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军 产品:关注世界预防自杀日:普及“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55:51

关注世界预防自杀日:普及“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2011-09-06 22:34   来源:荆楚新闻网   作者:朱本双

  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震惊了社会,也震惊了一些专门关注研究青少年危机事件的专家。他们认为,悲剧本可以避免。但目前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发生类似事件后,仍然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因此,呼吁全社会要真正重视“生命教育”。

  案例事实――令人心悸

  据《泉州晚报》报道,2007年11月,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东田镇东田中心小学一名年仅13岁的女生服农药经抢救无效死亡;另据《新快报》报道:2007年12月,西安市阎良区630中学初中三年级一名14岁学生,因两次作业没完成挨了老师批评,可能在承受不了压力后服毒自杀。

  2008年2月24日晚上7:40左右,北京理工大学23岁的女研究生毕业生刘某在宿舍内吞安眠药身亡。2008年2月26日下午3:50左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6级研究生李冬旭在学校宿舍楼地下浴室自缢身亡。2008年12月29日,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末考试周的第一天。当天早上,离英语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该校一名大四刘姓男生提早走出考场,随后从教学楼5楼跳下,身受重伤。

  2009年4月,汉源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朱勤自杀身亡,其父母把学校告上了法院。12月5日上午,汉源县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

  挫折教育――不可忽视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出现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青少年自杀、杀人的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其心态却是越来越不在乎了。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存在问题。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

  由种种青少年自杀事件,使我想起了美国约翰.汤姆森“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的故事。1992年1月11日,美国的一位高中学生约翰.汤姆森独自在父亲的农场里干活,当他在操作机器时,不慎滑倒,他的衣袖绞在机器里,两只手臂被机器切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齿咬住一支铅笔,一下一下地拨通了他表兄的电话。当救护人员赶到后,他被抬上了担架。他苏醒过来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除了佩服汤姆森的勇敢和坚毅外,更佩服他良好的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他那句“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心理课上的经典名言。

  许多老师和家长也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有关媒体也经常报道过一些孩子出走、绝食、服毒、自杀等恶性事件。家长感到痛苦和无奈,老师感到忧虑和不安。如何重视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不争的事实。古人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的情况是极少甚至是不存在的。一旦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自然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挫折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但是,如果正确对待挫折,不仅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认识产生飞跃,还能磨练其意志,增强其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教育”离不开“挫折教育”。溺爱是挫折的大敌,是与挫折教育格格不入的。“见不得孩子吃苦”“再穷也要富孩子”,这是溺爱者常用的教育方法。穿求名,吃求精,不批评,不劳动,孩子在这样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之下,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缺乏坚强的意志。古今许多教育家指出了溺爱的危害,宋代朱熹说:“父母爱其子,正也;爱子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古人说:“惯子如杀子。”娇生惯养必然导致“营养不良”,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而“家贫出孝子”也一再被事实所证明。

  同时,挫折教育并不是等待自然发生的挫折事件来磨练孩子的意志,而是要有意识地主动创造挫折环境。西方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挫折教育。在德国,挫折教育被称之为磨难教育,要求6至10岁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至14岁的孩子要参加整理草坪等劳动。在美国,孩子上学后,学校鼓励学生到车间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国外许多大学生的学费都是自己打工获得的,他们并且以此为荣。这些提高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好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生命教育”―― 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考分成为衡量学生及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素质教育尽管喊了许多年,有些地方但雷声大雨点小。为了在升学竞争中赢得好名次,许多学校的教学仍围绕着考试转,与中、高考无关的课程都应付了事,当然,更谈不上专门进行“生命教育”。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市率先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希望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教导学生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突发灾害时的自救等知识。据了解,上海推出的“生命教育”还包括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

  教育界不少专家认为,生命教育必须适应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义,启迪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由此,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努力使教学成为一种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湖北知名作家华姿曾写过《天下父母不容易》这本书。她强调,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仅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不够的,要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还应该让“生命教育”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例如,学校应当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时安排,充分利用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专题性生命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切身感悟生命的价值。

  同时,社会各界也有责任“齐抓共管”,联手设置“安全网”。教育部门要对学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出走等现象,从客观的角度深究原因和教训;网络、电影电视、报刊要净化与此有关的画面和文字,减少对青少年的暗示和误导;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成功梦想的工具。

  关怀青少年,体现以人为本,就得从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入手。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其成长路途中,没有比“安全”更令家长揪心的,“生命教育”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上海市的做法值得推广,“生命教育”这一长期被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忽视的课程应当大力普及。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 学校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尊敬他人”、“珍爱生命”、“挫折教育”等教育 ,社会对日渐泛滥的暴力文化必须下重手遏制,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作者:朱本双)