的矸石装进矿车,运至矸石仓,矸石仓下口安装给料机,矸石下至矸石运输皮带,通过填充皮带、充填机和回填泵注浆填人到巷道内,整个过程全部在井下完成。

三、矸石回填技术的自主研发成功给人们的启示

承担社会责任在不少企业看来是负担,但是邢东矿的创新实践却证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矸石回填每年创造的直接利润近2800万元,这还不算数额巨大的环境保护收益。不仅在环境保护上领先发展,邢东矿在安全生产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与不少煤矿为眼前利益不顾矿工安危屡屡发生安全事故成鲜明对比的是,邢东矿区自建区以来,就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实施精细化管理,抓好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截至2008年12月20日,连续实现2600天无重伤以上事故。现在的邢东矿名扬全国,已成为省市的“窗口”单位,引来几十家企业参观学习,被誉为“花园式矿山”,成为走上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范企业。通过邢东矿的创新实践,我们应该能够学习到比成功的技术创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坚信富有远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取得真正成功的关键。

启示:创新的动因多种多样,现实中为保护环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创新的企业并不多见。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股份公司邢东矿的决策层富有远见地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矸石回填技术,成功解决了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结果不仅创造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且每年还创造近2800万元的直接利润。这个案例说明,创新回报也是多种多样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能够得到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多种丰厚的回招。

思考题:

1、我国自主创新的特点和问题包括那些?应该如何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的发展?

2、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怎样?


 

专题三 创新理论和实践之二:企业创新

3.1 企业创新的概念

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何道谊提出了企业全方面创新和全方面研发概念。研发部门是专门从事创新的部门,研发功能是专门从事创新的功能。企业而言,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研发部门的事情。企业的所有系统,所有管理职能,所有业务职能,如技术、设计、生产、采购、营销、销售、人力、财务等业务职能,都存在需要创新的地方,都存在可以通过创新产生价值的地方,相应地也都应当存在研发的功能。

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

3.2 企业为何要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

国外有关专家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培训班上曾经做了这样的游戏:主讲人手上有一个白色信封,里面可能是50元钱,也可能是一张罚款单,也可能是别的惩罚。你有三种选择:(1)可以打开信封,但必须遵从信封里的要求,(2)也可以不打开信封,(3)还可以传给同伴,让同伴打开。究竟作何选择?

不打开信封,就意味着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好比那个信封,撕开它就意味着对现状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由此可见,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

3.3 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

1、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2、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方面,它能依照顾客订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在营销方面,它能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方面,它能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能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3、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4、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知识被认为是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组织 学习 、知识管理和加强协作能力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将现有组织、知识、人员和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

5、从传统的单一 绩效考核 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传统的 绩效考核 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但过程缺乏控制,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 绩效考核 时会遇到员工的反对等。因而,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

6、信息技术 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也得以解决。企业通过整合,能够实现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 信息技术 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7、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近十几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

8、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实践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

9 企业管理 创新成主流趋势。

我国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方面,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方向、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主流方向。

10、企业管理 创新进入新阶段。

现在深化改革到了制度创新阶段,企业管理 现代化也必然要进入到管理创新的新阶段,也就是说到了建立管理科学的阶段了。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3.4 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3.4.1 企业创新的现状

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国家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企业创新现状包括:

1、在创新意识方面

1)企业经营者把创新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2)学历高、年纪轻的经营者风险意识较强。

2、在技术创新方面

1)多数经营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

2)企业技术创新方式逐渐步入以国内自主开发为主的道路;

3)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4)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3、在管理创新方面

1)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组织创新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2)管理技术与手段日趋现代化,但仍有待加强;

4、在制度创新方面

1)普遍希望实行“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任用制度;

2)月薪和奖金仍为经营者收入的主要形式,高收入者比重明显增加;

3)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仍是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

3.4.2 企业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出以下一些有关企业创新的建议及对策。

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观念创新。

企业经营者应坚定以创新促企业发展的信念,要善于不断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对新思想!新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吸收外部新的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

2、改善创新环境,深化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仍是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一个瓶颈,继续推进政企职责分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也应主动积极参与制度创新,进行产权变革,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3、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

企业要继续努力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多方面拓展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4、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工作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企业在继续做好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资本运营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综合性管理创新工作。

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融合各方面的创新工作,使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全社会也应大力培育和倡导一种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3.5 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和市场空间,为企业带来高收益。然而,创新在本质上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创新的风险来自于交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活动的长期导向,二是市场和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使得创新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战略抉择。现有的文献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讨论,分析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的各种要素,如管理团队特征、制度环境情况和企业资源条件等。

近年来,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企业绩效小于集群期望时,集群企业的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偏离集群期望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即集群的绩效反馈则会给企业创新带来问题驱动力;适度的集群进入率代表着可观的市场机会和可以接受的竞争水平,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机会驱动力;集群效应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力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促进或者阻碍,而是由集群企业的具体特征决定的。

3.6 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管理思想家德鲁克认为任何企业有,也只有两项职能--营销与创新。据此,营销与创新被许多学者视为是驱动企业在市场中前进的两只相互依存的车轮。国外媒体在对中国市场做出的观察中指出如下事实:凡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型公司,如摩托罗拉、西门子、菲力蒲、索尼等,都无一例外利用了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和新产品来与中国公司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学术界对于营销对创新具有何种影响存有截然不同看法:有些看到了营销对创新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者(主要是营销学家),用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了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另外一些看到营销对于创新具有消极影响作用的研究者(主要是组织管理学家)也实证性证明营销对创新有明显消极影响。特别是有着“颠覆大师”之称的美国管理学家Christensen基于诸多观察性事实---如当年强大的王安公司被新出现的公司Compaq打败;强大后Compaq的又被新崛起的DELL公司打败;甚至像IBM这样的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也因遭受苹果公司的进攻濒临破产边缘--因而提出了管理越好的公司越容易被小公司打败的著名的“Christensen悖论”。Christensen对形成此悖论原因的解释为,大公司为维持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不得不取悦于最有价值的顾客,而且别无选择--他们受到像重力一样的力量牵引走向末路”,营销能力越强的公司越想“讨好顾客”,就越不愿进行“颠覆性创新”,一旦面对实行这种创新公司进攻时,往往因无法正确应对,很快被“颠覆”,即营销对企业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因此,要回答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是具有正向抑或是负向影响效应问题,任何研究者都不能回避如何解释和说明“Christensen悖论”。

企业创新出来的技术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成败,营销能力在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mabile等指出,营销能力在整合企业资源与推动创新领域工作方面有重要作用。Song等则认为在产品研发阶段,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是需要被评估并被整合到新产品创意过程中,营销能力对于辨识正确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的商业价值起着至关重要作用。Weerawardena在就营销能力对公司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策略影响的研究中,得出营销能力对创新有正向显著性影响的结论。Kotler等指出,奉行营销(市场导向)观念的公司既关注顾客现有(当前未被满足)需求,也会关注顾客潜在(将来需求,其创新绩强度胜于非市场导向型企业。77%的科学仪器发明和67%的半导体产品发明是由终端使用者(顾客/用户)完成的,企业可以通过鉴别领先用户,并针对领先用户开展研究,进而获取全新产品概念。Kotler等说明过创新一旦走到公司决定实行商品化时“将面临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成本考验”。商业化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单位的投资成本;二是营销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成本甚至数倍于生产投资方面的成本。因此,营销能力低下的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必会有更大风险预期。Barlay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能否快速将新产品投放到市场越来越成为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3.7 员工多元化管理与企业创新

对于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有效地管理员工多元化,增进员工关系的和谐,并激发多元化的正面效应,促进企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尽快回应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来临,源自我国企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管理议题的汇合。主要因素。当团体中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某些个人或子团体由于身份(而非由于能力或贡献)被赋予优势地位时,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员工就难免受到打击,他们在团体中发挥个性,表现和确认自我观念的动机与机会就可能显著降低。这时,自我分类理论所说的“去个人化”效应就会凸现出来,多元化的负面作用就可能占主导。相反,如果团体成员地位平等,没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地位或权限的差异主要是基于能力和贡献的大小,那么,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和谐,自我确认理论所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的效应就会占主导,多元化的正面作用就能够得到实现。从团队水平来看,由于平等友好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充分交流,团队层面的创造性活动与成效也可能得以提高。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推论:

推论1:当工作团队中的多元化本身没有带来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时,多元化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在个人层面,多元化可以促进个体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意愿与行动;在团队层面,多元化可以提高整个团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成效。

推论2:当工作团队中的多元化本身带来了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时,多元化可能妨碍企业创新。在个人层面,多元化可能降低个体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意愿与行动,相对于强势群体的成员,这种降低作用在弱势群体成员身上的表现更加显著;在团队层面,多元化可能降低整个团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成效。

推论3:团队多元化管理能力对于员工多元化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扩大多元化的正面影响,降低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推论 4:员工多元化适应能力对于员工多元化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扩大多元化的正面影响,降低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提升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的正面效应的措施:一是减少可能由于多元化带来的地位不平等;二是在地位不平等难以完全避免的情况下,降低它的影响力;三是在多元化可能带来正面影响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多元化的程度。 同时,组织还应该努力帮助员工个人提高对多元化的适应能力。

中国企业要应对员工多元化的挑战,促进企业创新,首先是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对员工多元化问题的认识,制订企业自己的员工多元化管理方案。 在管理实践上,应该从组织、团队和个人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第一,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创造平等和谐的组织氛围;第二,在企业和团队层次上,提高组织的多元化管理能力;第三,在个体层次上,通过培训和交流,增强员工个人的多元化适应能力。

3.8 案例: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制度创新

2008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世界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它是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全回转浮吊。它的创新之处在于:

(1) 创新设计了超大直径无平衡梁四排全滚轮的全回转支撑装直,采用四条环形轨道支撑旋转上部达万吨的重量,实现了万吨重量载荷的均匀分布;

(2) 自创大直径回转支撑平面和回转大针销轮加工工艺;

(3) 创新采用分体锻造与装配的技术,解决了吊重3750吨、自重超过100吨吊钩国内无法直接的锻造难题;

(4) 起重机臂架采用了高强度钢焊接的街架结构,攻克高强钢的焊接工艺技术,通过对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控制起重臂的自重变形和焊接变形;

(5) 创新研制浮吊定位关键设备智能型恒张力大型锚绞车,可容直径76毫米铜绳2200

另外,该公司在技术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方面也颇有创新之处。

案例介绍: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PMC)成立于1992年,是国有控权、AB股上市公司,主打产品是大型集装箱机械,在散货机械、海上重型装备、大型钢构钢梁和港机备件等方面也有所建树。到2008年,其产品已进入7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覆盖世界主要集装箱码头,占据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公司的订单连续7年居同行榜首,ZMPC品牌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知名品牌。

一、7500吨全回转浮吊的创新案例

2008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港机公司)成功研发了世界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它是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全回转浮吊。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海洋重型装备制造能力,并向世界海洋重型装备市场介绍了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有公司(ZMPC)。新的订单接踵不断,形成了公司继集装箱起重机之后又一新的强大的经济增长点。

1.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新世纪,世界各国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开发向海洋、尤其是深海进军成为新趋势。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攀升和石油需求增长,国际海油市场对海洋工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大石油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建造和购买先进海油生产设备,开采海洋石油。国际海洋项目设备市场需求急剧增大。然而,国际海洋工程设备市场主要由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掌控,我国的技术能力还十分薄弱。

大型全回转浮吊是典型的大型海洋工程重型装备,是海上油气田开发、海洋铺管、港口工程、桥梁工程、救捞工程以及大型海上军事装备工程等海事工程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类工具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对海洋资源和事务的驾驭能力。而我国的起重船不到100艘,起重量超过2000吨可称为重型全回转起重船的仅有2艘。国际海事工程与国内建设的需要,都为海上大型浮吊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亟须我国掌握大型浮吊的自主设计和建造技术。大型浮吊的自主设计和建造技术成为当今重要课题。

2.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创新过程

项目的总体思路是以7500吨全回转浮吊研制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切人点,依托振华港机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攻克多个重点共性及关键技术,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研究与建造世界最大、具备360度承载回转、能在无限航区行驶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开拓海洋重工装备新市场,增强我国的海洋装备研制能力。

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研发完成5个方面的创新:

(1)创新设计了超大直径无平衡梁四排全滚轮的全回转支撑装置,采用四条环形轨道支撑旋转上部达万吨的重量,实现了万吨重量载荷的均匀分布。

如何实现整个起重机的上部回转部分并可带载进行旋转,是该项目成败的关键。当时有两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案是根据已有的900吨浮吊采用的双排回转支撑滚轮,并加有近千吨的配重。但是采用这一方案将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滚轮的轮压远超出许用值,二是增加的配重要达2000多吨。第二种方案是国外制造厂采用的平衡梁支撑结构形式,该方法是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4—8只滚轮和平衡梁台车组成的结构。由于海上的风浪大,而平衡梁的关节多、重心高,采用该结构浮吊作业非常不稳,摇摆严重,影响作业的效率和有效的作业时间。经过振华港机公司多次反复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将两种方案的优点相结合的方法。圆筒体的直径约为35米,上面支撑采用4排滚轮,以降低轮压,用696只直径为500毫米的滚轮作为回转支撑,使用耐压橡胶块和对4排轨道精确加工使其尽可能地均压。而防止倾覆的反滚轮采用了带平衡梁的4轮台车。

(2)自创大直径回转支撑平面和回转大针销轮加21232艺。

利用项目设备自身和其他特制设备,研制直径35米大尺寸回转支撑平台平面加工设备和以旋转上支承结构中心为基准的专用工装,实现35米直径支撑面的平面加工,并对其加工平面进行测量,确保了实现平面度在0.5毫米内的精度要求。此工装绕中心回转即能划出每个针销孔的位置中心线、分度以及用此工装加工每个针销孔,并采取了水槽冲水找水平面和激光经纬仪配合测量的结合工艺,精确完成旋转上支撑210个针销孔的节距划线与加工。

(3)创新采用分体锻造与装配的技术,解决了吊重3750吨、自重超过100吨吊钩国内无法直接锻造的难题。

    吊钩负荷为3750吨,是设计和制造中面临的又一道难题。按照常规的设计,吊钩钩体和立轴为一体,吊钩尺寸为4米(宽)X6米(高)的锻件吊钩在国内是无法实现的。若从国外进口,不仅交货期长达十几个月,而且价格非常昂贵。经过多次的探讨和调研,振华港机公司根据国内现有锻件的生产能力,打破常规设计理念,将主钩的立轴和钩体设计为分体式,滚子推力轴承布置在钩体的下部。将吊钩的尺寸成功的控制在了2.6米(高)X4米(宽)的尺度内。这不仅满足锻件能力的限制,而且大大地节约了成本和生产周期。

(4)起重机臂架采用了高强度钢焊接的桁架结构,攻克高强钢的焊接工艺技术,通过对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控制起重臂的自重变形和焊接变形。

    臂架是整个起重机结构件中的关键部件,4000吨全回转浮吊的起重臂长达110米,自重1000余吨,起重臂采用分段制造方式。全回转浮吊的臂架,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要求自身重量越轻越好。为此,起重机臂架采用70公斤和80公斤级高强度钢板焊接的桁架结构,屈服强度为685Mpa。通过对高强钢焊接理论和试验研究,成功攻克了高强钢的焊焊接工艺技术,并通过对起重臂钢结构的制造工艺的研究和优化,焊接变形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拼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施焊工艺措施,消除了起重臂的各种变形,为高强钢的焊接积累了经验。这也是国产高强钢板首次应用在海上起重机上。

(5)创新研制浮吊定位关键设备智能型恒张力大型锚绞车,可容直径76毫米钢绳2200米

    大型浮吊的作业由于风浪流的影响会引起船体的移位和摇晃,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定位,船舶大型锚绞车是保障大型浮吊在海洋作业定位的关键设备。由于海上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复杂,因此,要求锚绞车必须安全可靠、反应迅速和能够自动协同工作。世界仅有的少数几家有能力生产巨型大拉力定位绞车,实行技术垄断,不但价格昂贵,且交货期长。振华港机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大拉力重型锚绞车,单索额定拉力达到110吨以上,可缠绕直径76毫米长达2600米的钢丝绳,采用8台定位绞车协同作业。

3.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研发团队

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研发团队是最佳的人员组合,该团队包括研究工作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6人。项目组平均年龄35岁,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有19人,是一支年轻的研发队伍。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的负责人,是曾经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功臣的严兵,他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起重运输及工程机械专业,1993年进入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现任浮吊公司总经理。他主要负责浮式起重机的总体设计,指导并审核其他总体设计者和零部件设计者的设计。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严兵还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曾多次在项目中进行创新,实现了许多个公司第一的创举。其中美国奥克兰桥吊是ZPMC第一次采用折臂式的桥吊,美国弗吉尼亚桥吊是ZPMC第一台限高直臂式桥吊。由ZPMC建造的美国弗吉尼亚港升降大梁式桥吊是世界上第一台升降式大梁桥吊。在7500吨全回转浮吊项目开发过程中,他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壁垒,积极地推动该项目的研发进展。   

二、振华港机公司创新活动及相关制度安排

振华港机公司的创新理念和目标是:在创新工程的实施中,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确定了高效率自动化与追求节能环保结合的创新理念。高举“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并提出“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应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的奋斗目标,在传统的集装箱市场以七大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攻克掌握新一代起重机高效自动化、节能环保关键技术。

振华港机公司的创新理念在制度化上表现为以下三点:

1.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振华港机公司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实行总裁负责制,由总裁亲自抓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产学研有效模式,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关系,并与20多个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配套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例如2006年,振华港机公司一举中标美国西海岸标志性建筑——单塔自锚式抗震型旧金山新海湾大桥钢结构总承包工程。通过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联姻”,制定考虑抗震性能的国际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的上海宝钢建筑工程设计院,被美国指定为该桥钢结构技术的检验机构。在上海市科委、市教委的支持下,振华港机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诲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为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产学研的更加密切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亚洲和世界上引世人瞩目的单机起重量最大的4000吨和7500吨全回转浮吊就是振华港机公司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联合研发的。可以说,产学研联手创新创业是开拓国际新市场,加速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

振华港机公司坚持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指导方针,在创新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创新团队的建立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鼓励自学、企校联合培养、激励创新设立科技大奖的三位一体人才机制。振华港机公司鼓励职工参加业余学习,凡考试及格者学费一律公司报销。公司曾经联合高校举办了4期业余硕士班,1期网上博士班。16年来,振华港机公司坚持每周一下午4点到6点全员学习,利用这两个小时总结工作得失或讲自主创新,还聘请外面的专家来传授新的知识。

    为了鼓励创新,振华港机公司建立了重奖科技人员的制度,每年公司仅在奖励科技创新方面要支出近千万元。2003年度、2006年度的科技颁奖大会,曾设4个100万元大奖。2006年,公司开始评选“振华功臣”,该奖项不问职位高低、不问学历只问贡献,是特别为鼓励自主创新而设置的最高荣誉和最高奖赏。公司为获得这一奖项的人才颁发纯金质奖章和奖金,并对获奖人才的住房、医疗保险和退休后的生活做出周到的安排,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3.科研创新的保障机制

(1)稳定的科技投入。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工作方面,公司每年的投入达到总产值的3.5%以上。2007年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制试产方面的投入达7.7亿元。同时,公司对科研的投入进行阶段考核。每个研究课题启动前,公司都会制定周密的研发计划,对于项目的进度、资源和取得的成果都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上报,委派专人对整个研发活动周期进行严格管理,控制研发质量、进度和成本,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强项目变更管理。按项目进度分阶段进行小结和验收。振华港机公司现拥有20多项重大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24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70项,国际发明67项,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5项,国际发明专利9项。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自主研发项目“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以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足可见振华港机公司稳定的科技投入和有效的管理。

(2)多重举措稳定人才队伍。振华港机公司在分配和福利上向科技人员倾斜,现已提供住房贷款2.03亿元,解决了783名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振华港机公司提供建设好家庭贷款、大病就医贷款、养老保险,解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振华港机公司提出,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对于凝聚有数十年宝贵经验的老同志,只要身体好(用可否登起重机工作为标准)、有本领、工作又需要,不按退休年龄,一律留用。

由于重视创新制度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短短16年的时间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由创业时10几个人的小公司迅速成长为拥有4万员工、10个研制生产基地、4个直属专业分公司、AB股上市的大型重工企业,完成了世界同行需要三四十年才能实现的历程。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还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和奖励: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认定企业研发中心”。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008年极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首批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

 启示: 2008年,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世界上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它是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全回转浮吊。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该公司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科研创新的保障机制有力支持了技术创新的成功。  

 

思考题:

1、结合我国实际,概括出企业创新中的主要问题包括那些?

2、如何做到将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壮大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